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改让教师有了三个重新认识一是重新认识了学生。
新课堂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
那么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要想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就必须真正把握学情,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堂的需求。
传统课堂因为强调以教为主,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为传统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但新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因此,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堂,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二是重新认识了自我。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定,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
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021年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欧阳光明(2021.03.07)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200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0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一、探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旨在整合全球资源,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做准备。
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大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线”、“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
“以发展为主线”意味着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境,紧扣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全面发展”是要求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多方面得到平衡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探讨新课程改革的深度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实践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当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2. “以发展为主线”:新课程改革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以发展为主线。
教育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和品格。
3. “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最后一个基本理念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教师为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智力、情感、态度、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共享对新课程改革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虽然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需要教师和教育实践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另外,“以发展为主线”也需要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促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全面发展”虽然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教育目标,但也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
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2. 素质教育为核心: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外,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并重: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公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VIP专享]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也在悄悄地变革。
说到新课改,大家可能会想,这究竟是个什么鬼?其实,它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效,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畅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保证让你听完后豁然开朗。
1. 以学生为中心1.1 学生是主角首先,咱们得说说“以学生为中心”。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老师就是台上说教的权威,学生们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偶尔抬头看看钟,盼着下课铃声响起。
而现在,老师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们则成了学习的主角。
想想,谁不想在课堂上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呢?这样的课堂活脱脱就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1.2 激发兴趣再说了,学生们的兴趣可得放在首位。
想象一下,今天的课程是关于古代历史的,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讲课,谁还愿意听呢?而如果老师用游戏、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大家都乐得不行。
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真是“乐在其中”啊!2. 促进全面发展2.1 知识与能力并重接下来,咱们聊聊“促进全面发展”。
这可不是光学习书本知识,大家都知道,光有知识没有能力,跟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所以,新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实验、实地考察、社会服务等等,帮助学生们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野外露营,自己搭帐篷、煮饭,那感觉真是比上课有趣多了!2.2 培养综合素质当然,除了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新课改提倡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学生们不再单纯追求分数,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比如,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志愿服务,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样一来,孩子们将来走出校门,能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真是“百炼成钢”!3. 强调实践与创新3.1 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后,咱们来谈谈“强调实践与创新”。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当代教育发展
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良性、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
三大基本理念包括“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首先,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发展性,即培养学生随着教育发展而实施各
种学习技能以及多半的生活技能。
例如,应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发现规律、探索科学。
此外,可以推广一些传统课程,开发与科学技
术学科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其次,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均衡性,即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科目上取得良
好的成绩,也要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均衡发展。
均衡性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系统的身心教育,追求综合性素质
的提高,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在更宽的视野中建
立对社会的认知。
最后,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多样性,即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在
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
多样性不仅要求学生在
课程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参加能激发他们兴趣的
活动,例如运动、音乐、美术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学生充分发展,提高学习
效率和获得更多新知识,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1. 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200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0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
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设置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
2. 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课程设置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3. 教育与社会的相适应: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86295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风云变幻”,它的到来就像一阵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呢?嘿,别着急,我们慢慢聊。
今天就来聊聊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这些理念是啥。
1. 以学生为中心1.1 教育的真正主角说到以学生为中心,听上去可能有点官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角。
就像一部电影,学生就是那位英勇无畏的主角,老师则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配角”。
以前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长篇大论的独白剧。
但现在,改革后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导演”,而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开口说话,参与讨论。
就像打游戏一样,大家都是主角,没什么人愿意当“观众”。
1.2 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的兴趣也是关键。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满是死板的公式和枯燥的知识,谁还愿意认真听讲呢?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说,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源源不断,课堂气氛活跃得像过年一样。
2. 关注全面发展2.1 不只关注分数咱们常说“得分为王”,以前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想象一下,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呢?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考出好成绩,还能懂得生活的道理,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2.2 培养多种能力此外,改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就像是给他们一个“练兵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总结范文]新课程改革理念
[总结范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改革理念总结精选(1):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此刻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资料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构成。
其次,体此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主角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务必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持续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能够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持续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用心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 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