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当代中国国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 社会信用缺失 党与政府的形象受损 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社会公害(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社会价值观冲突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中国社会学界看分化
孙立平的“断裂社会”说,认为目前的分化已 走向两极分化 陆学艺等人的“中产化现代社会”说,认定趋 向于中产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正在出现 李路路的“结构化”论点,认为边界日益分明 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然形成 李强、李培林的“碎片化”说,强调分化的多 元特征而阶级阶层结构难以形成
保留“亚洲价值观”的东亚vs.拉丁美洲
中国惊人的长期发展绩效根植于世界 上最古老的中华文明传奇般承继
同化外来者/19世纪40年代至1949年短暂的西化尝 试夭折之后,整体主义价值观的保留
整体主义价值观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理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古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政体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
改革是政体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与 苏东国家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改革形成对照。 强调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基 础上的自我完善;市场转型过程是在基本社会 体制框架(特别是政治制度)和主导意识形态 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改革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社会骚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 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 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 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 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 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
犯罪率:俄罗斯
整体主义与个体理性
无分畛域,勿拘等级,孤寡者怜之, 在西方文明看来,“共同”是传统社会, 贫病者恤之,优者奖之,劣者教之。合 “个人”是现代。消解整体主义价值观,是 个性解放、现代化的前提 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成强国 西洋的经济学说,以欲望尤其是个人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的异类:眼于社会 全局,得出的结论是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整 小己的欲望——私欲为出发点,充其所 体看,它必然因内部矛盾的积累而毁灭 至,生产技术与国防技术,不独不能为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个人理性的“经济 民生服务,反而役使民生,甚至于毁灭 学”不过是“教人挣钱的学问” 人性
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认识中国国情
社会转型 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学术 传统,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 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 ,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 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东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理论(theories of development)。 这两种理论在解释 20世纪末苏联、东欧以及中 国的发展时遇到了相当的困境,于是社会转型 理论开始兴起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Grand Union)
方位
从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看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堪称中国近代以来的鼎盛; 在地区性事务甚至全球性事务中正具有越来越 重大的影响力 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差距仍然很大,“追赶战略” 远未终结,仍然处于自近代以来由积贫积弱逐 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
方位
从当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看:东方文 化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分化ຫໍສະໝຸດ Baidu
方位
当代中国所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传统社会 与现代社会的并存与转换之中
工业经济的“起飞”,制造业大国以及总量上的经济 大国;但中国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改革与现 代化的道路还十分漫长 平稳地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的跨越,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体系 不断健全,制度安排进一步透明和规范;传统计划经 济体制的实体、制度、做法、观念等继续存在,并日 益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新旧体制 的矛盾仍在不断发展之中
国内学者论转型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界定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正式开始:从1840年到1949年为第 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为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 三阶段 始于五四运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从匮乏型社会向发展型社 会转化,这种社会转型开始于新中国成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
“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 “全球化”进程,或者非西方文明的“西方 化”进程。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也经常被等 同于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正改变着这 一切——中华文明、儒家文化、亚洲价值观
方位:学者解读“中国模式”
继承传统制度比以所谓先进的外来制 度替代传统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分化:断裂与定型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例如体现在居住区 域、消费、教育及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区隔 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我们感”与“他们感” 成为群体或阶层认同的基本因素 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减少,底层群体几乎失去 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排斥和阶层的再生产, 如教育等阶层再生产机制的不平等 “仇富”vs.“仇穷”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背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而中国也正在重新“崛起” 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认知的疑惑与价值判断上 的冲突:热切、审视、疑惑、挑剔 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历史潮流、时代 特征 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与国家形象 中国转型时期的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向
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结束? 是否还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那时 15 亿人口,人均达到 4000 美元,年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 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1987 2012年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人均GDP5432 美元;IMF:2012中国人均GNI4270美元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转型理论
国内史学界借鉴了发展社会学家“社会转型” 用语,首先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走 向现代的变革问题,进而拓展到用以描述中国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 的变迁,比如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唐宋变革、 明清社会的变迁等问题。可见,“社会转型” 的含义在中国史研究中被扩大化了,大量学者 在研究中运用这一概念,但即使是近代社会的 转型问题,至今学界仍未达成共识
转型理论
西方社会学“六化”说
经济转型即工业化。社会转型首先表现为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 必要条件,它既是早发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也 是迟发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转型即城市化。社会转型也表现为从乡村 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因为城市社会是现代 社会的主要形态。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而 城市化又必然促进和带动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变通方式的改革规避意识形态成本
新的改革措施或市场因素纳入原有的意识形态 当中,如联产承包、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 “不争论”
精英转换过程
权力连续性背景下的精英形成,即在改革过程 中出现了一个握有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 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社会分化(两级分化) 社会不安
两个“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 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 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既无法在工资 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 与富裕国家竞争——增长回落停滞、民主乱象、贫富 分化、腐败、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 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家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 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201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 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 的23% 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中产阶层 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 《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53.6% 的民众“主动”将自己划为“社会底层”,如是 这是 一种紧张的社会结构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 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后,情 况会逐步好转:骚动不安的社会有所缓和,社 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社会犯罪率开始有 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也有所加强等。因此, 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 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 实现家庭现代化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 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Small Tranquility)
1905-1907年和1917年俄罗斯两次革命之前 的20世纪初,按照当时的欧洲标准,谋杀率 为十万分之十的俄罗斯就是一个谋杀率极高 的国家。到了20世纪60年代,尽管存在着外 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显著增长,俄罗斯的谋 杀率降到了十万分之五至十万分之七的水平; 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时这一比率有所上升,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谋杀率已经 接近21世纪初的十万分之十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陈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nkchh1964@163.com
一、关于国情问题
国情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 和 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国土面积、地 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 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 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转型理论
政治转型即民主化。从专制(Authoritarian)走向民主 也的民主化,社会大众从对政治冷漠、疏远到热情并 普遍参与 文化转型即世俗化。从依附宗教到相信科学是社会 转型的又一内容和表现。世俗化就是打破“圣灵社会” 的宿命论,相信科学和技术创新可以改造世界 组织转型即科层化。从家长制到科层制也是社会转型 的内容和表现。现代组织的科层化:基于精细分工的 职位专业化、根据抽象规则建立的职阶体系、以及凭 业绩升迁的准则 观念转型即理性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动机从只受宗 教的或情感的因素支配到遵循普遍的理性原则的转化
转型理论
1987 年,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社会发展理论—— 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 译为“社会转型”,并提出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 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 1996 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称,转 型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种能使生活水平长期得到提 高的繁荣的市场经济”,并指出这是“深入到规范行 为和指导管理的体制转型,既是社会转型,也是经济 转型”,认为只有当“转型中的问题逐步退化为成熟 的市场经济中的正常问题”时,转型进程才算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