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合集下载

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效果优化

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效果优化

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摘要】同辈导师制是在以往“迎新导生”制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朋辈教育、同伴导师、同辈群体等理论,推出的一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制度。

本文通过对同辈导师的概念及历史沿革介绍,分析了同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出同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策略。

【关键词】同辈导师新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近年来,为了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一种新型帮学手段“朋辈辅导员”“导生”制度在一些高校陆续推出。

2011年开始,上海大学在大一新生中推行“同辈导师”制度。

同辈导师制是在以往“迎新导生”制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朋辈教育、同伴导师、同辈群体等理论,根据上海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培养特色,推出的一项工作制度。

同辈导师制是上海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地帮助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在同辈导师制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

一、同辈导师的概念及历史沿革同辈导师制以同伴教育为其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

它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优点。

在实践过程中,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学长制,即通过学长对学弟、学妹进行各方面引导、帮助、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

它最早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称为学长辅导制度),日本早稻田大学还将其作为一种学校的领导机制。

同时,学长辅导制度在欧美高校也逐渐流行,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学长辅导制度的理念就是帮助指导新生面对大学挑战,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学长提供提高领导能力的机会。

18 世纪英国学者兰卡斯特创立了班长制度,就是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再教育其他学生。

在美国,同伴导师是指那些有志于从事为新生服务的高年级学生,亦称“朋辈导师”[2]。

上海大学同辈导师制借鉴了同伴导师新生服务功能、朋辈导师的心理辅导功能、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影响功能,从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同辈导师,充分挖掘朋辈教育的资源,以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为服务对象,从新生适应、活动参与、心理素质、理想信念、目标树立、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阶梯式的指导、培养、塑造,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行自我定位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同伴教育作用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同伴教育作用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同伴教育作用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同伴教育同伴关系论文摘要: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的思想和状态使得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

如何和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调适好,但是也有很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时,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

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

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

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

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

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

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一、引言新生适应性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何有效地帮助新生提升适应性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二、“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是指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四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共同合作的辅导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学生自身作为辅导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成长经历,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得体会,以此来帮助新生解决问题和适应新环境。

其次是家长的参与,家长作为新生的第一位引导者和支持者,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再次是教师的参与,教师是新生的主要教育引导者,通过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适应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是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力量主要包括社会机构、社区资源和社会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为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四、“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是提升新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为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能够更好地提升新生的适应能力。

其次是促进新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个性化的关怀和帮助,能够更好地促进新生的个性发展,为新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是促进家校合作,家长、教师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更多地促进家校合作,为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是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的应用,能够更多地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思考与建议1. 加强学生参与的培训,学校可以加强学生参与的培训,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朋辈辅导中来,提升新生的适应能力。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一、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学校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等所开展的专门工作。

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对于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平稳过渡到大学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

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新生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进入大学后,新生需要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以及不同于中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

而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新生更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业压力和校园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更好的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新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新生需要更多的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新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是指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要组成成员,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科教师为协作辅导成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等多元化教育内容开展学习生活指导,促进新老生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塑造的一种辅导方式。

该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上更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模式在辅导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注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新老生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塑造。

模式强调新老生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塑造,以学长学姐为桥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向新生展现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新生,引导新生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深化,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受到高校的关注和尝试。

朋辈导师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将一些知识和能力较为优秀、行为良好的学生作为导师,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一、学习指导在学习方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授课、课下辅导等方式,帮助同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成绩。

同时,学生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学习指导和建议。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还能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生活指导在生活方面,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如寻找住宿、管理生活用品、解决生活困难等。

并且,学生导师可以在学校生活中为同学提供精神慰藉和安慰,鼓励同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些生活指导既可以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也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加强交流。

三、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方面,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可以为同学提供良好的职业指导和建议。

指导教师可以耐心地听取同学的职业想法和愿望,并提供策略性的建议和引导,指导同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方向。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职业上的帮助和指导,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素质。

四、组织活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朋辈导师教育模式也经常用于组织活动。

学生导师可以组织各类社交、娱乐活动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放松自我、增强互动交流的平台。

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彼此,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活力。

总之,朋辈导师教育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十分有效和适用的教育模式之一。

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能够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朋辈群体辅导介入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朋辈群体辅导介入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朋辈群体辅导介入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践探索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零散化,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团体建设,成为摆在许多大学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朋辈群体辅导介入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朋辈群体辅导的理论基础朋辈群体辅导是指在某些教育领域中,将同龄人作为辅导者,开展正式的辅导活动。

这种辅导方式的理论基础是“个体差异”、“自我价值”和“同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

朋辈群体辅导通过参照同龄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利用同辈之声援作用来促进个体心智的变革。

1.明确目标:在开始朋辈群体辅导前,首先要明确班级团体建设的目标,如增进班级团结、提高班级凝聚力、发展班级文化等。

明确目标有助于对整个过程的规划和衡量效果。

2.建立实施机制:为确保朋辈群体辅导顺利推进,需要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

比如,选择适合的辅导者,明确辅导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确保辅导者能够全面了解班级的现状,为后续的教育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3.组织并指导辅导者:选择适合的辅导者很重要,他们不仅需要熟悉年龄、性别、兴趣等方面的特征,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指导辅导者时,又需要兼顾授权宽容和指导支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并积极参与辅导过程。

4.落实过程监督:朋辈群体辅导在进行之后,应该注重过程监督和效果监测。

通过观察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和变化情况、收集班级成员的心理反馈等,来检验辅导效果,并及时调整后续的辅导计划。

朋辈群体辅导不但可以提高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效果,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体能力和自我意识。

相关研究表明,朋辈群体辅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个体心理素质、情感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和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朋辈群体辅导对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促进走向“和谐班级、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浅论大学生朋辈辅导及其实施

浅论大学生朋辈辅导及其实施

浅论大学生朋辈辅导及其实施朋辈辅导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包括学生辅导和情感支持,朋辈辅导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而成为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补充。

标签:大学生;朋辈辅导所谓朋辈(Peer),实际上就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

所谓的朋辈辅导工作,具体到高校里,简单地说,就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

而所谓的朋辈辅导员,是指高等学校中除现有的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任教师(导师)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学生骨干队伍(主要由学生党员和一般学生干部组成)之外的第五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与前四支队伍不同,这支队伍的构成人员,主要是普通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在政治上可能不是最成熟的,在思想上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他们在学习上是优秀的,在情商方面是健康的,在公益活动方面是热心的。

因此,建立和健全这支朋辈辅导员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特别是学业困难学生学习上的辅导和受情感困扰学生抚慰方面的作用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在学工队伍建设方面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朋辈辅导工作的发展朋辈辅导工作最早始于英国的牛津大学。

20世纪90年代初期,牛津大学就开始着手探索朋辈辅导(支持)工作。

牛津大学的朋辈辅导(支持)工作,最初开展得并不顺利。

首先,是没有得到导师群体的支持。

因为牛津大学与世界上的其它大学不同,实行的是学院制,导师制度本身很强。

导师们认为,学生去做朋辈辅导(支持)工作值得怀疑,因为学生到大学是学习的。

其次,有些学生本身也对这工作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只有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朋辈辅导(支持)。

但经过20年的工作,今天的牛津大学的师生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项工作。

如今,英国的多数高校都在学习牛津大学这种做法。

在国内,朋辈辅导工作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朋辈辅导工作。

导师制伙伴制实施方案

导师制伙伴制实施方案

导师制伙伴制实施方案一、引言导师制和伙伴制是一种用于协助学生个人和职业发展的教育形式。

通过与导师或伙伴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指导,提高自己的学术性能和专业素养。

故导师制和伙伴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二、制定目的本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推动导师制和伙伴制在我校的实施,帮助学生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得到提升,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三、实施对象本实施方案适用于我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内容1.导师制的实施(1)导师角色的确定:学校将邀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优秀能力的教师作为导师。

导师需具备良好的教学和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和学术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2)导师选择与配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导师。

学校将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导师的特长将学生和导师进行合理配对。

(3)导师指导:导师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导师和学生定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和职业发展中的困难。

(4)导师评价和调整:学生可根据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和评价结果,选择是否继续与该导师合作。

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导师的表现,适时进行导师的调整。

2.伙伴制的实施(1)伙伴角色的确定:学校将邀请一批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伙伴。

伙伴需具备较强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

(2)伙伴选择与配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伙伴。

学校将根据学生的选择和需求,进行合理的伙伴配对。

(3)伙伴辅导:伙伴将协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伙伴和学生定期交流和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4)伙伴评价和调整:学生可根据与伙伴的合作情况,选择是否继续与该伙伴合作。

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伙伴的表现,适时进行伙伴的调整。

五、实施步骤1.学生报名:学生可通过学校指定的方式报名参与导师制或伙伴制。

2.导师或伙伴筛选:学校将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和导师或伙伴特征,进行筛选和匹配。

朋辈群体辅导介入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朋辈群体辅导介入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朋辈群体辅导介入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践探索朋辈群体辅导是指在心理辅导方面,由同龄或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互相帮助的一种形式。

它是大学生心理辅导服务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中,朋辈群体辅导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朋辈群体辅导可以促进新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

大学新生班级中,每个学生都面临着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同学,并且他们都需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

朋辈群体辅导可以促进新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朋辈群体辅导可以帮助新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新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多新生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会感到焦虑、孤独或者失落。

朋辈群体辅导可以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和互相支持,帮助新生排解压力,缓解心理困扰,建立积极的心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朋辈群体辅导可以促进新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意识。

大学生活中有很多团体活动,例如班级团建、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意识。

通过朋辈群体辅导,可以让新生之间建立起合作与团队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去,促进班级团体建设。

朋辈群体辅导可以提高新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朋辈群体辅导可以让新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朋辈群体辅导在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中,可以促进新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帮助新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新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意识,提高新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些作用都有利于大学新生班级团体建设的实现。

建立朋辈群体辅导团队。

大学可以选拔经验丰富、心理素质好的学长学姐组成朋辈群体辅导团队,为新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这些学长学姐既了解新生的心理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可以更好地开展朋辈群体辅导工作。

高校朋辈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研究

高校朋辈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研究

高校朋辈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研究作者:郭京骁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0期本文以高校新生为研究对象,引入朋辈教育的理念,探讨了朋辈辅导在国内外的发展和优势,分析了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作用,最后结合实际工作阐述了增强朋辈辅导作用的建议和对策。

1.高校朋辈辅导制度工作的意义1.1朋辈辅导发展概述朋辈辅导(Peer Tutoring)是一项古老的教育实践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在高等教育邻域,同龄人作为辅导者出现在1951年的德国兹有柏林大学,随后传入其他国家高校之中。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朋辈辅导运动和革命。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校选择在本省阶段实施朋辈辅导以缓解财政和教学资源紧张问题;在我国,朋辈教育最先于台湾、香港地区,而在大陆地区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受到关注。

1.2朋友辅导制度的优势分析朋辈辅导是从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通常是指同龄、年龄相当者或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

他们通常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着相似的生活境遇,他们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有着相似的生活境遇,易在同龄的群体得到理解和共鸣。

这种朋辈之间的交往不同于师生之间的言传身教,除了更能触及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问题,还可以减轻新生的孤独感,提升他们的志气,增强自信心。

朋辈导师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对大学新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及引导,可更早、更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既得到新生的肯定,又实现了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2.朋辈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分析2.1专业学习朋辈导师与新生所学专业相同,可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对新生进行正面引导,如开展专业研究方向、学科前沿动态等介绍,也可以更好地处理教学事务的工作,面对朋辈辅导模式,新生所受拘束较小,会更自如的提出问题和意见,还可以建立起亲密的私人友谊,保证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朋辈辅导在促进新生学习进步的同时,还可以对职业选择及人生规划开展辅导,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帮助新生第一时间认识和了解本专业,开展潜移默化的专业认可教育,激励他们树立成长成才的目标。

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

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

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作者:刘畅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14期【摘要】同辈导师制是在以往“迎新导生”制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朋辈教育、同伴导师、同辈群体等理论,推出的一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制度。

本文通过对同辈导师的概念及历史沿革介绍,分析了同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出同辈导师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策略。

【关键词】同辈导师新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近年来,为了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一种新型帮学手段“朋辈辅导员”“导生”制度在一些高校陆续推出。

2011年开始,上海大学在大一新生中推行“同辈导师”制度。

同辈导师制是在以往“迎新导生”制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朋辈教育、同伴导师、同辈群体等理论,根据上海大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培养特色,推出的一项工作制度。

同辈导师制是上海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地帮助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在同辈导师制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

一、同辈导师的概念及历史沿革同辈导师制以同伴教育为其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

它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优点。

在实践过程中,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学长制,即通过学长对学弟、学妹进行各方面引导、帮助、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

它最早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称为学长辅导制度),日本早稻田大学还将其作为一种学校的领导机制。

同时,学长辅导制度在欧美高校也逐渐流行,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学长辅导制度的理念就是帮助指导新生面对大学挑战,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学长提供提高领导能力的机会。

18 世纪英国学者兰卡斯特创立了班长制度,就是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再教育其他学生。

在美国,同伴导师是指那些有志于从事为新生服务的高年级学生,亦称“朋辈导师”[2]。

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导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则是一种有效的导师教育方式。

本文从朋辈导师教育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一、朋辈导师教育模式的概念和特点朋辈导师教育模式是指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由同学之间互相传授学习方法、生活技能、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在情感上予以支持的学生帮助学生的模式。

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同层次性朋辈导师教育模式中,帮助者和被帮助者同处于同一个阶段、同一类别或同一群体,有较强的同行性,传递信息更具有可行性和可信度。

2.情感支持朋辈导师教育模式中,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较有感情联系并且相对平等。

同辈之间的情感关系较为紧密,因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对方。

3.互相学习朋辈导师教育模式中,不仅是被帮助者得到帮助,帮助者也能从过程中获得成长和收获,实现互惠互利,互相学习。

1.留学生管理学校在招收留学生时,可以特别聘请本校或其他本土同行学生组成留学生朋辈导师团队,为留学生提供方便和有效的帮助,包括生活状况适应、语言表达能力磨练、文化差异辨识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2.新生入学指导在学生新生入校阶段,可以通过招募全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成立新生朋辈导师团队,为新生提供课程学习、选课方式、新闻资讯等方面的导向和指导,互相学习成长。

3.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学生招募一批专业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经历和丰富技巧的学生组成朋辈导师团队,为同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磨练和支持,增强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

三、总结朋辈导师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信息共享和情感支持。

此外,这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学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该模式在校园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并加以实践。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应用探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新生适应性教育变得愈发重要。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帮助新生适应新的环境、规则和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适应大学生活的一种教育。

而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朋辈辅导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传统的朋辈辅导模式中,通常由学长学姐来担任导师,但这种单一的辅导模式往往无法满足新生辅导的需要。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学长学姐、同学、老师和家长四个方面融入到辅导中,更全面地促进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本文将探讨“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学校提供更好的辅导方案。

二、“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概述“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是指将学长学姐、同学、老师和家长四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共同为新生提供更全面的辅导。

具体来说,学长学姐作为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可以向新生传授学习经验、生活技能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学们可以通过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建立友谊和支持系统,从而减轻新生的适应压力;老师则可以在教学和课程安排上指导新生,并给予其专业的建议;家长作为新生的监护人,可以在家庭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将各方面资源整合到一起,可以全面、多层次地帮助新生。

而不同于传统的朋辈辅导模式,它能更好地满足新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

1. 学长学姐的指导作为学长学姐,他们拥有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以向新生传授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他们可以告诉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选课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通过与学长学姐的交流,新生可以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减少迷茫和挫折感。

2. 同学之间的互助在大学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友谊和支持系统,新生可以在同学中找到共鸣和支持。

他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困惑和不安,获得鼓励和建议。

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将更加顺利。

3. 老师的指导老师作为教育专家,对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也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

大学新生朋辈学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新生朋辈学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新生朋辈学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朋辈教育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对于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结合亲身教育实践,对在新生中试行朋辈学生导师制提出我们的初步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新生;朋辈学生导师;实践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14-01一、大学新生配备朋辈学生导师的积极意义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以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有效工作途径,是当前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大学新生朋辈学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朋辈学导制),即是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将朋辈教育引入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适应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所谓“朋辈学导制”,是指从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学生中选拔出优秀学生骨干担任大一新生的学生导师,利用他们与大一新生年龄相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经验、生活方式等优势,让他们以同辈朋友的身份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对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以引导他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走好大学第一步。

整个指导的时间,从新生入学开始,一般为一学年。

我们在近几届大一新生中作了尝试,为新生以班为单位配备学生导师。

目前尽管处于探索阶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已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效果,朋辈学导制对大一新生在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促进自身心理问题调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大学新生配备朋辈学生导师的实践探索归纳起来,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创新学导制的形式,择优选拔1、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置学生导师。

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导师制。

常规形式为“3+1”学生班导师制,即根据新生学习、心理、宿舍生活等不同方面的适应状况,每班分别设置学业导师,心理导师,宿舍导师。

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摘要:发挥同伴导师的主体性、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开展新生教育并形成教育机制,既有其理论依据,又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在实施大学新生教育过程中推行同伴导师制应做好同伴导师的选拔工作、培训工作、组建团队工作以及考核工作。

关键词:同伴导师;大学生;新生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更多的高校新生将跨入大学校园。

由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有的思想准备,往往会出现自身高期望值与适应能力较弱、从众学习心理与学业要求不符的现象,致使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

为此,引入同伴导师制,让同伴导师参与新生教育,帮助大学新生确立新的目标,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又一有效形式。

一、同伴导师制的内涵同伴导师制以同伴教育为其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

它具有文化适宜性(即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可接受性(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经济性(即花费少,效果好)等优点[1]。

18世纪英国学者兰卡斯特创立了班长制度,就是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再教育其他学生。

在美国,同伴导师(PeerMentors)是指那些有志于从事为新生服务的高年级学生,亦称“朋辈导师”[2]。

鉴于此,作为大学新生教育的同伴导师制是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同伴导师,充分挖掘同伴教育的资源,发挥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初入学的大学新生为服务对象,从理想信念、专业学习、社交技能、活动参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指引、塑造、培养和熏陶,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进行自我发展定位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二、同伴导师对大学新生教育的作用1.主体性:凸显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越发明显,自主的个性更加张扬,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影响作用越发弱化。

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

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

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朋辈教育管理大学新生学业辅导学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任务,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内涵式发展,是高校的根基所在(11-13)。

面对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模式从被动向主动转换,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学习环境变化,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学业适应性挑战。

同时,新生入学可能会有一些适应不良的情况,产生焦虑、厌倦、自责等情绪(84-86)。

意味着我们更应该关注新生的学业辅导工作,帮助顺利度过适应期,为今后学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学业辅导内涵朋辈辅导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学,所谓“朋辈”(Peer),实际上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

进入同一所高校学习的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时代背景及求学经历,进入大学后拥有相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相同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磨合适应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及人生目标追求,对彼此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

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能够通过新生群体间的价值认同增强学业辅导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氛围,帮助大学新生走好大学期间学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

建立科学有效的朋辈教育学业辅导机制,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2.大学新生学业辅导需求现状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在入学适应期对于学业辅导的需求,优化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对安徽某高校265名在校大一新生的学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性高,但专业概念却较为模糊。

85.71%的学生选择对专业学习有热情,并想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一结果符合初入校园的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特点。

但仅有21.58%表示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明确并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具体翔实的规划。

全员育人导师制玩伴计划

全员育人导师制玩伴计划

全员育人导师制玩伴计划全员育人导师制玩伴计划——让育人更有温度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视,提出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新理念。

全员育人导师制强调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导师,育人工作需要全员参与,而不是单纯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

这一理念的实施,为学校育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温度。

然而,全员育人导师制并非易于落实。

尤其是对于一些教师而言,育人工作可能会被视为一项枯燥乏味、繁琐无聊的任务。

如何让育人工作更有趣味、更有生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入玩伴计划的概念。

玩伴计划,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玩耍和交流。

通过玩伴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个性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育人工作。

同时,玩伴计划也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让育人工作更有温度。

那么,如何开展玩伴计划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一、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玩伴计划的活动内容应多样化。

比如可以组织师生之间的文艺比赛、运动比赛、知识竞赛等等,让师生在比赛中相互交流,增强感情。

此外,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共同玩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育人工作。

二、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某些知识、技能或者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野外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某些知识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与学生一同体验,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玩伴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育人工作。

在开展玩伴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注意安全问题在开展玩伴计划的过程中,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教师应该在活动前认真制定安全方案,确保活动的安全性。

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导师制伙伴制实施方案

导师制伙伴制实施方案

导师制伙伴制实施方案前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升级,高校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

导师制和伙伴制都是在追求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这两种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青睐,本文将探讨导师制伙伴制实施方案。

导师制定义导师制是一种教学模式,即由一位资深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包括指导个人学术、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等。

优势•确保学生获得及时适宜的反馈和指导。

•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导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曾经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对学科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对学科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能够及时指导学生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

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做好导师和学生的相互匹配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派遣。

•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联系机制,确保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师制评价制度,定期对导师和学生的成长进行评估。

伙伴制定义伙伴制是指让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相似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激发学习热情的一种教育模式。

优势•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

•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之间积极比较和进步。

伙伴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互相匹配的伙伴组合,可以通过学校的平台、课程系统等方式进行组合。

•设置参与伙伴制的程序,将伙伴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开展集体研讨和交流活动,加强伙伴交流,推进感情拓展及知识分享。

导师制与伙伴制的比较设置目的不同导师制:帮助学生个人发展,指导个人学术、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等。

伙伴制:推进班级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比较意识。

实施方式不同导师制:指定一位专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

伙伴制:让学生之间组成小组,互相交流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摘要:发挥同伴导师的主体性、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开展新生教育并形成教育机制,既有其理论依据,又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在实施大学新生教育过程中推行同伴导师制应做好同伴导师的选拔工作、培训工作、组建团队工作以及考核工作。

关键词:同伴导师;大学生;新生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更多的高校新生将跨入大学校园。

由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有的思想准备,往往会出现自身高期望值与适应能力较弱、从众学习心理与学业要求不符的现象,致使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

为此,引入同伴导师制,让同伴导师参与新生教育,帮助大学新生确立新的目标,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又一有效形式。

一、同伴导师制的内涵
同伴导师制以同伴教育为其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

它具有文化适宜性(即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可接受性(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经济性(即花费少,效果好)等优点[1]。

18世纪英国学者兰卡斯特创立了班长制度,就是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再教育其他学生。

在美国,同伴导师(PeerMentors)是指那些有志于从事为新生服务的高年级学生,亦称“朋辈导师”[2]。

鉴于此,作为大学新生教育的同伴导师制是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同伴导师,充分挖掘同伴教育的资源,发挥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初入学的大学新生为服务对象,从理想信念、专业学习、社交技能、活动参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指引、塑造、培养和熏陶,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进行自我发展定位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二、同伴导师对大学新生教育的作用
1.主体性:凸显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越发明显,自主的个性更加张扬,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影响作用越发弱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而且顺应了高等教育由传统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的需要。

同伴导师制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这个理念,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教育主客体关
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指导和改变自己。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或一致的特征,能够促进人们相互喜欢和吸引。

同伴导师与所指导的新生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且身份相同,在心理上易于沟通。

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回答“您认为在大学里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49%的被调查者选择同伴,选择“家长”或“教师”的都不到10%,同伴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家长和教师[3]。

同伴导师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介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没有教师身份的禁锢,凭借同龄人的身份,通过在生活中与所指导学生的平等交往,能够非常自然地采用同伴间习以为常的分享知识和体验的办法,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受教育者主动地认同和理解同伴导师传达的思想道德知识和准则,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

2.指导性: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同伴导师与所指导学生相似的成长经历,使他们了解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初级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指导,而他们与所指导学生在生活上的密切交往,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

在开展思想教育时,同伴导师对学生的辅导更具个性化,与学生发展的时期更契合,与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适应。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共性而且要注重个性,把学生当做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价值追求的活生生的人,依据学生的个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适合、教育方法更贴切。

开放的社会带来了多元价值念的相互激荡,理想主义的教育内容和现实主义的社会生活,高尚人格的高成本和道德弱化的低成本,主流信息的单一和非主流信息的开放,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复杂的价值观[4]。

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还是从大学生复杂多变的思想现状来看,都要求新生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示范性:践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新生教育是高等学校实现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

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群体,任何教育强迫都不可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

只有依靠高年级的优秀同伴导师身体力行、垂范引导,才能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规划学业生涯,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经过同伴导师较长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帮助,可以使新生感同身受,提高自身的主体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5]。

同伴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所指导的学生都具有示范作用,发挥着行为导向的作用。

这种教育的知行合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日常生活,从道德理论知识的言传转化成身体力行,使道德行为规范成为大学生内心的深刻体验和自觉追求。

二、同伴导师制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实施
1.同伴导师的选拔工作
同伴导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推行同伴导师制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同伴导师的选拔工作。

首先,要明确选拔同伴导师的标准。

同伴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并且具有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对同伴导师制有着积极的认同。

具备了这些素质,同伴导师才能建立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才能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其次,要建立规范的选拔程序。

选拔可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亦可由从事学生事务的专职干部或者任课教师联名,实名推荐,经过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审核,报学生工作处批准并正式聘任[2]。

要确保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以及公正和严格的选拔程序,将真正有志于服务同伴、有水平、有能力的优秀高年级学生选拔出来,充实到同伴导师队伍中去。

2.同伴导师的培训工作
虽然同伴导师具有学生的身份,但却承担着引导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高校育人质量的重大责任。

开展持续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培训是他们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同伴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不断加深同伴导师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掌握必备的工作方法。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培训。

不同专业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乃至思维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相应地设计实用和贴近实际、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提高其工作能力,增强工作实效。

最后,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

多采取专题辅导式、案例分析式、难点诊断式等教学形式,根据同伴导师自身的特点,采取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同伴导师的团队工作
同伴导师们刚刚经历过大学新生生活,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并不陌生,但是,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很多的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就需要将同伴导师组成一个团队——同伴导师团,借助团队的平台,使同伴导师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合作共进的关系,通过必要的行动协调,发挥团队的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的效果。

首先,同伴导师团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

作为一个团队,要有强有力的团队领导集体,根据不同专业和系科特点分成若干小组,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同伴导师工作。

其次,同伴导师团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如定期交流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动力,促进相互间的工作借鉴,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

最后,同伴导师团要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每个同伴导师都有一种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可以使得每个成员感到在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起更强的工作动
机。

4.同伴导师的考核工作
同伴导师制要求同伴教育者在与所指导学生的广泛交往中,协助和指导受教育者顺利开展大学学习和生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同伴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既可保障同伴导师制的顺利推行,又可激励同伴导师再接再厉,将同伴导师教育引向深入。

首先,要坚持激励的考核导向。

将考核与经验总结、表彰先进相结合,激发同伴导师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其次,要坚持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体性考核与差异性考核相结合,强调受教育者参与考核的广度,强化同伴导师工作过程考核的精度。

最后,要注重强调工作日志和工作总结的考核,鼓励同伴导师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吕姿之,高源.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1).
[2]王国平.同伴导师:美国高校新生计划的积极参与者与有效促进者[J].教育探索,2010(5).
[3]沈威,王炎栋.构建大学德育的同伴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2006(6).
[4]植秀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2).
[5]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