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文档

合集下载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形
势下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二、积极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面综合
利用政策、减税降费、贷款贴息、科技支持、市场配套、人才引进、资源
配置和环境保护等手段,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
主体蓬勃发展。

三、加强与新兴产业相关产业的政策协同。

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以技术创新成果和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为抓手,促进各领域政策、产业、科技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新兴产业的人才
培养,实施终身学习的政策,提升新兴产业的人才素质。

五、加强新兴产业领域政策研究。

及时研究制定新兴产业相关政策,
完善产业政策科学性和利益收益性,确保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和持续性。

六、落实社会投资。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此,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新兴产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因此,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力度。

决定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投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

决定强调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性。

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和装备购置,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决定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的措施。

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提高我国在国际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打破市场壁垒,拓展出口市场,实现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决定还强调了加强规划和统筹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统筹解决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做好培育和孵化工作。

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强监管,推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解读(后续)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解读(后续)
能源汽车产业 。
巩 固基 础 研 究 、加 速 推 进 产 业 化 、 有 序 促 进 大 规 模 应 用 为 主 线 , 力 利 用 大 生 物 技 术 开发 重 大 疾 病 防 治 新 药 , 加 快 发 展 新 型 生物 医 学 工 程 产 品 , 化 强 重 要 粮 食 作 物 、 济 作 物 、 禽 和 水 经 畜 产 品 等 为 主 要 对 象 的 生 物 育 种 产 业 发 展 , 进 绿 色 农 用 生 物 产 品和 海 洋 促 生 物技 术产 品 的发 展 。 进 生 物 制 造 推
业发展 的比较优势 , 做 强我国源自息 从术 和 装 备 ,大 力 推 进 新 型 材 料 产 业 化 , 力 推进 大 宗 高 端 材 料 规 模 化 生 大
产应用。
产 业 的 需 求 出 发 ,未 来 应 以 建 设 宽 带 、 在 、 合 、 全 的信 息 网 络 基 础 泛 融 安 设施 , 进“ 网” 合 , 进物联 网、 推 三 融 促 云 计 算 的研 发 和 示范 应用 为 主 线 , 增 强 集 成 电路 、 型 显 示 、 端 软 件 等 新 高 核 , 础 产 业 的发 展 能 力 , 速 网 络 t基 2 加 增 值 服 务 等 新 业 态壮 大发 展 。 从 生 物 产 业 看 , 命 科 学 和 生物 生 技 术将 是 从 根 本 上 影 响 2 世 纪 人 类 1 发 展 的 重 大 领 域 , 对 改 变 消 耗 自然 将 资源 的 传 统 发 展 模 式 、 建 绿 色 可 再 构 生 产 业 体 系 、 进 人 类健 康 产 生 革 命 促 性 影响 。 国 在 生 命 科 学和 生物 技 术 我
六 、 快 培 育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加
业 ; 是 以提 高人民健 康水平 、 进 三 促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摘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摘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摘要作者:来源:《财经界》2011年第01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指 导 ,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握 世 界 新 深 把 科 技 革 命 和产 命 的历 史 机 遇 , 向经 济 社 业革 面 会 发 展 的重 大需 求 , 加 快 培 育 和发 展 战 略 性 把 新 兴 产 业 放 在 推 进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和 经 济 发 展 方式 转 变 的 突 出位 置 。积 极 探 索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规 律 , 挥 企 业 主 体 作 用 , 大 政 策 扶 发 加 持 力 度 , 化 体 制 机 制 改 革 , 力 营 造 良好 环 深 着 境 , 化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产 业 化 , 占 经 济 和 科 强 抢 技 竞 争 制 高 点 . 动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快 速 健 康 , 推 发展 ,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 为
国务院关 于加快培 育 和发展 战略 性新兴产业 的决 定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是 引 导 未 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重 要 力量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已成 为 世
选 择
我 国人 口众 多 、 均 资 源 少 、 态 环 境 脆 人 生 弱 , 处 在 工 业 化 、 镇 化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 临 又 城 面 改 善 民生 的 艰 巨任 务 和 资 源 环 境 的 巨 大 压 力 。 要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 须 实 必
( ) 本 原 则 二 基
源 、 息 、 物 等新 兴 产 业 快 速 发 展 。我 国要 在 信 生
未 来 国际 竞 争 中 占据 有 利 地 位 , 须 加 快 培 育 必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握 关 键 核 心 技 术 及 掌 相 关 知识 产 权 , 强 自主发 展 能 力 。 增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31•【字号】甘政发[2010]112号•【施行日期】201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甘政发[2010]11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省属各企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产业布局,切实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贯彻落实《决定》的重大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举措。

《决定》的颁布实施,对于我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我省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始启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有色金属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基础设施稳步提升,生物产业蓄势待发,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具备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

总体来看,我省建设全国新能源基地条件优越,发展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坚实、特色明显、潜力巨大。

“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装上路——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装上路——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1 1 00 o 中阂高 术,业 21 1 新竣 止 、
Spe i ooi oe alTq[" c l c b
聚焦第四次产 业革命
基 金 ,鼓 励 民 间 资 本 投 资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七 大 战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
略性新兴 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被列 为第一 大重点
发 展 方 向 。 来 3 ,中国 节 能 环 保 业 将 保 持 4 %以 未 年 0 上的复合增 长。 “ 能环保产业作 为新兴战略产 业之首 , 意 节 在 料 之 中 。”工 信 部 党 组 成 员 、总 工 程 师 朱 宏 任 在 接
对 此 ,有 物 联 网产 业研 究人 士 说 ,以 “ 联 物
在 私 募 可 转 债 方 面 , 十 年 来 ,已经 成 为 海 外 几 股 权 基 金 及 创 业 资 本 在 对 中 小 型 企 业 进 行 投 资 时 最
批 关 键 核 心 技 术 , 局 部 领 域 达 到 世 界 领 先 水 在
经 常 使 用 的 工 具 之 一 。在 公 司 债 券 极 为 发 达 的 美 国 市 场 上 , 转 换 债 券 多 为 成 长 型 中小 企 业 所 用 ,而 可
全 将 成 为 重 中之 重 。中 银 国 际 分 析 师 胡 文 洲 特 别指
能 效 整 体 水 平 的 提 高 。推 进 市 场 化 节 能 环 保 服 务 体 系 建 设 。加 快 建 立 以先 进 技 术 为 支 撑 的 废 旧 商 品 回收 利 用 体 系 , 极 推 进 煤 炭 清 洁 利 用 、 水 综 积 海
融 资 的 工 具 已经 先 走 一 步 , 利 用 信 用 定 价 融 资 的 而
力争 达 到 1%左 右 。 5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Vo . 8, . 0 1 2 No 1
中 国 资源 综 合 利 用
21 0 0年 1 月 O
C ia eore o pe es e ti t n hn sues m rhni iz i R C v U l ao
o 政 策 法 规
国务 院关 于加快培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 兴产业 的决定
动 传 统 产 业 升 级 、 起 点 建 设 现 代 产 业 体 系 , 现 高 体
以邓 小 平理 论 和“ 个代 表 ” 要 思想 为指 导 . 三 重 深入 贯彻 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 握 世界 新 科 技革命 和 把
产业 革命 的历史 机 遇 , 向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重 大需 面 求, 把加 快培 育 和发展 战 略性 新 兴产 业 放在 推进 产 业结 构升 级 和经济 发 展方式 转 变 的突 出位 置 。 积极 探索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 发 展 规 律 ,发 挥 企 业 主 体 作 用 , 大政 策 扶持 力度 , 化体 制 机制 改 革 , 加 深 着力 营
战 略性 新 兴产 业 是 引 导 未 来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
加 快 培育 和发 展 战 略 性新 兴 产 业 具 备 诸 多 有
利 条件 。 面 临严 峻挑 战 。 也 经过 改革 开放 3 0多年 的 快 速 发 展 , 国综 合 国力 明显 增 强 , 技 水 平 不 断 我 科 提高 , 建立 了较 为 完 备 的产 业 体 系 , 别 是 高 技 术 特
重要 力量 。 展 战略性 新 兴产业 已成 为世界 主要 国 发
家抢 占新 一轮 经济 和科 技 发展 制 高 点 的重大 战略 。 我 国正处 在全 面建 设小 康 社会 的关键 时期 , 必须 按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9•【文号】国发〔2016〕67号•【施行日期】2016.11.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1月2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造就新材料板块成为经济的先导产业由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造就新材料板块成为经济的先导产业由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造就新材料板块成为经济的先导产业由来造就新材料板块成为经济的先导产业由来功能性的材料是个笼统的名称。

那些具特殊功能的材料可并不是属同一板块内,分别涉及多个行业,技术上有高温高压物理,超精细物理、精细化工、冶炼合成、化工合成等多方面。

有特殊功能的材料被称为功能性新材料。

例如高强度的碳纤维;具备超导特性的石墨烯薄膜(金路集团);耐热耐腐蚀的聚四氟乙烯(三爱富);含稀土元素的发光 物质和钕铁硼磁材(有很多);硬度非常高的人工合成金刚石(太原刚玉);低比重高强度的钛合金(攀钢钒钛、宝钛股份);锂材等。

上述材料其实只有石墨烯是 真正的新材料,其它的都已经面世几十年了,但中国的各项技术发展非常落后,以至于到现在还把这些东西归纳到新材料的范畴内。

新材料概念泛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没有截然的分别,新材料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也都可以纳入新材料范畴。

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跟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按性能特征、材质和应用领域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新材料按性能特征可分为新型功能材料和新型结构材料两大类。

新型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化学、力学和生物医药功能及其相互转化功能,并被用于非结构目的高新技术材料。

主要包括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磁性材料、电子功能陶瓷、光传导纤维、绿色电池材料等。

新型结构材料是以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基础,研制开发出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性能结构材料。

新型结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金属工程结构材料(包括钢铁材料和稀有金属新材料、高温合金和高性能合金)、先进陶瓷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文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系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当前,我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迫切要求。

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 32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工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原则。

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带动一批上下游相互配套的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原则。

集中力量支持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优势领域、特色产业、骨干企业率先突破,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培育技术特色鲜明、分工协作有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

强化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进一步发挥财税、金融、土地和环境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体制机制。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4.坚持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原则。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义新兴 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义新兴 定

新兴产业系列深度研究报告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定义新兴产业“十年十倍”成长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供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结构性投资机会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2010年10月21日见于《上海证券报》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国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10月18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目标前所未有的明确,措施可操作性前所未有的强,显示了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空前决心。

《决定》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决定》中提出的目标意味着五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较目前增长1.67倍,十年后将较目前增长4倍。

但若考虑到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持续的增长和通胀影响,新兴产业未来实际的增速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字。

若按中国经济未来每年增长8%计算,五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实际将较目前增长2.92倍,十年后实际将较目前增长9.79倍。

若再考虑到每年3%的CPI增长,则五年和十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实际分别将较目前增长3.49倍和13.20倍。

由此可知,国务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的发展目标意味着有关行业将实现“十年十倍”的增长,这将为投资者提供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孕育和出台2009年9月22日至23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等七个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该七大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2009年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等六大领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提出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

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

加快先进医疗设备、- 1 -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

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

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

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

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

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近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资源产出率确立为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并确定在山西省和浙江省、山东省的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以研究完善资源产出率的统计核算方法,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根据《通知》要求,山西、浙江、山东3省分别确定在山西省全省、浙江省的绍兴市和台州市、山东省的青岛市和莱芜市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并于近日分别召开了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动员暨培训工作会议,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相关人员到会并参加了培训。

此次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把煤炭等主要能源资源和铁矿、铜矿等10种矿产资源,以及木材、工业用粮纳入统计范围,涉及3省企业近4万家,将为我国在省域层面探索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统计指标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此次试点主要是研究建立资源产出率的统计核算方法,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考核制度,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产出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客观反映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试点地区统计部门要认真对待这次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把试点作为一个全过程,针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

通过试点工作,探索在地区层面计算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产出率指标的可行性,为全国建立资源产出率统计制度方法,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考核制度,提供基础性资料和工作经验。

(发讯)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决蕹鱷芎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1月29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 的关键领域。

“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 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 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 “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 期为 2016—2020 年。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现状与形势Q“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 保、新一代丨目息技术、生物、局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 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 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 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 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 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 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 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 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 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信息革命 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增材制造(3D 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领 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 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的 速 度 反 弹
幅 度并不大 ,
j 份 ,规 模 以上 工 业 增 加值 同 比 月
1. 39%, 比 7月份 加 快 05个 百 分 l

但 是 其 连 续 三 个 月 稳 定
在 1 % 到 3
8 月份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 值
曾 1 .% , 1— 7月份 回 落 O4 长 66 比 l
月份 工业 增 速 回升
国 统 计 局 发 布 的 8月 份 国 民经 济 家 哲标 数 据 显 示 ,工 业 增 加 值 同比 增 9% ,这也 是 工 业 增 加值 增 幅 连 续

长 值 同 比增 速 出现 小 幅 回 升 ,这 是 今 年 以来 规 模 以上 工 业 增 速连 续 下 滑 以后 第
个 四万亿 ” 其重 要性 不 言而 喻。 , 议 确定 了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的
( )积 极 培 育 市 场 , 营 造 良好 市 三 场 环 境 。组 织 实 施 重 大 应 用 示 范 工 程 , 支 持 市 场 拓 展 和 商业 模 式 创 新 ,建 立 行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励 金 融 机 构 加 大 资 本 市 场 的融 资

权 的创 造 、 运 用 、保 护 、管 理 ,实 施 重 大 产 业 创 新 发 展 工 程 ,建 设 产 业 创 新 支 撑 体 系 ,推 进 重 大科 技 成 果 产 业 化 和 产
业 集聚 发 展 。
( )加大』 五 度 , 引导 和 鼓 励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的财 政 投 入 增 长
子点 。
1 4% 之 间 波
动 , 工 业 运
女 表 明 ,8月 份 规 模 以上 工 业 增 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一重要决定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解读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为进一步了解《决定》的有关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一、请简要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和主要过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

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

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质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

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

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省部级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

温家宝总理2009年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强统筹规划,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引导全社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务院领导关于“要抓紧起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政策,报国务院审批”的要求,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有关部门或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在对全国重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以及社会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形成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上报稿。

国务院于9月8日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决定》。

二、《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哪些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因此,《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七个问题:(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

各方面普遍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国家的战略需求,要体现阶段性特征,现阶段应将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从调研看,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说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发展重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为制定重点任务和政策着力点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明确某一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任务,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并为此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体制机制改革。

从调研情况看,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

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

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

五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三)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

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

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TD -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等培育市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措施,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

但从调研情况看,各方面普遍反映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手段单一,试点示范推进缓慢,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

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

(五)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急需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

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要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

(六)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其必然选择。

但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新兴产业形成了开放式发展的格局外,目前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也没有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合作发展渠道不畅。

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七)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

调研中感到,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抓住这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升在全国中的位次。

但是也发现存在急于求成的趋向。

为此,既要保护好、发挥好和引导好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也要高度重视区域间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避免盲目低水平投资建设等问题。

三、怎样理解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总体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

但其中也有一些技术相对成熟、不具备高成长性的领域,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还将催生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制定《决定》的原则是什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决定》是指导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指导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