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阅读练习
屠呦呦阅读练习及答案
屠呦呦阅读练习及答案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21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
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
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21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材料二: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
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
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
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21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材料三: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矢志寻蒿人阅读短文问问题
矢志寻蒿人阅读短文问问题一、课外阅读。
矢志寻蒿人①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nüè)疾患者的生命。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①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
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
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①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
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疑似有毒副作用。
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
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下。
数日之后,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①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行青蒿素的创新研究,并更加关注老药新用的问题,不断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如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
在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①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
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
面对赞誉,她淡淡一笑:“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
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
①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
(根据相关报道改编)1. “矢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发誓立志”。
屠呦呦何以被致辞阅读答案
屠呦呦何以被致辞阅读答案①连日来,屠呦呦摘得诺奖的消息热度不减。
85岁高龄的她默默无闻奋斗数十载,如今一夜间家喻户晓,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屠式语录”也被人们在网上热炒开来。
除了她在领奖时的主题演讲外,还有两篇致辞流传甚广,一那么是满满的鸡汤体,一那么是磅礴的名人语录版,最后二者均被证实系伪造,舆论哗然。
② 纵观当下,名人们“被致辞”现象并不鲜见,朋友圈里戴着名人帽子的假段子早已满天飞。
种种“警世恒言”,乍一看颇有几分营养,但看得多了,难免审美疲劳。
③“代名人立言”现象频频出现,原因固然复杂,但商业利益驱使恐怕是根本一条。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注意力就是生产力,通过流量变现赚钱也成了很多网络推手和营销账号的生意经。
君不见,这边读者被一篇篇鸡汤美文感动得稀里哗啦,那厢营销商已将真金白银卷入囊中。
④此外,假托名人发声很多时候还有担忧人微言轻的不自信因素。
海量信息时代,有关注才有“出路”,一些人甘于隐姓埋名,以己之文长他人之名,也实在是蛮拼的。
其实,“代圣人立言”古已有之。
西汉庆虬写《清思赋》,当时无人问津,后托名司马相如“遂大重于世”。
可见,“世多虞讷之见,自古如此”,也让“被致辞”多了些无奈的味道。
⑤传播是双向的,流行也是双向的。
“伪致辞”泛滥也折射出当前社会的某种急躁之气。
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很多人已习惯于浅阅读、“吃快餐”,更愿意去听个故事或者学个窍门。
而且,最好看完以后立竿见影,瞬时见效,立刻就对人生开悟。
各种伪造的“名人语录”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弱点,往往一句话概括一个人生哲理,一个故事概括整个人生,或者打着“大师”幌子传授所谓成功秘诀。
殊不知,过度相信人生经历和名人经历而忽略了系统的、归纳、逻辑思考,也终究粘贴不出自己的成功。
⑥其实屠呦呦获奖,更应该传递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潜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更是对国家和人类有着莫大的温情和担当的表现。
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她身上品味到的“鸡汤”。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
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
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执着的屠呦呦阅读理解与答案
执着的屠呦呦阅读理解与答案请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执着的屠屠呦呦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成为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所选专业正是她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物学,从此和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结下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多年了,尽管一直以来她还是那个三无科学家,没有高学历,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无院士头衔,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致力青蒿素的研究。
成功是经历了380多次失败后才姗姗来迟的。
为了提取青蒿素并观察其对疟原虫的控制,屠呦呦先后尝试了380次,反复做实验,若是常人,恐怕早就放弃了。
但是这个并不意味着成功,反而有更艰巨的任务等待着她。
提取之后,青蒿素会对疾病有效吗?为了验证其效,屠呦呦等药学家先用青蒿素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并获得成功,但是对于动物有效也并不意味着对人体有效。
为了一探究竟,他和同事们勇敢地承担了第一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
为了不影响工作,屠呦呦甚至把四岁的女儿寄养在别处,因为长久见不到妈妈,女儿回来时都不愿再叫她妈妈了,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以身试验,为了祖国和人民,舍小家顾大家,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药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他执着信仰、不离不弃的一生。
问题:1.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选择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1)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2)不出名,不为人知道。
()2.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描写屠呦呦____________的过程,从这个句子中我体会到实验过程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屠呦呦的事迹中,我感受到要取得成功应该具备的品质是()A.坚持不懈B.大公无私C.志向远大D.团结协作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
(1)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非连续性文本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青蒿素是中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
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
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摘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材料二: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个中药产品已完成欧盟传统药物注册;多个中药产品在美国完成Ⅱ期临床试验。
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用,已发布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
世卫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
而“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
(摘编自张俊华等《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材料三: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事物间的相关性,或事物内部的规律及特征。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答案及练习题:《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本⽂第⼀页是屠呦呦:打开⼀扇崭新的窗户的阅读答案及练习题,原⽂在第⼆页。
屠呦呦打开⼀扇崭新的窗户阅读答案 《屠呦呦:打开⼀扇崭新的窗户》阅读答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CE) A.屠呦呦改⽤沸点较低的⼄醚进⾏实验,把青蒿素的纯度从12%提升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珍贵。
B.屠呦呦的⽗亲给屠呦呦取的名字出⾃《诗经》“呦呦⿅鸣,⾷野之蒿”,可见⽗亲对屠呦呦的殷切期望,希望她将来有所作为 C.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奖,反⽽先拿到了国外的⼤奖,原因之⼀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作者集体的荣誉,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D.材料以记叙、议论为主要表达⽅式,辅以适当的描写,介绍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尊敬、赞扬之情。
E.截⾄2009年年底,已有11个⾮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100%,这⼀权威统计从侧⾯说明屠呦呦获诺奖实⾄名归。
(2)⽂章开头⼀段的描写有何作⽤?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点明本⽂介绍的对象及其主要贡献;②交代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举世瞩⽬;③引起下⽂对屠呦呦事迹的记述。
(每点2分) (3)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请简要概括发现疟疾新疗法的步骤。
(6分) 答案:①屠呦呦和课题组以⿏疟原⾍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的抑制率可达68%;②改⽤沸点较低的⼄醚进⾏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③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每点2分) (4)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背后⼀定有某些品质作⽀撑,请结合⽂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①勇于承担责任: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参加“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②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历经380多次实验发现青蒿素提取物对⿏疟原⾍的抑制率可达68%,遇到难题细细翻查古代⽂献;③不慕名利,⽆私奉献:屠呦呦认为“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不考虑⼯资待遇,甚⾄亲⾃试服药物,证实了药物安全才投⼊临床。
今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阅读附答案
今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3)题
【材料一】
今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期间,她只在正式场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过一次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
①在演讲中,屠呦呦详细回顾了青蒿素发明的具体过程,并点名感谢了协作单位,最后以一首王之涣的诗作为结束:“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材料二】
演讲要求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结尾常发出呼吁或号召,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②通过演讲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使听众听到演讲者设计的不同的演讲内容。
(1)划线的句中有语病,请修改。
①
②
(2)把屠呦呦演讲的结尾换成“青蒿,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好不好?为什么?
(3)你要参加学校的“诺奖离中国人并不远”的演讲比赛,以下不必讲的两项是( )( )
A.回顾中国人获奖情况B.介绍中国获奖者事迹C.介绍外国获奖者事迹
D.介绍历年颁奖委员会成员E.号召同学们珍惜时间、发奋学习
(1)①改为:“在演讲
中,屠呦呦详细回顾了青蒿素发明的过程”
或“在演讲中,屠呦呦回顾了青蒿素发明的具体过程”
②改为:演讲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不好。
原结尾引用中国著名古诗,呼吁听众更多地了解中医药,领略中国文化魅力,既符合屠呦呦中医药专家的身份又富有感染力。
改句虽运用了对偶修辞,但内容只是对青蒿本身的赞美,缺少与听众的互动。
(3)C、D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屠呦呦阅读练习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篇一」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例如,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xx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
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人物传记)(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物传记)(含答案解析)初中语⽂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物传记) (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现代⽂阅读1.阅读下⽂,回答问题棱⾓屠呦呦王肖潇李璐云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但她还有更多⾯:她不是海归,只是本⼟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只是⼀个耿直的知识⼥性。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
她是⼀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
当⽗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鸣,⾷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45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
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春,屠呦呦考⼊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物药学。
⼤学期间,屠呦呦学习⾮常勤奋,在⼤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学毕业,被分配到卫⽣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作。
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员戴个棉纱⼝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
⼀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药和炮制研究。
在实验室⼯作之外,她还常常“⼀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
”中医科学院⾸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不会明⽩,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凡的毅⼒,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张⼤庆认为,屠呦呦是⼀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
《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全世界的目光从这一刻开始“聚焦”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
当身着一袭紫色礼裙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3天前,屠呦呦在出席卡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先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85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30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提及46年前的那场“战役”,85岁的屠呦呦仍然记忆犹新: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
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屠呦呦说:“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这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要从640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可想而知。
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
面对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
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
”当她再次认真翻阅起曾出现抗疟苗头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时,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大部分单位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实验条件。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
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
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
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
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
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
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
2022屠呦呦阅读题答案初一
2022屠呦呦阅读题答案初一二、小说阅读考查要点——围绕着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命题1、环境“一景三考” ,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有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深刻寓意。
2.情节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人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主题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探究情感取向。
5.构思:分析小说构思的特色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4.结尾: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一、关于人物: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
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人物传记) (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人物传记) (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棱角屠呦呦王肖潇李璐云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
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
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45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
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
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
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
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
”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
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附答案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
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
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
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
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着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
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着。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6分)(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8分)12.(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 、D不给分。
(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着”于文无据;D项“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错误;E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2)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终于开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
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答出其中3点即可)(3)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
家学渊源以及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②勤于思考。
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
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④团队力量。
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答出其中3点即可)(4)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
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
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
(结合文本分析,4分)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
(联系现实分析,2分;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