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
财政知识点归纳总结
财政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财政基本概念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使用财政工具进行调控的过程。
财政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预算等内容。
财政的基本职能是为国家提供所需的资金,控制国家的经济运行,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和调节手段。
二、财政管理1. 财政管理的基本原则(1)保障性原则。
财政管理要保障国家的利益,保障公共利益。
(2)效益性原则。
财政管理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3)公平性原则。
财政管理要保障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差距。
(4)稳定性原则。
财政管理要保持经济稳定,调节经济波动。
2. 财政管理的具体手段(1)税收。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在各个领域的投资和消费,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3)财政调控。
财政调控是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平衡。
三、财政体制1. 中央财政体制中央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核心,包括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事务管理体制。
(1)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力。
中央政府具有全国范围的财政主管权力,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和经济管理。
(2)中央财政事务管理体制。
中央财政事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门和其他中央部门组成,负责中央财政收入、支出的管理和调控。
2. 地方财政体制地方财政体制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事务管理体制,包括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财政体制。
(1)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
地方政府具有本辖区范围内的财政主管权力,负责本地区的财政收支和经济管理。
(2)地方财政事务管理体制。
地方财政事务管理体制由地方财政部门和其他地方部门组成,负责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的管理和调控。
四、财政收入1. 税收(1)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是政府强制性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手段。
(2)税种分类。
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3)税收征管。
税收征管是政府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包括纳税申报、税收征收等环节。
财政管理体制名词解释
财政管理体制名词解释
一、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财政资金来源。
它反映了国家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国家财政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家实施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政府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国家财政支出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三、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是指国家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再分配,用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社会急需的方面。
四、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实施的检查、调查、监督等管理活动。
它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会压抑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我国财政制度优缺点
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优缺点我国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4本账。
分层级来看,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共设立①中央,②省、自治区、直辖市,③设区的市、自治州,④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⑤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由于中央政府预算与地方政府预算在具体科目上含义基本一致,且在日常分析时,投资者主要关注的是某个地区的财政实力,因此下文主要讲解地方政府预算。
一、细说财政预算4本账(一)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端(1)税收收入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层次的复合税制框架,但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既有税制的弊端暴露地愈加明显,主要包括①税种繁多,存在交叉征收的问题,互不协调;②税率繁多,各行业间、不同属性的企业间难以公平竞争;③地方税制度很不规范,不利于央地关系的处理;④税收管理不严,混乱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的征收体系造成大量税收流失等,因此1994年我国执行了分税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全面性的系统改革,主要内容包括①流转税制改革、②所得税制改革、③其他税种改革和④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四个方面。
其中,与政府预算直接相关的是: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中央、地方两套并行的税务机构,不同税种在中央、地方之间按照固定比例进行分成。
此外,改革时还核定了地方净上划中央收入的基数,实行税收返还和1:0.3增量返还,即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
(2)非税收入非税收入主要包括①专项收入、②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③罚没收入、④国有资本经营、⑤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⑥捐赠收入、⑦政府住房基金收入等,各省不同科目占比间差距较大,同一省份不同年份波动也相对较大。
(3)债务收入“债务收入”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差别较大的科目,二者的债务收入构成细项有所不同,具体参见下图。
财政体制
第十三讲 财政体制
第十三章 财政体制
一、财政体制概述
二、分级财政体制的一般模式
三、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四、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 ——分税制
公共物品的分类
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受益面是有地域限制的。 公共物品根据受益面可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全国范 围内的居民都受益的产品,如国防)和地方性公共物
特里西:用偏好误识理论解释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 程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而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存在着某种优越性。
用脚投票
指消费者在众多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水平的社区 中进行选择,寻找一个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及税收 负担符合其要求的社区前去居住。 用脚投票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为社区管理 者提供了一种信号,社区管理者将做出反映,以 最低的税收成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满足 其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这样相同偏好的人会 住在同一个区域内。通过居民用脚投票的行为和 社区对此的反应就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狭义:指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预算分配关系的根来自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
收支划分、预算管理权限划分、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 制度)和方法。
一、财政体制概述
2、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两种国家类型:联邦制与单一制 政治原因:集权导致专制 经济原因:主要的财政职能是提高资源配 置的效率,地方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供给 比中央政府集中供给更有效率。相关理论。
一、财政体制概述
3、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 分的理论
泰伯特(Tiebout)与马斯格雷夫认为:由于流动性(资 源在地方政府辖区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和差别性(地 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资源状况和消费习惯 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的存在,资源配置职能按公共产品 的受益面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 增长职能只能由中央政府负责。
财政的基本制度
财政的基本制度
财政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开展政府本身的活动而设立的有关经济收入和支出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
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组织制度、财政收支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公债制度和财政调控制度。
财政体制包括:国家预算制度,国家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税收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国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农业财务管理制度,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国家金库制度等。
财政管理体制,简称“财政体制”。
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活动中,划分中央政权和地方各级政权以及财政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财政收支范围以及组织原则、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等各项法规和制度的总称。
社会主义国家在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
简称财政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原则。
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各种变化,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分级管理的形式也不同。
在大部分时期内,是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
《财政体制》PPT课件
当范围》一文中,探讨了地方分权的经济理由。
他认为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首先是它比中央政府
更加接近民众,也就是说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所
管辖民众的需求和偏好;其次,一个国家内部不
同地区的人有权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
行不同的选择,而地方政府就是实现不同地区不
同选择的机制。斯蒂格勒的理论,实际上意味着
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分配的公平性,公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7
制
而社区的管理者则会像私人品市场的厂商 一样对该信号作出反应,力图以最低的税收成 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一揽子满足他们 需求的公共产品及劳务,否则居民将从该地区 退出。这样,通过居民和社区的共同活动,实 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可以使居民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特定的地方公 共品菜单,会促使各地方政府更有效地提供人 们需要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基础科研服务、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公益性基础
设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八大类公共服务。目
标是使在一2个020/国11/1家5 范围内,第不十一同章 地财政区管理的体 居民能享受 5
到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
制
4、 抑制地区间的不公平竞争。体制 分配与地方利益紧密相关,物质利益是一切社 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政治权利不过用来实现经 济利益的手段。许多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分配 政策需要地方顾全大局,作出必要的牺牲,比 如鼓励支持国家跨地区基础建设,避免地区间 税收竞争等,转移支付政策就可以发挥补偿的 作用。
共决策应该在最低的政府层次进行。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0
制
4、特里西的偏好误识理论(1981)
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政府提供公共品的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内容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内容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在财政领域中,将税收收入的分配权和支出责任分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并通过协商和合作的方式进行财政管理的体制安排。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税收分配:分税制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负责征收和管理一定范围内的税收。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与国家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等。
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与地方经济、资源、土地等相关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2. 财政转移支付:分税制体制中,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需求和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中央政府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
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划拨资金或提供其他形式的财政支持,用于补偿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上的不足或满足特定目标和政
策要求。
3. 财政责任划分:分税制体制明确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的责任划分。
中央政府负责宏观经
济调控、国防、外交等国家层面的支出责任,地方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地方层面的支出责任。
4. 财政协调机制:分税制体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协调机制加强协商和合作,协调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确保整个财政体系的平衡和稳定。
财政协调机制包括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协商、预算协调、财政政策协调等形式,以实现财政管理的统一性、协调性和稳定性。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旨在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管理效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0170519-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
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2017-05-19?一、财政核算体系简介1、财政核算体系的定义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ASystemofGovernmentFinanceStatistics,GFS)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一个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多功能体系。
1974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了《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草稿》,2001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目前最新的版本是GFS2014。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不同,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核算,对本期的支付进行核算而不管这一支付是否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经济活动。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框架主要涉及四张表:资产负债表、政府运营表、现金来源和使用表、其他经济流量表,四张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此关系将流量和存量联系起来。
2、我国财政核算体系内涵(1)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确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划分:中央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属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属于中央收入;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为地方收入。
第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中央和地方收支划分后,为解决财力分布纵向和横向不均衡问题,中央对地方实施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分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组成,用于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地方政府可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目的是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一文看透整明白财政预算以及项目是否已列预算
一文看透整明白财政预算以及项目是否已列预算隐债置换背景下,我们需要考察:一、具有支付责任的本级政府其财力是否可承受全口径支出责任(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二、拟置换项目对应的支付资金是否已列入了政府的支出预算。
在隐债置换背景下,许多业务和审查人员,又遇到如何了解项目是否列入了预算、以及短预算(1年至3年)与长支付(5至10年化债期)不匹配的的问题。
那么,先请看:什么是预算?怎样才算列入了预算?什么是预算?预算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入、支出安排的预测、计划。
它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日常生活乃至国家行政管理中被广泛采用。
比如:你打算今年出去旅游两次,其中出国一次,国内一次,这大约需要多少钱?这些钱从哪里来?会不会影响你其他方面的开支?这就需要做一个预算。
经过算账,你发现今年以来,银行人的工薪大幅下降,你的收入已经不能支持你的旅游支出,于是,你不得不把旅游费用压缩到5000元,并且只在国内旅游,住三星级以下的酒店。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预算过程。
等你旅游回来算算帐,看实际花了多少钱,花得值不值?这就是决算。
什么是财政预算?财政预算就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
跟你做旅游预算不同,财政预算是政府一年期内全面的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是以年度财政收支的形式存在的,是对年度政府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进行的预计和测算。
你那个只能算预算中的单个项目的收支预算。
财政预算有什么特征?法定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做出,收支范围和方向均以法规为依据,有严格的程序和强制力。
完整性。
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时效性。
财政预算的时效通常为一年。
我国的预算年度和公历纪年的自然年度保持一致。
有的国家则采取跨年度制。
公开性。
财政资金来源于公众,财政预算反映公共资金的收支使用计划,必须向公众公开。
与一般预算不同的是,财政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的的级次划分、收支内容、管理职权,以及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过程都是在预算法的规范下进行的。
我国财政制度的简要概述
一文了解我国财政制度内容摘要2019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出台了关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的三大举措,对理顺央地财政关系,推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制度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以期为后续开展宏观财政相关研究做基础;详见正文。
【正文】一、前言财政一词是舶来品,清末维新运动时,从日本引进而来,英文中是public finance。
从经济范畴的角度,财政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主要包括如下三个职能:(1)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摩擦等原因,市场存在失灵与低效的现象,财政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弥补市场不足。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支出等方式,实现经济产出的二次分配,强调公平。
(3)调节经济产出。
财政通过相关政策调节经济短期需求,以稳定经济产出,维护经济平稳发展。
二、我国的财政制度我国财政制度从功能上主要包括发挥稳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公共服务、调节分配等职能;在机制上可以从预算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制度、税收制度三个方面来认识。
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重点强调建立规范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科学公平的税收制度体系、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制度。
(一)预算制度1.我国预算制度变革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恢复了预算报告和批准制度。
1980年8月30日,时任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作《关于1979年国家决算、1980年国家预算草案和1981年国家概算的报告》,预算报告制度恢复。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预算管理条例》,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化。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立法通过,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首次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写入法律。
国家财务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国家财务制度包括哪些制度一、国家财政体制国家财政体制是国家财务制度的基础,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架构。
在我国,国家财政体制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个层级。
中央财政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负责国家整体财政收支的调控和管理;地方财政则是各级地方政府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财政管理的层级,负责本地区的财政收支调控和管理。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又称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
国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制度、地方财政分权和自主权制度、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有资本经营和监管制度等。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体制的框架,为国家财政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和规范。
二、财政预算制度财政预算制度是国家财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环节。
财政预算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总纲,是国家财政收支的最主要工具,也是国家财政决策和执行的基本依据。
财政预算制度包括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环节。
财政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年度财政预算编制制度、中期财政规划制度、财政预算执行制度、财政预算调整制度、财政预算公开透明制度等。
这些制度规定了国家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程序,保证了财政收支的合理安排和有效管理,确保了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
三、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国家财务制度的基础,是国家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会计制度规定了国家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记录和报告要求,保证了国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财政会计制度、国有资产会计制度、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等。
这些制度规定了国家各级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办法和规范,保证了国家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为国家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财务监管制度财务监管制度是国家财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财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财务监管制度包括对财政收支、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和检查,保证了国家财政管理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财政学 课件 第十二章 财政体制
按隶属关系级次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央国有资本经 营收入和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三)国有资源收入的划分
按其归属,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四)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划分
按照预算级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央基金预算收 入、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
二、分级财政理论
(三)分级财政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职能的分工 1.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与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相对应,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2.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
一、政府间支出划分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划分的原则
省级财政保持必要的调节能力,才能实现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 调节市县间财力差异,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均等化。
6.坚持渐进性改革的原则
思考题
• 1. 谈谈你对分级财政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 政职能分工的看法。
• 2. 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 责任?
• 3. 为什么要实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政府间转 移支付主要采取哪些方式?
2.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 地方政府比中央地方更接近于当地居民,更了解居民的消费
偏好和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于是地方政府提 供地方公共产品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就更加有效, 进而有助于实现所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 奥茨分权定理 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若由中央政府向不同地方居民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有可能出现各地间
财政体制的演变
财政体制的演变60年来,中国财政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统收统支,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分灶吃饭”、各类包干制,最终在1994年作出了建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选择。
(一)中央高度集中夹杂不成功的短期下放权力(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后,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财政体制合理化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1950年,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而财力分散薄弱的矛盾,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为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在集中的前提下给予地方一些财政权限。
在“大跃进”期间,下放财权和财力,实行以收定支的财政体制。
进入经济调整时期,为适当集中财权财力,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
1968年,在社会经济秩序较混乱的情况下,曾恢复高度集中的收支两条线体制。
1971~1973年,适应经济体制“大下放”,曾实行收支“大包干”体制。
1974~1975年又将“大包干”财政体制改为“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部分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的财政体制。
1976年,为改变中央财政缺乏足够调剂能力的状况,又改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办法。
但是,1976年以前财政体制变动中的多次探索,一直没能改变财政体制的“高度集中”特征和形成相对稳定的体制模式。
(二)从“分灶吃饭”到包干制(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渐进式改革得以启动,除了农村、企业的微观试验,特区的局部试验之外,宏观层面是在财政这一分配领域,以“分灶吃饭”的分权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动作,后续各项改革的空间得以陆续打开。
1978年以前,财政体制虽经多次变动,但都是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后期相对稳定的体制形式是“总额分成,一年一定”。
1979年,作为解决传统体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问题的突破口,财政体制改革以“分灶吃饭”来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资源支配能力,中央决定从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管理体制,并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四种不同的办法。
如何看懂财政预算
如何看懂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财政预算可能显得复杂难懂,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财政预算。
本文将介绍一些如何看懂财政预算的方法和技巧。
一、了解财政预算的基本结构财政预算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赤字(或盈余)。
预算收入部分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预计的财政收入来源和金额;预算支出部分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预计的财政支出项目和金额;预算赤字(或盈余)部分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预计的财政收支差额。
了解财政预算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财政预算。
二、关注财政预算的重点项目财政预算中有一些重点项目,对于公众来说尤为重要,需要特别关注。
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支出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经济发展领域的支出项目。
关注这些重点项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和政策取向。
三、分析财政预算的收入来源财政预算的收入来源通常包括税收、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等。
税收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
非税收入包括政府的经营收入、财产收入等。
政府性基金主要用于特定领域的支出,比如社会保障基金、教育基金等。
分析财政预算的收入来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和税收政策。
四、分析财政预算的支出项目财政预算的支出项目通常包括一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
一般公共服务包括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等。
经济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
社会民生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分析财政预算的支出项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政府在各个领域的投入和政策取向。
五、关注财政预算的赤字(或盈余)财政预算的赤字(或盈余)是衡量财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赤字表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支出超过了财政收入,需要通过借款等方式弥补;盈余表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入超过了财政支出,可以用于还债或增加储备。
财政体制 ppt课件
本章要点:
1. 世界上主要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对的财政体制 2.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财政体制的演进 3.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4. 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建设
ppt课件 1
第一节 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
• 政治体制 • 财政体制
• 发展趋势
ppt课件
2
一、 政治体制
• 单一制 • 联邦制
5.
谈谈你对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认识。
ppt课件
24
定
1974-1975
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
1976-1979
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部分省(市)试行“收
支挂钩,增收分成”
分 级 包 干 的 财 政 1980-1985 体制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财政包干
ppt课件
1985-1988 1988-1993
二、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 中央和地方事权支出的划分
• 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ppt课件 14
三、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四、分税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中央、地方政府权力关系不规范 • 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地方税体系尚待健全
• 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ppt课件
17
五、1994年分税制以后几次重要改革
• • • • • •
对所得税收入进行分享的改革 针对增值税进行的多次改革 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 对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比例进行调整 房产税的推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8
ppt课件
第四节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 制改革
如何看懂财政预算报告?
如何看懂财政预算报告?财政预算报告是国家财政部门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一份重要文件,用于说明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和财政政策的方向。
对于普通人来说,财政预算报告可能显得晦涩难懂,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看懂财政预算报告。
一、了解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财政预算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政策和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在阅读报告之前,先浏览一下报告的目录,了解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有助于整体把握报告的脉络。
二、关注重点内容在阅读财政预算报告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重点内容:1. 财政收入和支出:关注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总体情况,了解国家财政的健康状况和财政政策的取向。
2. 财政政策:关注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了解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方面的重点支持和投入。
3. 重点项目和领域:关注财政预算中的重点项目和领域,了解国家在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4. 财政改革和措施:关注财政改革和措施的内容,了解国家在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方面的进展和计划。
三、注意关键词和数字在阅读财政预算报告时,要注意关键词和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通常是报告中的重点内容和政策导向,通过关注关键词可以更好地理解报告的核心意图。
数字是报告中的重要数据,通过分析和比较数字可以了解国家财政的具体情况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参考相关解读和评论财政预算报告是一份复杂的文件,有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解读和评论,如财经媒体的报道、专家的解读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报告中的内容。
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财政预算报告是国家财政政策的宏观规划,但具体的实施效果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在阅读报告时,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地区或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报告中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思考,了解国家政策对自己的影响和发展机遇。
财政体制的概念
财政体制的概念
财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管理和运作的体系和规则。
它涵盖了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用途、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财政体制的来源通常包括税收、债务和其他非税收入。
税收是一种国家或地方政府从个人和企业收取的强制性付款,用于支持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项目。
债务是通过借贷资金来满足政府支出需求的方式,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向市场募集资金。
其他非税收入可以包括政府的资产收益、特许权使用费等。
理解财政体制的技巧包括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分析财政数据和统计信息,以及了解各个部门和机构在财政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此外,了解财政体制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也是理解它的重要方面。
财政体制的应用广泛,包括国家预算编制与执行、税收政策设计与实施、财政支出调控、债务管理等。
它对于实现经济稳定、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一个健全的财政体制可以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社会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2017-05-19一、财政核算体系简介1、财政核算体系的定义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A System of 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GFS)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一个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多功能体系。
1974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了《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草稿》,2001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目前最新的版本是GFS2014。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不同,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核算,对本期的支付进行核算而不管这一支付是否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经济活动。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框架主要涉及四张表:资产负债表、政府运营表、现金来源和使用表、其他经济流量表,四张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此关系将流量和存量联系起来。
2、我国财政核算体系内涵(1)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是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确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划分:中央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属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属于中央收入;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为地方收入。
第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中央和地方收支划分后,为解决财力分布纵向和横向不均衡问题,中央对地方实施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分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组成,用于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地方政府可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目的是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以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目标,或对中央委托地方事务、中央地方共同事务按其相应资金进行补偿,地方政府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四、税收返还和地方上解。
税收返还是为保障地方既得利益、顺利推进相关改革设立的,包括增值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三项。
地方上解主要是指地方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财政体制规定上解中央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保留的地方原体制上解收入和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收入。
2009年,为简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结算关系,中央财政将地方上解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作对冲处理,相应取消地方上解中央收入科目。
(2)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指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体制的核心。
预算管理上,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国务院编制中央预算草案,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
地方各级政府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
地方各级预算收支统称为地方财政收支。
在预算编制上,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复式预算制,将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支按照经济性质划分,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预算管理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
(3)我国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我国财政核算工作由财政部负责统计,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级地方政府财政报表。
统计范围是职能政府,包括行政单位、部分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
我国财政核算体系的特点是两个基础一个核心:财政统计以财政预算和决算为基础。
中国财政统计以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级财政部门对本级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入账,在年末或月末编制财政收支表,于年末编制年度决算报告和下一年财政预算报告。
财政统计的核心是财政资金的流动,其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财政数据的外部体现是财政收支报表,对财政资金来源和使用流量进行统计,由于采用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进行统计的主要是现金交易事项。
我国政府财政核算体系框架:以四张财政收支预决算表为中心,关注财政赤字或结余。
对外公布的主要有四张报表: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表、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决算表、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决算表。
相较于国际标准的GFS来说,我国政府财政核算体系的框架较为简单,整体的核算围绕着财政收支预决算表进行,反映现金的收入和使用状态,即流量,对于存量由于没有建立资产负债表,仅公布存量总量,流量和存量之间未建立起关联关系。
对于财政状态,以单个财政赤字或结余来反应。
二、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由两部分构成: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又可分为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动用结转结余资金等因素三部分。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等于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三者之和。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等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方财政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两者之和。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两者之和。
由于存在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部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并非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简单相加之和,还需要扣除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重复计算的部分。
同样,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也不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简单相加之和,也需要扣除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重复计算的部分。
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表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汇总而成。
进行核算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从2016年各项税收收入(表4)来看,我国的税制结构依旧呈现出流转税占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国内增值税的比重最大,达到了31.23%。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表5)中可以发现,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的预算数与预算执行情况存在较大得差距,预算执行收入总量比预算收入总量多出7908亿元,其中有5556亿元来自地方财政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的增加,1780亿元来自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调整后增加的收入。
预算调整按调整幅度不同可分为全局调整和局部调整。
我国曾在2000年政府预算报告中进行过全局调整:调整中央预算,增加建设性支出5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相应增加500亿元。
2016年进行的预算调整属于局部调整。
局部调整经常发生,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动用预备费。
在预算执行中,如果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或经济上的重大变革,发生原来预算没有列入而又必须解决的临时性开支等情况,可以动用预备费。
预备费是预算编制时预留的机动资金,动用时须报同级政府批准。
(2)预算追加、追减。
这是指在原定预算收支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追加、追减预算收入或支出数额。
各部门、各单位需要追加、追减收支时,均应编制追加、追减预算,按规定程序报经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后,财政部门审核并提交各级政府或转报上级政府审定通过后执行。
财政部门办理追加、追减预算时须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方可执行。
(3)经费流用。
又称“科目流用”,是在不突破原定预算支出总额的情况下,由于预算科目之间调入、调出和改变资金使用用途而形成的资金再分配,而对不同的支出科目具体支出数额进行调整。
(4)预算划转。
由于行政区划或单位隶属关系改变,在改变财务关系的同时,相应办理预算划转,将其全部预算划归新接管地区或部门。
近年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不断下降,已经从2011年的25%下降为2016年的4.5%。
除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以及地方财政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也是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的重要收入来源。
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的资金比较稳定,数额也较小,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余额基本在1100亿元到2700亿元波动。
目前除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补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其中2016年地方财政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达5956亿元。
在我国进行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未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可能会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利用好地方财政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就显得尤为重要。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由三部分构成: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结转下年支出的资金。
为了使我国每年的决算赤字等于预算赤字,在编制预算时,并不编制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结转下年支出科目的具体数额,而是在决算时视当年的财政实际收支情况和预算赤字确定这两个科目的规模,所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的预算数总是相等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的预算数也总是相等的。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两部分构成。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和中央预备费三部分。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大头,每年的比重都在60%以上。
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体制结算补助、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转移支付共7项。
专项转移支付则包含了按功能分类的19项支出。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则包含增值税返还、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税费改革税收返还和地方上解5部分。
因为存在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部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并不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简单相加之和,还需要扣除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重复计算的部分。
同样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也不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简单相加之和,也需要扣除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重复计算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