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比较阅读的难点及其突破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难点一(共五则)

古代诗歌鉴赏难点一(共五则)

古代诗歌鉴赏难点一(共五则)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难点一难点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物象。

1、首先,知人论事,关注背景:关注注释中关于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所处时代,生平经历、政治主张、具体创作背景。

2、整体理解,分析方法。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关注其反应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分析诗歌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评价诗歌用语的感情色彩。

对于物象而言,找出作者在描写物象时候所用的语句,分析物象的性质,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

抓住物与志的结合点。

3、把握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A、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B、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c、对于物象,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点出诗歌刻画物象所用的方法,将物象与抒情主人公相联系。

注:物象:人物形象:例题;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1.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4分)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一)古代诗歌鉴赏(一)——写景抒情类和咏物抒怀类一、写景抒情类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难点及应对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难点及应对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的常见难点及应对方法古诗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来说,它常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在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很多考生遇到了各种难题,如理解古文意境、解读古文语言、分析古文结构等。

本文将从这些常见难点出发,探讨应对方法,帮助考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难点一:理解古文意境古文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境。

对于考生来说,理解古文意境常常是一大挑战。

应对方法:在鉴赏古文时,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练习读古文。

通过大量阅读古文,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力和鉴赏能力,逐渐熟悉古文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

其二,注重情感体验。

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感悟,考生可以通过仔细品味古文中的情感描写、意象等元素,加深对古文意境的理解。

难点二:解读古文语言古文语言独特,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表达,对于考生来说,解读古文语言常常是一项具有一定困难的任务。

应对方法:在解读古文语言时,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积累词汇。

熟练掌握古文常见的词汇、短语和固定搭配,提高对古文语言的理解能力,使解读更加准确和深入。

其二,借助工具书。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准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或古文工具书,遇到不懂的古文词语时,可以查找相关解释,帮助理解古文语言。

难点三:分析古文结构古文结构多样,常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对于考生来说,分析古文结构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应对方法:在分析古文结构时,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注意段落划分。

仔细观察古文的分段情况,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和内涵,从而准确把握整篇古文的结构。

其二,寻找关键词。

通常来说,古文中会存在一些关键词语,通过寻找这些关键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结构和脉络。

总结:在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理解古文意境、解读古文语言和分析古文结构等难题。

通过练习读古文、注重情感体验、积累词汇、借助工具书、注意段落划分和寻找关键词等方法,我们可以应对这些难点,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难点总结

古典诗词难点总结

古典诗词难点总结引言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的创作要求准确运用语言、精准表达思想情感,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古典诗词常常成为一大难点。

本文将总结古典诗词的难点,并提供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难点一:词牌音律古典诗词中的词牌音律是指一种特定的音韵格律,诗词在音韵的选择和配韵上有一定的规律。

这是古典诗词独有的表现形式,也是初学者最容易犯错的地方之一。

为了正确把握词牌音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仔细阅读经典诗词,学习经典作品中的词牌音律规律;2.多听多读古典诗词,培养对音律的敏感度;3.遵循词牌音律的基本规则进行创作,逐渐熟悉和掌握。

难点二:古汉语的理解古典诗词创作的语言通常使用的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初学者在识字和理解上常常遇到困难。

要解决古汉语的理解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学习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组,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2.多读古典文献,培养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3.配合字典和注释阅读,理解诗句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型结构。

难点三:修辞手法的运用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而闻名,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情感。

然而,初学者在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时常常感到困惑。

要熟练运用古典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学习古典文学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2.多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3.结合作者的意图,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难点四:文化背景的了解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诗词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因此,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典诗词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社会背景;2.阅读历史文献和历代名人的著作,了解古代思想和价值观;3.多咨询、交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结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每一首古典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与易错点。

一、字词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运用古老而独特的词汇,这些字词的含义与现代常用义有所不同。

例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并非我们现代所理解的“值得怜悯”,而是“可爱”的意思。

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对于这些古今异义词,如果不加以准确把握,就很容易误解诗句的原意。

另外,古诗词中还常常出现生僻字。

如李白《蜀道难》中的“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砯”字,读音和意思都较为陌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重积累常见的古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准确理解其含义。

二、语法结构的特殊性古诗词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比如语序倒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这种倒装是为了满足韵律和意境的需要,但却给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还有省略现象,“愿君多采撷”,省略了主语“我”,完整的意思应是“(我)愿君多采撷”。

在理解诗句时,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和诗词的语境,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

三、意象与典故的隐晦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和典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意象如“明月”常寄托思乡之情,“杨柳”多表示离别之意。

但对于不熟悉这些意象内涵的人来说,可能无法领会诗人的真正意图。

典故的运用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例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如果不知道这两个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想。

四、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一首古诗词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环境、哲学思潮等,就很难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

比如,读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不了解唐代的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就难以深刻体会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批判。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使用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

1、词汇含义的变化许多古代词汇的含义在现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者变得不常用。

例如,“可怜”在古代有“可爱”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如果按照现代的理解去解读,就会产生误解。

2、语法结构的不同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语法不同。

比如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欲目穷千里”。

还有省略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介词“于”,完整应为“两个黄鹂于翠柳鸣”。

3、典故的运用诗人为了表达丰富的内涵,常常引用典故。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词的真正意思。

比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就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二、意境把握的挑战古诗词讲究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1、时代背景的差异每首诗词都有其特定的创作时代背景,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对古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了解有限,这就增加了理解诗词意境的难度。

2、诗人个人经历和情感诗人的经历和情感对诗词的意境有着重要影响。

不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就可能无法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3、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古诗词中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明月”常象征团圆或思乡,“梅花”常隐喻高洁的品质。

如果不能准确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就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层意境。

三、韵律和格律的复杂性古诗词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1、平仄的规则平仄是古诗词音律美的重要体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平仄以及按照平仄规则创作或欣赏诗词是有难度的。

2、押韵的技巧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同的诗词体裁有不同的押韵规则,如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且押平声韵,而词的押韵规则则更加多样化。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着无数人。

然而,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与易错点。

一、字词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特定的用法,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一)古今异义许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如果按照现代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对诗句的误解。

(二)一词多义不少字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以“属”为例,在“属引凄异”中是“连接”的意思,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则是“类”的意思。

(三)通假字通假字的存在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二、语法结构古诗词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二)省略句诗句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际上是“将军百战死(于沙场),壮士十年归(故乡)”。

(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现象较为常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三、意象与典故(一)意象的多义性古诗词中常用各种意象来表达情感,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月”,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则表达思乡之情。

(二)典故的运用诗人常借用典故来含蓄地表达思想。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

例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观棋的典故。

四、韵律与格律(一)押韵规则古诗词的押韵有严格的要求,但不同的诗体押韵方式不同。

如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而古体诗押韵则相对灵活。

(二)平仄格律平仄的协调对于诗词的音韵美至关重要。

但平仄规则较为复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

五、情感把握(一)含蓄表达诗人往往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写景、叙事等方式委婉地表达。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并提出对策。

古代诗词的语言难度较大,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要求较高。

因为古代诗词使用的是古文,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与现代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阅读时容易遇到生词、句式不熟悉等问题,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古代诗词的阅读指导。

教师可以对古代诗词进行逐字解读,讲解其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

可以提供古代诗词的现代译文,辅助学生理解古代语言的含义。

2. 增加古代诗词的背诵训练。

通过背诵古代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进一步提升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古代诗词的词句和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流畅和准确地理解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较为复杂,对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学生可能对古代历史和文化了解不足,导致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有所偏差。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对古代文化的讲解。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与当代生活相关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古代诗词。

教师可以选取与现代社会相似的主题,引导学生将古代诗词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和反思。

除了以上问题,古代诗词教学还可能存在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不高和应试导向较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词的美感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和研究,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难点1、语言障碍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其词汇、语法、句式等都有独特之处。

例如,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繁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较为常见;句式上,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这些语言特点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出现错误。

2、文化背景差异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礼仪等方面。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难以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例如,《离骚》中屈原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及他所运用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很难真正领悟作品的精髓。

3、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高中语文课堂上,古诗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字词解释和翻译,没有真正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4、背诵压力大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较多,且篇幅较长,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背诵压力。

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诗文的意思和情感,导致背诵效果不佳,容易遗忘。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对策1、加强语言基础教学针对古诗文的语言障碍,教师应加强语言基础教学。

首先,要系统地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和语法规则。

其次,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行走”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仅指妻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文字的障碍古诗词往往使用古汉语,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1、词汇方面许多古诗词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常用,或者词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可怜”在古文中常有“可爱”之意,“走”则表示“跑”。

这就容易导致学习者按照现代词义去理解,从而产生误解。

2、语法方面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常常省略主语、宾语,或者使用倒装、互文等特殊句式。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了互文的手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军战死、壮士归来,而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过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3、文字通假通假字也是常见的难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如果不了解通假现象,就难以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典故运用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无法领会诗人的真正意图。

比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礼仪制度古代的礼仪制度在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女子的拒绝方式就遵循了当时的礼教规范。

3、社会风俗不同朝代的社会风俗也会影响诗词的创作和理解。

例如,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风俗在诗词中时有出现,如果对这些风俗不熟悉,就难以理解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三、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古诗词常常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1、意象的多义性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月”这一意象,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又寄托思乡之情,有时还寓意孤独。

2、意境的复杂性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境界,理解意境需要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感悟。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难点与要点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难点与要点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难点与要点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重难点与要点,这些问题可能让我们很难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难点与要点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要解读古代文学作品,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背景。

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一些特定的选词、表达方式以及隐含的含义。

例如,如果我们在阅读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时,了解到唐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杜甫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社会不公与人民疾苦的关注。

二、词句的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词句常常具有深刻的意义与多重解读。

通过对词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核心要点与重难点。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希望突出强调的内容,通过对关键词的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作品的主旨与意义。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作品中的比喻、象征与隐喻。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采用隐喻的手法表达特定的意义,通过对这些比喻与象征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最后,我们还应该留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突出作品的重要内容。

比如,修辞手法中的排比、反问、夸张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与解读。

三、文化背景的考虑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解读作品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因素。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哲学与伦理观念。

这些观念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作品的意义与理解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探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念。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通过对这些取向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要点。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当时的文学形式与风格。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形式与风格,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古代诗歌——“三处提醒”来纠偏,突破鉴赏评价类题目-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古代诗歌——“三处提醒”来纠偏,突破鉴赏评价类题目-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我来答题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 句分析。
【阅卷现场】 ①通过优雅的环境衬托了李将军热爱自然、崇尚隐居生活的
考卷 特点。②次要人物“侍儿”知书达理,懂得礼数,衬托将军 采样 调教有方。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等动作、神态描写,
写出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此题 6 分,得分:4 分。 要点①分析不到位,李将军的居住环境——“冷静”,书房 名师 的陈设——“墨画”“一架书”等,是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 评卷 将军有文人的趣味,给 1 分;要点②中“衬托将军调教有方” 属乱贴标签,体现不出这一点,给 1 分;要点③分析全面, 给 2 分。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 ①此诗写于 1130 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 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洗 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2)位置词: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 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 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3)标志词:题干中那些提示思考大方向的词。如题干“本诗描 写十分精妙……”“描写”即是关键词,它提示我们从描写手法角 度去思考分析。
2.层层剖析定技巧 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要从大处着眼,看整体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 论等);二要从小处入手,如果是抒情,要看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 情,如果是间接抒情,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要立足 诗歌整体,学会语境分析。
[通法通则] 1.认真审题明方向 题干不明确哪种手法的,要学会把握题干中的三类关键词。 (1)范围词:如这一句、这一联(阕)、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 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优先从修辞手法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 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诗以夜泊枫桥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荒寂之境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面对这首诗歌时,可能会存在许多难点,如何破解这些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难点1.生词难理解:《枫桥夜泊》的字句精炼简练,有些生词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或解读准确。

例如“渐”、“隐”、“轻”、“叠”、“具”等词汇。

2.文化背景深厚:该诗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唐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底蕴。

但许多学生可能对唐代的文化和历史不太了解,难以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境。

3.艺术表达技巧复杂:《枫桥夜泊》采用了抒情的手法,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意象叙述,如何理解句子并领会其情感和艺术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项较大的挑战。

二、破解对策1.针对生词难理解,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词语解释或配合相关的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理解能力。

2.为学生介绍唐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风俗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枫桥夜泊》的文化底蕴。

3.进行诗歌欣赏和分析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其艺术表达技巧和特点,形成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4.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情景再现法、true or false练习、填空和选择题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听力、口语和写作水平开展相应的口语演练、写作练习等,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体验诗歌。

总之,《枫桥夜泊》是一首经典的诗歌,教学难度也相对较高,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提高他们的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刍论

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刍论

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刍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广泛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传统古诗词教学却面临着一些难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如何突破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古诗词教学难点1. 文字理解难度大: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当今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词汇和句法结构复杂,很难让学生直接理解和感受。

2. 历史背景认知不足: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如果对古代历史了解不足,很难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3. 抽象的意境表达:古诗词的意境表达往往是比较抽象和细腻的,学生在阅读时很难理解其中的意蕴,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1. 联系现实生活,增加情感投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联系,使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与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听听古诗词音乐、观赏古诗词的图片、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 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增强互动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角色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创设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学生思维的指导者: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枫桥夜泊》是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教学《枫桥夜泊》对学生来说既有吸引力又充满难度。

本文将从教学难点入手,提出一些破解对策,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一、教学难点1. 诗歌语言的古老和生僻:《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的作品,其中使用了不少生僻的词语和句式,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抽象和深沉:诗中表现的孤寂、落寞、凄凉的意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体验和文学修养才能领会其情感内涵。

3. 诗歌意境的抽象和含蓄:《枫桥夜泊》的意境表达非常抽象,不像一般的散文那样直接清晰,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破解对策1. 创设情境,解释词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境和详细的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僻词语的意义,从而减少学生对古文的抵触感。

可以以描写枫桥夜泊的情景为例,让学生感受古代的生活场景,增加对古诗的亲近感和理解力。

2. 注重情感渗透,引导学生感悟:老师可以通过诗歌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去感受、领悟诗中的情感抒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老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3. 多角度解读,拓展思维空间: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这首诗歌,比如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写作感悟: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关古代生活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想象力,进行有关诗歌的感悟性写作,从而巩固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5.注重生活联系,增加共鸣: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经历,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古代的诗歌情感与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以描写夜晚在枫桥停泊的船只为题材,通过渔夫的视角,描绘了江水的宁静和浑厚的江山风景,展示了张继深厚的诗歌造诣。

教学《枫桥夜泊》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一、语言理解难点:1. 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枫桥夜泊》运用了许多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例如使词和句子在音韵、意境和修辞手法上产生巧妙的互动。

这些特点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陌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对策:通过解读和分析这些句子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翻译和讨论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2.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枫桥夜泊》通过描绘夜晚在枫桥停泊的船只和江水的景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营造出丰富的意象和意境。

这些意象对学生来说可能抽象而难以理解。

对策: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中的描写细节,并与实际的风景进行比较和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二、文化背景难点:1. 对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缺乏了解:学生可能缺乏对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这使得他们难以理解诗中的一些背景知识和隐喻。

对策: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唐代的文学、艺术和社会风俗,帮助学生融入当时的背景环境,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对枫桥的认知:学生可能对枫桥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了解,难以理解诗中枫桥作为诗歌主题的重要性。

对策:引导学生了解枫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枫桥在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帮助他们理解并体验枫桥的意义。

三、情感体验难点:1. 对于抒情诗的情感体验:《枫桥夜泊》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致和人生的深情思考。

学生可能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无法深入体验。

对策:通过配合适当的情感指导和演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2. 对于自然景致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可能缺乏对自然景致的感知和体验,难以体会到诗中对自然景致的赞美和感悟。

对策:利用多媒体教学、户外实地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自然景色,从而加深他们对自然景致的理解和感知。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在中国古诗词教学中一直都是重点篇目,但是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下面就对这些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理解古词的用法和意义“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是《枫桥夜泊》中最能代表张继的写作风格的句子。

然而,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这句话中的“鹰眼疾”、“马蹄轻”等词语意义模糊,无法理解。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词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出现,需要更多的阅读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口头解释、教学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词的含义,例如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鹰之视野的远大、皮肤的细腻以及夜晚的寂静与祥和,从而更好地理解“草枯鹰眼疾”的含义。

二、处理语言的主观感受古诗中常常运用古人对环境、景物的主观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这种语言表达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也比较抽象。

在《枫桥夜泊》中,诸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需要学生具备阅读古诗的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带有主观描述的现代诗歌,通过学习现代诗歌来感受现代人对于环境和景物的主观体验,进而更好的理解唐代人的主观感受。

三、对古代诗文的历史脉络和背景了解不足古代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学生对历史上的诗文理解越深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更快地适应古代文化氛围。

然而,由于学生在学校中的文化课程只强调基础知识的灌输,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比较少,从而也导致了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文时的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每年开展一些文化交流和活动以外,教师也可以透过图书馆里的文學经典、历史典籍等阅读推荐来提高学生的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不但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更可以扩展学生对文化领域的兴趣。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名篇,以其美丽的意境和深远的含义而闻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这首诗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并提出一些破解对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1. 语言古旧难懂《枫桥夜泊》是一首古诗,词语使用古旧,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针对这一难点,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

可以带领学生查阅古代文学词典,帮助他们理解古诗中的词语,理解句子结构。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2. 意境抽象难以把握《枫桥夜泊》以其独特的意境著称,但这也使得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时可能感到困难。

对于这一点,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句子和段落,在不断的讨论中理解和体会诗词作者的意图。

提供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成对诗中意境的具体形象。

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文化差异理解困难《枫桥夜泊》是一首具有浓郁中国文化氛围的诗歌作品。

学生如果来自其他国家,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针对这一难点,老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

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对《枫桥夜泊》中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情感体验欠缺《枫桥夜泊》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但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时可能难以体会其中的情感。

针对这一难点,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诗词中的情感,比如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愁苦、孤独等情感。

让学生通过朗诵、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诗中的情感,并引导他们在情景再现中理解情感。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之一,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游船夜泊枫桥的感慨和心境。

在教学中,这首诗也是一篇经典之作,但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

本文将就《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教学难点一:古文理解难度大《枫桥夜泊》是一首唐诗,使用了许多古代汉语,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内涵。

破解对策:可以通过注释和讲解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解释其中生僻词汇的含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可以选择一些近音近义的词语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二:感悟和情感抒发困难《枫桥夜泊》表现了诗人在夜晚枫桥夜泊的心境和感慨,对于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情感。

破解对策: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和情感培养来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游船夜泊的情境和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和情感培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感慨。

教学难点三:修辞手法理解困难《枫桥夜泊》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修辞手法。

破解对策:可通过具体例子和练习来解决。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句子或词语,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体会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

同时可以通过练习和作文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加深他们的理解和领悟。

《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存在于古文理解、感悟情感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但通过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枫桥夜泊》,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修辞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比较阅读的难点及其突破
古典诗歌比较阅读的难点及其突破
诗歌比较阅读,于高中生来说,难度挺大的。

一是诗歌的数量由一首变成了两首,阅读量在增大;二是要就两首诗求同辨异,鉴赏的要求加深了。

绵阳三诊学生们所面对的就是诗歌比较阅读。

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荆卿里荆轲山(其二)
清·袁枚
清·尹礼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豪气无论剑不疏,
水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祇缘生劫一筹迂。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图穷即断秦王首,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千载应传好丈夫。

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诗歌比较阅读,求同要容易些,辨异则要困难些。

要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要对两首诗有个整体把握。

如何整体把握?即把诗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不能只顾及个别关键词和细节。

第一首诗,是七言律诗。

首联、颈联联系紧密,写诗人袁枚路过荆卿故里,触景生情,慨叹壮土的英雄气概。

首联第一句写易水送别,歌酒千巡,衬的是英雄豪情;第二句写荆轲以誓死之心,勇入虎狼秦国。

颔联写荆轲为报太子厚恩和田光老臣信任,肝脑涂地,决心坚定不渝。

颈联、尾联侧重写评价与感受。

颈联从体察角度,写英雄荆轲饯别取道,壮气在外,泪在心中。

诗人和许多路过的客人一样,自然是白衣白帽,着素默哀。

尾联则站在同情角度,替荆轲说话,希望人们不要嘲笑这位英雄,失败之因不在于人,而在于匕首“不灵”,没有发挥作用。

你看那乱山锋芒如剑,直刺秦都咸阳。

整首诗借助回想,写内心情感,除了敬慕还是敬慕。

感情是真挚的,除了写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荆轲外,还隐立着一个仰慕英雄壮举的诗人。

第二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第一句意思是说英雄荆轲的豪迈气概就不用说了,他的剑术也是十分纯熟高明的,并不生疏。

第二句子则指出荆轲之所以刺杀秦王失败,只因为要活捉秦王迫使他答应不再发动战争进攻燕国,这一计划太迂腐天真了。

最后两句是设想,意思是如果荆轲在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就出其不意地举起匕首杀死秦王,那么他作为一个成功除暴的大丈夫的美名应该就能够千古流传了。

整个一首诗从评论入手,除了表达敬慕,还有批评,还有惋叹在其中。

整体把握,是诗歌比较阅读的基础。

这一步是否走得准,走得实,将决定着比较欣赏的方向与信度。

整体把握,需要注意的是瞻前顾后,前后勾联,把关键词语、关键细节放在整个一首诗中来理解。

这无疑有些难度。

第一首诗中的“自堪(自我承受、自我承担)”“何忍(怎么忍心)”,有同学没有从整体出发,从而读错情感,误认为是批评、嘲弄、惋惜。

其实从全诗出发,意思是荆轲决心竭尽全力,自认为能承担酬答太子的重任,如果命丧秦国,没完成大任魂兮归来,他是不忍心回见田光的。

这表现的是荆轲的决心。

此其一。

其二,“霜”不知是白的意思,“刺”只理解到本义,没理解到语境义和比喻义。

虽然没影响到全诗情感的理解,但作为诗歌细节,没有从整体角度把握住。

第二首诗,学生们在解读时,只注意“好丈夫”一语,就认为该诗全盘肯定,全心赞美。

这显然是不顾整体的结果。

这首诗学生没落实“无论(不用说,与《桃花源记》中的‘无论’相当”“疏(生疏)”“筹(计划)”“迂(迂腐)”,有的连“生劫(活捉)”也没理解准确。

还有不注意前后关联,没注意到“袛缘(只因为)”的意思和后两句间的假设关系,导致全诗情感读反。

以上是因为关键词句理解缺乏整体推断所带来的诗歌情感把握失当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比较欣赏,错误是难免。

接下来便是比较答题。

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求同辨异就简单多了。

求同辨异,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

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的评价作比较。

这就需要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

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于是,就可以拟写出如下答案:
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

袁诗中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不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