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
《春望》教学目标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 “沉”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 “沉”的诗。
导入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 ⋯ " 这是现代诗人艾 青《我爱这土地》中 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象 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 同样是在战乱中, 同样有一位过 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唐朝 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 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
(先请同学杜 甫的文)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等, 盛唐爱国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世称 ”,杜甫的诗被称为 “诗史 ”世, 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 “三吏 ”《( 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 )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 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对 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 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 不顾安危投奔而去, 想要再有一 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半年多囚徒一样。
这时的 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 757 年)暮 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痛苦和伤感。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上《古诗四首春望》
《春望》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用诵读、想象、感悟的方法来欣赏诗歌;3.培养读诗兴趣,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二、课堂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莫怀戚的《散步》, 跟随着作者望见了铺着大块小块新绿的田野、透着嫩芽的枝桠、冒着水泡的溪水, 还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粼粼的水波, 充分感受到春的那份盎然生意。
同样面对春景, 唐代大诗人杜甫又望见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春望》。
三、课堂学习:(一)、初读感知:学习诗歌, 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诗;(2)请某一生朗读全诗, 请1-2名同学对该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师小结:要朗诵好一首诗, 掌握朗诵技巧, 如音调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快慢, 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 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这些是我们熟知的。
老师觉得好的朗诵, 必定是能真正表达出诗歌中作者的感情。
那么, 如何读出诗歌的感情呢?(二)、再读品味:1.假如我在现场:过渡语: 首先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唐, 那是1200多年前的国际大都会——长安。
春风和煦, 杨柳依依, 仕女踏青, 游人赏景, 牧童横笛, 男耕女织, 宫殿巍峨, 管弦交作, 轻歌曼舞, 响彻云霄。
可是, 有是一个春天……(PPT显示资料“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请学生齐读)在沦陷了的长安, 杜甫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1)、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
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 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追问: 最能集中体现国破的又是那个字?深(师提示:读文本, 学会抓住关键词)“溅泪”和“惊心”的是谁?作者(师提示:“溅”、“惊”作使动用法理解, 是一种触景生情的抒情手法。
若理解为使动者是花、鸟则可理解为一种移情于物。
)(2)、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 以杜甫的身份, 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 我望见”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
(2)理解《春望》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春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春望》。
(2)理解《春望》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春望》。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提问、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春望》的诗歌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春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望》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春望》。
2. 结合课内学习,课后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春望》的情况,考察其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春望》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反映出来。
3. 学生对诗人杜甫的了解,以及对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的掌握。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春望》教学设计(优秀9篇)
《春望》教学设计(优秀9篇)春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涵,熟读背诵。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二、出示目标三、知人论诗四、初读感知五、复读解意六、品读悟情七、拓读识人八、课外练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知人论诗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和现实主义的大师杜甫。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屏幕上展示课题,板书课题)一起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齐读目标)过渡语: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过渡语: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
757年,诗人在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
八年级上册《春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诗中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内容、修辞手法等。
2. 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回答问题。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春望》。
(2)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挑选个别学生朗读诗文,点评其朗读效果。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文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背诵《春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如背诵情况、读后感质量等,给予及时的反馈。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优秀3篇)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优秀3篇)春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
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春望教案篇二春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
《春望》教课目的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3、感觉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伤时感事悲己的思想感情。
要点难点要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觉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何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深邃"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洋溢的抗日战争年月,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相同是在战乱的环境中,相同有一位诗人经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日,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代,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磨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联合自己实质,回首相关杜甫的文学知识。
(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知识 ) 而后老师简要增补介杜甫平生、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 “三别”《新婚别》《老迈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露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前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反叛。
前后达八年之久。
此次历史事件对唐代后期的影响特别巨大,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迸发的第二年,诗人得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管安危投靠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靠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犯相同的生活。
这时的国都长安已被劫掠一空,满目荒芜。
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生死未卜。
第二年(757 年)暮春,春回大地,桃红柳绿,草木旺盛,活力勃勃,但这只好增添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难过和伤感。
八年级语文《春望》教案
八年级语文《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古典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的意境和背景。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春望》。
3.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讲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4. 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5. 深入探讨诗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6. 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春望》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春望》,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探讨诗的意境和主题。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5.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描述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请学生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3. 请学生谈谈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春望教案
背诵本诗
在背诵的同时回顾知识
反思 重建
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 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 首千古绝唱。 一、初读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课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 初步把握课文的字词。
(明确重点字词读音,重点语句断句。 ) 诗歌。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赏析 1、分析诗歌的前四句 (1 )重点指导理解“国破山河在”的 “破” , “城春草木深”的“深” ,提问 学生对于和平年代国都的想象,与诗中 的景象作对比,导出情感,指导学生朗 读 (2)指导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中“时”和“别”的理解,指导 诗中“别”和“泪”的理解,导出诗中 的情感,对于这一联移情于景的理解, 引出诗中感时伤世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后四句 (1 )指导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中的“三月”、“抵”,以及整 句诗的理解,同时联系作者的情感。 (2)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两句,引入对于古代发簪的介绍,分析 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升华 请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并请一位 学生起来回答。 四、总结 我们从诗歌的学习当中学到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情怀,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 难,你对于此诗还有什么不同理解,能 否与大家说说看。 五、作业 学生讨论后回答对于本诗主题 的认识。 在授课的过程中已经融 入对作者的情感分析, 此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 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对主 题的概括能力。 学生回答对于“时” 、 “别”两字 以及对于诗中分别和眼泪的理 解。 学生回答对于“破” 、 “深”两字 的理解, 和所在句的意思, 按照 老师的指导,阅读诗句。 通过这些回答,锻炼学 生的思考能力,对于字 词更深入地理解,了解 诗中蕴含的情感,同时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春望》教案优秀10篇
《春望》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春望》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9课《古诗四首》《春望》教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
第9课《古诗四首》《春望》教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明白得诗歌内容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不、忧国思亲的情感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作者简介;2、回忆往常学过的杜甫的诗歌;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出现出一派生气。
而诗人与家人久不,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加杜甫的痛楚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叹万千,因此写下了这首感时恨不、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明白诗意、品味诗情〕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明白得全诗。
2、学生质疑,领会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明白得的地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讲讲自己的明白得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喧闹能够想见。
然而,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践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差不多上〝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2、如何明白得〝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不鸟惊心〞——难过离不,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可怕。
事实上在那个地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难过,为离不而感到遗憾,因此看到漂亮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可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3、学生试读;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5、集体朗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翻译、分析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讨论话题:“《春望》中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形成共识。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8.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杜甫的图片、简介和相关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4.小组合作,搜集与杜甫相关的历史资料、诗歌评论等,整理成一份200字左右的资料汇编,与同学们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享信息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5.家长参与,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阅读《春望》,并讨论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将讨论过程和感悟写下来,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2.结合《春望》的表现手法,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现代诗,不少于8行,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春望》教师课堂教案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八年级语文《春望》教案
八年级语文《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全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3)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的乐观精神。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
2. 分析诗的结构特点,掌握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望》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春望》,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春望》,提问学生对“春望”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的结构特点和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春望》。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修订稿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春望》教学目标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
质课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春望》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
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
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
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夸张
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
(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
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
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