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组织形成原因的及如何解决

合集下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只中,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发展。

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当猪只摄入了含有猪魏氏梭菌的饲料或水,或者接触了患有该病的猪只、污染的环境等,都可能引起感染。

猪只的应激反应也会降低其自身的抵抗力,容易感染该病。

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症状:病猪出现食欲不振、厌食、不同程度的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血便。

2. 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的猪只常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倦怠、昏睡、瘫痪等。

3. 呼吸系统症状:病猪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呼吸衰竭。

4. 全身症状:患病的猪只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1. 内脏器官病变:病变主要在肠道、肝脏和淋巴组织等内脏器官,表现为肠道充血、水肿、黏膜糜烂、溃疡、脓肿等。

2. 组织病变:患病猪只的肌肉组织也可能出现病变,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炎症、坏死等。

3. 特殊病变:在某些病例中,还可能出现特殊的病变,如肝脏出现黄色肉芽肿、肠胃道出现动脉栓塞等。

针对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疫苗接种: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预防疫情的发生。

2. 环境卫生: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饮水设施、饲料等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猪魏氏梭菌的传播。

3.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早期发现和隔离: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一旦发现症状异常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5.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猪魏氏梭菌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魏氏组织——精选推荐

魏氏组织——精选推荐

魏⽒组织不易锌⽕钢焊接热影响区中的过热区,由于奥⽒体晶粒长得⾮常粗⼤,这种粗⼤的奥⽒体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会形成⼀种特殊的过热组织。

魏⽒组织不仅晶粒粗⼤,⽽且由于⼤量铁素体针⽚形成的脆弱⾯,使⾦属的的柔韧性急速下降,这是不易淬⽕钢焊接接头变脆的⼀个主要原因。

⽚状的共格沉淀相通常是在基体的⼀定晶⾯析出(叫沉淀的惯析⾯),以维持共格,因为在晶体内晶⾯成⼏组⽅向不同地平⾏排列,所以沉淀相也就是⼏组平⾏排列,成为魏⽒组织。

魏⽒组织的形成决定于过热区的过热程度,即⾦属在⾼温下停留的时间。

魏⽒组织的存在如果伴随晶粒粗⼤,则使钢的⼒学性能下降,尤以冲击性能下降为甚。

简介魏⽒组织(widmanstatten structure)区焊接热影响中的过热区,由于奥⽒体晶粒长得⾮常粗⼤,这种粗⼤的奥⽒体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会形成⼀种特殊的过热组织,其组织特征为在⼀个粗⼤的奥⽒体晶粒内会形成许多平⾏的铁素体(渗碳体)针⽚,在铁素体针⽚之间的剩余奥⽒体最后转变为珠光体,这种过热组织称为铁素体(渗碳体)魏⽒组织。

简单说来,就是在奥⽒体晶粒较粗⼤,冷却速度适宜时,钢中的先共析相以针⽚状形态与⽚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

魏⽒组织不仅晶粒粗⼤,⽽且由于⼤量铁素体针⽚形成的脆弱⾯,使⾦属的的柔韧性急速下降,这是不易淬⽕钢焊接接头变脆的⼀个主要原因。

理论产⽣原因⽚状的共格沉淀相通常是在基体的⼀定晶⾯析出(叫沉淀的惯析⾯),以维持共格,因为在晶体内晶⾯成⼏组⽅向不同地平⾏排列,所以沉淀相也就是⼏组平⾏排列,成为魏⽒组织。

魏⽒组织的形成决定于过热区的过热程度,即⾦属在⾼温下停留的时间。

⼿弧焊时,热影响区在髙温下停留的时间较短,晶粒长⼤并不严重;⽽电渣焊时,热影晌区在⾼温下停留的时间很长,晶粒严重长⼤。

因此,电渣焊就⽐⼿弧焊容易出现粗⼤的魏⽒组织。

对于同⼀种焊接⽅法,施焊时采⽤的线能量越⼤,⾼温下停留的时间越长,过热越严重,奥⽒体晶粒长得越粗⼤,越容易得到魏⽒组织,焊接接头的性能就越差。

魏氏体

魏氏体

首先,大家都知道: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加热不均会使材料超温,导致材料机械性能恶化。

根据超温的程度和时间长短,钢材会发生脱碳,过热和过烧现象。

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至Ar1,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

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

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现象,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地热组织,故称为过热区。

此区的塑性差,韧性低,硬度高。

其组织为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

在有的情况下,如气焊导热条件较差时,甚至可获得魏氏体组织。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

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在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中,由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向晶内生长,呈针状析出。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上生长出来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近似平行,呈羽毛状或三角形,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的组织。

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织。

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魏氏组织大多是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常伴随着奥氏体晶粒粗大而出现,因此,使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同时使脆性转折温度升高。

魏氏组织容易出现在过热钢中,因此,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出现魏氏组织。

钢由高温较快地冷却下来往往容易出现魏氏组织,慢冷则不易出现。

钢中的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方法加以消除,程度严重的可采用二次正火方法加以消除。

工业上将先共析的片(针)状铁素体或片(针)状碳化物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用W表示。

前者称α-Fe魏氏组织,后者称碳化物魏氏组织:亚共析钢(1)一次魏氏组织F:从奥氏体中直接析出片状(截面呈针状)分布的F称一次魏氏组织F。

低碳锰钢魏氏组织的形成及力学性能

低碳锰钢魏氏组织的形成及力学性能

低碳锰钢魏氏组织的形成及力学性能
魏氏组织是一种常见的晶界结构,它是由六元六方对称铁素体组成,
是钢铁材料中细小晶粒的基本形式。

这种组织在低碳锰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该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低碳锰钢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会形成压痕测试的应力-应变曲线,曲线的形状受到魏氏组织的影响。

低碳锰钢的魏氏组织形成是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
包括晶粒的大小、材料的元素组成以及成形工艺的工艺参数。

经过改变这
些参数,可以获得不同形状的魏氏组织。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时间
或其他参数来扩大晶粒,获得类似马氏体组织的结构。

低碳锰钢的力学性能受到组织的影响,例如伸长率和抗拉强度等。


氏组织的形成会使低碳锰钢的抗压强度大大增加,但同时会使抗拉强度下降。

而当马氏体组织形成时,抗拉强度会有所提高,但抗压强度会降低。

此外,魏氏组织也会使低碳锰钢的塑性变形能力降低,使其受外力曲线凹
陷化。

魏氏组织在27SiMn钢管中的形成条件1

魏氏组织在27SiMn钢管中的形成条件1

魏氏组织在27SiMn钢管中的形成条件[摘要]本文研究了27SiMn钢管中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魏氏组织(W组织)的形成与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碳含量及奥氏体晶粒大小有关。

魏氏组织出现后,由于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使钢的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因而使钢变脆。

关键词:魏氏组织冲击韧性奥氏体晶粒前言:27SiMn管料作为调质用钢,在矿用液压支架及其它液压缸筒机构中应用的极其广泛。

由于它调质后的综合机械性能较高,因而常常用来代替中碳及中碳合金钢。

然而在批量生产中有时因受材料化学成份、零件尺寸、淬火冷却性能等条件的影响,使调质后27SiMn管料中出现魏氏组织,硬度亦低。

为此研究27SiMn钢管在调质过程中产生魏氏组织的条件,以正确掌握热处理工艺非常重要。

1、问题的提出矿用液压支架多数工作缸筒设计选材为27SiMn钢管,要求调质后硬度240~280HB。

在批量生产中,调质热处理用Φ1700×3500mm井式煤气炉加热,装炉量约2.5吨/炉;淬火用冷却水槽为Φ1700×5000mm;调质工艺:淬火920±10℃,水20~40℃冷透,回火550±10℃水冷。

经此工艺调质后最终检验有部分零件硬度不合格,统计结果见表1。

计要求,而9221065炉钢管硬度偏低,初步分析认为受化学成份的影响,正常淬火该炉号硬度较其它炉号偏低。

返修时,采用940℃加热,水20~40℃冷透检测后硬度仍然偏低。

为查明导致硬度偏低的真正原因,抽9221065和9462297两个炉号的管料切片做金相及化学成份分析,其结果见表2及图1、2。

从理化结果得出9221065炉号的钢管化学成份均比来料成份偏低,且C、Si含量已超出标准下限,返修淬火后的晶粒度较粗大,同时组织中出现不正常的过热组织既魏氏组织。

2、工艺试验粗大魏氏组织的存在,损害了钢的硬度及韧性,需设法消除。

因此返修前先对钢管930℃正火并在钢管上切取成Φ96×22×160专用试料进行调质试验。

魏氏组织形成原因的及如何解决

魏氏组织形成原因的及如何解决

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决魏氏体的起因我们认为:一是锻造的加热温度过高;二是冷却速度过快所致;在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中,由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向晶内生长,呈针状析出。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上生长出来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近似平行,呈羽毛状或三角形,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的组织。

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织。

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魏氏组织大多是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常伴随着奥氏体晶粒粗大而出现,魏氏体的危害:1.在最终热处理会有增大变形的倾向;2.使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同时使脆性转折温度升高。

魏氏组织容易出现在过热钢中,因此,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出现魏氏组织。

钢由高温较快地冷却下来往往容易出现魏氏组织,慢冷则不易出现。

钢中的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方法加以消除,程度严重的可采用二次正火方法加以消除。

带状组织产生,低碳钢在低温锻造时候会形成带状组织,一般通过正火可以消除。

魏氏体产生,锻造时候,热处理的时候过热组织,缓慢冷却产生。

一般可以通过高温退火或多次正火消除!这两种组织会引起强度降低,对低温冲击更敏感,会明显降低低温冲击值!魏氏体组织是含碳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体较粗和冷速适中的条件下,先共析出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与原奥氏体呈一定的位向关系的组织。

过共析钢魏氏体组织中的渗碳体呈针状或杆状出现于原奥氏体晶粒内部。

热锻造中的魏氏组织是怎么产生的?后续的热处理工序怎么去消除它?锻造后比较高的温度淬火,也就是直接放入水中冷却就会形成魏氏体。

锻后正火就可以消除。

淬火操作不会造就魏氏体。

回复5#含碳量<0.5%时,先共析铁素体常分为:轴状、网状及针状三类奥氏体晶粒较细,冷速较快,多呈轴状;奥氏体晶粒较粗,冷速较慢,多呈网;奥氏体晶粒粗大,冷速较适中,多呈针状。

所以魏氏组织是在奥氏体晶粒粗大的前提下,空冷时在适中的冷速下析出片状、针状铁素体形成的。

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组织

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组织

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组织一、魏氏组织1、魏氏体组织定义:魏氏组织是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呈方向性地分布在珠光体基体上的显微组织。

2、魏氏体组织产生原因:过热的中碳钢或低碳钢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容易产生魏氏组织。

3、魏氏体组织特点:在亚共析钢中常见的魏氏组织呈羽毛状,有呈等边三角形的,有铁素体相互垂直的,也有混合型的魏氏组织。

4、魏氏体组织特点及对性能的影响过共析钢,在一定冷却条件下,渗碳体沿奥氏体一定晶面析出,也能形成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的存在如果伴随晶粒粗大,则使钢的力学性能下降,尤以冲击性能下降为甚。

二、贝氏体1、贝氏体相变的特点贝氏体相变有碳的扩散,但是无合金元素的扩散,相变的领先相为铁素体(过饱和的碳),贝氏体实质为过饱和的铁素体+渗碳体(光镜下有的不能分辨,有的可分辨,存在于铁素体片条间)+残余奥氏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继续转变会产生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贝氏体一般在晶界形核向晶内长大,一般不穿过晶粒。

2、上贝氏体上贝氏体一般形成温度550-350,形状为羽毛状,平行板条状分布(位向夹角较小,有效晶粒度较大,韧性较差就是此原因),板条间分布有不连续的碳化物,冲击韧性较差。

上贝氏体分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羽毛状贝氏体(经典贝氏体)三类。

第一类: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在低碳低合金钢中出现,其中贝氏体(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以片条平行排列(间距较宽),碳化物存在于片条间(光镜下不能分辨),另外片条间还存在残奥或过冷产物(光镜可辨)。

第二类:粒状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粒状或长条状=“岛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过饱和碳的铁素体)。

第三类:羽毛状经典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过饱和碳的铁素体)间存在光镜下不宜分辨的碳化物。

经典贝氏体呈典型羽毛状形态。

3、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度以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越低,其碳的过饱和度也越大),形状为透镜片状,片状之间存在细小的碳化物,冲击韧性较好。

三、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组织1、相同点:形态上魏氏组织和上贝氏体均为羽毛状,且均为铁素体。

魏氏组织形成原因的及如何解决

魏氏组织形成原因的及如何解决

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决魏氏体的起因我们认为:一是锻造的加热温度过高;二是冷却速度过快所致;在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中,由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向晶内生长,呈针状析出。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上生长出来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近似平行,呈羽毛状或三角形,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的组织。

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织。

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魏氏组织大多是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常伴随着奥氏体晶粒粗大而出现,魏氏体的危害:1.在最终热处理会有增大变形的倾向;2.使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同时使脆性转折温度升高。

魏氏组织容易出现在过热钢中,因此,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出现魏氏组织。

钢由高温较快地冷却下来往往容易出现魏氏组织,慢冷则不易出现。

钢中的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方法加以消除,程度严重的可采用二次正火方法加以消除。

带状组织产生,低碳钢在低温锻造时候会形成带状组织,一般通过正火可以消除。

魏氏体产生,锻造时候,热处理的时候过热组织,缓慢冷却产生。

一般可以通过高温退火或多次正火消除!这两种组织会引起强度降低,对低温冲击更敏感,会明显降低低温冲击值!魏氏体组织是含碳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体较粗和冷速适中的条件下,先共析出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与原奥氏体呈一定的位向关系的组织。

过共析钢魏氏体组织中的渗碳体呈针状或杆状出现于原奥氏体晶粒内部。

热锻造中的魏氏组织是怎么产生的?后续的热处理工序怎么去消除它?锻造后比较高的温度淬火,也就是直接放入水中冷却就会形成魏氏体。

锻后正火就可以消除。

淬火操作不会造就魏氏体。

回复5#含碳量<0.5%时,先共析铁素体常分为:轴状、网状及针状三类奥氏体晶粒较细,冷速较快,多呈轴状;奥氏体晶粒较粗,冷速较慢,多呈网;奥氏体晶粒粗大,冷速较适中,多呈针状。

所以魏氏组织是在奥氏体晶粒粗大的前提下,空冷时在适中的冷速下析出片状、针状铁素体形成的。

实验3 钢中带状组织、魏氏组织、游离渗碳体的组织观察与检验

实验3 钢中带状组织、魏氏组织、游离渗碳体的组织观察与检验

2、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T12钢锻后正火 100x
45钢正火
100x
2、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亚共析钢(a)和过共析钢(b)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2、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在光学显微镜下,先共析的铁素体或者渗碳体近似平 行,呈羽毛或三角状,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组织,称为魏氏 组织。生产中的魏氏组织大多为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 织常在焊接件、锻造后淬火及热处理中出现。

28MnCr钢轧制状态 100X
Q345钢轧制状态 100X
45钢正火状态 100X
40Cr钢正火状态 100X
05钢退火状态 500X
10钢轧后退火状态 500X
第三章 钢中带状组织、魏氏组织、 游离渗碳体的组织观察与检验
中碳钢退火后的珠光体 +铁素体组织
1、带状组织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16Mn钢轧制状态
1、带状组织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在实际的轧材中,与轧制方向平行的截面上往往会出现 带状的铁素体和珠光体。这种组织在合金钢中最常见。铁 素体和珠光体成带状出现的组织叫带状组织,也叫纤维组 织。带状组织的成因各不相同,但主要有以下2 种原因。
消除的措施要从产生的原因上着手,一是控制热处理加 热温度,二是控制冷速。
3、游离渗碳体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10钢退火 500x
3、游离渗碳体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消除
低碳钢在退火温度较高或者坯料热轧后缓慢冷却后在 晶粒内或者晶界上出现的颗粒状碳化物。一般认为:碳含量
≤0.15 低碳退火钢板中的游离渗碳体主要是珠光体转变产物,其中也会有三 次渗碳体的存在;而极低碳钢中的游离渗碳体就是三次渗碳体。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魏氏体组织

魏氏体组织

魏氏体组织一、什么是魏氏体组织?含碳低于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和冷速适中的条件下,先共析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与原奥氏体有一定位向关系,这种组织称为魏氏体组织。

(1)二、亚共析锻钢中魏氏体组织产生的原因:1、亚共析锻钢在远高于A3温度长时间加热会导致实际晶粒度的粗大,在过热钢中经常发现按切变机制形成的铁素体,在高温碳扩散转移条件下,发生铁素体--魏氏体组织实际晶粒度的剧烈粗化,从而形成严重的魏氏体组织。

(1)2、文献(2)中指出,魏氏体组织的形成有时与加热温度关系不大,而取决于奥氏体化后的冷却速度。

因此,在低合金钢的锻造过程中,即使始锻、终锻温度合适,如锻后冷却不规范,也有可能形成魏氏体组织。

3、低合金钢的锻造加热一般在氧化性气氛中进行,如发生过烧现象,也形成严重的魏氏体组织,过烧组织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是无法修复的。

(1)三、魏氏体组织铁素体对钢件性能的影响:关于魏氏体组织铁素体的作用众说不一。

多数认为魏氏体组织铁素体降低亚共析钢的塑韧性,尤其降低钢的冲击韧度,但也有许多相反的试验结果和观点,即只要保证钢的奥氏体晶粒度与其它条件相同,魏氏体组织不仅不降低而且能够改善钢的冲击韧度和塑性。

(2)四、魏氏体组织的遗传性及消除方法: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

要消除魏氏体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1)五、关于魏氏体组织的争论:关于魏氏体组织的形成机理、形成动力学、组织性能、组织遗传、消除方法,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论,因而学术文献较少涉及。

多数认为魏氏体组织对机械性能是有害的,但对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晶粒度,不可一概而论,而应通过反复做机械性能实验来判断其性能优劣。

济南金庆恒润工贸有限公司2007-10-1(1)《热处理手册》第一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2)孙智等:《控冷热处理对普通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金属热处理1999年第1期。

钢中魏氏组织的形成因素综述

钢中魏氏组织的形成因素综述

钢中魏氏组织的形成因素综述【摘要】说明钢中魏氏组织对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及消除的必要性;概括总结引起钢中产生魏氏组织的多种因素,包括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碳含量以及奥氏体( a)晶粒的大小等;并根据每种因素提出相应的魏氏组织预防和消除措施。

【关键词】魏氏组织;形成因素;消除措施0.引言在实际热处理生产中,常常出现具有先共析片(针)状铁素体或针(片)状渗碳体的组织,即所谓的魏氏组织(w)。

大多数认为,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是不利的。

原因是珠光体基体上分布的针状铁素体,不但切割了基体组织,并且如同一些楔状物造成应力集中,形成裂纹核心,并沿铁素体扩展,使钢的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所以,为了弄清魏氏组织的形成因素并能在实际生产中有效预防和消除,研究者做了大量实践,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笔者现将相关成果进行了总结。

影响魏氏组织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1.加热温度的影响为了充分了解在何种温度下易出现魏氏组织,研究人员对高线生产的 12mmml35钢进行了不同的加热温度、保温7 分钟后空冷以及在300℃的回火炉中保温30分钟开启炉门冷却,检验金相组织的变化情况,其结果如下:当加热到85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加热到90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部分魏氏组织;当加热到95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大部分魏氏组织+少量正常(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当加热到1000℃时,冷却后的金相组织为大量魏氏组织+少量正常(铁素体+珠光体)组织。

从实验室模拟的情况看:ml35钢材加热到900℃以上,冷却后钢中即出现了魏氏组织,这与实际生产测的结果基本吻合。

不同的是在300℃的回火炉中保温30分钟,开启炉门冷却,出现的魏氏组织的量比采用空冷的少。

虽然实验室模拟的冷却情况与现场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其结果可以说明:终轧温度高是ml35钢产生魏氏组织的主要原因。

所以,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生产钢材,避免过高的加热温度,才能有效消除和预防钢中出现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是沿原奥氏体特定晶面形成的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冷却转变组织,铁素体魏氏组织经抛光和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后,可在显微组织中看到白色的铁素体和黑色的珠光体,铁素体呈针状,具有该组织的钢材性脆而韧性极低。魏氏组织与母相之间保持严格的晶体学关系,并在试样磨面上呈现浮凸。
魏氏组织是一种过热引起的缺陷组织。由于其粗大的铁素体或渗碳体对基体的分割作用,它使钢的强度降低而脆性上升,故比较重要的零件一般不允许有魏氏组织存在。经过铸造、锻造、焊接的中、低碳钢,晶粒往往粗大,空冷时易出现魏氏组织,缓冷时则不易形成。钢中一旦形成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退火和正火加以消除。
魏氏组织的成因分析
魏氏组织的成因分析、防治措施及解决办法:(1)亚(过)共析钢在锻造、轧制、热处理时,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形成了粗晶奥氏体,同时冷却速度又较快,这时,除了使铁素体(F)或渗碳体(Fe3C)除沿晶界析出外,还有一部分铁素体(渗碳体)从晶界伸向晶粒内部,或在晶粒内部独自呈针、片状析出。所以,工业生产中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P)组织的组织形态成为魏氏组织(W),前者为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则称为渗碳体魏氏组织。
其实,在其它合金系中,如亚共析铝青铜中,白亮而粗大的针状α相也具有魏氏组织形态,细的黑白相间的组织为(α+γ2)的共析体。
魏氏组织:影响材料的断面收缩率和冲击功,特别是冲击功下降得厉害!
魏氏组织:常伴随晶粒粗大!形成与化学成分,温度和冷却速度有关!

浅谈魏氏组织形成机理及对材料性能影响

浅谈魏氏组织形成机理及对材料性能影响

层间温度
冷却方法
焊材 E R 5 0 - 6 /
‘ D 2 5
 ̄ 8 9 " 4 . 5
4 7 ℃
空 冷
丁件
2 #  ̄8 9 " 4 5
l 1 6 - I l 7 A .
2 9 %
焊后立 即用保温 E R 5 0 - 6 /
7l ℃, 6 0℃
2 0 1 4 N0 0 4
工 程 与 材 料 科 学
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S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最后终止温度 ,一般初始形成温度约 7 5 0  ̄ C 到6 9 0 ℃。终 止形 成
经 验掌握 ( 缺乏经验 的焊工必须 配备测温枪 ) , 预 热 范 围宽 度 1 0 0 — 1 5 0 mm,离 坡 口不低 于 3 0 a r m 距 离 ,不 得 直 接 对 坡 口处 加
织产生。 考虑成本等原 因, 一般也 不建议通 过热处理 消除焊缝 中
魏氏组织。 3 试 验内容、 方 法 及 试 验 结 果
2 9 %
2 0 2 ℃
预热
4 #  ̄8 9 " 4 5 2 9 %
1 2 2 一 l 2 3 A .
7 9 ℃
焊后立即用保温 E R5 0 - 6 /
7 9 ℃
8 L / m i n , 3 层
棉保温缓冷
( o 2 5
焊缝 的冷却速度 。 ( 2 ) 或焊接完成后立即使用 氧气 乙炔割枪适当
成 间段 焊 。 氩 弧 焊焊 接 电流 1 1 0 — 1 2 5 A ,焊 2层 .层 间 温 度 不 超 过

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中魏氏组织的生成及消除

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中魏氏组织的生成及消除

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中魏氏组织的生成及消除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是一种常用于制造高压锅炉的材料,具有优良的耐压性能和可靠的使用寿命。

然而,由于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这种钢管中可能会产生魏氏组织。

本文将对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中魏氏组织的生成及消除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对钢管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 什么是魏氏组织?魏氏组织是一种由奥氏体与铁素体间共晶组织构成的组织,在冷加工过程中容易生成。

魏氏组织的存在会引起钢材的高温脆性、低韧性和应力腐蚀裂纹的产生,对钢管的使用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2. 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中魏氏组织的生成原因在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的制造过程中,魏氏组织的生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原料质量:原材料中的夹杂物、非金属夹杂物和合金元素的含量会对魏氏组织的生成产生影响。

杂质和含量过高的合金元素会导致奥氏体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形成魏氏组织。

- 冷加工过程:冷加工过程中的冷变形会引起晶界活动,使钢材内部的奥氏体晶界扩散,形成魏氏组织。

- 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中的过热和过冷可以促进魏氏组织的生成。

特别是在火焰加热和高温快冷的条件下,魏氏组织的生成更加容易。

3. 魏氏组织对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性能的影响魏氏组织对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的性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温脆性:含有魏氏组织的钢管在高温下容易发生脆断,降低了钢管的抗拉强度和韧性。

- 低韧性:魏氏组织的存在会导致钢管的韧性降低,容易在使用中产生断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钢管的使用寿命。

- 应力腐蚀裂纹:钢管中的魏氏组织在存在应力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应力腐蚀裂纹,对钢管的使用安全性构成潜在威胁。

4. 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中魏氏组织的消除方法为了消除20g冷拔高压锅炉钢管中的魏氏组织,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优化原材料:采用优质的原材料,降低夹杂物、非金属夹杂物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魏氏组织的生成。

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魏氏组织是指在焊接的过热区内,由于奥氏体晶粒长得非常粗大,这种粗大的奥氏体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过热组织,其组织特征为在一个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内会形成许多平行的铁素体(渗碳体)针片,在铁素体针片之间的剩余奥氏体最后转变为珠光体,这种过热组织称为铁素体(渗碳体)魏氏组织。

简单说来,就是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适宜时,钢中的先共析相以针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

魏氏组织不仅晶粒粗大,而且由于大量铁素体针片形成的脆弱面,使金属的的柔韧性急速下降,这是不易淬火钢焊接接头变脆的一个主要原因。

理论产生片状的共格沉淀相通常是在基体的一定晶面析出(叫沉淀的惯析面),以维持共格,因为在晶体内晶面成几组方向不同地平行排列,所以沉淀相也就是几组平行排列,成为魏氏组织。

过热的中碳钢或低碳钢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容易产生魏氏组织。

特点在亚共析钢中常见的魏氏组织呈羽毛状,有呈等边三角形的,有铁素体相互垂直的,也有混合型的魏氏组织。

特点影响过共析钢,在一定冷却条件下,渗碳体沿奥氏体一定晶面析出,也能形成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的存在如果伴随晶粒粗大,则使钢的力学性能下降,尤以冲击性能下降为甚。

首先,大家都知道:钢材进行热加工和热处理,如果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加热不均会使材料超温,导致材料机械性能恶化。

根据超温的程度和时间长短,钢材会发生脱碳,过热和过烧现象。

当高温加热后,在第一阶段加热,在此阶段加热后冷却,当冷至Ar3温度,A析出F,至Ar1,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P。

如在Ar3至Ar1冷却较快,会析出F的魏氏体组织。

降低钢的冲击性能,会使钢的机械性能恶化。

在焊接冶金过程中,由于受热温度和很高,使奥氏体晶粒发生严重的长大现象,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地热组织,故称为过热区。

此区的塑性差,韧性低,硬度高。

其组织为粗大的铁素体和珠光体。

在有的情况下,如气焊导热条件较差时,甚至可获得魏氏体组织。

.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

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

钢热处理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及对策钢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决定钢的热处理组织。

正常组织赋予钢优异性能;组织缺陷恶化钢的性能,降低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甚至发生事故。

钢热处理主要有十种组织缺陷.分析原因,采取对第,有显著技术经济效益。

一、奥氏体晶粒粗大钢奥氏体晶粒定为13级,一级最粗,13 级最细。

晶粒愈细,强韧性愈佳,淬火得到隐晶马氏体;晶粒禽粗,强韧性愈差、脆性大,淬火得到粗马氏体。

实践证明.奥氏体形成后,随着温度升高和长时间保温,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当加热温度一定时,快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细小;慢速加热,奥氏体晶粒粗大奥氏体晶粒随钢中含C、Mn元素增加而增大,随钢中含W、Mo、V元素增加而细化。

钢最终淬火前未经预处理,奥氏体晶粒易粗化,淬火得到粗马氏体,强韧性低,脆性大。

晶粒粗化,降低晶粒之闻结合力,力学性能恶化。

对策——合理选择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过低,起始晶粒大,相转变缓慢;加热温度过高,起始晶粒细,长大倾向大,得到粗大奥氏体晶粒。

加热温度应按钢的临界温度确定,保温时间接加热设备确定。

合理选择加热速度,根据过热度对奥氏体形核率和长大速率影响规律,采用快速加热和瞬时加热方法细化奥氏体晶粒,如铅浴加热、盐浴加热、高频加热、循环加热、激光加热等。

淬火前预处理细化奥氏体晶粒,如正火、退火、调质处理等。

选用细晶粒钢和严格控温等措施。

二、残余奥氏体量过多钢件淬火后过冷奥氏体已转变成淬火马氏体.未完全转变者为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在回火过程可部分转变成马氏体,但因材料与工艺不同,残余奥氏体可多可少保留在使用状态中。

保留少量残余奥氏体有利增加强韧性、松驰残余应力、延缓裂纹扩展、减少变形等。

但过量残余奥氏体将降低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引起组织不稳定,导致使用时发生尺寸变化等不利因素。

园此,残余奥氏体含量不宜过多。

高合金钢中有大量降低Ms点的台金元素,会增加淬火钢残余奥氏体量,如高速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高达50%以上;过高的淬火加热温度会使钢中C和合金元素大量溶入高温奥氏体中,提高了台金化奥氏体稳定性,不易发生马氏体相变,保留在淬火组织中,增加残余奥氏体量;等温淬火较普通淬火残余奥氏体量多;淬火冷却速度慢,残余奥氏体量多等。

复合铸钢支承辊辊颈魏氏组织的产生与消除

复合铸钢支承辊辊颈魏氏组织的产生与消除

复合铸钢支承辊辊颈魏氏组织的产生与消除复合铸钢支承辊辊颈魏氏组织的产生与消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面临着挑战。

复合铸钢支承辊辊颈是由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其中辊颈部分通常采用高碳铸钢,而辊身部分通常采用铸铁或低碳钢。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两种材料的不同组成和性质,容易产生魏氏组织,从而影响辊颈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魏氏组织是由于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铁素体晶粒较大、内部夹杂物较多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会使材料的韧性和强度下降,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在复合铸钢支承辊的生产过程中,魏氏组织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辊颈部分的高碳铸钢在热处理过程中出
现过高的温度或保温时间过长。

此时,高碳铸钢中的碳元素会在高温条件下形成大量的渗碳层,从而导致铁素体晶粒较大,内部夹杂物较多,形成魏氏组织。

为了消除魏氏组织对复合铸钢支承辊辊颈的影响,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严格控制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和保温时间,避免高碳铸钢中的碳元素形成大量的渗碳层。

其次,可以采用减速淬火等技术来改善辊颈部分的组织结构,从而消除魏氏组织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加入微量元素或采用特殊的合金材料来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提高其韧性和强度。

总之,复合铸钢支承辊辊颈魏氏组织的产生与消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只有有效地消除魏氏组织的影响,才能保证复合铸钢支承辊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ML35钢中魏氏组织的成因及预防

ML35钢中魏氏组织的成因及预防
结 果情 况见 表3 。
作者简介 : 冯跃平调 . ‘ 高 级i程师 . 铷 岁. 乌鲁木 齐(3 0) 802新疆钢铁研究所
l 4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2 06 期
新 疆 9 期 8
标 准 规 定 金相 组 织 ( 特殊 要求 外 ) 除 应该 是 铁 素 体 +珠 光 体 , 与 苏 标I T1 7 2 这 ’ OC 0 0 中对 ML 5 规 定 3钢 热 轧钢显 微组 织不 得有 魏 氏组 织相 吻合 。
从 实 验 室 模拟 的 情 况看 : 3 钢 材 加 热到 9 0 ML 5 0 C以上 , 却后 钢 中即出现 了魏 氏组织 , 与实 际生 冷 这 产测 的结果 基本 吻合 。 同的是 在3 0 不 0 ℃的 回火炉 中 保温 3 分钟 , 启炉 门冷却 , O 开 出现 的魏 氏组织 的量 比 采用 空 冷 的少 。 虽然 实 验 室模 拟的 冷 却情 况 与现 场 有一定 的差 距 , 从其 结果 可 以说 明 : 轧温 度高是 但 终 ML 5 产 生魏 氏组织 的主 要原 因 , 3钢 只有在 合适 的 温 度 下生 产ML 5 3 钢才 能 有 效消 除 和预 防钢 中 出现 魏
产 生 的具 体 措 施 。 关键 词 : ML 5 ; 氏组 织 ; 制 ; 施 3钢 魏 轧 措 中 圈分 类号 : G15 2 T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6 2 42 (0 6 0 - 0 1— 0 17- 2 4 2 0 )2 0 3 4
1 前 言
ML 5 3 冷镦 钢是 在室 温条件 下 , 用金 属 的冷顶 利
采 用 电炉 冶炼 一炉 外精炼 一连 铸 一小型 ( 线 ) 高
高 线 轧 制 1 mm及 小 型 轧 制 1rm 、 2 8 a 2 rm, 4 2 a 2 小时 后检 测力学 性能 情况 见表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决魏氏体的起因我们认为:一是锻造的加热温度过高;二是冷却速度过快所致;在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中,由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向晶内生长,呈针状析出。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上生长出来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近似平行,呈羽毛状或三角形,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的组织。

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织。

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魏氏组织大多是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常伴随着奥氏体晶粒粗大而出现,魏氏体的危害:1.在最终热处理会有增大变形的倾向;2.使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同时使脆性转折温度升高。

魏氏组织容易出现在过热钢中,因此,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出现魏氏组织。

钢由高温较快地冷却下来往往容易出现魏氏组织,慢冷则不易出现。

钢中的魏氏组织一般可通过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方法加以消除,程度严重的可采用二次正火方法加以消除。

带状组织产生,低碳钢在低温锻造时候会形成带状组织,一般通过正火可以消除。

魏氏体产生,锻造时候,热处理的时候过热组织,缓慢冷却产生。

一般可以通过高温退火或多次正火消除!这两种组织会引起强度降低,对低温冲击更敏感,会明显降低低温冲击值!魏氏体组织是含碳0.6%的碳钢或低合金钢在奥氏体晶粒体较粗和冷速适中的条件下,先共析出铁素体呈片状或粗大羽毛状,与原奥氏体呈一定的位向关系的组织。

过共析钢魏氏体组织中的渗碳体呈针状或杆状出现于原奥氏体晶粒内部。

热锻造中的魏氏组织是怎么产生的?后续的热处理工序怎么去消除它?锻造后比较高的温度淬火,也就是直接放入水中冷却就会形成魏氏体。

锻后正火就可以消除。

淬火操作不会造就魏氏体。

回复5#含碳量<0.5%时,先共析铁素体常分为:轴状、网状及针状三类奥氏体晶粒较细,冷速较快,多呈轴状;奥氏体晶粒较粗,冷速较慢,多呈网;奥氏体晶粒粗大,冷速较适中,多呈针状。

所以魏氏组织是在奥氏体晶粒粗大的前提下,空冷时在适中的冷速下析出片状、针状铁素体形成的。

锻件预防:控制锻造加热温度,把握冷却速度;停锻温度不能过高,锻件堆放或坑冷魏氏组织的消除:正火处理所谓冷速较快、适中和较慢,是什么概念?如从850℃经30min冷到500℃是快还是慢?魏氏组织的成因和消除我个人认为要从他的定义着手的:沿着过饱和固溶体的特定晶面析出,并在母相内呈一定规律大家都是高手啊,都是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转帖啊1希望这个题目能否把关于魏氏组织的问题彻底讨论清楚。

大家踊跃发言哦!我认为:在渗碳钢中出现的魏氏体,是在珠光体基体上,在晶内铁素体成针状或片状析出的复合组织,其本质还是P+F,只不过F的分布形态不是正常的在晶界析出,而是在界内,这可能需要满足一定的原始成分和加热后的冷却要求,在快冷的条件下,组织转变的趋势是M-B-P-W(魏氏体),而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加热温度、增加冷却速度来消除魏氏体;我不知道理解的是不是对,请大家讨论怎么2#和3#一个说是冷速过快,一个说冷速太慢,到底怎样的冷速会促使魏氏体的形成?请赐教又学到不少知识啊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所以请大家来讨论魏氏族制一般都是焊接后会出现的吧少量的魏氏组织可以通过正火或者扩散退火解决,假如是很严重的魏氏组织,用热处理的方式效果不明显,多半是通过锻造解决。

反正是个麻烦玩意附图:魏氏体金相金相组织,用金相方法观察到的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可以分为:1.宏观组织.2.显微组织.金相即金相学,就是研究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科学。

不仅如此,它还研究当外界条件或内在因素改变时,对金属或合金内部结构的影响。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指温度、加工变形、浇注情况等。

所谓内在因素主要指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成分。

金相组织是反映金属金相的具体形态,如马氏体,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等等。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

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

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

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

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

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

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

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8.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

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

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9.马氏体-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到5个)。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o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10.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

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11.回火屈氏体-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12.回火索氏体-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

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13.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14.粒状珠光体-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它是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

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15.魏氏组织-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

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

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

魏氏组织和贝氏组织一、魏氏组织1、魏氏组织定义:魏氏组织为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呈方向性分别在珠光体基体上的显微组织。

2、魏氏体组织产生原因过热的中碳钢或低碳钢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容易产生魏氏体组织3、魏氏体组织特点在亚共析钢中常见的魏氏体组织组织是羽毛状。

也有等边三角形的。

有铁素体相互垂直的,也有混合的魏氏体组织。

4、魏氏体组织特点及对性能的影响过共析钢,在一定冷却条件下,渗碳体沿奥氏体一定晶面析出,也能形成魏氏体组织。

魏氏体组织的存在,如果伴随晶粒的粗大,则使钢的力学性能下降,尤其以冲击性能下降。

二、贝氏体1、贝氏体相变的特点贝氏体相变有碳的扩散,但是无合金元素的扩散,相变的领先相位铁素体(过饱和的碳),贝氏体实质为过饱和的铁素体+渗碳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

继续转变会产生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贝氏体的晶界形核向晶内长达,一般不穿过晶粒。

2、上贝氏体上贝氏体一般形成温度550-350,形状为羽毛状,平行的板条状分布(位向夹角较小,有效晶粒度较大,韧性较差就是此原因)板条间分别不连续碳化物,冲击韧性较差。

3、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一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越低,其碳的过饱和度也越大)形状为透镜片状。

片状之间存在细小的碳化物,冲击韧性较好。

三、魏氏体组织和贝氏体组织1、相同点形态上魏氏体组织和上贝氏体均为羽毛状,却均为铁素体。

2、相异点1)从组成上来分,贝氏体为含过饱和固溶碳的铁素体+碳化物;过共析钢的魏氏体组织为碳化物,亚共析钢的魏氏体组织为铁素体(固溶碳,非过饱和)。

2)从形态上来看,魏氏体组织较粗大,末端较尖细,可贯穿几个晶粒。

并且伴随有珠光体的存在;贝氏体组织较细小,一般在一个晶粒内。

3)从形成原因来分:魏氏体组织转变是由于组织过热或高温区冷度快导致,一般伴随组织粗大;贝氏体则由于中温区转变范围造成4)从转变温度来分: 魏氏体组织转变属高温转变,在珠光体的转变的范围内,即550度以上;贝氏体组织转变属中温转变,在550—Ms点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