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心态如是禅_第五章 自在做主人——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卷七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
卷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内容提要:世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的原因有三:一、颠倒妄想世界相续,二、颠倒妄想众生相续,三、颠倒妄想业果相续。
前已破人法二执,建立人无我观与法无我观,或说是人法二空。
所说的是空如来藏。
般若的根本思想,非空非不空,“真空”不是虚无,其中有“幻有”。
此下着重解说“幻有”。
原文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白话解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向佛请示:“大威德世尊善于为我们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曾表扬过我,说众人之中,推我说法第一。
今听如来微妙法音,心有惭愧。
比如聋人在百步之外观听蚊蚋,看不见形,听不到声。
世尊虽说得详细,令我除疑解惑,但我还未彻底明白,还有些少疑惑。
原文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1。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2。
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注】1 习漏未除漏,是烦恼的别称。
因为烦恼会泄漏生命能量,所以有“漏”之名。
佛法把烦恼分为两大类:(1)起烦恼,指三界所起的烦恼,即以欲界的欲爱、色界的色爱、无色界的有爱为主引起的烦恼;(2)习烦恼,指三界外因藏识无明习气不思议变引起的烦恼。
习漏即是习烦恼。
修习声闻乘的人只断起烦恼,未断习烦恼。
阿难修习声闻,未得究竟境界,所以说像阿难这样的人习漏未除。
离一切烦恼,称为无漏,或称为漏尽。
也分两个层次:(1)非性无漏界,还未彻底离是非二相。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第一章众妙之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
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
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
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
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
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
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1、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活法-读后感
第三章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第三章--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1、对管理者的要求是德重于才
“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俸禄” --西乡隆盛
❖ 就是说,有功绩的人予以金钱奖励就行了,重要的领导职位一 定要有人格高尚的人来担任。 ❖ 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他所著《呻吟录》一书中明确提出: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 第三等资质。” ❖ 这三种资质按顺序来排就是人格、勇气和能力。
不到”办法,成功也就不会向我们靠近。
第一章--理想实现
5、持续努力,变平凡为非凡
正所谓“尽人事,待天命”。你是否已经用尽了你的全部力量。
❖ 所谓“不可能”,只是现在的自己不可能,对将来的自己而言那是 “可能”的。应该用这种“将来进行时”来思考。要相信我们具备 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
❖ 眼睛可以眺望高空,双脚却必须踏在地上。梦想、愿望再大,现实 却是每天必须做好单纯、甚至枯燥的工作。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一 毫米、一厘米都要挥洒汗水,把横亘在面前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
第二章--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6、答案永远在现场
“体验重于知识”
❖ 所谓“物应心愿”,一瞬间就帮助我们成功。 ❖“知”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 就“会”了。 ❖“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章--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5、自己的人生之戏
“每一天都极度认真”
❖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每个时刻都全力以赴、拼命奋斗,我们 就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心中描绘的梦想。 ❖始终保持火一般的热情,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事情, 一概以“极度”认真的态度面对,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创造我们人生 的价值,就能将自己的人生之戏演绎得精彩纷纭。 ❖“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的地步”。
如是心态如是禅_第一章 直面自我——你真的认识自己吗
我们之所以彷徨,苦闷,郁郁寡欢,找不到快乐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
因为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所以盲目攀附,追求那些并不是我们急需的、对我们自身有所裨益的东西。
于是,在遭遇挫折时,快乐便也随之远去,失落便成了我们人生的主题。
如何冲破抑郁的阴霾,找到一方乐土?选择直面自我吧。
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惶恐不安是因为你并不认识自己。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惶恐不安,感叹命运无常,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狭小的舞台上晕头转向忙命奔波?人之所以疲于奔命,是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
为了这所谓的幸福,于是有了忙碌的人生。
然而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大部分忙碌的人都是不幸福的,而反倒是少数悠然自得如陶渊明者更能享受到幸福人生。
个中原因是因为前者不能认识自己,而后者非常了解自己。
无疑,真正要做到清醒地认知自己,很难。
【斯芬克斯之谜】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有一个关于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守在路口,问过往行人一个问题:“有一种动物,它在早晨的时候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这个动物是什么呢?”来人答不上来,就会被斯芬克斯吃掉。
有很多人命丧生在斯芬克斯之嘴。
斯芬克斯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恶魔。
为了替路人扫清这个障碍,年轻的阿狄浦斯找上了斯芬克斯,并说出了最终答案:“这个动物就是人。
”斯芬克斯一听,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边跳下了去。
由此,祸患得解除。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知的。
在人生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因为人生的变化在不经意之间经过了很多阶段。
一个孩子,当他匍匐着四肢爬行的时候,这是在生命成长的初期。
等到他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这段时间,有很多东西需要积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内心的惶惑和游离。
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所积累的那些财富、声名、情感,一切的一切负累于心,苍老了生命,让我们日渐疲惫,就要借助拐杖,拐杖于是就成为了人的第三条腿。
一切如是--海灵格
海灵格《一切如是》:刺激尘封的思想第1章:承受痛苦比解决问题容易第2章:现象学的心理治疗第3章:每一个人都被『纠缠』第4章:温文有礼的伴侣往往破坏关系第5章:轻松自在一点吧,无人叫你去打仗第6章:伟大藏于平凡第7章:内疚往往跟随着成长第8章:参破生死便见自性第9章:接触到伟大的灵魂第10章:秩序是要被发现的刺激尘封的思想海宁格腐化了我的思想,瓦解了我的信仰,直阅我的灵魂深处。
我发现,自己对他的言行即不屑有好奇。
骤眼看来,他说的话都是熟口熟面的:母亲是重要的(天呀!);尊敬你的父母(多么像天主教的语气!);不要对抗父母,接受他们的一切(可是他们多我很差!)女人要跟随男人。
(这有必要吗?)是的,海宁格的治疗工作非常神奇。
我曾经跟随了他三天,观察他怎样在400明观众面前,替一些重病患者作治疗。
最初,场内气氛是紧张热闹的,然后慢慢地,我们由旁观者的状态,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场中的家庭,每个人的过去忽然浮现,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突然闯进脑海;施压,我的确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于当场中的女儿跪下敬礼时,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
到了晚上,我累得像完全虚脱了,这怎样解释呢?我只是一个观众而已。
为何这些虔诚的说话,在治疗时会突然变得有意义?卑微地站在父母跟前,请求父亲的祝福,又代表什么?为什么『道歉』也会不恰当?『原谅』是放肆的行为?究竟是什么在引导着人的思想?海宁格又是怎样触摸到我们思想中的盲点?他有些观点是在是匪夷所思的:●乱伦是因为有爱?●纯粹的罪行是无可避免的?●愤怒时罪行的来源?●妇解运动要尊重男性?●收养孩子有罪?●与家庭紧紧相连,才能获得自由?●向命运妥协?这些问题都在我脑中激荡着。
然而,真正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海宁格打动我的方法。
由最初接触他的治疗,到翻阅他的著作,再到与他面对面交谈,我都感到一股莫名的平静,觉得很放松,世界很美好。
也许是因为他总是在仇恨纠缠、疾病痛苦中寻找爱吧。
海宁格的说话也许有点过时,但正是这些语言、能直闯人的灵魂深处。
禅语感悟人生经典句子大全
禅语感悟人生经典句子大全以下是一些禅语感悟人生经典句子大全,仅供参考: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皆空幻、何曾有增减?若能悟透其中意、方得自在解脱身。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皆空幻,何曾有增减?若能悟透其中意,方得自在解脱身,拥有一个明净通透之心境。
3.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唯有悟道方能解脱!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纷繁中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归宿和平静!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万物皆空幻化中,唯有禅心独存真境!希望每个人都能悟透其中真谛,走向一个圆满自在人生之路,远离一切烦恼和执着。
5.无常便是常,常亦是无常;唯有悟透此道,方能解脱自在如意。
了解并接受无常的真谛,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更加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用禅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解脱。
6.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透其中,自在解脱。
7.万物从心生起,又从心灭去。
心若不生不灭,则万物自在如意!愿每个人都能悟透其中真谛,拥有一个圆满自在人生。
用禅的智慧去探寻生命的奥秘和价值,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8.心量广大,包容万物。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广包容之心境,在忙碌纷繁中找到真正归宿和平静,不受世俗纷扰影响。
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悟透真谛,自在如风。
10.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之间万象皆生;禅心清净自在人生!11.心如明镜,物来则现。
12.色是空的,我是我的;我是我的,色是空的。
13.心如止水,方能映照万象。
14.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15.万物皆空幻化中唯有禅心独存真境!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如如不动之心境在纷繁复杂中保持自己最初最本真之状态!16.心如墙壁,内外隔绝。
17.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唯有悟道方能解脱!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明净通透之心境走向解脱之路。
18.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1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简简单单两句话却包含了世间万象和人生真谛!愿每个人都能悟透其中意拥有一个明净通透之心境!20.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皆空幻化中,唯有禅心独存真。
禅修的感悟简短800字(优秀范文5篇)
禅修的感悟简短800字(优秀范文5篇)关于禅修的感悟简短,精选5篇优秀范文,字数为800字。
禅修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冥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知。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在禅修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感悟。
是我总结的一些句子,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禅修的感悟简短(优秀范文):1禅修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冥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觉知。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在禅修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感悟。
是我总结的一些句子,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1. 内心的平静是禅修的最大收获,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净土。
2. 禅修教会了我如何与内心的烦恼和压力和平相处,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3. 在禅修中,我学会了如何放下过去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担忧,活在当下的当下,珍惜每一个瞬间。
4. 禅修让我更加觉知自己的思绪和情绪,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和引导它们,不再被它们所左右。
5. 在禅修中,我明白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学会了接受一切的流转和变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6. 禅修帮助我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让我感受到一切众生的平等和共通性。
7. 通过禅修,我认识到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引导我走向内心的自由和智慧。
8. 在禅修的道路上,我学会了自律和坚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为我的学业和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 禅修让我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怀有一颗虚怀若谷的心,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10. 最重要的是,禅修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自己、自己、成长自己的机会,它是我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禅修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平衡内心、觉知自己,并以智慧、慈悲和喜舍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我相信,在禅修的指引下,我将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人。
禅修的感悟简短(优秀范文):2禅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通过舞动的动作和呼吸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初级禅舞课程,并对禅舞有了深刻的感悟。
十句顶级禅意句子正能量
十句顶级禅意句子正能量禅意,就像那深山古寺中袅袅升起的香烟,神秘而又充满力量,能在不经意间点醒我们的心灵。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十句充满禅意的正能量句子。
第一句:“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这就好比我们站在一片空旷的草原上,风在周围呼啸而过,但是只要我们内心坚定,就如同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大树,风只能是过客,无法撼动我们分毫。
我的朋友小李,曾经在工作中遭遇了很多的麻烦,同事的排挤,上司的刁难,就像那一阵又一阵的狂风。
可是他没有被这些外在的压力打倒,他坚信自己的能力,坚守自己的内心,他常说:“我只要做好自己,他们就像那风,能奈我何?”最后,他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尊重。
第二句:“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这多像我们走在布满尖刺的道路上,如果我们小心翼翼,不被周围的诱惑或者干扰所左右,就不会受伤。
我有个邻居张大哥,看到别人炒股赚钱,心动了,没经过深思熟虑就把自己的积蓄投了进去,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他后来懊恼地说:“我就是太冲动了,看到钱就像看到了眼前的幻影,追着跑,结果掉进了陷阱。
要是我能不动心,哪会受这罪呢?”第三句:“人若无求,心自无事;人若没有求的欲望,心里自然就没有烦恼的事。
就像那平静的湖水,没有风的搅动,没有鱼儿过度地翻腾,它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倒映着天空和山峦。
我的同事小王,他是个特别知足的人。
别人都在拼命追求升职加薪,他就安安稳稳地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
他说:“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挺好的,有吃有穿,工作也得心应手,我干嘛要给自己找那么多烦恼呢?”他每天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四句:“生活的禅法,是一种心地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不要固执于一种形式,根据自己的能力,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这就好比我们去旅行,在山区,我们就享受那崎岖山路带来的挑战和山间清新的空气;在海边,我们就沉醉于那浩瀚大海的波澜壮阔。
弘一大师的五句话
弘一大师的五句话摘要:1.弘一大师简介2.弘一大师的五句话及其含义2.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2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2.3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2.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5 以佛智慧力,演说诸法无我,及如来藏不生不灭正文:弘一大师,原名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佛教家、书法家、音乐家、教育家。
他精通佛法,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诠释佛教教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弘一大师的五句话,以期带给大家对佛教智慧的领悟。
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意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固定的实体,如同梦境、幻影、泡沫、露水、闪电一样短暂易逝。
我们应当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从而放下执着,达到解脱。
2.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句话强调了禅修并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无论行住坐卧、言语动静,只要内心保持平静、专一,都可以进行禅修。
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修行,锻炼自己的心性。
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句话阐述了佛教的因缘法则,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这揭示了事物的无常性,教导我们要看破生死轮回,明了生死无常,从而珍惜生命,努力修行。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提醒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只有超越对表象的执着,才能见到真实,见到佛性。
5.以佛智慧力,演说诸法无我,及如来藏不生不灭这句话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无我。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体,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不断变化的。
只有认识到了无我,才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
通过以上对弘一大师这五句话的解读,我们可以对佛教的智慧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于自由的文章(15篇)
关于自由的文章(15篇):自由关于自由的文章第1篇:自由有人说,人早已挣脱枷锁,已是自由的。
有人说条条大路就在前方,只管前进吧,路的尽头便是极尽的辉煌。
我伫立于天地之间,群山之巅,尽我所能极目四望。
我仰望这天,看不透,我看不透这天有多高。
我俯瞰这地,望不尽,我望不尽这地有多远。
层叠的山峦和那远天的流云,是这天地的壮美,还是那樊牢的伪装?前路茫茫,皆是虚妄。
路究竟在何方?我在尘世间跌宕,寻不到你的方向。
是群山遮挡,还是醉眼迷茫?路的极尽又是那?是终点还是起点?是新的征程还是落幕的辉煌?我曾在这天地间飞翔,是谁折了我的翅膀,让我无法自由翱翔。
请还我一双翅膀,我想要再次飞翔,在哪青天之上。
关于自由的文章第2篇:单车上的自由时光大概像是困在笼中的鸟儿,总渴望一场纯粹的自由,越是被束缚的厉害,越是忍不住去挣扎。
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不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毕竟哪里有无忧无虑的自由呢?我喜欢踩着单车的感觉,那一刻我像展翅翱翔的雄鹰一样,天高海阔任我遨游,无拘无束自在畅快,我能感觉到,那一刻有我想要的自由。
迎面而来的微风掠起耳畔的发丝,一上一下轻飘飘地浮动着。
微风拂过面颊的时候是柔软的,凉丝丝的柔软,不同于柔若无骨的手指拂过面颊,柔和中却是饱含无尽的温暖。
也许那是你用手掬起一捧清澈的山泉清洗脸颊的柔软温润,舒适的让人分外清醒而又忍不住沉醉,或许眼神是清晰的,意识却是放松的,甚至是不经意就消散了的。
浮动的发丝擦过脸颊的时候,算不上酥酥麻麻的,有点的痒痒的吧,我也很奇怪,原先有时候痒痒的感觉也是如此舒服的呢。
我喜欢穿着,或者更确切的来说是罩着宽松的外套,那种袖口腰间下摆都没有松紧束缚的宽松衣服,无风的时候能够自然的下垂,衣服不长不短,刚刚适宜的感觉。
我不会拉上拉链或者扣上纽扣,因在单车飞驰的时候风宝宝会忘情地一下子扑进我宽阔的怀抱。
风儿灌进我的衣袖,会鼓囊囊的拉开了我的袖口,它会调皮的扬起我衣服的下摆,潇洒的上下翻飞着。
禅定坐禅实践概论
禅定坐禅实践概论禅坐,是禅宗最重要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当下社会众多练功及养生者每日必修的一种功法。
当前,许多研究证明,禅坐(或静坐)可以平衡自己的心态,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排除执着、贪婪、放纵和心结,而使个人心智变得清醒觉察。
它有助于我们身心健康,挖掘自身能量,提升学习效果,提高个体智慧。
《六祖坛经•坐禅品》中,慧能大师说:“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做。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如此来讲,禅坐不定非得坐着才行,只要在做任何一件事中,能做到一念不动就可以。
如六祖劈柴,专心致知,一念不起,保持忘我境界,这也是一种禅坐。
这种状态,犹如佛家讲的“外不着柤,内不动心”,蠕蠕不动中始终保持一种清净、平等、觉。
慧能大师又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既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外禅内定,是为真定。
”如果说禅坐是一种形式和过程,那么禅定是一种良好状态。
或许,可以说禅定是禅坐中的一种对身体自我修复的积极状态。
禅坐可以帮你修身,煅练身体,提升体质,但真正入了禅定才能帮你修心,开发善心,提升智慧。
当然,做为初学者,这种认识不一定正确。
因此,我想除了养生练功之外,我们必须学会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学会坐禅,用禅定的状态帮我们出成绩,帮我们成长。
即少起心动念,专心一致,干好每一件事。
或许,这就是那些优秀学生、先进产业工人、著名科学家、杰出企业家及一切领域中的佼佼者成功的原因。
心宽如海:世界无界,心容则容_第三辑 心淡如海
"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
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这是一首田园小诗,说的是智者从容淡定,因此装得下山明水秀,于是怡然自乐。
淡定是一种人生境界,因此能够淡对名誉不争,淡对邪财不取;淡定更是一种勇气和力量,于是能够挺过困境挫折;淡定还是一种心胸的宽博,看淡成败,不计得失,最终大彻大悟,笑傲人生。
第11章心淡者,淡对名誉不争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这样告诫儿子,也是在告诫那些为了功名碌碌一生的世人。
其实,等到风云看淡之后,你会发现放下了功名才真正做到明志。
冷静淡定,目标明确奇迹就会出现想要寻找走出迷宫的出路,就要冷静下来。
我们只有静下心思考,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为自己制定更加明确的目标,也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有时冲动是一时的,在冲动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并非是明智的,要想确定自己的目标,就要让自己先学会冷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心淡如水的人,难以找到自己的道路。
若要明确自己的志向,走向更远的地方,淡定就是一种必备的素养。
有一次一位探险家到没有人烟的沙漠中去探险。
沙漠神秘而危险,稍微不留意就会迷失其中,他深知这点,所以压住心中的杂念,异常注意着周围的环境。
然而意外还是出现了。
有一天,他突遇了暴风的袭击。
在沙暴袭击的时候,他本能地趴到了地上,闭紧眼睛,等到沙暴过去之后,他睁开眼睛发现情况糟糕透了,因为他慌乱之中丢弃的背包不知道被风沙带到了哪里,更为可怕的是,他挂在衣服上的水壶带子被吹断,水壶也不见了!对于沙漠之中的人来说,水就是生命,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丧生的人不计其数,找不到方向唯有等死。
他有些慌乱了,因为此时的他一无所有。
没过几分钟,他就觉得生命开始流逝。
偶然间,他将手伸入口袋中,摸到了一个蝴蝶的标本--那是他曾经承诺给女儿的礼物。
原来他并非一无所有,他还有一个标本。
禅宗心法
禅宗心法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
悟禅,可拭亮慧眼,透视生命的意义,领悟生活的真谛。
以禅涤心,净化心灵,人生将向我们报以微笑与愉悦。
一、平常心:自然恰淡是人间真味二、随缘:豁达洒脱,随性自然三、淡泊名利:恬淡造就高洁人生四、财富:贫而无怨,富而无骄五、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宽恕:宽则容人,宽则得众七、大度:以善心包容善恶贤愚八、学会放弃:舍得才能自我解脱九、微笑:微笑是金,利乐有情十、忍让:百忍成金,培植福报第二章:养心怡性风尘世界,歧途纵横。
惟有用心悟禅,方解人生难题。
禅是藏在你心中的一盏明灯,都会你自净内养,怡情怡性,为你照亮,指引心路。
一、自我深化,为你清净的心保鲜二、内养:内在品质包装了心灵三、无心:这是出民的自在之心四、谦恭:谦恭处事,悟道圆融五、禅定:打造智慧的空间六、排除诱惑:戒迷已逐物七、心外无物:除却无常,生命永恒八、自我解脱:摆脱枷锁,自在快乐九、快乐:供养诸佛莫若供养无心第三章:济世积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施于比收受更有福。
生命的升华往往缘于助人、救困、放生、布施。
以善念济世,以积德解脱,是悟禅修禅之要义,是大慈大悲之表现。
一、同情心:同情即是大慈大悲二、助人:助人者,人必助之三、放生:常生放生,增加善业四、布施:多帮众生,惜福培福五、与人为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六、自我牺牲:牺牲小我,成就大多七、功德:施恩图报者无“功德”八、去自私:念及他人,关爱众生九、众生平等:佛法天界,慈悲同在第四章:执着追求禅,并不玄奥和神秘,禅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和生活里。
只有专心不二,坚持到底,才能找到禅的真谛。
坚定信仰,不懈追求,才能看到希望和光明。
一、信仰:人生修炼的成功动力二、意志:意志坚定,再难也“能”三、自强:没有什么我们不能做的四、自尊:我自敬自重,故我在我强五、自信:自己便是明珠,便是如来六、虔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七、执着:放下一切,一心向佛八、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五章:返朴归真禅的智慧,于生命中最大的意义,便是让人看清自我本性,保持朴实真诚的根性,不为物俗所牵,不被色相所迷,随缘自在的生活。
入世和出世
所谓入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把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行者才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
贪、嗔、痴虽然是苦,但却是培养觉性的很好的资粮,就如同大粪一样,是将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不可缺少的肥料。
因此这些境界的出现恰恰是培养觉性的好时机,古人讲的“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道理。
修行不一定要将自己与世隔绝,把自己关在一间黑屋里闭目打坐。
这种形式所培养的觉性,如同在温室里培育的花朵一样,一旦把它栽培到大自然中,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快就凋谢了。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不满意的事或者不满意的人,而生起嗔恨心,那说明觉性还不够强,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念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境界,也是检验修行成果的试金石。
隆波田的女继承人安嘉利.泰雅侬得老师(《动中禅修行指南》P11)见到名色以后,隆波田并没有把她留在寺院里修行,而是要她回到日常家庭生活中练习动中禅以培养觉性。
阿姜诺特见到名色以后,有一段时间在森林中独自一个人行脚,后来隆波甘恬派人把他叫回了寺院,要他担任苏卡多寺的副主持也是出于同样考虑。
寺院里的繁杂事务,恰恰是培养觉性的好时机。
如此把修行与生活相结合,这就是入世。
所谓出世,是指修行者的心远离了贪、嗔、痴。
虽然他(她)的身在世间,但是他(她)的心却超越了这世间,就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这就是出世。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
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如是心态如是禅_第二章 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快乐——你还在迷惘吗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失去了理智、理性,人就可能变成魔鬼;反之,则会成为天使。
此言甚为有理。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旦失去理智,任由欲望的“魔鬼”撒野,我们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从此深陷迷惘之中,快乐自然也就离我们远去。
追求五欲,疏忽了心智人的贪欲心理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迷失自己,在无法唤醒心底那份纯真和善良的同时越陷越深,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心中所有不属于自己的欲望。
《维摩经》上这样写道:“直心是道场。
”一个人的心净化了,他周围的人也便随着净化了。
不管际遇如何,都要保持一致的态度,保持快乐的心境,那比千万的家产要有福气的多。
你可以拥有很多东西,但不可以放弃最宝贵的,懂得取舍,懂得珍惜,才是懂得生命的人!生命寄予我们太多的机遇,如能把握,一定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但要失去也在弹指一瞬间。
人的贪欲心理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迷失自己,在无法唤醒心底那份纯真和善良的同时越陷越深,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心中所有不属于自己的欲望。
【四位夫人】从前有个很富有的人,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
他娶了四位夫人,最宠爱的就是四夫人,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其次是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再其次是二夫人,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最不为富翁关心的还是原配夫人,这位富翁对大夫人,从未重视,只让其做家务。
后来富翁患了不治之症,临终前,他对最心爱的四夫人说道:“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财产妻儿虽多,一个也带不走,我请求你陪我一起死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你怎么能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轻轻,怎么能陪你死?”唉!富翁叹了一口气。
过了一会儿,富翁把三夫人请来,乃照对四夫人讲过的要求,再向三夫人提出。
三夫人一听,吓得发抖,连忙道:“这怎么可能?我年纪这么轻,你去世了,我还可再改嫁他人!”唉!富翁只得又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叫三夫人退去。
2023佛家经典人生格言
2023佛家经典人生格言佛家经典人生格言心灵禅语精选:1. 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
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
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2. 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3. 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4. 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
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5.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6.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
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7. 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
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8.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
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9.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
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0.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1. 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2.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13.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14. 落日溶金,暮云四合,晚霞带着无尽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冢,云无语,草也沉默;落在了那片空白,让人忆起了你,用缕缕青丝熬成了白发沧桑,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风景。
关于宁静致远的作文_高三作文
关于宁静致远的作文_高三作文关于宁静致远的作文关于宁静致远的作文一:宁静致远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题记世界是纷杂的,人们对于其,赋与了一个字:闹。
闹市万千,人心似海,有这股闹的狂风,心海就会翻起千层波浪。
闹,如夏夜蝉鸣,那聒噪,惹得人心动荡,烦躁不堪。
武汉地区有一句俗语:天热火气大。
怎样消暑呢?于是智者就告诉我们”心静自然凉。
”如此看来,静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于是,人们的寻静之旅就开始了。
鲁迅先生”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只能借美好的事物寻求安慰,排解苦闷。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感悟到鲁迅先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许,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只有百草园中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能够给他些许安慰;也许只有那”树叶间长吟的鸣蝉,低吟的油蛉,会弹琴的蟋蟀”会给他些许快乐。
那种安详与快乐,建立与”神秘的美女蛇传说”中,存在与”冬日里雪地捕鸟”的乐趣中。
但是寻求宁静只能靠回忆吗?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我叫金三顺》中的女主人公说过”回忆不具有任何力量。
”它并不能够改变现实。
静,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是求之不易的,静,早以不是落个耳根清净罢了!前些天在拜读《论语;雍也》篇时,我寻求到了一丝关于静的脉络:”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
颜回却依然不改爱学乐善的快乐,这才是好品德呀。
颜回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都在寻静,并乐之不疲,孰不知,静就在我们心底,即使我们身处闹市之中,静仍在我们身旁,只不过抓不到它罢了。
李白的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诗不难读出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源于自己的做法。
有人实在无法忍受这份喧闹与浮华,选择了主动避开,于是就有了隐。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陶渊明心中所希望的现实社会就应该如《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
《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佛教是一种觉悟的教育,觉悟的人,将觉悟的内涵与方法告诉尚未觉悟的人,希望透过学习、思维、实验的过程,觉悟人生宇宙的真理,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
因此,严格说来,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任何的宗教义式都只是为了收摄人们的散乱心,让心安定下来,进而净化心灵,显现本来面目。
可惜今日的佛教过分强调方便,染上无法让现代人接受的迷信色彩。
尤其是西藏佛教,外人往往不得其门而入,直斥为装神弄鬼的巫术。
众生的烦恼源自我执,执着人我、法我为实有,妄起分别,造诸恶业,因此轮回苦海,永无出期。
所谓修行,便是内观自我无实,扩而大之,一切万事万物都是虚幻无常,自性空不可得。
若能了知一切皆空,自可海阔天空,自由自在,断除烦恼。
然而,证空性的方法很难、很抽象。
学佛一辈子而不知空性为何物者,比比皆是。
主要原因有四:一、不知佛法以缘起正见为基础,而缘起就是性空。
二、仅在表相上做功夫,不肯实修,当然不能谛观诸法皆空。
三、误解空为消极逃避,毒蛇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四、即使想修空性,也不知道如何修。
这些缺憾都在《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这本书中得到圆满解答。
当我看到初稿时,非常惊讶有这么一位教证俱足的上师,能够如此精确地阐明世间最高真理。
它的殊胜处很多,至少包括四点:一、要言不繁,让读者直接切入佛法的核心。
二、理论与方法并陈,既不落入文字游戏,也不致令人盲修瞎练。
三、掌握佛法的全体,大小乘、显密各传承的修行法门兼具。
四、次第分明,由析空(无我禅修)、唯识空、中观自空(分自续派与应成派)而中观他空,拾级而登,必达明空不二的大圆满境界。
人类在迈向二十一世纪之际,压力苦恼千万倍于昔日,空性的修养,更显重要。
这本书是所有人类所应该研读而且实修的,因为大家都有“有”的困扰。
“有” 不除,心就不安。
唯有靠禅修,才能证悟“有”其实不存在,只是“空”的另一面,空有不二就是佛法的无上真谛,就是世间的最高真理,就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处。
玄妙佛禅佳句
玄妙佛禅佳句1、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2、生而为人,心存善念;入世而活,护己周全;恶魔纵横,善恶转眼;纷繁杂乱,愿君安然。
3、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
而不是刻意,不如放开,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
4、莫从卑劣法。
莫住于放逸。
莫随于邪见。
莫增长世俗。
奋起莫放逸。
行正法善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5、佛法越修越简单,越修离你越近,你真正的修进去了,学进去了,佛心自现,自然光明。
6、学会一个人生活,不论身边是否有人疼爱。
做好自己该做的,有爱或无爱,都安然对待。
7、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8、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9、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10、要晓得冤仇结了之后,生生世世报不完的,冤冤相报,那到什么时候才了?11、菩提树下的轮回,是几世遗留的姻缘,等你来度我;石桥下等你来过,岁月的蹉跎让我犯了错,回首前尘,只愿涅盘成佛。
12、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3、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14、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15、如果您的身体错了并且心不纯净,那么力量和财富就像乌云密布。
不管情况如何,都不要忘记善意。
1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7、阿难即从座起。
礼佛合掌,长跪白佛。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18、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19、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就会听不见别人。
20、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真谛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
一个人,如果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
如果自己本身就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我们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依赖他人。
停下追逐物欲的脚步,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本心本性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迷失了本心本性,就会追逐外在的事物。
在追逐外在事物的同时,又进一步迷失了本心本性。
《楞严经》里有一段名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迷己逐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意思是说,芸芸众生,从无限长远的时间以来,迷失了本心本性,被外在的事物牵着鼻子走。
一味地追求金钱、物质和名誉,在滚滚红尘中,迷失了自己。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本心本性,都有“自家宝藏”。
本心本性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迷失了本心本性,就会追逐外在的事物。
在追逐外在事物的同时,又进一步迷失了本心本性。
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
一个人,如果醉心于功利,便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
如果自己本身就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我们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依赖他人。
【佛就是自己】一天,一个青年去拜见禅宗六组慧能大师,慧能一看他就知道是佛门龙象。
于是问道:“你从哪里来?”青年恭敬地说:“从不远的地方来。
”慧能心想:“这么小的年纪就有如此造化,真是难得!”于是又问道:“你的生命在哪里?”年轻人答道:“生命?我早就忘记了!”慧能十分欣喜,召唤少年向前进来:“好好说,你府上是哪里?”“浙中。
”“来拜见我是为了什么事?”少年说:“世间均是垃圾,无处容身,请师傅收我为徒。
”慧能为了考验他出家的决心,笑着说:“不要出家!”少年坚定地说:“不要不出家!”后来,这个青年继承了六组的禅风,成为著名的南阳慧忠禅师。
慧忠禅师在河南的深山里苦修了40年,与世人隔绝,没有任何烦恼与欲念,终于见到了清明的世界。
有个僧人问他:“怎样可以成佛?”南阳慧忠微笑:“放下、忘掉。
”“怎样才能物我两忘?”“超越一切,无欲无求!”“佛是什么?”慧忠扬眉大笑:“佛就是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想一念,佛就是你自己。
”抛弃杂念,可以看见清明世界。
无欲无求,才能体会佛意。
世人遇事总会想得到别人帮助,却恰恰忘了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依赖,于是自己便成了累赘。
而反过来,一求己,就成了佛。
【心中有佛】苏东坡曾与佛印和尚一起乘船游玩,苏东坡觉得自己是个才子,学佛也学得好,就问佛印和尚:“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和尚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非常高兴。
然后佛印和尚又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想跟佛印和尚开个玩笑,于是笑着说:“我看你像堆狗屎。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
苏东坡回家后跟苏小妹说:“今天佛印和尚被我取笑了一番,我问他看我像什么,他说我像佛,他问我看他像什么,我说他像一堆狗屎,他竟然还得意地大笑。
”苏小妹对她的兄长说:“你以为你赢了吗?我只知道佛教上说,看别人是佛的人其实自己就是佛,看别人是狗屎的人,其实自己就是狗屎。
”苏东坡当时被羞得满脸通红。
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具有佛性的,只是人类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本性的东西被贪、嗔、痴、慢所蒙蔽了。
贪就是贪婪,嗔是愤怒,痴是痴迷,慢是傲慢,这些每个人身上都有,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了,本性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身体变得纯净,心灵变得纯善,那就什么烦恼病痛都没有了。
【禅悟】人生在世,假如能够“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适度的物质需求,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但过分地追逐外物,就会被外物所奴役,成为外物的奴隶,就伤了本心本性了。
别做欲望的傀儡,上演木偶人生当我们痴迷于身外物时,我们也就迷失了本心本性,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己家宝藏。
有一句俗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语道破人间真相。
不错,人生在世,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执著,放任无止境的欲望,那么最终就会迷失本性。
临济禅师有两句话说:“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边人。
”意思是说,人生如同傀儡戏,嬉笑怒骂,都身不由己。
傀儡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木偶戏。
当我们痴迷于身外物时,我们也就迷失了本心本性,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己家宝藏。
于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更像是被欲望掌控的木偶,上演身不由己的人生。
【寻找宝藏的人】一个人去沙漠中寻找宝藏,可是宝藏没找到,所带的食物和水都已经没了。
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身上更没有一丝力气,他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死的前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后的祈祷:“神啊,请帮助我这个可怜的人吧!”神真的出现了,问道:“你想要什么呢?”他急忙回答说:“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也行。
”神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
他吃饱喝足以后,又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很幸运,他找到了宝藏,那些宝藏在那里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他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但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来支持他走完剩下的路。
他带着宝藏往回走。
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宝藏,他一边走一边扔,到最后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
最后,他躺在地上,临死之前,神又出现了,问道:“现在你要什么?”他回答道:“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死到临头,仍然没能摆脱欲望,还在渴望更多的食物和水。
熙熙攘攘的世人,其实都是被欲望操纵的木偶。
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你就需要拼命去挣,于是,“金钱”这魔掌便掌控着你。
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你需要费尽心机往上爬,于是,“名位”这跟线就会牵引你。
我们为名、利忙碌奔波,还自以为是自己在掌控命运,殊不知,我们的命运早交给了欲望,我们也随时将成为欲望的牺牲品,正如故事里寻找宝藏的人一样。
【农夫买地】有个人问禅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禅师说:“欲望。
”那个人满脸疑惑。
禅师说:“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农夫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探一下。
到了那个地方,他向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候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这个人心想:“那我这一天辛苦下来,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圈很大一块地,这样的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于是他就和当地人签订了和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时候,他回头看不见出发的地方了才开始拐弯,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的辛苦带来的欢悦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的话一寸地也不能得到了,于是,他走斜路向起点赶去。
可是太阳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
于是他加紧了脚步,只差两步就到达起点了,但是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时候两只手刚好触到起点的那条线。
那片地就归他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经失去了,还有什么意义呢?禅师讲完,闭目不语,弟子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答案。
人生就如同陀螺,欲望恰如施之于身的鞭子,在欲望的鞭笞下,我们作无休止的转动,如同故事里圈地的农夫。
不管我们的人生有多忙碌,结局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到最后,仍然不得不停下来。
当如陀螺的人生停下来后,剩下的就只有绝望和痛苦了。
【禅悟】人生有时候像一个不能自主的木偶,有时候又像一个被鞭笞的陀螺。
控制和鞭笞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内心的欲望。
摆脱了欲望,便能自在做主人。
滚滚红尘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自由作为世人,应放下身心,于动中用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意思是一切圣贤,能转万物,而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
然而,世间凡夫俗子因为心有妄念,所以大都被万物所转,其人生就如同墙头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绕圈子。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
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
对合自己心意的,则心生欢喜,产生贪爱之意;对不喜欢、讨厌的,则心生烦恼憎恶,心里常起妄想。
这样就会害人害己。
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
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
”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的说法。
因此,作为世人,应须放下身心,于动中用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
禅的真谛,就是要超越声色纷纭的外部世界,在滚滚红尘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月光满屋】一个老和尚在临终之前,想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自己的弟子,但是有一个难题,让他迟迟拿不定主意。
他有三个弟子,每个人悟性都极高,正因为这,老和尚一时很难抉择到底由谁来继承他的衣钵。
事情一拖再拖,直到一个月色清亮的夜晚,老和尚感觉自己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也该确定继承人的时候,他冥思苦想后,想了一个法子,通过考试来选定最合适的继承人。
他叫来众弟子,给了每人一枚铜钱,让他们每人出去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即便宜,又能填满禅房,谁就是继承人。
大弟子和二弟子听完之后,拿起钱便走了,只有最小的三弟子纹丝不动,仍然端端正正地在一旁专心打坐。
没过多久,大弟子气喘吁吁地回来了,他告诉师父,他买了几车干草,足以填满禅房。
老和尚一听,没有任何表情。
紧接着,二弟子也回来了。
他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亮,烛光瞬间溢满了整个禅房。
老和尚面露喜色。
同时,也将眼光扫向了一直没有离开自己身边半步的三弟子。
只见这个最小的弟子慢慢起身,双手合十说:“师父,我买的东西不要钱!”说着,他“噗”地一声吹灭了蜡烛,禅房顿时显得一暗。
瞬间,他推开了窗户,打开了门。
水一样的月光随之涌进了禅房,禅房里洒满光辉,一片透亮。
老和尚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他脱下身上的袈裟,轻轻地披在最小的弟子身上。
“以我转物”就是如此简单,只要你拥有一颗喜悦自在之心,不论你走到哪里,你在从事什么,你都能自在做主人。
转化的关键,就在一念之间!【开悟的黄铁匠】明朝初年,在湖南潭州有一位姓黄的铁匠,以打铁为生,人们称之为黄打铁。
那时正是朱洪武兴兵作战的时候,需要很多兵器。
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
有一天,一位游僧经过他家,向黄打铁化缘。
黄打铁热情招待了游僧。
游僧吃完饭后,就说:“今日承蒙施主施舍,无以为报,送你一言你看如何?”黄打铁说:“请讲!”游僧说:“你何不修行呢?”黄打铁答:“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游僧说:“有一念佛法门,虽然在忙碌中还是一样修,你能打一锤铁,念一声佛,抽一下风箱,也念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往西方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