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论坛#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侯慧明赵改萍
提要:佛教地狱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基本完善并趋于复杂化。佛教的地狱思想具有内容丰富、系统复杂、传播迅速、影响巨大等特点,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侯慧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赵改萍,山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主题词: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地狱思想
佛教大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地狱思想也随之而来。汉魏六朝时期,地狱思想的传播可分为汉魏初传和两晋南北朝盛传两个阶段。初传阶段,/地狱0一词就大量散见于经典之中,但专述地狱的经品较少,/大抵初期译事所以不振,全由口笔分歧不能通会0¹,仅东汉桓、灵之世安世高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5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6º;支娄迦谶译5道行般若经#泥犁品6;三国吴支谦译5大明度经#地狱品6;维祇难等译5法句经#地狱品6等。这些经典虽冠名专述地狱,但实际上只有安世高所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较为系统。六朝盛传阶段,专述地狱的经品大为增多,有西晋法立、法炬译5大楼炭经#泥犁品6;竺法护译5修行道地经#地狱品6、5方等般泥洹经#度地狱品6;无罗叉译5放光般若经#泥犁品6;东晋竺昙无兰译5佛说四泥犁经6、5佛说铁城泥犁经6、5佛说泥犁经6;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5长阿含经#世记经地狱品6;鸠摩罗什译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泥犁品6;陈真谛译5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地狱品6。这些经品对/地狱0的阐述较汉魏时期大为细致,特别是元魏般若流支译5正法念处经#地狱品6,以十一品的大幅篇章不仅详述地狱的情状而且与地狱业报融合为一体进行阐说,特别是对地狱存在的依据和功能的论述更为完善化。
佛教地狱思想随着佛经的渐次翻译趋于丰富化、完善化,另一方面,佛教的地狱思想在与儒道思想碰撞交融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浸染中华文化色彩,并渐次被国人接受,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关于佛教/地狱0概念
地狱,梵文为N ir aya(泥犁)或N araka(那洛迦),意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汉魏时期的译经将梵文N ir aya译为/泥犁0、/地狱0、/太山0、/太山地狱0、/泥犁太山地狱0或/太山狱0。/地狱0是最为流行和最普遍的翻译,其次是/泥犁0,再次是附加/太山0或直接译为/太山0,甚至译作/泥犁太山地狱0。最早出者极可能为/泥犁0,三国吴维祇难等译5法句经#地狱品6用地狱来解释泥犁,/地狱品者,道泥梨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0»。泥梨为音译,但/翻译之事,遣辞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0¼,故N iray a(泥犁)另有多种意译。地狱一词应出泥犁之后。太山亦指地狱,整个汉魏六朝时期以地狱附粘太山,以太山指代地狱的情况大量存在,隋唐以后/太山0之名仍出现于佛经之中,但意义已经大不同于前世,一者/太山0之意用以比喻/气势宏大0或/坚不可摧0,/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0½,再者/太山0不再与地狱连用,出现了/太山府君0的称谓,如/次可请太山府君,是王住宅0¾等等。/太山府君0为地狱之主,已是受道教影响的结果。¿/那洛迦0的译法较为晚出,唐代玄奘译5瑜伽师地论6中才出现,玄奘认为/地狱0一词翻译不准,未能精确表达佛教/地狱0的本意,故而用/那洛迦0代替。唐道世也认为/旧翻地狱名狭处,局不摄地空。今依新翻经论,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迦。0À隋唐时期不仅出现了玄奘、道世试图修正地狱一词的情况,而且这一时期佛经译论中附会/魂入太山0之说的情况少之又少,说明佛教已有巨大发展,佛教意义的地狱观念已经深入社会思想中,不必再刻意附会中国的冥界思想。
关于地狱的含义,南朝陈真谛译5佛说立世阿毘昙论#云何品6卷六曰:/云何地狱名泥犁耶?无戏乐故;无喜戏乐故;无行出故;无福德故;因不除离业故于中
生。0Á隋慧远撰5大乘义章6、智顗撰5妙法莲华经文句6、唐道世撰5法苑珠林6对/N ir aya0一词的解释几无变化,是指欲界中与天、人、畜生、饿鬼等五界(加上阿修罗为六界)并列的一界,它的梵语本意可释为永无快乐,充满痛苦的,令众生厌恶的境界,其本意和后世通译的/地狱0一词没有必然联系。查考东汉以前的古文献也未发现中国典籍中有/地狱0一词,因此可以推定安世高等初译者是将汉语的单字/地0与/狱0连缀为一个形象生动的词汇,赋予佛教/地狱0思想强烈的中华文化色彩。/翻译之事,遣辞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意,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0Â而/地狱0之译可谓/不易之译0中的精妙之译。用/狱0以代指/极苦0, /地0则完全是初译者发挥敏思睿智,将中国传统思想融汇贯通地运用。佛教认为,/善恶之变,不相类。侮父母、犯天子,死入泥犁。0 l v N iray a(泥犁),用以描述罪业之人死后的情状之一。人死后是何情状呢?联系中国对人死后情状的认识。秦汉时期认为,/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0 l w屈原5楚辞#招魂6曰:/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0王逸注云:/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0/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0 l x可见,中国思想认为,人有灵魂,人死而灵魂不灭,但中国的冥界观念一般认为/鬼魂0的居所与/地下0密切相关,因而安世高等人用/地0以表示人死后灵魂之去向。这完全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理解,因为佛经中的N iray a(泥犁)与/地0并无必然联系,其空间方位也不一定就在地下,是在天地之际或空中,或地下,或半入地下,或金刚山间。佛经译者显然充分意识到了中国民众的冥界信仰的特点,尽力附和。也说明佛教在初传之际尽量适应中国社会的情况。
总之,/地狱0概念的翻译既迎合了佛教的部分思想,又尽力附和中国传统的冥界信仰,以促使中国民众能更快理解并接受其思想。
二、佛教地狱系统的构成及情状
关于佛教地狱系统的构成及情状,初传和盛传时期佛教经典描述各有不同,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者描述地狱的构成及情状,具体包括地狱的种类、数目、时量、典主、王都,以及各地狱的详细情景;二者阐释地狱运作机理,主要是各种业因,以及地狱间的相互关系。
佛教初传时期,阐说地狱思想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经典是东汉安世高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汉魏以后的佛经阐说地狱的专品渐多,特别是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5长阿含经#世纪经地狱品6;元魏般若流支译5正法念处经#地狱品6;梁宝唱等集5经律异相#地狱部6,陈真谛译5立世阿毘昙论#地狱品6,对地狱的记述极为详尽。
关于地狱种类,5佛说十八泥犁经6提到两类地狱,火泥犁和寒泥犁,梁宝唱等集5经律异相#地狱部6又提到边地狱,/边地狱者,所在家水间山间及旷野,独受恶业报是谓边地狱0 l y。边地狱的分类似乎只是从其所处位置界定,且记载极为简略。热地狱和寒地狱为最普遍的两类地狱。其基本的特征是热地狱中遍及炙火,寒地狱中冰冻战栗。
地狱的数目记载繁多,/在地狱的数目上,有的说地狱有四、有的说地狱有六、有八、有十、有十八、三十、六十四,甚至无量无边等。上述情形,不仅译者不同,说法有别;也有同为一人所译,经典不同,说法互异者0 l z梁宝唱等集5经律异相#地狱部6对以前历代关于地狱的众说进行了汇集整理,提出有十八地狱、三十地狱、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十地狱、五大地狱等。地狱的数目极纷乱而无定论。十八地狱之说出现最早,主张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之说者最多。地狱的名称也极不统一,有音译也有意译,极为纷杂。地狱的种类和名称,或根据罪人所受酷刑命名,或根据刑具命名,或根据罪人受刑的惨状命名,或根据罪人受刑的感受命名,或综合地狱的抽象特点命名,也有直接音译的地狱名称,各具特点,不一而足。
其次,关于地狱的时空方位,东汉安世高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认为火泥犁位置在入地半以下;寒泥犁在天地之际。也有地狱在两铁围山或金刚山山间,/佛告比丘,有大铁围山,更复有第二大铁围山,,,其中有八大泥犁。0 l{又/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小狱有十六。0 l|另有/边地狱0在山间或旷野。佛经中地狱的空间方位或在地下,或在天际,或在山间旷野,范围广,空间方位多,但仍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 /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八千大泥犁,,,是为三千大千世界。0 l}/如是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0 l~三千大千世界中已有八千大泥犁,而三千大千世界的数目大至不可说,可见,地狱的数目和范围的广大,方位空间的多变远比中国的冥界要复杂多变,也更加神秘窈冥。
再次,汉魏六朝时期的地狱专品对地狱情状的描述淋漓尽致,不仅表现在地狱名称的丰富形象,地狱数目的繁多纷纭,也表现在对地狱情景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地狱有时空维度,/佛告比丘:喻如有篅受六十四斛,满中胡麻。有人百岁持一麻去,如是至尽,厚云地狱受罪未竟。0 m u/黑绳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遶,各各纵广五百由旬。0 m v地狱陈设各色刑具,令人毛骨悚然,如热铁剑、铁锤、铜釜、铁丸、蒺藜、铁磨、锯、斧、鼎、镬等,千百种业道之器,均由铜、铁、石、火等组合而成;各种险境渲染浓烈,如刀山火海、沸屎脓血、黑风热沙、剑树骷髅、卤水污泥等;有各种可憎怪物,如,豺狼、厉鬼、骆兽、虫鹑、铁鸟等;各种行刑之法,如火烧、山压、烂煮、铁覆、灌铜、钉钉、锯
#
183
#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