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日本对儒家文化的扬起及其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第一节儒家经典初传日本中国的儒家经典是经朝鲜传入日本的。

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在应神天皇十五年八月,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派遣一个名为阿直歧的人送来两匹良马。

阿直歧能读中国经典,于是太子菟道稚郎子便拜他为师。

应神天皇问阿直歧:“还有没有比你更高明的博士?”阿直歧回答说:“有个叫王仁的,很高明。

”应神天皇随即派人去百济邀请王仁。

应神天皇十六年二月,王仁来日。

太子又拜王仁为师学习中国典籍。

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古事记》也有类似记载,还更加具体地说王仁带来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

这是有关中国儒家经典和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经学者考证,应神天皇十六年相当于公元405年,也就是说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之始为5世纪初。

《日本书纪》中还记载:应神天皇死后,菟道稚郎子本应继位,但他推让皇位于异母兄大鹪鹩,理由是大鹪鹩仁孝之名远闻天下,而且年龄大,应即位天皇。

大鹪鹩则以父命难违为由,固辞不就。

两人互相推让,以致造成三年空位。

最后,菟道稚郎子自杀,以示辞让诚意。

这被学者认为是仿效《论语》中所记载的中国周朝祖先泰伯与仲雍出走、辞让王位于幼弟季历的故事。

另外,被认为写于5世纪并保存至今的日本文章中也有浓厚的儒家味道的文字,这也是中国儒家思想在5世纪时已传入日本的明证。

日本人系统学习中国儒家典籍及其思想,则是晚至6世纪的事了。

据《日本书纪》记载,513年,百济国王派遣了一位名叫段杨尔的五经博士来日本,之后以轮换的办法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是中国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朝廷中设置的学官,专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传授。

后来百济也仿照汉朝建立了五经博士制度。

中国的儒家经典也通过百济的五经博士传到了日本。

但中国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初,影响并不广泛,与广大民众尚无接触。

这是由于日本当时刚刚踏入文明社会不久,仍处于原始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因此,对于从中国传来的新鲜的生活或生产器具及进步的生产技术接受得比较快,而对先进文化的精神成果接受则较为缓慢。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摘要: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儒学伦理日本化的结果使“忠勇”成为武士道精神信奉的儒学德行。

而武士道精神首先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一种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甚至一度成为日本的主导文化。

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的内涵、起源、形成入手,分析它和儒家学说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武士思想;儒学思想;比较研究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上田秋成在《菊花之约》描写了一个武士之间相守誓约的故事,日本人家喻户晓。

两个武士约好在重阳节相聚,对菊花饮酒但是一个武士被敌人抓住了,无法脱身,为了不违背誓约,他自杀了,灵魂飞到约定的地点,与朋友饮酒之后飞灰湮灭。

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日本人民心中引起深刻的感动,就在于武士精神对“诚”的崇尚。

而这个“诚”是来源于儒家思想。

日本很多学者提到: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日本儒学是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道精神并未随着武家政治的终结、身份等级制度的消失以及日本进入近代社会就画上终止符,相反它进一步渗透到日本民族的血液中。

二、武士精神的产生日本在镰仓时代,确定武家政权,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以及庄园制的发展,逐渐在豪强争夺中形成了地区性的家族式军事集团即武士团。

时至江户时代,结束了漫长的战争,进入和平时期。

随着德川幕府政权的发展,武士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很多武士开始成为官僚,开始治国理政,急需规范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以当时,德川幕府把朱子学确立为官学。

三、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的融合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

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社会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可以搜求到手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中尽可能多地整理出有关日本儒学发展及其影响的重要史实,把儒学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儒学的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文化》一书中的下篇,分别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史学及当代日本社会七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了儒家思想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影响。

这种横向的研究给人以广阔的视野,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中,又再现了其发展过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史脉络,给人以纵深的历史感。

例如在政治领域,从大化革新与“周孔之教”、“建武中兴”与朱子学的关系,一直谈到“尊王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

在法律方面,从《养老律令》和“以礼入法”,《贞永式目》和大名家法,一直谈到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等等。

这样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幅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图景。

透过翔实的历史事实陈述,日本文化的特点便具体而豁然了。

这里我们想介绍王家骅对日本神道这一原生形态的民族宗教与儒学的关系的论述,借以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

王家骅在《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日本神道教义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如何受儒佛道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与怎样排除这些思想影响欲恢复其本来面目,直至与国家权力结合。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从原始神道到国家神道五个发展时期,并认为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可以找到当时儒学发展形态的影响。

关于日本原始神道,他是通过剖析《古事记》中有关宇宙生成和演变的神话与儒家典籍《淮南子精神训》和《周易系辞》等的关系,来说明“无论是其神学思想还是其宗教祭仪活动,都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到平安时代中期,以佛教为根本、神道为附庸的“本地垂迹”说,则是神佛调和理论化的最初尝试。

到室町时代,神佛调和理论又与儒佛不二思潮互相汇合,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神、儒、佛一致说,无论是哪种一致说,实际上都是由外来思想所准备与培植的,尤其是受到宋学的影响,这并不表明以日本固有之道相标榜的神道出现了什么具有思想独创性的新发展。

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传统文化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摘要:文化是不可能割断的。

中国儒家文化中很多东西,在今天也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无疑,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值得发掘的东西。

特别是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儒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重新重视实际上始于日本的经济起飞。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给儒家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领域。

正是从日本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充分冶炼后形成的理想是相当明确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天下。

是指当时的中国,即整个华夏民族的社会整体。

“平天下”的主张带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含义,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

日本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在无法达到“大同”的现实中,日本则是用组织人本来统一思想,形成以组织为第一位,一切服从组织的基本理念。

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不接受孟子?

日本人为什么不接受孟子?

日本人为什么不接受孟子?日本一直都是尊重中国经典的,在日本的初级教育中,汉字也是必修课,日本人对于汉文化的接受程度很高,更有甚至会说日本理所当然是中国的后代,在历史上,日本几乎是复制版的小中国,中国有许多经典都流传道日本,但是有一点却很奇怪,日本人不接受孟子,不接受孟子的思想,这是为什么呢?这在网络上有很多的回答,其实都是比较官方的,无法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去直窥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孟子,日本人对于孔子儒学的接受程度很高,但是对于孟子却嗤之以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人不喜欢孟子的呢?上田秋成的笔记小说《雨月物语》中就说到这个事。

说一个叫西行法师的人到崇德上皇墓碑前夜宿,遇到了崇德上皇的鬼魂,西行法师和崇德上皇的辩论中就提到了日本人为什么不接受孟子。

原文是这样的:“又如,周之创业,武王一怒而安天下,却不能说是以臣弑君。

因为《孟子》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所以,汉土经典、史籍、诗文等,无不传入我国,唯有《孟子》一书至今难道日本。

凡运有此书者,必遭风暴而沉没。

若问缘由,本朝自天照大神开创以来,遵其训示,皇祚连绵,代代相传从未断绝。

若将那巧言诡辩之书传入本朝,后世必据此篡夺皇位而称无罪。

是故八百万神恼怒,屡起神风,翻覆其船。

可见他国圣人之教,亦有多不适本朝国情。

”这是西行法师的话。

《雨月物语》是写于日本的江户时代,那时候中国处于清朝时期,可见日本人从这以前就排斥孟子,按照书中的说法是《孟子》的思想不适合日本。

孟子的思想比较刚烈,如果当政者不施仁道,那底下的人就应该去推翻他,其实在孟子自己所在的时代,他也是不讨喜的,春秋战国时代荀子的名声比孟子大很多,孟子一直到汉代才被尊奉起来,《孟子》的思想是不适合封建统治的。

日本王朝的历史很久,就是菊花王朝,这个王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一直未曾被推翻,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久的王朝,直到今天还存在,可见日本人是不怎么喜欢以下犯上的,即使是一个傀儡政权,他们也要让他存在,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还是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不喜欢孟子的。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2012年Vol.27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成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发展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日本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诸多影响。

其中,儒学作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在传入日本后,于不同历史时期也在日本社会发挥着诸多作用。

中国儒学在日本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在一定时期内充当了推动社会进程的重要思想武器。

标签:中国儒学;日本化根据公元前720年成书的日本的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记载的传说,中国儒学经典在那时经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

儒家学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正统统治思想,随着历朝代统治者的需要发生变化,中国的儒学思想也在不断应时而变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同时,传入日本的儒学文化,也被日本人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有所改造地利用,发展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儒学,并在日本多个重大历史时期发挥着作为思想武器的重要作用。

一、日本早期儒学(5世纪至平安时代末期)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记实最早可见于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并且在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有关于百济博士王仁于应神天皇15年应邀前去日本传授儒学的记录,王仁此行带去了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对日本儒学的初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到七世纪,从圣德太子进行推古朝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标志。

圣德太子制订的“冠位十二阶”便是参照了儒学传统思想中“德、仁、礼、信、义、智”的观念而由此创造出的。

后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将儒家“王土王民”的思想贯穿其中。

提出“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的观念,提出了建立集权于天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虽然在当时这一诉求并没得到满足,但在400年后的“大化革新”中,中大兄皇子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苏我氏旧势力,新上台的孝德天皇提出了自己代行天命的观点,这表现了中国儒家的天命观,这一观念也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家天皇制集权国家权威性的根本政治理念。

《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研究》

《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研究》

《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研究》1、基本观点:中日两国相与揖别的历史,集中酝酿于近世,而爆发于近代。

该研究首先从朱子学在日本的命运问题入手,指出朱子学东传日本后,先后被卷入“神儒习合”、“神儒分离”和“神道自立”等思想旋涡中。

其被利用、被排挤和被摒弃的角色变换轨迹,凸显了江户日本学界的“道统”自立愿望和“去中国化”焦虑。

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规定了近代以来日本学者的朱子学解读。

重要的是,该过程还显示了与中国学界的日本常识刚好相反的事实,即日本早期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以反朱子学为特征的“脱儒”的过程。

朱子学几乎在被日本“京学派”树立起来的同时,即招来了诸多批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批判还日趋猛烈,结果亦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是朱子学在日本学界的日渐式微和“古学派”、“国学派”乃至“启蒙学派”的先后崛起。

中国朱子学体现了一种“终极关怀”式的思考。

它形成于准静态的中世文明中,惟此,不要说在崇尚功利的近现代,即便在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论”面前,其“连续性思维”也会因超大叙事和脱离实际的特性而引致批判和排击。

叶适、陈亮、戴震等中国思想家的言说证明了这一点,而日本思想界的朱子学反思,还在“近代化”的意义上被赋予了所谓的正面价值。

同时,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决曾作为十九至二十世纪通行世界的“公理”,在人类历史上亦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但是,对摆脱“中世纪普遍权威束缚”行为的过分醉心和无限膨胀的自我优越感,一方面容易使人对“独立国”政治可能发生的另一极“突进”事件丧失批判能力,同时,也经常使充满正义感的抵制行为,变得无关痛痒。

明治维新的荣光和帝国主义的罪恶,泰半可以从这一循环上获得更进一步的认识。

这个认识是:“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体现了以上全部变化的本质原因。

然而,上述思想上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中日间大环境的改变。

17世纪中叶的明清交替事件,曾经给东亚地区带来过十分巨大的影响,以致于后来两百年间东亚格局中的思想、政治、外交、军事等诸般变化,几乎都与之有着或深或浅和或明或暗的关联。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不同,两国的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儒家思想则是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本土化传承、发展而形成的。

尽管日本儒家思想的根源与中国相同,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思想的传播和演化方式不同,日本儒家思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文明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日本人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开放心态。

三、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仁爱、忠诚、敬老尊师等美德为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和谐和个体的道德素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会秩序。

而日本的儒家思想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尽管也强调了社会和谐,但是相比于中国来说,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强调道德自我修养的差异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和提高。

在中国,修身养性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儒家经典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并没有达到中国儒家思想的高度,日本更加注重外在行为规范的达成和维护。

总之,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差异,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然而,无论是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都是对于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的珍贵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颓废、虚无的状态与犬儒主义的文化认知

颓废、虚无的状态与犬儒主义的文化认知

颓废、虚无的状态与犬儒主义的文化认知作者:张冲王艳秋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17期日本二战后自文学流派到电影都对日本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小津安二郎在1953年的《东京物语》里谈到了家庭及人存在“荒诞”与“令人失望”的本质;1960年,大岛渚在《青春残酷物语》中对日本现代性大加挞伐,不同于《东京物语》“城市太大了”的感慨,他对大兴土木及大力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批判,年轻人在“金钱至上”的主流价值观中势必被毁灭;1970年三岛由纪夫组织盾会成员发动暴动,在演讲中指责:“战后日本被经济繁荣夺去了魂魄!”呼吁放弃物质生活回归古朴生活,否则将会出现毁灭性报应。

关于“毁灭性报应”,在1985年相米慎二的《台风俱乐部》中有所呈现,少年在虚无中以“死亡之谷超越自我”。

1996年北野武在《坏孩子的天空》中继续日本青年一代的颓靡虚无,他们不思进取,缺乏力争上游的动力和动机。

在三浦展的《下流社会》中,他把日本自1980年代以来到1990年代出现的这种情况描述为向“下流社会”的流动,他描述日本的“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1]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重新考量幸福的意义,三浦展把这一时期的日本人总结为“第四消费时代幡然醒悟的日本民众”,具有诸多人类普遍的意义,带有犬儒主义的智者思想,三浦展从“下流社会”和“第四消费时代”两个角度,展示了日本当下青年文化悖论式存在,其现代性继续延续日本“菊与刀”的“双重性民族”特征。

①[2]一、青少年的选择:成功还是滑入“下流社会”?日本战后青年渴望出人头地,改变存在状况,这一渴望既是“他者的欲望”,亦是其存在之意义。

《东京物语》中老父亲对战后难以出人头地的理由是“东京人太多”,城市吸引人群聚居,严酷的竞争构成了现代性的“他人即是地狱”的景观。

“由于经历了战败的挫折,战后许多日本人精神上处于颓废、虚无状态,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中,人性被扭曲,行为趋于变态……将肉体的本能视作人们生活的依据。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学的一部 分价值 观 、 伦理 观 。 已积 淀 为 日本 人 的道 德规 范和 民族 心理 。
【 键词】 家思 想 ; 关 儒 日本 ; 传播 与研 究
【 者简 介】 少博 , 尔滨工程 大 学思政部 教授 , 士生导 师 , 作 史 哈 博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0 501
【 中图分类号】 0 I9 (
用 汉文 书写 的 《 七条 宪 法 》 十 。这是 日本 最 早 的成
文法 , 内容 多 出 自中国儒 家 思想 , 以劝 善弃 恶 的训 诫 和说 教 为主 , 目的在 于 加强 皇权 , 制 氏姓 贵族 压 的势利 。 除人 民的反抗 。十七 条 中最著名 的有三 消 条, 即第 一 条 “ 和 为 贵 ” 第 二 条 奉 “ 、 、 三 以 ; 佛 法 僧 宝” “ 为 四生 之终 归 , 国之极 宗 ” 第 十七条 “ 万 ; 对重
奈 良时代(1 年一 9 年)正值大唐的鼎盛阶 7 0 74 ,
段 。 日本集 中吸 收 中 国文化 的时 期 , 是 日本 学 习唐 朝 文化 。在 教 育 上就 是 仿 唐朝 的教 育 制度 建 立 了 自己 的贵族 学 校 教育 制 度 。朝 廷在 京 城设 大 学寮 ( 简称 大学)在 地方 的 “ 设 “ , 国” 国学 ” “ 。 大学寮 ” 的
信 。’ 关于 日本奈 良和平安 时代 中央 权力集 团吸 纳 中国儒家 ‘ 德政 ’ 思想 治世 的材 料 , 8世 纪制定 的 在 ‘ 律令 ’ 历史 著作 《 以及 古事 记 》 ‘ 国史 ’ 明确 、六 中有
记载, 可谓 史不 绝书 。 t , 4年 , ”r%0 ls r 圣德 太子颁 布 了
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的, 儒学成为 日本青年 的知识教养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来源。 江户时代 。 儒学被推为官学。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新)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新)

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和改造利用【摘要】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两千年中,儒学的传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学传入日本后,便不断地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尤其是在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迎来了日本文化思想的空前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极盛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儒学”。

经过官方改造,日本的儒学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成为了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并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江户时代儒学在日本的发展,并对比两国的儒学差异,就能看出日本儒学在我国儒学基础上做了哪些吸收与改造。

【关键词】江户时代儒学吸收利用Abstract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wo thousand, 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fter Confucianism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it constantl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Japanese native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edo period. Edo era ushered in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Japan's cultural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also created jisheng period of Confucianism in Japan, forming the unique \"Japanese Confucianism\". After the official renovation, Japanese Confucianism has no longer is only a theory, and become a kind of official ideology,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 By study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Japanese edo period, and compare the Confucianism, the two countries can see Japanese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in China are doing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目录引言一、日本儒学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一)江户时代之前儒学的发展情况(公元5世纪至1603年)(二)江户时代儒学的发展情况(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7年)二、江户时代儒学代表性学派的对比分析三、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吸收改造儒学的路径研究(一)促使儒学本土化(二)促使儒学官学化(三)促使儒学普及化(四)促使儒学可行化四、江户时代日本官方对儒学的改造利用(一)道德思想方面(二)教育制度方面(三)民间习俗方面(四)幕府统治方面结语参考文献引言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作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即现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幕府,至此日本走进了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江户时代。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摘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管理思想包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等主要观点,这与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团队合作的价值观点具有高度的契合。

本文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地区的企业为例,探讨了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儒家思想企业文化日本企业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又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和发扬,最初指的是古代司仪,后来经过逐步发展成为为以尊卑等级观念为代表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统治思想工具。

儒家思想并非孔子原创,是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孔子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可见儒家思想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的思想。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地缘上的相邻,文化上的相近使得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

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公元六世纪时期的圣德太子就制定了《十七条宪法》,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文化日本化的光辉结晶。

同时《十七条宪法》是一部集中国儒学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不仅影响了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植根于日本文化传统之中,成为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

日本现代化实现的过程,就是吸收与改造儒家伦理的过程。

早在19 世纪中期,日本的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就倡导“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即把东方思想与西洋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近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近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近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启示在19世纪时,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并吸收现代化文化。

这样的发展过程,一度让中国这个东亚近邻感觉受到困惑。

日本不仅摆脱了中国明清两朝的影响,而且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影响也相应显现。

因此,近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并且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对中国文化的摧毁19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启了明治维新,实行了大胆的改革,短时间内其国力急剧提升。

与此相应的,日本也开始将其文化向外推广,并且想要取代中国成为东亚文化中心。

此时的中国国力衰落,加上近代以来的压迫和侵略,也开始让中国的自信心受到挑战。

不断受到打压的中国,丧失了其文化自信心。

一些中国人,开始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不相容的,特别是在不断摧毁的情况下。

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也让一些中国人担心,中国在现代化之路上的安全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然而,现代化进程也使得中国开始认识到了日本文化的实际。

近代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日本也深度吸收了装备和理念等来自中国的文化元素。

因此,现代化的进展,毫无疑问,也是向了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更具体地说,日本吸收了中国的神话、历史和诗词等文化精华。

此时,日本文化已经包含了来自中国的元素,也因此建立起了其文化骨架。

此时,日本文化则能够反哺中国传统文化。

三、对中国文化的启示通过此次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应该被日本侵略者的政治目的所影响,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建立一个有着自己文化特色和优势的国家。

我们应该摒弃被动的思想,积极学习创新,并且具有自己的创造性。

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复制日本或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而是要创新并あり类中国特色的文化。

此外,通过中日文化的差异,我们也应该在语言、文学和哲学等方面学习日本的文化,认真思考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总之,近代日本的不传统和全面学习的文化传承方式,对于中国文化都存在着影响。

尽管我们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负面影响,但是它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发展的东西,也反省我们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发展。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经在中国的教育界发扬光大。

然而,在日本,儒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实际应用。

首先,儒学影响了日本的学校地位和组织形式。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向西方学习。

尽管日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教育界发展中采用了西方的教育方式,但是儒学仍然处于重要的地位。

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鼓励学校采用儒学的教育方法,并常常在全国性的教育政策上设立儒学的标准。

其次,儒学思想影响了学科设置。

由于日本的儒学被广泛接受,日本学校的学科通常与儒学有直接关联。

例如,儒学中尚书与春秋两部书中记载的历史成为了日本学校教育中必修的课程。

另一个例子是《大学》、《中庸》和《论语》等重要的儒家经典,也被列入了日本的中学课程。

此外,儒学对日本教育界所起到的深远影响包括对纪律的重视。

在日本学校里,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程,还有着强烈的纪律观念。

这是由儒学教育中“道德修养”的理念延伸而来的。

在日本学校纪律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指挥。

学校内的规定也非常严格。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也体现在课外活动上。

例如,在日本的儒学教育中,通过学习或者讲解名人传记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这种做法让学生学到了人性的重要价值观。

总之,儒学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学科设置、学校纪律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

在实际生活中,日本的教育系统一直在努力揉合西方和东方的教育思维来开展教学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学文化不仅对中国自己的教育产生影响,对周边的国家教育体系也有很大的影响。

日军进曲阜为何不敢动

日军进曲阜为何不敢动

日军进曲阜为何不敢动“三孔”?1937年,日军打到山东曲阜——孔子家乡时,研究孔子儒家学说的日本东京大学高田真治教授上书日本军部:“山东作战,如破坏曲阜古迹,日本将负破坏世界文化遗迹的责任。

”军部于是急令前线部队避开曲阜一带的战斗。

日军进驻曲阜后,派兵把守孔庙,将领参拜。

而在其他地区,日军侵略掠夺,犯下滔天罪行。

在曲阜没有破坏孔子庙宇,这并非日军良心发现,而是在于传统上儒学对日本有很大影响,所以日军面对孔子灵位才心怀敬畏之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两千余年,也对日本等周边国家影响巨大。

公元285年,百济博士王仁把《论语》等儒学书籍传入日本,日本开始有了自觉的文化教育。

604 年,日本圣德太子依据中国的《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颁布《宪法十七条》,为大化改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以隋唐为模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举儒学为圣教,人们在吟诗品茶的消遣中,习惯尊孔读经,中国文化逐渐普及。

从皇室成员、藩主武士,到而今政府官员、企业家乃至平民,都把中国历史、哲学作为必修内容,以寻找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智慧。

17世纪,学者山崎闇斋问学生:“我们天天读孔孟之书,学孔孟之道,如果孔子、孟子领军打到日本,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不知所措。

山崎闇斋说:“万一不幸遇到这种场面,我们要拿起武器,做殊死之战,把孔孟抓起来,以报国恩,此即孔孟之道也!”当时,日本人认为,“春秋大义”在中国不复存在,“中国”不应是地理上的中国,而应该是文化上的“中国”,而这个“中国”就在日本。

针对“华夷之辨”的观念,佐藤一斋提出,谁得到孔子之道,谁就是中心。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

孔林埋葬孔子的子孙后代,从周代至今,全无间断。

我们滕阳户的墓地离孔子墓仅一百多米,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先后埋在这里。

日本近代女性教育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以实践女子学校为例

日本近代女性教育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以实践女子学校为例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日本近代女性教育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以实践女子学校为例O郭文丽(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中国儒家思想在江户时代作为日本官方意识形态而被接受,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对日本近代女性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日本实践女子学校的考察发现,日本近代女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对女性的相关内容,近代女性教育的主要目标为培养“良妻贤母”,在“男尊女卑”的教育理念和强调“女德”的教育内容下,实现了培养“良妻贤母”型“完美妇女”的教育目的。

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近代女性教育进步的一面在于结合日本近代社会现状,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女性观,促进了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让女性不仅获得了生活技能,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其局限性在于仍没有摆脱传统儒家思想对女性的桎梏,仍然强调“男尊女卑”,女性要做“良妻贤母”,要为家庭、为国家做出贡献。

【关键词】女性教育;良妻贤母;儒家思想;实践女子学校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儒学被推为官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在明治维新前后影响到日本的近代化,其中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要求也影响到日本近代女性教育的发展。

在欧美教育理念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日本近代出现了以培养合格的妻子和母亲的“良妻贤母”教育观念。

这一教育观念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女性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发展,同时对清末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一教育理念也有其封闭保守的一面,甚至对日本当代社会的性别平等、女性权利保障等方面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以日本近代女性教育为线索,以实践女子学校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寻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近【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日本近代女性教育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以实践女子学校为例”(YJSCX2021-024)成果之一。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介绍日本古典文学是丰富多样的,而其中展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对于这些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始于中国,于6世纪传入日本,成为国家的主要思想体系。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一些代表性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儒家思想影响。

1. 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中的神道与仁道•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两部汇编了大量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古代日本文献。

•这些作品反映了神道信仰在日本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对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仁道(人伦道德)概念的塑造。

2. 平安时期诗歌集《万葉集》中的义理观念•《万葉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记录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大量诗歌。

•诗歌中常常表达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义理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教的仁爱精神以及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

3. 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中的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是平安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探讨了个人行为对于整个家族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注重也在这些作品中得以体现。

4. 能様之辞暇和五石記中的孝道思想•能様之辞暇是一部描写孝顺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学作品。

•五石記是一部记载着历代名将事迹的典籍。

•这些作品强调孝道思想,尊重长辈、服从父母的观念与儒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结论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传递了儒教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和价值观念。

对于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系,研究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构成的主体,事实上对韩日本民族社会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

引言: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世界各民族一样,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

原始日本人在岛国特殊地理环境下,吸收儒、佛、道思想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其中儒学与神道相融合,形成为日本的"儒教",对日本人民的道德观、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有国际性特殊文化现象的东方文化,它影响着中国、日本、越南、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但是目前研究儒学对韩影响的较多,而在对日影响方面却相对较少。

这对意欲了解甚至学习日本文化发展的学生多有不便,而关于儒学对日的影响文献资料、古迹介绍等还是大量存在的。

本论文通过儒学思想进行解读,浅析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中也可看出日本文化中注重实务,重视思想的合理性并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等实用主义的性格。

此研究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文化的创新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对中日学者也是极为有利的。

正文:儒家哲学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日本对儒家文化的杨弃及其原因分析
由于地理与国情原因,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一直很矛盾,一方面为了防止自身被吞并极力地在于中国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去接受中国的文化。

这是日本在接受儒家文化中的一些扬弃的原因,不在我们案例讨论的主要范围内。

我们主要讨论日本选择性的吸收了哪些文化内涵、其原因以及其影响。

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重新重视实际上始于日本的经济起飞,其中,日本吸收了儒家文化中的内涵包括:
1.“平天下”的主张带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含义,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

日本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在无法达到“大同”的现实中,日本则是用组织人本来统一思想,形成以组织为第一位,一切服从组织的基本理念。

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古代日本经济以农业为主,分散的小农经济并不要求强化集中的生产管理,多样性反而更适合。

在这种请款下,“恭己正南面”、“无为而治”、等成为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

日本的农民只要有宽松的经济环境,上交的产品少些,能维持再生产,就能迅速的发展农业生产。

3.在行政权利的平衡方面,中过儒家思想却又有着非常精致的设计。

这中设计并非儒家的专利,还包括有韩非子集其达成的法家思想等,尤其是法、术、势的思想。

法家思想的主流又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而设计的,所以这些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古代帝王之术又很容易被日本的封建统治者所应用。

4.日本人自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他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是日本成为一个非常团且和具有向心力的国家,这就是受中国儒
5.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日本的众多企业家。

日本的长期雇佣制和年工资制实际上取消了雇佣制的作用,而企业内工会又把劳资双方的关系确定在企业内部,不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力量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