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摘要:发挥同伴导师的主体性、指导性和示范性作用,开展新生教育并形成教育机制,既有其理论依据,又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在实施大学新生教育过程中推行同伴导师制应做好同伴导师的选拔工作、培训工作、组建团队工作以及考核工作。

关键词:同伴导师;大学生;新生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更多的高校新生将跨入大学校园。

由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有的思想准备,往往会出现自身高期望值与适应能力较弱、从众学习心理与学业要求不符的现象,致使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为此,引入同伴导师制,让同伴导师参与新生教育,帮助大学新生确立新的目标,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又一有效形式。

一、同伴导师制的内涵

同伴导师制以同伴教育为其理论基础。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伙伴或群体,在一起分享知识、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它具有文化适宜性(即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可接受性(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经济性(即花费少,效果好)等优点[1]。18世纪英国学者兰卡斯特创立了班长制度,就是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再教育其他学生。在美国,同伴导师(PeerMentors)是指那些有志于从事为新生服务的高年级学生,亦称“朋辈导师”[2]。鉴于此,作为大学新生教育的同伴导师制是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同伴导师,充分挖掘同伴教育的资源,发挥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初入学的大学新生为服务对象,从理想信念、专业学习、社交技能、活动参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指引、塑造、培养和熏陶,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进行自我发展定位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二、同伴导师对大学新生教育的作用

1.主体性:凸显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越发明显,自主的个性更加张扬,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影响作用越发弱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而且顺应了高等教育由传统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的需要。

同伴导师制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这个理念,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教育主客体关

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指导和改变自己。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人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或一致的特征,能够促进人们相互喜欢和吸引。同伴导师与所指导的新生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且身份相同,在心理上易于沟通。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回答“您认为在大学里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49%的被调查者选择同伴,选择“家长”或“教师”的都不到10%,同伴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家长和教师[3]。同伴导师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介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没有教师身份的禁锢,凭借同龄人的身份,通过在生活中与所指导学生的平等交往,能够非常自然地采用同伴间习以为常的分享知识和体验的办法,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受教育者主动地认同和理解同伴导师传达的思想道德知识和准则,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

2.指导性: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同伴导师与所指导学生相似的成长经历,使他们了解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初级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指导,而他们与所指导学生在生活上的密切交往,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在开展思想教育时,同伴导师对学生的辅导更具个性化,与学生发展的时期更契合,与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适应。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共性而且要注重个性,把学生当做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价值追求的活生生的人,依据学生的个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适合、教育方法更贴切。

开放的社会带来了多元价值念的相互激荡,理想主义的教育内容和现实主义的社会生活,高尚人格的高成本和道德弱化的低成本,主流信息的单一和非主流信息的开放,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复杂的价值观[4]。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还是从大学生复杂多变的思想现状来看,都要求新生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示范性:践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新生教育是高等学校实现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群体,任何教育强迫都不可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只有依靠高年级的优秀同伴导师身体力行、垂范引导,才能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规划学业生涯,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经过同伴导师较长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帮助,可以使新生感同身受,提高自身的主体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导致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5]。同伴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所指导的学生都具有示范作用,发挥着行为导向的作用。这种教育的知行合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日常生活,从道德理论知识的言传转化成身体力行,使道德行为规范成为大学生内心的深刻体验和自觉追求。

二、同伴导师制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实施

1.同伴导师的选拔工作

同伴导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推行同伴导师制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同伴导师的选拔工作。首先,要明确选拔同伴导师的标准。同伴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并且具有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对同伴导师制有着积极的认同。具备了这些素质,同伴导师才能建立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才能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其次,要建立规范的选拔程序。选拔可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亦可由从事学生事务的专职干部或者任课教师联名,实名推荐,经过各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审核,报学生工作处批准并正式聘任[2]。要确保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以及公正和严格的选拔程序,将真正有志于服务同伴、有水平、有能力的优秀高年级学生选拔出来,充实到同伴导师队伍中去。

2.同伴导师的培训工作

虽然同伴导师具有学生的身份,但却承担着引导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高校育人质量的重大责任。开展持续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培训是他们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同伴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不断加深同伴导师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掌握必备的工作方法。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培训。不同专业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乃至思维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相应地设计实用和贴近实际、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提高其工作能力,增强工作实效。最后,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多采取专题辅导式、案例分析式、难点诊断式等教学形式,根据同伴导师自身的特点,采取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同伴导师的团队工作

同伴导师们刚刚经历过大学新生生活,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并不陌生,但是,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很多的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就需要将同伴导师组成一个团队——同伴导师团,借助团队的平台,使同伴导师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合作共进的关系,通过必要的行动协调,发挥团队的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的效果。首先,同伴导师团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作为一个团队,要有强有力的团队领导集体,根据不同专业和系科特点分成若干小组,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同伴导师工作。其次,同伴导师团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如定期交流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动力,促进相互间的工作借鉴,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最后,同伴导师团要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每个同伴导师都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以使得每个成员感到在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起更强的工作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