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中活用点滴板
STEM视域下的微项目高中化学实验探究——以“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测定显色范围”为例
在具体实施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时间。
在本课中,由于前面的议题活动费时较多,导致后期议题活动相对紧促,学生思维展开不够充分,一些生成的问题处理不够到位。
四尧素养为旨归议题式教学最终落脚点是学科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为此,议题的设计和情境的选择、活动过程的展开、课堂评价的实施必须始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虽不构成具体的教学环节,但却是所有教学过程的最终指向。
本课整体上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和小心论证,最终做出符合逻辑的推论,这一过程旨在让学生明辨事理,培育其科学精神。
辩论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基本矛盾,接下来介绍成功经验的设计则让学生凝聚共识,使其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体现了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导向,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促使学生立下强国志、实施报国行,实现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此外,本课的第二个活动还指向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活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认知自己的发展与家乡、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意识到个体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可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而中国梦又能够助推和成全个人梦想,从而勇敢肩负起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378)的研究成果。
项目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力争使学生成为实验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分析者,“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测定显色范围”便是其中一例。
一、微项目实验理论指导信息化时代,科技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以文献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
学生若能够通过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便能快速获得与项目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因此,在微项目研究前期,教师需传授学生关于文献检索的常见方法,教会学生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
学生掌握方法后,便可检索如何自制酸碱指示剂,并下载相关文献。
通过认真研读文献,学生归纳总结出制备酸碱指示剂的常见方法,为项目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
教学重点(1).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2).酸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酸碱的性质鉴别物质教学准备试管、钥匙、玻璃棒、点滴板、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的铁钉。
教学设计【课堂检测】1.在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 A.CuSO4B.FeCl3C.HCl D.H2SO42.某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该溶液会使石蕊溶液()A.变红B.变紫C.变蓝D.不变色3.苯甲酸(C6H5COOH)是常见的食品防腐剂。
某同学准备进行实验验证苯甲酸具有酸的某一通性,他选择了下列物质,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铜B.铁锈C.锌粒D.紫色石蕊溶液4、如右图所示,田绘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田绘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放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
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归纳:酸与碱中和反应后一般存在三种情况:酸碱恰好反应;酸过量;碱过量。
总结梳理: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板书设计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一、酸的化学性质二、碱的化学性质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2、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2、碱与酸的反应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3、碱与盐的反应4、酸与碱的反应。
新教材实验点滴-模板
新教材实验点滴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在新教材实验中,我首先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了解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认真制定每个单元的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课后及时记录学生较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不足之处。
下面就谈谈我在实验中学生较感兴趣的教学片段。
1.在上《大雨和小雨》时,我首先让学生聆听大雨的声音和小雨的声音,比较它们声音的不同,然后将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声音比较练习,如甲组“下大雨”,乙组”下小雨”,这样学生很快感受到声音的强弱,为学习歌曲做了铺垫;在学完歌曲后,我还让同学们根据《有趣的声音世界》图中的声音来改编歌曲,同学们能很快地创作出歌词,培养了创作能力。
2.在教《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一课时,我根据以前上过语文课的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不让学生翻开书,先有声有色地给学生讲一遍这个故事,然后请学生帮助老师配故事里的声音,学生听了很乐意,于是,同学们认真地配合老师完成了这个故事。
在运用打击乐器为故事配声音时,我让学生自己先敲敲乐器,想想哪种乐器能制造出故事里的声音,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他们说哭声、雨声、刷的声音自己模仿,雷声相鼓,响板模仿钉钉子的声音等。
3.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中,难点节奏是x.x,我针对难点,把整句话拿出来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根据老师说词的节奏来进行说话练习,学生在说话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难点节奏。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中化学(⼈教2003课标版)化学1(必修)第三章⾦属及其化合物第⼆节⼏种重要的⾦属化合物(第⼆课时)⾯团变馒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教学要求是这样陈述的:根据⽣产、⽣活中的应⽤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叙述中强调了两个侧重点:(1)课堂设计要贴近⽣活;(2)要开展实验探究。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源⾃⾼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教版)第三章第⼆节第⼆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材的地位:1、初中化学介绍了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纯碱不是碱,是盐;本课时要求学⽣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碱性的强弱;在后⾯的第四章第⼀节实验4-1中:有要求在硅酸钠溶液中滴⼊酚酞溶液的操作;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解》要重点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本课时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
2、初中化学有溶解度、溶解性,溶解热效应的介绍;本课时要求学⽣仔细观察:分别在1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滴⽔和10毫升⽔时的现象区别,这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
3、第⼀章学习了《从实验学化学》,本课时的学习可以为前⾯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具体的认识材料。
4、第⼆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本课时学⽣可以进⼀步体会到分类是⾼效学习的好⽅法。
同时与“离⼦反应”相互衔接,教材要求学⽣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离⼦⽅程式。
5、更关键的是:元素化合物本⾝就是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
同时本课时学习中⽤到的许多⽅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较法、归纳法等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本课时教材⽆论从知识体系,还是能⼒培养,还是认识世界等各个⽅⾯都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
【学情分析】⼀、知识⽅⾯:1、已有知识:学⽣已经学习过有关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些性质: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纯碱不是碱,是盐;学⽣学习过溶解度、溶解性,溶解热效应,学⽣知道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
初中化学趣味小实验
初中化学趣味小实验初中化学趣味小实验:自制指示剂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1. 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加入5 mL 酒精溶液,搅拌。
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
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趣味小实验:红糖制白糖【实验原理】红糖中含有一些有色物质,要制成白糖,须将红糖溶于水,加入适量活性炭,将红糖中的有色物质吸附,再经过滤、浓缩、冷却后便可得到白糖。
【实验步骤及现象】称取5 g~10g红糖放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水,加热使其溶解,加入0。
5g~1 g活性炭,并不断搅拌,趁热过滤悬浊液,得到无色液体,如果滤液呈,可再加入适量的活性炭,直至无色为止。
将滤液转移到小烧杯里,在水浴中蒸发浓缩。
当体积减少到原溶液体积的1/4左右时,停止加热。
从水浴中取出烧杯,自然冷却,有白糖析出.初中化学趣味小实验: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原理】淀粉溶液遇到碘会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而维生素C能与蓝紫色溶液中的碘发生作用,使溶液变成无色.通过这个原理,可以用来检验一些蔬菜中的维生素C.【实验步骤及现象】在玻璃瓶内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开水,并用小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
滴入2 ~3滴碘酒,你会发现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
再找2 ~3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蓝紫色的液体中,边滴入边搅动.这时,你又会发现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白色。
白色点滴瓷板在中学生物实验中的用途
2013-10教学实践的信心,最终,为高效英语课堂的实现做好外部环境的渲染工作。
三、做好反思工作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是教学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部分教师经常忽视反思的价值,他们宁愿在办公室里抱怨“为什么课堂效率低”“为什么讲过的学生还是错”,也不会去思考一下这节课学生哪些地方学起来比较困难,哪些地方学生没有能够完全掌握,这节课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问题。
其实,当教师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反思的过程,一味地抱怨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确保高效英语课堂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1]刘静兰.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1(01).[2]张玉莲.初中英语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之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东辉中学)•编辑斛建军中学生物实验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①所用实验仪器体积往往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实验材料和药品,造成药品的浪费,同时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②试管深度高度较高,试剂取出操作不便;③有些实验需要多组多次反复实验,需要大量培养皿或试管,导致实验后清洗量大,试管高度较高,口径较小,清洗难度很大,更何况许多实验还是显色反应。
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白色点滴板可以代替培养皿和试管等仪器(白色点滴板是带有孔穴的白色瓷板,可用作显色或沉淀的微型化学反应),因为白色点滴瓷板孔较小,数量较多,深浅合适,操作方便,节省药品,不易损坏;白色瓷板背景是白色,实验现象明显,试验后仪器容易清洗。
我们生物实验室在多个实验中使用白瓷板代替培养皿和试管后,实验准备简单了,实验成本大大降低,实验时间大大缩短,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报告单本实验中的步骤和现象描述都比较清晰明了,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或有问题的段落。
但可以对部分语句进行改写,如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改为“将试管夹在试管架上”。
同时,可以在实验目的中加入“培养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操作的能力”。
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的运动现象。
酚酞溶液中的分子在试管中不断运动,当浓氨水滴在棉花上时,氨气分子开始向上运动,与酚酞溶液中的分子碰撞,使得酚酞分子的运动更加剧烈,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
这表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并且运动越剧烈,颜色变化就越明显。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子的运动规律。
1、将两个汽水瓶中分别加入纯净水,一个汽水瓶中加入食盐水,另一个汽水瓶中不加水。
2、将两个酒瓶塞分别塞在两个加水的汽水瓶中,另两个汽水瓶不塞酒瓶塞。
3、用电吹风分别对四个汽水瓶进行加热。
4、观察每个汽水瓶内铁生锈的情况。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加入食盐水的汽水瓶中的铁最易生锈,未加水的汽水瓶中的铁次易生锈,加入纯净水的汽水瓶中的铁最难生锈。
2、加热能促进铁生锈的速度。
3、在有酒瓶塞的汽水瓶中,铁生锈的速度比没有酒瓶塞的汽水瓶中要慢。
实验名称: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实验器材及药品:汽水瓶4个,酒瓶塞2个,电吹风1个,纯净水,食盐。
实验步骤:1、将两个汽水瓶中分别加入纯净水,一个汽水瓶中加入食盐水,另一个汽水瓶中不加水。
2、将两个酒瓶塞分别塞在两个加水的汽水瓶中,另两个汽水瓶不塞酒瓶塞。
3、分别用电吹风对四个汽水瓶进行加热。
4、观察每个汽水瓶内铁生锈的情况。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加入食盐水的汽水瓶中的铁最易生锈,未加水的汽水瓶中的铁次易生锈,加入纯净水的汽水瓶中的铁最难生锈。
2、加热能促进铁生锈的速度。
3、在有酒瓶塞的汽水瓶中,铁生锈的速度比没有酒瓶塞的汽水瓶中要慢。
实验名称:制作简易灭火器实验原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实验报告附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合作者: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日期:9月7日-8日实验名称: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实验目的:1. 认识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2. 掌握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实验技能。
3. 牢记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养成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意识。
4.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周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
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一药品的取用【实战演练】1. 向试管中倒入少量液体A,然后向其中加3~5滴液体B,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用【实战演练】1.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稀盐酸,振荡试2.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放入试管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1. 在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中,你有哪些经验要与同伴分享?合作共享,动手、动脑2. 结合对本实验的体验,谈谈化学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等。
姓名:_______________ 合作者: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 日期:9月11日-13日实验名称: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或电子秤)、量筒等仪器。
2. 学会物质的称量、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和仪器的洗涤等实验技能。
实验一物质的称量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实战演练】称量3 g食盐,放入一只100 mL的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15 mL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仪器的洗涤气密性检查【实战演练】按右图所示连接好仪器。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连接完好、不漏气。
【反思交流】托盘天平和量筒都属于计量仪器,使用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产计量误差?如何减小这些误差?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应该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易潮解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新制氯水的成分探究_教学分析与思考_宗汉
(3) 修改后的设计体现了教师 的 主 导 作 用。 由
中的可能成分 (提 供 3 种 药 品:新 制 氯 水、硝 酸 银 溶 液 和 紫 色 石 蕊 溶 液 )。 按 此 试 教 后 , 我 们 认 为 本 设
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因 而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
1 课 堂 的 引 入 ——— 氯 气 能 溶 于 水 的 事 实
计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己设计实
起初设计时,我们设想先以氯气的泄漏事件为 验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能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
背景,通过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来引入课题,之后请 测,这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酸碱中和滴定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酸碱中和滴定
实验人员: ____________ 第____组
实验目的: 测定某未知浓度的盐酸的pH值及物质的量浓度
实验原理: HCl + NaOH = NaCl + H2O
实验用品: 仪器: 点滴板、玻璃棒、烧杯、容量瓶(250mL)、胶头滴管、锥形瓶、量筒托盘天平
药品: 未知浓度盐酸、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
测定pH
测量pH值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得该酸的pH值为_____________
测定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1.标准液的配制
配置250ml 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计算: 需称量_______g氢氧化钠固体
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
2.酸碱中和滴定
验漏: 用水验证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水
润洗: 用标准液润洗碱式滴定管2~3次
加液: 向碱式滴定管中加入标准液, 调至0刻度
取液: 取10 mL 待测液于锥形瓶中, 加入2~3滴酚酞试液
滴定:向锥形瓶中滴加(不可成股流下)标准液, 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恰好变色后, 半分钟内颜色不褪去, 则已到终点
记录: 记录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小数点后2位)
重复3次, 取平均值
计算: 计算出待测液的浓度。
初中化学专题一: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应用
专题一: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应用【知识梳理】【典例分析】知识点一:物质的酸碱性例1: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晚会上表演了节目:先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云课堂”三个字,然后将另一种无色液体喷洒在写字处,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的“云课堂”。
同学们所用的两种无色液体可能是 ( )A.酚酞溶液、“雪碧”饮料 B.NaOH溶液、酚酞溶液C.CuSO4溶液、NaOH溶液 D.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例2:近期科学工作者利用基因技术培育了一种紫色卷心菜,其紫色菜叶遇到盐酸会变红色.小芳和小华对紫色菜叶遇到盐酸变红色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作出如下猜想:①可能是水分子使紫色菜叶变红色,②可能是氯化氢气体使紫色菜叶变红色,③可能是氯离子(Cl—)使紫色菜叶变红色,④可能是氢离子(H+)使紫色菜叶变红色.并设计了如下实验加以验证。
(1)实验I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II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训练:1。
小刚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粒子不断运动"的研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物质X是 ( )A.浓氨水 B.浓盐酸 C.浓硫酸 D.浓食盐水2。
图为某学习小组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的有关“溶液的酸碱性”的探究实验。
(1)使用白色点滴板进行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在不同酸的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________(填微粒符号)。
(3)为了便于观察石蕊试液在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在两块点滴板的1号空穴中,在滴加石蕊试液之前,都应该加___________作为空白对照。
(4)点滴板2中的废液,若直接排入铸铁管下水道,会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建议如何处理点滴板2中的废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酸的性质例3:现有Mg和MgO的固体混合物3g,经测定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向固体混合物中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B.生成MgCl2的质量为9.5gC.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D.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MgCl2例4: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1)试管①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试管②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 _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实验报告(学生)
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索1 、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
蜡烛、小木条、烧杯2 个、澄清石灰水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份温度的高低,用烧杯猜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 、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索探索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水槽、集气瓶4 个、玻璃片4 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1 、用吹气排水法采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 、采集两瓶空气。
3、在1 瓶空气和1 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日期:实验题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一、药品的取用1 、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 、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 盐酸加入到试管2 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 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日期:实验题目: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1、掌握用KmnO 制取O 的方法4 22、了解O 的化学性质。
2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水槽、集气瓶、镊子、KmnO、木炭、石灰4水、细铁丝、酒精一、氧气的制取,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 ,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固定4各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1溶液的酸碱性教案新版粤教版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容量大,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酸和碱的分类、命名、性质和用途等几个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水和氢气、空气和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对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我们还将亲手做很多化学实验,以探究或研究物质的性质,这些实验大多在试管中就能完成,很多实验现象为实验结果的分析提供了依据,所以一定要认真去完成每一个实验。
酸、碱、盐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在前面已经学习到不少如盐酸、硫酸、醋酸、消石灰、烧碱、食盐、石灰石等等,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但在本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分类研究它们的组成和性质,最后综合研究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将研究的结果运用到物质的鉴定、分离、提纯等实验中(或者说化工生产中)。
本章教学目标1.掌握酸、碱、盐的组成和若干种分类方法。
2.了解重要酸、碱、盐的主要用途。
3.掌握一些重要酸、碱、盐的化学共性,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4.掌握酸、碱、盐反应的一般规律。
5.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8.1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性》是本章内容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如溶液的某些性质(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等)。
溶液的酸碱性是溶液的一个特性,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对其化学反应及应用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定性、定量检测,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引出,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和比较,学生容易对知识产生兴趣,对本章的后续学习有较大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酸碱指示剂,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了解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4)掌握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5)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
人教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2346、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
7、熄: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
木炭在O2中燃烧,发光,放出,滴入的石灰水。
文字表达式:2、把细铁丝弯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一根火柴梗,点燃,等火柴快燃尽时,再伸入到O2瓶中。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文字表达式:集气瓶底预先放一层水或沙子的目的是5生成。
问题讨论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2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江大附中化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同组人实验名称: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日期:年月日实验目的: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CO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器材:大试管、小试管、单孔塞、胶皮管、玻璃弯管、集气瓶、玻璃片、烧杯、量筒、试管夹、稀盐酸、石灰石(或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
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记录1、制取二氧化碳(1)连接装置:取一试管,用一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2)检查装置气密性。
现象:结论:(3)在试管里放入现象:63小块大理石,然后小心倒入15mL的稀盐酸,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管口,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以及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颜色。
化学方程式:(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瓶口盖上玻片。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是(5)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中是否已集满二氧化碳。
(备用)现象:结论:2、二氧化碳的性质(1)在一支试管中装入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7(2)向二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石蕊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对比观察现象。
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现象:化学方程式:(3)把一支蜡烛放入烧杯中,点燃,向烧杯内慢慢倾倒一瓶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基于真实生活的化学主题式情境教学
基于真实生活的化学主题式情境教学作者:张婷徐惠来源:《化学教学》2021年第01期关键词:氧化还原;真实情境;主题式教学;青果巷英国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学生在进入化学课堂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但却不明晰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唤醒学生将两者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基于化学学科核心概念理解真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那么學生所体验的生活,无论是在当下还是未来,都会因为他们所具备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变得更加理性和美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构建化学教学主题、创设课堂情境,有助于构建真实生活情境与学科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真实的表现机会。
“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化学核心概念,是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围绕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进行了探讨。
张丙香、毕华林测查了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三重表征心智模型,发现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智模型是情境相依、不稳定的。
胡先锦通过课堂比较研究发现,采用真实情境的教学方式对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心智模型的修正和完善是富有成效的。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学术文献,发现已有研究涉及到的是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衔接教学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及其转变研究等,虽然有学者研究了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情境片段却是零散的、无关联的,缺乏一气呵成的整体性。
本教学案例基于地方文化特色,选取常州一条历史悠久的青果巷作为教学载体,在漫步青果巷的过程中,将青果巷中的青砖、染布、梳篦、麻糕和电动车五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分别与氧化还原基本原理相联系,从而将学生自身具备的直接经验与抽象概念建立联系,以问题驱动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应用与重构,促进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实验中活用点滴板
学生实验中活用点滴板摘要主要从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人性化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点滴板在学生实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点滴板中进行钠与水的反应,并很好地解决了产物的检验。
关键词点滴板绿色实验化学新课程教学观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特别强调“活动与探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约40%以上是有关实验探究建议。
因而,新教材中实验量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形式变了,改掉了以往教师演示实验加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的安排,而是以多种形式诸如“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给出实验。
新教材中不少可以在点滴板中完成的实验都是以试管作为反应容器的,就笔者了解的情况,不少教师课堂中的学生实验也一直把试管作为基本实验仪器。
新教学观提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知识的增长。
这就要求课堂实验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现象要明显直观、可操作性要好、药品用量要节约、环境污染要小甚而没有,使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化、绿色化、人性化。
因此应该把点滴板引入中学化学学生实验,下面笔者列出了高中化学中可以在点滴板中完成的一些实验及相关试剂的用量。
1 金属与溶液或水的反应1.1 碱金属性质的递变——钠、钾与水的反应实验:①向点滴板的2个凹穴中均滴加6~8滴蒸馏水和1滴酚酞,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约1/4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和钾(已擦干煤油)。
②向另一凹穴中加入6~8滴含有少量洗洁精的蒸馏水,用一小片锡纸(口香糖包装纸、香烟包装纸等)包住约1/4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待反应结束,会看到凹穴中有许多小气泡,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
现象:实验①可以看到与在培养皿或烧杯中所做现象一样,只是微型化了,钾仍然可以燃烧,证明钾比钠更为活泼;实验②中可以听到爆鸣声。
优点:引入点滴板到该实验中,更适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学生实验的开展;改进后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检验,既快又安全,既易于学生操作又具趣味性,且成功率高;药品用量减少,采用锡纸,体现绿色实验的宗旨。
塑料点滴板在酸碱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塑料点滴板在酸碱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精选)第一篇:塑料点滴板在酸碱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精选)塑料点滴板在酸碱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初中化学“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实验,需要较多试管,其准备和整理工作也很不便。
由于试管不能自立,同时操作几组对比实验是很不方便的,而用塑料点滴板代替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的操作、准备及整理工作都会很简单。
实验微型化节约了药品,也便于同时操作几种不同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对比实验,利于学生观察,实验效果既明显,又经济、环保。
关键词:初中化学塑料点滴板酸碱盐实验教学应用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许多对比实验,需要的试管较多。
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操作实验,其准备和整理工作都非常麻烦。
由于试管不能自立,需要试管架支撑,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又携带不方便。
我们通过实验会发现,使用规格为直径2cm×高2cm×6孔的透明“6孔塑料点滴板”做反应容器进行实验,比试管更具优势。
一、教科书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1.试管太多,携带不便许多教科书设计“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实验时,都用到了小试管。
其中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的设计之一是(见图1):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我们认为该实验设计还缺少了蒸馏水的对比实验,应该补上。
由于对比实验内容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携带许多滴瓶、试管架、试管,操作很不方便。
2.白色点滴板不利于演示观察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是这样设计“溶液酸碱性”实验的(见图2):在白色点滴板的空穴(或小试管)里分别滴入几滴白醋、酸果汁、稀盐酸、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水,再各滴加1~2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其颜色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认为该实验设计同样缺少了蒸馏水的对比实验,应该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实验中活用点滴板
摘要主要从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人性化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点滴板在学生实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点滴板中进行钠与水的反应,并很好地解决了产物的检验。
关键词点滴板绿色实验
化学新课程教学观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特别强调“活动与探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约40%以上是有关实验探究建议。
因而,新教材中实验量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形式变了,改掉了以往教师演示实验加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的安排,而是以多种形式诸如“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给出实验。
新教材中不少可以在点滴板中完成的实验都是以试管作为反应容器的,就笔者了解的情况,不少教师课堂中的学生实验也一直把试管作为基本实验仪器。
新教学观提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知识的增长。
这就要求课堂实验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现象要明显直观、可操作性要好、药品用量要节约、环境污染要小甚而没有,使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化、绿色化、人性化。
因此应该把点滴板引入中学化学学生实验,下面笔者列出了高中化学中可以在点滴板中完成的一些实验及相关试剂的用量。
1 金属与溶液或水的反应
1.1 碱金属性质的递变——钠、钾与水的反应
实验:①向点滴板的2个凹穴中均滴加6~8滴蒸馏水和1滴酚酞,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约1/4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和钾(已擦干煤油)。
②向另一凹穴中加入6~8滴含有少量洗洁精的蒸馏水,用一小片锡纸(口香糖包装纸、香烟包装纸等)包住约1/4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待反应结束,会看到凹穴中有许多小气泡,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
现象:实验①可以看到与在培养皿或烧杯中所做现象一样,只是微型化了,钾仍然可以燃烧,证明钾比钠更为活泼;实验②中可以听到爆鸣声。
优点:引入点滴板到该实验中,更适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学生实验的开展;
改进后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检验,既快又安全,既易于学生操作又具趣味性,且成功率高;药品用量减少,采用锡纸,体现绿色实验的宗旨。
1.2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递变——钠、镁、铝与盐酸的反应
实验:①在点滴板的一凹穴中加入约0.5 cm左右的镁带(已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然后向其中滴加6~8滴沸水和1滴酚酞。
②在点滴板的3个凹穴中分别加入约0.5 cm左右的镁带、大小与镁带相当的铝片(均已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约1/4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已擦干煤油),然后分别向其中滴加6~8滴1 mol/L的盐酸。
现象:实验①中可以看到镁带附近出现红色;实验②中钠可以燃烧,镁带产生气泡速率较铝片快,现象非常明显。
1.3 镁条和同浓度的盐酸、醋酸的反应
实验:向点滴板的一凹穴中滴加7滴1 mol/L的盐酸,另一凹穴中滴加7滴1 mol/L的醋酸,然后向两凹穴中同时加入1 cm左右的镁带(已除表面氧化膜),使镁带浮在液面上反应。
现象:起始时盐酸的反应速率快,大约3 min左右,可观察到醋酸的反应速率比盐酸快。
优点:如果用试管做这个实验,学生不容易把握药品用量,反应热效应较明显,只能观察到盐酸的速率始终比醋酸快,而改用点滴板做该实验,学生容易控制药品用量,且药品用量很少,镁带可以浮在液面上反应,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忽略,故可以明显观察到开始时盐酸反应速率比醋酸快,而一段时间后醋酸反应速率比盐酸快。
这个实验既可以证明醋酸是弱酸,又可以看到反应过程中醋酸电离平衡的移动方向。
2 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2.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①原理:
3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实验:向点滴板的一凹穴中滴加5滴1 mol/L的碳酸钠溶液,另一凹穴中滴加5滴1 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然后向2个凹穴中同时各滴加1滴1 mol/L的盐酸,仔细观察后,继续向2个凹穴中滴加盐酸6滴,边滴加边观察。
现象:开始时碳酸钠溶液中几乎没有气泡,而碳酸氢钠中气泡较丰富,随着盐酸的滴加逐渐可以观察到碳酸钠溶液中的气泡变多。
除以上列举出的实验外,还有许多实验,可以在白或黑点滴板中进行,如有颜色变化或沉淀生成的定性实验、Fe2+和Fe3+之间的转化、氯水的漂白实验、乙醇与钠的反应等。
笔者认为新课程中学生实验增加了,应提倡绿色化学实验,而点滴板的使用,使一些实验操作更加简便,实验效果好,减少药品用量和实验废气、废液的产生,缩短实验时间。
而点滴板的价格低、易清洗、不易破损的优点,也使其更适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