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疗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已经成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备技术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消化内镜的分辨率、成像质量和操作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内的病变情况,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引进的高清内镜、超声内镜等新技术,使内镜检查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二、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除了诊断外,消化内镜在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消化道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内镜下介入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例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PM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镜下止血、内镜下肿瘤消融术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目前,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所涉及的病种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一些常见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食管肿瘤等,消化内镜诊疗还在一些新兴领域得到了应用,如胰腺疾病、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等。
内镜检查也在筛查和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消化内镜诊疗在许多消化道疾病的诊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在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设备成本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不断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全胃肠道内镜检查:传统的消化内镜只能检查到一部分消化道,而全胃肠道内镜可以检查到整个食管、胃、小肠和结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消化道的病变情况。
这种检查需要患者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清肠和禁食等,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可以通过注射荧光染料来增强病变部位的显现度,从而更容易诊断和治疗。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检测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一种结合内镜和超声技术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并利用超声波探测器进行更深入的诊断。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和定位,以及胰腺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可以通
过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的黏膜病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总的来说,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诊疗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进展消化内镜通过探查消化系统空腔器官黏膜的情况,进而明确诊断消化道疾病,并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内镜下治疗。
消化内镜能够及时发现黏膜病变,如早期癌的早发现、早诊断,从而可以早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主要涉及共聚焦显微内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以及结肠镜等。
1.共聚焦显微内镜的应用:传统内镜通过对病变表面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出准确诊断。
如果能将内镜学与病理学结合,将进一步提升内镜在消化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地位,同时节约医疗资源、提高诊断率。
共聚焦显微内镜是新的成像技术,在内镜检查过程中进行显微检查。
通过将病理学与内镜学结合起来,发现细胞水平甚至亚细胞水平的病变。
使内镜医师能够直接观察到组织细胞水平的变化,从而发现黏膜以及黏膜下的病变,直接指导活检以及提供更有效的内镜治疗。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涉足领域包括Barrett’s食管、炎症性肠病、败血症及结直肠癌的筛查与诊断等诸多方面。
1.1. Barrett’s食管诊断方面的进展:Barrett’s食管是化生的柱状上皮代替了复层鳞状上皮的疾病,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Barrett’s食管的诊断手段主要靠内镜表现结合病理诊断,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提高Bar-rett’s食管的诊断率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由于已经明确小肠化生会诱发恶性肿瘤,Barrett’s食管的诊断标准要求存在明确的小肠化生。
故需要反复行内镜检查和多部位活检以证实小肠化生病变的存在与否。
由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是观察细胞形态的新技术,在诊断Barrett’s食管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区分小肠化生、胃上皮化生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很大的差异。
Enrico等证实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准确性更高地自动实时识别小肠化生病变和胃上皮化生病变,从而增加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减少样本的取材数目。
1.2 炎症性肠病方面的进展: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消化内镜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晰. 使病人接 受检查 的痛苦 越来越小 。 消化 内镜 的最 新进展
和应用如 下 :
i , 内 镇 的 爵 蔓每 肖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向 .可用于诊 断癌症穿透 度。血管内 的靛 青绿 ( G)可 I C
吸 收 波 长 8 5m 的 红 外 线 所 以 . 膜 下 层 的 血 管 可 通 过 红 0n 黏 外 线 观 察 到 。总 之 电 视 内 镜 仍 然 在 2 世 纪 占有 主 导 地 位 。 1 软硬 可变式结肠 镜和对结肠镜操作 过程的监视 , 低 了 降 检 查 过 程 中 患 者 的 不 适 感 。 大 内镜 可 以 观 察 到 血 管 形 态 学 放 1 胶 囊 内镜 ( asl ed so y 2 C pu no cp ) e 也 名 无 线 胶 囊 内镜 ( i ls C pu n oc p )其 商 W es as l ed so y , r e e 品 名 叫杰 文诊 断 系 统 ( IE i n si i gn ytm) GV N da o t ma i sse 。 g c g
的 变化 .提高 浅表病 变 的诊 断能 力 ,有助 于早期 癌症 的诊 断 。 囊内镜可用 于小肠 疾病 的疹断 , 胶 但存在 不能注气 、控 制移动方 向及 不能取活检组织等 技术问题 。 虚拟 内镜 已被 用
于 胃和 结 肠 病 变 的 诊 断 其 只 能 显 示 病 变 形 态 而 不 能 像 内 但 镜 一样 提 供 良好 的颜 色 信 息 . 无 法 控 制 内镜 。 于 电 视 内 还 对 镜 血 红 蛋 白指 数 ( B I )彩 色 增 强 的 最 新 技 术 已 用 于 临 床 。 H IB彩 色 增 强 技 术 可 捕 获 与 颜 色 相 关 的 血 流 量 变 化 ,而这 种 H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通用课件
指导治疗
超声消化内镜技术还可以 用于指导治疗,如确定病 变的位置和深度,为手术 提供参考。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无创检测消化道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是一种无创的 检测方法,通过发射激光束到消 化道表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
光信号,进行分析。
高精度检测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能够检测到消化 道表面的微小变化,如微小隆起、 凹陷等,并且能够测量出这些变化 的深度和形状。
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消 化内镜的操作,减轻医生的工作 负担,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智能病理分析
人工智能可以对消化内镜获取的 病理组织进行自动分析,帮助医
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
远程医疗技术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1 2 3
远程诊断 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在线对消化内镜图 像进行分析和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 高效的服务。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通用课件
• 消化内镜技术概述 • 消化内镜技术新进展 • 消化内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临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 消化内镜临床应用的前景展望
01 消化内镜技术概 述
消化内镜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消化内镜
第二代消化内镜
第三代消化内镜
诊断准确性提高
由于图像清晰度的提高, 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 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患者体验改善
高清消化内镜技术能够减 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提高患者的体验。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
观察消化道黏膜细节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可以将图像放大,使医生能够观察到消化道黏 膜的微小细节,如微小血管、表面结构等。
诊断早期病变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 检查方法,通过口服 胶囊进行胃肠道检查。 胶囊内镜具有无痛、 无创、安全、便捷等 优点,适用于不愿接 受传统胃镜或肠镜检 查的患者。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消化内镜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疾病。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病变情况,进行活检、止血、拍照、取病理标本等操作。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消化内镜的临床应用消化内镜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功能:消化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各个部位的黏膜情况,帮助医生发现溃疡、息肉、炎症、肿瘤等病变。
通过消化内镜检查,医生可以快速明确病变的类型和位置,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2. 活检功能:消化内镜可以在观察的同时取组织标本进行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判断是否为良性或恶性病变。
活检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治疗功能:消化内镜可进行多种治疗操作,如黏膜下解剖、息肉切除、止血、支架置入等。
这些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手术风险,保留消化道功能,加快患者康复。
二、消化内镜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消化内镜在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1. 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出血部位,并及时进行止血处理,避免患者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
2. 息肉切除:消化内镜可通过电凝、剪切等方式切除食道、胃、结肠等处的息肉,预防恶变,减少患者的恶性风险。
3. 肿瘤检测:消化内镜可以通过活检确定消化道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 溃疡治疗:消化内镜可对消化道溃疡进行局部治疗,帮助溃疡愈合,减少复发率。
5. 异物取出:消化内镜还可用于取出误吞异物,避免异物滞留引发消化道感染或破裂等严重后果。
三、消化内镜的进展与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近年来,虚拟消化内镜、内镜下微创手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更安全的检查和治疗体验。
未来,随着智能化、精准化医疗的发展,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患者带来更多好处。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技术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进展、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技术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首先是内窥镜设备的改进和完善。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细微结构,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内镜操作技术的进步。
内镜操作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随着内镜医生的培训和经验积累,内镜操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使得消化道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内窥镜技术,如光学增强内镜、内镜超声、蓝光内镜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内镜诊疗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二、应用范围扩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过去,消化内镜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胃溃疡、胃炎、胃息肉、结肠息肉等。
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在肝胆胰等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胆道和胰腺疾病,内镜超声技术可以用于观察胰腺、肝脏和肠道的肿瘤、囊肿等病变。
内窥镜止血、肿瘤粘膜下切除术(ESD)、黏膜剥离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消化内镜诊疗还将继续发展并完善。
内镜设备和技术将继续向高清晰、多功能、微创、精准的方向发展。
内镜成像技术和系统将继续改进,成像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内镜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大,可以实现更多的诊断和治疗功能。
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内镜将会在更多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如内镜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慢性病的管理等。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疗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发展历程、技术进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和应用。
一、消化内镜诊疗的定义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医疗技术,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消化内镜检查可通过摄像头系统在屏幕上显示内镜检查的整个过程,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疾病病变。
消化内镜治疗则是在内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包括取活检、病变切除、止血等。
消化内镜诊疗具有创伤小、效果明显、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消化道内窥镜是由日本医生发明。
随着医学影像学、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内镜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先后开展了内镜手术、超声内镜等技术研究,丰富了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内容,使其更适应了疾病诊疗需要。
1990年代,国内外医学界相继开展了消化道镜下微创手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消化内镜诊疗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内镜成像技术、内窥镜设备和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1. 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内镜成像技术是消化内镜诊疗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发展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内镜成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光学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断层成像内镜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内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
光学放大内镜可以放大数十倍,可以观察到不同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形态,为早期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染色内镜则可以通过染色液将病变区域染色,有助于提高病变区域的辨识度,提高了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断层成像内镜可以利用声波或光波的特性,对病变组织进行断层成像,直观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范围,为内镜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消化内镜在临床中如何应用
消化内镜在临床中如何应用?发布时间:2021-08-31T08:04:39.491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8期作者:罗晓霞[导读] 传统手术等治疗手段逐渐被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所取代,很多疾病治疗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四川平昌县人民医院 636400消化内镜是包括各种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以及对消化系统进行检查诊断的综合技术,包括胶囊内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小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结肠镜技术、胃镜技术等。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单纯的诊断检查,发展到同时进行治疗的先进诊断技术。
同时,在疾病治疗中也从直视到间接、从腔内到腔外、从黏膜到黏膜下,涉及面非常广。
另外,传统手术等治疗手段逐渐被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所取代,很多疾病治疗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1、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主要应用十二指肠镜,利用气囊、取石网篮等,将结石从胆管中取出到十二指肠肠腔内。
如果胆管结石尺寸比较大,特别是预估结石不能直接取出时,存在胆总管末段狭窄,因乳头旁存在憩室或乳头细小不能达到乳头切开要求时,需要先进行内镜下碎石,再进行取石,提高结石清除率。
在透视监测下进行碎石处理,掌握碎石器的轴向、调整碎石网篮的位置。
如果患者同时需要进行碎石和取石治疗,要考虑大通道治疗的十二指肠镜,方便通过各种治疗中所用到的器械,防止通道受限而增加操作难度。
2、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该病会诱发反流性食管炎,威胁病人生活质量。
部分病人通过内科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或是长期用药不耐受、发生食管狭窄、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可以考虑实施内镜微创治疗,以实现内镜抗反流治疗。
常见技术包括:腹腔镜胃底折叠贲门成型术、内镜全层胃底折叠贲门成型术(EFTP)、射频治疗等。
3、胃肠道造瘘中的应用如果病人需长期营养支持、不能经口进食,为了防止外科手术胃造瘘,可以进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经皮内镜胃造瘘(PEG)。
经过研究,以上两种消化内镜治疗方式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高,而且创伤小、快捷、操作简便。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3)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消化内镜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和便捷的诊疗手段。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高清晰度内镜(HD内镜):高清晰度内镜使用高分辨率的数字摄像系统,能够提供更清晰、更细微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好地检查病变部位,提高诊断准确性。
2. 高倍率放大内镜(NBI内镜):高倍率放大内镜使用特殊的光滤波技术,可以增强组织表面的细微纹理和颜色差异,帮助鉴别早期胃肠道肿瘤和炎症病变等。
其特点是无创性,无辐射,无需应用对比剂。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种
新型的成像技术,能够实时生成组织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
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
评估方面,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侵袭深度和边界清晰度。
4. 内镜超声(EUS):内镜超声结合了内窥镜和超声技术,可以在组织深部进行超声成像。
EUS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
诊断和分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EUS还可以对淋
巴结转移进行评估,指导治疗计划。
5. 激光内镜:激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通过将激
光光束引导到内镜中,可以实现内镜下的病变切除、止血
和消融治疗。
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
时间。
总之,消化内镜的新进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和便捷的诊
疗手段,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治疗胃肠道疾病。
随着
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消化内镜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临床
应用前景。
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
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成为了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由于内窥镜具有非手术、不留疤痕、创伤小等特点,成为了消化系统临床诊治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胃镜检查胃镜是指通过内窥镜对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内壁进行检查。
随着胃癌、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等疾病的高发率,胃镜检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直接观察消化道粘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收集病理样本,确定疾病类型。
二、胆道镜检查胆道镜检查是指通过内窥镜检查胆囊、胆管等胆道系统,对胆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胆道镜检查通常用于诊断胆道阻塞、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此外,胆道镜检查在胆管憩室切除,胆总管结石清除等手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指通过内窥镜技术实现胃肠黏膜上肿瘤的局部切除,此种切除方式无需切开腹壁,治疗后恢复快,术后效果好。
在胃肠上皮性瘤、早期肝脾胃黏膜下层腺瘤等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四、内窥镜下消化管支架植入术内窥镜下消化管支架植入术是指通过内窥镜技术将支架置入消化管内,从而解决消化管梗阻的问题。
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原发性胆管肿瘤、胰腺癌、胃肠道晚期狭窄等梗阻性疾病的治疗。
五、内窥镜下胃肠外科手术内窥镜下胃肠外科手术是指在内镜指导下进行的微创手术,是内镜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其重要特点为无需外科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内窥镜下胃肠外科手术既可治疗消化道良性疾病,也可治疗胃癌、肠癌等恶性疾病。
六、内窥镜下微创手术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是指利用内窥镜技术完成的创伤较小、恢复快的手术操作。
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常常采用内窥镜下微创手术,如内窥镜下黏膜下剥离、焊接黏膜术等技术,取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
总的来说,内窥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 余年中有很大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 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 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
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1 胆道胰腺疾病自1974 年国际上首次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来, EST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 随着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已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范震等人总结了583 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EST、胆管取石治疗的经验, 2 周内排石成功率94.17%; 取石不成功者占5.83%( 34/583) , 其中25 例先放置内支架引流再行ERCP 取石成功, 转外科手术9 例;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2.52%, 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痊愈, 无死亡病例。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由胆石等因素致壶腹部梗阻、胆汁逆流引起胰管高压所致,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范志宁等人对92 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行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胰管内支架引流,腹痛消失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等, 均显著低于同期40 例保守治疗组的病人。
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重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高, 内镜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Seewald 等人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经乳头胰腺囊肿引流或经皮胃胰造瘘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切除和盐水冲洗, 对13 例不适宜外科手术的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病人行内镜引流治疗, 避免了急诊外科手术, 平均随访8.3 个月, 其中9 例病人完全免除了外科手术。
慢性胰腺炎的普遍特征是胰管狭窄或结石引起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腹痛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通过ERCP、EST、胰管内取石、胰胆管支架植入、胰腺假性囊肿引流等措施, 使病人的腹痛症状获得长期缓解, 是一种安全、有效、侵入性最小的手术疗法。
胰管扩张但ERCP 乳头插管不成功的慢性胰腺炎腹痛病人, 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或经十二指肠造瘘胰管引流, 是常规途径不能缓解的胰管高压腹痛病人有效、安全的外科替代疗法。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摘要:近些年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诊断设备、治疗设备的持续创新,在我国范围内消化内镜的应用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
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领域当中具备代表性的一项技术。
为了更好的明确内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关键词:内镜;消化系统疾病;作用及新进展引言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消化科中内镜医师的职责已经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内镜下观察与诊断,目前已经逐渐涉及到了活检、治疗等方面,并衍生出了粘膜下剥离术、内镜下超声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这也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更为突出的临床干预效果。
由此可见,内镜在临床中有着明显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探讨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1.1肿瘤疾病中的作用肿瘤的主要起源在于上皮组织、间叶组织、淋巴造血组织、神经组织以及其他来源,当前除了以淋巴造血以及部分如黑色素瘤、畸胎瘤、葡萄胎等疾病来源,其他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都具备内镜的治疗适应症,尤其是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疾病已经有许多关于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成功案例[1]。
1.1.1上皮来源的肿瘤疾病上皮组织覆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管腔,同时在表面上形成的肿瘤会覆盖腺上皮,当前内镜之下的切除治疗主要是以早瘤为主,这一概念包含了低、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内镜之下的治疗早瘤理念和传统意义上的早瘤也存在差异,其主要是以T1期、无淋巴转移灶的病例为例[2]。
另外,对于胆管与胰腺的上皮组织主要是采取冷冻、电灼等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大多数都会因为晚期恶性肿瘤而被迫应用姑息治疗,伴随着高分辨率的电子内镜和内镜电子染色技术,临床中早瘤的诊断率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食管癌而言,虽然食管癌的治疗方案较多,但是大多数技术治疗之后都存在较差的预后效果,生存时间普遍不超过5年,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占比约为50%,但是手术切除率只有20%,所以食管癌是临床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疾病类型,按照平常的内镜分型方案,可以借助内镜之下的治疗进行筛查,假设无高级的内镜设备,食管碘染色结合病理活检的方式相对较为可靠[3]。
儿科消化内镜临床应用进展及展望
儿科消化内镜临床应用进展及展望消化内镜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发展速度十分快,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均已建立起内镜室,对内镜的相关操作、消毒等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但消化内镜应用于儿科中的时间尚短,对此,国内的研究较少,技术与经验相对落后于国外。
本文针对儿科消化内镜临床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出应用的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望为日后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帮助。
标签:儿科;消化内镜;EUS;ERCP近年来我国儿科的消化内镜诊断技术不断提升,内镜技术也包括了胃镜、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等,为消化道病症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随着内镜的不断发展,从成人诊断更多的转向了儿科诊断,并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等技术也被应用到儿科消化疾病中。
1消化内镜在儿科检查中的临床应用1.1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EUS检查能够十分清晰的显示出消化管黏膜的病变、壁内病变和壁外病变,EUS的检查方法是通过内镜对消化管道进行超声扫描检查,检查的结果能够清晰显示。
此种检测方法对小儿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胰腺疾病和息肉病变等病症的检查诊断十分有效,并且对小儿患者的创伤小、无不适应情况,临床中受到广大患者家属及医生的认可。
另外,EUS在诊断胰管和胰腺病症等方面成像清晰,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在小儿消化系统检查中均使用了EUS技术,诊断结果十分有价值。
小儿消化系统检查的常规项目是腹部超声检查,而EUS 检查方法能够排除假阳性腹部疾病,避免手术治疗。
国外研究显示,EUS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价值很高。
1.2胶囊内镜(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胶囊内镜主要应用于炎症性肠病中的小肠克罗恩病、消化道出血、淋巴管扩张等疾病。
以往检查此类病症中应用胶囊内镜较少,但随着胶囊内镜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胶囊内镜可以直接下送到食管内部进行检查,其优势是创伤性小、痛苦小、患儿较能适应,缺点是不能活检,无法应用于肠道狭窄及梗阻检查[1]。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应用趋势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应用趋势什么是消化内镜技术?消化内镜技术是一种常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管道疾病的医学技术。
它通过将一根柔软的、有光源和摄像头的管子插入患者口中,固定在胃肠道内,从而观察和操作内脏。
消化内镜技术的主要用途包括检查胃肠疾病、取样、切除组织等。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历程消化内镜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最开始只能从胃内观察。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临床需求的增加,消化内镜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疾病诊治工具。
20世纪70年代初,胃肠镜透过的镜头逐渐变得更细,取样工具也进一步改进。
80年代,末端胃肠镜逐渐成为主流,同时开发出了微创治疗技术。
90年代,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检查与操作也趋向于数字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性医疗设备而非单一仪器。
消化内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无痛内镜技术传统的消化内镜检查需要在口腔和咽喉部位局部麻醉,对有些患者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耐受相当大的疼痛。
而今,一项名为无创微创手术系统(NOTES)的新技术正在发展中,该技术不需要穿刺或切口,通过口腔和肛门进入,降低了临床疼痛。
2. 基于人工智能的消化内镜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也有了广泛应用。
对于消化内镜技术而言,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够快速判断内镜图像是否异常或者疑似肿瘤等病变,提高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3. 联合采样技术尽管消化内镜检测技术已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仍然无法确定患者是否患上消化道疾病。
消化内镜工具和肠镜工具的联合应用已证明对于一些难以定位的小肿瘤和潜在的胃肠道疾病很有价值。
4. 纳米技术的运用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在微观范围内扫描检测到人体器官中的病变细胞和细菌,通知消化内镜工具进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治疗精度和准确性。
结论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进步并持续不断地得到改进。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方法:结合张秋生、陈俊辉、李兆申、陈涛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消化内镜的应用、清洗、消毒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认为,消化内镜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良性狭窄、消化道肿瘤、胃肠道穿孔、胃肠道造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陈俊辉、曹伟华指出,消化内镜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息肉摘除、粘膜切除、异物取出、止血、狭窄扩张、食管内支架放置、胃造瘘、胆胰疾病等临床治疗,李兆申认为,消化内镜的应用要做到规范化,陈涛认为,消化内镜的应用要做好消毒工作。
结论:了解消化内镜的作用,在使用时规范操作,并对其进行良好的消毒保养,是提高消化内镜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消化内镜;临床应用;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4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17-01近些年,消化内镜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证明消化内镜在很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消化内镜,进一步确保临床治疗工作得到良好的效果,一直是医学领域探讨的一项热点话题,本文探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研究结果张秋生、崔惠敏、张荣秦[1]认为,消化内镜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良性狭窄、消化道肿瘤、胃肠道穿孔、胃肠道造瘘、胃食管反流病等疾。
胰腺疾病通常都伴有胰管狭窄以及结石等症,极易引发胰腺功能障碍,通过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等症状,对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失败的患者,还可以采取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进行治疗,综合而言,消化内镜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效果比较良好,并且十分安全。
在运用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时,就要依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治疗方式,消化内镜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内镜下硬化疗法、套扎疗法、热探头疗法、高频电疗法、激光疗法、微波疗法、注射疗法、止血夹疗法等,采用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可以有效的加强止血效果。
治疗性消化内镜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P - 0 . 6 2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E MR组能显著缩 短住院天数( 8 d v s 1 5 d , P <0 . 0 1 ) 和 降低住院费用
( ¥ 2 0 4 9 ¥ 4 0 4 2 , P <0 . 0 1 ) , 所 以E MR治疗消
・2 4 2 ・
断技术在临床上应用 已有 6 0 余年 的历 史。随着科 曾有报道认为消化性溃疡 出血患者节假 日入院病死
学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 消化内镜不仅作为 率高于正常工作 日, 可能因节假 日会使患者接受急诊
诊断工具在临床普及应用 , 而且在治疗技术上的发 内镜治疗时间延长。 但S u n g 等对 8 2 2 2 例溃疡性出
P = 0 . 4 5 ) 及再 出血率( 1 5 . 4 % 2 3 . 8 %, P = 0 . 4 9 ) 差异均 近年有两种新技术正在应用: E MR和 E S D。 前者使
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在治疗方法上, 单用止血夹止血 用 圈套器分片切除病变, 而后者主要使用切开刀将
与联合止血的效果相 同。 Ma r m o等研 究显示联合止 病 变黏膜整块剥离。 C h o i 等通过研究 7 7 6 例早期 胃 血优于单独注射止血效果, 前者较后者能显著减少再 癌 患者 ( 2 1 5 例E MR组和 5 5 1 例外科手术组 ) 后发
效的内镜治疗技术相继问世并广泛应用,如注射止 全 有效 的方 法 。
血、 喷洒止血、 热凝固止血、 止血夹止血及氩气刀止血 ( A P C ) 等。 S a l t z ma n 等对 4 7 例溃疡性 出血患者进行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发现单用止血夹止血与联合止
2 消化 道早 癌 E MR与 E S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最近20 余年中有很大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侵入性小, 使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治疗“微创伤”化, 故在许多方面对病人的利益超过了传统外科手术。
现对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综述如下。
1 胆道胰腺疾病自1974 年国际上首次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来, EST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 随着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已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范震等人总结了583 例胆总管结石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EST、胆管取石治疗的经验, 2 周内排石成功率94.17%; 取石不成功者占5.83%( 34/583) , 其中25 例先放置内支架引流再行ERCP 取石成功, 转外科手术9 例;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12.52%, 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痊愈, 无死亡病例。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由胆石等因素致壶腹部梗阻、胆汁逆流引起胰管高压所致,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范志宁等人对92 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行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胰管内支架引流,腹痛消失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等, 均显著低于同期40 例保守治疗组的病人。
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危重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高, 内镜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Seewald 等人在内镜超声引导下经乳头胰腺囊肿引流或经皮胃胰造瘘引流、胰腺坏死组织切除和盐水冲洗, 对13 例不适宜外科手术的胰腺坏死和胰腺脓肿病人行内镜引流治疗, 避免了急诊外科手术, 平均随访8.3 个月, 其中9 例病人完全免除了外科手术。
慢性胰腺炎的普遍特征是胰管狭窄或结石引起胰管内压增高导致腹痛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通过ERCP、EST、胰管内取石、胰胆管支架植入、胰腺假性囊肿引流等措施, 使病人的腹痛症状获得长期缓解, 是一种安全、有效、侵入性最小的手术疗法。
胰管扩张但ERCP 乳头插管不成功的慢性胰腺炎腹痛病人, 内镜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胃胰造瘘或经十二指肠造瘘胰管引流, 是常规途径不能缓解的胰管高压腹痛病人有效、安全的外科替代疗法。
2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根据出血部位、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
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硬化疗法、套扎、热探头、高频电、激光、微波、注射疗法和止血夹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较困难, 出血易复发, 外科手术治疗在急诊病人中常难以进行, 且手术并发症多。
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 急诊内镜下硬化治疗和套扎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止血方法, 止血成功率达96.2%~98.9%, 内镜套扎治疗近期再出血率约为 2.3%。
硬化治疗成功者中近期再出血率约为24.9%, 其中42%经再次硬化治疗后出血停止。
内镜干预性降低肝硬化出血危险性的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内镜套扎防止有高危出血因素的食管静脉曲张首次出血, 较口服普萘洛尔更有效。
Huang 等人研究表明,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活动性出血, 内镜食管静脉套扎与胃底静脉栓塞同时进行治疗的急诊止血率和近期再出血率分别为100%和6.7%;胃底静脉栓塞后2 个月再行食管静脉套扎治疗, 则分别为87.8%和23.6%, 两者差异显著。
Dieulafoy 病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 出血量大甚至危及生命。
Ljubicic 用内镜下钛夹治疗21 例Dieulafoy 病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 首次止血成功20 例、转外科手术 1 例;2 例复发出血中 1 例因出血死亡, 总止血成功率为90.5%( 19/21) , 无内镜治疗并发症。
龚彪等人对ERCP+EST 术后90 例常规药物加止血夹预防性止血的病人与95 例常规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对比, 出血率分别为0 和3.2%, 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Suzuki 等人对3 例共10 处结肠血管发育异常出血的病人, 经结肠镜在出血病灶处黏膜下先注射1/200000 的肾上腺素盐水2~3 mL, 再用氩气凝固出血病灶, 全部病灶出血控制,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3 胃肠道良性狭窄胃肠道良性狭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近年采用内镜治疗使许多病人免于外科手术。
陈艳敏等人在麻醉胃镜下对15 例贲门失弛缓病人经内镜气囊扩张进行治疗, 既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等症状, 又减轻了病人内镜治疗时的痛苦。
Maple 等人对因头颈部肿瘤放疗导致食管狭窄顺行扩张不成功的8 例病人, 行内镜下顺行- 逆行会合扩张术, 其中7 例食管恢复通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避免了食管切除手术。
张宏博等人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食管癌、胃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病人194 例, 近期症状缓解率96.4%, 随访半年、1 年、2 年和3 年,梗阻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88.1% 、92.7% 、91.6%和90.1%。
肠腔狭窄是Crohn’s 病病人病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Ferlitsch 等人对46 例有肠腔狭窄的Crohn’s 病病人行内镜治疗, 其中39 例接受了球囊扩张治疗, 37 例肠狭窄解除,随访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和36 个月, 无须重复干预者分别为68%、48%、36%和34%。
在共76 例次扩张术中, 肠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
Mehdizadeh 等人[18]经双气囊小肠镜行球囊扩张术, 成功地为3 例先天性小肠膈膜病人解除小肠狭窄, 其中2 例还同时取出滞留的胶囊内镜。
4 消化道肿瘤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消化系统是肿瘤的多发地带, 内镜外科治疗使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微创伤”化。
对不能外科切除的胆管癌或胰头癌引起的恶性黄疸, 内镜胆管支架植入, 可使病人梗阻性黄疸解除、痛苦减轻、生命期延长。
Espinel 等人对不能手术根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导致梗阻的病人进行了对比研究, 24 例内镜支架植入、17 例行外科胃肠吻合术, 两组间获得有效胃排空的比率、平均存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但内镜治疗组初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30 天死亡率显著优于外科治疗组。
徐美东等人在X 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支架或肠梗阻导管, 治疗26 例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病人, 20 例病人放置金属支架有18例成功, 6 例放置肠梗阻导管均成功, 操作成功24 例中23 例有效, 临床总有效率达88.5%, 有效缓解了肠梗阻症状, 避免了结肠造瘘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 为胃肠道早期癌、癌前病变提供了一种侵入性最小的“微创”性治愈的方法。
任旭等人用EMR 成功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71 例, 并发出血9 例但内镜下止血成功, 穿孔1 例转外科手术修补, 67 例病人平均随访18.7 个月无复发。
Ell 等人对100例病灶直径不超过20 mm、无淋巴管和静脉侵犯的低危性早期食管腺癌病人进行了144 次EMR, 有11 例次小量出血, 内镜下局部注射止血成功,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平均随访36.7 个月, 复发或异时性癌为11%, 5 年存活率为98%。
Oda 等人总结了655 例早期胃癌病人714 例次EMR 的多中心资料, 71.6%为一次性整块病灶切除, 严重并发症2.38%( 穿孔16 例、出血1 例) , 均经内镜治愈, 无手术相关死亡,平均随访3.2 年, 3 年累积无残留与复发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4.4%和99.2%。
Uedo 等人研究了131 例病灶小于2 cm 且无溃疡、确诊早期胃癌的EMR 病人, 全程随访124 例( 95%) , 仅有2 例死于胃癌, 5 年、10 年存活率分别是84%、64%, 胃癌专有5 年和10 年存活率均为99%。
一组76 例早期大肠癌病人研究,61 例内镜超声确诊无淋巴结转移, EMR 后随访24 个月“治愈”率为98%( 60/61) 。
最近有内镜全层切除法( EFTR) 实验研究, 用圈套器和双向高频电切开刀环型切除病变处全层胃壁,再通过一个2.8 mm 的辅助性槽、顶端有金属头缝线的套管针缝合关闭缺损, 打结器固定缝线。
12 只实验动物手术全部成功, 8 只存活动物在复查胃镜时缝合部位有明显的愈合期溃疡, 1 例发生出血、通过内镜止血成功, 无其他并发症, 可望通过进一步临床试验用于切除浸润更深但未达浆膜层的胃癌。
5 胃肠道穿孔胃肠道空腔脏器穿孔传统的方法是外科手术修补, 近年来报道可经内镜“微侵入”性修补。
Minami 等人报道, 117 例早期胃癌EMR治疗并发胃穿孔的病人, 通过胃镜下止血钛夹闭合穿孔, 115 例手术成功, 2 例不成功者行急诊手术治疗, 认为内镜切除术中的胃穿孔可完全通过内镜钛夹保守治疗闭合穿孔。
Fujishiro等人对27 例EMR 后不同部位并发穿孔的病例用内镜钛夹封闭穿孔, 穿孔部位: 食管4 例、胃14 例、结肠7 例、直肠2 例, 术后平均住院12.1 天康复出院, 平均随访36 个月, 无因穿孔引起肿瘤复发者。
Fischer 等人对比研究了自发性或医源性食管良性穿孔的疗效, 7 例内镜下带膜记忆金属支架置入、8 例外科手术修补,支架置入组平均延迟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5 min、5 天, 无并发症发生; 外科手术组则分别为123 h、44 天, 易并发脓毒血症和多器官衰竭, 1 例于术后第6 天因肺炎死亡。
黄勋等人经内镜钛夹封闭治疗消化性溃疡或内镜治疗时出现的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病人22例, 一次性封闭成功14 例、24 h 后内镜复查补充封闭5 例, 成功率86.4%( 19/22) ; 封闭失败转外科手术3 例。
经内镜在胃肠道瘘口注射生物纤维胶治疗难治性瘘, 可使75%胃肠道外瘘和内瘘封闭愈合。
Sumiyama 等人[33]设计出一种使胃穿孔全层组织对合性缝合的可曲套管针锚状组织固定装置, 对 6 只动物的12 个超过2 cm 胃穿孔进行缝合试验, 所有实验动物存活1 周无临床并发症, 内镜随访及尸检见缝合物封闭良好, 可望为较大的胃穿孔提供简便的修复手段。
6 胃肠道造瘘对不能经口进食、需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 经皮内镜胃造瘘( PEG) 是病人避免外科手术胃造瘘的新方法之一。
一组94 例PEG 维持肠道营养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 PEG 能长期维持理想的营养供应、并发症少、可显著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欧希龙等人对33 例需长期营养支持、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进行了PEG 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 全部成功,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Lynch 等人为6 例慢性假性肠梗阻、2 例慢性严重便秘的病人进行了经皮内镜盲肠造瘘术, 7 例造瘘成功并得到临床改善, 1 例术后第 4 日因粪便溢出引起腹膜炎, 需外科手术以取出造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