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检测:(三)

合集下载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排查落实练3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排查落实练3 Word版含答案

排查落实练3地球上的岩石、水、大气一、推断正误,回归基础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 √ )2.地壳是地球圈层结构中最厚的一层。

( × )3.软流层是地球内部唯一的岩浆发源地。

( × )4.青藏高原在演化过程中仅受内力作用影响,与外力作用无关。

( × )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伴发生,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地球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 )6.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属于非洲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 × )7.“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由背斜转成了向斜。

( × )8.黄土高原是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 )9.断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断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 × )10.春末秋初,霜冻多毁灭在晴朗的夜晚。

( √ )11.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 × )12.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 )13.一天中最高气温毁灭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毁灭在午夜0时。

( × )14.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分布状况与近地面全都。

( × )15.近地面的风向应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渐渐增大。

( √ )16.城市工业区,特殊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建在城市环流之内。

( × )17.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上呈典型的带状分布。

( × )18.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北半球为春季和秋季,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两侧。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质检卷含解析鲁教版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单元质检卷含解析鲁教版

第十三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某流域洪涝多发,为治理灾害,当地在该河一条支流的河口修建了水闸。

下图示意某年6月26日至9月24日该水闸上下游水位(水面海拔)变化。

据此完成1~3题.1.在该河支流河口修建水闸的主要目的是()A。

阻止支流洪水汇入干流 B.防止干流洪水进入支流C。

减轻干流河床泥沙淤积D。

减轻支流河床泥沙淤积2.为有效防御洪涝,在支流河口附近地区可以()A。

建蓄洪区 B.裁弯河道C.植树造林 D。

河道清淤3。

根据资料推测,该河流可能是( )A.辽河B.黄河C。

淮河D。

珠江2。

A 3.C1题,读图可知,水闸上下游水位关系洪水期闸下水位高于闸上水位,故在该河支流河口修建水闸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干流洪水进入支流。

故选B项。

第2题,为有效防御洪涝,通过工程措施,进行分洪、蓄洪工程与水库的建设等拦蓄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

在支流河口附近地区可以建蓄洪区,故选A项。

第3题,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警戒水位出现在6、7月份,8月份低于警戒水位,出现水位低的极值,说明6月份多雨,8月份少雨,该河位于江淮流域,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陂,是一种古代水利工程,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溯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着水利效用。

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坝上设水闸,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输水沟渠和海堤。

木兰陂建成前,木兰溪下游平原受溪洪和海潮之患,是一片荒原,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

为了发挥综合效益,当地政府正在新建宁海闸水利工程。

结合下图完成4~6题。

4.当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钱陂,但毁于洪水。

与钱陂相比,木兰陂选址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

位于钱陂的下游,河道较宽B.地形较平坦,落差较小,水流较缓C.位于钱陂下游,水量大,泥沙沉积少D.距海较近,受兴化湾海水的影响小5.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影响,正确的是()①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②抬升木兰陂附近地下水位,缓解木兰陂附近地面下沉③抬升木兰陂以上河段水位,减少木兰陂以下河段泥沙淤积④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减弱泄洪和放水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④D。

[高中地理]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37份) 鲁教版23

[高中地理]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37份) 鲁教版23

[高中地理]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37份)鲁教版23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江苏百校联考)读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第2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导致大气升温。

答案 1.D 2.B(2021・江苏学考)阿尔金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

下图为“1960~2021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据此回答3~4题。

3.从总体趋势上看,阿尔金山在1960~2021年间( )A.冰川面积显著增加 B.气温波动下降C.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 D.冰川消融面积过半4.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C.地壳抬升B.寒潮频发 D.流水侵蚀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冰川面积显著减小,A错;气温波动上升,B错;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C对;冰川消融面积没有过半,D错。

第4题,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A对。

答案 3.C 4.A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区的典型植被。

下表示意气候变暖下矮蒿草甸植被物候期的变化。

读表,完成5~7题。

物候期类型营养期花蕾期花期结果期果后营养期始期变化(天) +0.37 -0.84* -1.47** +2.84** +0.37 末期变化(天) -2.42** -0.16* +1.26** -0.42-5.74**枯黄期生长期+0.89* +0.37* -3.00* -4.58** 注:“+”表示提前,“-”表示延迟,“*”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5.全球变暖使矮蒿草甸植被( )A.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缩短 B.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推迟 C.花期末期延迟D.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 6.矮蒿草物候变化,使得( )A.植物提前展叶和开花,减小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 B.植物成熟时期避开秋季霜冻,避免物种生殖失败 C.各物种间物候变化不同步,物种间相互作用脱节 D.减少物种间竞争,有利于减缓物种淘汰、灭亡速度 7.该植被类型可能分布在( )A.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 D.江南丘陵解析第5题,根据表中数据和注记可知,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始期提前0.37天,末期延迟4.58天,整个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而不是缩短;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都提前了,而不是延迟了;花期始期延迟,末期提前,即花期缩短。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选考模块旅游地理检测鲁教版选修3(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选考模块旅游地理检测鲁教版选修3(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选考模块旅游地理跟踪检测鲁教版选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选考模块旅游地理跟踪检测鲁教版选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选考模块旅游地理跟踪检测鲁教版选修3的全部内容。

旅游地理1.(2015·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解析:参考经纬网的信息,可以定位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参考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

结合雅鲁藏布江谷地气候、地形、地质、生物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聚落密度等人文环境,即可作答.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海拔高、缺氧,易发生高原反应;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

2.(2017·山西四校联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岛屿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某游客在日记中写道:“风景优美的海岛,休闲度假的天堂,四季绿水青山,万花烂漫,林木参天,是我曾经的梦想。

我们的航班是21点多到达该岛的,虽然是晚上,但是异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就吸引了我,高大笔直的椰子树、碧绿的芭蕉,我不禁惊叹,好美啊!短短4天的行程,我用手中的相机拍了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使人神往的宗教文化、精美的木雕工艺,以及碧海蓝天、细腻沙滩上休闲度假的不同肤色的人群.”(1)根据材料列举该岛的旅游资源.(2)结合该岛的环境特点,分析到该岛旅游需要准备的生活用品及注意事项。

2021届新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自然灾害和人类

2021届新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自然灾害和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①地势低洼,曲流多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解析:第1题,图示为我国长江的荆江河段,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加上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多洪涝灾害。

第2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可取,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

答案:1.A 2.B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 km)、中源地震(70~300 km)和深源地震(>300 km)。

下图示意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A.以中源地震为主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C.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4.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解析:第3题,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说明乙板块位置低,为大洋板块,甲板块位置高,为大陆板块。

由图可知,震源集中分布在甲板块。

第4题,(38°N,142°E)大致位于日本东部沿海地区,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答案:3.C 4.A读图,回答5~6题。

5.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名称是()A.寒潮B.冰雹C.伏旱D.台风6.这种灾害性天气系统也会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附近海域渔民捕鱼B.有利于附近盐场晒盐C.有利于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D.有利于杀灭害虫,便于第二年农业生产解析:第5题,从图示观察,该天气系统中心区气压低、风速小、降雨量小,甚至晴朗无风,中心附近风力大、降雨量大,符合台风的特征。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五)(第九至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解析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五)(第九至第十二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单元评估检测(五)(第九至第十二单元)(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9·山西联考)图a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石油生产量(单位:万吨)变化示意图,图b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石油进口量(单位:万吨)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

据图可知()A。

1999~2003年,华南地区石油生产量增幅最小B。

2009年,东北、西北地区石油生产量大致相等C。

除东北地区外,其余各地区石油生产量均持续上升D.我国南方地区石油生产量多于北方地区2.据图推断,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已步入中晚期的可能是( )A。

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C。

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3。

2009年华东、华南地区石油进口量比其他地区多的原因是()A。

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B.华东、华南地区石油资源枯竭,需要大量进口C。

西北地区主要发展技术导向型工业,能源需求量小D.华北地区地广人稀,高耗能工业少,能源需求量小【解析】1选B,2选A,3选A。

第1题,据图可知,1999~2003年,我国华南地区的石油生产量增长幅度大于华东地区;东北地区的石油生产量从1999年至2009年持续下降,华东地区的石油生产量从2003年至2009年基本无变化;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石油生产总量大于南方地区;由图可知,2009年东北、西北地区石油生产量大致相等。

第2题,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随着对石油资源的持续开发,石油资源的储量越来越少。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从1999年到2009年,东北地区的石油生产量持续下降,可能已经步入石油资源开采的中晚期。

第3题,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常规能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华东、华南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石油供需缺口增大,石油进口量大增.北京某中学地理小组同学利用寒假开展研究性学习,对郊区某村落实施考察,使用小型无人机对村落进行拍摄(左图),并绘制地图(右图)。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九单元中国地理单元质检卷含解析鲁教版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九单元中国地理单元质检卷含解析鲁教版

第十九单元中国地理(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9宁夏石嘴山三中二模)海洋渗透能是指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渗透压力推动涡轮发电机而获得的能源.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供给.挪威能源集团研发出了获取这种新绿色能源的技术。

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下图示意海洋渗透能的工作原理。

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依靠渗透能发电最理想的盐湖是()A。

青海西部察尔汗盐湖 B.山西南部运城盐湖C。

江苏东部盐城大盐湖D。

新疆东部巴里坤盐湖2.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的最大优势是()A.受天气影响小B.受地域的影响小C。

电站建造成本低D。

技术简单便于操作3.我国利用海洋渗透能的天然优势是( )A。

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B.山地多,地势起伏大C。

有众多的内陆湖 D.有漫长的海岸线。

C 2.A 3。

D1题,从文字信息中可知,利用渗透能发电除了需要高盐度的水体,还需要有充足的淡水供给。

察尔汗盐湖、运城盐湖、巴里坤盐湖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盐分浓度大,但由于气候较干旱,缺乏充足的淡水。

盐城大盐湖地处江苏东部,濒临海洋,且有充足的淡水,C项正确.第2题,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需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受天气影响小,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大,A项正确。

风力、太阳能、渗透能都具有分布不均的特点,利用这些资源发电受地域的影响都很大,B项错误。

海洋渗透能发电需在水体中进行,设备密封性能要求高,电站建造成本高,C项错误.利用渗透能发电的技术在发达国家刚刚研发成功,在我国还处于研发初期阶段,说明其技术难度较大,D项错误。

第3题,我国海岸线漫长,且沿海地区多淡水资源,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的自然条件优越,D项符合题意。

目前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但不属于天然优势,A项错误.海洋渗透能的开发,与地形关系不大,B项错误.利用海洋渗透能需有充足的淡水,我国虽拥有众多的内陆湖,但大多气候干旱,淡水资源不足,天然优势不明显,C项错误、D项正确.(2019湖南长沙一中质检)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

2021届新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区域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2021届新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区域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地区综合开发与可连续发展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44 分 )(2020·宁一模济)以下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地区表示图及伦敦天气资料统计图。

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封闭时间夏天多于冬天。

读图,达成1~ 3 题。

1.伦敦地域夏天降水量与冬天存在差别的原由是()A .地处背风坡B .西风偏弱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寒流流经2.水闸的主要功能是()A .拦水发电B .储藏淡水C.供旅行活动D.防海水入侵3.泰晤士河水闸封闭时,会促进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A .泥沙堆积量减少B .泥沙堆积量增添C.河流水质降落D.河流含沙量增添分析:第 1 题,伦敦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但冬天南北温差大而气压差也较大,西风权力更强,而夏天西风相对冬天偏弱,故夏天降水量小于冬天。

第 2 题,河口水闸一般是为防海水入侵。

第 3 题,因水闸主要功能是防海水入侵,若封闭水闸,会减少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则不利于河流泥沙的堆积,即该段河流泥沙堆积量会减少。

注意该段河流水质受海水入侵影响,封闭水闸,海水难以入侵,则河流水质较好。

答案: 1.B 2.D 3.A(2020 ·宁一模济 )华北地域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 15~ 20 cm。

每年将腐化的物质埋入果园,而后连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 3 月。

据此达成 4~ 5 题。

4.果农覆草避开 2- 3 月主假如为了()A .防备杂草生长B .促进雪水下渗C.提高地表温度D.增大日夜温差5.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益影响是()①增添地表植被②减少水分蒸发③提高土壤肥力④调理土壤温度⑤防备果树烂根A .①②③B .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分析:第 4 题, 2- 3 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会减弱地表汲取太阳辐射,阻挡地温上涨,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

第 5 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①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由是土壤中水分多,⑤错误。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能力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1)选B,(2)选D, (3)选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拍摄照片时间是2017年3月25日,是春分日过后,此时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故该城市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而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没有常绿硬叶林。

第(2)题,由材料可知,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是数年前按同一标准栽种的常绿灌木,“灌木修剪齐整”一侧说明定期管理,“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无人管理,故造成该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道路两侧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应相同;栽种标准一致,并非是居民爱好差异造成的。

第(3)题,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寒冷气候适应能力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故气温(热量)条件影响植被栽种的范围,在降水少的城市通过浇灌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光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生长状况,不影响植物的类型;土壤影响植物的长势,不影响植物的类型。

2.(2019·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7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一、选择题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A.植物截留、陆面蒸发散发、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B.陆面蒸发散发、植物截留、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C.地下水储蓄、陆面蒸发散发、河川储蓄、植物截留D.陆面蒸发散发、植物截留、地下水储蓄、河川储蓄2.与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关联性最强的是( )A.①环节B.②环节C.③环节D.④环节解析:第1题,陆面蒸发散发应包括植物散发、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蒸发,为甲;乙接纳降水,一部分下渗到土壤层,一部分植物散发,故乙为植物截留;丙为地下水储蓄,一部分蒸发掉,一部分通过地下径流流走,还有一部分汇入海洋;丁为河川储蓄,以径流的形式入海。

第2题,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主要是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加下渗,土壤中水分储蓄增多,通过地表进入河流的水分减少,从而降低了洪峰,水土流失减弱。

答案:1.D 2.B(2021·威海质检)水循环包括6大环节,①海面蒸发、②海面降水、③陆地蒸发、④陆地降水、⑤水汽输送、⑥径流。

如图是水循环环节与水循环类型之间的关系。

完成3~5 题。

3.6大环节中,与图中甲对应的是( )A.③B.④C.⑤D.⑥4.修建水库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节依次是( )A.③④B.④③C.③⑥D.⑥③5.受暖流影响导致局部地区水循环变化的因果关系是( )A.①增强→⑤增强→⑥增强→④增强B.①增强→⑤增强→④增强→⑥增强C.②增强→③减弱→⑥增强→④增强D.②减弱→③减弱→⑥增强→④增强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对应的为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环节包括陆地蒸发和陆地降水,但是陆地蒸发只参与水循环当中的陆地内循环。

故选A。

第4题,修建水库直接影响径流,从而间接影响陆地蒸发。

环节依次是⑥③,故选D。

第5题,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增湿作用表现为海水水温增高,海面蒸发(①)增强,水汽输送(⑤)增强,陆地降水(④)增强,径流(⑥)增强。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一)(第一、二单元)(含解析)鲁教版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一)(第一、二单元)(含解析)鲁教版

单元评估检测(一)(第一、二单元)(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9·济南模拟)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

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

读图,完成1、2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①位于西半球B.②位于低纬度C.③位于大西洋D.④位于南温带【解析】1选D,2选C。

第1题,甲地和乙地互为对跖点,则乙地经纬度为(30°N,135°W)。

图示四地坐标分别是:①(20°N,110°E)、②(40°S,170°W)、③(0°,45°W)、④(30°N,135°W)。

第2题,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①点位于20°W以东、160°E以西,属于东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以60°、30°纬线为界,②点位于中纬度;根据顺时针自转,可知③点位于以南极点为中心俯视图的赤道上,经度为45°W,位于大西洋;根据逆时针自转,可知④点位于以北极点为中心俯视图的30°纬线上,位于北温带。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山顶理论上温差达1.8 ℃B.A是鞍部,CD是山谷C.H在南坡上,阳光充足D.AB河径流量小于EF河4.叠加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等高线图,可以用来计算地面高程的空间变化。

下图是某地不同时期的等高线图(单位:米),下列图中能够示意该地被侵蚀部分的是( )【解析】3选D,4选B。

第3题,甲山海拔1 150米,乙山海拔1 320米,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170米,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 ℃,因此甲乙两地理论上的温差应当相差0.17×6℃等于1.02 ℃;CD处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是山脊;结合指向标,H在东南坡上,属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阳光不够充足;结合风向,EF地在迎风坡河谷,降水较多,AB地在背风坡河谷,降水较少,降水补给河水,因此AB河径流量小于EF河。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区域地理 第二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区域地理 第二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第3讲中国的区域差异最新考纲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把握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把握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3.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生疏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考点一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一、北方地区1.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2.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潮湿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4.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成功油田,g大庆油田。

5.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城市工业g石油工业、h机械制造工业。

6.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7.城市:图中的h长春,i太原。

二、南方地区1.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叉分布,图中a南岭(山脉),b武夷山(山脉)。

2.气候: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3.农业: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4.资源: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图中e平果铝矿,f铜仁汞矿,g攀枝花铁矿。

5.工业:h沪宁杭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i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6.交通:从上海到昆明的铁路干线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昆明至南宁的铁路干线为南昆线。

7.城市:图中的c武汉,d成都。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三大自然区的东部季风区,由于纬度差异,形成北方和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地区特征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地形跨地势其次、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跨地势其次、三级阶梯,地形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平原狭小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最冷月差异明显,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差异明显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云贵高原冬夏温差小河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航运价值大资源煤、石油、自然气、铁矿、森林有色金属、水能、森林农业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盛产春小麦、玉米、甜菜,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盛产冬小麦、棉花、花生;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为主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夏种水稻,冬种油菜和冬小麦;四川盆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籽;淡水渔业发达工业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生态问题华北平原的旱涝、风沙和盐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流失和洪涝灾难;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湿地疼惜1.推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1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1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Word版含答案

第31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学生用书P219]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地理背景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微点1“水资源”“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的区别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是从能否饮用的角度来说的。

水力资源是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又叫水能资源,是从发电的角度来说的。

水利资源泛指航运、灌溉、发电、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

微点2世界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1)美国北水南调:其中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最为著名。

加利福尼亚北部湿润;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著名的阳光地带,但干旱少雨。

通过调水,使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等城市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得到了保证。

(2)埃及西水东调: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干旱的西奈半岛。

通过调水,苏伊士运河西岸将新增耕地380万亩,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分水岭东侧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通过自流或抽水,将东侧河水一部分调入西侧墨累—达令盆地。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供水,还可利用落差发电供应东部城市。

(4)以色列北水南调:把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

利用南部充足的光热条件,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产业,使之成为国家赚取外汇最多的产业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学生用书P220](高考浙江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回答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D 2.A1.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4讲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4讲 Word版含答案

第4讲 热力环流和风最新考纲大气受热过程。

学问体系考纲解读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2.把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推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考点一 热力环流1. 概念: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2. 形成过程(1)图解(2)描述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洁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海陆风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 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影响 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021·浙江文综)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敞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完成第1题。

1.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快速,近地面水汽易分散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分散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分散成雨D.白天升温快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分散成雨答案 C解析由图知,拉萨7月降水量日变化具有周期性,应与当地气流的周期性日变化有关。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

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谷地处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冷却分散,C项正确,D项错误;夜晚,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地处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却分散成雨,A、B项错误。

(2011·大纲全国文综)一般状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进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疼惜措施。

学问体系考纲解读 以某区域毁灭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为例学会分析其形成缘由、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考点一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 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貌特征:厚层黄土掩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 碎,流水侵蚀2. 水土流失的危害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 自然缘由(形成基础)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地理位置过渡性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潮湿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黄土极易受流水的侵蚀气候及降水 不稳定性 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难多发性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2. 人为缘由(主要缘由)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快速,人地冲突突出。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2)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斗→植被掩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1. 水土流失的缘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其中人为缘由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缘由。

2.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2021·重庆文综)地理爱好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2.流域产沙量(确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检测(九)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检测(九)

单元综合检测(九)[学生用书P387(单独成册)](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1~2题。

1.贺兰山对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是()①阻挡西部沙漠入侵②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③提供冰川融水补给④抬升冬季风增加降雪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2.图中Ⅰ~Ⅳ区域()A.Ⅰ区干旱少雨,不适宜发展种植业B.Ⅱ区水源缺乏,不宜发展畜牧业C.Ⅲ区降水丰沛,可大力发展种植业D.Ⅳ区温凉湿润,适宜发展林牧业详细分析:第1题,贺兰山阻挡西部沙漠入侵,①对;贺兰山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入侵,减少了寒潮灾害,②对;银川平原主要灌溉水源是黄河径流,不是冰川融水补给,③错;抬升冬季风不能增加位于背风坡一侧的银川平原的降雪量,④错。

第2题,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有黄河流经,适宜发展灌溉农业;Ⅱ区虽水源较为缺乏,但畜牧业对水源要求不高,可发展畜牧业;Ⅲ区降水较多,可发展种植业,但“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该地水土流失加剧;Ⅳ区为贺兰山—六盘山地区,因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草丰美,适宜发展林牧业。

答案:1.A 2.D(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

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

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笼历史的“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

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此回答3~5题。

3.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气候温暖湿润B.水陆交通便利C.竹林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4.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透光性B.防风防雨C.防止烫伤手D.增加美观度5.与古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A.材料成本较低B.剪断裁弯容易C.不可回收再利用D.使用寿命较长详细分析:第3题,由“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可判断竹林资源是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第3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最新考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把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较快B点远日点7月初较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

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产生缘由要留意两点。

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①黄赤交角的大小打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

②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1.推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09·重庆文综)依据下图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当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当地球在甲位置时三峡水库处于“排浑”期。

( × )解析依据图中地球公转轨道的外形首先确定甲、乙位置所代表的节气,是进行解题的前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日地距离较小,乙处地球还未公转到远日点四周,依据轨道划分状况可知,甲为近日点四周,刚过冬至日,乙有向远日点靠近的运动趋势且已过春分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0·开封一模)下左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珠江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上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C.⑥D.⑤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

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

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

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1.A 2.D(2020·郴州质检)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种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图,回答3~5题。

3.地理要素①②③④分别可能是()A.①地势高低②水能资源③植物量④年太阳辐射总量B.①年太阳辐射总量②地势高低③水能资源④植物量C.①植物量②水能资源③地势高低④年太阳辐射总量D.①植物量②水能资源③年太阳辐射总量④地势高低4.M地①度量值与周边地区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B.盆地地形,热量充足C.距海远,降水少D.云量少,光照强5.M地②度量值与周边地区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落差小B.太阳高度角小C.地处内陆D.地质灾害多解析:第3题,图示为沿我国30°N分布的四种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可以得出①为植物量,②为水能资源,③为地势高低,④为年太阳辐射总量。

第4题,据M地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为四川盆地。

由图中可以看出,M地的植物量略高于周边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盆地地形,热量散失较慢;地形闭塞,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因此该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为该地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

第5题,②度量值为水能资源,四川盆地②度量值比周边地区小,主要原因是该地落差小。

答案:3.C 4.B 5.A6.(高考江苏卷)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

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牧民转场主要受()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D.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选A。

由图可以看出,牧民转场主要受草场垂直分布的影响,夏季到地势高的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称为夏牧场;冬季到地势较低的森林带以下的草场放牧,称为冬牧场,故选A。

(2020·河北九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峰东南坡海拔1 200 m及以上三类主要乔木胸高断面积(树木距地面1.3 m处断面的面积)和西北坡(同一海拔左柱表示西北坡,右柱表示东南坡)之和所占比重随海拔的变化,该山峰年均降水量为2 368 mm,同一海拔东南坡降水比西北坡多100 mm左右。

读图回答7~9题。

7.该山峰最可能位于()A.太行山B.秦岭C.武夷山D.大别山8.该山峰海拔1 600~2 000 m西北坡和东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差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A.热量B.降水C.土壤水分D.地势起伏9.下列坡向和海拔的组合,乔木物种最丰富的可能是()A.东南坡 1 400 m处B.西北坡 1 600 m处C.西北坡 1 200 m处D.东南坡 1 900 m处解析:第7题,该山峰年均降水量超过2 000 mm,降水丰富,且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太行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故A选项错误;秦岭为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南坡和北坡之分,且秦岭北坡不存在常绿阔叶林,故B选项错误;武夷山为东北-西南走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C选项正确;大别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故D 选项错误。

第8题,由图可知,该山海拔1 600~2 000 m西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东南坡。

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东南坡地处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较好,降水较丰富,如果这两个条件是主要因素,东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应高于西北坡,明显与图示信息不符,故A、B选项错误。

西北坡地处阴坡,蒸发相对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要优于东南坡,这是两坡常绿阔叶林比重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故C选项正确。

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两坡的地势起伏状况,故D选项错误。

第9题,读图可知,西北坡海拔1 600 m处,三种乔木类型均有分布,且三种乔木胸高断面积之和所占比重相差不大,所以乔木物种最丰富。

而东南坡海拔1 400 m处,西北坡海拔1 200 m处,东南坡海拔1 900 m处,三种乔木胸高断面积之和所占比重相差较大,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答案:7.C8.C9.B(2020·安庆模拟)古湖泊是历史上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 000年左右,最初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因注入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10~11题。

10.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向北推进B.向南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11.在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A.古湖泊面积增大B.古湖泊距海渐近C.河流流程加长D.河流流速减缓解析:第10题,古湖泊位于现在的莱州湾南部海岸线以南,而古湖泊本就是原来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而成的,说明原来的海岸线在古湖泊附近,因此可判断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

第11题,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向北推进的过程中,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使得古湖泊距海渐远,B错误;不断有河流挟带泥沙注入古湖泊,泥沙淤积使得古湖泊面积逐步变小直至消失,A错误;因为海岸线向北推进,河流由南部的源头北流入海,其流程加长,C正确;河流的流速不受海岸线变化的影响,D错误。

答案:10.A11.C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29·莆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

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布有附生的苔藓植物。

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

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6分)(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6分)(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6分)(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6分)解析:(1)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

(2)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

(3)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的东西差异可知其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

(4)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

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13.(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

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

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下图所示)。

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植被。

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遭受影响而反常的部位,以及该部位植被的坡向差异。

(4分)(2)分析在未受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

(6分)(3)说明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

(6分)(4)分析东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

(6分)解析:(1)依题意,正常状态的垂直自然带是由山谷向上依次分布着乔木-灌丛-草甸,而图示3 100米以下与此分布相反,则反常部位位于3 100米以下。

图示3 100米以下东西坡植被基本没有差异。

(2)比较3 100米以上东、西岸植被及其分布,即可看出差异;注意图中告知西岸为阴坡、东岸为阳坡,则两岸最大差异是光照不同,导致土壤中水分差异,从而影响植被。

(3)基带要满足两个特征:首先要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时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最下部植被带;注意材料中“是地区代表性植被”一词的含义。

(4)干旱小叶灌丛体现的是水分少的特征,则可从谷底干旱原因角度分析。

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以下部位(或3 100米以下部位);东西两坡植被几乎没有差异。

(2)西岸同类植被比东岸生长要好;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3)周边区域海拔高,该自然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地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发育满足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标准;而以下自然带不符合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

(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坡降水量差异小;但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观区域白天和夜晚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