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

的重大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之一

陈清泰

核心提示: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进入了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在一些领域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四、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五、产业升级需要经济驱动力。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于面临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国,是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出全面部署的同时,提出了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的提出,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次飞跃,得到了各地和企业的积极响应。现在,就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我们顺利走过了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市场,但有相对充裕并廉价的资源、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主要依靠相对充裕和廉价的资源优势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经

济起飞。在进入投资和出口导向阶段后,很快迎来了加入WTO 带来的机遇,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出口超常规增长,吸收了大量过剩产能,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之一。但是,要素低成本不可能永存,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现在我国正处于向创新导向的发展阶段迈进的重要关口。从国际经验看,这是经济发展阶段升级最难过的一道门槛,不少国家在这个阶段步伐放缓、甚至停滞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尚不理想。由此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一是已经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结构与传统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但资源密集领域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智力型人力资源优势上升,但没能被充分利用等;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以支承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如很多产业大而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在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缺乏话语权等;三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使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难以实现。如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逐年下降,投资与消费失调、内需与外需不合理等;四是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终将过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向西班牙、亚洲四小龙转移,而90年代之后又从这里向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周期大约为25年。对于中国而言,外资大规模进入已经有20年,还有多大空间,还可以延持多少时间?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家马丁·沃尔夫在接受中

文网站采访时说:中国非常依赖国外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中国出口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国外专业知识高度依赖的基础之上。中国与日本甚至韩国不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技术创新上没取得多大进展,在创立世界级企业方面也没有多大建树。这些评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今天的窘境。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以引进技术、大规模投资、接受产业转移、扩大产业规模为标志的投资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只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不是最终目标。在这期间必须完成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我们与全球金融危机重灾区国家不同,应抓住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现在,国内外持续、巨大的需求,为造就世界级企业奠定了基础;巨大需求中高技术含量的部分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的最有利时机。

二、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产业遇到的困难,外因是国际市场骤然收缩的冲击,而内因则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产业升级缓慢,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诸多矛盾的爆发。例如,一般加工业产能过剩;产业布局分散,造成结构性低效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

低端;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产能淘汰迟缓等。现在,中国需要进口什么,国际价格大都上涨;中国能出口什么,国际价格大都下跌。进口价与出口价的“剪刀差”表明财富的外流。

种种情况表明传统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昨天那些经济增长的保障性因素已经成为今天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经历全球金融危机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结构不可能再重复过去。现在,我们已经占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出现,并展现出良好前景。其中最主要的,一是生产要素结构升级,创新要素日益充裕,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逐渐普及,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扩大,知识型人力资源优势开始显现;二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组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企业和企业家队伍逐渐成熟;三是技术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大增强,创新的成功率提高;四是市场需求旺盛、需求层次提高,多样化市场格局逐渐形成。相应地,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已经由低成本一般制造,转化为低成本研发和低成本复杂制造的“双低优势”。其中,“智力密集程度”一般发展中国家做不到、“技能劳动密集程度”发达国家做不起的领域,是我国产业放手施展的广阔空间,是中国产业和企业挤入全球领先地位的亮点。这是分析国内外因素可以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它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将对所有产业和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华为、中兴、腾讯、迈瑞、和利时等企业正是利用中国廉价、聪明、勤奋的工程师创造的研发优势奠定了自己

的国际竞争地位。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国家,这些公司可拥有几千甚至几万名研发工程师,这在发达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华为技术专利年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振华港机、比亚迪、三一重工等则在智力与劳动“双密集”的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正是看中了中国廉价知识型人力资源优势。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意味着我们有庞大的知识型人力资源后备。

比较优势的变化,既对既有增长方式形成了压力,也为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进入了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在一些领域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产业不断重复“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大规模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路线。主要经济资源投向于产业规模扩张,主要技术来源依靠国外引进。如电视机、PC机、互联网、移动中端、DVD,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此时,技术投入不足,创新活动并不活跃。尽管也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在通讯行业,从“七国八制”全面引进,到自主技术的突破,到现在已打造出全球知名企业,打入全球市场并进入全球技术领先行列,但这样的案例并没有更多地重复出现。在缺乏自生技术来源和技术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一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当正在应用的技术一旦升级,原有产能很快就丧失全部价值。从录像机到VCD、到DVD;从显像管到平板显示器;从彩色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