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鉴赏资料素材 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合集下载

莫里哀《伪君子》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莫里哀《伪君子》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莫里哀《伪君子》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莫里哀《伪君子》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伪君子》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法]莫里哀类型:诗体喜剧背景搜索本书成书于1664年。

《伪君子》赏析

《伪君子》赏析

伪君子》赏析典主义文学是17 世纪欧洲主要的文学思潮,提倡理理性,遵循秩序,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互相妥协的结果。

莫里哀是17 世纪法国最有威望的古典主义者,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戏剧大师。

一、莫里哀的生平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从小生活在富裕的资产阶级环境中,博闻强识,有很丰富的外省出游经历,不能不说这样的人生经历给他以后的喜剧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作为法国的喜剧大师,古典主义的文学巨匠,莫里哀留下了不少不朽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中,最具艺术成就得要数喜剧,他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可笑的女才子》是其第一部成功的喜剧作品,而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作品则是《伪君子》。

莫里哀对文学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高度评价。

圣•艾如尔孟说:“莫里哀是本世纪的妙手,法兰西人民一直在想念,也将永远在想念,对他所模仿的那些古人来说,假如他们能起死回生的话,他会是不可模拟的。

”①-伏尔泰指出,《伪君子》揭露了伪君子的所有丑陋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人们的自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伪君子》评析1、创作手法上遵循“三一律”创作原则“三一律” 创作原则是古典主义时期特别被看重的一套喜剧结构理论,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一个故事;戏剧的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

《伪君子》虽是一部五幕三十一场的长剧,但它仍是在“三一律”的指导下完成的:第一幕第三场中克雷央特等奥尔贡只是为了道一句“早安” ,这表明故事开始于早晨,结尾第五幕第四场郑直先生对桃丽娜说:“早安,我的亲爱的大姊” ,可见已是第二日清晨,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符合“三一律”对时间的要求。

此外,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地点都是在富商奥尔贡家中,这个也符合“三一律” 对一个地点的要求。

同时,在情节方面,整个戏剧都是围绕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面目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也完全契合“三一律” 关于一个故事的要求。

《伪君子》赏析

《伪君子》赏析

《伪君子》赏析《伪君子》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伪君子》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主要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贡家里,图谋勾引其妻子并谋取其家财,最后在精明的欧米尔的设计下中了圈套,并锒铛入狱的故事。

在故事中作者莫里哀无情地揭下了达尔丢夫这个伪君子的人格面具,以否定的方式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因逐时尚而被伪善所骗,也不能因慕虚荣而被假象所蒙蔽,更不能因良好的动机而不自觉地纵容恶行。

一、主要人物分析1、答尔丢夫,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对他的伪善的追踪是戏剧的主要线索,他的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伪善。

他披着虔诚的外衣,竭力掩饰自己真正的目标追求,掩饰充满狂热欲望的灵魂冲动,来迎合资产者处于虚荣的笃信宗教的时尚,赢得赏识,争取信任,从而去实现自己的真正的目标。

然而他苦苦追求的并不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也不是以放弃世俗乐趣为代价,完成灵魂的净化与超越。

更不是出于崇高信仰,改变动荡的社会现实,而仅仅是追求世俗生活享受,追求简单需要的满足。

所以他的行为无法引起普遍的共鸣,也无法获得原谅,反而让他成为了“伪君子”的代表,答尔丢夫也成为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1、奥尔贡,他是整部戏情节的中心。

他轻信固执,过分虔诚,好走极端。

突出的表现形式是蠢和傻,他傻的可怜,傻的可笑,傻的可恼。

他刚愎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

对答尔丢夫的伪装虔诚深信不疑,竟把骗子当成“圣人”来膜拜。

当家人在他面前揭露答尔丢夫的虚伪时,他从不相信他们的说辞,反而夸张到要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送给答尔丢夫,简直比顽固派还要顽固。

2、桃丽娜,在剧中她虽然只是扮演一个侍女的角色,但是她却是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古典主义喜剧巅峰-莫里哀与《伪君子》知识讲解

古典主义喜剧巅峰-莫里哀与《伪君子》知识讲解
法兰西学士院在莫里哀身前不承认他的业绩。 而今,在学士院大厅塑了莫里哀的半身石 像,下面写着:
就他的光荣而言,并没有缺少什么;
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作品一览表
创作分期
第一阶段(1645-1658 ) 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1659-1663 ) 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1664-1668) 成熟时期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 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 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
2.奥尔贡 刚愎自用、顽固横暴、专制、轻信迷信、
愚昧偏狭
奥尔恭的形象富有典型意义,这一人物集中 体现了当时法国上层资产阶级的特征。作 者对他有讽刺也有同情。其基本态度是希 望资产阶级能从灾难中吸取教训。
第四幕:
埃米尔眼看女儿将落入痛苦的深渊,于 是定下了一计。她先让丈夫躲在桌下, 然后引来答尔丢夫,做出答应他求爱 的模样。起初答尔丢夫满怀狐疑,但 后来渐渐露出了他狰狞的面目。此时 的奥尔贡恍然大悟,要将他赶出门 去。 不料,答尔丢夫却说:“该扫地出门 的是你!”因为奥尔贡的财产已不再 是他的了
第五幕: 奥尔贡连重要的政治秘密文件也在答尔
答尔丢夫的典型意义:
答尔丢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 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导 性格是欺骗和伪装,他的性格的本质特征 是阴险狠毒,他集一切虚伪之大成,是个 作恶多端毫无人性的恶棍骗子
历史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 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 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一、莫里哀简介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 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 的首创者。
自幼酷爱戏剧,自愿放弃继 承权,21岁参加了剧团, 取艺名莫里哀。从喜剧演 员到剧团领导人,自己动 手创作剧本。

评析莫里哀与他的《伪君子》

评析莫里哀与他的《伪君子》

《伪君子》的评析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主要的文学思潮,提倡理理性,遵循秩序,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互相妥协的结果。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有威望的古典主义者,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戏剧大师。

一、莫里哀的生平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从小生活在富裕的资产阶级环境中,博闻强识,有很丰富的外省出游经历,不能不说这样的人生经历给他以后的喜剧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作为法国的喜剧大师,古典主义的文学巨匠,莫里哀留下了不少不朽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中,最具艺术成就得要数喜剧,他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可笑的女才子》是其第一部成功的喜剧作品,而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作品则是《伪君子》。

莫里哀对文学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高度评价。

圣﹒艾如尔孟说:“莫里哀是本世纪的妙手,法兰西人民一直在想念,也将永远在想念,对他所模仿的那些古人来说,假如他们能起死回生的话,他会是不可模拟的。

”①-伏尔泰指出,《伪君子》揭露了伪君子的所有丑陋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人们的自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伪君子》评析1、创作手法上遵循“三一律”创作原则“三一律”创作原则是古典主义时期特别被看重的一套喜剧结构理论,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一个故事;戏剧的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

《伪君子》虽是一部五幕三十一场的长剧,但它仍是在“三一律”的指导下完成的:第一幕第三场中克雷央特等奥尔贡只是为了道一句“早安”,这表明故事开始于早晨,结尾第五幕第四场郑直先生对桃丽娜说:“早安,我的亲爱的大姊”,可见已是第二日清晨,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符合“三一律”对时间的要求。

此外,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地点都是在富商奥尔贡家中,这个也符合“三一律”对一个地点的要求。

同时,在情节方面,整个戏剧都是围绕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面目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也完全契合“三一律”关于一个故事的要求。

因此,《伪君子》是一部典型的古典主义著作。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课件 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课件  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
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
课堂目标导航 文本预习必知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第 四 单 元
课堂目标导航
1.通过对达尔杜弗这个人物的分析,引导学 生憎恨伪善,远离伪善,认识真诚的可贵. 2.了解什么是喜剧和喜剧中“揶揄”的手
法.
3.了解喜剧人物的“扁平”特征.
文本预习必知
一、作品简介
子、女儿和妻子还胜百倍”。他对达尔
杜弗所作的眉飞色舞的介绍,具有重要
的意义,说明了达尔杜弗在奥尔贡家庭
中和在他的崇拜者心目中的地位。
奥尔贡亲自解除女儿婚约,要她转嫁达
尔杜弗的荒唐决定,把家庭内部矛盾冲
突推进到一个新高潮。争执的双方都各
它不仅没有妨碍作者的创作,反而有利于作
者更好地描写人物,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
主题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剧中达尔杜弗两次
向欧米尔调情,第一次达米斯透过门缝偷偷
看到,第二次奥尔恭钻在桌子下偷听到。如
果没有地点的一致,不在室内进行,就没法
进行这些表演而使观众信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祷 告(dǎo) . 捏 (niē) . 气焰 (yà n) . 忤逆 (wǔ nì) .. 煎熬 (á o) .
历时半个世纪,人物有70多个,但全剧没
有贯穿首尾的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对立
斗争,剧作利用人物和事件的时断时续的
发展,展示各种人物形象和不同时期的社
会风貌。
第二,要善于剖析戏剧结构。首先,可
以从纵横两方面入手。纵,指要弄清剧
中有几条情节线索。有时一出戏只有一
条线索,有时为一条主线一条副线,有
时有若干条副线。重点是要把握主线。
3.《伪君子》在初演时,许多观众觉

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莫里哀及其《伪君子》莫里哀是法国十七T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是古典主义喜剧创建人,是欧洲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喜剧大师。

一、生平及创作莫里哀(1622——1673),本名叫约翰—巴提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他的父亲在宫廷做事,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但他的祖父经常带他去戏院,在祖父的影响下,他对戏剧产生强烈的兴趣,为此,父亲和祖父常常吵架。

14岁时被送进巴黎的一家贵族学校读书,又自学了哲学,深受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无神论和自由主义思想。

后来父亲送他学法律,但他对此没有兴趣,他违背了父亲的愿望,—只花钱买了一个硕士学位。

并且放弃了宫廷任职的大好前程,坚定的选择了戏剧事业。

戏剧创作生涯(1643——1673逝世)共三十年,分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643——1645):1643年他放弃了宫廷的世袭职位,与一些年轻的戏剧爱好者在巴黎组成了一个半业余的剧团“光耀剧团”。

这时他改名为莫里哀,但这个剧团很快负债累累,两年后解散,莫里哀因为无力偿还剧团的债务而入狱;第二时期(1645——1658):出狱后离开巴黎,参加了流浪剧团在外省度过了13个春秋,足迹几乎遍布全国,这段流浪的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1650年,他成了流浪剧团的领导者,一边演戏,一边创作,他早期只创作一些喜剧,只留下来二部诗体喜剧。

《冒失鬼》(1653)、《情仇》(1655)这些喜剧上演后很成功,使他们的剧团成为了很有名气的喜剧团。

第三时期(1658——1663):莫里哀从外省回到巴黎领导喜剧团,不久,在王宫中为国王演出,得到国王的赏识。

演出了他自己的喜剧《爱情博士》。

后来剧团迁入王宫,改名“玉帝喜剧团”,靠国王的弟弟玉帝撑腰,从这时开始莫里哀开始探索爱情、婚姻、教育以及迫切的社会问题,用戏剧的形式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他的《可笑的女才子》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标志着他的喜剧创作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可笑的女才子》写二个以女才子自居的小姐,她们向往巴黎贵族沙龙中的谈情说爱的方法,而引出一系列谈谐百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场面。

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一. 教学目标1.理解莫里哀与《伪君子》这部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解读并且欣赏莫里哀在文学创作中展现的风格和思想;3.增强学生对于戏剧作品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2.1 知识点本节课主要涉及如下知识点:1.集中精力阅读文章,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细节;2.了解法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且探究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3.能够对于莫里哀的文学创作思想进行分析、解读和欣赏;4.掌握一些基本的戏剧欣赏方法,并且能够把这些方法应用到课本中。

2.2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1.理解莫里哀的文学创作思想,探究《伪君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2.夯实学生对于戏剧作品的基本欣赏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艺欣赏能力。

2.3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1.理解戏剧作品的特殊性质,掌握戏剧欣赏方法;2.理解莫里哀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风格和思想。

三. 教学过程3.1 导入这一步主要是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对于《伪君子》这部作品进行认知。

导入问题可以是:你们知道莫里哀吗?你们知道《伪君子》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吗?3.2 学习内容阅读与分析1.请学生在课前用5分钟的时间通读《伪君子》这部作品,并且做好阅读笔记;2.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分析并且总结出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情节意义、文学价值等等方面的内容。

3.3 核心授课1.授课老师应该准备好PPT或者图像资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国的文化、社会与政治背景;2.授课老师应该准备好分析文章风格和思想的材料,让学生准确掌握莫里哀在文学创作中所展现的特点。

3.4 课堂互动1.在课堂互动环节,授课老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探究《伪君子》这部作品中来;2.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戏剧欣赏能力。

3.5 展示演绎在展示演绎环节,授课老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来到前面表演《伪君子》中某一段情节,让其他同学来观看,并且通过掌声来评价演员的表演技巧。

最新高中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伪君子》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高中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伪君子》优质教学课件
伪 君 子
莫里哀喜剧
华山派掌门“君子剑”岳不群
——金庸笔下的“伪君子”
学习内容、主要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答尔丢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普遍意义。
喜剧之王-莫里哀 生平
《伪君子》剧情介绍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 的最清楚的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 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奥:答尔丢夫呢?
奥:可怜的人!
【品味鉴赏】 情节:奥尔贡回到家中便询问家里发生的 事,而他关心的不是夫人的病情或是亲人 的状况,而是答尔丢夫的现状。 手法:夸张 作用:向观众毫无保留的强调了奥尔贡的 愚昧,也与后面奥尔贡发现答尔丢夫的丑 陋嘴脸后的气愤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这部 喜剧蒙上了深深的闹剧色彩。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善的 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词。 斯坦尼说:“答尔丢夫是全人类答尔丢夫的总和。”
结语
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 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到他省略的地方,好像作 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庄严雄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归纳总结——师生一起做
1.抓住关键词句,人物描写细节等; 2.联系上下语境,前后文、背景; 3.结合舞台说明,提示信息; 4.反复诵读体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合作学习——小组做 小组合作要求(5分钟)
1.各小组语文课代表负责分工协作。 2.小组成员完成本组任务,做好记录,进行展示。 3.展示人员:
血,紧跟着没多久,她就觉得好多了。 奥:答尔丢夫呢? 桃:他照样精神抖擞,为了抵偿太太放掉的血
,滋补他的灵魂,抵抗所有的罪恶,早点的 时候,喝了满满四大杯的葡萄酒。 奥:可怜的人! 桃:两个人现在总算都好啦,我先去禀报太太 ,说您听见她病好了,有多关切。

莫里哀《伪君子》赏析举隅(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莫里哀《伪君子》赏析举隅(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莫里哀《伪君子》赏析举隅(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一、关于伪善。

在善与恶的交战中,“伪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中介。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就有伪善存在,就有达尔杜弗式的人物。

在同伪善人物的斗争中,人们意识到,大密斯那种直来直去、当面揭穿的办法在道德上是好的,从策略意义上说却是愚蠢,往往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

对付伪善的办法之一是“伪善”──这是人们在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当全家人都被置于达尔杜弗奸诈的鹰爪之下时,奥尔贡的年轻妻子终于想出了一个反败为胜的办法,即剧本第二个令人叫绝的“突转”,这是一个圈套:她约达尔杜弗来幽会,而让愚蠢的丈夫钻在桌子底下偷听。

这回达尔杜弗果然中了圈套,居然厚颜无耻地让艾耳密尔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来满足他的情欲。

当艾耳密尔假意说这样做会得罪上帝时,达尔杜弗竟说:“如果您自己有上帝和我的爱情作对,去掉这样一种障碍,在我并不费事,您大可不必畏缩不前。

”“不要害怕,满足我的欲望吧!”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眼见为实,耳听是虚”,奥尔贡终于醒悟了。

这个圈套是戳穿骗子的决定一环。

这种手法就戏剧技巧而言是常用的,在法文中叫“Lescontrelemps”,也就是“请君入瓮”之意。

在中国传统戏曲乃至现代舞台、银幕上依然是百用不厌。

过去是把人藏在柜子里、桌子下,现代则使用录音机、录像机录下实情,以戳穿伪善者的假面。

“以‘伪善’对付伪善”不仅是莫里哀的艺术技巧,而且是他所不能不取的生活哲学。

他深知写作《伪君子》鞭挞圣体会的奸诈之徒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因此,他是极其小心谨慎的,努力表明他绝不是反对教士,而只是反对伪教士:“材料需要慎重,我竭尽所能,仔细从事;为了保持人对真信士应有的尊重和崇敬,我尽量把真信士和我要刻画的性格区别开来;我没有留下模棱两可的东西,我去掉可能混淆善恶的东西;我描画的时候,也只用鲜明的颜色和主要的特征,人一接触,立时认出他是一个真正、地道的伪君子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第四章 《莫里哀与伪君子》讲义-文档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第四章 《莫里哀与伪君子》讲义-文档资料

案例一课时详解课时1详解预习导引课前思考1.你了解莫里哀的生平与创作吗?2.你知道法国17世纪的古典主义吗?你了解莫里哀的地位与影响吗?3.你对喜剧有多少了解?4.你知道《伪君子》的剧情梗概吗?课前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文题解读《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典范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具有社会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达尔杜弗——伪君子。

作品描写流落巴黎的破落贵族达尔杜弗披着天主教徒的外衣,干尽图财害命的坏事。

该剧不仅深刻地揭露了法国贵族社会的伪善和黑暗,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伪君子》是具有强烈战斗性的喜剧,因而被禁演长达五年之久,创作于1664年,1669年才上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甚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对这部喜剧的兴趣经久不衰。

从1680—1934年共演出了2262场,可以看出它的影响。

典型形象达尔杜弗是文学史上伪君子的典型,是一个宗教骗子.无赖,他伪善、狡黠、狠毒。

伪善是他的主导性格,作者用这个形象高度地概括了伪善行为的一切方面,概括了伪善的手段,目的,危害。

所以伪善的化身是伪君子的典型。

首先,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他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

他本是外省的一个破落贵族,穷得连买一双鞋的钱都没有,多年来在各城市流浪所以他了解当时社会上的真正的虔诚的教士是受人尊敬的。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鉴赏资料素材 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鉴赏资料素材 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伪君子》鉴赏资料《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1664—1669〕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

它在17世纪约上演200场,在18世纪上演900场,在19世纪上演约1100至1200场,是法兰西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

当初,《伪君子》为了取得上演的权利经历了近5年的艰苦斗争。

此剧起先是一出三幕诗体剧,1664年5月12日于凡尔赛的游园会上演出。

巴黎大主教向国王控告此剧“否定某某〞,《伪君子》被禁演,有个本堂神父甚至要求判处作者火刑。

8月,莫里哀给国王写了第一份陈情表,指出嘲讽伪善完全符合喜剧移风易俗的要求,而“达尔杜弗之流暗中施展伎俩〞,他要求路易十四主持正义。

莫里哀为取得上演权利,对剧本进行修改,成为5幕剧。

1667年8月5日第一次公演,随即被最高法院院长下令禁演,巴黎大主教也下令凡看此剧者革出教门。

莫里哀写出第二份陈情表,指出“如果达尔杜弗之流得逞,那我就无须再想写喜剧了〞。

直到1669年2月5日,莫里哀呈递了第三份陈情表,才获准公开演出。

斗争以莫里哀获胜告终。

《伪君子》的主人公达尔杜弗是个某某骗子,他骗得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的信任,奥尔贡要撕毁女儿以前的婚约,把她嫁给达尔杜弗。

但达尔杜弗看中的是奥尔贡的续妻艾耳密尔,他调情的情景被大密斯看见,可是奥尔贡在达尔杜弗的挑拨下,反而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把财产全部赠给达尔杜弗。

在这关头,艾耳密尔巧施计谋,让奥尔贡亲眼看见达尔杜弗向自己调情的丑态。

奥尔贡终于醒悟,要把达尔杜弗赶出去。

达尔杜弗露出狰狞面目,他掌握奥尔贡为政治犯藏匿的文件,于是向国王告密。

但英明的国王洞察幽微,下令逮捕了骗子,并赦免了曾经勤王有功的奥尔贡。

《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完全表达在中心人物达尔杜弗的身上。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

他身为教士,平时在教堂里表现得极为虔诚,宣称整日不离《圣经》,以此骗取了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的信任。

《伪君子》戏作赏析

《伪君子》戏作赏析

《伪君子》戏作赏析概要:“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莫里哀在《伪君子》中以理性的哲学为照妖镜,照出了伪善的丑恶嘴脸,又无奈地将王权视作权力的象征,将这一利剑刺向了伪善的外壳,以迎合路易十四彰显王权威严的需求。

他戴着镣铐跳舞,舞出了个人理性的自由灵魂,也舞出了绝对王权的无奈感伤。

《伪君子》是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创作的戏剧作品。

讲述了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丢夫混进富商奥尔恭家中,企图勾引其妻子,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答丢夫锒铛入狱,奥尔恭幡然醒悟,一家人皆大欢喜的故事。

在《伪君子》剧中,剧作家莫里哀试图提供一面照妖镜以揭開狰狞的伪善面目,但在与利剑的交锋中,利剑之无穷威力却似乎使照妖镜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一、伪善的照妖镜:理性的哲学十六七世纪之交,倡导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呈现了衰退之势,个性解放的过度追求导致道德失范、情欲泛滥的现象发生,使这一时代陷入了混乱与无序之中。

因而,笛卡尔宣布了理性主义的诞生,尊崇理性成为了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种反拨。

他宣称:“那种正确地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良知或理性的那种东西。

”作为真假的标尺,理性的哲学便是伪善的照妖镜,它能够使人们作出正确的推断,辨别真诚与虚伪,显出伪善的丑恶面目。

克莱昂特在劝阻奥尔贡分清虚伪虔诚时,就道出了理性的作用:“多数人生来也真古怪!你从来看不见他们行中常之道。

理智对于他们,天地太小;不管是什么性格,他们做起事来,一定超越它的疆界。

”他认为,如果人们做事不偏不倚,就能不受诱惑,分清真假本质。

由反面观之,奥尔贡对达尔杜弗言听计从、不顾人伦的行为事实上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智。

剧中,桃丽娜、艾耳密尔、克莱昂特以及国王便是通过这一照妖镜看清了达尔杜弗的嘴脸,将他的伪装撕破。

桃丽娜在剧中最先看透了达尔杜弗的伪善本质,以辛辣讽刺的口吻揭露他虚伪的本性。

当达尔杜弗让她赶紧用手帕遮起胸部时,她直言反驳,令他哑口无言。

她还曾劝大密斯不要过分激动,可见她意识到了达尔杜弗工于心计,通过强硬的手段去对付他反倒会弄巧成拙。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4单元-莫里哀《伪君子》ppt课件(6页)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4单元-莫里哀《伪君子》ppt课件(6页)

桃丽娜:是一个敢于同保 守势力和宗教骗子作斗争 的形象。
4、艺术特点:
(1)《伪君子》基本上体现了“三一律”的 创作法则,但对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又有所突 破。 (2)戏剧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剧情生动。
(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运用集中、夸 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主导性格。
(4)人物语言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化特征。
3、人物形象分析: 达尔杜弗:是伪君子、假信徒的 化身,其性格特点是:伪善、 贪婪、好色、狠毒。主导 性格是伪善。达尔杜弗伪装成 禁欲苦修的信士,道貌岸然的圣 人,乐善好施的菩萨,实际上是 贪食图享受的伪君子,心狠手辣、 侵吞别人财产的恶棍,勾引恩人 妻女的好色之徒。
奥尔贡:是一个带有封建 专制色彩的早期资产者的 典型,他最突出的特点是 宗教愚昧和封建专制。
(1622——1673)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 《愤世嫉俗》又译《恨世者》 《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 《吝啬鬼》又译《悭吝人》 《司卡班的诡计》 《浦尔叟雅克先生》 《贵人迷》 《无病呻吟》 《唐璜》又译《石宴》等。
二、讽刺喜剧《伪君子》分析。 1、剧情: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达尔杜弗 混进商人奥尔贡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 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 2、主题思想: 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 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 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 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 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 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 有深远的影响。
莫里哀,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 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法国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 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 的创建者,是近代讽 刺喜剧之父,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莫里哀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 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 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 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开古 典主义喜剧之先河,极大影响了喜剧乃至整个 戏剧界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 神”。

关于《伪君子》的文本赏析

关于《伪君子》的文本赏析

2017.06一、对“三一律”的运用何谓“三一律”?“三一律”是指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结构原则,即戏剧创作要遵循“时间一律”,“地点一律”,“行动整一律”三点,布瓦诺的《诗艺》发表于1674年,晚于莫里哀的《伪君子》(1664-1669)高乃依的《熙德》(1636)以及拉辛的《安德洛玛刻》(1667),可见文艺理论后于创作,所以与其说“三一律”的运用导致文学创作格式化、类型化、僵化,不如说“三一律”对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而言并不是束缚,而是使其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的最好形式。

(一)、“时间一律”莎士比亚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一律”反叛者,但作为文艺上的唯理主义,古典主义文学试图通过理性、秩序与法则来纠正文艺复兴以来过分强调个性解放、否定秩序、艺术形式杂乱的现象。

但这种严格的限制也使剧作家们感到难以施展,“时间一律”也因此最难遵守。

但是纵观全文,莫里哀基本上做到了将《伪君子》的剧情控制在一天之内。

全剧每一幕与每一幕之间,每幕中每一场与每一场之间,衔接得非常紧密巧妙,不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之感,作家巧妙地将时间紧凑起来,让观众感觉情节是与看剧时本身所处时间同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

这样,就在既遵守“时间一律”的同时又尽量扩大了剧中情节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剧作家也就能得以施展。

例如第一幕第三场中,大家正在谈话,达米斯话没说完,桃丽娜说道:“他回来了”,紧接着便是第四幕奥尔贡的出场,这就构成了完美的衔接而让观众减少时间流逝之感。

同时,为了避免戏剧局限在果断的时间内而显得僵化,作家还运用人物的语言来扩大整剧的时间跨度,而不用舞台上具体表现出来。

在第四幕中奥尔贡从乡间回来,询问桃丽娜家里情况时,桃丽娜回答:“天天前天发了个烧,一直烧到天黑,头也直痛,想不到地那么痛。

”通过桃丽娜的话,隐形的拉大了剧情发生的时间范围(前天),增加了生活的气息,使得剧情更加真实而又不让观众感觉剧情发生的此时,时间正在流逝。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复习特训二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复习特训二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复习特训二第1题【单选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是英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剧作家,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他的同名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

B、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喜剧作家,答尔丢夫作为代表剧作《伪君子》中的人物,已成为文学史上“伪君子”的典型形象。

C、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以精炼含蓄的语言风格著称。

他通过代表作《老人与海》对奥尔恭的塑造,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世界观。

D、孙犁是以散文笔法追求诗意风格的作家,他通过对《荷花淀》中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人民的刻画,充分展现了人情美。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英国——巴尔扎克B、阿巴贡——《威尼斯商人》——英国——莎士比亚C、夏洛克——《吝啬鬼》——法国——莫里哀D、泼留希金——《死魂灵》——俄国——果戈理【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贮藏(chǔ)泥泞(nìng)锐不可当(dāng)相接相契(qiè)B、伶仃(líng)嫉妒(jí)瞠目结舌(chēng)莘莘学子(shēn)C、铜臭(chóu)纤维(xiān)味同嚼蜡(jiáo)期期艾艾(ài)D、巢穴(xué)炽热(chì)一气呵成(hē)扣人心弦(xuán)【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消蚀旁骛按部就班一视同仁B、寒暄家境天经地义拖泥带水C、妖娆决择妇孺皆知不言而喻D、喉咙愧怍甘拜下风一泻千里【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张三本来就是个耳软心活之人,这不,别人几句连蒙带哄的话,就使他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信以为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伪君子》鉴赏资料《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1664—1669)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

它在17世纪约上演200场,在18世纪上演900场,在19世纪上演约1100至1200场,是法兰西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

当初,《伪君子》为了取得上演的权利经历了近5年的艰苦斗争。

此剧起先是一出三幕诗体剧,1664年5月12日于凡尔赛的游园会上演出。

巴黎大主教向国王控告此剧“否定宗教”,《伪君子》被禁演,有个本堂神父甚至要求判处作者火刑。

8月,莫里哀给国王写了第一份陈情表,指出嘲讽伪善完全符合喜剧移风易俗的要求,而“达尔杜弗之流暗中施展伎俩”,他要求路易十四主持正义。

莫里哀为取得上演权利,对剧本进行修改,成为5幕剧。

1667年8月5日第一次公演,随即被最高法院院长下令禁演,巴黎大主教也下令凡看此剧者革出教门。

莫里哀写出第二份陈情表,指出“如果达尔杜弗之流得逞,那我就无须再想写喜剧了”。

直到1669年2月5日,莫里哀呈递了第三份陈情表,才获准公开演出。

斗争以莫里哀获胜告终。

《伪君子》的主人公达尔杜弗是个宗教骗子,他骗得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的信任,奥尔贡要撕毁女儿以前的婚约,把她嫁给达尔杜弗。

但达尔杜弗看中的是奥尔贡的续妻艾耳密尔,他调情的情景被大密斯看见,可是奥尔贡在达尔杜弗的挑拨下,反而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把财产全部赠给达尔杜弗。

在这关头,艾耳密尔巧施计谋,让奥尔贡亲眼看见达尔杜弗向自己调情的丑态。

奥尔贡终于醒悟,要把达尔杜弗赶出去。

达尔杜弗露出狰狞面目,他掌握奥尔贡为政治犯藏匿的文件,于是向国王告密。

但英明的国王洞察幽微,下令逮捕了骗子,并赦免了曾经勤王有功的奥尔贡。

《伪君子》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完全体现在中心人物达尔杜弗的身上。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

他身为教士,平时在教堂里表现得极为虔诚,宣称整日不离《圣经》,以此骗取了奥尔贡和他的母亲的信任。

其实虔诚只是他的外衣,他暗中觊觎着奥尔贡的财产和妻子。

口头上他宣扬“苦行主义”,不离教鞭和苦行衣,但一顿饭他却能吃两只鹌鹑和半条羊腿,养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

他当众把募来的钱施舍给穷人,忏悔不该弄死一只跳蚤,似乎仁慈善良,骨子里却凶狠歹毒,事情败露后欲置恩人于死地。

他假惺惺地表示不能看妇女袒胸露臂的装束,其实却是一个好色之徒,公然说:“私下里犯罪不叫犯罪”,“如果只有上天和我的爱情作对,去掉这一障碍,在我并不费事。

”在他第一次被揭露时,他把自己骂得狗血淋头、一钱不值,从而骗取了奥尔贡的信任,他巧言令色,随机应变,其程度无以复加。

这个形象的成功使得“达尔杜弗”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

达尔杜弗的伪善具有典型性。

他是外省的破落贵族,流落到巴黎寻找发财机会。

当时外省有不少这样的中小贵族,他们大多成为骗子,莫里哀后来在《贵人迷》中再次描写到这样的骗子,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达尔杜弗只是这类骗子中的代表。

然而,达尔杜弗的所作所为触及到“圣体会”,这是一个秘密组织,其任务是迫害异教徒、自由思想者和无神论者,这是一股与专制王权对立的力量,1660年曾被取缔,但仍有相当的潜在势力,上层资产阶级就是它力图控制的一个目标。

达尔杜弗的活动表明这个宗教组织为达目的,会破坏一个家庭的父子关系,进而鲸吞这个家庭的财产,制造社会混乱。

但是,天主教势力认为《伪君子》的描写有损于教会的形象,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挠此剧上演。

但路易十四看到此剧的基本倾向与他扶持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一致的,因而给予一定的支持。

《伪君子》经历的斗争反映了现实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

莫里哀不得不安排克莱昂特这个人物来表明自己只是鞭挞假虔诚,而不是反宗教。

可是,剧本对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的揭露却是抹煞和改变不了的。

况且,伪善不仅仅存在于教会中,它还充斥于贵族阶层,形成了社会恶习。

莫里哀随后在《堂璜》、《恨世者》等剧中又作了有力的谴责。

剧本对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行为也作了有力的批判,批判的对象就是另一个主要人物奥尔贡,还有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

家中的所有人都看清了达尔杜弗的嘴脸,惟独他们两人两眼一抹黑,对这个骗子无限信任,崇拜得五体投地。

奥尔贡不单要将女儿嫁给他,还把自己的家产全部送给他,甚至把私藏投石党事件的政治犯的文件匣交给他保存。

奥尔贡的行为失去了一切理智。

第一次大密斯将达尔杜弗向艾耳密尔调情的场面揭露出来后,他并不相信,反而将儿子赶出家门,剥夺其继承权。

直到他亲眼目睹达尔杜弗要向艾耳密尔求欢的丑态后,才恍然大悟。

但是这时他面对的是失去财产、被捕入狱的悲剧局面。

在莫里哀描写的失去理智、痴迷愚顽的人物中,奥尔贡面对的下场是最严峻的。

不过,莫里哀对这个人物仍然采取规劝态度,认为他并非不可救药。

国王在剧中并未出场,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明察秋毫,处事果断,赏罚分明,不忘奥尔贡立过功勋。

剧本结尾的重要意义在于体现了路易十四的国策,即保持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力量平衡。

既然宗教骗子危及他的重要臣民,他自然出面干预。

剧本对国王的正面歌颂,是取得路易十四支持的重要保证。

在其他人物中,艾耳密尔聪慧机敏,贤淑贞洁,她对前房子女爱护备至,视同己出;为了让丈夫醒悟,她设计让达尔杜弗上钩。

一举一动大家风范。

女仆桃丽娜更是光彩奕奕,她对伪君子的面目认识得最清楚,知道他既想得到主人的财产,又垂涎于女主人。

她对儿女婚事的理解确有真知灼见:“爱情这种事是不能由别人强作主的。

”她对主人的顶撞义正词严:“谁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一个她所厌恶的男子,那么她将来所犯的过失,在上帝面前是该由做父亲的负责的。

”相比奥尔贡的愚蠢蛮横,大密斯的急躁简单,玛丽雅娜的懦弱胆小,她显得格外聪明、善良、敢作敢为,她成为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艾耳密尔和桃丽娜都是讲理性的。

至于克莱昂特更是理性的化身、作者的代言人,但他的中常之道的说教不免削弱了剧本的批判力量。

在艺术上,《伪君子》有独特的创造性,体现了精湛的技巧。

为了塑造伪君子的形象,莫里哀使用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手法。

前两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场又一场家庭争吵,在场的7个人在争执中各自亮相;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达尔杜弗。

这是以“间接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伪君子的形象。

观众虽然已经大体上了解到他的伪善,但百闻不如一见,勾起了好奇心。

歌德认为这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了”。

及至达尔杜弗出场,首先是一段精彩的对话:达尔杜弗(望见桃丽娜)劳朗,把我修行的苦衣和教鞭收好了;祷告上帝,神光永远照亮你的心地。

有人来看我,就说我把募来的钱分给囚犯去了。

桃丽娜真会装蒜,吹牛!达尔杜弗你有什么事?桃丽娜告诉您……达尔杜弗(从他的衣袋内掏出一条手绢。

)啊!我的上帝,我求你了,在说话之前,先给我拿着这条手绢。

桃丽娜干什么?达尔杜弗盖上你的胸脯。

我看不下去:像这样的情形,败坏人心,引起有罪的思想。

达尔杜弗一开口就露出了伪善的本性:他看见桃丽娜,马上抓住机会表现自己,但是欲盖弥彰。

他怕别人不知道他穿苦衣,便提一下以示炫耀。

给囚犯分钱,是想说明自己心地仁慈,专门做好事。

所以桃丽娜不客气地说他装蒜、吹牛,同时也在提醒一下观众。

紧接着的一个动作进一步揭示了伪君子的面目:他突然掏出一条手绢,观众也跟着桃丽娜的喝问,想知道他要干什么。

这一段话使他假正经的面目暴露无遗。

正如莫里哀所说:“我不让观众有一分一秒的犹疑;观众根据我送给他的标记,立即认清他的面目;他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件事,不是在为观众刻画一个恶人的性格。

”莫里哀描绘伪君子所花的笔墨极为简练。

全剧总共31场,奥尔贡(莫里哀亲自扮演)在20场中出现,而达尔杜弗的戏只有10场;全剧共1962行诗,奥尔贡占342行,而达尔杜弗只占290行,但是他的场次却是关键性的,他的性格塑造得非常鲜明。

对这个中心人物所花笔墨之少在莫里哀的戏剧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伪君子》中,喜剧手法与闹剧手法密切结合。

第4幕第5场奥尔贡藏在桌子底下是富于喜剧色彩的安排。

达尔杜弗的表白愈是坦率,就愈是令人可笑,因为观众知道他的话都让奥尔贡听到了。

艾耳密尔既在对达尔杜弗讲话,也是在对丈夫讲话,而且为了让伪君子暴露,设法挑逗他,以便使丈夫觉悟。

她和达尔杜弗在捉迷藏。

可是这回奥尔贡倒是沉得住气,始终没有露面,急得艾耳密尔又是咳嗽,又是敲桌子,提醒丈夫她是在做戏。

最后,奥尔贡等达尔杜弗出去张望之际钻了出来,藏在妻子背后,直到达尔杜弗动手动脚,才迎上前去,让达尔杜弗吻个正着,至此喜剧效果也达到高潮。

除了常用的喜剧手法以外,还可以举出一种“重复”的手段。

词句重复:第一幕第4场桃丽娜向奥尔贡报告太太身体不适,奥尔贡却不关心,问道:“达尔杜弗呢?”桃丽娜回答达尔杜弗身体好得过头,奥尔贡则说:“可怜的人!”这样来回一连4次,喜剧效果强烈。

第5幕第三场,桃丽娜见奥尔贡面对飞来的横祸。

束手无策时,感叹了一句:“可怜的人!”与前面奥尔贡的话相对应,既是同情,又有讽刺意味。

行为重复:第二幕第4场,两个年轻人说赌气话,但言不由衷;第三幕第6场,先是达尔杜弗下跪,表示自惭形秽,随之奥尔贡也下跪,显出被人牵着鼻子走,十分可笑。

局面重复:第三幕和第4幕奥尔贡和艾耳密尔为了达尔杜弗两次交锋,第二次是要让伪君子出丑。

假面具的多次脱下:达尔杜弗在剧中有4次脱下假面具,两次面对奥尔贡,两次面对艾耳密尔。

第一次在第三幕第三场,达尔杜弗自己承认戴着假面具,他不在说笑,但很滑稽。

第二次在第三幕第6场,他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其实这是大实话,可笑的是奥尔贡不相信。

还有第4幕第5场和第7场,奥尔贡终于露出了他的真正意图。

至此,出现了悲剧的因素,但莫里哀能化悲为喜,或以喜剧手法处理这些场面。

总之,他的喜剧手法异常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