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地狱与佛教地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曲》中的地狱与佛教中地狱的比较
摘要:但丁在《神曲》中幻想的:地狱在北半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从地面通到地心,形状象圆形剧场;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佛教六道轮回之一的地狱是众生受恶业而遭受苦难的所在,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这一个充满黑暗的悲惨世界,这就是“地狱”(梵语niraja直译是泥犁或捺落伽),它暗示的是“众生皆苦”的佛教伦理,同时它在意识领域里更彰显的是另外的一个时空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地狱文化就是从历史的签转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词:但丁《神曲》地狱佛教
一、但丁描述的地狱及意义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
地狱之门城墙,猫头鹰和蝙蝠
第一圈,地狱的前廊
异教徒的痛苦状态
第二圈:贪色者
灵魂在风中飘荡保罗和弗朗齐丝卡
第三圈:饕餮者,躺在臭雨冰雹下
第四圈:贪婪者
第五圈:愤怒者,在河里相斗
第六圈:信奉邪教者,葬在火棺材里
第七圈:以暴力施与他人者,置于血沟、火雨和热沙中
第八圈:欺诈者买卖圣职的教皇
第九圈:背叛者
1.批判了基督教会的反动和腐败,歌颂反抗天帝的英雄,批判了神权政治,主张政教分离和限制教权扩张;
2.抨击了腐败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
3.深刻揭露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和自私;
4、同情人类痛苦,关心人类命运,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
5、歌颂知识的力量、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力量;
6、肯定推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
二、对但丁描述的地狱的理解
但丁虽大胆揭露教会罪恶,但并不反对宗教本身;虽肯定人的力量,又强调节欲和苦修,人要以神学和信仰为引导才能达到幸福境界;歌颂现世生活,又把它作为来世的准备。推崇古代文化,又把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异教徒放在地狱里。森林,洼地,漏斗,高山。这是但丁的世界,他在诗中所说的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常人眼中的世界或许没有多少不同,然而又有着那么多不同。在这个世界里,充溢了圣灵的光辉,神,圣灵,魔鬼,他们共同存在于此,而他走过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和他们对话,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这或许是一种现实世界的具现化,美好的,神圣的成为神灵和圣人,丑陋的,阴暗的成为魔鬼幽魂,他们共存在这个世界,同时和但丁产生了交集。
且不说地狱的漏斗形状,当但丁将地狱的中心放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是多么大胆?神圣的耶路撒冷,居然被作为了象征罪恶的地狱的中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罪恶的批判,对那些被忽视的罪恶的批判?但丁隐晦地在说话,他说:赎罪劵是不能真正赎罪的,对宗教的崇拜不是对神职人员的崇拜,神职人员借神的名义,或许犯下了更加严重的罪责。宗教理应是神圣的,然而掌管宗教的人未必是神圣的。我始终笃信这或许是从圣经被修改就遗留下来的隐患,当旧约告诉人们,切莫用偶像符号来塑造神的身体,不要这样虚伪的崇拜的时候,新约却为大家准备
了十字架。另一方面,当神圣的宗教介入世俗,介入翡冷翠的时候,世俗便污染了宗教。这或许是诗中无比重要的精神之一。因为但丁说,宗教不应干扰世俗,他怀抱对神祇圣灵的热爱,却并不愿看到以维护神祇名义产生的迫害和干涉。渴求自由,渴求独立,渴求尊重,渴求善恶有报。如此简单。
三、佛教中的地狱
佛教在早期经典里“地狱”一词,梵语原称为niraja音译为“泥犁”,本义是“无有喜乐”的一个地方。佛教的轮回观点认为,人造恶业死后就落入此地受尽苦难,丝毫没有喜乐可言,故叫做“泥犁”。在中国文化两晋时期以前“地狱”概念是指人死后魂魄归于地下,与佛教所说的“泥犁”稍有差异。两晋以后中国文化里逐渐有了“地狱”是指黑暗而悲惨的环境的意识。到魏晋南北朝时(吴)支谦,(陈)真谛等人在译经时将佛教所说的“泥犁”直接翻译为“地狱”,开始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佛教地狱文化。到了唐代,玄奘译经时始立“五不翻”的原则,就多不用“泥犁”而用“捺落伽”( naraka)。由此,在中国文化中将这一词一直理解为地狱,意思是造恶之人所受苦厄的地方。
佛教的地狱数目繁多、名称各异,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增生地狱)”、“孤独地狱(零散地狱)”三大类,或者分为“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边缘地狱”、“孤独地狱”四大类。在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和“无间地狱”的观念对国人影响最大,不过在佛教典籍中“地狱”却是名目繁多,说法不一。关于地狱的确切位置,佛教各经所记载的内容差异极大。有的说地狱在地下,而且还有精确地距离;也有的说在两山间的陆地上,有铁桶或铜墙包围;还有的说在山边﹑旷野,或是说在空中。综合起来看,地狱位置是个空间概念,也是印度佛教学说的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这些说法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说法:1.八寒(十寒)地狱在高山间而八热地狱在地底下2.地狱在“阎罗王”管辖的世界的某个地方3.地狱在两大铁围山之间的陆地上4.地狱分布在四大部洲之中地狱文化是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必然产物,佛教极其淋漓尽致地描述地狱就是给人这样的一个伦理道德准则:善的德行必将得到奖赏和福乐,恶行必遭恶果和苦痛。这种佛教伦理的基础是佛教的因果律及无尽缘起、多世报应学说。佛教因果论的伦理阐释的是什么原因堕入了地狱的问题;无尽缘起说明的是“现实”世界的苦难和“不出轮回,苦海无尽”的问题;多世报应是用佛教“三世两重因果”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