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当代中国国情
当代中国概论第二讲当代中国历史方位
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黑吉辽冀内晋陕, 京津鲁豫苏沪皖, 宁甘青新藏川滇, 台闽浙赣鄂渝黔, 琼粤桂湘港澳南。
(南指南方,为押韵而添)
三 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 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 10.71%。
数据3
[数据 4]
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资源和7%的水资源 来供养十几亿人对食物的需求。中国要用 世界2%—3%的公共财政资源为13亿人口提 供各类基本的公共服务,要办世界规模最 大的教育、卫生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事 业。中国要为占世界总劳动力1/4的各类劳 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要为世界1/5的老 龄人口提供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
[数据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肮脏能源的 生产国和消费国
煤炭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1%; 世界上第一耗水大国,占世界用水总量的 15%;每天有机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相当于美、印、日排放量的总和;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二位。
2009年数据
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1.0亿吨标 准煤,比上年增长6.3%。
城镇人口621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 数的46.6%;乡村人口71288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3.4%。
201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 比上年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 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35 万人,出生率12.10‰;死亡人口966万人, 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4.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当代基本国情
*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 要战略机遇期。” 2002年,党的十六大 作出 了这一判断。
8
的 束 过 是 际 “国 岛 生 力
发 , 程 未 上 中 周 问 的 。
展 中 中 知 “ 国 边 题 西
,这次危机
国也深受金
充满着各种 数。威胁论 中国论”等 责任鲜半岛 的朝而至, 接踵新疆事 藏、
影响深远且至
融危机之害,
^ 数,如何走 - 、“中国崩 ”际舆论此起 国题、南海问 问外敌对势力
3.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构 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 ,在 当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征)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 2
*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不是该结束了 ?
*其二,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 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是 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 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的阶段性 *第一,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
第-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教学要求 : 国的基本国情,认
了解皆代中基本特点和当前中清
当代中国的性特征及重要战略国
发展的阶段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机
遇期,把握内容。
重
要性和基本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 然 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 际关 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 家某个 时期的基本情况。一个国家的国 情,最主 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的社会性质 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三、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一)为什么说是“必须”? 1.是国情和任务的要求; 2.是机遇和挑战的要求; 3.是经验和教训的要求。 (二)如何才能真正走科学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 健全法制; 完一、“三个没有变” (一)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1.“人口多”没有变。 是力量、是资源、是希望。但同时必须看到: (1)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2)人口基数大给经济、社会、资源带来了巨 大的压力; (3)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2.底子薄“没有变” 虽然GDP世界第二,但是必须看到: (1)人均不高; (2)综合国力不强; (3)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4)资源压力巨大; (5)城市化水平不高; (6)经济结构、经济质量不高; (7)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
(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依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日益提高的广 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没有变 “发展中的大国”,关键是“发展中”, 即不发达、不完善、不平衡。
二、“三个世所罕见”: (1)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2)复杂性世所罕见; (3)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低水平——人均800美元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 不平衡——城乡、区域、行业差距 还较大
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 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国总人口近十分之 一。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超过了除俄罗斯以外的任何一 个欧洲国家人口数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 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 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 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 定历史阶段,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过程中的 初始阶段。 • 邓小平说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 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小康社会低水 平、不全面、不平衡,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按邓小平的判断就是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 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GDP)将达到4000美元。而2011年人 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 历史方位的含义: 历史方位,是指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所处的位置。
辨明历史方位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进步, 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 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 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因此辨明当代 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 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 中国所有的人均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 界平均水平。 •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45种主要矿产资源 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 土地、天然气、木材、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都相对紧缺。 •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 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 107位以后. • 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降至18.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1.39亩,还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目前中国已经有 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 戒线以下。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53页PPT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当代中国的国情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一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它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有什么重大意义呢?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曲折发展毛泽东曾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i]可是,党的领导人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上,曾发生过多次曲折。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由于对国情缺乏认识,照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提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即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党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明显地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后来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的、受“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即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应该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革命。
于是,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后来的几次代表大会,都坚持了这一观点。
但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正确认识,在当时还是不深刻的,曾多次发生摇摆,并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托派首先从右的方面提出挑战,否认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断定中国已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而否定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国民党的一些人出于反对革命的目的,也极力鼓吹与此相类似的观点,由此爆发了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与此同时,王明等人则从“左”的方面,强调资本主义成分的发展,主张反对资产阶级和中间势力,把民主革命不间断地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结果给革命造成惨重的损失。
毛泽东等人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深刻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国情,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认为革命应该分两步走,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更是毛泽东的独创。
第二周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一)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历史方位1.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型影响的全局性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的国内形势: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二专题 当代中国国情论-39页PPT资料
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 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 巨大成就。 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 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 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 一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 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一、中国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 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 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 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 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 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专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019.9.10
关于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两大历史任务和三件大事
(两个“连接”)
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命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
(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人口城市 化率为18.72%,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 46.64%。
2019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7.93%, 发达地区达到76.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8.84 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为 56.29%;中国2019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为44.90%,比 世界平均水平低13.0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 水平低31.87个百分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生产力水平低: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仅相当于一百年前美国和阿根廷的水平2、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市场体制、社会保障制度、资本市场等)3、公民整体科技文化素养不高200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8年;美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3.63年;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为12.9年。
1982年,我国15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到2000年该队列(3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1978年,美国15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9年,到2000年,该队列(3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
4、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森林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 石油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3 %天然气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1 % 铜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5 %铝为世界人均水平的9.7 %5、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韩振亮:“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P2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关键词:中国国情;初级阶段;发展战略;长期性目录前言 (1)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一)人口:中国的人口大国,并非人才强国 (2)(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仍处于世界后列 (2)(三)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2)(四)资源占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2)(五)城市化程度: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六)工业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三、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5)(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5)(二)当代中国正处于“五化”深入发展时期 (6)(三)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6)(四)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7)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前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
正是在深刻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正确的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持续着快速而且稳定的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已在2010年的跃居世界第二位,就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而言,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同样,在国际地位方面我国也有了显著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友好、开放、民主和活力十足的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向世人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科技水平。
而我国在复兴同时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在国际上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从朝核问题、联合国改革、巴以和谈到伊朗核危机,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对于联合国活动以及世界事务的参与程度与日俱增,而我国在国际争端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和团体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无论是早些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通过双边和多边管道向受灾国提供40多亿美元的援助的作为,还是最近我国向索马里排除国际护航舰队举措,我国正面的、积极的国际形象都受到了广泛尊重。
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有了成绩,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将这份鼓舞过分演化为自我陶醉或洋洋自得就不好了,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使中国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位居世界百位之后。
第二讲:认识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精品文档
三、未来之路
顶层设计(改革原则): 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社会制度之争——社会主义的本质。
经济改革
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贯彻科学发展观念,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文化改革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社会的创造力。
1.历史回顾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 1921年7月1日,中共成立。1924,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6-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结束,统一中国,中华民 国迁都南京。 1929年国民党开始先后五次对中共进行围剿,长征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件,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争胜利。 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 重点:回顾与总结
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①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 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由各国驻军把守,中国人一概 不准在内居住。 ③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 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 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 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 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 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⑤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 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当代中国国情与民族复兴
宁波发展的两大‚资源‛
一个宁波港,一个‚宁波帮‛,是宁波最大 的两个资源。 宁波作为优良港口,自古以来是一座人文 荟萃、商机无限的商贸名城。唐代,宁波就 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扬州、广 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 城兴则港荣。随着宁波经济的腾飞,宁 波港口也突飞猛进。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 吐量已经突破1000万标准箱,跃升至世界第 10位,世界大港的梦想在东海之滨成真。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 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2012年6月29日神舟 九号飞船返回。
这是一个越来越 融入世界大潮、却 又相伴着许多难题 的中国;这是一个 背负着沉重的历史 包袱,但又始终顽 强地向上生长的中 国;这是个全社会 深深地被各种欲望 搅动,但同时又发 自内心地渴望和谐、 正义与幸福的中 国……
2011年12月,郑州,年内最后一场招聘会,数万人竞争7000多个 岗位,大门被挤坏,场面一度失控;在浙江,应聘者在雨中等待, 12 万人面前仅仅是2.6万个岗位;在重庆,这个比例是11:2,北京更是 激烈到8:1。
民生‛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左传》, 《左传》里面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辞海》里面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 的生计‛。就业,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民 生之本。
一连串我国古人创造的记录——
贾思勰,科学典籍<<齐民要术>>是世界上被完整保存下来 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蔡 伦,东汉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用 树皮等植物纤维造纸的方法; 沈 括,宋代科学家,世界上最早发现了磁偏南现象;
中国经济的增长原因
按照经济学原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它取决于四个方 面,第一,就是生产要素配臵的完善,第二,是投入的增 加,第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第四,是技术进步。那我 们看,我们这三十年走过的路。第一, 我们在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在城市,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 那么我们整个经济体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 这些我们可以把它归纳到,它解决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 配臵,第二,我们再来看投入,我们这三十年,我们的投 入不断地增加,所以过去我们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很重要 的是这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根本任务 专题整理
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历程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定位1.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2.当代中国的发展阶段: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
无论是从生产力的不发达还是从基本制度的不完善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都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全面认识中国基本国情时必须正确掌握的。
3.当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这不是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之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以上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不仅为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区域和世界范围内的活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例如:1、2011年中国的经济贸易伙伴到发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2、中国国际救援队15名队员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集结,准备开赴日本地震灾区救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理论
1987 年,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社会发展理论—— 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 译为“社会转型”,并提出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 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 1996 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称,转 型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种能使生活水平长期得到提 高的繁荣的市场经济”,并指出这是“深入到规范行 为和指导管理的体制转型,既是社会转型,也是经济 转型”,认为只有当“转型中的问题逐步退化为成熟 的市场经济中的正常问题”时,转型进程才算完成
“现代化”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 “全球化”进程,或者非西方文明的“西方 化”进程。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也经常被等 同于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正改变着这 一切——中华文明、儒家文化、亚洲价值观
方位:学者解读“中国模式”
继承传统制度比以所谓先进的外来制 度替代传统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变通方式的改革规避意识形态成本
新的改革措施或市场因素纳入原有的意识形态 当中,如联产承包、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 “不争论”
精英转换过程
权力连续性背景下的精英形成,即在改革过程 中出现了一个握有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 资本的总体性资本精英集团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社会分化(两级分化) 社会不安
保留“亚洲价值观”的东亚vs.拉丁美洲
中国惊人的长期发展绩效根植于世界 上最古老的中华文明传奇般承继
同化外来者/19世纪40年代至1949年短暂的西化尝 观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理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古名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结束? 是否还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那时 15 亿人口,人均达到 4000 美元,年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 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1987 2012年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人均GDP5432 美元;IMF:2012中国人均GNI4270美元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转型理论
国内史学界借鉴了发展社会学家“社会转型” 用语,首先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走 向现代的变革问题,进而拓展到用以描述中国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 的变迁,比如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唐宋变革、 明清社会的变迁等问题。可见,“社会转型” 的含义在中国史研究中被扩大化了,大量学者 在研究中运用这一概念,但即使是近代社会的 转型问题,至今学界仍未达成共识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 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后,情 况会逐步好转:骚动不安的社会有所缓和,社 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社会犯罪率开始有 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也有所加强等。因此, 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 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 实现家庭现代化
转型理论
政治转型即民主化。从专制(Authoritarian)走向民主 也的民主化,社会大众从对政治冷漠、疏远到热情并 普遍参与 文化转型即世俗化。从依附宗教到相信科学是社会 转型的又一内容和表现。世俗化就是打破“圣灵社会” 的宿命论,相信科学和技术创新可以改造世界 组织转型即科层化。从家长制到科层制也是社会转型 的内容和表现。现代组织的科层化:基于精细分工的 职位专业化、根据抽象规则建立的职阶体系、以及凭 业绩升迁的准则 观念转型即理性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动机从只受宗 教的或情感的因素支配到遵循普遍的理性原则的转化
1905-1907年和1917年俄罗斯两次革命之前 的20世纪初,按照当时的欧洲标准,谋杀率 为十万分之十的俄罗斯就是一个谋杀率极高 的国家。到了20世纪60年代,尽管存在着外 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显著增长,俄罗斯的谋 杀率降到了十万分之五至十万分之七的水平; 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时这一比率有所上升,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谋杀率已经 接近21世纪初的十万分之十
三、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认识中国国情
社会转型 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学术 传统,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 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 ,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 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东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的发展理论(theories of development)。 这两种理论在解释 20世纪末苏联、东欧以及中 国的发展时遇到了相当的困境,于是社会转型 理论开始兴起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家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 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 201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 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 的23% 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中产阶层 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 《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6年,53.6% 的民众“主动”将自己划为“社会底层”,如是 这是 一种紧张的社会结构
转型特征:西方学者概括
社会骚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 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 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 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 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 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
犯罪率:俄罗斯
整体主义与个体理性
无分畛域,勿拘等级,孤寡者怜之, 在西方文明看来,“共同”是传统社会, 贫病者恤之,优者奖之,劣者教之。合 “个人”是现代。消解整体主义价值观,是 个性解放、现代化的前提 人群而成良社会,聚良社会斯能成强国 西洋的经济学说,以欲望尤其是个人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的异类:眼于社会 全局,得出的结论是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整 小己的欲望——私欲为出发点,充其所 体看,它必然因内部矛盾的积累而毁灭 至,生产技术与国防技术,不独不能为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个人理性的“经济 民生服务,反而役使民生,甚至于毁灭 学”不过是“教人挣钱的学问” 人性
两个“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 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 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既无法在工资 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 与富裕国家竞争——增长回落停滞、民主乱象、贫富 分化、腐败、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 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 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Small Tranquility)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政体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
改革是政体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与 苏东国家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改革形成对照。 强调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基 础上的自我完善;市场转型过程是在基本社会 体制框架(特别是政治制度)和主导意识形态 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改革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转型理论
西方社会学“六化”说
经济转型即工业化。社会转型首先表现为从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 必要条件,它既是早发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也 是迟发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转型即城市化。社会转型也表现为从乡村 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因为城市社会是现代 社会的主要形态。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而 城市化又必然促进和带动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整体主义:大道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Grand Union)
通货膨胀 社会信用缺失 党与政府的形象受损 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社会公害(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社会价值观冲突
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中国社会学界看分化
孙立平的“断裂社会”说,认为目前的分化已 走向两极分化 陆学艺等人的“中产化现代社会”说,认定趋 向于中产化的现代化社会结构正在出现 李路路的“结构化”论点,认为边界日益分明 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然形成 李强、李培林的“碎片化”说,强调分化的多 元特征而阶级阶层结构难以形成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背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而中国也正在重新“崛起” 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认知的疑惑与价值判断上 的冲突:热切、审视、疑惑、挑剔 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历史潮流、时代 特征 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与国家形象 中国转型时期的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向
第二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陈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nkchh1964@
一、关于国情问题
国情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 和 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国土面积、地 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 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 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