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0d0b370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0.png)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ac23212610a6f524cdbf850d.png)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一、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二、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三、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注意括号内省略的内容,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75e373267375a417866f8fe4.png)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把……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连魁父那种小丘陵都不能破坏一点。
还能把太行,王屋那种大山怎么样呢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②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①“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太平广记·报应十六》2、“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虞姬虞姬,我能怎么办呢?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抑君有命,可若何?《左传·昭公二十一年》3、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父母之仇如之何《礼记·檀弓上》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焉》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里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①此天所置,庸可杀乎?--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②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5、“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3cb1662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d.png)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可译为“能不”或“莫非”。
• 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无以——有以: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 办法”、“有用来……的办法”。
二、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 (1)“……者……也” (2)“……者,……” (3)“……者也” (4) “… …, … …也” 2.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3、用“是”表判断。 4、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5、否定的判断句。
学法总结:
1、理解为本,重视翻译。 2、把握特点,掌握用法。
翻译这三句话,体会定语后置的特点。 文言文中,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或强调定 语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 心词之后。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3、中心词+之+定语 式结构
定语后置:翻译下列句子,体会定语后置 的特点,并区分属于何种定语后置。
1、吴儿善泅者数百。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梓涵冲刺补习
• 第四讲:文言文认知 • ——文言特殊句式 • ——文言固定句式
2022/5/7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 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 的宾语前置句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句子,注意划线 部分的语序,体会宾语前置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句式(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句式(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946be876a20029bd642d4a.png)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3)听到家乡发生地震的消息,他rú zuò zhēn zhān(),迫切地想要知道父母的情况。
(4)这对夫妻危难中用双手托举孩子,这shì dú qíng shēn()之举让无数人动容。
答案:(1)慰藉;(2)颓唐;(3)如坐针毡;(4)舐犊情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荣膺..诺贝尔生理学奖。
B.他的名字总是遭到大家的戏谑..,对此他感到很是无奈。
C.班主任一脸阴沉得跨进教室,让我有如芒刺在背....。
D.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气呵成....的呀。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B.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C.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计划进行节能改进,以便到2016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百分之三十八。
D.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残缺,介词“以”缺宾语“的态度”或“的精神”等;B项逻辑错误,应当先“学习”再“宣传”;D动宾搭配不当,“完成”和“进步”不搭配。
仿写素材积累:1、请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4分)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仿写:结识古仁人,。
答案示例:我欣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气节。
2、请根据下面课文内容和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陶渊明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源。
3、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内容相关,句式整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49b0b4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c.png)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4ee20878d4d8d15abf234edc.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94cf9b56fab069dc51220148.png)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就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与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以为”就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就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不”或“岂不也就是……不”。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教师版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ed37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f.png)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踉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而-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 “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一难道还不如那个偏远地方的和尚吗?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2023年文言特殊句式复习(课用)
![2023年文言特殊句式复习(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f75dc9d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6.png)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式特点:
用“……者,……也。”表示判断。 (“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
“也”表判断语气。)
观察句子,说说句式特点: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壹
判断句
现代汉语判断句
用“是”或“不是”
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间的关系 作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 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 词“是”来表示,而往往 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 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 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 “是”。
观察以下句子,说说句式特点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之破也。 2、戍卒叫,函谷举。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标志,动词从意义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在语境中含被动意义。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dd450e5bcc7931b765ce1583.png)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人教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人教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f3de59e6f1aff00bed51e71.png)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7b80a84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16.png)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在⽂⾔⽂中,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古⼈的智慧,也增加了语⾔表达的多样性。
1.奈何:⽤于询问⽅法、原因或状况,意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o沛公⽈:“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项⽻本纪》)表达了刘邦⾯对突发情况o“奈何取之尽锱铢,⽤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杜牧借此批判秦朝统治者对⺠脂⺠膏的极度挥霍。
2.何如:询问⽅式、情况或⽐较,意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o“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孟⼦·梁惠王上》)孟⼦通过此问讽刺统治者⾃⾝不⾜却3.何以:询问依据、原因或⽅式,相当于“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
o“⼀旦⼭陵崩,⻓安君何以⾃托于赵?”(《战国策·触⻰说赵太后》)触⻰以此询问⻓安君4.何所:询问处所或内容,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o“问⼥何所思,问⼥何所忆?”(《⽊兰诗》)花⽊兰的家⼈关切地询问她的⼼思与回忆。
5.奈(若,如)何:表达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奈与疑问。
o“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项⽻⾯对失败,对虞姬的深情与⽆奈。
6.孰与,与孰:⽤于两者之间的⽐较,询问哪⼀个更好或更合适。
o“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王纳谏》)邹忌借此反思⾃⼰的美貌与徐公之⽐。
7.何故:询问原因,意为“什么原因”、“为什么”。
o“何故怀瑾握瑜,⽽⾃令⻅放为?”(《屈原列传》)屈原质问⾃⼰为何被放逐。
二、表示反问反问句式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了语⾔的⼒度和感染⼒。
8.何哉(也):表达强烈的反问,相当于“怎么能呢”。
o“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记》)王安⽯感叹游览褒禅⼭的感悟难以⾔尽。
8.何为:询问⾏为的原因,常⽤于反问,意为“为什么要呢”。
o“如今⼈⽅为⼑俎,我为⻥⾁,何辞为?”(《鸿⻔宴》)刘邦在鸿⻔宴上反问⾃⼰为何需要辞别。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5408f36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c.png)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
(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常见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d9fe6a3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e.png)
文言句式复习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第二类: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7df81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0.png)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教师版)第一篇: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教师版)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教师版)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50b4ba0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3.png)
第一部分熟记篇熟记九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1.“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3.“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5.“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7.“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①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8.“……,……也”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9.“……,……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10.“……者,……也”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13.“……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其”即“被……所感动”2.“为”表被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用”即“被……所用”3.“为……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秋风所破”即“被秋风吹破”,“为”即“被”4.“于”表被动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即“被”(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油)自钱孔入(《卖油翁》)2.省略谓语再(鼓)而(气)衰(《曹刿论战》)3.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①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③念无与(之)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4.省略量词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②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 5.省略“于”①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②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2.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何以战?(《曹刿论战》)3.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4.定语后置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5.介宾结构后置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躬耕于南阳(《出师表》)③屠惧,投以骨(《狼》)④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二、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532274a665ce050876321369.png)
4.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⑴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现代汉语也用:怎么了,你? 出来吧,你们!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D )
A、豫州今欲何至?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时人莫之许也.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E、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 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 (人才),生怕做不到。
翻译红色的句子: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 “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 “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 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 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 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 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 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句式,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 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 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 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 五种。
一、表示疑问:
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何以伐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慈父见背” ,“见
谅”,“诚请见教”等。
③用“为”、“为……所……” 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④ 用 介词“被”表被动。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2、无标志的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 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延及高考。
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句式特点:】……者,……也第二组: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粟者,民之所种。
7、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句式特点:】 , 者也; , 也;者,…第三组:1、此天子气也。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亡秦之续耳。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是寡人之过也。
???6、是亦走也。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句式特点:】此……;是……译为“这(是)……”第四组: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句式特点:】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
第五组: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本布衣。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句式特点】通过副词“乃” “即”“则”“皆”等表判断。
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译出。
第六组: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人力士。
5、此子贤者。
【句式特点】没有词语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可以转化为“.. 者,.... 也”句式。
第七组: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句式特点:】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判断句主要形式:】1、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2、用“此(是)”句式表判断。
3、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
4、用“即”“乃”“则”“皆”等副词表判断。
5、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6、用“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二)课外知识知识迁移: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8、此帝王之资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不能容于远近。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
第二组: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句式特点:】用“见” “见……于……”表被动。
第三组: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特点:】用“为” “为……所……”表示被动。
第四组:1、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句式特点:】用“受”“受.... 于......... ”表示被动第五组: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句式特点:】用介词“被”表被动,与今相同。
第六组:1、戍卒叫,函谷举。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1、用介词“于”表被动。
2、用“见”“见……于……”表被动。
3、用“为”“为……所……”表被动。
4、用“受”“受...于............ ”表示被动5、用介词“被”表被动。
6、动词本身表被动。
(二)知识迁移: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A、同舍生皆被绮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c)A、吾属今为之虏矣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行将为人所并3、翻译句子:(朱)晖(hu i)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案:】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
三、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句子省略成分,体会省略特点第一组: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补充省略成分: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第二组: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补充省略成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句式特点:】省略谓语。
第三组: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会。
补充省略成分: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句式特点:】省略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
第四组: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补充省略成分: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句式特点:】省略介词(主要是“于” “以”两词)。
【省略句主要形式:】1 、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主要是“于” 、“以” 知识迁移: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4、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5、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补充省略成分: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2、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3、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4、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5、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四、倒装句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置。
(一)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3、客何为者?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恶、曷等。
)第二组: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弗、勿等)第三组: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夫晋,何厌之有?3、唯命是从4、唯利是图【结论三:】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第四组:1、何以战?2、微斯人,吾谁与归?3、项王项伯东向坐【结论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练习巩固:1、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为曷)(二)定语后置概念: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第一组: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求人可使报秦者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第二组:1、马之千里者2、石之铿然有声者【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第三组: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第四组:1、尝遗余核舟一。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词+数量词定语语前置的几种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4、中心词+数量词练习巩固: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B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