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941年的育英中学

合集下载

吴文俊大事记

吴文俊大事记

吴文俊大事记1919年生于上海市1924-1933年先后在上海文蔚小学,铁华中学,民智(中)小学读小学与初中1933—1936年上海正始中学读高中1936年由正始中学毕业,获得奖学金,指定报考交通大学数学系1937年发现用力学方法证Pascal定理1938年大学三年级,听武崇林讲授的几何、代数与实变函数论课程,开始对现代数学产生兴趣,开始自学实变函数与点集拓扑及组合拓扑的名著,并大量阅读波兰《数学基础》等刊物上论文1940年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论60条Pascal线的种种关系;交通大学毕业,到租界育英中学教书,兼任教务员1941年12月珍珠港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各租界,育英中学解散1942—1945年到上海培真中学任教,兼任教务员。

其间曾去南洋模范女中代课几个月1945年日本投降,此后曾在之江大学代课几个月1945—1946年由同学介绍与帮助,认识朱公谨、周炜良与陈省身等教授1946年初到上海临时大学任郑太朴教授的助教1946年夏投考教育部主办的留法交换生;陈省身吸收吴文俊到中研院数学所,开始拓扑学研究1947年春随陈省身教授到北平清华大学,同行者有曹锡华;11月赴法留学,在Strassbourg大学跟随C.Ehresmann学习1947年发表第一篇拓扑学论文,载于法国Comptes Rendus完成一项重要拓扑学研究,证明Whitney乘积公式和对偶定理,1948年在Annals of Math上发表1948年参加CNRS研究工作,初任Attaché de recherches, 1951年升为Chargéde Recherches;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49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球丛空间结构的示性类”,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去苏黎世访问1949年夏去巴黎,跟随H.Cartan继续拓扑学研究1950年发表关于流形上Stiefel-Whitney示性类的论文,后通称为吴类与吴公式1951年8月回国,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1952年10月到新建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同陈丕和女士结婚1954年开始非同伦性拓扑不变量的研究,由此引入示嵌类,并开展复合形嵌入、浸入与同胚的研究1956年5月应邀曹家罗马尼亚第四次数学大会;6月赴苏联参加第三届全苏数学会议做《论多面体在欧氏空间中的实现》报告;10月参加在索菲亚召开的保加利亚数学会年会;因示性类及示嵌类的工作荣获国家第一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7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一等奖;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院士);3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9月赴波兰、东德访问,12月赴法国访问讲学1958年在巴黎大学讲课系统介绍示嵌类的工作,对于Ifaefliger等人有很大影响;被邀请在195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爱丁堡)做分组报告(未能成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运动中,拓扑学研究中断,开始对策论的研究;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60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60级“一条龙教学”1961年夏颐和园龙王庙会议,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恢复1962年开始对奇点理论进行研究。

(甘志国)从中学教师到著名数学家

(甘志国)从中学教师到著名数学家

从中学教师到著名数学家甘志国(已发表于新高考(高二·数学(文科)),2016(4):15-17)一位中学教师也可进入高等数学领地攻城掠地、成名成家,比如攻克了斯坦纳系列和寇克曼系列世界难题的包头九中物理教师陆家曦(1935-1983)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开创了机械证明领域的吴文俊(1919- )194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值抗日战争,因家庭经济原因经朋友介绍到租界里一所育英中学工作,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各租界,而后他又到上海培真中学工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33-1996)也在北京四中任教过;高中数学教师费尔巴哈于1822年也发现了九点圆(也称费尔巴哈圆,最早是欧拉于1765年发现的).其实,从中学数学教师起步一直到成为数学大家在中外数学史上都不乏其人.本文将再介绍从中学教师成长起来的五位著名数学家.1 现代分析之父魏尔斯特拉斯卡尔·特奥多尔·威廉·魏尔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ss,1815-1897),德国数学家.先在波恩大学读法律,后入明斯特大学研习数学,1854年获哥尼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56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魏尔斯特拉斯魏尔斯特拉斯作为现代分析之父,工作涵盖幂级数理论、实分析、复变函数、阿贝尔函数、无穷乘积、变分学、双线型与二次型、整函数、椭圆函数论、变分法、代数学等.他的论文与教学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分析学(甚至整个数学)的风貌.魏尔斯特拉斯于1860年用递增有界数列定义无理数,将实数理论作为数学分析的严格基础,综合波尔查诺(Bernhard Placidus Johann Nepomuk Bolzano,1781-1848)和柯西ε-方法.严格论证了连(Augustin Louis Cauchy,1789-1857)的成果,提出极限理论中的δ续函数的性质,1875年指出处处不可导的连续函数的例子,以幂级数的观点发展解析函数论,得出了关于解析开拓的定理,以及关于椭圆函数的新理论等.在变分法、微分几何、线性代数等方面也都有重要贡献.身后编有《全集》八卷.魏尔斯特拉斯曾于1841年秋至1842年秋在明斯特文科中学见习一年,1842年转至西普鲁士克隆的初级文科中学,除数学、物理外,他还教德文、历史、地理、书法、植物,甚至于在1845年还教体育.著名数学家古德曼(Gudemann)在看到魏尔斯特拉斯的求椭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的论文后评价说:“为作者本人,也为科学进展着想,我希望他不会当一名中学教师,而能获得更为有利的条件……以使他得以进入他命定有权跻身其中的著名科学发现者队伍之中.”魏尔斯特拉斯后任柏林皇家工程学院和柏林大学教授(1873年出任柏林大学校长).是现代函数论的创立者之一.魏尔斯特拉斯一生热爱数学,热爱教育事业,热情指导学生,终身孜孜不倦.他不计个人名利,允许学生们或别人把他的研究成果用种种方式传播,而不计较功绩谁属的问题,这种高贵品德也是十分可贵的.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数学人才,尤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女博士柯瓦列夫斯卡娅(СофьяВасильевнаКовалевская,1850-1891).魏尔斯特拉斯高尚的风范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是永远值得全世界数学教师学习的光辉典范.2 在近世代数方面有重要贡献的弗罗贝纽斯弗罗贝纽斯(Geory Ferdinand Frobenius,1849-1917),德国数学家.弗罗贝纽斯弗罗贝纽斯就学于哥廷根大学,1870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工业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科学院院士.在近世代数学方面有重要贡献.提出了抽象群的概念,和舒尔一起建立了n元线性变换的有限群论.还是超复数代数的创始人之一.1870年,弗罗贝尼乌斯在柏林完成学业并获博士学位.这一年的下半年,他任教于母校约阿希姆斯塔尔文科中学,次年转入一所实科学校(Re-alschule)执教.3 《数学分析习题集》的作者吉米多维奇里斯·帕夫罗维奇·吉米多维奇(1906-1977),白俄罗斯籍数学家.吉米多维奇吉米多维奇,1927年本科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数学物理系,1931年副博士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数学力学系,1927-1931年曾任过中学数学教师,1935年到莫斯科大学工作.生前为莫斯科大学数学分析教研室教授,在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因其学术贡献,曾荣获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的功勋科学家称号.吉米多维奇著的《数学分析习题集》是一本国际知名的著作,它在中国有很大影响,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就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该习题集有五千道,内容丰富,由浅入深,包括了数学分析的全部主题.吉米多维奇的著作除《数学分析习题集》外,另有一本在俄罗斯被广泛用做相关科目参考书的《稳定性的数学理论》.4 解析数论大师闵嗣鹤闵嗣鹤(1913-1973),中国数学家.江西奉新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闵嗣鹤闵嗣鹤对解析数论,特别是关于黎曼(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1826-1866) 函数与三角和的估计方面作出了贡献.此外,在广义解析函数论及定积分的近似计算等方面也有成果.晚年研究地震勘探技术中的数学滤波问题,其成果有较大的实际意义.闵嗣鹤先生,由于家境困难,从十七岁开始,便一直在中学兼课.大学毕业后由老师傅种孙(1898-1962)教授介绍到北师大附中任教.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后来获奖的论文《相合式解数之渐近公式及应用此理以讨论奇异级数》,清华大学杨武之教授发现了这一位有才华的青年,立即于1937年6月聘请他去清华算学习当助教.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数学事业,踏上了一条成功而又艰难之路.5 首先研究偏微分方程的特征解的杜布瓦-雷蒙杜布瓦-雷蒙(Paul David Gustav du Bois-Reymond,1831-1889),德国数学家.生于柏林,卒于弗莱堡.早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学医,后转哥尼斯堡大学改习数学和物理,1859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到中学教书.从1870年起,历任海德尔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和杜宾根大学教授.对微积分学和微分方程论有贡献.首先研究偏微分方程的特征解,并推广到n阶方程.证明了对研究傅里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 –1830)级数有重要作用的定积分均值定值.1882年发表著作《一般函数论》,阐明了函数论的基本概念.还提出了测度概念的雏形,并提出了积分方程这个术语.。

山东烟台籍政要简历

山东烟台籍政要简历

山东烟台籍政要简历《一》2008年08月21日星期四 19:19包括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原牟平县)、莱山区、龙口市(原黄县)、莱阳市、莱州市(原掖县)、招远市、蓬莱市、栖霞市、海阳市、长岛县。

迟浩田简历迟浩田,1929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6月参加工作,1945年7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毕业,大专文化。

1944年至1947年任胶东区招远县齐山区中队文书,招远县独立营通信员、班长,胶东军区抗大分校教导二团学习,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八连文书。

1947年至1948年任华东九纵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三营书记、连文化干事。

1948年至1950年任三野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三营七连副指导员、指导员、营副教导员。

1950年至1955年任志愿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三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

1955年至1958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二三五团政治处主任。

1958年至1959年在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1959年至1960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学习。

1960年至1966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团政委。

1966年至1967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政治部主任。

1967年至1969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副政委。

1969年至1970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政治部副主任。

1970年至1973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政委,《解放军报》社核心小组成员。

1973年至1977年任北京军区副政委,《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副总编辑。

1977年至1987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1982年免兼职),济南军区政委。

1987年11月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党委书记。

1988年任中央军委委员。

1992年10月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民国时期北京育英学校述略

民国时期北京育英学校述略

民国时期北京育英学校述略编者按:北京大学的前身是首都大学堂。

戊戌变法失败,很多新政策没有实施。

剩下的就是建立首都大学堂。

此后,随着民国的建立和新式教育的普及,北京建起了许多大学。

“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从前北京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

这话后来被很多人误解,好像是说北大这个学校太老了,北师大太穷了,燕京和清华考学容易,可以通融通融,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这是针对当时北京年轻知识女性的择偶标准而言的。

北大老,是说在北大上学的人年龄偏大,很多是结了婚的;师大穷是因为上师大的学生当时基本上是寒门子弟,因为师大不要学费,所以是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就是说上清华和燕京的是不错的择偶对象,家世比较好,学校也好,可以考虑。

这“通融”两个字完全不是说学分不够可以通融一下的意思。

但是,北大确实老了。

北京大学的校园就坐落在今天的沙滩红楼里。

虽然众所周知,但是校舍各方面都很老旧。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史静大学堂。

戊戌变法失败,很多新政策没有实施。

剩下的就是建立史静大学礼堂。

民国元年(1912年),严复任史静大学堂首任校长。

他的时间很短,不到一年。

后来的北京大学,最鼎盛有这么几个阶段,一个就是1916年蔡元培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身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直到1927年张作霖到北京前夕,差不多10年的时间,人才济济,名教授云集,可谓开一代学风。

第二个辉煌时期是1930年蒋梦麟主持北大。

蒋梦麟上台以后主要用了两个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傅斯年。

这个阶段吐故纳新,淘汰了一批庸才教授,引进了很多英才,很多人才的选拔都是傅斯年做的。

傅斯年是山东聊城人,非常耿直,却也是不大容易跟人相处的一个人。

当时傅斯年到北大以后,发现北大一部分留洋回来的教授———拿今天的话讲叫“海归”,水平并不是都很高,很多人的授课讲义用的是他们在海外留学时候的课堂笔记。

傅斯年一看就急了,认为这样的人不能用,于是裁撤了一部分“海归”教授,增补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北大。

民国老照片欣赏——北京贝满女中,育英中学

民国老照片欣赏——北京贝满女中,育英中学

民国老照片欣赏——北京贝满女中,育英中学
男育英女贝满,这句话估计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还有些印象。

育英中学和贝满女中,都是由基督教公理会在1864年创办,育英是男校,贝满是女校。

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

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教育家——冰心先生,也曾就读于贝满女中
这张照片摄于民国24年(1935年)3月,文字注释为:贝满育英两校联合歌咏团全体合影。

前面四排为女生,后面为男生,当时能受教育的孩子,家庭条件应该都是不算差的,如果还有在世的,应该都已逾百。

#老照片##北京##冰心#。

民国精英中学现代化的个案分析及启示——“附中味儿”与“育英精神”

民国精英中学现代化的个案分析及启示——“附中味儿”与“育英精神”

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2021年第1期/总第9期Vol.3,No.1,2021民国教育文化的相对繁荣体现在一些精英学校文化风气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上。

北京师大附中的“附中味儿”与北京育英学校的“育英精神”即体现了这一时期知名中学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在当时的中等学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北京师大附中与“附中味儿”(一)北京师大附中的历史北京师大附中位居西城区,其前身是成立于1901年的五城学堂,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学之一。

此后,校名屡次更迭。

1902年更名为五城中学堂。

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

1921年,增设女子部,为全国中学男女同校之始。

1923年,校名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1929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1937年抗战开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时期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因此,本文称其为“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教师和学生都称该校为“师大附中”。

民国精英中学现代化的个案分析及启示——“附中味儿”与“育英精神”崔玉婷【摘要】北京师大附中和北平育英学校均为民国时期出类拔萃的优质学校。

在优秀校长的引领下,两校广延名师,开设了丰富的课程,重视体育和艺术,分别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自由民主的风气、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体育运动的“附中味儿”与蓬勃活跃、沉毅严肃和博大自由的“育英精神”。

作为当时的精英中学,两校走向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在于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蓬勃上进的精神面貌、中西合璧的文化追求和心系家国的民族情怀,对当今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民国时期;“附中味儿”;“育英精神”;精英中学【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21)01-0084-12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本土探索”(16JJD880019)。

江苏省姜堰二中学校简史

江苏省姜堰二中学校简史

学校简史引言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具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江苏省教委核准的“老完中”之一。

七秩春秋,学校几经沧桑、几度升格,几易校名、几迁校址,终于在泰县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茁壮成长。

1941年秋,在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栾长明同志领导下,即筹划创办“育英中学”。

校址在今顾高镇西北五华里处的千佛寺。

这是泰县人民政府办的第一所中学。

翌年春,人民政府任命徐观伯为校长,并聘请苏中参议长朱履先先生为董事长(朱履先系黄桥人,社会贤达,教育界知名人士,国民党军、政要员中不少人是他的学生。

是时学校并无董事会组织,只是藉其名为掩护)。

1943年春,苏中三分区专署决定改“泰县私立育英中学”为“泰县第二中学”,建立泰县二中校务委员会。

由县长栾长明、汪海粟、张岳侯分别担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主任。

任命泰县参议长徐观伯为校长、顾建中为副校长兼校党支部书记。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学校发展较快。

至1945年,有学生五百多人,共设四个科,十个班级。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军、政战线和生产战线培养、输送了很多人才。

学校中的不少师生冲破日、伪反动势力的统治、封锁来到游击战根据地这所革命学校顽强地学习、战斗、生活着。

日、伪、顽军队对我根据地频繁地清乡、扫荡,学校采取办分校、游击方式教学,一面与敌人周旋,一面教学。

1947年初夏,国民党军队在蒋垛、运粮、芦庄等地筑下据点碉堡,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根据上级指示: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北撤、部分师生原地坚持、部分师生派往敌后做地下工作。

解放以后,经济建设的高潮伴随而来的是文化建设高潮。

为适应这种形势,多种办学形式出现了。

1958年,经泰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在香店巷初中补习班的基础上创办了“泰县民办姜堰初级中学”。

是年招收初一新生三个班。

地址在姜堰镇西街都天庙内。

主管部门为姜堰镇人民政府。

开始由泰县机关干部学校教导主任黄宸主持工作。

以后担任校长的分别为鞠英、张鹤山。

1962年,县政府任命张金宝为校长。

北京市育英中学学生留学程序

北京市育英中学学生留学程序

北京市育英中学介绍:北京市育英中学始建于1948年,原校名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杨尚昆同志任董事长。

1949年随党中央机关迁入北京。

1958年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中学部即现在的育英中学。

学校位于海淀区万寿路,是一所公办的完全中学,现有初中27个教学班,高中24个教学班,共2000余名学生,200余名教职工。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恪守“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实施人文管理,科研兴教,苦练内功,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创新的特色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成为全海淀区乃至全市的知名学校。

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现有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4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8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28名,校级学科带头人50名,区兼职教研员20人。

教师的发展全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多年来,不仅高考升学率稳定在98%以上,重点大学上线率稳定在80%左右。

高中实验班的学生100%考入重点大学。

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

每年都有近400余名学生在国家及市区级各类比赛竞赛中获奖,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十多年的桃李芬芳,秉承着优良传统的育英中学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再次站到新的起跑线上。

我们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更好地发挥出先进校的积极作用,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谱写新的更壮丽的篇章!北京市育英中学留学办理,首选留学360北京市育英中学学生留学程序:留学360隶属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留学办理、免费语培、教育投资、海外投资、海外置业以及网络运营,是全球互联网留学领跑者,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了3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

2007柳亚子为育英中学作校歌的缘由doc

2007柳亚子为育英中学作校歌的缘由doc

柳亚子为育英中学作校歌的缘由李廉深爱国诗人柳亚子于建国初为震泽育英中学写作校歌一事,得先从校董徐子为和柳亚子的深交谈起。

徐子为曾师从金松岑和章太炎研读古文,擅长写诗,常以诗文传信,广交诗友。

他的诗作受到亚子先生的赞赏,互通诗文,结为诗友,交往甚密,后成为“南社湘集”社友。

子为先生又偏好收藏古代名人书画,与亚老爱好相同。

1930年柳亚子为徐子为索题二律的前言中记载:“徐子为得江庵画梅于顺德蔡守,辟清芬室以张之,索题二律。

画有二幅,其一先归于余。

”(《磨剑室诗词集》上册579页《新春集》)。

此例足见二人之深交。

1949年全国解放在即,柳亚子接毛泽东电召北上,合家居住北京颐和园。

他在家乡黎里的藏书,不拟私人收藏,欲交给人民政府保管。

特推荐徐子为担任吴江县文管分会主任,可见亚老对子为是十分器重的。

1950年3月3日,柳亚子《致毛啸岑信》中说:“陈仲宏[1]将军去年有信致弟,允对弟故乡藏书,妥为保护。

”他放在黎里的藏书已发觉被人偷盗部分,托毛啸岑追查,又说:“在苏州一方面,能托子为[2]兄根究一番否?”(《柳亚子文集·书信辑录》第367页)1950年12月3日,柳亚子《致陈榖岑[3]信》中说:“吴江文管分会事,子为尚在推委中,弟此去笺,已以大义责之,候复到再告。

榖老所拟办法,子为亦并未寄来。

”(《书信辑录》396页)1951年1月22日,柳亚子《致沈咫天、沈哂之[4]信》中说:“吴江文管会事,我本主张设分会于上海,自老[5]出名,子为出力,而本乡各区设支会。

子为始允后悔,事遂中辍。

”(《书信辑录》413页)。

上述摘录三节《书信辑录》,解放初期柳亚子本拟推荐徐子为担任吴江文管分会主任,将他家藏图书由吴江文管分会保管,因徐子为推委不受此任而未果。

徐子未受赵校长[6]之托,特请柳亚子写校歌的时间,应在亚子先生南旋时。

据柳无忌《柳亚子生平事迹年表》1950年记载:“1950年10月11日于佩宜夫人由北京乘火车南下,13日抵沪,以黎里家藏图书数万册全部捐献国家。

拓扑学有关论文_hubo0606_拓扑学有关论文

拓扑学有关论文_hubo0606_拓扑学有关论文

吴文俊——从拓扑学到数学机械化【内容提要】吴文俊是中国少数几位有国际声誉和重要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本文简短地介绍吴文俊不平坦的学术经历,着重论述他在拓扑学及数学机械化的学术成就及影响。

【关键词】吴文俊/拓扑学/数学机械化/中国数学史/对策论【正文】吴文俊是少数几位有国际声誉和重大影响的中国数学家之一,不过在国内,他似乎一直默默无闻。

2001年2月,国内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给吴文俊和袁隆平时,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早已名满天下,而记者在争相报导吴文俊时,却发现原始材料少得可怜。

其实,吴文俊获大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第八次了。

国际、国内的大奖只是向公众和媒体传达了一个信息,吴文俊的工作很重要,但是,判断吴文俊的工作有多重要,还是要看行家的评判。

吴文俊获得第一个大奖是1956年中国颁发的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当时获一等奖的只有三人,华罗庚、钱学森、吴文俊。

华、钱的大名在当时已经屡屡见诸报端,他们获奖的确在意料之中,可是吴文俊的名字有多少人知道呢?而且他获奖的工作“示性类和示嵌点的研究”对于大多数数学家来说,至今也还是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用说一般平民百姓了。

吴文俊在国内虽然名气不大,但在当时国际数学界,尤其是领头人物当中,却非常知名。

美国著名数学家、国际数学联盟第一届主席斯通(M.stone,1903-1989)在1961年的文章中讲到新中国的数学时,写下这样一段话:虽然从整体上讲,中国人的贡献在数学界影响不是很大,但“少数大陆中国人被公认为天才而有成就的数学家,他们最近的贡献被高度评价。

做为例子可以举出,吴文俊引进的新拓扑不变量,以及华罗庚对许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

[9]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恰巧是斯通举的两位在五年前获得数学方面两个一等奖。

当然,不管大奖小奖都会有给的不合适的地方,诺贝尔奖也有几位是有问题的。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科学上只有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贡献才是顶尖的、站得住脚的。

达到这种水平的贡献也必然受到大科学家的关注。

红色育英 红色传承——太原市育英中学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故事

红色育英 红色传承——太原市育英中学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故事

太原市育英中学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一所学校,蕴藏着丰厚的红色资源,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是一所具有军人底色和英雄情结的学校。

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是今天的育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育英的红色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具体体现,对党史的学习教育也是传承育英精神的根本所在。

太原市育英中学校是晋察冀野战军于1948年初在河北省晋县李家庄创建的一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1949年5月学校迁至太原;1964年8月学校移交太原市人民政府,改称太原育英学校;1970年更名为太原市第二十六中学校;1971年增设高中;1978年被确定为太原市重点中学;1988年恢复了“育英”校名,全称“太原市育英中学校”。

先后被教育部评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山西省一类重点中学、山西省示范高中。

育英学校在解放战争的硝烟里诞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一所完全寄宿制和完全供给制的军队干部子弟学校。

她继承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后援作用。

她在党和部队首长的关怀下创办、成长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军、地优秀人才,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杨罗耿兵团育英的摇篮1947年六、七月间,中国人民解放红色育英红色传承———太原市育英中学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故事文黄步选安保毅Management·治校主题专栏开栏语: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在全省教育系统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本刊特开设专栏,以全面集中展示我省一批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学校的办学风采和精神风貌。

. All Rights Reserved.军经过一年的防御作战,在大量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之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我军由内线作战发展为外线作战,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型,将战火引向国民党占领区。

在炮火连天、辗转征战的岁月,没有条件也不可能让革命前辈们去顾及家小,为了将部队的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收拢起来,给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安全、有利于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经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批准,于1947年3月首先在河北阜平县沟槽村创办了华北地区解放区第一所部队干部子弟学校———荣臻小学(即后来的北京八一学校)。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六)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六)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六)31、张会汾张会汾(1918-1941),马家埠镇北双村人。

他自幼聪慧过人,先在本村小学读书,后在安驾庄“两等”小学高小毕业,继赴泰安师范就读。

在学生期间,就济公好义,富于献身精神,每见贫苦同学有困难,便倾囊相助。

遇有乡间农民进城缴粮,受到污吏刁难时,就联合同学向粮房进行斗争,保护农民的权益。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解散,张会汾和其他青年含愤回家。

这年冬天,才新婚3天的张会汾经胞兄张伯源介绍,毅然离乡背井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冬,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部第六支队后,他被分配到第六支队独立团工作。

1939年11月,曾参加过著名陆房战斗,后随部队升级到八路军的三五三旅十团二营一连任支部书记兼指导员。

在战斗中,他勇猛善战,指挥灵活,曾多受到上级的嘉奖。

1941年5月,在鲁西鄄城和日军遭遇,身受重伤,他忍着剧痛,仍坚持指挥,在掩护部队安全转移时,又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23岁。

32、梁玉如梁玉如(1918-1989),安驾庄镇上庄炉村人。

梁玉如于1938年1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后调一一五师六入六团任宣传干事,泰西军政干部学校教育主任,泰西专署办公室主任等职。

1950年后,曾任中共浙江省象山县县委书记、宁波市副市长、代市长、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

1989年病逝,终年71岁。

33、陆维新陆维新(1919-1946),安驾庄镇李家店村人。

出生在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里。

自幼受其父忠诚处世的熏陶。

8岁进入本村初级学堂就读。

启蒙教师陈秉常教学有方,陆维新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每次考试名列前茅。

1932年,陆维新考入安驾庄高级小学,由于校长李守伦、教师梁立固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抗日为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安驾庄高小获得优异成绩。

毕业后考入泰安省立第三中学。

陆维新在中学求学期间,爱国名将冯玉祥在普照寺召集泰安三处中学的全体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重点讲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罪行,要求学生学好本领,爱国抗日。

育英精神 知行文化 百年老校 永葆青春——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育英精神 知行文化 百年老校 永葆青春——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校训, 弘扬育英精神, 坚 持文化多元’ 个性彰显’ 厚学笃行’ 仁爱康健的办 学宗旨, 以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 为办学理 念, 培养出徐冠华’ 钱煦’ 傅承义’ 秦蕴珊’ 胡文瑞 等 #E 名院士以及柳传志’ 聂卫平’ 姜昆’ 九夜茴等 校园风采 青青校园, 古韵新辉(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位于灯市口大街 EE 号(该 校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育英学校, 始 建于 #’$% 年,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引进西方 大批英才, 校友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挖掘学生特长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性发展(在传统课程的基础 上, 开设舞蹈’ 外教口语’ 珍珠球’ 航天育种种植’ 育英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知行文化校本课程(!"#$ 年, 学校凭借 %桌上栽培& %单片机智能控制& ’ 课程 " ! "
!"#$ 年第 % 期 目学生均连续三年会考’ 高考通过率百分之百( 尤其是中加学生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能取得这 样傲人的成绩离不开整个历史组教师团队的努 力(另外, 二十五中高三一模历史成绩在东城区 的排名和高分段贡献率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任务( 今年, 高分段学生数量居全区普通校第一, 其中一 人进入区尖子生行列, 受到区里表扬(在组长殷 鹏老师和市级骨干饶莹老师的带领下, 历史组老 师们真正贯彻学校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 切& 的思想(
!"#$ 年第 % 期
名校风采
育英精神 知行文化 百年老校 永葆青春 $$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
楚楠凯
(本刊编辑部, 北京 #"""’) )
编者按: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育英学校, 始建于 #’$% 年, 是中国近

杂忆育英中学——我执教的第一个单位

杂忆育英中学——我执教的第一个单位




五 年
杂忆育英中学



——我执教的第一个单位
齐世荣
北京育英中学是一所资格很老的中学,2014 年是它建校 150 周年。育英是美国人办的教
会学校,1949 年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不久改名市立第 25 中学。解放前,校长一直是李如松先生。
1949 年夏,我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由北京市委学校支部工作科派到这所学校任政治
教员,几个月后又兼教历史,一度还做过教导主任。1954 年离开 25 中,到北京师范学院(今首
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我在育英中学工作一共 5 年,对它有一定的了解,现将这一段
的经历 回忆如下,对如何办好 一所中学或 许有些用处 。
育 英中学的教 学质量相当 高,关键是有一 批高水平的 教师。试举数学 、历 史和体育三 个教
我做政治教员的时候解放前育英中学的老教师泛称多半是中年人认为我们这些政治教员是代表共产党来管他们的这些年青人不懂人情世故因此不愿和我们接近

经济 社会史 评论 201 5 年第 1 期

Econ omi c and So cial Hist or y Revie w 201 5 /1



评 论
· 学林忆旧 ·

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专攻中国古代史。金先生于 1958 年奉调内蒙古大学,“文革”
世 荣
后于 1 982 年又 调辽宁省民 族研究所。他是满学 专家,又是 女真文专家 ,与其父金光 平合著的《 女
真语言文 字研究》一书享誉 中外。在育英中学 共事时,金曾想教 我满文,我兴趣不 大,未 学。金
这门课 ,到考大学 时便不害怕 了。北京东城区 教育局请杨 老总结“温 数”的设 计思路与数 学经

【旧京】民国时期的教育

【旧京】民国时期的教育

【旧京】民国时期的教育北京地区的大中小学教育在民国时期发展得很快。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造,停止使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旧教科书,编印了新教科书。

在小学实行男女生同校,并且确定了新的学制。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两级;中等教育为四年制中学;高等学校有大学和专门学校;还设有各种师范学校、实业学校。

这种学制实行了10年。

到了1922年,学制改为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3年。

1920年各小学的教科书废除了文言文,一律改为白话文。

1928年北京改为北平,它不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而成了一座文化城。

到了1931年北平市共有大学26所,中学48所,1938年中学增加到88所。

1937年“七·七”事变后,许多大学南迁到大后方,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也被日军封闭,仅有辅仁大学等几所大学勉强维持。

抗战胜利后,南迁各校陆续回迁。

近现代史上北京有几所十分著名的学校,像坐落在北京沙滩的北京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中的京师大学堂。

变法失败后绝大部分新政都被废除,唯独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

到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京师大学堂又被迫停办,学生也被迫解散,连负责该校的管学大臣许景澄也被西太后、端王载漪一伙杀掉了。

直到1902年才恢复了京师大学堂。

北大红楼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

1917年底,著名教育家、国民党人蔡元培担任校长,使北大校风为之一变。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他学识渊博,眼界开阔,是一位持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著名学者。

蔡元培担任校长后,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改革,设文、理、法三科,共14个学系,并且设立文、理、法三个研究所。

后来又增设了5个学系。

他聘请陈独秀为文学院院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馆长,后来李大钊又兼任史学、经济、法律、政治等系的教授,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被聘为教授,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年少也抗日

年少也抗日

年少也抗日作者:余璐来源:《七彩语文·国际版》2015年第08期时间;1938年7月地点:长沙人物:育英小学学生最近战局突然恶化,长沙进行了城市大疏散。

我跟老师们又搬了一次家。

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搬家了。

去年年底,日寇的飞机频繁轰炸长沙。

为了躲避空袭,我们育英小学搬到了城外的庙山和杜家山。

学校成立了“庙山工作团”,号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

这几天学校开始对我们进行军训,成立了“育英儿童抗战宣传团”。

虽然我们年纪小,不能上阵杀敌,但是我们可以在城市和乡间刷墙报、贴标语,还可以表演抗日新剧。

虽然天气很炎热,每次外出都要走很远的路,还要跋山涉水,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苦。

只要能为抗日做一点事儿,我们就觉得很开心。

时间:1937年10月地点:上海人物:孩子剧团团员前不久,我还在学校里读书,可是“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疯狂地进攻上海。

学校停课,我们再也不能上学了。

前些天,我跟爸妈失散了,只能来到收容所。

这里成立了孩子剧团,我也加入其中了。

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我还是歌咏队的主力队员呢。

现在日本鬼子来了,我要用歌声当武器,宣传抗日。

我们在老师的领导下,排练了很多抗日宣传节目,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

现在,我们剧团的足迹遍及了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节目,激励了前线将士的斗志和广大民众的救国热情。

我觉得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时间:1940年10月地点:晋察冀边区人物:儿童团团员自从八路军来到我们这儿,建立了晋察冀边区,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组织,就是抗日儿童团。

别看我们年纪小,事情一点也不少做,除了日常的学习和生产劳动之外,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这些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

连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知道我们儿童团,还给我们题词,勉励我们呢。

就拿前不久的百团大战来说吧。

八路军叔叔在阵前杀敌,我们儿童团员就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

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
李冀风
【期刊名称】《档案天地》
【年(卷),期】2002(000)B11
【总页数】1页(P32)
【作者】李冀风
【作者单位】晋州市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6
【相关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育英学校 [J], 李冀风
2.论晋察冀边区女性自主婚姻观念的确立——以《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研究中心 [J], 田苏苏
3.大气磅礴写春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战史丛书编辑纪事 [J], 谢钢
4.真实的记录─—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J], 毕建忠
5.抗战时期晋察冀“子弟兵”形象的媒介塑造——以《晋察冀日报·子弟兵》为考察中心 [J], 刘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男育英和女贝满

男育英和女贝满

男育英和女贝满灯市口大街路北55号有个面阔三间的中式建筑,这里最早是明代权臣严嵩的府邸,后来也曾住过蒙古王爷。

大门东侧廊柱上挂着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牌子,中央悬挂黑底金字的“育英学校”匾额。

这里就是当年闻名京城的“男育英、女贝满”中的育英中学。

起初这学校名字叫“育英学堂”,后来才改称“育英学校”,是北京第一所教会学校。

育英学堂和贝满女塾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1864年同时创办的,育英是男校。

美国传教士贝满夫人创立了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贝满女塾”,是女校,位置就在今天灯市口大街北边的大鹁鸽胡同,由此开启了北京女子教育的先河。

育英中学在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北平和平解放档案中记载,“育英”的校名,取自《孟子·尽心章》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这所老育英学校,跨越三个世纪,从办学初衷、育人理念和育人环境都折射出中国教育的新旧对照,也昭示着中华文化的浴火重生。

育英男中和贝满女中,是北京较早引入渗透的西方教育学校,是美国教育侵略我国的一个毛细血管,也是基督教麻痹青年的武器。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学校的实际管理者是美国人邵作德(副校长),校内设有查经班和静室(念经祈祷的屋子),学校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招收的学生大多是纨绔子弟,是个十足的买办学校。

日本侵华期间,学校的训育主任、教育主任、事务主任和会计等全换成了日本人。

学生被要求剪光头、穿制服,日本人实际控制的校方肆意开除、欺压学生。

据档案记载:1943年夏在校职员81人,学生1480名,其中住校学生较多,住宿拥挤,每屋4人以上。

当时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算学、国文、英文、物理、化学、生物、中外史观,还有日文和体育。

时任校长的李如松持有“美国友邦人寿保险公司”的股份,并利用学费、学生伙食费等方式囤积国债,当时的学校就如同一个杂乱市场,成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华的一部分。

深深的敬意——济南市育英中学的学生代表向来校做报告的英雄战士徐洪刚敬献红领巾

深深的敬意——济南市育英中学的学生代表向来校做报告的英雄战士徐洪刚敬献红领巾

深深的敬意——济南市育英中学的学生代表向来校做报告的
英雄战士徐洪刚敬献红领巾
王为民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1994(000)004
【总页数】1页(P1-1)
【作者】王为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1
【相关文献】
1.学习英雄战士徐洪刚树立海南特区新风尚——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刘学斌同志在海南省学习英雄战士徐洪刚先进事迹座谈会上的讲话 [J], ;
2.徐洪刚──根据“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事迹编写 [J], 徐永华;朱秋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年—1941年的育英中学
徐贵通王宝锦口述洪芷华整理
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吴江中学、震泽中学等被迫关闭,于是一群有识之士决定集众人之力,在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租界开设一所学校。

1938年,由吴江进德补习学社的周嘉林、费鲁直、沈钟和育英中学的一批热心人士,在上海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施肇曾先生的“觉园”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这便是抗战时期的育英中学。

施肇曾,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江苏吴江震泽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及上海电报学校,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先生继承施氏家风,一向热心救灾赈济等社会公益事业。

1923年,创办震属初级中学(即今震泽中学),施肇曾任该校董事长,其胞弟施肇基任名誉董事长。

“觉园”是1938年由震泽施肇曾先生出资购买的一处上海私家园林,作为育英中学校址,并吸收江中、震中部分教职员到沪任教。

“觉园”的得名据说还有两个原由:一则是预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法国政治家拿破伦曾比喻中国为“一头沉睡的雄狮”,主人取名“觉园”,既是希望这头“雄狮”快快觉醒;二则也暗示全国人民要“自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39年育英中学正式在上海开办,施士则任校长,杨雪门为训育主任,学校广发通知给原吴江县的各个学生,通知他们入学。

学校设有三个高中班和三个初中班,虽然当时学校规模不大,但由于良好的师资力量,还吸引了不少上海本地学生前来就学,在当时的上海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校中的吴江学生是住宿的,当时的宿舍在上海四马路的沧州别墅内,我们当年常和同学一起结伴去附近的“沧州书院”听书。

有一次,一批同学前往宿舍附近的一个电影拍摄现场看热闹,特地借了派克笔要演员签名,谁知回来晚了,学校前门已关,无奈只得通过后面的食堂门进入教室,继续去上夜自修。

回首往事,学校生活的一幕幕仿佛清晰可见。

关于学校的办学,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学而不厌”
当时的育英中学,校训只有两个字——“勤勉”。

每次上课,老师仔细地教,学生认真地学,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在教学上,学校的老师不仅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提倡鼓励学生能够主动提在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师生切磋、交流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原吴江中学和震泽中学的,如语文教师王怒安便是其中
之一,还有一部分老师是当时交通大学的教授来学校兼职,他们的水平当然都是数一数二的。

很多上海本地学生就是冲着学校良好的教学水平慕名而来。

二、尊师爱生,规章严明
学校对学生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良好品德的树立都十分关心。

在上海读书时,我们有些同学零用钱都寄放在训育主任那里,有一次训育主任杨雪门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上海这个花花世界,钱再多也用得完,一定要注意节俭,如果你们需要钱可以和我要。

”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话,但让我们终身难忘,杨雪门主任的话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

当年我们的宿舍与王怒安老师的宿舍仅一窗之隔,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找老师。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而有规律,学生不论寒暑早上一律6:30起床,每天要上早自修和晚自修,早自修点一次名,晚自修点两次名,晚上熄灯前还要点一次名,保证每个学生安全有序地过好每一天。

三、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除了重视课内教育,还很重视课外的教育。

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些学科竞赛,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要课程的比赛,获胜的同学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品。

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

此外,考虑到当时校园场地较小,学校将高中、初中分开,每月各开一次总结大会。

会议一般由杨雪门主任主持,总结一个月来的教学情况,表扬一些优秀学生,对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希望。

在大会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一位交通大学的老师,上课用的都是英文,一开始学生什么也听不懂,于是就在大会上提了出来,后来那位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同学们也渐渐适应了老师的讲课。

学校主张的是多表扬、少批评,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达到鼓励学生在校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目的。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最难忘记的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参观,这可以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

淞沪会战结束时,大量的国民党部队向后方撤退,但任第五二四团团副的谢晋元,率领的几百将士严守四行仓库(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坚决不撤退。

当时仓库的西面和北面是中国地界,已被日军占领,东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苏州河,河的南岸也是公共租界。

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

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也就成了孤军。

由于四行仓库地处外国租界处,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出面调解,最后协商谢晋元所率部队退至胶州路孤军营,并缴出了武器。

孤军营占地数十亩,地面坑坑洼洼,垃圾满地,住房十分简陋,营地四周铁
丝网高架,由白俄士兵把守,壮士们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俘虏营。

虽身处逆境,但八百壮士誓死抗日的信念没有动摇。

在条件艰苦的孤军营,八百壮士在谢晋元团长的率领下,仍然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早操、值勤、站岗,从不间断,并自力更生进行生产,准备随时报效祖国。

为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还每天举行精神升旗典礼,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

有一段时期,孤军营未被限制普通人的出入,上海同胞可以随便和孤军接触,在通往孤军营的路上,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自觉组织前往探望。

育英中学也组织同学前往参观,向将士们学习,以树立爱国主义崇高思想。

当时,看着将士们的操练,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之情,这一次极不平凡的爱国主义教育,它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1941年12月8日,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学校被迫再次停办,学校解散,学生各自离去。

临别时,老师和学生互相赠语留言,以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学校、老师栽培教育的感激之意,至今,我们还保存着当年的留言本。

育英中学在经历了不足三个春秋的时间里,匆匆地结束了它在上海的历程。

虽然,这次办学时间不长,但它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吴江培养了人才,体现了吴江人民重视教育事业并努力实践、不断追求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