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歌剧中女性人物的塑造--以《卡门》《茶花女》《图兰朵》为例

浅谈歌剧中女性人物的塑造--以《卡门》《茶花女》《图兰朵》为例

浅谈歌剧中女性人物的塑造——以《卡门》《茶花女》《图兰朵》为例的比较分析摘要:歌剧形象永远是歌剧一切内在构成和形式构成的最终归宿。

歌剧艺术的魅力,独有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均在它所塑造的歌剧形象身上体现出来。

很难想象,一部没有形象可言的歌剧作品会在艺术上获得成功。

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所反映的人物情感也不尽相同。

通过对于歌剧各个版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歌剧人物和歌剧魅力。

关键词:歌剧女性主演性格歌唱表演舞台表现对比分析一、剧情介绍歌剧《卡门》《茶花女》《图兰朵》都是歌剧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都以爱情为主线表现女主人公的各不相同的人物个性,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三部歌剧中女主人公的塑造,笔者首先向大家讲述发生在这三位绝美女子身上的历久弥新的故事。

《卡门》取材于杰出的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卡门是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早先在卷烟厂当女工,因和同伴争吵,以刀伤人被逮捕。

押送的兵士中有个叫何塞的是她的同乡,把她放走了。

何塞因此受到了处分,关了一个月监禁。

出来后,因争风吃醋,何塞又杀死了中尉,之后被迫逃走并与卡门成了走私同伙。

不久,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加,导致她和何塞的不和,卡门不愿受唐何塞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何塞以死相逼,要她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

卡门宁死不从,终于倒在何塞的刀下,最后何塞自首。

《茶花女》是一部描写人们入席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抒情歌剧。

女主人公薇奥列塔是周旋于巴黎上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在豪华的交际生活中,她与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的青年一见钟情,并为阿尔弗雷德的真挚爱情所感动,决心放弃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同阿尔弗雷德一起去巴黎近郊共享甜蜜生活。

但是好景小长,阿尔弗雷德的父亲乔尔吉奥反对他们的关系,强求薇奥列塔为了顾全阿尔弗雷德的家庭名誉和他妹妹的幸福,同他儿子断绝关系。

薇奥列塔忍受极大的内心痛苦,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重返巴黎风月场。

阿尔弗雷德不明真相,误认为薇奥列塔变了心,气愤和失望之极,在公开场合当众羞辱了她。

茶花女哪个版本好看

茶花女哪个版本好看

电影茶花女(1936年版) 葛丽泰嘉宝主演的,黑白片,在众多茶花女电影中目前为止最出名。

嘉宝的容貌和气质很好,可惜长得太壮,身材挺高。

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80年法国版法国电影是拍的最大胆的,经常会有畸恋方面的伦理戏,还经常有上身或全身裸露的戏,法国片基本都有这样的特点,反而是美国电影相对保守一点
电影茶花女(1995年版) 安娜·拉德旺波兰版的《茶花女》,各方面都拍得不错,女主人公有种东西方结合的美,有点忧郁的气质
2005年意大利版的主演:朗切斯卡·内里、琳达·巴蒂斯塔、塞尔吉奥·穆尼兹
电影茶花女(2007版)英国主演西耶娜·米勒。

从《茶花女》和《日出》看高级妓女的悲惨命运

从《茶花女》和《日出》看高级妓女的悲惨命运

从《茶花女》和《日出》看高级妓女的悲惨命运【摘要】玛格丽特和陈白露都是作者笔下青春、貌美却又自甘堕落沉溺于纸醉金迷的高级妓女形象,然而在她们的身上却又存在着良知未泯、善念尚存的二重性。

通过比较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这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看在典型的时代环境下高级妓女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主题玛格丽特陈白露悲剧命运【正文】比较文学的主题学是一个长期处于争议地位的范畴,而主题和母题的不同区分也是研究者首要做的工作。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不提出任何问题,而主题则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上升到问题的高度。

当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就上升为主题了。

因此,通过《茶花女》和《日出》来比较“高级妓女的悲惨命运”属于主题的比较,带有情感色彩。

首先是《茶花女》和《日出》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和陈白露的相似之处:第一,两者的身份和人生经历相似。

她们都有着青春貌美的外表,尽管出身不同, 陈白露出身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 受过良好教育; 而玛格丽特 6 年前还是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乡下穷姑娘, 但从身份而言, 她俩都是活跃于上流社会的高级交际花, 都靠被人包养为生。

她们两人都曾有过对爱情对未来的热情追求, 但后来都堕入风尘, 凭着出众姿色成为红极一时的高级妓女, 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放浪形骸, 醉生梦死。

而且在两人的妓女生活中都出现了一个真诚善良的青年男性, 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对其现实生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两人结局也非常相似, 她们都主动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陈白露服用安眠药自杀, 玛格丽特则任由疾病将自己折磨而死, 以彻底摆脱罪恶的社会和自身污秽不堪的生活。

第二,她们的性格上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玛格丽特和陈白露都因不甘贫穷寂寞, 经不起金钱和物欲的巨大诱惑而自甘堕落, 性格上都有好逸恶劳、放荡堕落却又有着良知未泯、善念尚存的矛盾体性的存在。

她们都以嘲弄常规、自我狡辩、自我作践的方式, 来自我保护自我肯定。

《茶花女》不同译本赏析

《茶花女》不同译本赏析

《茶花女》不同译本赏析《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吸引了无数读者。

同时,这部作品也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其中中文译本也有不少。

本文将对其中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两个译本的共通点。

这两个译本都是由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资深翻译家完成的,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著的原貌。

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两个译本都力求准确、生动地再现原著的精髓,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然而,由于不同的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因此两个译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点。

首先,在词汇选择上,不同的翻译家会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中文表达习惯选择不同的词汇。

例如,“mon avis est qu'on ne peutcréer des personnages que lorsque l’on a beaucoupétudié les hommes.N’ayant pas encore l'age où l’on invente,je me contente de raconter.”这句原文中,“étudié”一词在两个译本中分别被翻译为“研究”和“观察”,这体现了翻译家们在理解原著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

其次,在语言表达习惯上,两个译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Je ne suis pas sortable à un faux荷马”这句原文中,“sortable”一词在两个译本中分别被翻译为“相配”和“合适”,这表明翻译家们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的来说,虽然两个译本存在一些不同点,但它们在翻译策略和语言表达上都力求准确、生动地再现原著的精髓,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同时,这些不同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茶花女》与《日出》比较

《茶花女》与《日出》比较

《日出》与《茶花女》比较——浅在的相似,深刻的不同《茶花女》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此作品也被改变为话剧、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并且经久不衰,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奇观。

《日出》是中国话剧大师曹禺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

《日出》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当然无法和《茶花女》相比较,但在中国毕竟还是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避开的作品。

当然在这里,我不会去比较它们两部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这是不需要比较的,也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在这里,我将重点比较的是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且说明《日出》是否是模仿《茶花女》的作品。

茶花女成书于1848年,在19世纪末被翻译到中国(准确的翻译时间,尚无定论)。

《日出》成书于1934年。

较之时间上的差异,那么必然是《茶花女》影响了《日出》的创作,况且《茶花女》确实在当时的中国影响非凡。

其中就有严复、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叶灵凤等作家的文字为证。

而且他们也坦承《茶花女》对他们创作产生的影响。

所以关于《茶花女》对《日出》创作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这种影响是否到了模仿的程度,我想着还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们来比较它们的相似性。

一.主人公身份的相似《茶花女》的主人公是玛格丽特,一个高级妓女。

《日出》的主人公是陈白露,也是一个高级妓女(换言之是一个高级交际花)。

两部作品主人公都是一个妓女,所描写的故事也是以这个妓女为中心展开的。

因此,主人公的相似是最大的,也可以说是描写一类人的不同体裁作品。

二.主要人物关系的相似性《茶花女》和《日出》两部作品除了主人公身份的相似外,作品之中主要人物关系也是相似的。

女主人公都是高级交际花,方达生、阿尔芒:都是女主人公纯洁忠诚的情人。

潘月亭、老公爵和G 伯爵:都是女主人公的包养者。

顾八奶奶、普吕珰丝:都是粗蠢不堪的女主人公的陪衬人物。

1《日出》、《曼侬》:都是男主人公送女人公的信物。

三.女主人公命运结局相似《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是死于疾病。

《日出》中陈白露是自杀,虽然死亡方式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茶花女》点评

《茶花女》点评

《茶花女》点评
《茶花女》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根据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名著改编的三幕歌剧,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卖座的经典作品之一。

它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首演,之后成为世界各大歌剧院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至今盛演不衰。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它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玛格丽特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剧中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威尔第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将观众的情感引向高潮。

此外,《茶花女》的演员阵容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

总的来说,《茶花女》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优美的音乐和出色的演员阵容。

它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和爱情的真谛。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影中,《茶花女》都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真挚。

《茶花女》与《日出》比较

《茶花女》与《日出》比较

《茶花女》与《日出》的比较探微对于这两部作品,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两位性格鲜明的女性:玛格丽特和陈白露。

两个伟大的女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出身,却有着相似的命运,相似的悲剧。

同样美丽,互放光彩先来说说我们的玛格丽特吧,她的美丽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书中说的“在那漂亮得无法形容的鹅蛋脸上,有一对黑色的眼睛,眼睛的上方是一双美丽如画的月牙眉,长长的睫毛遮掩着眼眶,当双眼低垂时,便在玫瑰色的面颊上投上一层阴影。

一个清秀,笔直,灵敏的鼻子,鼻孔因为对肉欲生活的强烈渴望微微扩张着;脸上还绘有一张匀称的嘴,嘴唇优美地张开,露出乳白色的牙齿;那迷人的面孔如同蒙上了一层无人触摸过的鲜桃绒衣,使皮肤变得柔润娇艳。

”看吧,看吧,这是多么详尽的描绘啊,你能想象出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那是多么有诱惑力,有人说:如果一个女人长得连女人都会爱上她,那么她是真的美到极致了,用现在的流行语,那就是女神啊,玛格丽特就是这样的女人。

再来说说具有中国古典美的陈白露吧,小说没有大段的篇幅描绘陈白露的美,但是我们能从只言片语中捕捉到她的美,比如“她是一个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女人”,“她爱镜子里这张吐露着花一样芬芳的脸”,“她还是那个少女的模样,清秀,纯真”,“她走进大厅,一眼望过满厅的男男女女,所有的目光都转向她。

”同时从那些男人爱慕的眼光看,陈白露是非常受欢迎的,同时她把玩着风月场所的小把戏,让自己出尽了风头,“她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舞步,使人们疯狂了,空气炽热到极点。

”她懂得如何将她的美丽发挥到最大的地步。

心存善良,永保纯真玛格丽特的纯真表现在很多方面。

当玛格丽特终于把自己讨厌的伯爵赶走时,她高兴地“像个小孩似地跳起来”,“她不接受一个风度翩翩和准备为她倾家荡产的富有的年轻人”,“看得出她放荡的生活中还保留有纯洁的本性”,在她弹不好钢琴中的某一段曲子时,她“带着完全是孩子的语调”。

她的善良主要表现在她和阿尔芒的爱情上,她爱他,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她把自己的马车,钻石,开司米披肩都卖掉了,但没有跟阿尔芒说,她希望减轻阿尔芒的负担,后来她为了阿尔芒和他的家人,毅然放弃跟阿尔芒的爱情,重新投身于那泥淖。

《茶花女》与《日出》比较

《茶花女》与《日出》比较

《日出》与《茶花女》比较——浅在的相似,深刻的不同《茶花女》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此作品也被改变为话剧、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并且经久不衰,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奇观。

《日出》是中国话剧大师曹禺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

《日出》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当然无法和《茶花女》相比较,但在中国毕竟还是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避开的作品。

当然在这里,我不会去比较它们两部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这是不需要比较的,也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在这里,我将重点比较的是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且说明《日出》是否是模仿《茶花女》的作品。

茶花女成书于1848年,在19世纪末被翻译到中国(准确的翻译时间,尚无定论)。

《日出》成书于1934年。

较之时间上的差异,那么必然是《茶花女》影响了《日出》的创作,况且《茶花女》确实在当时的中国影响非凡。

其中就有严复、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叶灵凤等作家的文字为证。

而且他们也坦承《茶花女》对他们创作产生的影响。

所以关于《茶花女》对《日出》创作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这种影响是否到了模仿的程度,我想着还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们来比较它们的相似性。

一.主人公身份的相似《茶花女》的主人公是玛格丽特,一个高级妓女。

《日出》的主人公是陈白露,也是一个高级妓女(换言之是一个高级交际花)。

两部作品主人公都是一个妓女,所描写的故事也是以这个妓女为中心展开的。

因此,主人公的相似是最大的,也可以说是描写一类人的不同体裁作品。

二.主要人物关系的相似性《茶花女》和《日出》两部作品除了主人公身份的相似外,作品之中主要人物关系也是相似的。

女主人公都是高级交际花,方达生、阿尔芒:都是女主人公纯洁忠诚的情人。

潘月亭、老公爵和G 伯爵:都是女主人公的包养者。

顾八奶奶、普吕珰丝:都是粗蠢不堪的女主人公的陪衬人物。

1《日出》、《曼侬》:都是男主人公送女人公的信物。

三.女主人公命运结局相似《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是死于疾病。

《日出》中陈白露是自杀,虽然死亡方式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通过《茶花女》不同版本之比较探索未来歌剧发展之路

通过《茶花女》不同版本之比较探索未来歌剧发展之路

通过《茶花女》不同版本之比较探索未来歌剧发展之路作者:陈珺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1期摘要:论文通过对不同歌唱版本的比较分析,从声音概念、舞台表现、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相应的演唱方法与艺术处理在具体作品与具体人物中的运用。

并通过对新版《茶花女》的详细介绍探讨歌剧表演形式的开拓与创新,阐明新时期经典歌剧需要伴随时代的脚步向前推进的观点。

希望能对我国当代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茶花女》 ;版本比较 ;歌剧创新“茶花女”这一角色要求演员具备演唱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的综合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展现出威尔第笔下的这一善良崇高的女性形象。

下面,我们就卡拉斯、科特鲁巴斯、安吉拉·乔治乌与安娜·涅特不科对薇奥列塔人物形象的演绎做出一些比较、分析。

一、卡拉斯玛利亚·卡拉斯,世界公认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被誉为歌剧女神,是迄今为止扮演“茶花女”最为出色的女高音之一。

她的演唱将女主人公强烈的戏剧性演绎得出神入化。

其舞台表演风格独特,对比强烈。

在歌剧中她着力于刻画薇奥列塔情感的起伏跌宕与悲剧性命运。

她所演绎的“茶花女”在舞台造型方面具有崇高隽永的雕塑美。

①卡拉斯那如夜空般深邃的音色,幽暗而凄凉。

演唱的每一个音符都如同磁石一般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她的演唱非常注重声音的灵活性,高音呈现出轻盈的头腔共鸣,复杂的装饰音也能表现得清晰且富有弹性。

第一幕中的花腔旋律充满着无奈与放纵。

同时,卡拉斯的音色具有某种天然的悲剧色彩,这又为她全方位地表现女主人公的愤怒、屈服以及悲惨命运创造了条件。

在卡拉斯的歌剧理念中,声音永远是为戏剧服务的,②所以,她注重歌唱本身,但更注重歌唱的艺术表现。

她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首先,美声是表情,而单有一个美丽的声音是不够的,你必须将你的声音粉碎成千上百块,使它为音乐的需要服务。

作曲家为你写下了音符,而歌唱家必须把音乐和表情放进这些音符中,我们一定要将作曲家原来希望的千种色彩和千种表情添加上去。

通过《茶花女》不同版本之比较探索未来歌剧发展之路

通过《茶花女》不同版本之比较探索未来歌剧发展之路

“ 茶 花 女 ” 在 舞 台造 型 方面 具 有 崇 高 隽 永
的雕 塑 美 ①
先. 美 声 是 表 情 而 单 有 一 个 美 丽 的 声 音 是 不够 的 . 你 必 须 将你 的声 音粉 碎 成 千 上 百块 . 使 它 为 音 乐 的 需 要 服 务 作 曲 家 为
的综合能力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全 方 位地 展 现
时 期 经 典 歌 剧 需 要 伴 随 时代 的脚 步 向 前推 进 的观 点 。希 望 能 对 我 国 当代歌 剧 事 业 的 发展 提 供 些许 借 鉴 与 参 考 。
关键词 : 《 茶 花 女 》 版 本 比较 歌 剧 创 新 “ 茶 花 女 ”这 一 角 色 要 求演 员具 备演
唱花腔 女高音 、 抒情 女高音 、 戏 剧 女 高 音
的戏 剧 性 与 艺 术性 她 全 面 且 深 刻 地 表 达
她 的 演 唱 将 女 主 人 公 强 烈 的戏 剧 性 演 绎 得 出 神 入 化 其 舞 台 表 演 风 格 独 特 , 对 比 强 烈 在 歌 剧 中她 着 力于 刻 画 薇 奥 列 塔 情 感 的 起 伏 跌 宕 与 悲 剧 性 命 运 她 所 演 绎 的
调 整 再 协 调 情 感 色 调 、 咬宇吐字 . 最 终 达 到集体的相互融合。其次在肢体设计上 .
表 演 作 品 中 的音 乐 组 成 部 分 有 更 深 的 挖
掘和创造 . 通 过 外 在 的肢 体 动 作 来 配 合 声
提 升 效 果 肢 体 语 汇 与 歌 唱 艺 术 的 融合 . 是 视 觉 与 听觉 的融合 .是具 体 与抽 象 的融 合。 是物质 与意 识 的融合 两 者 的密切 结合 , 实 现 了相 互共 存 、 优 势 互补 . 共 同完成 了流 行 音 乐作 品在 舞 台表 现 上 的艺 术 魅 力。 参考文献 : 【 1 】 许文飙, 韩晓彤. 欧 美流 行 舞 蹈 简 述 【 M】 . 北京 : 人 民音 乐 出版 社 , 2 0 1 1 . 【 2 】 张 秋艳 . 街 舞理 论与 实践 【 M】 . 北京 : 对

《茶花女》不同译本赏析

《茶花女》不同译本赏析

郑译本 :
m o n t r e r s u p 6 r i e u r a q u e l q u h n ” 。 因此这句 话按 照原 义翻译 为 “ 每天 , 我 的见 解是 ,唯 有 悉心 研 究 过 人 ,才 能塑 造 人 物 ,由 于我 还 这些女 人们 的 马车在 贵妇 人的 马车上 溅 上 了泥 浆 ” ,按 照它 的转 义
任 何一 种语 言都 是 一个 动态 的存 在 ,任 何 新 事 物 的产 生 、新 丝i c ] : : 麴童 郑译 本 :
这些童 羞 童厶拥有的华丽马车, 堡 查基塑厶 里至
上溅 上泥 浆 ;她们 在 巴 黎恬 不 知 耻 地 炫耀 她 们 的天 资 国色 、珠 光
a b e a u e o u p 6 t u d i 6 l e s h o mme s . N’ a y a n t p a s e n c o r e l ’a g e o f l ’o n
没 有 达到笔 下生 花 的年龄 ,我 只好满 足于 平铺直 叙 。
也可 以理解 为 “ 每 天 ,这 些 女人 们 用 她 们华 丽 的马 车 羞辱 上 流 社
在 《 茶 花女》 的开 章 ,“ 叙 述者 ” 交待 了 了解 这个 故事 始末 的 会 的贵妇人 ” 。 由于个 人视 角的不 同 ,王振 孙 先 生选 择根 据 转义 进 细 节 ,郑克 鲁先 生 与王 振 孙 先生 对 这 一 段 的 翻译 相 差 无 几 ,但 依 行 翻译 ,同时增 加 了他 自己所理 解 的 内涵 。与 之 相 反 ,郑 译 本 按
我认 为 只有在 悉 心研 究 了人 以后 ,才 能 创造 人物 ,既 然我 还 c h a q u e j o u r l e l e u r ” 这 句 话 的 理 解 显 然 有 着 很 大 的 差 异。 没到 能够创 造 的年龄 ,那 就只好 满 足于平 铺直 叙 了。

花开_在不同的世界_茶花女_四种文体之比较

花开_在不同的世界_茶花女_四种文体之比较

理 论 探 讨花开,在不同的世界茶花女 四种文体之比较徐姗娜茶花女 是小仲马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他率先把一个浪迹于上层社会的风尘女子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 落难女郎 系列的先河。

作品从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日记角度,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

玛格丽特的命运悲号以及阿尔芒痛彻肺腑的悔恨,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1852年, 茶花女 被小仲马改成剧本上演,场场爆满,万人空巷。

1853年3月6日,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的 茶花女 在威尼斯的芬尼斯剧院首演。

1897年,翻译家林纾将其介绍到中国,产生了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 的巨大影响。

1936年,由米高梅电影公司投资、葛丽泰 嘉宝主演,这部爱情经典被搬上了银幕。

一场俗世的爱情成全了一个漂亮女人最终的美丽,也成全了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神话。

本文欲对 茶花女 的四种文体 小说、话剧、歌剧、电影进行比较,从中探讨戏剧性在小说、话剧、歌剧、电影中的不同表现。

因 茶花女 译本版本众多,本文集中采用了王振孙译的 茶花女:小说 话剧 歌剧 一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时空处理之比较茶花女 小说中故事轮廓十分清晰。

作品开始是由阿尔芒向 我 叙述他和玛格丽特恋爱的悲剧,采用倒叙与插叙交叉的手法,从茶花女死后遗产拍卖写起,从阿尔芒悲痛欲绝地翻读茶花女弥留之际留下的手稿写起。

叙述是小说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因此,在 茶花女 的小说中,作者利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错,使两个故事间隔行进,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一个是 我 与阿尔芒的交流 我 因参加茶花女遗产的拍卖认识了寻书而来的阿尔芒,陪着他为茶花女掘墓迁坟,听他在病中讲述他的回忆;一个是通过回忆,阿尔芒讲述了他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 从相识、相恋到决计离开风尘城市到乡下尽享爱情的欢乐。

但是好梦没有成真,他们至亲至密的关系被老迪瓦尔给拆散了。

怀着深深的爱和深深的恨,阿尔芒对昔日情人施加报复,玛格丽特经受不住疾病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结束了人生,留下一纸手稿给远方的恋人。

《茶花女》从小说到电影

《茶花女》从小说到电影

悲剧从小说中来,到电影中去——《茶花女》从小说到电影由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所改编成的同名电影《茶花女》,在一经上映的时候便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其中,最经典的要算1936年花女形象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那么,从艺术的层面上来看,《茶花女》从小说到电影这一艺术呈现方式的转变,我们不禁要思考,两者在表达效果方面有何异同以及小说版的《茶花女》与电影版的又有何区别与联系呢?第一,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和文学艺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正如张骏祥在《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电影就是文学”这一观点,虽然稍微有失偏颇,但是当电影被用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以及表达作者对事件和人物的态度时,电影也就具备了像文学一样的叙事功能。

在电影《茶花女》中,它也向观众完整的叙述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它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细致的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巴黎风尘女子,为了自己不被认同的爱情而被命运遗弃,最终香逝人间的故事。

影片中还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但是又让人感觉到永恒的美丽爱情。

所以,可以说电影就是文学,是文学以另一种意识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来了解文学,欣赏文学。

第二,各种艺术有着共同的渊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将它们紧紧维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便是审美。

审美是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之一,它同时也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使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人类其他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而审美就是文学与电影之间无形的纽带。

无论是《茶花女》的小说原著,还是经过改编后的电影,它们都是以人类的审美意识为前提,还目的在于使读者和观众获得对于美的享受。

通过阅读《茶花女》这部小说,我们心中能够想象出文中那一幕幕精彩的画面:例如“我(阿尔芒)在家里再也呆不住了,我感到自己的房间似乎太小,怎么也容纳不下我的幸福。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想象出阿尔芒对于玛格丽特深切的爱,而这份爱已经大到连房子也装不下了。

《茶花女》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之比较

《茶花女》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之比较

《茶花女》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之比较自古以来,妓女文学在中西文人的笔下都不少见,但大都是悲苦的命运,悲惨的结局,如《茶花女》。

当然也不乏有圆满结局的故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

近日,看了这两篇作品,稍稍做下比较。

一、从故事情节来看《茶花女》描写的是阿尔芒对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一往情深,玛格丽特被他的真挚爱情所感动,决心脱离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

但由于阿尔芒父亲的反对,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的前途离开阿尔芒重操旧业。

阿尔芒一怒之下对她进行了报复与羞辱。

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身亡。

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书信,得知真相,追悔莫及。

《卖油郎独占花魁》描写了莘瑶琴幼年因战乱被骗沦落青楼,改名王美娘。

因容貌才情出众被称为花魁娘子。

少年遭强暴,被迫卖身。

秦重为卖油郎,对花魁娘子一见钟情,辛勤节俭攒下十两银子为与她相宿一夜。

但花魁那夜醉倒,他悉心照料,无所逾越,花魁感动并心存好感,奉还双倍嫖资。

后遭一粗辱的太守公子羞辱,欲自尽却受卖油郎相助。

用多年存的钱为自己赎身,嫁予秦重。

嫁后重逢投靠油店的亲生父母。

秦重也遇到了自己的生父,结局皆大欢喜。

两篇故事的女主角都是不幸沦落风尘的女子,后遇到真心待自己的男子,决心脱离风尘与相爱的人相守,相同的命运结局却不同。

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的前途牺牲爱情,却换来报复悲惨死去。

而莘瑶琴不仅能与爱人相守一生还与父母相认重逢,可谓大团圆的欢喜结局。

二、从人物性格来看无疑,玛格丽特和花魁娘子都是美丽、聪慧的女子。

但这样的女子很多,让我们为之动容必然是她们更加鲜明的个性。

首先,她们都有摆脱风尘生活的想法,尤其是花魁娘子,一开始就是被骗才被卖入青楼,少年被强暴,被刘四妈劝后愿意接客也只是为了寻一个心仪之人从良,摆脱妓女生活的信念一直都深深扎根于心里。

而玛格丽特或许刚开始是被巴黎的奢华生活迷惑了,恋上那种荒唐放荡富贵的生活,曾经了老公爵提供的生活重新返回妓女的行业,或许这也是阿尔芒后来不断猜忌嫉妒的原因之一。

浅析电影歌剧《茶花女》

浅析电影歌剧《茶花女》

作者: 朱博
作者机构: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41-14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8期
主题词: 电影歌剧;《茶花女》;威尔第
摘要:电影歌剧是一种现代较为流行的形式,它把歌剧搬入现实的生活,像电影一样来演绎,其中一些经典对白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演唱出来。

歌剧《茶花女》是威尔第根据法国小说家亚利山大·杜玛的同名戏剧创作的,也被拍成了电影版歌剧。

本文主要想从此歌剧的内容、情节和音乐,分析电影歌剧《茶花女》。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电影歌剧《茶花女》的内容和音乐形式,也为以后的创作与分析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中文091 蔡文怡摘要:《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

作为一本世界名著,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广泛的阅读者。

自名著《茶花女》诞生之后,也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异同,主要从人物塑造、剧情结构、情感渲染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得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电影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关键词:茶花女、小仲马、葛丽泰·嘉宝《茶花女》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早引进的歌剧,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凡翻开《茶花女》的人都会被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会生生不息,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能够在几百年后仍被我们捧在手心,视作珍宝。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许多名著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仅扩大了名著的影响,也使名著更加的普及、更加的大众化。

从此,名著逐渐走进每家每户,成为人人皆可欣赏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电影对名著影响力的扩充作用,而文学经典也为电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题材与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分析各个版本的电影与原著《茶花女》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对小仲马的《茶花女》进行一次“再欣赏”。

以下就是《茶花女》几个版本在各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1936年的《茶花女》简体中文名:茶花女导演: 乔治·库克主演: 葛丽泰·嘉宝、罗伯特·泰勒、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片长: 109分钟上映日期: 1936年12月12日这个版本的《茶花女》作为奥斯卡的经典影片,是《茶花女》相对较早的一个电影版本,也是一个备受称赞的版本。

虽然受到当时电影业地发展的限制,这个版本的色彩是黑白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反而给人一种浓厚的、经典的年代感。

(1)人物塑造方面这个版本的茶花女的扮演者葛丽泰·嘉宝在饰演玛格丽特的时候,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玛格丽特独有的那种高傲的、奢华但不轻浮的气质,并以她自身冷艳、高贵的气质完美的诠释了一个身为高级妓女却不同于一般妓女的茶花女。

在她的身上,奢华与纯洁并存,她转眼间的随意与不屑更是完美展示了玛格丽特自信与无所无谓,玛格丽特偶尔的俏皮可爱也被她阐释的恰到好处。

而罗伯特·泰勒饰演的阿尔芒不仅有着英俊但不招摇的外表,而且完美的展现出了阿尔芒清澈、单纯的心灵,从他身上弥漫的绅士风度不同于伯爵的表面功夫,此外,他更是由内而外的表现出了阿尔芒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尊敬。

该影片《茶花女》在演员的表现力上显得十分出色。

在影片中,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纯真而又凄美的爱情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物的诠释与塑造上,该片更是近乎完美,无论是人物的性格,或是人物服装的装饰,都把握的恰到好处。

除主演之外,娜宁的形象完美地阐释为了一个的忠诚而又善良的老妇人形象;而盖鲁普斯(名著中的布吕丹斯)的贪婪、唯利是图、贪图享乐、荒唐更是表现的出神入化;而该片中少了名著中那位将玛格丽特当做女儿的替代品的老伯爵,而多了一位面容冷酷的年轻的男爵。

当然人物的适当增减也是可以理解的。

(2)情节结构方面从情节的结构来看,与原著相比较,该片与原著的差别在于以下几点:1、省略了原著中倒叙的情节,玛格丽特死后的情节被删减;2、让玛格丽特在阿尔芒怀中死去3、该片少了原著中那位有些让人同情的,把玛格丽特当做女儿的老公爵。

该片相对原著来说有一定的删减,1995年波兰版几乎是完全遵循原著的,包括名著中倒叙的手法,而这个版本最大的删改主要表现在结局上,玛格丽特她见到了阿尔芒的最后一面,并最终在阿尔芒的怀抱中死去,这是与原著不同的。

尽管如此,从情节的整个框架上来说,该片仍表现为悲剧,与名著的基调是一致的。

(3)情感渲染方面从情感渲染来看,相对于别的版本的影片而言,该片在情感的积蓄与蕴含上有显著的优点,在感情的渲染与情节的表现力上,这部影片远远超过了1995年波兰版的《茶花女》,因此,若是用于教学课堂上的影片片段欣赏的话,1936年美国版的《茶花女》是不二之选。

因此,若是想要去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感悟,若是想去体会一下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凄美而真挚的爱情,该片是最值得去欣赏的版本,影片中的年代感更会给你一种经典、久远的感觉,仿佛在那个黑白的年代,那个古老的城市街头活生生的有着两个人一样,他们曾经相爱,曾经奋不顾身。

但是这个影片若是用于教学活动中的片段欣赏,若是用于对原著某一情节的深入体验,该片有许多情节、片段是不太适合的,因为它并不与原著吻合。

除此之外,从别的方面来看,这部作品被称为经典是毫不夸张,毫不吹嘘的。

(二)1995年的《茶花女》简体中文名:茶花女导演: 泽基·安特科扎克主演: 安娜·拉德旺、让·弗里兹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语言: 波兰语片长: 103分钟上映时间:1995年12月26日这部影片先让茶花女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从一片的花后面穿过,伴着她娇媚的容颜,给观众一种朦胧的美感。

然后再通过倒叙的手法,从拍卖会开始进入主题。

这不同于2005版本影片的直接倒叙,也不同于1936年那样,直接取消倒叙的部分,而从相识到死亡采用单线进行。

(1)人物塑造方面这个版本的玛格丽特很美,安娜·拉德旺的脸有一种静谧的、高贵的气质,她很温柔、俏皮,但比原著多了一点忧郁的感觉。

她纯净的脸庞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种天真、纯洁的感觉,然而由于这个版本是波兰的,似乎与法国爱情给人的感觉有些不同,因此虽然玛格丽特的饰演者安娜·拉德旺自身条件无可挑剔,但从总体气质来看,总是让人觉得与原著不尽相同。

其次,这个版本的玛格丽特少了一种高级妓女放荡的气质,她更像是一个高贵的大家闺秀,在她给人的感觉中少了玛格丽特应有的那些欲望、奢华、放纵的影子。

而阿尔芒虽给人一种体贴的感觉与安全感,但眼神中少了一种热情、青春的气质,反而多了一份忧郁的气质。

他多了一种儒雅的稚嫩的味道,却少了一种成熟的男人味。

他对男人面对爱情应有的占有与嫉妒没有表现到位,这可能与每个国家不同的表现方法的不同有关。

波兰人深邃的眼睛总是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这是男主角、女主角共同拥有的气质。

(2)情节结构方面这个版本的情节在众多的影片中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与原著相似。

在情节上也是以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为主要线索进行的,除了玛格丽特死后掘墓的情节,其他的主要情节都是忠实于原著的。

这部影片是与原著最情节最接近的一个版本。

(3)情感渲染方面这个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与影片相一致的,但有些次要内容却被一再的精简,因此在情感的积蓄与情节的积累上不够充分,观众难以从精简又精简的影片中感受到这份爱的炙热与深沉。

在影片中,更多展示给观众的是故事情节的转变,而少了人物内心爱情的展现与转变。

他仿佛是以情节为主,而不以爱情为主。

在情感还没有足够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情节就已经发展了。

它很少展现给观众一些幸福的、挚爱的感觉,就像是在平淡地讲述一个故事,纵然故事曲折多变,但少了感情的渲染,故事再曲折,也难以动人。

(三) 1998年的《茶花女》导演: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主演: 克里斯蒂亚娜·耶里、迈克尔·科恩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语言: 法语片长:118分钟上映时间:1998年1月1日又名: 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个版本的《茶花女》相比较1936年、1995年的版本都逊色很多。

(1)人物塑造方面首先在演员的表现力上,其感情的表达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诠释。

玛格丽特是由克里斯蒂亚娜·耶里饰演的,而她饰演的茶花女有着淘气、机灵的气质,她虽然很美,但却是不玛格丽特那种高贵的美,她没有诠释出玛格丽特应有的高级妓女的那种自傲、奢华与无奈、忧郁的气质,她更像是一个淘气的、有着机灵气的小家碧玉,因此在人物的气质方面与原著不太符合。

而阿尔芒的扮演者迈克尔·科恩过于呆板、木讷,他对阿尔芒感情的诠释像是一条水平的线,没有深情也没有恨,在相爱的时候,他少了对玛格丽特应有的那种狂热的不顾一切的爱,在被“背叛”的时候也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痛。

在影片中,从头到尾,他的情感过于平静,没有起伏,像是一首没有高潮也没有低谷的乐章一样,因此显得人物性格不够饱满,不够丰富,反而显得十分单调。

(2)剧情结构方面而在情节的删改方面,该影片也做了大量的改动,他的结局改编的与1936年美国版本的《茶花女》一样,让玛格丽特死在了阿尔芒的怀里。

但是这部影片多了前两部影片都没有的一个场景,便是原著中阿尔芒为了让玛格丽特嫉妒,为了报复玛格丽特而在赌局上打赌的场景,若是教学有需要这部分的影片,可以截取该片的这一部分。

(3)情感渲染方面在情节上,这部影片前期的铺垫远远的不够,若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完全无法理解这种爱情的诞生是在什么基础之上,好像两个人莫名其妙地相爱,莫名其妙的产生了难舍难分的爱情。

总而言之,这个版本的《茶花女》在艺术表达上,难以超过之前的作品,人物性格的诠释也十分的不到位,相对来说,并没有十分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四) 2005年的《茶花女》导演: 洛多维科·加斯帕里尼主演: 朗切斯卡·内里、琳达·巴蒂斯塔、塞尔吉奥·穆尼兹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片长:186分钟上映时间:2005-11-29这部影片是以玛格丽特遗物的拍卖会现场为影片的开头,阿尔芒出现在拍卖会的现场,他悲痛的表情被一位记者看见之后,他被带到了一个餐馆休息,后来他便开始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部影片与其他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影片的回忆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阿尔芒的内心独白,所有情节的展示都是以阿尔芒为第一人称的。

而当时的政治背景与原著不同,阿尔芒不仅仅是一个将要成为律师的青年人,他更是一位爱国者,他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反抗奥地利人,是革命军的一员,因此阿尔芒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有着他应有的深情,更增加了一种硬汉的气质,这与影片中的革命者形象是分不开的,这也使得这个形象更有男人味,更有魅力。

在这部影片中,阿尔芒不仅仅是伯爵的情敌,在政治局面上,他们也处在对立的位置上。

(1)人物塑造方面这个版本的玛格丽特是所有版本中最温柔的一位。

然而在她的性格里少了一点高傲,有些柔和内敛,她具有一种母性的温良的感觉。

因此与原著相比,玛格丽特少了一种冷艳的美,少了一丝不屑,反而多了一份内敛与温柔,而这种内敛将她内在的善良与纯洁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这部影片中的阿尔芒的角色有很大的改动,他不仅仅是一个将要成为律师的青年人,他更是一位爱国者,他作为革命军中的一员,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反抗奥地利人。

因此阿尔芒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有着他应有的深情与绅士的气度,更增加了一种硬汉的气质,这与影片中的革命者形象是分不开的,这也使得这个形象更有男人味,更有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