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当代中国国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 社会信用缺失 党与政府的形象受损 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社会公害(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社会价值观冲突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中国社会学界看分化
孙立平的“断裂社会”说,认为目前的分化已 走向两极分化 陆学艺等人的“中产化现代社会”说,认定趋 向于中产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正在出现 李路路的“结构化”论点,认为边界日益分明 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然形成 李强、李培林的“碎片化”说,强调分化的多 元特征而阶级阶层结构难以形成
保留“亚洲价值观”的东亚vs.拉丁美洲
中国惊人的长期发展绩效根植于世界 上最古老的中华文明传奇般承继
同化外来者/19世纪40年代至1949年短暂的西化尝 试夭折之后,整体主义价值观的保留
整体主义价值观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理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古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政体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
改革是政体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与 苏东国家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改革形成对照。 强调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基 础上的自我完善;市场转型过程是在基本社会 体制框架(特别是政治制度)和主导意识形态 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改革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社会骚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 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 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 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 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 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
犯罪率:俄罗斯
整体主义与个体理性
无分畛域,勿拘等级,孤寡者怜之, 在西方文明看来,“共同”是传统社会, 贫病者恤之,优者奖之,劣者教之。合 “个人”是现代。消解整体主义价值观,是 个性解放、现代化的前提 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成强国 西洋的经济学说,以欲望尤其是个人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的异类:眼于社会 全局,得出的结论是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整 小己的欲望——私欲为出发点,充其所 体看,它必然因内部矛盾的积累而毁灭 至,生产技术与国防技术,不独不能为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个人理性的“经济 民生服务,反而役使民生,甚至于毁灭 学”不过是“教人挣钱的学问” 人性
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认识中国国情
社会转型 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学术 传统,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 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 ,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 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东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理论(theories of development)。 这两种理论在解释 20世纪末苏联、东欧以及中 国的发展时遇到了相当的困境,于是社会转型 理论开始兴起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Grand Union)
方位
从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看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堪称中国近代以来的鼎盛; 在地区性事务甚至全球性事务中正具有越来越 重大的影响力 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差距仍然很大,“追赶战略” 远未终结,仍然处于自近代以来由积贫积弱逐 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
方位
从当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看:东方文 化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分化ຫໍສະໝຸດ Baidu
方位
当代中国所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的并存与转换之中
工业经济的“起飞”,制造业大国以及总量上的经济 大国;但中国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改革与现 代化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平稳地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的跨越,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体系 不断健全,制度安排进一步透明和规范;传统计划经 济体制的实体、制度、做法、观念等继续存在,并日 益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新旧体制 的矛盾仍在不断发展之中
国内学者论转型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界定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正式开始:从1840年到1949年为第 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为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 三阶段 始于五四运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从匮乏型社会向发展型社 会转化,这种社会转型开始于新中国成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
“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 “全球化”进程,或者非西方文明的“西方 化”进程。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也经常被等 同于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正改变着这 一切——中华文明、儒家文化、亚洲价值观
方位:学者解读“中国模式”
继承传统制度比以所谓先进的外来制 度替代传统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分化:断裂与定型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例如体现在居住区 域、消费、教育及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区隔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我们感”与“他们感” 成为群体或阶层认同的基本因素 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减少,底层群体几乎失去 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排斥和阶层的再生产, 如教育等阶层再生产机制的不平等 “仇富”vs.“仇穷”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背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而中国也正在重新“崛起” 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认知的疑惑与价值判断上 的冲突:热切、审视、疑惑、挑剔 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历史潮流、时代 特征 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与国家形象 中国转型时期的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向
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结束? 是否还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那时 15 亿人口,人均达到 4000 美元,年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 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1987 2012年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人均GDP5432 美元;IMF:2012中国人均GNI4270美元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转型理论
国内史学界借鉴了发展社会学家“社会转型” 用语,首先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走 向现代的变革问题,进而拓展到用以描述中国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 的变迁,比如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唐宋变革、 明清社会的变迁等问题。可见,“社会转型” 的含义在中国史研究中被扩大化了,大量学者 在研究中运用这一概念,但即使是近代社会的 转型问题,至今学界仍未达成共识
转型理论
西方社会学“六化”说
经济转型即工业化。社会转型首先表现为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 必要条件,它既是早发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也 是迟发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转型即城市化。社会转型也表现为从乡村 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因为城市社会是现代 社会的主要形态。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而 城市化又必然促进和带动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变通方式的改革规避意识形态成本
新的改革措施或市场因素纳入原有的意识形态 当中,如联产承包、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 “不争论”
精英转换过程
权力连续性背景下的精英形成,即在改革过程 中出现了一个握有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 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社会分化(两级分化) 社会不安
两个“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 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 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既无法在工资 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 与富裕国家竞争——增长回落停滞、民主乱象、贫富 分化、腐败、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 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家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 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201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 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 的23% 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中产阶层 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 《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53.6% 的民众“主动”将自己划为“社会底层”,如是 这是 一种紧张的社会结构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 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后,情 况会逐步好转:骚动不安的社会有所缓和,社 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社会犯罪率开始有 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也有所加强等。因此, 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 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 实现家庭现代化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 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Small Tranquility)
1905-1907年和1917年俄罗斯两次革命之前 的20世纪初,按照当时的欧洲标准,谋杀率 为十万分之十的俄罗斯就是一个谋杀率极高 的国家。到了20世纪60年代,尽管存在着外 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显著增长,俄罗斯的谋 杀率降到了十万分之五至十万分之七的水平; 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时这一比率有所上升,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谋杀率已经 接近21世纪初的十万分之十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陈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nkchh1964@163.com
一、关于国情问题
国情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 和 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国土面积、地 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 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 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转型理论
政治转型即民主化。从专制(Authoritarian)走向民主 也的民主化,社会大众从对政治冷漠、疏远到热情并 普遍参与 文化转型即世俗化。从依附宗教到相信科学是社会 转型的又一内容和表现。世俗化就是打破“圣灵社会” 的宿命论,相信科学和技术创新可以改造世界 组织转型即科层化。从家长制到科层制也是社会转型 的内容和表现。现代组织的科层化:基于精细分工的 职位专业化、根据抽象规则建立的职阶体系、以及凭 业绩升迁的准则 观念转型即理性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动机从只受宗 教的或情感的因素支配到遵循普遍的理性原则的转化
转型理论
1987 年,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社会发展理论—— 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 译为“社会转型”,并提出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 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 1996 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称,转 型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种能使生活水平长期得到提 高的繁荣的市场经济”,并指出这是“深入到规范行 为和指导管理的体制转型,既是社会转型,也是经济 转型”,认为只有当“转型中的问题逐步退化为成熟 的市场经济中的正常问题”时,转型进程才算完成
社会公害(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社会价值观冲突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中国社会学界看分化
孙立平的“断裂社会”说,认为目前的分化已 走向两极分化 陆学艺等人的“中产化现代社会”说,认定趋 向于中产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正在出现 李路路的“结构化”论点,认为边界日益分明 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然形成 李强、李培林的“碎片化”说,强调分化的多 元特征而阶级阶层结构难以形成
保留“亚洲价值观”的东亚vs.拉丁美洲
中国惊人的长期发展绩效根植于世界 上最古老的中华文明传奇般承继
同化外来者/19世纪40年代至1949年短暂的西化尝 试夭折之后,整体主义价值观的保留
整体主义价值观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理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古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政体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
改革是政体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与 苏东国家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改革形成对照。 强调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基 础上的自我完善;市场转型过程是在基本社会 体制框架(特别是政治制度)和主导意识形态 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改革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社会骚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 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 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 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 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 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
犯罪率:俄罗斯
整体主义与个体理性
无分畛域,勿拘等级,孤寡者怜之, 在西方文明看来,“共同”是传统社会, 贫病者恤之,优者奖之,劣者教之。合 “个人”是现代。消解整体主义价值观,是 个性解放、现代化的前提 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成强国 西洋的经济学说,以欲望尤其是个人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的异类:眼于社会 全局,得出的结论是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整 小己的欲望——私欲为出发点,充其所 体看,它必然因内部矛盾的积累而毁灭 至,生产技术与国防技术,不独不能为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个人理性的“经济 民生服务,反而役使民生,甚至于毁灭 学”不过是“教人挣钱的学问” 人性
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认识中国国情
社会转型 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学术 传统,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 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 ,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 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东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理论(theories of development)。 这两种理论在解释 20世纪末苏联、东欧以及中 国的发展时遇到了相当的困境,于是社会转型 理论开始兴起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Grand Union)
方位
从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看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堪称中国近代以来的鼎盛; 在地区性事务甚至全球性事务中正具有越来越 重大的影响力 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差距仍然很大,“追赶战略” 远未终结,仍然处于自近代以来由积贫积弱逐 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
方位
从当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看:东方文 化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分化ຫໍສະໝຸດ Baidu
方位
当代中国所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的并存与转换之中
工业经济的“起飞”,制造业大国以及总量上的经济 大国;但中国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改革与现 代化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平稳地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的跨越,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体系 不断健全,制度安排进一步透明和规范;传统计划经 济体制的实体、制度、做法、观念等继续存在,并日 益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新旧体制 的矛盾仍在不断发展之中
国内学者论转型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界定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正式开始:从1840年到1949年为第 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为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 三阶段 始于五四运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从匮乏型社会向发展型社 会转化,这种社会转型开始于新中国成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
“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 “全球化”进程,或者非西方文明的“西方 化”进程。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也经常被等 同于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正改变着这 一切——中华文明、儒家文化、亚洲价值观
方位:学者解读“中国模式”
继承传统制度比以所谓先进的外来制 度替代传统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分化:断裂与定型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例如体现在居住区 域、消费、教育及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区隔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我们感”与“他们感” 成为群体或阶层认同的基本因素 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减少,底层群体几乎失去 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排斥和阶层的再生产, 如教育等阶层再生产机制的不平等 “仇富”vs.“仇穷”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背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而中国也正在重新“崛起” 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认知的疑惑与价值判断上 的冲突:热切、审视、疑惑、挑剔 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历史潮流、时代 特征 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与国家形象 中国转型时期的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向
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结束? 是否还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那时 15 亿人口,人均达到 4000 美元,年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 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1987 2012年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人均GDP5432 美元;IMF:2012中国人均GNI4270美元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转型理论
国内史学界借鉴了发展社会学家“社会转型” 用语,首先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走 向现代的变革问题,进而拓展到用以描述中国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 的变迁,比如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唐宋变革、 明清社会的变迁等问题。可见,“社会转型” 的含义在中国史研究中被扩大化了,大量学者 在研究中运用这一概念,但即使是近代社会的 转型问题,至今学界仍未达成共识
转型理论
西方社会学“六化”说
经济转型即工业化。社会转型首先表现为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 必要条件,它既是早发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也 是迟发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转型即城市化。社会转型也表现为从乡村 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因为城市社会是现代 社会的主要形态。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而 城市化又必然促进和带动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变通方式的改革规避意识形态成本
新的改革措施或市场因素纳入原有的意识形态 当中,如联产承包、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 “不争论”
精英转换过程
权力连续性背景下的精英形成,即在改革过程 中出现了一个握有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 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社会分化(两级分化) 社会不安
两个“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 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 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既无法在工资 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 与富裕国家竞争——增长回落停滞、民主乱象、贫富 分化、腐败、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 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家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 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201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 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 的23% 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中产阶层 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 《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53.6% 的民众“主动”将自己划为“社会底层”,如是 这是 一种紧张的社会结构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 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后,情 况会逐步好转:骚动不安的社会有所缓和,社 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社会犯罪率开始有 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也有所加强等。因此, 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 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 实现家庭现代化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 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Small Tranquility)
1905-1907年和1917年俄罗斯两次革命之前 的20世纪初,按照当时的欧洲标准,谋杀率 为十万分之十的俄罗斯就是一个谋杀率极高 的国家。到了20世纪60年代,尽管存在着外 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显著增长,俄罗斯的谋 杀率降到了十万分之五至十万分之七的水平; 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时这一比率有所上升,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谋杀率已经 接近21世纪初的十万分之十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陈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nkchh1964@163.com
一、关于国情问题
国情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 和 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国土面积、地 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 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 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转型理论
政治转型即民主化。从专制(Authoritarian)走向民主 也的民主化,社会大众从对政治冷漠、疏远到热情并 普遍参与 文化转型即世俗化。从依附宗教到相信科学是社会 转型的又一内容和表现。世俗化就是打破“圣灵社会” 的宿命论,相信科学和技术创新可以改造世界 组织转型即科层化。从家长制到科层制也是社会转型 的内容和表现。现代组织的科层化:基于精细分工的 职位专业化、根据抽象规则建立的职阶体系、以及凭 业绩升迁的准则 观念转型即理性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动机从只受宗 教的或情感的因素支配到遵循普遍的理性原则的转化
转型理论
1987 年,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社会发展理论—— 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 译为“社会转型”,并提出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 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 1996 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称,转 型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种能使生活水平长期得到提 高的繁荣的市场经济”,并指出这是“深入到规范行 为和指导管理的体制转型,既是社会转型,也是经济 转型”,认为只有当“转型中的问题逐步退化为成熟 的市场经济中的正常问题”时,转型进程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