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工程概况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3执行的规程、规及标准

4原体试验的目的、要求和试验容、法、工作量5原体试验案的设计

6原体试验监测与检测手段、法、工作量及布置案7原体试验的施工组织设计

8质量控制要点和质量保证措施

9工期计划

10试验报告的主要容

11经费概算

1工程概况

1.1 站址地理位置

1.2 站址地形地貌

站址的宏观地貌单元为冲洪积平缓倾斜平原,现为戈壁滩,无植被。地形开阔,微向北倾斜,地面标高2874.10~2877.25m。站址区及其附近分布有厚度不等的风积砂(局部为沙丘),同时由于地基土基本为粉细砂,且厚度较大,由于其含水量较小,在施工机具、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砂土扰动,破坏砂土天然结构,降低砂土强度,增加变形,原本稍密的粉细砂变得松散,甚至产生不良岩土问题,除此未见不良地质作用。

1.3 站区总平面布置

±500kV直流和接地极出线向西,各一回,本期建设的阀厅及控制楼居中,预留扩建的辅助控制楼及阀厅设在东西两端;330kV配电装置采用GIS敞开式布置,出线向北,规划18回,本期7回,规划330kV继电器室4座,本期建设2座;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布置在330kV配电装置南侧,规划设置交流滤波器3大组,共16小组,本期建设交流滤波器1大组,共6小组,预留扩建的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位于该区西侧及北,紧邻阀厅、和330kV配电装置;站前区为换流站和750kV变电站共用,设在全站南侧中部,西邻交流滤波器及其母线区,北靠主变区,东接750kV配电装置。该布置有综合办公楼、备品库及检修间、站用配电装置和综合水泵房等,站区主入口位于该区南侧中部,向南接进站道路。750kV主变区位于站区中部,西接330kV配电装置,东连750 kV 配电装置,规划设置主变2台,主变备用相1台,低压电抗器和电容器各16组,主变及66kV

继电器室1座,低压配电室1座;750 kV配电装置设在站区东端,采用GIS布置,750 kV规划向东出线10回,本期2回,规划设置高抗10台,高抗备用相3台,本期在乌兰一、乌兰二出线下建设高抗2台,备用1台。全站东西向总长度706m,南-北向最宽处520m,包括换流站及750kV变电站的站区围墙总占地面积25.29hm2,其中换流站围墙占地面积14.46 hm2。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1 地层岩性及分布规律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成果,站址区所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相的粉砂,局部夹角砾、砾砂、粗砂透镜体。根据地质成因、物理力学性质及密实度,共分为两个大层,第一大层有三个亚层,第二大层有两个亚层。各层岩土的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①粉细砂(Q4al+pl):褐黄色,稍湿,稍密,混少量砾。矿物成分主要为英、长、云母及一些暗色矿物。该层厚约7~10m,层顶标高为2868.22~2878.19m,层底标高约为2858.70~2869.43m,局部地段在地表有0.20~0.30m厚的角砾、砾砂层。

①1角砾(Q4al+pl):杂色,稍湿,中密。砾含量一般为30~50%,粒径一般5~20mm,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些深色变质岩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1.5m不等。

①2砾砂(Q4al+pl)杂色,稍湿,稍密~中密。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些深色变质岩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0.5m不等。

①3粗砂(Q4al+pl)杂色,稍湿,稍密~中密。成分主要成分为长、英、变质岩碎屑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

0.3~1.0m不等。

②粉细砂(Q3al+pl):褐黄色,稍湿,中密,混少量砾。矿物成分主要为英、长、云母及一些暗色矿物。该层本次钻探未揭穿,层顶标高为2858.70~2869.43m。

②1角砾(Q3al+pl):杂色,稍湿,密实。含砾,砾粒径一般5~20mm,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些深色变质岩等。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1.0m不等。

②2砾砂(Q3al+pl):杂色,稍湿,中密。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及一些深色变质岩等。层厚0.60~1.10m。该层成层不稳定,以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分布深度无规律,厚度0.3~0.5m不等。

2.2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根据载荷试验确定①层粉细砂的承载力

本次在场地进行的三处浸水载荷试验。

根据现场载荷试验,据现场载荷试验资料绘制天然地基载荷试验曲线,Z1、Z2仅加压至150 kPa,变形分别为4.04mm和3.45mm,Z1点加压至150kPa稳定后,浸水后,由于基坑坑壁出现坍塌,导致荷载试验配重系统发生沉降,载荷试验的主钢梁出现下沉,使记录产生错误,但根据其变性量其承载力极限值不小于150 kPa,即承载力特征值

f不小于75kPa;Z3点曲线

ak

没有明显拐弯,根据有关规判定,取s/b≤0.01即沉降小于7.9mm所对应得压力值作为承载力特征值,所以Z3点承载力特征值

f为150kPa。

ak

(2)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确定①层粉细砂的承载力

本次勘察对①层粉细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98次,其经过杆长修正后的击数为10~15,平均值为12,据此查阅有关手册其承载力特征值

f为

ak 130kPa~160 kPa。

综合以上分析,根据现场原位测试结果,结合有关工程经验,推荐各层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下表。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

注:标贯击数经杆长修正。

2.3 地下水

本次勘察最大深为20m,未见地下水,四无人居住,也无工业建筑物,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