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条文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
因其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指出了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
太阳病根据感邪的性质、体质的强弱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证型: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前二者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后者则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
虽然《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辨治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疗方药及误治变证等亦均有针对性论述,只是还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认识之。
鉴于此,本文兹对《伤寒论》太阳温病证作一肤浅探讨。
1.太阳温病证的概念《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指出太阳温病之症候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生的外感疾病。
温热外袭体表,肺卫受邪,同样会出现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病表证。
但温热之邪毕竟与风寒之邪不同,它具有温热的特点,且易伤津液,故起病之初,即会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不恶寒。
但从临床实践看,温病初期,邪在卫分阶段,也有恶寒,只不过是程度轻、时间短罢了。
试想,即使邪热炽盛的阳明病,在初起阶段也会表现有短暂的恶寒(183条),何况是太阳温病的表证?故此处所说的“不恶寒”,是恶寒少的意思,并非一点不恶寒,否则就不能称“太阳病“了。
或许从113条更能证实这一说法,该条云:“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从口渴、发热、脉浮等症状和用汗法治疗看,本证当属太阳温病证,而“形作伤寒”,是指本证有类似于伤寒的恶寒、身痛等症状,也就是说太阳温病也会有明显的恶寒表现。
至于这里出现“弱脉”,乃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意在说明感受的是温热之邪而非风寒之邪,所以,虽“形似伤寒”,但“脉不弦紧而弱”,同时出现“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等症象,使人一看便知是太阳温病证而非其它。
因此,治用辛凉发汗即可获愈。
伤寒论条文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精解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个条文是对伤寒的定义,此伤寒是指狭义的伤寒,是伤于寒的一种病证。
是太阳受病的较为严重的一种,其症状也表现较为明显而剧烈。
伤寒这一叫法,起初源于难经第五十八难,在难经中有“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这样的记载,就广义的定义而言,应该说是“伤于寒”引起的各种病证。
以上五种病理论上都是伤于寒之后所引起的,属于伤寒的范畴。
因此伤寒病包括太阳病,而太阳病里面又有具体的“伤寒”,是“大伤寒”范畴下的具体伤于寒的太阳病的一种症状。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意即体表体温的表现为已经发烧,或者还没有发烧。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意思是发不发烧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了,但一定出现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
为什么怕冷?因为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体温调节失灵了,造成温度下降。
为什么体痛?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水液气血均被堵塞,就象水管塞了,水龙头仍开着一样,压力就增加。
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寒冷而造成的痛。
所以只要要把水弄温了,排掉,把水排出去,同时也顺带把病毒排出去,痛就会消失。
但要注意,人体约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物质是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
为什么会呕逆?呕逆就是吃东西吃不下去,吃了会吐,说明影响到肠胃了。
这也是胃与大肠均属于阳明经的范围,如果把人体从外到里分为六层,分别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那么太阳是体表层,那么阳明就是第二层,肠胃属阳明经,位于第二层,因为伤寒会影响到阳明,影响到肠胃。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关于太阳病的内容。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太阳病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类型。
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为主要表现;伤寒则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和脉阴阳俱紧为主要症状;温病则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主要特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辨寒热的真假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例如,头痛七天以上自愈的病人说明病程已经结束,而病人身体太热反而想穿衣服,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针对太阳中风,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能够调和荣卫气,治疗中风的症状,例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
同时,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太阳病,例如头痛、汗出、恶风等。
在应用桂枝汤时,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对于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患者,可以加入葛根;对于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患者,可以去芍药;对于微寒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等。
1.太阳病中的方剂应用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进行治疗。
(43)发汗后身痛,脉沉迟者,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进行治疗。
(6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进行治疗。
(112)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可用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再加桂二两进行治疗。
(117)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
(118)2.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3.表郁轻证的证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治疗。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者,脉洪大者,可再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其中有关于出汗的条文是在《伤寒论》的第七条,原文是,“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好,名曰发汗解表。
发汗不解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发汗已解,其人小便利者,此为欲解。
宜桂枝五味甘草汤。
小便不利者,四逆汤主之。
大便硬者,可攻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便自利者,此为欲解。
宜桂枝加附子汤。
”。
这段条文主要是讲述了太阳病中发热出汗的情况。
张仲景认为发热出汗是好事,称为“发汗解表”,意思是通过出汗来解除表面的病邪。
如果发汗后病情得不到缓解,可以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
当患者出现小便利的情况时,说明病情正在好转,可以使用桂枝五味甘草汤来巩固疗效。
而如果小便不利,则需要使用四逆汤来治疗。
另外,如果患者大便干燥,可以使用大承气汤来通便。
如果大便正常,也是好转的表现。
这段条文总结了发汗的好处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情况。
从这段条文可以看出,古代医家重视出汗对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伤寒论》对疾病的
辨证论治的特点。
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和治疗经验的总结。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匮要略》背诵条⽂《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12】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2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烦躁不得眠,欲得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和则愈。
若脉浮,⼩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
《伤寒论》需要背诵条文(共112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14)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18)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2.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31)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38)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6)伤寒论条文展开分析: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6)伤寒论条文展开分析: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
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分析:从127条可以看出,太阳病有小便利与不利的存在,又从太阳阳明的脾约证小便数大便硬可知,是因为小便数而至大便硬,小便数至亡津液,大便因硬是转属阳明,此转属阳明是因为太阳,而此太阳之因是小便数,可见这个太阳也在管小便的。
那么那么通常我们中医人都说,太阳病的正治法为发汗利小便法。
但太阳病也有汗与小便或其一偏多或两者同时偏多之证。
如20条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就是汗偏漏泄的漏汗证,而这条同时也会出现小便难证。
那么小青龙或然证中也有小便不利的。
当然如71条的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五苓散证多出现了小便不利证。
当然格局不同治法各异。
174条风湿相搏的桂枝去桂加术汤证的小便利大便硬就是小便可能偏利泄证。
而29条的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就出现了汗与小便同时偏于外泄的。
而脾约证却是属于阳明证了,是太阳不正产生小便偏数导致了大便硬转属了阳明,那么阳明病统称胃家实。
胃家实的大便硬通常多用下法,而胃家阳明病有中风与中寒之分,中寒者不能下,当然中寒的胃家实大便是初硬后溏。
而中风证则是大便全硬。
当然胃家中风证之小便应该是色黄的,内经说胃中有热则消谷善饥小便色黄。
中风证之胃家实才用下法用三承气汤。
而脾约丸的配伍也用了小承气汤在内,意在下实,但因于小便数,用了芍药,麻仁,杏仁,芍药是助太阴之收以防太阳之偏于外泄的作用,但《神农本草经》却又说芍药是可以利小便的,然而伤寒论中小便不利证的加用药通常是茯苓而未有见用芍药者,难道本经之说有误,但从伤寒论序中得知仲圣的用药依据是本于《胎颅药录》而非《本经》。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此条文出自伤寒论阳病篇,廖廖数语,却玄机无数。
下面分三步拆解学习。
一、条文描述的是什么症状,如何理解?本条文描述的症状还是体表的问题,有项背的情况,有出汗情况,有对风、热、寒感觉的情况。
一般叫上述这种症状统称为葛根汤方证。
1、几几是什么意思?其中,条文中“几几”是一个重点症状,也是一个现在不好理解的形容词,是对项背强的形容。
“几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各个医家表述不一,不尽相同。
伤寒学派主要代表医家之一的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则认为:”几“就是指颈的意思。
他说,所谓几者,本是指短羽的鸟,而短羽之鸟是不能飞腾的,想要飞起来时,就会先唯伸颈部,项背强几几的症状与短羽之鸟要起飞时努力伸颈的样子一样,简单来说,成无已想说明的是,几几就是颈部不舒服的样子。
看来医家想像力太丰富,见识也太广,这样的状态被他用鸟伸颈的样子联想出来。
清初医家程应旄生平精研《伤寒论》,他认为”几几者,俯仰不自如之貌”,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低头弯腰不行,抬头反仰也不行,总之就不能活动自如。
日本汉医和久田认为是形容不便反顾伸舒的意思,因其非常强直,所以用几几来形容。
不过,说这么多,好像上面几位大医好像没说出什么更直白的东西。
倒是咱们祖国医学《黄帝内经》说出了个具体,其中《素问‧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至于头,几几然。
几几之义,可见矣”!另外《素问》又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颈项痛,腰背强是也。
”看来,上面这些人还只是理解了个大概,不如老祖宗说得实在。
果然,日本汉医浅田氏附和了一下内经所说,指出这都是邪气屯于太阳(体表)惹的祸,所以项背几几然而强,不仅是指颈强直,腰背一样。
最后,汤本求真本(《皇汉医学》的整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将这个情况说了个详细,他说项背强几几之意,按照上面医学家的说法,有点隔靴搔痒之弊。
他结合多年研究,指出知项背强几几的人,就是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头结节处上走之肌肉群强直性痉挛意思,如果病人自己说肩凝紧或腰背挛痛,就可以考虑“几几”的症状了。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每⽇⼀诵】伤寒论第6条第6条太阳病,发热⽽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汗已,⾝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重多眠睡,⿐息必鼾,语⾔难出。
若被下者,⼩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者,微发黄⾊,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瘈瘲(chì zòng);若⽕熏之,⼀逆尚引⽇,再逆促命期。
清·吴谦《医宗⾦鉴》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
发热⽽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
今太阳病始得之,不俟寒邪变热,转属阳明,⽽即热渴不恶寒者,知⾮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
由于膏梁之⼈,冬不藏精;⾟苦之⼈,冬伤于寒,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经络,早成温化,所以⾄春⼀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汗,名⽈温病,当以河间法⽤⽔解散,审其表⾥以解之。
⽔解散,即天⽔六⼀散,防风通圣之合剂也。
感风邪者,则有汗,名⽈风温,当以⽔解散减⿇黄,加桂枝,倍⽯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发其汗,则益助蕴热,必令⾝热如⽕灼也。
盖风温为病,乃风邪外盛于表,故阴阳六脉俱浮;热邪内壅于胸,故多眠睡,⿐息鼾也。
风邪伤卫,表⽓不固,故⾃汗出;壮热伤⽓,故⾝重倦,声微语难出也。
若被下者,则愈夺阴液,故⽔泉竭⽽⼩便不利也。
太阳府⽓将绝,故⽬直视也。
少阴藏⽓不固,故遗失溲也。
若被⽕者,则以⽕益⽕⽽阳⽓熏灼,将欲发黄,故微发黄也;剧者热极⽣风,故如惊痫时瘈瘲也。
微黄,病深⾊渐加⿊,故若⽕熏之也。
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热也。
⼝渴引饮者,⾥热也。
表热⽆寒,故不宜汗;⾥热⽆实,故不宜下。
表⾥俱热,尤不宜⽕。
⽈⼀逆者,若汗、若下、若⽕也;再逆者,汗⽽复下,下⽽复⽕也。
⼀逆已令阴竭,尚可延引时⽇;再逆则阴⽴亡,故⽈促命期也。
伤寒者,伤冬⽉之正寒也。
温病、热病者,伤三时之暴寒也。
⾮时暴寒乃异⽓也,以其兼令⽓⽽为病也,故春兼风温,即以风温名之;夏兼暑热,即以暑热名之。
世⼈通名⽈伤寒,⼜名⽈时⽓,医⼯见其传变六经,表⾥情状皆同,故同乎⼀治也。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书以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下是《伤寒论》的部分条文大字注音版:1.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汗出,恶风,脉浮。
【shāng hán lùn dì yī tiáo,tài 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tóu tòng,hàn chū,è fēng,màifú.】。
2. 伤寒论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强,发狂,脉浮而紧。
【shāng hán lùn dì èr tiáo,tài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wú hàn,tóu tòng,xiàng qiáng,fā kuáng,mài fú ér jǐn.】。
3. 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不惊,头痛,有痰,脉浮而缓。
【shāng hán lùn dì sān tiáo,tài yáng bìng,fā rè,è chán,hàn chū bù jīng,tóu tòng,yǒu tán,mài fú ér huǎn.】。
4. 伤寒论第四条,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身疼痛,少腹满,脉浮而数。
《伤寒论》背诵条文
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太阳病误下导致气机不畅、营卫失调的证治(协调营卫,行气化湿),桂枝去芍药汤的应用指征。
12.【必背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其人漏不止,虚烦不得眠,若发汗,必胜。
(22)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后阳虚汗漏不止的证治(扶正固表,调和营卫),注意不可再发汗。
13.【必背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成结为痈,宜桂枝人参汤。
(23)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导致病邪内陷,化热成毒的证治(升阳化气,通利水道),桂枝人参汤的应用指征。
14.【必背原文】太阳病,下之,胸满微痛,小便不利,渴而不欲饮,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25)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导致气机不畅、津伤水涸的证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白虎加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15.【必背原文】太阳病,脉浮而疏,法当发汗,而反下之,因致寒热不除,病迁入营分,重发汗,其人躁烦,发作有时,心中惕然,恶寒而膈急,手足逆冷,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28)研究要点】太阳病误下导致营卫失调,邪气内陷的证治(协调营卫,温中行气),大承气汤的应用指征。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急痛,或泄利下重,或小便不利,或咳者,防己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72)研究要点】太阳病未解,寒热错杂,证候复杂的证治(清热解毒,调和气机)。
1.太阳病发汗后,汗出不解,仍有发热、心悸、头晕、身体痉挛、欲倒地等症状,可以使用真武汤治疗。
(82)2.如果因误诊或误治导致伤寒患者腹泻不止、身体疼痛,需要紧急救治里面的问题,可以使用四逆汤;如果症状表现为身体疼痛、清便自调,则需要紧急救治表面的问题,可以使用桂枝汤。
(91)3.如果患者出现了少阳病的证候,例如寒热交替、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吐、胸中烦闷、口渴、腹痛、胁下痞硬、心悸、小便不利、身体微热、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治疗。
(96)4.如果患者出现了柴胡证,服用小柴胡汤后仍未痊愈,可以再次服用小柴胡汤,这样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出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伤寒论原文条文提取
《伤寒论》原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十六法,方十四首。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61、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138、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146、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177、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sun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161、傷寒發熱,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脅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பைடு நூலகம்,桂枝人參湯主之。
168、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汗惡風,大渴,舌上乾躁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6、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若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5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157、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榖不化,腹中雷鳴,心中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03、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