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系统类型现状分析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状况

合集下载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目录摘要 (2)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 (2)2、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2-4 2.1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 (2)2.1.1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2)2.1.2利用受限的土地面积大且后备土地不足 (3)2.1.3草原面积广、适宜农林土地少、分布相对较集中 (3)2.1.4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治理难度大 (3)2.1.5宜农、牧、林地评价 (3)2.2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3-43、青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4-6 3.1土地利用不规范,沙漠化严重..................................4-5 3.2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5-63.3还林(草)和基础设施建设给耕地保护带带来的影响 (6)4、解决方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4.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集约种植水平 (6)4.2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6)参考文献 (6)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土地类型的划分,以及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并且探究解决对策,从而实现青海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特点;利用现状;制约因素;解决方案【正文】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青海省全省共13个一级类型(土地类),75个二级类型(土地型):1、河湖滩地及湿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和海晏盆地的湖滩周围和河滨低地,土质主要为湖积物和冲击物;2、平地,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门源盆地和东部的山间盆地;3、绿洲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也有少量分布;4、平缓地集中分布于湟水、黄河流域,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5、台地位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海拔2500m以下台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2800-3250m为荒漠土或干荒漠土台地,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东部海拔3300m以上为高寒草甸台地;6、河谷沟谷地,根据内部差异,划分为杂草草甸河谷沟谷地、荒漠草原灰钙土河谷沟谷地、干草原栗钙土河谷沟谷地、草甸草原黑钙土、荒漠草原棕钙土河谷沟谷地、干旱荒漠河谷沟谷地、高寒草原河谷沟谷地、高寒草甸河谷沟谷地、高寒荒漠草原河谷沟谷地共9个地型;7、沙漠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青南高原西部和祁连山地西部局部地区,主要有固定沙漠、半固定沙漠、流动沙漠3个土地型;8、戈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前山倾斜平原,气候极端干旱、地下水位深、蒸发量极大;9、低山丘陵地,除青南高原、祁连山地高寒高山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10、中山地,分布于山体中部,其植被、土壤类型随着降雨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分布;11、山原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的高原面上,年均温0摄氏度以下;12、高山地,分布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山体上部,其土壤发育年轻、土层薄、粗滑性强、有机质含量少;13、极高山地,分布于高大山体顶部,雪线为其分布下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可行性建议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可行性建议

( 主要包括铁路 、 公路 、 机 场 和 农 村 道 路 用 地 等; 水域面积为3 7) 1 5. 8 8
2, ( 万h 占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4. 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 m 4 0% ; 8) 4 8 4. 1 1万 2, 占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h m
主 要 包 括 沙 漠、 戈 壁、 寒 漠 地、 冰 川、 3 4. 6 2% ,
( ) 及柴达木木盆地中部一带 ; 林地主 要 分 布 在 北 部 、 东部和东南部, 面 3
2, ( 积为 2 占青海土地 总 面 积 3. 牧草地面积在青海 4 3. 6 4万 h m 4% ; 4) 2, 为4 占土地总面积5 土地总 面 积 中 占 有 最 大 , 0 3 4. 3 6万 h m 6. 2 3% ; 2, ) ( 居民点及工矿 用 地 面 积 为 2 占 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0. 5 2. 9 8万 h m 2, ( ) 交 通 用 地 面 积 为 4. 占 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0. 3 2% ; 6 9 3万 h m 0 6% ,
2, ( 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 荒漠化面积 2 上转第 8 页 ) 0 4 5. 4 0万 h m
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较温暖 0. 9 6% ,
( 的河湟谷地 和 西 部 海 拔 较 低 的 盆 地 和 滩 地 ; 园 地 面 积 为 0. 2) 6 4万
2, 占青海土地总面积的 0. 主要 分 布 在 东 部 的 黄 河 和 湟 水 谷 地 h m 0 1% ,
摘 要】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之上 , 其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 , 但由于高原特殊自然条件的约束 , 其土地未 能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 通 【 过对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 , 可发现该省主要存在着几个典型问题 : 草原退化 、 耕地稀少 、 土地荒漠化 、 未利用土地闲 置 。 这 些 问 题 严 重 制 约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利用 , 为此 , 作者试着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 【 关键词 】 土地资源 耕地 荒漠化 复垦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就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性质及变化状况进行的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安排,采用2010年和2011年两时期的陆地卫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开展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本报告是此次评价的核心成果。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体系(一)评价指标和数据获取1.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贫程度。

由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等效面积占区域面积比重计算得到。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由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2011年5~10月时段的TM7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这两项技术,将2011年度图像配准,采用人工目视判读解译。

2.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青海省水系图来源于国家地理中心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河流长度和湖(库)面积利用遥感解译得出,水资源量、年降水量来源于水文水资源部门统计资料,青海省土壤侵蚀图来源于青海省水保部门。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题目: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一、引言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青海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青海的生态状况。

二、青海生态问题概述1.草原退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草原地区,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青海的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短缺:青海位于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

3.湖泊富营养化:青海拥有众多的湖泊,但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湖泊水质受到污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状况差。

4.生物多样性减少: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三、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压力大: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工业污染和人口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生态意识薄弱:由于青海的农村比较贫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在谋生的过程中过度开采资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破坏。

3.管理不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监管不力,导致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对环保违法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四、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青海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工作,依法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力。

2.扶持农牧民转型: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草原的过度开发。

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青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青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调查报告主要围绕青海生态问题展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问题青海是我国的水库,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水资源面临着枯竭的风险。

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旱灾和水文情况不稳定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解决方案:1.加大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推行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2.开展水资源调查研究,了解水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用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4.强化工业用水的管理,倡导节约用水,推广循环水利用技术。

二、土地草原退化问题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域,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地草原退化严重。

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草原火灾等。

解决方案:1.实施合理放牧政策,控制放牧数量,遵守草原保护法规。

2.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3.控制草原火灾,完善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技能。

4.推广草原恢复技术,如草种选择、草场改良等,促进草原的生态恢复。

三、气候变化问题青海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首个气候变化试点省份。

气候变化对青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冰川退缩、湖泊缩水、沙漠化加剧等问题。

解决方案:1.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了解其对青海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2.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湖泊、河流等水资源,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青海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青海地区林业资源建设问题及解决措施浅析

青海地区林业资源建设问题及解决措施浅析

青海地区林业资源建设问题及解决措施浅析青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资源区。

长期以来,青海地区的林业资源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林业资源现状、问题分析以及解决措施三个方面对青海地区的林业资源建设进行浅析。

一、林业资源现状青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低,常年处于草原和沙漠化的状态。

根据统计数据,青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0.3%,其中大部分为天然草场。

青海地区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高寒山区,森林面积相对较小,且分布不均,生态脆弱。

二、问题分析1.植被破坏严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过度放牧、滥伐滥砍等,导致青海地区的植被破坏严重。

大量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现象使得土壤贫瘠,不利于植被的生长。

2.物种丰富度降低:青海地区的物种丰富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原生物种资源的疏于保护和管理所致。

过度放牧导致了许多草原植物的灭绝和濒危,动物种类也逐渐减少。

3.林木质量下降:由于青海地区的林木生长环境特殊,种植的树种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树种对环境适应性较差,树木生长缓慢,木材质量较差,不利于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解决措施1.加强保护与管理:加强对青海地区的草原和森林的保护与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过度放牧、滥伐滥砍等行为的打击,推行科学的管理方式,确保植被得到恢复和重建。

2.推行生态护林:积极推行生态护林,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的树种,提高林木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加强对原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培育,提高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

3.加强科学利用:重视青海地区林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培育林木种苗的要加强林产品开发和加工,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支持。

4.加大投入和合作:加大对青海地区林业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和专家,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加强国家和区域间的合作,通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共同解决青海地区林业资源建设的问题。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班级:09 土地资源管理姓名:许杰华学号:0902090025青海土地资源利用现状09 土地资源管理许杰华(0902090025)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丰富。

但土地资源受投入成本高,发展空间狭小,生态环境呈趋恶化,和难以借鉴内地的科技经验和移植实用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开发利用难度极大。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有效开发,科学利用,实现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双赢”。

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青海藏区主要分布在海北、海南、玉树、果洛、黄南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分别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毗连。

六个州面积6 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96.6%,占全国藏区面积31.7%。

青海藏区草地面积5.63亿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87亿亩,占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7%。

藏区有耕地33 20多万亩,林地32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0 .29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有宜农荒地7 6 0万亩。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落差集中。

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6条,水资源总量636亿立方米。

石油、天然气、铜、铅、锌、碘、砂金、岩金等矿产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青海藏区自然灾害频率高,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农牧业始终是在特定的高寒多灾环境和长期滞后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基础薄弱。

加之近年来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注重草原的经济功能,长期忽视其生态功能,掠夺性地利用草场、草地资源,致使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近1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 0%。

近年来,青海藏区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青稞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作基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农村沼气工程、良种工程及牧区两用暖棚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牧草良种基地、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等多项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摘要:青海省地域辽阔,土地面积仅次于西藏、新疆和内蒙古,位居第四。

但由于青海处于青藏高原东北地带,深居内陆,地势高耸,气候干燥,优质的土地十分有限,再加上以往对土地盲目利用,造成土地质量下降,耕地、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潜在危机日益明显。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土地的需要日益增加,人地矛盾更为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土地保护意识,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关键词:土壤;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概况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5%。

仅次于内蒙古、新疆、西藏居全国第4位。

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空气稀薄,海拔高,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又因青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气温低、荒漠化土地多、草地多、农地少,这些自然因素形成青海省土地独有的特征:土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牧草地多,但是产量低;林地面积少,森林覆被率仅为0.26%,低于全国13.92%的平均水平。

再加之青海居民滥垦、乱伐森林、滥占耕地、超载放牧、过度垦伐等社会因素,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

二、青海省土地资源的特征与类型1.青海省土地面积大,但土地利用率低。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低,大多数地区降水很少,土地发育程度低,因此,优质土地极少。

但青海也有一些面积质量较好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2.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的牧草地多,但适宜农林的土地少,青海省草地面积大,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0.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草地主要集中在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带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山地。

3.青海省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青海省土地面积辽阔,南北纬度相差8度,土壤、植被类型较多,构成了较多的土地类型,土地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相应的变化,就出现了明显的土地垂直带。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摘要:本文阐述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治理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2、现状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

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

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

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

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

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

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

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

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裸露,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活动随着人类在地球上的增长和活动,土地利用的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土地利用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1.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和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已经迅速扩大,许多自然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使得生态系统遭受到越来越多的破坏。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森林、湿地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按照惊人的速度被调整、改变和消失,大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放大成倍。

一方面,经济发展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市区建设造成了大片土地被混凝土和钢筋覆盖,河流和海洋的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许多动植物物种在这些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灭绝。

另一方面,受到现代化科技的启发和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各种因素影响下,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对于耕地、水源、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细碎化的土地片段、荒漠化、水土流失、物种消失等各种现实情况都提醒我们,需要对于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更加重视和有力的干预。

2.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复杂,从而产生了多种研究方法和解释。

这些影响因素一方面是直接的,可以被观察和量化,例如某一片土地被废弃后的变化,物种在某种土地利用方案下的生长和滋生等;另一方面,也存在间接的问题和影响,例如大气环境中能量的变化、水和养分的循环等。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形式对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影响,这意味着在选择土地利用方案时应该考虑多种因素,而非单一的因素。

例如: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为其他生物提供庇护,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可加速气温升高、减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而引发生态灾难。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

青海省环境生态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第四大的省份,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近年来,青海省的环境生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其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因此,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

青海省的环境现状一、水资源青海省水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青海省的地下水资源严重衰竭,面临着供需矛盾和水量减少的问题。

此外,青海省存在大量的湖泊和河流,但由于过度放牧、污染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等原因,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严重下降,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二、空气质量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的西北风带的主要过境区域,因此,青海省的空气质量直接受到周边区域的影响,是我国大气环境非常脆弱的一个地区。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交通工具的增多,青海省的排放物越来越多,空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在冬季,煤炭的燃烧使得PM2.5浓度呈现爆发式增长,空气质量下降得非常严重。

三、生态破坏青海省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高原生态、湖泊生态、河流生态等等。

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青海省生态破坏严重。

特别是在采煤、采矿、养殖等领域,大量的资源被破坏和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四、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方面,青海省拥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过度的狩猎和动物被盗猎等原因,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已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绝灭。

当然,青海省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若是不加以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的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五、气候变化青海省的气候属于高寒气候,极为严寒。

最近的气温变化明显,连年的旱涝灾害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省内局部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活,加重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结青海省的环境生态现状呈现出严峻的形势,青海省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生态保护。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青海省政府多措并举,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应对其环境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共同致力于将青海省打造成一个美丽的“生态高地”。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摘要:青海省地域辽阔,土地面积仅次于西藏、新疆和内蒙古,位居第四。

但由于青海处于青藏高原东北地带,深居内陆,地势高耸,气候干燥,优质的土地十分有限,再加上以往对土地盲目利用,造成土地质量下降,耕地、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潜在危机日益明显。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土地的需要日益增加,人地矛盾更为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土地保护意识,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关键词:土壤;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概况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5%。

仅次于内蒙古、新疆、西藏居全国第4位。

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空气稀薄,海拔高,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又因青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气温低、荒漠化土地多、草地多、农地少,这些自然因素形成青海省土地独有的特征:土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牧草地多,但是产量低;林地面积少,森林覆被率仅为0.26%,低于全国13.92%的平均水平。

再加之青海居民滥垦、乱伐森林、滥占耕地、超载放牧、过度垦伐等社会因素,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

二、青海省土地资源的特征与类型1.青海省土地面积大,但土地利用率低。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低,大多数地区降水很少,土地发育程度低,因此,优质土地极少。

但青海也有一些面积质量较好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2.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的牧草地多,但适宜农林的土地少,青海省草地面积大,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0.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草地主要集中在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带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山地。

3.青海省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青海省土地面积辽阔,南北纬度相差8度,土壤、植被类型较多,构成了较多的土地类型,土地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相应的变化,就出现了明显的土地垂直带。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摘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1.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1.1概况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

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

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

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

1.2气象状况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

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 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 - 副本

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 - 副本

临沂一中2018级南校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课题负责人:李春琳所在班级:高二班九课题组成员:李春琳(高二九班),汪馨媛(高二十五班),马嫄(高三十一班)所在班级:高二九班,高二十五班, 高三十一班指导老师:公维贵课题领域:地理考察一、课题来源、青海,因幽美,湛蓝的青海湖而得名,以至于著名,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它比闻名遐耳的太湖还大上一倍,称其为中国最美的湖泊毫不夸张。

它是令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圣地,也正是它这种幽静,端庄的美,吸引着人们逐渐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此次课题便是以调查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展开的。

二、目的意义青海湖,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裸露,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为探究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环境,对青海湖有一个深入且客观的了解,为今后青海湖发展提供准确认识,为青海湖环境贡献措施。

我们小组决定对此展开研究。

三、研究方案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时间主要任务参加人员目标一7 月17日-18日了解青海湖的基本资料李春琳了解调查现状二7月19日-20日查找关于青海湖自然地理环境的资料马嫄了解调查背景三7月21日-22日查找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资料汪馨媛逐步推进深入调查四7月23日-24日总结并分析所查找到的资料李春琳,马嫄,汪馨媛完成结题报告研究方法文献法,案例法预期成果探究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环境,对青海湖有一个深入且客观的了解,为今后青海湖发展提供准确认识结题报告摘要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

这里春夏,百花争艳,百鸟喧鸣;严冬,湖面冰封,白雪皑皑;晴日,碧空白云,水天一色;阴天,云海苍茫,惊涛拍岸。

关键词青海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正文一.地理环境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她像一枚巨大的翡翠镶嵌的高山与草原之间。

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域。

近年来,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变得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所在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之一。

青海湖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和水源涵养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符合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青海省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巨大。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省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面对当前全球环保意识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符合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于保护青海省独特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脆弱,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并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青海省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促进青海省的经济转型升级。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核心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绿色农业等产业的巨大潜力。

通过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第二分课题组)按照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西行动学习子项目执行办公室的统一安排,4月18日~21日,第二分课题“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和外围成员随培训班赴青海省,针对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及青海湖开发治理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以厅纪检组长罗小彰带队的分课题组,包括催化师省委党校高莉娟副教授一行共5人,通过讲座、座谈会、对口交流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青海省省情、环境保护、实施行动学习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

此次调研过程历时4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为有效促进行动学习,使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为我省所用,分课题组撰写了此次青海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情学习(一)青海省情在青海省调研考察学习期间,通过讲座、学习、交流和考察,对青海省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1、自然地理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全省均属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30 mm。

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具有典型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其中东部季风区主要为湟水河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6,西部干旱区主要为柴达木盆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其余为青藏高原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2。

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即是青海湖,因此造就了多样独特的美丽青海湖。

青海湖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理位置为36°15′ N~38°20′ N,97°50′ E~101°20′ E之间,海拔3194~5174m。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现状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该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无污染的湿地草甸、大面积的湿地和森林植被等。

然而,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被过度开发。

这不仅导致湿地退化和水位下降,还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水污染问题: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进入水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水污染不仅危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生态失衡: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失衡。

土地退化、草原退化和野生动物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存在问题在分析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后,可以看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由于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3.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水资源有限,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对策为了解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1.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分析

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分析

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清查是指对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以便为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总体上比较丰富。

根据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显示,青海省的森林面积达到了XX万公顷。

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和内蒙古高原地区,其中以祁连山地区的森林面积最大。

青海省有多种类型的森林,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质量较高。

由于青海省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自然条件的良好,森林资源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森林的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也相对较丰富。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被广泛用于木材、矿产、草地、饲养等多个方面。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青海省的森林面积和质量有所下降。

部分地区的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日益突出。

干旱和高温等气象因素加剧了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和范围,给森林资源带来了重大威胁。

针对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完善的火灾预防体系,及时发现、严格打击森林火灾。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科学的数据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清查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好青海省的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林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

青海省林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

保护、退耕还林、 “ 三北” 防护林建设 、自然保 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 的带动 ,加快宜林地的 造林绿 化 和疏林 地 、灌 木林 地 的封 育 改造 ,大 幅
青 海 省 林地 资源 现 状 及 保 护利 用
费东红
( 青海省都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 ,都兰 86 0 ) 1 10
然林 资 源 较 多 ( 1 ,分 布 在 长 江 、黄 河 、澜 沧 表 )
1 青海 省林地利用现状
据 20 09年青 海 省森林 资源 规划 设计 调 查结 果 显 示 ,全 省 林 业 用 地 面 积 7 63万 h ,占土 地 5. m
资源 主要分 布 在 东 部 和 南 部 区域 ,且 呈 零 星 分 散 状 态 。天然 乔木林 以 山地 森林 为 主 ,主 要 分 布 在
祁 连 山 、大 通 河 、湟 水 、黄 河 下 段 、 隆务 河 、黄
河 上段 、玛 可 河 、玉树 等重 点 林 区 ;人 工 乔 木 林
主要 以杨树林 为 主 ,主 要 分 布 在村 镇 周 边 、农 田
积 4 5万 m 。 .
2 青海省森林资源特点
森林 资 源分 布 不 均 ,覆 盖 率低 青 海 省 森 林 森 林资 源 以灌木 为 主、乔 木 为辅 青 海 省灌 木 林 面 积 407949h 占 林 地 面 积 的 0 6. m ,
5 . % ;乔 木林 面积 5 07 4 4 h 占林 地 面 积 30 5 7 . m , 的 7 3 。灌 木面 积 与乔 木 的 面 积 比为 7 3 10 .% . :. 。 因青 海省 气候 干旱 、高寒 ,使 得 该 地 区 的乔 木分 布范 围较 为狭 窄 ,且 种类 较 少 ; 由于灌 木适 应 能

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一、前言青海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青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青海生态环境现状1. 土地荒漠化严重由于过度放牧和人为开垦等原因,青海大部分地区土地已经荒漠化。

这不仅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还使得当地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

2. 水资源极度匮乏青海是我国高原省份之一,水资源非常有限。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青海全省水资源更加紧缺。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青海拥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过度捕捞、滥猎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三、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1. 维护生态平衡青海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

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会对整个西部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保护青海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促进可持续发展青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如果不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这些资源将会被破坏殆尽。

因此,保护青海生态环境也是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 传承中华文明青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不仅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还可以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而珍贵的民族文化。

四、青海生态保护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 推广节能减排通过推广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4. 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当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五、结语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还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生态系统类型现状分析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状况
(一)生态系统类型现状分析
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多风、缺氧,日温差大,冬长夏短,四季不分明,气候区域分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省内地域辽阔,受气候、地貌的影响,光照、热量、水分有很大差异。

青海省生态系统类型以草地为主,总面积为38.2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2.9%。

其次为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为26.8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7.2%,其中以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为主,集中分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中西部。

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为3.1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0.04%,集中分布于东部的兴海县、玛沁县、同德县、河南县、甘德县、久治县、班玛县一带,以及中南部的玉树、囊谦县局部地区。

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为2.8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面积的0.04%,水体集中分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中西部局部地区。

农田生态系统面积为0.9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0.01%,其中以东部的同德、兴海、泽库县分布相对较多。

而聚落生态系统在全区分布最少,面积为0.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002%,多集中于西宁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二)监测期内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状况
2000-2005年、2005年-2008年和2008年-2010年三个时段青海省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2000年-2005年期间农田、水体与湿地、聚落与荒漠生态系统总面积呈明显增长趋势,而森林、草地总面积均呈明显减少趋势;2005年-2008年农田、水体与湿地、聚落与荒漠生态系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森林与草地则呈明显减少趋势;2008年-2010年水体与湿地与聚落生态系统呈明显增加趋势,农田、草地、森林与荒漠生态系统呈明显减少趋势;2008年-2010年水体与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农田、森林草地、草地呈少量的较少趋势,荒漠呈明显较少趋势。

从2000年-2010年三个时间段的青海省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看,青海省生态系统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其次为聚落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上。

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草地准变成其他生态系统,如草地转变成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净减少1054.56平方公里。

2000年以来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净增加725.81平方公里。

青海是我国沙漠化面积大、分布海拔最高、沙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位,主要以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为主,变化主要表现为荒漠转变为草地、水体与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 在时间过程上,
采用滴灌造林技术、治沙造林、人工草方格沙障等技术,经过多年不遗余力的治理,青海生的荒漠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净减少247.15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