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016指南

合集下载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016指南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016指南

附件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或“慢性病”)是目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最主要的一大类疾病。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我国居民慢病死亡率达533/10万,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为主要死因,且增长迅猛。

这几大类疾病占总死亡的比例从1990年的65.5%增至2010年79.4%。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慢病仍呈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1—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部署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国际合作研究八个重点任务。

专项实施期5年,2016—2020年。

关于部署全国疾控系统2016年慢性病防控与营养重点工作的通知

关于部署全国疾控系统2016年慢性病防控与营养重点工作的通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中疾控慢社发〔2016〕165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部署全国疾控系统2016年慢性病防控与营养重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为使全国疾控系统更好地安排和部署年度任务,形成合力有序推进慢性病防控、营养改善与相关工作,根据当前我国疾病防控总体形势及要求,结合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疾控中心工作要点,现将慢性病防控与营养重点工作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做好规划评估与制定(一)终期评估《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逐一对照具体目标,对本省(区、市)完成情况进行终期自评估,年内完成并上报自评估报告。

(二)推进制定本省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

国家级正在制订《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6-2025年)》。

请各省尽快结合各省实际制定当地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及行动计划,争取更多政府部门参与慢病防控工作并做好宣贯和落实。

二、严格按照要求完成监测任务(一)提高死因监测质量。

力争死因报告全覆盖,消除死因报告空白县。

进一步提高605个国家监测点工作质量,完成2015年漏报调查死因数据的分析工作及年报。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绩效考核。

开发分级培训教材和网络培训视频,强化业务培训与工作督导和重点帮扶。

(二)做好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

山东、甘肃、广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监测点务必在4月底前完成全部现场工作。

各省疾控中心负责审核并组织好生物样品现场检测、运输、省级数据上传及分析。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和营养所做好国家级现场数据清理核对分析及实验室集中检测、结果反馈与报告。

(三)启动2016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与慢病中心负责按技术方案组织实施,做好培训督导及国家级实验室检测。

各省合理制订工作计划,保证监测队伍人力,管理使用好监测专项资金,及时采购物资,开展二级培训和现场督导,按时保质完成监测任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关于做好传染病专项十二五计划课题验收工作准备的通知
【法规类别】传染病防治
【发文字号】国卫科传管办函[2016]2号
【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01.14
【实施日期】2016.01.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关于做好传染病专项十二五计划课题验收工作准备的通知
(国卫科传管办函〔2016〕2号)
各课题责任单位、课题负责人:
2015年是全面完成“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传染病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布局专项“十三五”计划的关键之年。

传染病专项“十三五”计划将在专项《实施方案》确定的任务框架内,进一步聚焦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和降低“三病两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两大重点,不再支持基础研究和新增研究领域。

为确保专项研发工作的连续和衔接,现将“十二五”计划课
题验收准备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总体安排
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验收暂行管理办法》(国科发专〔2011〕314号)和《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财务验收办法》(财教〔2011〕287号)等规定,传染病专项将于2016年3-4月开展2015年12月到期课题验收工作。

请各课题责任单位按照上述管理规定要求,提前做好验收准备工作。

二、验收内容。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增加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 年、2017年及2018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109个三级指南方向。

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恶性肿瘤治疗专项重点攻关”和在《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的任务要求,2019 年本专项将结合前期的部署情况,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为研究对象,聚焦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早治研究和突破性诊疗新技术的研发,拟在液体活检技术研发、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优化与评价研究及恶性肿瘤新型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三个方面,重点部署5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8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2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 年。

1. 恶性肿瘤筛查早诊技术开发与评价研究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1.1.1 恶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发及评价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现状,研发提高单个循环肿瘤细胞识别和捕获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优化微量核酸(外泌体核酸、ctDNA、miRNA等)的提取技术,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特定肿瘤的液体活检特异性检测靶点;研发特定标志物的靶向性PCR 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技术,筛选出10~20个差异最为显著的液体活检靶点,并建立相应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模型;在全国具代表性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大样本(5万人以上)队列研究,与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技术对比,验证其有效性;针对经过验证的液体活检靶点,基于自主原创性研究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筛查/早期诊断试剂盒,为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国外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对策研究

国外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对策研究

A Study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broad 作者: 张祝琴 刘德培
作者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
出版物刊名: 中国工程科学
页码: 112-11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慢性病 心脑血管疾病 癌症 呼吸系统疾病 糖尿病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摘要: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其流行给全球居民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进_步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预防控制,促进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2014年中国工程院立项并开展了“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国际对比研究’项目,对国内外慢性病预防控制情况以及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从慢性病发病概况入手,分析了各种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对不同国家的慢性病预防控制体系进行比较,凝练有益经验和方法,提出了增强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研发计划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研发计划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发计划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创新研发计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等)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挑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公示清单【模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公示清单【模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吕滨
830
4.5
5
2016YFC********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申勇
1107
4.5
6
2016YFC********
慢性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新策略研究
中山大学
王敏
1107
4.5
7
2016YFC********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治疗和未破裂动脉瘤出血风险的研究
周清
891
4.5
39
2016YFC********
慢阻肺危险因素、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中日友好医院
王辰
725
4.5
40
2016YFC********
基于临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慢阻肺危险因素、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成水
653
4.5
41
2016YFC********
慢阻肺早期药物干预效果评价及有效药物筛选
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识别及预防策略的研究
中山大学
贾卫华
985
4.5
28
2016YFC********
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大肠癌)高危人群识别及高危人群预防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王贵齐
985
4.5
29
2016YFC********
宫颈癌筛查与干预新技术及方案的研究
浙江大学
吕卫国
903
4.5
30
缪中荣
940
4.5
16
2016YFC********
数字化脑血流储备功能诊断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夏建川 李雯
慢阻肺康复体系和策略的建立及其
15
2018YFC1313600
临床应用性研究
复旦大学
李善群
慢阻肺早期筛查、防治及呼吸健康
16
2018YFC1313700
管理的物联网技术研究与推广
同济大学
李强
17
2018YFC1313800 肠道与下丘脑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的作用及干预新方案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序号
项目编号
2018 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年)
1
2018YFC1312200
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胡波
1668
2018.8-2020.12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
2 型糖尿病智能优化综合管理体系 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中山大学
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 系统的建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精神分裂症早期个体化诊疗生物学 标记体系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酒精、吗啡依赖关键诊疗技术的推 广应用研究
中山大学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调控及智能康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
2
2018YFC1312300
研究
四川大学
雷鹏
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
3
2018YFC1312400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静
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研究
4
2018YFC1312500 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

【指南与规范】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指南与规范】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主要更新内容解读

一、常规试验及报告药物的更新CLSI M100S(第26版)文件新增了多种目前新上市的新药如ceftolozane-他唑巴坦、奥利万星、泰地唑胺和特拉万星作为临床选择性报告的药物,并修订了几种抗菌药物的临床药敏报告组别,见表1。

注:a A组: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

b B组:常规测试,但选择性报告的药物。

c C组:补充性抗菌药物,选择性地报告。

d U组:仅用于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

e O组:其他药物,是指对微生物有作用,但在美国不常规要求测试的药物。

f其他非肠杆菌科:包括假单胞菌属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除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二、药敏折点的相关更新2016年CLSI M100S(第26版)文件修订了头孢唑林对肠杆菌科的纸片法和MIC折点,并建议将头孢唑林药敏结果用于预测口服头孢菌素的药敏。

当头孢唑林用于治疗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时,建议使用新修订的折点,见表2,折点建立基于的给药方案为1g每12h;除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外,当患者为其他感染时,仍沿用M100-S25中头孢唑林对肠杆菌科的折点。

新版标准删除了下列药物对各菌种的折点: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对肠杆菌科的折点;替卡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替卡西林和美洛西林对不动杆菌属;美洛西林、替卡西林和氨苄西林对其他非肠杆菌科(包括假单胞菌属和其他非苛养、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除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折点。

同时也删除了美洛西林和替卡西林对厌氧菌的折点。

三、常规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初筛试验、替代药物检测法和等效药物检测法鉴定抗菌药物的敏感和耐药M100S(第26版)增加了常规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初筛试验、替代药物检测法和等效药物检测法的说明,见表3~7。

1.常规药敏试验:用于临床常规检测的纸片扩散法、肉汤或琼脂稀释法。

2016版CAP指南学习要点

2016版CAP指南学习要点

CAP的临床 诊断标准
2、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3、胸部影像学检查
① 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 、叶/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 或不伴胸腔积液
• 符合1、3及2中任何1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 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17
CAP诊治思路(流程)
患者 诊断CAP 是否成立
1
非感染患者
感染患者
2
评估CAP病情严重程度 选择治疗场所
3
及时经验性选择 抗菌药物治疗
推测CAP可能的 病原体及耐药风险
4
病原学检查
动态评估CAP 经验性抗感染效果 治疗后随访,健康宣教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4):253-279.
4
主要内容
1 2
CAP流行病学和病原菌 CAP诊断标准和诊治思路 CAP抗菌药物选用 CAP诊治注意事项
目录
4
3
5
主要内容
1 2
CAP流行病学和病原菌 CAP诊断标准和诊治思路 CAP抗菌药物选用 CAP诊治注意事项
目录
4
3
6
定义:CAP与HAP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包括肺泡壁,即广义上的 肺间质)的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 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 后发生的,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或原虫等病原体引起 的各种类型的肺实质炎症。

COPD(慢性阻塞性疾病)2016指南

COPD(慢性阻塞性疾病)2016指南
附件:慢性气流受限疾病诊断:哮喘,COPD和ACOS
COPD急性加重的定义
• 短期内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超出了其日常的波动范围, 需要更改药物治疗。 • 导致患者急性加重的最常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
菌感染)。
• 导致患者急性加重的非感染性诱因
合并疾病:胃食管反流、心血管疾病、肺栓塞、哮喘、支气管扩
COPD评估包括
(1)当前症状评估
(2)肺功能评估
(3)急性加重风险评估
(4)合并症评估
(1)症状评估
mMRC评估呼吸困难严 mMRC评估呼吸困难严重程度 重程度 mMRC分级0 mMRC分级1 mMRC分级2 mMRC分级3 mMRC分级4 我仅在费力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 我平地快步行走或步行爬小坡时出现气短 我由于气短,平地行走时比同龄人慢或者需要停下来休 息 我在平地行走100米左右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喘气 我因严重呼吸困难以至于不能离开家,或在穿衣服、脱 衣服时出现呼吸困难
患者综合评估 分组
特征
肺功能分级
上一年急性 加重次数
mMRC分级
首选治疗药 物
A组
B组 C组
低风险,症状 少 低风险,症状 多 高风险,症状 少
高风险,症状 多
GOLD1-2级
GOLD1-2级 GOLD3-4级 GOLD3-4级
≤1次
≤1次 ≥2次 ≥2次
0-1级
≥2级 0-1级 ≥2级
必要时SAMA 或SABA LAMA或LABA
(轻度AF受限- GOLD分类中 A & B类)
常存在 轻度ACOS中可存在 提示AF受限的严重 程度& 未来事件的 风险
可存在
(可控制或存在症状间歇 期)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 年度 - 国家科技部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 年度  - 国家科技部

附件6“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提出“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生物医学大数据布局,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推动智慧医疗发展。

”。

本专项中,实施方案的“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重点任务中,“重大慢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子任务要求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覆盖重大慢病各病种,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等数据交换的临床研究大—1—数据共享平台,并且要求开发数据采集标准,为多源数据交换建立统一、可对话的行业标准等,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整合和开放共享。

2017年度共设置定向择优项目5项,均为“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重点任务下的项目,总概算9000万元,实施周期为2017年-2020年。

具体指南内容如下:1. 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1.1 重大慢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1.1.1心血管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研究内容: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等数据交换的国家注册登记数据库和临床大数据共享平台。

通过政府医院质量监测系统和国家代表性临床注册登记研究,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患病、临床诊疗、预后相关信息,建成国家级的医疗质量评价工作平台;收集人群发病、干预和效果相关信息,建立国家级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平台和防控评价工作平台;依照国际规范标准收集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血浆、组织等生物标本并建立心血管病生物样本库平台;探索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的高效运行与数据共享机制;基于此平台开展影像大数据判读与后处理研究,建立国家重大心血管病影像数据库与影像数据中心化判读分析平台,并建立—2—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影像判读分析工具。

2016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新版)_图文

2016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新版)_图文

七、影像学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九、临床诊断
十、治疗目标
十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十二、普通IFN-α和PegIFN-α治疗
十三、NAs治疗和监测
十四、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及随访管理
十五、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十六、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19.病毒学复发: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 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一、术语
20.临床复发: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 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停止治疗后血清HBV-DNA持续低于检测 下限。
22.耐药: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和HBV耐药相关的基 因突变,称为基因型耐药 。体外实验显示抗病毒药物敏感性 降低、并和基因耐药相关,称为表型耐药。针对一种抗病毒 药物出现的耐药突变对另外一种或几种抗病毒药物也出现耐 药,称为交叉耐药。至少对两种不同类别的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称为多药耐药。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流行病学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 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201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 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主要内容
一、术语
二、流行病学和预防
三、病原学
四、自然史及发病机制
五、实验室检查
六、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
七、影像学诊断
八、 病理学诊断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2017年度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2017年度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2017年度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评估和复审结果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防疫检疫
【发文字号】国卫办疾控函[2017]1239号
【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12.18
【实施日期】2017.12.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2017年度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评估和
复审结果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函〔2017〕12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总体部署,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我委于2016-2017年度对第四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进行了评估,对第一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进行了复审。

现将有关结果公布如下。

一、确定北京市顺义区等103个县(市、区)为第四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名单见附件1)。

二、重新确认北京市朝阳区等36个县(市、区)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名单见附件2)。

三、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静安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在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复审工作中成绩突出,予以通报表扬。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4.5
42
2016YFC1304200
慢阻肺急性加重救治体系和支持技术应用效果评价及优化研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罗远明
567
4.5
43
2016YFC1304300
慢阻肺急性加重预警与救治体系构建研究
中日友好医院
詹庆元
567
4.5
44
2016YFC1304400
慢阻肺并发症和合并疾病的诊治技术研究
冠心病血栓事件预测及优化干预技术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
王效增
1003
4.5
14
2016YFC1301400
基于大数据的人体健康管理系统在冠心病抗栓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高长青
902
4.5
15
2016YFC1301500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关键技术与流程改进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消化道癌的立体多层次临床路径优化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令狐恩强
891
4.5
37
2016YFC1303700
卵巢癌治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优化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吴令英
891
4.5
38
2016YFC1303800
肺癌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优化研究
广东省人民医院
周清
891
4.5
39
2016YFC130390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周智广
708
4.5
51
2016YFC1305100
1型糖尿病的遗传与免疫发病机制和相关防控技术研究
复旦大学
陈思锋
5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或“慢性病”)是目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最主要的一大类疾病。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我国居民慢病死亡率达533/10万,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为主要死因,且增长迅猛。

这几大类疾病占总死亡的比例从1990年的65.5%增至2010年79.4%。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慢病仍呈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1—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部署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国际合作研—2—究八个重点任务。

专项实施期5年,2016—2020年。

1.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1.1 心脑血管病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1.1.1心脑血管疾病营养及行为干预关键技术及应用策略研究研究内容: 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标准化及集成创新技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问题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营养干预及行为危险因素控制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于不同群体及个体、符合健康及心血管疾病需求的综合干预技术包,在典型地区开展综合干预及应用策略评价研究,并进行经济学评价。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6项(含6项)针对群体及个体的营养干预关键技术;组建不少于4个(含4个)符合成本效益、适合不同年龄及区域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干预技术包;完成全国东中西6个地区的综合干预及应用策略评价研究,示范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率至少相对提高15%。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3—1.2 重大心脑血管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技术研究1.2.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识别和风险预警的影像学评价体系研究研究内容:建立以计算机断层摄影(CT)为代表的影像学评价新技术,联合多种影像学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早期识别和精准定量分析,建立国内多中心、大规模的心血管影像学大数据平台和随访数据库。

建立大样本的CT心肌灌注队列,评价反映心肌微循环的量化指标,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决策。

通过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解剖学评价和功能学评价,优化风险预测模型。

研发基于CT心血管影像学的冠脉血流动力学评价新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量化影像学分析软件和客户端。

考核指标:建成具有完整影像学信息、临床资料的患者队列,不少于3万例患者,获得随访3年以上的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主要心血管事件数据;建成不少于500例的CT心肌灌注患者队列;基于上述两个队列,建成优化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风—4—险预测模型;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T影像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软件;提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探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低于5%,提高对早期病变的干预和控制率不低于5%;建成全国性的冠状动脉疾病影像学协作平台,必须包括5个及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医学中心,且必须包含1个以上中西部地区医疗单位和1个以上基层医院(三级乙等或以下),建立无创冠状动脉影像评价体系,并发布行业规范或指南。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或三级甲等医院所属大学。

1.2.2 脑小血管病发生与损伤机制及临床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开展针对脑小血管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利用新技术、新基因建立新型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研究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及相关生物标志物,并探索脑小血管病结构与功能病损的影像学评估关键技术。

探索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统一标准,—5—研究中国人群脑小血管病临床表型特征和疾病负担;建立适合临床应用的功能评估体系和预后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脑小血管病规范化诊疗流程。

考核指标:建立2—3种脑小血管病动物模型;发现不少于3个(含3个)生物标志物;创建一套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的脑小血管病影像分析方法。

确定中国人脑小血管病患病情况和疾病负担,获得与欧美人的比对数据。

制定一套针对常见类型脑小血管病诊断、功能评估和预后预测的规范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应用单位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功能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超过20%。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治路径或诊疗指南。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1.2.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治疗和未破裂动脉瘤出血风险的研究研究内容:建立适合国情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绿色通道模式,提高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疗规范率;通过前瞻性—6—队列研究,结合动脉瘤壁磁共振高分辨成像、血流动力学等,研究完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性评估系统;采集覆盖全国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诊疗信息,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提出治疗策略。

针对未破裂动脉瘤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复杂情况,评估应用抗栓药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与造成未破裂动脉瘤出血的获益风险比。

考核指标:制定适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性治疗适宜技术与模式,相对缩短延误时间30%,早期规范诊疗率相对提高20%;建立不少于1万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多维度大数据队列平台,研究未破裂动脉瘤的年出血率,建立从基因、生物标记物、动脉瘤壁核磁共振高场强高分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到临床特征等的多维度破裂出血预测模型;研发1—2项符合成本效益、适合国情、易应用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抗栓药物二级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治疗规范化技术。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7—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或三级甲等医院所属大学;同时具备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团队和临床经验。

具备积累2年以上的颅内动脉瘤治疗临床病例资料。

1.3 心脑血管病和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1.3.1 急慢性心力衰竭生命支持技术应用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开展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在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等心血管危重疾病中的应用评价研究,开展新型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评价研究,优化治疗技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存活率,制定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等心血管危重疾病患者应用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临床规范。

考核指标:建成5000例以上急慢性心力衰竭病例队列,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包含不少于100例应用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心力衰竭病例;获得针对2种以上新型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评价证据;形成适合国人的急慢性心力衰竭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应用临床规范;临床急慢性心力衰竭的救治成功率提高10%以上,6个月存活率提高5%以上。

—8—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或三级甲等医院所属大学。

牵头单位应该具有心力衰竭专科,具有心脏移植、心室辅助等临床应用经验。

1.3.2 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高的问题,建立全程心肌保护的体系,降低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规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的全程心肌保护流程。

考核指标:建立5000例以上前瞻性心肌梗死队列;形成行之有效、易于应用的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关键技术,降低心肌梗死1年内心力衰竭发生率5%以上;获得对全程心肌保护关键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可靠评价依据;形成相关的临床规范,建成规范性的全程心肌保护体系。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9—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或三级甲等医院所属大学。

1.3.3 冠心病抗栓治疗技术及体系研究研究内容:建立全国性冠心病抗栓治疗及支架血栓注册登记网络,优化适合中国人群的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价模型并加以验证。

获得抗血栓药物在减少冠心病患者重要血栓事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探索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高危人群的优化抗栓治疗策略。

建立用于评价血栓和出血风险、指导个体化抗血栓治疗的体系。

考核指标:优化适合中国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价模型;建立支持冠心病血栓风险预测以及优化治疗体系的电子化信息系统;获得抗血栓药物在减少冠心病患者重要血栓事件中的疗效和中国人群大规模应用的安全性数据;形成不少于2项(含2项)针对高危人群的优化抗血栓治疗策略,在提高其抗栓效果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取得突破,使出血、血栓净临床事件率相对降低10%以上,纳入指南或临床规范。

—10—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或三级甲等医院所属大学。

1.3.4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关键技术与流程改进研究研究内容: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适宜技术研究,评估不同麻醉方式、术中用药、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技术等对急诊血管再灌注治疗结局的影响;明确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急救延误的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缩短延误时间、提高急救效率的临床规范与路径;探索基于影像学的急性期血管闭塞病因诊断新技术或新方法;开展后循环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并探索适宜时间窗。

考核指标:评价不少于3项(含3项)适宜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关键技术,并明确麻醉方式与用药选择;获得后循环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可行性的循证医学证据;开发不少于2项—11—(含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影像的病因诊断新技术,制定血管内治疗急救规范与路径,缩短示范研究网络延误时间50%。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1—2项有关说明:牵头申报单位应为三级甲等医院或三级甲等医院所属大学;具有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网络基础和研究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