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化学九年级上册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认识空气“大家族”》_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方法和过程。
(1)通过预习材料的讨论和分析,理解科学家使用间接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学生实验,掌握影响气压的因素,能从微观角度理解气压变化的原因。
(3)通过知识迁移,掌握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间接法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材料、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多媒体、大烧杯、多功能瓶、塑料针筒、量杯、铁架台、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传感器软件、水、红磷、白磷、红墨水。
四、教学过程
五、作业布置校本作业P37。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节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第1课时认识空气“大家族”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本来就比较熟悉,并且经过《科学》的学习,对空气的成分已有了初步认识。
但要让他们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却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情实际,设计教学时,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重新安排。
课内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重点之一是通过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后,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重点之二是对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归纳,清晰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污染的迫切性。
本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先让学生给李峤的诗起名。
随后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并预设二个环节让学生认识拉瓦锡的实验原理,一是在做证实空气存在的小实验时,让学生用吸耳球吸掉集气瓶内部的空气;二是观察拉瓦锡实验的flash。
既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作铺垫,又使学生明白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突出本课的重点。
由于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很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学生既有切身感受,又时常耳闻目睹。
因此,在课前布置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与原因,并提出防止污染的措施。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知道大气圈的结构与臭氧层的作用,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常见用途。
(3)了解当前的空气质量状况,知道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认识空气“大家族”》_0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的教学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空气“大家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题教学设计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单独作为一课时的内容,因为这个部分内容将空气的发展史,理论知识和实验探究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方法、科学品质很好的教材,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为今后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逐步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从“观察有趣的实验现象”上升到“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手段”的理解。
能够说本课题为本章乃至整个中学化学的科学探究方法奠定了一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科学课中已经初步对空气的成分和含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课题的设计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情况,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教学中对教材实行了适当的处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进入探究学习。
初三的学生好奇心强,但处于不善于发问,不善于质疑阶段,因为初步接触化学以及化学实验,对于动手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还比较欠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适当的实行设疑、引导、点拨、释疑、小结,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品质,逐步提升探究水平,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
2.初步学会从药品、仪器等不同角度选择设计实验装置,学会实验误差分析。
过程与方法:1.感受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2.通过实验,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典型的化学史料,初步体验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
2.通过度组实验及小组研讨,逐步形成分析探究、小组合作、创新思维及推理水平。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及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14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技术: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细小粒子是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连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使用分子、原子的看法解说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方法:经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育学生的察看水平、抽象思想和逻辑思想的水平。
感情态度:经过物质拥有可分性,从而理解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行分,对学生推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经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要点、难点】要点:理解分子、原子是客观存有的,是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看法。
知道微粒的特点。
培育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察看,剖析、沟通、总结等研究水平。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教课过程】教课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情境引入】播放一组图片,感觉宏观物质是由一些细小由遥远的星空连续拉近距离到的粒子组成的校园里一朵小花上,察看花蕊上的花粉组成。
大到宇宙天体,小到花蕊上的花粉,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多媒体播放】几组由分子构观看动画,思虑分子有什么性成的物质〔水〕、由原子组成的质物质〔水银、金刚石〕。
【过渡】烧杯中有水,你看见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设计企图创建情形、激发兴趣使用详细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水分子了吗?小【多媒体播放】水分子自述。
【教师发问】经过观看水分子的自述,你对分子有什么认识呢?小,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渡】分子除了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还有没有其余的性质呢?【教师活动】教师解说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一些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①用烧杯取少许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察看溶液颜色。
②在烧杯中,连续滴加几滴浓氨水。
察看溶液颜色。
【发问1】经过实验说明什么?【发问2】假如氨水没有和酚酞接触,那么氨水还可否使酚酞溶液变红呢?【发问】分子运动与什么要素有关?【教师演示实验】取两个烧杯,分别装热水、冷水放在桌子上。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1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
②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空气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空气的成分和当前空气的污染情况,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简史的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比较几天的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教学难点解读API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教学技术及学习资源的应用教学课件、实验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说明引入通过上一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组成、结果、性质和变化。
今天我们就这些方面研究具体的物质----空气。
聆听导入新课讲解或者录像大气圈是由5个部分组成的,由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散逸层、外层。
对流层与平流层加在一起,占有了99%的大气组分。
我们平时所说的空气一般就是指对流层中的空气;平流层又称臭氧层,说明其间有很多臭氧,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聆听或者观看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渡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真的是“空”的吗?空气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同学们刚才都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评价板书一、空气1、大气圈的结构2、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记录笔记气78%、氧气21%。
拓展视野今天我们已经对空气的组成了如指掌,对其中各个成分的体积分数也很清楚,但是你知道吗,为了确定空气的组成以及它们所占的体积分数,无数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探究的。
(多媒体:讲解探究空气的科学史)聆听,观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一1、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氧气,氦气、氖气、氩气等稀有气体。
2、(科学家)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回答复习刚才的所讲的知识点过渡空气中最主要的气体是氮气,根据你的日常生活知识,你认为氮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思考提示补充空气中的物质大多数是氮气空气无色空气无味一瓶装满氮气的集气瓶倒置在水中氮气可以保存粮食氮气的密度略小于空气气体氮气无色氮气无味氮气难溶解于水化学性质稳定知道一种新的物质的知识并不一定需要死记硬背,可以“由此及彼”,从已知的物质推理得出。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3
2.1人类赖以生计的空气〔共2课时〕第2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假想经过着重情境的创建和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图像和动画,为学生成立微观看法效力。
由于要学生成立分子、原子这些抽象的微观看法,一定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从教课有效性的角度考虑,主要有二条门路:一是用实验创建情境,经过分析物质的宏观变化现象,启迪学生的想象和理解,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运动较好地联系起来,进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可以顺利地掌握教课的重点,打破教课的难点。
二是用多媒体为学生供给大批宏观、微观、直接、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信息所包含的知识价值,经过推理形成有关看法。
同时创建合作学习的氛围,惹起学习者研究新知的激烈欲念,进而培育学生创新研究的精神和信心。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切存有,认识分子、原子的根天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看法。
2〕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看法来解说某些常有的现象。
3〕知道元素的看法,将物质的宏观构成与微观构成的理解一致同来。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认识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相互联系的剖析推理,培育学生抽象思想水平。
2〕学习使用对比的方法获守信息,使用找寻规律性和特别性的方法办理信息。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综合剖析水平易逻辑推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树立和弘扬勇于研究的创新精神。
2〕培育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欲念。
三、重点和难点教课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成立及物质构造的微粒性。
教课难点:差别元素、原子这两个看法,成立微观使用的想象表象,领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一样。
四、教课用品药品:水、酚酞试液、浓氨水、花露珠、石蕊、蔗糖、酒精。
仪器:烧杯假定干、50mL量筒、100mL量筒、小喷壶。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认识空气“大家族”》_3
地球上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空气的发现史,知道空气的成分以及氮气、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
(2)了解空气中氧气体积百分含量的测定。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络调查空气的发现史,训练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水平。
(2)通过探究空气成分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提升学生实验设计、问题解决、表达交流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科学家们探求空气成分的科学史,让学生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的测定。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实验1:燃烧的蜡烛在烧杯中熄灭。
实验2: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瓶中水不会坠落。
学生:讨论原因。
空气是真实存有的,燃烧需要氧气。
空气中的大气压强对瓶中液体和瓶口的塑料片有支撑作用。
导入:我们虽然看不见空气,但它却是真实存有的,我们每天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没有空气的话我们就无法生存。
引入课题:地球上的空气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师:考虑到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
第3个问题是我补充的“如何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他问题放在以后的课堂中学习和探究。
过渡: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里可能学习过简单的相关空气的知识,但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淡忘了,同学们非常想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到底有什么? 一、 空气的成分问题:空气是由什么气体组成的?学生:(看书P77第一段第二行并朗读)空气中的气体主要分为五部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
按体积计算,约有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0.03%。
提问:空气中的气体主要分为哪五部分?体积百分数最大的是什么?其次是什么?总共约占空气的体积百分数是多少?还剩下约多少体积百分数?过渡:现在我们知道空气是混合物。
不过很早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单一的物质,一直到18世纪,人们才逐渐发现了氧气和其它气体。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_2
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理解物质的构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根据化学式计算式量,知道式量与摩尔质量的联系与区别。
4.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5.根据化学式计算各元素原子的个数比和物质的量之比。
6.知道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
7.能实行物质的量、质量和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简单换算。
8.能从微粒角度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
的量之比。
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3.化学式中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计算。
4.物质的量、质量和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简单换算。
5.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微粒数和物质的量的关系。
难点:1.从分子、原子角度解释物质的构成。
2.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与各元素质量比的区别与联系。
4.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大气2.1人类赖以生存空气构成物质微粒》1
原子构造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理解原子的看法、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认识原子的组成。
3.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课重难点1.要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形成。
教课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可以不可以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表示图。
[解说]: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相互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类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1.看法: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察看议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种类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发问]:怎样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解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红原子,但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从头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为新的分子,而原子仍旧是本来的原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但在其余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红更小的微粒 ;绝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罕有气体等 )是由原子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点,指引学生概括出原子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虑、议论并找出原子的特点。
[板书]:2.特点:原子有必定的体积和质量。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原子间有必定间隔。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行再分,只是发生从头组合。
[牢固发问]:用原子和分子的看法解说: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焚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2)用分子和原子的看法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组成?[学生活动]:议论并在教师指引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发问]: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红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可以再分。
用其余方法能不可以再分呢?[教师活动]:放映描绘原子构造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2—1几种原子组成的小黑板,章表说明几种常有原子的组成状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认识空气“大家族”》_0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但因为科学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理解和了解,能够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实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科学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科学课中学过相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二、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
2.了解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常见用途;感悟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注重自然、热爱化学的情感。
3.掌握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通过“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操作,学会设计实验实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水平。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引导:引导学生关注重点1:臭氧层的破坏
补充:臭氧(O3),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
引导:引导学生关注重点2:酸雨
小结:学生小结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SO2
补充:空气质量日报SO2、NO2、可吸入颗粒物
引导:引导学生关注重点3:温室效应
补充: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CO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0.03%
过渡:在交通拥挤不堪的城市和工业区,飞扬的尘土,排放的有害气体,造成了空气污染,危及着地球上的生命,这是地球的遗憾,更是人类的悲哀。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我们能为它做点什么?
小组代表上讲台将收集的关于空气污染及原因的内容进行交流和补充
小组代表上讲台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交流、发言
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提供舞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养成
教师引导以加强对重点的把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引导和补充为主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性质有一个整体认识
[教学重难点]空气的组成及其相关用途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收集资料、查阅文献(与空气污染及防治有关内容)
引入: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呼吸清新的空气总能使人精神振奋,但近些年来,城市空气却显得越来越污浊了,让人不禁要问一句,我们的空气怎么了?
交流:学生对保护空气和治理污染的方法进行交流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_3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着重描述了从微观角度(用微粒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物质的微观构成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对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量,理解和分析化学变化及其本质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相比,这个课题比较枯燥和抽象,估计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的适时引导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的构成,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知道绝绝绝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少数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3)知道分子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微粒基本性质的实验,感受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事物的间接研究方法;
(2)感受模型的作用,增强想象水平、抽象思维以及分析和推理的水平;
(3)通过实验、模型感受微观实质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通过对人类探究物质微观构成的过程及现代科技成就的介绍,增强对科技的注重和热爱,体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形成从微观角度分析宏观现象的思维方式;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流程。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_16
3.1 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四、课时安排:2课时服在太阳地下比较易晾干?打会闻到浓浓的酒香味?你曾思考过这些问题吗?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演示实验:在水中加入酒精和品红溶液的混合液,观察刻度变化液面刻度会慢慢变小,为什么?、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微粒发生分裂,只是分子间的间距发生了变化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有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绝大部分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双氧水、气体等二、分子的特性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4、分子由原子构成如一个水分子由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构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_15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
(2)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理解统一起来。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1)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水平和逻辑推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和发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结构的微粒性。
教学难点:区别元素、原子这两个概念,建立微观使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三、教具药品:酒精、水、浓氨水、五色酚酞、蓝色石蕊试纸、高锰酸钾仪器:25mL量筒、50mL烧杯、500mL烧杯、试管、药匙四、教学流程图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片→引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和原子→微粒的性质→物质的构成—分子→物质的构成—原子→分子个数和原子个数的表示→巩固练习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只有在丰富的感性理解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准确的理性理解。
要使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宏观现象是桥梁。
增添学生感性理解的途径,无外乎视觉的(实验现象、多媒体动画等)、听觉的(声音等)。
这节课呢尽量设置一些教师和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上,给予学生直观的探究微观世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不再是粗浅、被动的。
只有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才能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产生升华。
本课题的教学设想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后实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大气2.1人类赖以生存空气认识空气“大家族”》0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教材剖析:本课题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人类赖以生计的空气〞的教课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含:理解空气“大家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和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题教课方案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独自作为一课时的内容,由于这个局部内容将空气的展开史,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活动有机的联合在一同,是培育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方法、科学质量很好的教材,表达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此后学生的学习供给科学的思想方式。
同时,逐渐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从“察看风趣的实验现象〞上涨到“拥有科学意义的研究手段〞的理解。
可以说本课题为本章以致整其中学化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确立了必定根基。
学情剖析:学生在科学课中已经初步对空气的成分和含量有了大概的认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课题的设计联合学生已有的根基知识状况,从学生的最近展开区出发,在教课中对教材推行了适合的办理,采纳适合的教课方法,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进入研究学习。
初三的学生好奇心强,但处于不擅长提问,不擅长怀疑阶段,由于初步接触化学以及化学实验,关于着手设计、自主研究、合作创新的意识还比较短缺,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适合的推行设疑、指引、点拨、释疑、小结,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研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质量,逐渐提高研究水平,展开和提高学生的科学修养。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1/5。
初步学会从药品、仪器等不一样角度选择设计实验装置,学会实验偏差剖析。
过程与方法:感觉研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经过实验,初步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联合典型的化学史料,初步体验化学学科的展开过程。
经过分组实验及小组商讨,逐渐形成剖析研究、小组合作、创新思想及推理水平。
【教课要点】实验研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课难点】研究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及剖析实验中可能产生偏差的原由。
沪教版(上海)化学九年级上册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教案设计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的特性并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理解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分子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的基础上建立分子的概念;在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的基础上建立原子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子与原子的关系的理解,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引入]:洒花露水,为什么能闻到花露水的香气却看不到呢?[讲解]:这是因为这些香气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科学家们经过实验研究证明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板书]: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
[讲解]: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和原子,那么它们真实存在吗?[展示图片]:(1)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图像;(2)硅原子图像。
[讲解]:在很久以前就有学者对分子、原子进行了研究,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两位非常伟大的人物。
[展示图片]:意大利化学家、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提问]:分子和原子有些什么特性呢?对于一滴水大家了解多少呢?一滴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投影]: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5千克[提问]:分子的体积有什么特性?质量有什么特性?[板书]:1.分子的特性:①分子小——体积小,质量小;[提问]:刚才我在教室里洒了花露水,后几排的同学也闻到了,这说明微粒有什么特性?[讲解]:为了证明微粒的这个特性,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在浓氨水的瓶口放一张湿润的酚酞试纸观察现象?[设问]:试纸并没有和氨水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试纸变红了呢?[板书]: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迁移运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金秋时节,在公园里闻到阵阵桂花的香味(老师学生共同举例)[设问]: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1+1=2,那么25毫升酒精和25毫升水混合,体积是否等于50毫升呢?[学生实验]:25毫升酒精和25毫升水混合,体积小于50毫升;[板书]:③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讲解]: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微粒的这一特性有关,你发现了吗?举例: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后液柱会升高。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2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12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验、练习等[教学过程]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试剂:酚酞试液、氨水NH3·H2O、水、酒精。
仪器:一只烧杯大、两只小烧杯、两根带刻度的长玻管、胶头滴管、集气瓶。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提问]1、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2、敞口在空气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许多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讲解]经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板书]三、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提问]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吗?[展示图片](1)苯分子图象(2)硅原子图象[讲解并展示图片]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猜想:……看图想像分子、原子的存在。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_4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设计思想: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基本观点,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微观世界的探索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宏观——微观”思维方式。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初中要求虽不高,但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本节课注重情境的创设、使用多媒体图像和动画及直观的比例模型,为学生建立微观概念服务,力求让学生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实践和推理,到今天利用现代技术,终于证明了物质均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物质微观结构的多样性也是造成物质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希望能通过以水电解的实验为例,由宏观到微观的理解从而得出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它们的概念、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宏观物质都是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
3、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理解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5、理解和应用分子的观点并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从视频中看到的宏观现象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和想象,让学生在宏观、微观两个世界取得联系,逐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和解释一些化学概念和实际问题。
2、通过微观模型图和直观的比例模型,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分析和推理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
2、体验物质多样性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四、教学流程:五、教学实施。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3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13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解、练习使学生知道原子与元素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讲解、练习、归纳使学生知道物质、分子、原子和元素的关系。
通过讲解、练习使学生知道化学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练习、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式表示分子、原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原子与元素的区别与联系、用化学式表示分子、原子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练习、讨论、比较、归纳。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课堂引入[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和原子,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清回答下列问题:[练习]见复习练习二、新课[问题]“H2O”表示什么?以水为例,通过边讲解边展示:[练习]说出CO2的组成和构成。
[提问]通过以上练习,你能否归纳出描述物质组成和构成的方法吗?[归纳并板书]四、物质的组成、构成[讨论]通过以上练习,你知道元素和原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回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
学生练习学生思考,回答。
讨论,得出结论:学生练习一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练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进入学习状态以具体事例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归纳,使学生初步掌握描述物质组成和构成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描述物质组成和构成的方法。
从概念、区别、联系、举例四部分归纳[板书]1、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概念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宏观概念。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是微观概念。
区别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联系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学生交流。
归纳。
[板书]2、物质、分子、原子和元素关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分子、原子和元素关系。
[投影展示]。
[讨论]化学式H2O有哪些意义?[练习]指出CO2的意义。
[提问]通过以上练习,你知道化学式的意义吗?师生共同归纳化学式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常识性了解大气圈的结构和臭氧层的作用。
2.系统地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知道空气的污染和防治,知道酸雨、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空气的成分,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难点: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人和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空气,可以说没有空气,就没有生物和人类。
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地球上的空气”。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过渡:在地面以上,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一般称为大气圈。
板书:
一、大气圈
录像和图片:大气圈的结构
讲解:由于受地球的吸引力,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圈主要分成对流层、平流层等五层。
大气主要集中在对流层里,这里的气候变幻莫测。
平流层中有一层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臭氧层就像是给地球涂抹的一层防晒霜,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过渡: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哪些物质混在一起的?
板书:
二、空气的成分
板书:
1.空气的成分
讲述:早在二百多年前,化学家们已经致力于研究空气的成分了,终于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证明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并且,他还测定出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
(1)实验中有关仪器的名称(略)
(2)描述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广口瓶内水面逐渐上升约占广口瓶的1/5)
提问:
红磷为什么能在广口瓶中燃烧?(有氧气)
为什么红磷会停止燃烧?(氧气消耗完了)
水为什么会倒吸入广口瓶?(瓶内气压减小)
为什么倒吸入的水是广口瓶的1/5,而不是2/5?(瓶内气压减小1/5)
实验结论是什么?(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
讲评:
二百年前的拉瓦锡通过实验也测得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
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氮气占空气体积的4/5)
讲解: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定,测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还有1%是什么?
图示:空气成分图
板书:氧气占21%
空气氮气占78%
(按体积计)其他气体占1%(CO
2.H
2
O、稀有气体等)
问题:
1.空气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其中______占78%,_______占_____%。
2.地壳、人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过渡:空气中有这么多气体,它们混合在一起,但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性质,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
2.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氧气:支持呼吸、助燃性。
可用于急救病人、潜水、登山等运动,还可以用于富氧炼钢和火箭发射等。
氮气:常温下,氮气的性质较稳定,可充入灯泡、延长钨丝寿命;也可充入包装袋或粮仓内可延长食物保鲜期。
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用来合成氨,制取氮肥、硝酸、炸药等;也可通过植物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转化为农作物的氮肥。
稀有气体:有氦气、氖气、氩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作保护气,填充的灯泡,可使灯泡经久耐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于霓虹灯。
氦气密度小,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讲解: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物质。
人和动物在不停地进行呼吸,地球上的氧气会被用完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保持着相对稳定)过渡:虽然,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保持着相对稳定,但近年来,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科学家们预计,人类再这么污染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非得带上氧气面罩生活了。
是什么污染着我们的空气。
板书: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有时间的话就细讲)
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的影响,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板书:
1.大气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燃料燃烧污染源
板书:
2.大气污染物: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
提问:
3.目前世界三大环境问题:
讲述:根据大量资料统计分析,人类的肿瘤病大约有90%以上与环境污染直接有关,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无污染的绿色环境中,生活在一个空气质量好的绿色城市中,那么,怎样来评价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好坏呢?
板书:
4.空气质量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