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合集下载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为了加强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一类切口手术(即清洁切口手术)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2. 安全有效: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

3. 规范使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相关指南和规定,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4. 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的手术,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的手术。

四、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1. 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对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选择克林霉素、甲硝唑等;3.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细菌耐药情况,可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菌药物。

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和持续时间1. 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2. 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手术时间较长(≥2小时)的手术,或出血量较大(>1500ml)的手术,可术中追加一次;3. 一般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六、管理与监督1. 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办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2. 各临床科室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监督员,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指导;3.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4. 定期对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征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征

大足区妇幼保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征总则为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2、本细则适用于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3、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4、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5、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二预防用药的适应证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I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I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抱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抱菌素作为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 ~ 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手术切口分级标准与抗菌药物的使用课件

手术切口分级标准与抗菌药物的使用课件

? 目前分类
? Ⅰ类:清洁切口 ?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 ? Ⅲ类:污染切口 ?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 Ⅰ类手术切口:清洁切口;
?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 生殖道;
? 闭合性创伤手术等;
? 举例:颅脑、甲状腺切除、乳腺切除、疝气 修补等;
? Ⅱ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切口;
?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 ? 无明显污染;
? 标本送检时间:
? 抗菌药物使用前!!
谢谢!
术结束后4小时; ? 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
48小时。 ?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
即可。
? 清洁-污染手术 :
? 预防用药时间亦为 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 48 小时
?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 总的时间应 <72小时。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内容提要
?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 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 抗菌药物的应用问题 ? 抗菌药物使用中标本送检的问题
手术的基本概念 ? 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
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 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
《中国病案管理》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 既往分类
? Ⅰ类:清洁切口; ? 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 Ⅲ类:污染切口;
内容提要
?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 ? 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 抗菌药物的应用问题 ? 抗菌药物使用中标本送检的问题
易将Ⅱ类混淆为Ⅰ类切口
? 剖宫产 ? 宫颈锥切 ? 子宫次全切 ? 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 ? 骨科开放骨折 ? 断肢再植术 ? 肺切除术 ? 阑尾切除术 ? 胃癌根治术 ? 总胆管切开取石 ? 胆囊切除术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

1. 术前预防用药:在进行清洁切口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
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常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包括:
- 消毒洗手:术前要求医护人员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洗手,以减少手部的病原微生物。

- 术前皮肤消毒:在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以减少手术切口周围的细菌数量。

- 预防用药:根据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 术中预防用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

常见的情
况包括:
- 长时间手术:手术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以考虑在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术中感染。

- 技术复杂手术:手术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器官或组织操作,容易造成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 术后预防用药:术后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常见的做法包括:
- 术后伤口处理:术后要对切口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清洁、消毒等。

- 切口覆盖:术后可以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切口覆盖,减少细菌的侵袭。

- 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评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后预防用药。

总之,清洁类(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是根据手术特点和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旨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老河口市第一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国家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h)、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

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切口的分类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

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

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表1手术切口分类列别标准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

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1]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1]

大通县人民医院关于下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的通知各科室:为进一步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 2011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请遵照执行。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 (清洁 )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 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 (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 (清洁 )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 (清洁 )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一)切口分类1.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

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国家卫计委《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

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

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为加强我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三条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分管药品副院长负责,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务部负责本院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四条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五条严格掌握用药指征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围术期原则上不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尤其是对体表肿物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手术、疝高位结扎术,不涉及眼底的眼科手术,无植入物的骨显微外科手术、整形手术、妇产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腔镜下I类切口手术等,以及介入造影、治疗(包括各种穿刺活检)原则上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包括口服和注射)。

仅在下列情况下,经经治医生审核后,方可考虑预防性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三)异物植入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氟喹诺酮类
青霉素不敏感菌株 10%~40%
SMZ/TMP,第一代、 第二代口服头孢 菌素
大环内酯类、氟喹诺 酮类
大环内酯类
氟喹诺酮类,阿莫西林/克 拉维
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米诺环素、多西环素
多西环素,氟喹诺酮类
约90%菌株产β-内酰 胺酶
经验性应用大环内酯类 ,尽量
参照当地药敏情况
厄他培南 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甲硝唑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
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 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甲硝唑
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甲硝唑,莫西沙星
环丙沙星+甲硝唑 氨曲南+甲硝唑 替加环素(可用于中重度有耐药危险因素的 腹腔感染)
感染 毛囊炎
疖,痈
表4-23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经验治疗
病原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敏感 青霉素不敏感 卡他莫拉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肺炎克雷伯菌等 肠杆菌科细菌
宜选药物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氨苄西林/舒 巴坦,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可选药物
SMZ/TMP,第一代、第二代 口服
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
备注
10%~40%菌株产β内酰胺

青霉素 头孢曲松
免疫缺陷可考虑氟喹诺酮类
表4-13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抗感染治疗
疾病
葡萄球菌食物 中毒
病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肠毒素)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对症治疗
旅游者腹泻
空肠弯曲菌肠 炎
产肠毒素大肠埃 希菌、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弯曲 杆菌等 副溶血性弧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

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

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

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
表1手术切口分类
列别标准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
据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

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抗生素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II类即清洁-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切口手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切口及IV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
(1)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III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
(3)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
(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四、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
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

表2所列药物可供选药时参考,但不同地区和医院SSI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存在差异,选择预防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

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例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I流行时。

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

表2所列药物可供选药时参考,但不同地区和医
院SSI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存在差异,选择预防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

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

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五、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1、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

不应在病房应召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2、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
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 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4、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h。

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

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六、预防SSI的其他措施
尚有较多因素能影响SSI发生率,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1、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2、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3、传统的术前一日剃毛已证明是外科领域中的一个误区。

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I的机会。

在毛发稀疏部位无须剃毛。

在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或用电动剃刀去毛。

必须用剃刀剃毛时(如开颅手术),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4、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

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

5、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

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证。

6、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