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地狱论文佛教地狱伦理思想论文:论佛教的地狱文化和地狱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佛教地狱观念与唐代的入冥小说

佛教地狱观念与唐代的入冥小说

佛教地狱观念与唐代的入冥小说
钱光胜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26)00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玄怪录>中的入冥小说以及敦煌遗书中的<唐太宗入冥记>和<黄仕强传>等,来说明佛教地狱观念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笔下一种创作题材;唐代民间的地狱观念已经和佛典中的地狱概
念有所不同,进一步中国化.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钱光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唐代"入冥"题材小说与冥界观念的演变 [J], 邵颖涛
2.唐宋佛教入冥故事中的排佛士大夫角色变迁 [J], 范英杰;姬慧
3.浅论唐代小说中佛教地狱文化的世俗化倾向 [J], 张帆
4.佛教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太史文《<十王经>和中国中世纪佛教地狱观念的形成》评介 [J], 张贤明
5.东晋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以游冥间传闻为中心 [J], 侯旭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狱

地狱

故事
唐代俗讲中很流行的目连救母故事,根据 《佛说盂兰盆 经》 演绎而成。讲说目连母亲在世时作恶,死后入阿鼻地 狱受种种酷刑折磨;目连出家后获得罗汉神通,前往地狱 救母,遍历诸狱,借助佛的威力,最终救出母亲。 这个故事就用了很大的篇幅,专门描述刀山剑树地狱、铁 床铜柱地狱、阿鼻地狱中的可怖景象,以及造恶业者在地 狱中受苦的种种情形。
社会大众的需求
与中国原有的冥界思想相比,佛教的地狱说由于以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
理论为基础,将人死后的境遇与生前的善恶是非,甚至是来世的祸福因 果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报应观念与正义逻辑,对中国的
民众生活当然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佛教地狱说对司法的影响
佛教地狱说对司法的影响
在地狱里,酷刑作为一种公正的体现而存在。地狱的阎罗、 判官与现 世的官员有了同样的意义,而地狱本身也可能成为某种法律精神的体 现,成为最黑暗恐怖和最公正的象征。 地狱里的酷刑是那些造恶业者所应得的而且是必要的惩罚,随着这些 酷刑的实施,公平与正义也因之得到了体现。让一个人在地狱里反复 不断地被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所折磨,是为了消除其在世时所造恶 业,为了其灵魂的转世与超生。这就使得这些惨无人道、 灭绝人性的 酷刑,借助“报应”与“救赎”的名义获得了一种神圣的光环。
也将一种原生的自然形态的灵魂归宿信仰, 改造成一种具有善恶、是
非、果报观念的, 具有现世指涉功能 的宗教工具。佛教徒通过口头 讲经、唱导及壁画等形式, 在促使人们向善信佛的同时, 也将地狱的
恐怖阴影深深地印在了民众心中。
之书” 的小说,如 《幽明录》、《宣验记》、《冥祥 记》等, 也往往通过人暂死而魂游冥府地狱的故事, 传播着 佛教有关地狱的观念与想象。 类似的故事, 还有 《高僧传》、《法苑珠林 》 等书所载的 果报灵验传说和敦煌小说变文中的《目连缘起 》、《大目 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灵验记》等等 。

试论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_哈斯巴根

试论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_哈斯巴根

学者书斋・ Scholar Study60 •知音励志 Bosom Friend Inspiration【关键词】佛教;因果报应;伦理价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我们经常说的因果报应,其在佛教的理论中占据着基础地位。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均有其发展和消亡的原因,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前世和现在种下的因果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因果报应理论在我国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较好的道德约束效果,在现代化文明的应用中也同样存在着较高的启发意义。

本文就佛教因果报应的内涵、伦理价值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佛教因果报应的内涵因果报应是佛教的立教基石,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因果报应与缘起的关系。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

”即世间的所有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主要指的是因果联系。

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和缘分,所以万事万物才能够立足于世。

而一旦缘分丧尽,事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次,因果报应和世事无常。

“无常”指的是世界上很多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变化的,所谓“诸行无常”,事物的生存和灭亡也许就在顷刻之间;再次,因果报应和性空。

“性空”指的是世间万物的本质是虚空的,这是佛教的特殊理论。

佛教认为,正是因为万事万物均是由因果联系起来的,因此万事万物的本质其实是虚无的,性空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本质;最后,因果报应、业与轮回。

“业”分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佛教将“业”称之为“造业”,通过身体、语言和思想造业的人佛教上称之为“造业者”。

佛教因果报应认为,“造业”较多之人,死后会进入地狱轮回,受轮回之苦。

2 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分析2.1 善恶终有报的伦理价值分析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人性本善,“善有善试论佛教因果报应的伦理价值文/哈斯巴根报,恶有恶报”是其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种宗教信仰所暗含的伦理价值即是让人们能够认识到“造业”和“果报”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因果报应而纠正自己的行为。

这里的因果报应有两方面的含义,即过去的“造业”会影响现在的“果报”,而现在造的“业力”则会反应在未来的“果报”上。

中国佛教文化中地狱观念的意象分析研究

中国佛教文化中地狱观念的意象分析研究

中国佛教文化中地狱观念的意象分析研究佛教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其中地狱观念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和文化。

地狱是佛教一种极端诅咒的存在,在地狱中受苦的人在中国文化中被描述得如此恐怖和悲惨,以至于很多人对它们在生命中一直都充满了恐惧与戒备。

在本文中,将对中国佛教文化中地狱观念的意象分析研究进行探讨。

1. 地狱观念的来源和发展地狱观念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这段时间内,地狱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对地狱的描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佛教文化中的许多其他部分,包括艺术、哲学、传说、神话和僧侣的行为方式。

2. 地狱观念的意象分析地狱生动而恐怖的意象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视觉符号。

佛教文化中对地狱的描述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对地狱的意象分析也不同。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地狱都被描述成一个恐怖的地方,一个人生到那里将会受到无尽的苦难。

以下是五个地狱观念的意象分析,进一步探究地狱及其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2.1 刀山“刀山”是地狱中最具象征性的场景之一,又被称为“血池刀山”或“血腥刀林”。

墨子曾说过:“鬼把刀山放在人家面前,人在呼吸,唾沫在流”,刀山的意象无处不在,充满着可怕和残酷。

刀山顶部光滑平坦、枝叶密密的刀叶和刀阵部署成几何图形,如同迎接人们进入地狱的残忍场景。

人们在刀山中走动时,身上的皮肉都被刀刃所伤,引出鲜血喷涌而出。

2.2 饥饿鬼道在佛教文化中,饥饿鬼道描述了在地狱中的另一种生物——饥饿的鬼怪生物,他们的饥饿无法满足。

这种生物被描述成长长的手臂,无助的眼睛和扭曲的身体,仿佛在哀叹着自己的命运。

佛教文化中用这种怪物来形容人们的贪欲和财富欲望,他们总是有着无止无休的需求,却总是无法获得满足。

2.3 度牒“度牒”是指一个人在生命结束后被送到地狱时,需经过一个被称为“度牒台”的所在地,不同的度牒台有不同的标准。

地狱概念的起源

地狱概念的起源

地狱概念的起源地狱是一个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都存在的概念,代表着一种恶魔或邪恶力量的住所,用于惩罚罪恶行为的地方。

地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宗教和神话传说,各个文化中对于地狱的描述和理解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各个文化角度对地狱的起源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在古埃及,地狱与死亡有关。

埃及人认为,在死后,人们会经历一场称为“心灵审判”的过程,他们的心灵会被分割成好与坏两个部分,并接受安布德神的审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良和正直的,他们会被带到奥西里斯神的庄严庭院,接受永恒的幸福。

而那些沉迷于邪恶和罪恶的人则被放逐到名为第二通道之地的地狱,这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折磨的地方。

在古希腊神话中,地狱被称为地狱之神哈得斯的领地,也被称为冥府。

根据希腊神话,人们在死后会进入地狱,开始一场奇特的旅程。

进入地狱的灵魂将在奥克维利斯河的船老大的帮助下,穿过三条河流:液态火烧的察米隆河、悲伤的伊莉西翁河,和忘失一切的昙花河。

在地狱的最深处,会有一个受到守门人刻耳柏洛斯保护的地狱君主哈得斯,他会根据人们的行为决定他们在地狱中的待遇。

佛教中的地狱被称为地狱界或阿鼻地狱,是一个恶魔和痛苦的领地。

根据佛教教义,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导致自己的轮回,而地狱是罪恶行为的后果。

佛陀认为,地狱并非永恒之地,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善行和修行摆脱的世界。

在地狱界中,人们会遭受无数的痛苦和折磨,直到他们的罪孽得到赎罪为止。

基督教中的地狱起源于犹太教。

在犹太教中,地狱被称为“阿达尔”,是罪人在死后受罚的地方。

基督教对地狱的概念进一步发展,认为地狱是邪恶和不信仰者的永恒住所,是与神永远分离的地方。

在基督教中,地狱被描述为火湖,是魔鬼和堕落天使的居所,用于惩罚那些拒绝接受上帝的救赎之恩并追随邪恶道路的人。

可以看出,地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宗教和神话传说。

不同文化对于地狱的描述和理解有所不同,但都认为地狱是一个惩罚罪恶行为的地方。

地狱的概念从一种宗教信仰逐渐发展为一种道德警示和教育工具,用以教导人们要遵循正义和行善。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佛教地狱思想——兼与《西游记》比较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佛教地狱思想——兼与《西游记》比较

On the Outlook on Buddhist Hell in Akutagawa Ryunosuke5 s Literaturewith A Comparison with
Journey to the West
作者: 潘贵民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9期
主题词: 齐川龙之介;《西游记》;地狱思想;佛教
摘要:“人生比地狱更为地狱”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的名言.芥川在 其文学中表现了诸多佛教地狱思想,其中“善恶有报”是其文学佛教地狱思想的核心.芥川文学中 的地狱景象在演绎佛教地狱内涵的同时,亦生动展现了佛教地狱的类型、色彩、人物等.通过与芥 川喜爱的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芥川文学佛教地狱思想不仅是对《西游记》 地狱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其发扬与超越,故芥川文学佛教地狱思想亦是了解中日文学的窗口之一.。

佛魔与天堂地狱说

佛魔与天堂地狱说

天堂地狱,一念之间而已。

天堂地狱仅仅是个重叠的世界现象,非他,若妄加分别,十八层地狱苦楚现身也。

妙法非妙法,佛魔一念中。

天堂地狱别,咬紧不放松。

世外即世间,世间蕴心胸。

转头悟前境,悲心梦大雄。

冷眼观世相,当你自以为是着心想之纯正了,恰好又落入到更大更深的妄想的陷阱。

一切现象皆是虚幻,来自于他者的外力亦复如此,心中的“我”才是你最大的仇敌,如无这个自知之明,纵使你行了万里路、读破万卷书,也是枉然。

日子就这么样如水流淌而一去不复返,花开了,花谢了,心念虽仍如婴孩般不成熟不圆满,镜像里的你却已“尘满面,鬓如雪”了。

在时空的镜像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婴儿般的纯洁,任你怎样的打拚怎样的用尽心机,冥冥之中的时空齿轮,总会冷酷地抹去这一丝两丝的印痕,很快又让你全新着心身于一个特定的时空了。

天堂与地地狱究竟在哪里,十八层地狱究竟是怎样一个凄惨的现状?既然生命现象的存在,是以佛之大慈大悲平等无私心念构想而成,那十八层地狱凶残超越法西斯屠杀无辜者的手法,又怎么可以上演呢?天堂者,世人自私自利的妄念而已;地狱者,世人嗔恨心之外化虚构以图解气爽心罢了。

无所天堂逸乐之心想,亦无所地狱之嗔恨诅咒,是为真善人,是为真佛性。

我们都是有罪的灵魂现象,因为我们的心地老是在天堂地狱之间转换,更因为我们总是在证明着自我存在的伟大、光荣、正确。

世间习惯性的撒谎欺骗者,其愚妄可笑之程度,真是难以想象的;撒谎欺骗人者,人恒撒谎欺骗之,因果律总是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对等着的。

泯灭善恶之别,泯灭恩怨之念,泯灭是非之想,清净佛性才可生发。

此理说着容易,但于世相面前,却是非常难行的啊。

丢下与提起的说法,也是欺骗人的,既然有丢下的念头,何来丢下之真呢?拍胸脯表白最大忠贞的人,对某事拍胸脯信誓旦旦的人,恰恰在现象起伏之端就变卦了,说明世人言说与心想是太他娘的不可靠不可信的玩艺。

言说如烟如风如柳絮,哪里经得起真实境界的考验?佛与魔之二元对立观,生起的只是一些是是非非理念的争执,更衍生出人类社会政治实体之间互相攻伐的口实,于是,各类道理冠冕堂皇地出现了;但无论怎样的道理,亦无论怎样的善恶理念的自我标榜,都摆脱不了自我私欲的对于现象的扭曲。

“地狱”源流考

“地狱”源流考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0 0 9年 第 7期
“ 地狱” 源流考
周 文
( 咸宁学院 人文学 院中文系 , 湖北 咸宁 4 70 ) 30 5
摘要: ” 地狱 一词 来源于佛教 。 随着佛教 在 中土的广泛传播 ,地 狱” “ 的意义也在不 断发 生变化。 地狱 ” “ 的产 生和发 展代表 了一批 佛教外 来词 的衍 生模 式 , 对它的考察 , 以探 求某些佛教 外来词产生和发展 的规 律。 通过 可 关键词 : 地狱 ; 源流 ; 考察
汉语 吸收外来语并不是把原词 的语音和形态都搬过来 , 而是 使外来语服从 自己的构词规律和 习惯。中古 时期 , 汉语词汇
正呈现 出双音化的趋 势 , 受这 种趋 势的影响 , 一些经师开始
有意识地省掉原词的一些音节 ,以迁就汉语 双音词 的特点 ,
作 “iy”本 义是无有 , 没有 喜乐之意 , naa , r 指 人死后落入 此处 受罪 , 毫无喜乐可言。
直接音译就是按照梵语音节 的特点 , 用汉语 的音节来一

这种音译方法为简化音译 。 阿罗汉” 如“ 筒作“ 罗汉”“ ;菩提萨 垂” 简作“ 菩萨”“ ;袈裟曳” 简作“ 袈裟” 等等。泥犁耶” “ 简化为
“ 泥犁 ”如 :佛 言: , “ 十八泥犁 , 凤凰龙下至小虫。 凡十八 泥犁 ,
中常见的有三种音译形式 :泥犁耶 ”“ “ 、捺落迦” “ 、泥犁” 。其 中“ 泥犁耶” “ 、捺落迦 ” 是直接音译 。因为“ i 有三个元 Nr a
音, 而汉语一般一个汉字包含—个元音 , 三个汉字“ 泥犁耶 ” 、
“ 捺落迦” 正好对译 “ i 。 :云何地狱名泥犁耶? Nm 如 “ 无戏乐
是众多外来词 中的一员。 一 Nhomakorabea迦, 傍生饿鬼 , 人天诸趣 , 慈愍观察。 ( ・ ”唐 义净《 根本说 一切 有部 昆奈耶》“ ) 贱业生众苦器 , 鬼趣兼投捺落迦 。”唐 ・ ( 义净 《 龙树 菩 萨劝诫 王颂》“ ) 如说成就十种法者生捺落迦 ,非于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

#研究生论坛#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的地狱思想侯慧明赵改萍提要:佛教地狱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基本完善并趋于复杂化。

佛教的地狱思想具有内容丰富、系统复杂、传播迅速、影响巨大等特点,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侯慧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赵改萍,山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主题词: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地狱思想佛教大约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地狱思想也随之而来。

汉魏六朝时期,地狱思想的传播可分为汉魏初传和两晋南北朝盛传两个阶段。

初传阶段,/地狱0一词就大量散见于经典之中,但专述地狱的经品较少,/大抵初期译事所以不振,全由口笔分歧不能通会0¹,仅东汉桓、灵之世安世高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5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6º;支娄迦谶译5道行般若经#泥犁品6;三国吴支谦译5大明度经#地狱品6;维祇难等译5法句经#地狱品6等。

这些经典虽冠名专述地狱,但实际上只有安世高所译5佛说十八泥犁经6较为系统。

六朝盛传阶段,专述地狱的经品大为增多,有西晋法立、法炬译5大楼炭经#泥犁品6;竺法护译5修行道地经#地狱品6、5方等般泥洹经#度地狱品6;无罗叉译5放光般若经#泥犁品6;东晋竺昙无兰译5佛说四泥犁经6、5佛说铁城泥犁经6、5佛说泥犁经6;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5长阿含经#世记经地狱品6;鸠摩罗什译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泥犁品6;陈真谛译5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地狱品6。

这些经品对/地狱0的阐述较汉魏时期大为细致,特别是元魏般若流支译5正法念处经#地狱品6,以十一品的大幅篇章不仅详述地狱的情状而且与地狱业报融合为一体进行阐说,特别是对地狱存在的依据和功能的论述更为完善化。

佛教地狱思想随着佛经的渐次翻译趋于丰富化、完善化,另一方面,佛教的地狱思想在与儒道思想碰撞交融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浸染中华文化色彩,并渐次被国人接受,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阴间、地狱与天界

佛教:阴间、地狱与天界

佛教:阴间、地狱与天界真实的阴间、地狱与天界这个宇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由佛法构成的。

星体、银河、时间空间、⼤千世界都是佛法的体现。

佛法在不同层次境界的表现,庞⼤的宇宙中,浩瀚⽆量的⽣命是⽆量⽆际的庞杂,在⼀定境界的⾼层宇宙范围时空看,底层境界中,物质的成住坏灭空,时间都是极其快的。

可是在坏、灭、空的宇宙众⽣存在的⼤规律中,⽣命不可避免的⾛向毁灭,庞⼤的、不可思议⽽真实存在的宇宙意识,慈悲于众⽣的坏、灭、空的痛苦,利⽤⽣命堕落后迷失先天本性⽽造就的业障,造就了三界宇宙体系,即是我们所存在的这个娑婆世界。

这个世界在更⼤宇宙范围来看,只是⼀粒⼩⼩的灰尘。

可是这个世界,也是由宇宙的微观物质组合构成的表⾯世界物质,从微观物质组成的世界,到表⾯星体、宇宙、世界,中间由不同层次的宇宙粒⼦物质构成了不同的时空,整体的范围就是三界。

我们所存在的这个地球,就在三界的最中⼼,物质的最表⾯。

物质的微观中体现出来了不同的时空,就是宗教中所说的六道众⽣,⼈世间是⽣命通往六道的中转站,何去何从,全看众⽣⾃⼰的选择。

为什么在⼈类历史上重复出现神佛下世度化世⼈?就是要在最迷失的空间,给宇宙中迷失的⽣命⼀次选择⾃⼰未来的机缘。

在三界以外看六道轮回⾮常的清晰,因为在法界就完全没有任何三界中的物质因素了,完全⽆漏才能看清楚三界众⽣的真相,天堂与地狱的场景、⼈体的结构。

今天,我主要给⼤家讲讲阴间与地狱,告诉⼤家⼈们所说的⿁魂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类⾁体的表⾯下,有⽀撑⼈体⽣存的灵体存在,⼤致上可以划分为三魂七魄。

元神与识神,三魂七魄是独⽴的,是有⾃⼰不同特质、性格的⽣命,与你的识神有着紧密的联系。

⼈类的七情,喜、怒、哀、乐、惊、恐、惧,就是魂魄的具体表现。

⽼⼈们常说,这个⼈魂丢了,就是形容这个⼈神志不清了,的确如此。

三魂七魄如果消散,⼈的神智就会像痴呆傻⼈⼀样,对于物质世界的表现没有任何反应、感受。

正因为有魂魄的灵性存在,才导致了⼈类可以⽤眼⽿⿐⾆⾝意这六根去认识物质世界。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How 'Hell Wander' in Buddhism Came into Being
and Its Cultural Essence
作者: 范军[1]
作者机构: [1]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出版物刊名: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9页
主题词: 《冥祥记》;六朝小说;佛教地狱观;传统冥界思想;善恶审判;融合
摘要:中国古来有'冥界'说,而无'地狱'说.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传统冥界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地狱观念中的道德审判、罪恶惩罚的观念.地狱信仰与中国家庭宗教、祖先崇拜相结合,是佛教融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六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反映地狱观念的'人冥'故事,是在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最集中地收录'入冥'故事的<冥祥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佛教地狱观念为中国冥界思想增添的新内容,以及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轨迹.。

因果教育——地狱篇(5)

因果教育——地狱篇(5)

因果教育——地狱篇(5)因果教育——地狱篇(5)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伦理道德丧失,杀、盗、淫、妄充斥着整个世界,人们因不明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因缘果报,迷于物欲,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不知不觉中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结果现世饱尝横死、多病、短命、诸事不顺、心灵痛苦等等不好的花报,而且死后还要自做自受地领受所犯罪业而现的地狱果报。

现摘取[地狱变相图]中一些场景,主要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常犯的罪业行为。

以此警示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图一时快乐,而种下通往地狱的种子,死后受千亿万年至无量劫的残酷折磨,惨不忍睹。

切记!切记!切记!抽肠割心地狱《玉历》云:为争名夺利,不择手段欺诈,诱惑大众,更有甚者,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此皆泯灭良心,丧尽天良之徒,死后将堕此狱。

又衣冠禽兽之强奸犯,虽逞一时之欲,却要换来抽肠割心之痛楚。

刀山地狱观此地狱,遍山尽是刀刃,罪人从空中拋下,无不穿肠破肚,血流如注。

堕此业因,如《所起经》云:破坏正法道场,毁谤圣贤善人,死后都将堕此地狱。

《玉准》云:货物财宝,以假作真,欺哄乡愚妇女,致陷害丧命,亦堕此狱。

现今,许多诈骗集团,利用人性弱点,进行令人发指的骗术,如制造假货、假药,害人骗财,真是泯灭天良之至,殊不知一报还一报的可怕!钉喉地狱此狱罪因为造作邪淫。

纵观愚痴众生,为心所诳,为爱所惑,造下罪因,得此恶报,诚不值得。

经云:口中行淫,将以热钉钉其喉口。

若业尽,生于人中,口中常臭,此乃恶业余残果报。

碓捣地狱生前作屠杀业或捕鱼业,死后皆受此报。

《立世经》云:此中罪人置于臼中,鬼卒以铁杵舂捣,血肉模糊,形如肉泥,其惨无比。

磨摧地狱(又名铁磨狱)《因果经》云:男子邪淫,娶多妻妾或买春,命终即堕此狱。

生前左拥右抱,享齐人之福,死后磨成肉酱,贪图色欲之报,真是奇惨无比!。

地狱总结范文

地狱总结范文

地狱总结概述地狱,又称地府、阴间,是人们传统的有关来世的概念之一。

它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恶劣的、充满痛苦和煎熬的地方,是罪人灵魂被惩罚的所在。

在各个文化和宗教中,地狱都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故事。

本文就地狱的概念、特点和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

地狱的概念地狱的概念起源于人类对于来世的探索和思考。

各个文化中的地狱都有相似的特点,即作为惩罚罪人的地方。

地狱通常被描述为地下的、黑暗的、燃烧着火焰的地方,充满了可怕的生物和恶魔。

它被认为是与天堂相对的地方,是充满痛苦和煎熬的域。

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地狱的概念有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基督教中,地狱是一个与神远离的地方,是罪人被永久放逐的所在。

而在佛教中,地狱被描述为一个轮回转世中的一部分,罪人被送到地狱进行苦难与折磨,以赎清过去的罪孽。

地狱的特点地狱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极端痛苦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地狱常见的特点:1.火狱:地狱中的火焰常常象征着痛苦和煎熬,罪人被燃烧在烈火之中,无法逃离。

2.折磨与惩罚:地狱中的罪人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折磨和惩罚,包括肉体上的、精神上的和心灵上的折磨。

3.恶魔和可怕的存在:地狱被描述为恶魔和可怕生物的居所,它们会对罪人进行折磨和控制。

4.孤独和绝望:地狱常常是一个孤独和绝望的地方,罪人与其他人隔离,并且无法得到任何安慰和救赎。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地狱的形象,使其成为一个可怕和不可逃避的存在。

地狱的文化差异地狱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地狱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1.基督教中的地狱:基督教中的地狱被描述为与神远离的地方,是罪人被永久放逐的所在。

地狱中的痛苦是永恒的,与天堂形成鲜明对比。

2.佛教中的地狱:佛教中的地狱是一个轮回转世中的一部分。

根据宿命和业力,罪人被送到地狱进行苦难与折磨,以赎清过去的罪孽。

3.北欧神话中的地狱:北欧神话中的地狱被称为“海拉”,是死者灵魂的归宿。

死者根据他们在人间的一生被判定是否进入海拉,并且不同的层级和区域根据罪孽的大小分别进行不同的折磨。

试论“求佛是造地狱业”

试论“求佛是造地狱业”
・159.
懑曩■■眨西塑酲薅两j
并将其化为自身的骨肉心髓精进不息。 明天,我们即将迎来期盼已久纪念临济禅师圆寂1150周年中日联合法会。我们日 中临济子孙要踊跃随喜结缘,一体同心,发大愿心,为了将临济宗祖的正法薪火世代相 传而奋勇精进! (刘建译)
・160・
・158・达坌!!查堡来自堡些丛些:!之十方世界,一切本来无一物,此即为佛。临济禅师教诲门人:心之法无形无状,充满 十方世界。 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所谓暗物质无形无状,充满整个宇 宙空间。暗物质可以贯通森罗万象,即暗物质不但能够贯通桌椅墙壁,还能够贯通高楼 大厦、山川湖海,贯通整个地球。据科学家研究推论,暗物质的存在与宇宙的诞生起源 相关。这一研究成果使全世界的学者大为震惊。目前,世界上的科学家正致力于有关暗 物质的论证研究,日本科学家也在深山中挖掘修建了长长的隧道,力图查明论证暗物质 的本质属性。 迄今为止,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考察可知:暗物质无形、无状、无味、无色、透明, 因此可以称之为本来一无所有之物;正是由于本来无一物,所以才能够贯穿宇宙万物。 如果身为有形之物,则将在运动期间与其他物质发生碰撞,由于物质之间碰撞所产生的 反作用而导致停滞不前。此外,科学家还推论:虽然暗物质无形无状,但是暗物质与宇 宙的诞生起源相关,关系到对宇宙诞生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我认为世间众生本来具有的佛心或本心,与暗物质具有同等性质。临济禅师教诲门 人:心之法无形而贯通十方世界,贯通整个宇宙。世间众生的心之法、心之真理,即所 谓“佛心”无形无状,贯通十方世界,贯通整个宇宙,这就是创造的主体性。换而言 之,宗教的真理与科学的真理一脉相承;在科学的世界中,科学家们直到上个世纪才终 于在理论上发现了这一真理,然而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数百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心中发 现了这一真理,临济禅师早在一千一百年前也在自身发现了这一真理,辉煌伟业,令人 赞叹!作为佛门弟子、临济子孙,我们应该向佛祖先师的不朽伟业和非凡发现表示无限 的敬意!我确信人类对于自身的至为重要的觉悟必将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继承,否则人类 社会则将不可获得存在和延续。 所谓“十劫坐道场”,即“十波罗蜜”之义,即勇往精进而人三昧,众生本心原本 不生不灭、不去不来,因此佛法不现于面前。 临济禅师继而教诲道:众生自身既然业已为佛,当然不会更为佛者,然而众生却为 成佛而求佛,这就是本来并非佛者之证据,众生应该洞察明了其中道理。临济禅师上 堂,向门徒开示无位真人之法理,并煞费苦心地示众道:莫外求!莫求佛求法! 临济禅师以极为严厉的言辞告诫道:“你诸方言道,有修有证,莫错。设有修得 者,皆是生死业。你言六度万行齐修,我见皆是造业。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业。求菩 萨,亦是造业。看经看教,亦是造业。”这就是告诫我们:求佛也好求法也罢,都属于 堕人地狱之造业,做菩萨也好讽诵经典也罢,也都属于造业之举。 继而,临济禅师又道:“大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臣, 我亦不去你辩似悬河,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见解。道流,设解得百本经 论,不如一个无事底阿师。你解得,即轻蔑他人。胜负修罗,人我无明,长地狱业。” 我认为身为临济子孙,应该仔细认真地重温临济禅师基于正法而阐述的真知灼见,

地狱作文2020年600字

地狱作文2020年600字

地狱作文2020年600字地狱(hell,naraka),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

地狱的观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观念中,如佛教、印度教、现今的犹太教和-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别、伊斯兰教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狱作文,供大家参考。

地狱作文1看到这个名字,你也许很奇怪,“地狱城”?这是哪呢?其实,这只是一个名字罢了,它,是我和我的朋友玩的一个地方,我跟大家讲讲它的故事吧!这个地方嘛,是我的朋友带我去的,那天我正在家里无趣,朋友们就来找我玩,她们带我去了一个地方。

地点一:“伪装的平地”这个地方很平坦,仔细看一下,竟然有几个大洞,我们几个之中唯一的.男生——一个朋友的弟弟李昊霖,也就是这的发现者之一。

关于发现这儿的故事,可有趣呢:他们发现者发现这儿时,这儿是一片土地,土地上只有一些麦秸,发现者们不知道,就在上面玩,又蹦又跳的,突然,他们就一起掉下来了,这上面最大的两个洞就是他们弄的。

他提醒我们,在这走着走着,很容易掉下去,要小心。

我和朋友李昱洁先走,我没什么顾虑,觉得没什么难的,就放开步子走,谁知道,才刚走了几步,我就掉了下去,我踩到了很软的地方,由于承受不住我,我就掉了下去。

在返回的时候,我的另一个朋友李亭玉又掉了下去,随后,我也不小心掉下去。

我们又试了一次,亭玉一只褪掉了下去,她又上来了。

昱洁呢,则一次也没掉下去。

地点二:“飞檐走壁”那儿嘛,原来是一个大池塘,池塘四周是斜的,可以跑。

李昊霖给我们示范了一下,哇塞!他跑到好快,于是,我们跃跃欲试,可是,我们怎么也跑不起来,我们却更想学会了……地狱城,真好玩!地狱作文2在3班和4班比赛的间隙中,我留意了几回1班对2班的比赛。

可以说那才叫精彩!从看见2班的队员胡海健开始,我就认定2班赢定了。

胡海健,小学的时候我1班,他3班。

排球,篮球,跳远,跳高样样有他份,跳高年年第一。

运动肌肉极其发达。

仗着一副稍微好一点的脸蛋,惹得年级的女生都不安分了。

中国地狱传说与佛教伦理

中国地狱传说与佛教伦理

中国地狱传说与佛教伦理
范军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佛教在其东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二教的思想,逐渐形成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又不同于中国传统伦理的中国化的佛教伦理.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
中古小说中保存的"地狱巡游"传说中有丰富细致的表现,研究这些传说对于了解佛
教伦理中国化的过程很有意义.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有其
特殊的历史作用,同时其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伦理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和现代价值.
【总页数】8页(P91-98)
【作者】范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2
【相关文献】
1.藏传佛教生态伦理试析——兼论藏传佛教生态伦理与儒、道及西方生态伦理之同异 [J], 刘俊哲
2.佛教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太史文《<十王经>和中国中世纪佛教地狱观念的形成》评介 [J], 张贤明
3.浅析阿柔圣人传说故事所折射的佛教伦理思想 [J], 昂毛吉;
4.试论"地狱变相"题材在中国早期佛教美术中的发生 [J], 马程程
5.佛教伦理道德与中国社会——以孝道为例看佛教观念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强化 [J], 邹维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

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

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在中国,佛教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精神信仰。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它也是一种伦理与行为准则。

根据佛教的伦理原则,个人应该遵循善意和慈悲的原则,有意识地对待自己的思路和行为,也需要对周围的人负责。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除此之外,佛教伦理也可以发挥预防犯罪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5个典型案例来证明佛教伦理如何可以防范犯罪。

1. 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佛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就是尊重生命。

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保证别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生命和利益,那么就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和苦痛,这些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加严重。

例如,“黑井”等霸占南京安置房的黑势力,侵犯了其他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利益,最终导致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感。

如果他们将佛教的伦理原则视为崇高的准则,那么世界会更加和平和谐。

2. 坦诚相待的品质诚实、正直和真诚是佛教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一些不道德和非法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逐渐降低,这导致了社会关系的混乱和人们之间的分歧。

如果在企业、政府和个人之间,各自都遵循这些基本准则,那么信任的基础就足够坚实,整个社会就变得更加公正、平等和自由。

例如,谷歌公司以诚实、透明、不作弊为基础,被全球公认为是一家真正的值得信赖的企业之一。

3. 尊重其他宗教信仰佛教信徒要尊重其他宗教信仰。

过于狭隘的信仰和自利自私的观念很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与其他宗教信仰相比,佛教是一种更加宽容和包容的信仰。

它允许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同时也使他们接受其他信仰和文化的长处。

例如,在佛教文化圈内,关于人间善恶报应的观念,也不一定与其他宗教信仰相同。

如果不互相尊重,不互相理解,可能会导致恶意攻击和误解,甚至引起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4. 重视家庭价值观佛教最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和情义。

家庭是最基本的一种群体结构,在家庭中,人们可以真正地接近彼此,并共同应对生命中的挑战。

有关地狱的设计理念是

有关地狱的设计理念是

有关地狱的设计理念是地狱作为一种宗教或神话中的存在,被广泛地描述为灵魂受苦受罚的场所。

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对地狱的设计理念也各有不同。

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地狱被视作邪恶的象征,是对犯有罪恶行为的人的惩罚之所。

以下讨论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基督教的地狱。

首先,地狱的设计理念强调了深度的恶与苦。

地狱被描绘为一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地方,罪人将在此永远遭受折磨。

这种设计理念意味着地狱的构造必须足够严酷和残酷,以反映出它代表的终极邪恶和恶劣。

其次,地狱的设计理念注重对罪行的正义惩罚。

地狱是邪恶和罪行的归宿,是上帝的审判和公正之所。

在地狱中,罪人将承受与其所犯罪行相当的痛苦,并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

这种设计理念带有一种教育的意味,通过给予恶人应有的报应,警告人们避免犯罪行为,追求善良的人生。

同时,地狱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对罪人的怜悯与救赎的一面。

虽然地狱被描述为罪行不可饶恕的后果,但一些宗教教义也教导人们,只要真心忏悔悔过并向上帝寻求宽恕,即使是罪人也能获得救赎的机会。

这种设计理念在地狱中实现了平衡,既向罪人表达了正义与报应,又给予了他们转变和重生的机会。

此外,地狱的设计理念还强调了对善与恶的明确划分。

地狱作为罪行与邪恶的象征,与天堂作为善与圣洁的象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作为一个道德人的价值观的重要机会。

地狱作为一个存在,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善良的行为,并警惕罪恶的诱惑。

综上所述,地狱的设计理念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它强调了痛苦的深度、对罪行的正义惩罚、罪人的救赎和善恶的明确划分。

地狱的设计理念追求平衡,可以警示人们远离邪恶,寻求善良,以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地狱论文佛教地狱伦理思想论文:论佛教的地狱文化和地狱伦理思想摘要:佛教六道轮回之一的地狱是众生受恶业而遭受苦难的所在,在古代印度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这一个充满黑暗的悲惨世界,这就是“地狱”(梵语niraja直译是泥犁或捺落伽),它暗示的是“众生皆苦”的佛教伦理,同时它在意识领域里更彰显的是另外的一个时空观念。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地狱文化就是从历史的签转中逐步走向成熟的。

佛教地狱文化主要表现在地狱名号、地狱时空、地狱昭示的思想伦理上。

从而使佛教地狱文化对佛教伦理约束自我、适应社会的必然性提供论证,使得佛教善德在中国生根,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必然。

关键词:佛教地狱;地狱文化;地狱寿量;佛教地狱伦理思想佛教在早期经典里“地狱”一词,梵语原称为niraja音译为“泥犁”,本义是“无有喜乐”的一个地方。

佛教的轮回观点认为,人造恶业死后就落入此地受尽苦难,丝毫没有喜乐可言,故叫做“泥犁”。

在中国文化两晋时期以前“地狱”概念是指人死后魂魄归于地下,与佛教所说的“泥犁”稍有差异。

两晋以后中国文化里逐渐有了“地狱”是指黑暗而悲惨的环境的意识。

到魏晋南北朝时(吴)支谦,(陈)真谛等人在译经时将佛教所说的“泥犁”直接翻译为“地狱”,开始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佛教地狱文化。

到了唐代,玄奘译经时始立“五不翻”的原则,就多不用“泥犁”而用“捺落伽”( naraka)。

由此,在中国文化中将这一词一直理解为地狱,意思是造恶之人所受苦厄的地方。

一、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地狱名号佛教的地狱数目繁多、名称各异,但主要则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增生地狱)”、“孤独地狱(零散地狱)”三大类,或者分为“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边缘地狱”、“孤独地狱”四大类。

佛教中通常所说的地狱主要是指根本地狱。

在佛教典籍中讲述地狱情况的经典不胜枚举,但详细介绍地狱名号的主要是《十八泥犁经》《长阿含经世纪经地狱品》和《大智度论》,以及《俱舍论》卷八、卷十一和《大乘义章》卷八,《大楼炭经》等《大藏经》经典为最具代表性。

在中国文化中“十八层地狱”和“无间地狱”的观念对国人影响最大,不过在佛教典籍中“地狱”却是名目繁多,说法不一。

纵观佛教诸多典籍,大体上可以以隋唐为界限,对佛教地狱名号的说法有两大类别,即:在汉至南北朝期间,佛教地狱名号以寒热两大类地狱为主流,隋唐以后佛教地狱名号变得精湛细致了,有时间、空间上的详细描述,而且在说法上出现众多不一的情况。

(一)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地狱名号在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中,讲述了有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和四方连横的十大寒冰地狱以及其名号。

它是以时间和内容上划分的,而不是在空间上的纵向分层,《十八泥犁经》尤以时间为主要叙述对象。

这十八个地狱是以人生前所犯恶行的轻重来决定在这十八个地狱的受罪时间长短的。

每一个地狱比之前一层地狱增加苦厄二十倍而所处时间增加一倍。

在经中记载:“第一犁名曰先,就乎而是人言起无死。

人居此犁中。

相见即欲斗。

乎中无兵。

而自有兵。

相伤杀无岁数又不死。

有人来语起不死。

以风来吹即愈。

如是无岁数。

已复持热铁剑相伤杀。

已复有铁椎相杀。

以手拳极利相。

伤久久无岁数。

是其类。

其人长且大。

寿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

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万岁为人间百三十五亿岁。

第二犁名居卢倅略。

居卢倅略一苦。

当先就乎二十……寿人间七千五百岁为一日。

三十日为一月。

十二月为一岁。

二万岁。

为人间二百七千亿万岁……” ①可见,在这些地狱里轮回的终生受的全是些刀杀砍伤、烈火焚烧、饥寒极冻、遥遥无期的刑罚。

一直到了第十八个地狱时,苦已经无法形容,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十八泥犁经》中的地狱名号分别是:八个火泥犁,“先就乎而、居卢倅略、桑居都、楼、旁卒、草乌卑次、都意难且、不卢都般呼”,是为“入地半以下火泥犁”。

②还有十个在天际间的十个寒泥犁,“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渠、末头干直呼、区逋涂、沈莫”。

③这些都是梵语直译过来的地狱名号。

同时安世高所翻译的《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对二十类身处地狱的处境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地狱的寒热和众生遭受苦难的情况。

竺昙无兰的《佛说四泥犁经》等经典里也讲述了地狱的情况,不过其地狱的名称和环境与《阿含经》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在《长阿含经卷十九》(第四分世记经地狱品第四)中对地狱的名号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彼有八大地狱。

其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

第一大地狱名想。

第二名黑绳。

第三名堆压。

第四名叫唤。

第五名大叫唤。

第六名烧炙。

第七名大烧炙。

第八名无间。

其想地狱有十六小狱。

小狱纵广五百由旬。

第一小狱名曰黑沙。

二名沸屎。

三名五百丁。

四名饥。

五名渴。

六名一铜釜。

七名多铜釜。

八名石磨。

九名脓血。

十名量火。

十一名灰河。

十二名铁丸。

十三名釿斧。

十四名豺狼。

十五名剑树。

十六名寒冰”。

④这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历史上较早的关于地狱名号的描述,勾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狱系统体系,即八个主地狱各配以十六个分地狱,在时空上建立起来了一个数量巨大的地狱系统。

与这种说法相类似的是《大楼炭经泥犁品(第四)》,其中虽然地狱名号相异,但是在根本地狱的说法上很是一样(按:名称是梵语的直译):“其中有八大泥犁。

一泥犁者。

有十六部。

第一大泥犁名想。

第二大泥犁名黑耳。

第三大泥犁名僧干。

第四大泥犁名卢獦。

第五大泥犁名噭嚾。

第六大泥犁名烧炙。

第七大泥犁名釜煮。

第八大泥犁名阿鼻摩诃”。

同样在该经中对“十大寒冰地狱”的名号也有叙述:“其界有十大泥犁。

第一名阿浮。

第二名尼罗浮。

第三名阿呵不。

第四名阿波浮。

第五名阿罗留。

第六名优钵。

第七名修揵。

第八名莲花。

第九名拘文。

第十名分陀利”。

⑤在《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卷第十六)中记载:“如是等种种八大地狱周围其外复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

八寒冰八炎火。

其中罪毒不可见闻。

八炎火地狱者。

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刺林七名醎河八名铜橛。

是为八。

八寒冰地狱者。

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三名阿罗罗(寒战声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是患寒声)六名沤波罗(此地狱外壁似青莲花也)七名波头摩(红莲花罪人生中受苦也)八名摩诃波头摩。

是为八”。

⑥这里详细记述了“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的名号。

结合《大乘义章》、《俱舍论记》和《大智度论》来看,“八热地狱”的名号如下:炭(火)坑地狱,入者如炭火烧灼,酷热难当;沸屎地狱,入者如沸水浇注,皮肉开绽;烧林地狱,入者如身入火海,处处燃烧;剑林地狱,入者身处灼热如刀剑刺肤,奇痛难当;刀道地狱,入者身如刀割,身无完肤,骨骼被刀削;铁刺棘地狱,入者满地铁刺,无立足之地;咸河地狱,入者泥浆翻涌,山石融化;铜(铜橛)柱地狱,入者可见美女(实则铜柱)侍立,业大者驺,急抱之,成为炮烙,使金铜之物成沸水而命不绝也。

总起来看,在隋唐以前,佛教典籍以八个“根本地狱”名号为主,同时比较注重对“八寒地狱”、“八热地狱”文化的阐释和发挥。

(二)隋唐时期的佛教地狱名号在隋唐时期,佛教处于鼎盛时期,翻译和佛教早已深入民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在佛教地狱的名号上,逐渐的进行了精湛的描述,地狱在时间、空间、方位和数量上都有精确的勾勒。

尽管佛教各派对地狱名号的说法存在不一,但是佛教仍然以“八大地狱”分别配以“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的说法占据时代的主流。

同时,在这个文化发达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在地狱文化里也掺杂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及道教冥界神仙谱系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来的“阎王”被中国文化在唐代开始逐步改造为“十殿阎君”,“地藏王”文化以及“十八层地狱”的文化观念也在民间兴盛起来。

佛教中,唯识宗以精细观察为著,他们的地狱文化著述中可以看出对地狱更加详细的描述。

在唐玄奘翻译的《阿毗达摩俱舍论》卷八中认为“八大地狱”分布在“四大部洲”之中,即:“地狱洲异故成二十八大地狱名地狱异。

一等活地狱。

二黑绳地狱。

三众合地狱。

四号叫地狱。

五大叫地狱。

六炎热地狱。

七大热地狱。

八无间地狱”。

⑦但是,在唐宋时期,人们理解的佛教地狱概念有些变异:认为地狱细分为四大类,“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边缘地狱”和“零散地狱”,合起来就是十八类地狱,其中“八热地狱”成为“根本地狱”,而“边缘地狱”又有四类,以此为基本概念,到了宋元以后就逐渐演变为“十八层地狱”了。

这样,佛教的八大根本地狱的名号就基本固定下来了,这种说法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同时,在卷十一又记载了“边缘地狱”(根本地狱以外的增生地狱):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奈落迦八增皆十六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余八寒地狱 ⑧并且认为:“七奈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

其七者何。

一者极热。

二者炎热。

三者大叫。

四者号叫。

五者众合。

六者黑绳。

七者等活。

有说。

此七在无间傍。

八奈落迦增各十六”。

⑨即在八大地狱的旁边又增生了四个分地狱,一是“煻煨增”,二是“尸粪增”,三是“锋刃增”,四是“烈河增”。

并且认为在无间地狱之上其它七大地狱是层叠累加的。

在《大乘义章》卷八记载中,又详细描述了“八大地狱”,认为:“地狱有二。

一正地狱二边地狱。

正地狱者。

在大海下。

粗分有八。

细有一百三十六所。

粗分八者。

一活地狱。

二黑绳地狱。

三众合地狱。

四叫唤地狱。

五大叫唤地狱。

六热地狱。

七大热地狱。

八阿鼻地狱。

于此南方大海之下五百由旬”。

⑩并且还认为:“前八地狱一一各有十六眷属。

八是寒冰。

八是炎火。

八寒冰者。

如龙树说。

一安浮陀。

此名多孔。

应是陵山多诸孔穴故名多孔。

亦可。

此处冻诸罪人。

令多穿穴故名多孔。

二足浮陀。

此名无孔。

对前可知。

此之二种。

随相名之。

三阿罗逻。

此患寒声。

四阿波波。

亦患寒声。

五名睺睺。

亦是寒声。

此之三种。

从声以名。

六沤钵罗。

此名青莲。

狱城相状。

似青莲华故名青莲。

亦可。

此处冻诸罪人。

似青莲色名沤钵罗。

七钵头摩。

此名红莲。

释有两义准前可知。

八名摩诃钵头摩。

此名大红莲华。

义亦同前此后三种。

从色名也。

八炎火者。

一名炭坑。

二名沸屎。

三名烧林。

四名剑树。

五名刀道。

六名刺棘。

七名咸河。

八名铜柱。

前八大狱。

东西南北各有二冰及二炎火。

故有十六。

八大地狱各有十六。

即是一百二十八所。

通八大狱便是一百三十六也。

如法念经。

明此一百三十六所。

名字各异业果亦异。

不可具论。

正处如是。

边地狱者。

或铁围间。

或余山中。

或大海里。

诸治罪处。

名边地狱(地狱如是)”。

[11]从这里不难看出,八大主地狱是竖着一层层排列的,并且以“无间地狱”为最底层,同时还有一层层横着排列的“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这样的地狱和“增生”的地狱。

此外,在唐普光《俱舍论记》卷十一说,八寒地狱名目如下:“一頞部陀至大地狱傍者。

答。

頞部陀。

此云疱。

严寒逼身其身疱也。

尼剌部陀。

此云疱裂。

严寒逼身身疱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