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作者:张一楠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学制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有经验也有教训。
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改革历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今后学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史进程教育经验一、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1.建国初学制的奠基1951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学制进行了基本规定: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范畴,小学阶段实行五年一贯制,中等学校阶段包括普通中学(初中3年、高中3年)、工农速成学校(3年到4年)、业余中学(3年到4年)和中等专业学校(2年到4年)。
由于1951年学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1953年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明确表示小学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
2.全面建设时期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随即便开展了大规模的缩短学制的实验。
这些实验主要包括:小学、中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实行四年制、三二制、二二制等。
1960年又提出了四项学制改革原则,在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大规模的实验[1]。
由于学制改革前期试验规模过大且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直到1964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慢慢形成了两种教育制度、三类(全日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主要学校,多种形式办学的学制系统。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71年,中央颁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记要》,明确提出要缩短学制。
到了1973年, 14个地区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7个地区实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9个地区的农村学校实行九年制,而城市学校则实行十年一贯制。
4.改革开放以来稳定但缺乏创新的学制制度在1980年发布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小学的学制可以采取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方式进行,六年制先在城市中的小学进行推广。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_廖其发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经验、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DGA010240)[收稿日期] 2004-01-11[作者简介] 廖其发(1952-),男,四川三台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
2004年4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L .20,NO .2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NANJI NG XIAOZHUANG COLLE GEApr .,2004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廖其发(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 400715)[摘 要] 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认为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新学制的奠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制改革的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缩短;新时期学制的迅速延长和稳定。
每个历史时期在学制改革方面都有一些经验教训,但总的来说,过去的学制改革存在严重问题,现行学制存在严重弊端。
我国今后需要在认真反思过去学制改革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严谨的、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各地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富有弹性或灵活性的学制体系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历程;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4)02-0009-08 学制是一个国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制的根本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具体任务,关键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
研究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人们了解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学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制及其改革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从大学到义务教育,整个教育体系都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探索中国学制及其改革的历史,并分析当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建设。
工农兵三支队伍为了追赶世界潮流,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学和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为培养各行业的技术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1952年,教育部开始实行“四年制”大学教育制度。
这个制度通过扩大大学的教学计划,提高学术水平和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其中涉及大学的知识分子成为批判的对象。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被关闭,学生和教师们被下放到“自然村”和“秦岭山区”。
大学教育的复苏要到1977年以后,邓小平在全国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重建了高等教育。
自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不到100万名学生到超过4000万名学生。
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在,中国的大学正在加强对于创新和科技转化的支持,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探索开发前沿技术,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中等教育义务教育是当今社会建设的基石,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义务教育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发展。
好的学校和教育资源,被全面分配给穷人和平民。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义务教育教育也开始了长期的改革和研究。
1990年,中国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改革方案,旨在将所有儿童送到学校,并保障他们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全国小学和初中校的数量翻了一番,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政府也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鼓励学生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
现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已经公布,并于2021年开始实施。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以下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的学制发展古代的学制主要以师徒制和家庭教育为主。
在周朝时期,司寇官设有教育职能,并成立了官学,用于培养官吏。
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教、学、思、辨”的教育理念,强调以礼义道德来教育人。
这也为后来的儒家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封建国家的学制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封建国家开始建立起完整的学制。
宋代时期,设立了国子监,是最高学府。
同时还有县学、私塾等供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明代时期,朱棣建立了明朝,设立了太学,为全国之最,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这一时期的学制,基本上沿袭了封建官僚制度,注重经书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学制的变革清朝时期,学制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嘉庆年间,设立了著名的四书五经课程,也称为格致课程。
同时,清廷还与外国传教士合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知识。
这为近代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学制的变革更加深入。
梁启超、章太炎等教育家提出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还成立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等一系列著名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新中国的学制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中国的学制建设主要包括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的发展。
1951年,全国大规模实施了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进行中学教育大规模的分流,实行了统一的普通中学教育,以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
而195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学制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85年,我国实行了新的学制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建立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翼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学历教育体系。
此后,学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也得到了调整与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自19世纪末,中国国力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后续的民主政治运动、反侵略斗争等各种历史因素,都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制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一、传统教育制度的瓦解早在清朝末年,新式教育已经开始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之外逐渐形成。
然而对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十分深远。
传统儒家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仍未建立。
同时,晚清政府的腐败与日益沉重的民负担,也使得教育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关注。
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政治军事压迫等,也使中国的教育面临巨大的负担。
二、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带动了民主思想的飞速传播。
1912年,民国成立,也标志着新文化的全面发展。
各项学术研究、思想创新、教育机构的发展,都在迅速推动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向现代转型。
1928年,蒋介石新政府开始全面实施国民教育,建立全民教育制度。
原有的“私塾”、官办学校或小学等教育形式得到真正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成立,为今天中国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政府开始调整教育政策。
1985年,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车后留力成为关键。
但这个改革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此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比如普及了初中,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而高校的教育也实行了有别于过去的学院制。
同时,电脑、信息产业、商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也需要教育改革的加速推进。
2006年,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四、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教育管理机构是保证新时期教育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至2002年,我国陆续实施了教育集权、相对分权、事权下放三轮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
“责任主体清晰化”,“事权下放”,“分级管理”,“管理中心化”,“事实求是”,“办学自主”成为后来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我国的学制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初期学制的建立(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重建。
1949年至1952年期间,我国学制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了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级教育体系,并且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度,将初中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中。
二、教育普及与扩大(1952-1976年)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与扩大。
这一学制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平等地分配,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农村人才。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977-1999年)1977年,我国高考恢复,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我国相继实行了学制改革,推行了四年制本科教育,并逐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此外,我国还积极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我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我国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外,我国还出现了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培养了更多的专门人才。
总结起来,我国的学制发展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建立、教育普及与扩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
从学制建立到现在,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未来,我国还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化、优质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历程剖析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历程剖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与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教育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从教育的质量、公平性还是效率方面,改革都是必须进行的。
本文将会剖析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1. 开启改革征程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启,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契机。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制度处于高度的集中管制阶段,与国际接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改善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我国开始探索教育制度的改革之路。
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展开。
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普及问题。
比如取消“文化革命”期间所搞的高中常设班,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高中教育;建立了职业技术学校及成人教育等。
教育改革的方向开始明确,也为教育改革打下了基础。
2. 建立现代教育制度198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这标志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战略性调整,目标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法的制定,旨在基本确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在教育问题上的职责和权力。
1993年,国家又开始了教育大改革——“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
从此,我国教育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都是为推动教育进一步升级和改革而采取的。
这个政策使得全社会又对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我国还增加了独立考试招生制度和高考改革等措施,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10月,各国签订了“教育未来议程”。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提出了“十个口号”、坚持“市场导向、社会参与”等原则。
他表示,这一议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通过以上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经历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策略,但总体来说,它们都在不断推进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995年起,我国森林、水石山等可以免费参观的公园数量迅速增加。
这不仅仅是为了绿化和旅游,而是为了让未来的人民更好地了解大自然的美好与重要性。
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
、
( 一) 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基础教育学制改革 1 . 建 国初期学 制改 革 的探 索 ( 1 9 4 9 —1 9 5 6年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革除 旧制 度, 通过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教育作
为 国家建 设 的重要 力 量 , 也要 向新 民主 主义 教 育 过 渡 。1 9 4 9年 9月 召 开 的 中 国人 民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全 体 会议 上通 过 的《 共 同纲领》 规定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的文化教 育为新 民 主主 义 的 , 即 民族 的、 科 学 的、 大 众 的文化 教育 。 ” _ 】 随着 新 中 国 的教育 性 质 被确 定 为“ 新 民主 主义 的 , 即民族 的、 科学 的 、 大 众 的文 化教
【 摘
要】 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是 基础教 育改革 的重要 主题之 一 , 建国六十 多年来 , 我 国基础教 育 学制屡 经改 革, 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在历史经验 方面, 主要 有 : 紧扣 国情 , 着力建 立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 义学制体 系; 采取 因地制 宜的 学制改革策略 ; 注重整合专 家与科研 团体的力量 ; 注重开展 学制 改革 实验 ; 始终 以促 进社会发展 为主要 价值导 向。在 历 史教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 的简称 , 它规定着一个 国 家各级各类学校性质、 任务、 培养 目标、 入学条件、 学 习年限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学制改革是教育改革 的重要 内容和构成部分 。建国六十多年来 , 我 国在 基础教育学制方面进行 了一系列 的改革, 积累了宝 贵 的经 验 和惨痛 的教训 , 在本 文 中 , 笔者 拟对 建 国六 十多 年来基 础教 育 学制 改 革 的历 程 进 行梳 理 , 总结
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中国的学制改革始于改革开放以来,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一些重大改革。
其中,对小学和中学学制进行了重要调整,使学制变得更加完善。
1986年,学校开展小学学制改革,由原来的6年制变为9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开始扩招,即全国普遍实行普通小学九年制,大大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中学入学率。
2001年,小学学制进一步改革,将小学九年制改为八年制。
同时在2001年7月,义务教育领域学制改革正式步入中学阶段。
2001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学制、深化中小学改革的意见》,要求全国将原来的三年制中学改为普通高中四年制,并要求到2005年底前全面实施。
2008年,学校学制再次改革,高中课程调整进一步深化,继续促进我国高中阶段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有关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普通高中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教师发展和职业技能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等。
2015年,国家发布了“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纲”,并且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双评估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中小学将学生双评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8年,中央政府发布《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一系列深化中小学改革的政策,其中对学制的改革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实施综合招生制度;二是推进中小学校联办。
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改进和完善了小学和中学学制,使学制变得更加完善,提高了中学入学率,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中小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社会发展。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一、引言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制度到现在的现代教育体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清朝时期的传统教育制度清朝时期,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官办学校和私塾组成。
官办学校包括国子监、府学和州学等,是培养朝廷官员的重要场所。
私塾则是民间的教育机构,主要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提供基础教育和文化传承。
三、近代以来的教育改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来自西方的冲击,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898年,戊戌变法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创新,建立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然而,由于改革的推行不彻底,教育改革的成果并不显著。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育改革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
1951年,我国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基础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则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了新的学制改革,推行了三六三制的学制,即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制。
这一改革使得我国的学制与国际接轨,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六、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从幼儿到成人的全面教育体系。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我国的教育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仍然艰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一、古代学制在古代中国,教育制度以私塾、书院等民间教育形式为主,官学为辅。
私塾和书院通常由民间人士设立,而官学则由政府设立。
古代学制的特点是注重基础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以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为主,辅以各种实用技能的培养。
二、近代学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逐渐引入西方的教育制度。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
该学制以小学、中学、大学三级体制为主,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
这个学制明显受到了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强调了科学、实用技能的培养,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学制改革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国的学制也在不断演变。
近年来,中国的学制改革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中国的学制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形式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⒉终身教育︰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国的学制也在逐步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改革。
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
3.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正在成为中国教育的新特色。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也可以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可能性。
4.综合素质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国的学制改革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培养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变革和特点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特点——中国学制的变革及启示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百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壬寅学制到2010年发布的新的学制变化,这些年来我国的学制经过了这么多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是在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就此本文也论述了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学制变革启示中国近代学校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以科举教育为正统,仅设有同文馆、方言馆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可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未及实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另颁《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为中国现代学制之始。
这一学制的确立,是清末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的产物,是教育方面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改良派与守旧派之间斗争的结果。
另外,女子教育无地位,只可在家庭受教。
一、我国的学制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
这个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注重国民教育;第二,注重实业教育;第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第四,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这个学制并没有在实际中施行。
(二)癸卯学制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学制为蓝本,同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特点,整个学制分三段六级,“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壬子学制民国元年,教育部成立,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除读经,取消科名奖励。
同年,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订学制,称为《壬子学制》,或称《民国学制》。
(四)(四)壬戌学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自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
这些变革旨在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历程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建国初期的教育制度主要以普及教育为主。
1949年后,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大力发展农村的初级中学。
这一举措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和农村儿童能够接受到基础教育,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这个时期的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农村地区的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差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善教育教学质量,1985年我国推行了新的基础教育学制改革。
这次改革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学制,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此外,这次改革还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这些改革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原有的教育模式和体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因此,2001年我国又一次推行了改革,全面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并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设置和学科布局。
这次改革充分发挥了学校的自主权,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机会。
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学制变革旨在构建素质教育导向的教育制度。
这次改革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努力缩小教育差距。
总的来说,自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经历了多次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素质。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实现个人的发展潜力。
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将继续探索,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制度,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中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教育:早期中国并没有完善的学制,教育主要通过家
庭和私塾进行。
这种教育主要是为皇族贵族子弟和士人子弟提供的。
2.封建学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制以儒学为主导,由官府设
立的官学、私塾和书院组成。
这些教育机构的目标是培养士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3.近代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
体系,学制开始发生变革。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实行的学制主要有两种:四年制的小学、五年制的初级中学、九年制的高级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
4.教育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长期
的教育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学制,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5.高中教育拓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高中阶段教
育的重视和拓展。
1996年,中国推行了"3+3"教育制度,即九年义务教育后分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三个轨道。
6.学制统一和深化改革:2006年,中国开始实施学制统一
和深化改革。
这一改革将初中学制由三年延长至三年半,高中学制由三年延长至三年半或四年,实行统一的学制规
划。
7.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建立
了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推进了学位教育、职业教育和继
续教育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学制的具体规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的学制发展是一个持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和教育需求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迁,学制会继续进行调整与完善。
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的学制中国古代的学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周朝创立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制度,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学习。
这种学制强调了礼仪、音乐和文学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制逐渐发展壮大。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学制。
他推行了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这种学制对后来的汉朝和唐朝等朝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现代中国学制的起步近代以来,中国的学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教育系统几乎崩溃。
为了振兴教育,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学制模式。
1862年,清朝政府设立了最早的现代学校——顺天学堂,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制逐渐完善。
1905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此后,中国开始逐渐建立了一套以学制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195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等学校学制暂行条例》,明确了初中和高中的学制为三年。
随后,1958年,中国又实行了“大跃进”运动,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学制也相应地调整为六年制。
然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受了严重打击,学制改革也受到了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1977年,中国恢复了以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为主的学制。
四、现代中国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1985年,中国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制暂行条例》,将高中学制调整为三年。
这一调整使中国的学制体系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并提高了高中教育的质量。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历程评述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历程评述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历程进行评述。
首先,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在政策层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
例如,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目标,使得全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此外,2007年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其次,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师待遇。
同时,也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此外,各地政府还加大了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集中投入,建立一批示范性高中、中小学,提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然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育公平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城市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城市的名校资源较为集中,而农村地区及一些小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导致了一些学生没有机会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评价指标过度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教育变得功利化,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教育体制创新的挑战。
当前的教育体制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缺乏多元化、创新性的教育方式。
教师培训体系的改革也亟需加强,培训内容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在政策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并且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讨论。
尤其在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凸显,而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讨论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分析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有问题教育制度改革离不开对现有问题的审视和分析。
当前教育制度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例如: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现代社会,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教育资源的分配却并不完全公平,导致了教育不平等现象。
城市和农村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教育资源差距。
2. 教育反腐问题严重当前,因为教育领域过于庞大,造成的教育反腐问题较多,并且十分严重,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大学中存在着,而是在所有教育领域都存在着。
许多幼儿园与小学幼儿园的教师贪污,领取奖金,并对学生过分的注重考试成绩,这都是教育系统反腐败的问题。
3. 考试模式单一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以考试制度为基础的,全民都在奔着高分去,只要毕业了,不管是否具备实际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考试升学,导致了教育并不能完全培养学生的能力,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4. 教师培训与评价存在问题在中国,目前教师的评价体系还比较无序,没有统一性,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培训方面的问题。
再加上现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还不够,导致很多教师没有热情的去教育下一代。
二、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制度的改革离不开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
在当前形势下,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向:1.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教育资源平衡又是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
中国有许多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对此,政府要加大投入,为农村地区加强教育财政和政策支持。
2. 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模式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一种提升和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培养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会。
3. 推行终身学习未来教育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推行终身学习。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制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从早期的传统教育到现代的学制,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一、传统教育的特点和问题在我国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为主。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传统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
其次,传统教育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传统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新文化运动对学制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对学制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现代化,呼吁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创了现代学制的先河。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逐渐建立起完整的学制体系。
这一改革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分配,大大提高了全民受教育的机会和水平。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步完善和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近年来推动的“素质教育”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现代学制的特点和挑战现代学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推崇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和特长。
然而,现代学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其次,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教师培养和教育改革的进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六、未来学制的展望和建议为了进一步改进我国的学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教育差距;二是推行多元评价体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四是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学制变革分析(全文)
基础教育学制变革分析一、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1.建国初学制的奠基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学制进行了基本规定: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范畴,小学阶段实行五年一贯制,中等学校阶段包括一般中学(初中3年、高中3年)、工农速成学校(3年到4年)、业余中学(3年到4年)和中等专业学校(2年到4年)。
由于1951年学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于是1953年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明确表示小学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
2.全面建设时期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随即便开展了大规模的缩短学制的实验。
这些实验主要包括:小学、中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实行四年制、三二制、二二制等。
1960年又提出了四项学制改革原则,在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大规模的实验。
由于学制改革前期试验规模过大且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直到1964年,在ZY的大力支持下,慢慢形成了两种教育制度、三类(全日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主要学校,多种形式办学的学制系统。
3.“”时期1971年,ZY颁布《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记要》,明确提出要缩短学制。
到了1973年,14个地区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7个地区实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9个地区的农村学校实行九年制,而城市学校则实行十年一贯制。
4.改革开放以来稳定但缺乏创新的学制制度在1980年公布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小学的学制可以采取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方式进行,六年制先在城市中的小学进行推广。
198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通知》,要求基础教育全部推行“六三三”学制。
从此,“六三三”学制一直连续到今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展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对“六三三”学制也存在诸多不满,要求进行学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建国以来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经验1.立足国情,构建富有ZG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制建国初期,百业待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经验、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DG A010240)[收稿日期] 2004-01-11[作者简介] 廖其发(1952-),男,四川三台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
2004年4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 L.20,NO.2第20卷第2期JOURNA L OF NAN J I NG XI AOZH UANG C O LLEGEApr.,2004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廖其发(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 400715)[摘 要] 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认为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新学制的奠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制改革的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缩短;新时期学制的迅速延长和稳定。
每个历史时期在学制改革方面都有一些经验教训,但总的来说,过去的学制改革存在严重问题,现行学制存在严重弊端。
我国今后需要在认真反思过去学制改革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严谨的、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各地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富有弹性或灵活性的学制体系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历程;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 G 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4)02-0009-08 学制是一个国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制的根本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具体任务,关键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
研究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人们了解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学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对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试做回顾与剖析。
一、建国初(1949-1956)共和国新学制的奠基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教育制度包括学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工作。
早在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P.426)与民国时期的旧民主主义教育甚至某些时期的法西斯主义教育相比,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总任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为实现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1](P.426)根据这一精神,人民政府自成立以后就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来改革学制。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人民政府正式厘定的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该学制继承了“民国新学制”的基本框架(指中华民国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实行的以1922年的《壬戍学制》为基础并有所改革的学制),如保留了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基本的学校类型和小学、中学、大学等基本的教育层次、中学三三分段等。
与此同时,也对民国新学制作了一些改革:一是正式将幼儿教育作为独立的一级教育列入学制,民国新学制只是在初等教育中附带提及幼稚园。
二是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且将入学年龄提高为7足岁,而民国新学制实行小学六年制,四二分段,入学年龄为6足岁。
三是特别重视工农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
如识字学校(冬学、识字班)、工农速成初等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业余初等学校、业余初级中学、业余高级中学均列入了学校系统,并对其任务、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升学制度都作了规定。
同时还将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及相关的补习小学、函授学校列入了学校系统。
《壬戍学制》中无此类学校,民国新学制中虽有补习学校,但对其具体制度未作明确规定。
四是特别强调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
如规定各类初等学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合格者均可升入中学或其它中等学校,各类初中阶段学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合格者均可升入高一级的各类中等学校,各类高中阶段学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合格者均可升入高等学校,民国新学制未强调职业学校、补习学校与高一级学校的衔接。
五是修业年限有所缩短。
除小学缩短了一年而外,大学和专门学院由原来的4-6年缩短为3-5年,专科学校由原来的三年以上改为2-3年,专修科由原来的2年改为1-2年。
六是强调学制的政治性质。
认为将各类干部学校、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列入学校系统、修业年限的缩短、各类学校的衔接的目的,在于“以利于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
”[2](P.686)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发布以后,有关部门在以后几年中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当时的学制加以完善和改进。
例如:教育部先后发布各级各类学校规程,对与学制相关的一些问题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因为发现当时实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在教材、师资等方面准备不足,故政务院在1953年12月26日发布的《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决定停止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分初高两级。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党和国家又特别强调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或新人。
总之,这一时期在改变整个学校教育性质、总任务的基础上,继承了民国学制的基本框架,同时对民国学制做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性的改革,也比较注意及时纠正学制改革中的错误,建立了新中国的学制体系,从而有利于当时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但在学制改革中,也存在不适当地强调学制改革的政治性、学制改革准备不足等问题,如草率地根据政治的需要和一年左右的试验就全面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等。
二、初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我国学制改革试验的大起大落 从1957年到1966年上半年我国初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这段时间,除了进一步强调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或方向外,对学制中的修业年限等关键性的问题进行了改革。
这一时期的学制改革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7年到1960年。
1957年3月22日,高等教育部、教育部为研究学制改革问题联合邀请北京60多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举行座谈会,4月3日、4月22日继续举行座谈会。
此后,《文汇报》《教师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有关文章,开展关于学制改革的讨论。
[3](P.389)。
这些活动推动了当时的学制改革。
到1958年上半年,各地已经出现了多种学制,特别是开始举办半工半读教育。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推动了当时的学制改革。
中央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和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的学制积极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
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的经验以后,应当规定全国的新学制。
”[2](P.689)在这一文件的上述精神・1・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的指导下和当时“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你追我赶地进行大规模的缩短学制的改革试验。
其主要的试验有以下一些: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七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九.二制,中学四年制,四二制、三二制、二二制等。
[3](P.468)。
为控制各地学制改革试验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59年5月24日发布的《关于试验改革学制的规定》对学制改革做了一些限制,如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改变修业年限,须依管理关系报中央教育部或中央有关部门或地方省、市、自治区批准等。
[2](P.690)自此以后,部分试验学校停止了试验。
1960年4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了《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认为我国当时的学制是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继承下来的。
这个学制是从美国抄来的,是一个落后的学制。
提出“从现在起,进行规模较大的试验,在全日制的中小学教育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我们准备以10年至20年的时间,逐步地分期分批地实现全日制中小学教育的学制改革。
”并设想把现行的中小学十二年的学制缩短到十年左右,并且把教育的程度提高到大约相当于当时大学一年级的水平。
[4](PP.971-973)。
在这个讲话的推动下,又有一些学校加入了学制试验的行列。
根据27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1960年9月进行学制改革试验的学校,小学达92341所,占这些地区小学总数的14. 77%;中学达3495所,占这些地区中学总数的18.67%;个别地区的中小学全部实行新学制。
有的学校要求九年或十年达到大学一年级乃至二年级程度。
[5](p38-39)这些数据说明,当时学制改革试验的规模很大。
第二阶段是1961年到1966年。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教育部根据这一精神及中央的相关指示,在1961年2月1日召开的普通教育学制试点学校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当前只试验十年制,程度要求相当于现行十二年的水平,试验面不宜过大,试验成熟了再推广,农村学校可不搞试验。
自此以后,各地迅速缩小了学制试验规模。
据27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学制改革试验的学校,小学1961年减至4000所, 1962年减至900所,中学1961年减至900所, 1962年进一步大幅度减少,个别省停止了改革试验。
[5](P.39)到1965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教育部召开五年制中学试验工作汇报会时,全国进行学制改革试验的中学才由1963年的68所增加到大约100所,试验中学都是城市的完全中学,绝大多数试验三、二分段制,个别试验五年一贯制。
[3](P.807)这些数据说明,当时缩短中小学学制的试验规模已经很小。
这一阶段学制改革中一个热点是进一步实行两种教育制度。
如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工农业余教育、积极推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农村许多小学附设了耕读班,进一步发展了农业中学、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高等学校。
城市的半工半读学校也有很大发展,其中有些全日制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半工半读的试点。
此外,中央于1964年成立了学制问题研究小组,负责研究学制改革问题。
总的来说,在这十年之中,我国各地对学制做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尝试。
其中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一是当时中央对学制改革非常重视,这有利于推动学制改革的进行。
二是重视对学制改革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关于学制改革的讨论或工作总结,成立专门的学制研究组织来研究学制,对学制改革的这种慎重态度,应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