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溃疡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溃疡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大肠湿热型症状: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泻而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2.寒湿凝滞型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里急后重。
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3.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4.肾阳虚衰证症状:晨起腹泻、腹痛、肠鸣,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炮姜5克、诃子肉10克。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泄泻”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常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证。
故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证型灵活掌握。
大肠湿热型和寒湿凝滞型均属实证,多表现于初次发作的急性期。
但因此病容易反复,很多病人病程较长,体质虚弱,在急性发作时亦可出现以上症状,应属本虚标实之证,须根据病情辨证施药。
1、忌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禁忌辣椒、芥末、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大蒜、生姜、生葱。
也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
夏天尤其要避免食用冷饮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
2、少吃粗纤维食物。
忌选粗纤维的食物和加工粗糙的食品。
因为大量的粗纤维食物会刺激肠道,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原本就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言更会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u tsLioy i n m p o sI s l ssa c n ucd b ae p lssa d I rve n ui Reitn eId e yTNF- n
司, 气血壅滞 , 脉络受 伤 , 滞下脓 血 。病理 性质 有寒 、 热之分 ,
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 和溃疡形成 为病理特 点的慢性非 特异 性肠道疾 病。临床 以腹泻 、 脓血便 、 腹痛和里急后重 为主要症
状, 其病 程漫长 , 情轻 重不一 , 病 常反复 发作 。其 发病 机制 尚 未完全明确 , 目前 多认 为与遗传 易感性 、 免疫异 常及外界环境 的刺激有关 。中医病属 “ 泻” “ 痢” “ 疾 ” “ 癖 ” “ 久 、久 、痢 、肠 、 肠 风” “ 、脏毒” “ 、大瘕 泄” 等范 畴 。朱秉 宜教 授认 为 中 医的病 名 诊断宜取“ 肠湃 ” 妥 , 为 既突 出 了病 症特点 , 又易 于与“ 泄泻 ” 、 “ 痢疾” 相区别 , 有利 于指导 临床 辨证施 治。
a ta ao ie I srg lsd V o pah g n ss 0 me a o i s nd o e n t o e e i { tb lc y rm
[ 8 关风英 , 红 , 巍 , . 1] 李 孙 等 黄芪 甲苷对新生乳 鼠心肌细胞过氧化 氢 损伤的保 护 作 用 [ ] J .吉 林 大学 学 报 ( 学版 ) 2 0 , 3 2 : 医 ,07 3 ( )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 crt ecli, ) 一 种 以 直 肠 、 Ul ai ois UC 是 e v t 结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长期性溃疡、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目前,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控制和手术治疗,但其中副作用和风险也不可避免。
而中医药治疗因其温和、安全、有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患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选择。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活血化瘀。
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多样,可以饮食调养,可以内部服药,可以外用贴敷等。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方法逐一进行介绍。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脾胃的调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循中医饮食的原则,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品,例如稀饭、粥、米粉、菜汤等。
同时,还可以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例如红枣、鸭血、红糖等。
当然,饮食调养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内部服药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疗病灶,二是调理全身。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茯苓、川芎、黄柏等,这些药物有着温和、强壮、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调节身体状况,缓解炎症症状。
采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应注意药物的组方和配合。
不同的疾病状况需要不同的药方,同时药物之间也需要有适当的搭配,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切忌自行服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外用贴敷外用贴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而腹部是脏腑的中心,可以通过腹部的贴敷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具体方法是在腹部适当位置贴上含有中药的药膜,让中药可通过穴道渗入人体,发挥药效。
外用贴敷有着温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适合长期治疗的需要。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或结肠慢性炎性疾患,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疗效不甚明显,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疗效显著,效果满意,有显著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医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50-02笔者近年来,以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61例,效果满意,有显著临床意义,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1例病例中,男102例,女59例,年龄23~74岁,病史最短者1月,最长者32年,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初发31例,慢性复发87例,慢性持续性43例。
脓血便94例,粘液便35例,大便干结者32例。
腹泻每日1~2次者18例,3~5次者87例,6~10次者27例,10次以上者29例。
患者均经多次大便常规检查,有红、白细胞,大便培养排除菌痢,阿米巴痢,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疾病,且全部病例均行电子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1.2 诊断按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议标准如下:1.2.1 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由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1.2.2 电子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1.2.3 粘膜病变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①活动期:a、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b、隐窝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c、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d、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牙组织增生。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概况。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为主。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膏方外敷等。
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经络刺激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消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中极等。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方法之一。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炎症状况,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薏苡仁等。
3. 膏方外敷膏方外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外敷膏方包括桃红四物膏、黄连软膏等。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氮芥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去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针灸与西药联合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主要特征是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当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下面将对该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介绍。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的治疗方法、草药的应用、针灸治疗、营养调理等方面。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方剂如香砂养胃汤、六君子汤等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草药的应用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些草药如黄芩、连翘、白芍等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而且,草药制剂相比于化学药物,副作用较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对更为安全。
针灸治疗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肠道黏膜的免疫状况,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和减少溃疡的形成。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消化功能,调整肠道的蠕动和分泌,缓解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营养调理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方面。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消化道吸收功能减弱、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合理的营养调理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至关重要。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数据,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症性肠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有关。
该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弥漫性溃疡和炎症,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发热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关于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些研究概况: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桂枝茯苓丸、四妙丸等,这些方剂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调理肝脾等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结肠黏膜的修复。
2.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究表明,通过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
3. 西药治疗: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如5-氨基水楊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但也常伴有一些副作用,如感染、骨质疏松等。
4. 粪菌移植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粪菌移植可以通过改变患者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粪菌移植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相对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综合应用药物、中药、针灸和粪菌移植等方法,可以减轻症状、促进炎症的缓解,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该病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肠道炎症、溃疡形成和肠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原理:1.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严重病例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免疫调节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减轻炎症症状。
2.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运用中药治疗,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方面。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缓解炎症症状、减轻腹泻、血便等症状。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1.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研究: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研究发现雷公藤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
柴胡疏肝散、三黄片等中药也有一定的疗效。
2. 中医针灸疗法研究: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症状,改善肠道功能。
电针和温针可以减少炎症细胞浸润,降低炎症反应。
3. 中西医结合免疫调节治疗研究:免疫调节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
促肠道免疫调节剂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1和网状内皮系统能够改善肠道通透性,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症状。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1. 综合疗效更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的疗效,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
2. 减轻药物副作用: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3.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理,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体会
疗慢性溃疡性结 肠炎 总有 效率 高 , 明显 副作 用 , 可提 无 且 高机体免疫 力, 而降低 复发率 。由于慢性溃疡 性结肠炎 从
容易反复 发作 , 以 患者 应 注意 饮食 有 节 , 免生 冷 、 所 避 油 腻 、 激之 食物 , 居 有常 , 免 过度 劳累 , 保持 乐观情 刺 起 避 并
好 的 治疗 效 果 , 报 告 如 下 。பைடு நூலகம்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资料 .
长l 。 5年 12 诊 断 标 准 .
本组3 0例患者均 为门诊病例 , 中男 1 其 9
等范畴。本病病程较长 , 因长期饮食 不慎 、 多 劳倦 内伤 , 致
例 , 1 例 ; 龄最小 1 女 1 年 9岁 , 大 6 最 2岁 ; 程最 短 1年 , 病 最 参 照 “ 性 非 特 异 性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中西 慢
1 , 5g 陈皮 1 , 2g 防风 1 , 5g 人参 1 , 苓 1 , 5g 茯 5g 炙甘 草6g 。 脾 肾虚寒者加 肉豆蔻1 , 骨脂2 , 2g 0g 五味子 1 , 2g 吴茱荧
l 。 毒 者 加 白头 翁 1 , 滞 者 加 木 香 1 , 榔 1 ; Og热 2g 气 0g 槟 0g
第2卷 第6 l 期
航 空 航 天 医 药
21年6 00 月
16 03
中 医药 治 疗 慢 性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3 O例 疗 效 体 会
韦 佳
( 黑龙 江 中 医药 大学 佳 木 斯 学 院 , 龙 江 黑
关 键 词 中 医 药 ; 性 渍 疡 性 结 肠 炎 ; 效 体 会 慢 疗 中 图分 类 号 :R 5 . 26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0 9 3 (0 0 0 05— 3 4 2 1 )6—16 O 0 3一 l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李世俊】
3、
若症见粘液血便,腹泻, 腹痛,腰酸肢冷,面色白, 腹泻多在黎明,脉沉细无力, 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肾两虚型
【李世俊】
治宜: 温补脾肾 方用: 四神丸和四君子汤加减
【李世俊】
制附片、肉豆蔻、补骨脂、 焦白术、阿胶(烊)各9g, 党参、黄芪、茯苓各12g, 五味子、益智仁各6g, 吴茱萸、陈皮各4.5g,炮姜3g
【吕承全】
缓解期
若症见久泻不止,大便滑脱, 粘液脓血,大便色暗,身困乏 力,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 脉沉细者,多为脾胃虚寒,气 血双亏,湿热留滞所致。
17
治疗
以健脾温中,止泻固脱, 扶正祛邪为主,肠镜检查 有溃疡者,可加地骨皮 10—15g,可促进溃疡愈合。
【吕承全】
本病经治疗,脓血便减少或消失时, 仍需拟健脾养胃,涩肠固本 以巩固疗效,善后调养。
4 5
分析二药:
【周鸣歧】
诃子(苦酸涩温) (入肺、胃、大肠经),
具有敛肺,涩肠,下气之功, 治疗久泻久痢,肠风泻血,脱肛便血均有良效。
4 6
【周鸣歧】
3、若病久不愈,气病及血, 必致久病入络夹瘀为患, 论治之时,当于治疗方药中加入 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推陈致新药物
4 7
【周鸣歧】
4、若病情严重或欲求速效者, 亦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法, 遵照辨证原则选用药物,
之不同类型, 分别施治。
强调
【乔保钧】
①辨虚实、明标本,
②因人、因时辨证施治,不能据 西医“炎症”的诊断,一味清热, “消炎”,滥用苦寒之品,以免 损脾败胃,伤及中阳,误犯“虚 虚”之戒;
强调
【乔保钧】
③但也不能一见大便稀溏和次数 增多,一味固涩止泻。在病之初, 敛涩之品当属禁忌;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广泛炎症、溃疡和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疾病,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复合作用而引起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归属为“痢疾”、“痿证”、“瘘疮”等病症,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本文对使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进行探讨。
一、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和中药灌肠的联合使用,临床上综合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和胃止泻、改善肠道微环境等中药方剂,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进行个体化的调节,从而达到止痛、止泻、止血、愈合肠黏膜病变等目的。
二、疗效观察临床观察中,本疗法治疗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病程2个月~9年。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采用5-氨基水杨酸、5-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西药治疗,但无明显疗效。
治疗方案为中药加中药灌肠,治疗期为3个月。
以下为临床观察结果:(一)主要症状改善情况1. 改善腹痛腹胀症状:治疗后,30例患者中28例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2例基本消失。
2. 改善腹泻症状:治疗后,30例患者中26例腹泻明显好转或消失,4例持续慢性腹泻,但其排便次数、次数和粪便质量等均有所改善。
3. 减少肛门排泄次数:治疗后,30例患者中28例肛门排泄次数减少到2次/天,2例半数减少。
(二)病情控制情况1. 肛门出血:治疗后,30例患者中27例肛门出血完全消失,2例出血减少,1例未见明显改善。
(三)胃肠功能改善情况1. 胃肠道功能改善:治疗后,30例患者中29例胃肠道功能得到明显好转,1例未见明显改善。
2. 体重状况改善:治疗后,30例患者中28例体重得到了在不同程度上的改善,2例体重无明显变化。
(四)患者满意度情况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治疗后自我感觉良好,5例自我感觉较好,1例自我感觉一般。
总有效率为93.3%。
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分析
医药 综合 治疗 4 8例 溃 疡性 结 肠炎 患者 , 床效 果满 意 , 临 现将
临床 资料 总结 分析 , 道如 下 : 报
1 资料 与 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我科 门诊 于 2 o 0 7年 1月~ 0 9年 6月 经 治 溃疡 性 结 肠 20
炎患 者 4 8例 , 中男 性 患 者 2 其 7例 , 女性 患 者 2 1例 , 者 年 患
溃疡 性 结 肠 炎是 一 种 慢 性非 特 异 性 溃疡 性 结 肠 炎 性疾 病, 其发 病 尚不 十分 明确 , 临床 上 主 要表 现 为 腹 痛 、 泻 、 腹 黏
刺、 穿山甲、 乳香 、 天花粉 、 金银花、 没药、 陈皮) 。③脾胃气虚
证 : 苓 白术 散 ( 参 、 参 人 白术 、 苓 、 茯 山药 、 梗 、 桔 莲子 肉 、 白扁 豆、 薏苡 仁 、 砂仁 、 甘草 ) 。2周为 一疗 程 。 1 . 灸配合 治疗 患 者平 卧 . -2针 4 于双侧 天 枢 穴及 上 巨虚 进行 针 法 治疗四, 转补 法进 针 , 度控 制 在 4 ~ 0mm, 术 时 间 捻 深 0 5 施
20 7第 卷 1 0年 月 7第9 1 期
・中医中药 ・
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 结肠炎效 果分析
关 晓 辉
( 吉林 省吉林 市 龙潭 区 医院 , 吉林 吉林
122 ) 30 1
【 要】 摘 目的 : 讨 中 医药综合 治 疗溃 疡性 结肠 炎 临床疗 效 。方法 : 科 门诊 于 2 0 探 我 0 7年 1月 ~ 0 9年 6月经 治 4 20 8例 溃 疡性 结肠炎 患者 , 所有 患者 根据 临床 症 型均采 用针 灸 配合 中药 方剂 进行 治疗 。 结果 : 本组 4 8例 患者 中 , 效 4 显 2例 , 显效 率 为 8 . , 效 6例 , 75 有 % 总有 效率 为 1 0 无不 良反 应 发生 。结论 : 医药 综 合治 疗 溃疡 性 结肠 炎 临 床疗效 满 0 %, 中 意 , 不 良反应发 生 。可有 效缓 解患 者 痛苦 , 高患 者生 活质 量 。 无 提 f 键词】综合 治疗 ; 疡性 结肠 炎 ; 肠湿 热 ; 关 溃 大 血瘀 肠络 ; 热毒 内结 ; 胃气虚 脾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的溃疡和炎症。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多种手段。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中药治疗的重点是调理脾胃、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炎症,修复肠道黏膜,改善患者的症状。
其次,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肠道功能,缓解炎症,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大椎等,针灸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艾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寒湿凝滞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有效。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等,艾灸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需要持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医嘱,坚持治疗,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久痢”范畴,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在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系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
正如《景岳全书》曰:“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指出该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病本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痰、热、瘀、毒。
罗文纪等[1]认为,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因此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浊内阻为标,湿邪日久可壅滞气血,化腐成疡;任光荣[2]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脾胃居中焦,禀纳谷、腐熟、输布、运化之功能,并具升清降浊之职。
无论是外感湿热毒邪,或是嗜食肥甘,化生湿热,或是过食生冷,湿浊内蕴,郁而化热还是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皆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肉腐血败,内溃成疡,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混杂而下,导致本病[3]。
叶柏教授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不健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湿热内蕴肠腑,与气血相搏结,气滞血瘀,脂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即为“内疡”,其病理特点类似中医红、肿、热、痛之痈疡,正如《医略》所云:“以痢之赤白为脓血,即是痈疡之类”;“论痢之证治之理,正与痈疡机宜暗合”,以肠腑湿热为标,脾肾两虚为本,病位还可涉及肝肺二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
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
“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
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少数病人上述治疗无效,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
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2例,根据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5~45岁,平均36.2岁。
轻度患者42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次,腹痛、便血较轻或少见。
中度患者60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5次,为稀便或血便,腹痛较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重度患者20例,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高热、体重减轻等。
2辨证施治
2.1湿热下注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挟有脓血、粘冻。
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1)内服方:
白芍10g,炒槐花10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30g,水煎服,日一剂。
(2)外用方a:上述内服方煎成200ml,每晚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
b: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每晚睡前做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2.2寒湿下注型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温化寒湿,行气和血。
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木香9g,炮姜9g,枳实9g,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厚朴15g,茯苓15g,泽泻15g。
水煎服,日一剂。
(2)外用方:白芨、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脾虚肝旺型症状: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缓急止痛。
方药:(1)内服方:柴胡15g,白芍20g,防风15g,木瓜15g,白术15g,陈皮12g,苡仁30g,焦山楂20g。
水煎服,日一剂。
(2)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芨各15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4脾胃虚弱型症状: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
治则:补脾健胃。
方药:(1)内服方:党参20g,白术15g,山药20g,莲子15g,茯苓15g,车前子15g,马齿苋30g,炒谷麦牙各15g,黄芪30g,扁豆20g,砂仁10g,
姜炭10g。
水煎服,日一剂。
(2)外用方:白术、米壳、白芨、五倍子、枣树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
2.5瘀血内阻型症状:病程日久不愈,左下腹疼痛,可扪及肿物,疼痛固定,按之加剧,大便时下脓血,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赤芍15g,没药10g,小茴香6g,干姜6g,肉桂6g,蒲黄10g,五灵脂10g,白芷10g,白芨15g,三七6g(冲)。
水煎服,日一剂。
(2)外用方: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芨、青黛、地榆炭、参三七、乌梅各适量,共研细末,用时取12g,加开水100ml,调为稀糊状,每晚一次,20天为一疗程。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未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
西医认为其发病因素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外源性因素及其他精神应激、饮食因素、血管因素等有关,除肠道症状外,还有发热、消瘦、皮肤粘膜、肝、肾、眼、关节、口腔等系统表现。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内伤七情、脾肾阳虚、瘀血内阻等而致,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从平衡阴阳、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等方面来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