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嬗变及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通过不断地革新和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尤其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变革,导致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前进也经历了激烈的变革和波折。

清朝封建教育制度的局限尽管在中国封建王朝期间,有一些私塾和学馆,但是教育制度仍然是独裁、等级森严、保守主义,非常局限。

清朝时期,书院、府学是官方学校的主要形式,这些学校通常面向男性,讲授经史子集等课程。

这种体系主要面向王朝的精英,因此实际上并不具备严格的普及性,这种教育体系的存在也导致了民智和社会逐渐闭塞。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的中国教育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对新的知识需求。

民主革命后的教育大发展在国民党时期,教育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孙中山提出了“平民教育”的口号,他认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远东共和国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教育制度。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中国领袖的支持,于是重大的教育革命开始实行。

从1912年到1949年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政府和社会对教育事业进行了极大的投资,和重大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举措之一就是推广新式学制学校,这些学校将被教育的机会扩大到了更多的社会群体中。

新式学校和私塾不同,其学科设置更加现代化,以“实用性”为主要特征,容纳了更多的非精英群体。

新式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国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能力,这在中国日益工业化的发展中显得特别重要。

新式学校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方向,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大发展中国文化大革命前期,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或者说斗争焦点基本是从草根群体革命开始的,此时社会上的教育体系虽然也有优越的资源和条件,但是缺乏对个别群体的教育开发。

文化大革命确实有用于推进行改革,但同时也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和负面影响。

在那段早期充满矛盾与挑战的岁月里,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教育制度必须提高效率、促进革新。

那时,关注民族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成为了中国官方教育制度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开展
背景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 代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教育实 践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和教育 家开始倡导教育科学化。
观念形成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基于科学方 法,注重实验和研究,以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率。
影响
这种运动推动了教育的科学化和 现代化,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 改革和创新,同时也培养了一大 批教育科研人才,为中国现代教 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 ,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大学自治的兴起
学术自由的追求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向现代 化迈进,大学自治成为一种新的教育 理念。各高校纷纷主张学术独立,追 求自由办学,使得教育更加符合时代 需求。
北洋政府时期始反思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主张实现学术独立。他们认为 ,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和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振兴。
文化自主的追求
伴随着学术独立的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强调文化自主。他们主张摆脱外来文化的控制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文化社团和刊物,推广中 国文化,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 展演变》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反思与启示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遗产与影响
01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晚清时期的改革与新式学堂的兴起
1 2
背景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改 革教育制度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简述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

简述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

简述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近代学制变迁是指近代以来教育制度和学校体系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清朝末年的改革开放,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体制改革。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面临外国的侵略,国家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教育改革被视为国家振兴的重要一环。

清政府创办了讲武学堂、官立学堂等一系列学校,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

这些学校主要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以应对外来的侵略。

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教育被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普及教育、改革课程内容、推行新教育方法等。

此时期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学制的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体制改革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

毛泽东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劳动、面向现实、面向世界”的口号,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和学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实施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等。

此时期创办了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可概括为清朝末年的改革开放,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体制改革。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体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些变革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我国近代学校制度发展

我国近代学校制度发展

一、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学校制度。

壬寅学制规定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个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1904年:癸卯学制的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选拔等方面的规定。

三、戊戌变法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成为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标志。

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发展,旧式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

四、壬戌学制的实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将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五、壬子癸丑学制的实施192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学制强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

总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从壬寅学制的颁布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变化:
1. 学制改革:20世纪初,中国的学制主要采用“经学制”,即基于儒家经典教学。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中国开始实施新的学制改革,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划分。

2. 普及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普及率极低,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正规教育。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普及教育,投入大量资源,提供义务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3. 教育体制改革:20世纪末,中国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实行由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

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私立学校逐渐兴起,激发了教育的多样性和竞争性。

4. 教育内容改革: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5. 在线教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在线教育迅速兴起。

在线教育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广泛的学习资源,为更多人提供教育机会。

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从普及程度低、重视知识传授到普及程度高、注重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和内容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发展。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嘿,咱们来聊聊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这就像一场学校制度的“变形记”。

我记得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旧书,讲的就是这些。

中国近代学制最开始就像一锅乱炖,没有个系统的样子。

就说洋务运动时期吧,那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

就像在一片传统的农田里,突然冒出了几株新奇的花草。

这些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像翻译啊、军事技术这些方面的人才。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学生,穿着长袍马褂,却在学一些洋人的知识,有点不伦不类,但又让人觉得新鲜。

他们学外语,背那些叽里咕噜的单词,就像在念咒语一样。

这些新式学堂算是开了个先河,让人们知道学习不只是读四书五经。

后来呢,出现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就好比有人开始给这锅乱炖分类放调料啦。

“壬寅学制”是第一个有系统的学制,不过就像刚搭好架子,还没来得及装修呢,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癸卯学制”就比较厉害啦,它可是实实在在落地了的。

这个学制主要是学习日本的,小学、中学、大学什么的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划分。

我想象着那时候的孩子们,背着书包,按照这个新学制一步一步上学,就像小火车在新铺好的轨道上行驶。

再后来就是“壬子癸丑学制”,这学制就像给孩子们送了个大礼包。

它提倡男女平等,让女孩子也能和男孩子一样进学校。

我好像看到那些女孩子,扎着辫子,满脸兴奋地走进校园,和男孩子一起学习新知识,这在以前可不敢想啊。

最后就是“壬戌学制”啦,它就像一个成熟的果实。

学习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更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一路走来,中国近代学制就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越来越完善,也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到合适的教育啦。

近代学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近代学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议代表合影

LOGO
3.‰x…Ò 3.‰x…Ò 学
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 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 在广州召开第7 在广州召开第7次大会,会 议拟定了新学制的草案,并 下发各省试行。在试行过程 中,教育界人士经过研究也 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1922年11月 1922年11月1日,教育部正 式颁行新学制,职业教育制 度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近代学制对我国职业 教育发展的影响
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姓名:王亚楠
前言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学校教育制度源 远流长。在古代社会,即已根据行政区 划,建立起中央官学和各级地方官学, 以及各种类型的私学。自明朝以后,逐 步形成了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 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然而,规定各级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 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衔接和关系的近代 学制,则是始于清末。

LOGO
2. 2.‰x‰•学 癸
1912年 月至8 1912年7月至8月,召开全国临 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著名的教 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9 育专家开会讨论,最后于9月由 教育部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 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 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 续颁布各级各类令,补充《学校 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1,职业学校的学习年限及程度,改变了旧制的做法, ,职业学校的学习年限及程度,改变了旧制的做法, 不做统一的规定,而有各地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决定, 不做统一的规定,而有各地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决定, 留有自己活动的余地。 留有自己活动的余地。 2,在小学课程中,斟酌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职数 ,在小学课程中,斟酌地方情形, 科。 3,该学制规定,初级中学实行普通教育,但根据各地 ,该学制规定,初级中学实行普通教育, 的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 的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 4,高级中学实行分科,除设普通科之外,还可根据地 ,高级中学实行分科,除设普通科之外, 方情况,设立农、 师范、家事等科。 方情况,设立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 5,各地应设立中等程度的补习学校或补习科,补习之 ,各地应设立中等程度的补习学校或补习科, 种类及年限,视地方情形定之。 种类及年限,视地方情形定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

“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

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

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

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

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

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

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

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

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大规模的,不仅对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还了教育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末的近代教育制度变迁与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清朝末年的教育制度主要有官办学堂和私塾两种形式。

官办学堂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招生范围有限,注重经典文化的教育。

私塾则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形式,由私人创办和管理,培养士人和士人子弟。

这种教育制度在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呈现出了许多弊端,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思想僵化等。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这个制度主要由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组成,公立学校负责普及教育,私立学校则提供更高级的教育。

同时,创办了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如北洋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这些提高了教育普及率,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对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依然以经典文化和传统知识为主。

因此,中国教育者推动了新的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尝试。

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再次发生了重大变革。

197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全国卷”、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等措施。

这些使得高等教育的录取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清朝末年的私塾教育、民国时期的公私立学校制度、新中国的教育以及开放以后的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

这些变革与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从落后的传统体系逐渐向现代化迈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质量的不稳定等。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自19世纪末,中国国力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后续的民主政治运动、反侵略斗争等各种历史因素,都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制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一、传统教育制度的瓦解早在清朝末年,新式教育已经开始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之外逐渐形成。

然而对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十分深远。

传统儒家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仍未建立。

同时,晚清政府的腐败与日益沉重的民负担,也使得教育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关注。

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政治军事压迫等,也使中国的教育面临巨大的负担。

二、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带动了民主思想的飞速传播。

1912年,民国成立,也标志着新文化的全面发展。

各项学术研究、思想创新、教育机构的发展,都在迅速推动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向现代转型。

1928年,蒋介石新政府开始全面实施国民教育,建立全民教育制度。

原有的“私塾”、官办学校或小学等教育形式得到真正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成立,为今天中国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政府开始调整教育政策。

1985年,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车后留力成为关键。

但这个改革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此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比如普及了初中,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而高校的教育也实行了有别于过去的学院制。

同时,电脑、信息产业、商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也需要教育改革的加速推进。

2006年,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四、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教育管理机构是保证新时期教育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至2002年,我国陆续实施了教育集权、相对分权、事权下放三轮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

“责任主体清晰化”,“事权下放”,“分级管理”,“管理中心化”,“事实求是”,“办学自主”成为后来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近现代学制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封建社
会教育体制向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变。

以下将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
国成立后三个阶段详细探讨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教育进一步推进。

1912年,民国成立后,教育归民
主政府管理,推动了学制和教育机构的一系列。

民国教育学制的发展主要
取决于《临时学校章程》和《普通教育法》的实施。

《临时学校章程》规
定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划分和设置,从而确立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法》规定教育自由、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出实施高中和大学“产业教育”和“文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案。

此外,民国时期还出现
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倡导者,如蔡元培、陈独秀等,他们在教育制度、教
科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方案,对中国教育体制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学制的发展体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过程。

从清朝末年到民
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制度在吸纳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也
始终以本土特色为基础进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同时,近现代学制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化,从封建教
育到现代化教育的转型,体现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经济环境,这些都对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1. 清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 古代、中世纪、清朝和现代。

清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官学为主。

官学是由官方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官员及其子弟。

以考试为主导,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教材。

尽管中国的官方教育主要面向少数人群,但民间教育和私人学校在所有战争和动荡的时期都有存在。

2. 鸦片战争之后的教育制度在19世纪,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西方列强开始介入中国教育。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政府逐步开放教育,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开设教育机构。

在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中国科技开始发展。

西方模式的教育注重实践和理论结合,鼓励创新。

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采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学校,这种模式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

3. 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刻改革。

新思想涌现,对传统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并反映出中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教育体制。

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许多现代大学在中国建立和扩张。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教育制度。

在时序的变革中,高校体制改革和普及教育政策的实施,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上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时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顶尖大学科研能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同时,教育资源也开始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开放。

5. 未来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毫无疑问未来的中国教育将会和过去不一样。

未来,教育制度将更加多元化, 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型教育机构和教育服务,要求学生具备新能力,满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从此,我们更加期待中国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健壮,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培养人才。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 变
2023-11-度 • 民国初期的教育制度 •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 •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制度 • 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01 清朝末期的教育 制度
背景介绍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 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 势,民族危机深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方针,为我国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
05 改革开放以来的 教育制度
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的实行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国家 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步增加。
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水平也相对 落后。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竞争和挑战。
改革历程
01
02
03
恢复高考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为年轻人提供了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
教育产业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 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鼓 励社会力量办学,增加教 育供给。
素质教育改革
21世纪初,中国开始推行 素质教育改革,旨在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力。
教育特点
国家主导
近代教育制度由国家主导建立,体现 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规划。
西方影响
近代教育制度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 响,引入了西方的教学理念、课程设 置和教学方法。
制度化
近代教育制度强调教育的制度化,制 定了统一的学制、教学标准和考核方 式。
普及性
近代教育制度致力于普及教育,提高 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 的高素质人才。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变革和特点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变革和特点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特点——中国学制的变革及启示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百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壬寅学制到2010年发布的新的学制变化,这些年来我国的学制经过了这么多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是在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就此本文也论述了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学制变革启示中国近代学校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以科举教育为正统,仅设有同文馆、方言馆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可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未及实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另颁《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为中国现代学制之始。

这一学制的确立,是清末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的产物,是教育方面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改良派与守旧派之间斗争的结果。

另外,女子教育无地位,只可在家庭受教。

一、我国的学制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

这个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注重国民教育;第二,注重实业教育;第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第四,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这个学制并没有在实际中施行。

(二)癸卯学制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学制为蓝本,同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特点,整个学制分三段六级,“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壬子学制民国元年,教育部成立,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除读经,取消科名奖励。

同年,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订学制,称为《壬子学制》,或称《民国学制》。

(四)(四)壬戌学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近代学制那像魔法一样不断变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学制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开始是传统教育这个老古板在当家。

那时候的教育就像一个封闭的小盒子,只装着四书五经这些老古董,学生们就像一群小和尚,天天念着那些拗口的经文,教育模式简直比老树根还僵硬。

然后呢,洋务运动这个“洋大人”就来敲门了。

洋务派就像一群大胆的探险家,他们带来了新的学制理念。

这时候的学制就像一个缝缝补补的破布包,在传统的基础上硬塞进了一些洋玩意儿,像外语、科学知识啥的。

可是呢,这就像给马穿上了人的衣服,有点不伦不类的。

戊戌变法的时候啊,学制又想搞个大变身。

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改革家就像一群挥舞着魔法棒的魔法师,试图给学制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们想把西方那套民主自由的教育体系一股脑儿地搬过来,可就像一个小娃娃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最后变法失败,学制的大变身也没完全成功。

到了清末新政,学制又被拉出来重新打造。

就像给一个老旧的房子进行大装修一样,新学制增加了很多现代学科,还分了小学、中学、大学这些学段。

这时候的学制像个新搭起来的积木塔,虽然看起来有点模样了,但还是摇摇晃晃的,里面很多东西还是不太协调。

辛亥革命之后呢,学制又想紧跟新时代的步伐。

它就像一个努力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着装。

民主共和的思想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学制里,让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过,这期间的学制变化也像是一场闹剧。

一会儿学这个国家的模式,一会儿又借鉴那个国家的经验,就像一个在衣柜里乱翻衣服的人,不知道到底该穿哪一套才好。

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学制又被注入了新的灵魂。

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像超级英雄一样冲进了教育的领地。

这时候的学制就像一个被点亮的灯塔,开始引导学生们走向追求真理、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

再后来,中国的近代学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慢慢成熟。

它就像一棵慢慢长大的树,虽然之前歪歪扭扭的,但经过不断地修剪和施肥,开始长出了繁茂的枝叶,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 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 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学制的演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反映了社会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育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学制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

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分为三段七级。

它初步规划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系统框架,但由于多种原因,该学制未能真正实施。

1904 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癸卯学制”整个教育体系纵向分为三段六级,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它强调了读经讲经等传统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入了一些西方的学科和课程。

这个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过于强调封建礼教和传统经典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癸卯学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1922 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这一学制采用了美国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它缩短了小学年限,延长了中学年限,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教育。

“壬戌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学制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学习和借鉴。

无论是“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还是“壬戌学制”,都或多或少地参考了外国的教育模式和经验。

其次,学制的演变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密切相关。

例如,“壬戌学制”的出台,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以及当时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分不开的。

我国近代三次学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我国近代三次学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我国近代三次学制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我国近代现行学制历来备受共同关注,也是国家思想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近代中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学制改革,从而构建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学制制度。

一次改革是清朝百年有关学制改革中亟需实施的一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的出发点是将“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为民族解放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朝学制改革的主题可归结为三点:首先,制定院校制度并建立学校;其次,建立学术体系;最后,实行国家考试制度。

但在清朝时期,也存在一些弊端:专业知识孤岛化、专家精英社会极端化;校园文化单一化,政教分开等。

第二次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现代性建设的重大变革。

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科学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改革,以规范化教育管理来激励教育创新,建立更加现代化的学校队伍,组建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与就业竞争,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

该次改革经历了从单一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向多元的学制改革的发展,经历了从技能型、信息型,到综合型教育体系的转变。

第三次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历史性和系统性学制改革。

该次改革将中国高等教育带入以“智慧型、创新型、实践型”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模式,构建了基于新型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革和完善学校资源配置,改变了传统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总结来看,中国近代三次学制改革的特点以及其它形式的教育体系改革,都分别以开拓进取、稳步推进、实施出新颖教育实践、落实改革性举措为特征。

它们将以国民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导向、实践导向、质量监控、教育资源等五大方面去改革学制。

在此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学制的轨道、重剑先行的理念和一系列社会教育改革措施,这些都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改革的展望和启示。

首先,学制改革有助于增强中国教育的竞争力和面向未来的紧密结合。

学制改革可以促进对竞争力的全面提高,提升教育优质化水平,为更多人提供更多就业和社会发展机会。

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因此,学制的产生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

毋庸赘言,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生。

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学制的产生呢?事实上未必然。

一个完整的学制的产生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

其二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

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模。

这样才会出现一定交叉、衔接与比例的问题。

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

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生,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

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老、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氏之学在上痒”“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孟子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一直沿用此学制。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开始产生。

(一)近代学制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曰《钦定学堂章程》。

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人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

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4期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l.20 No.4 2003年8月 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ug. 2003———————————————— 收稿日期:2003—05—21作者简介:曲铁华(1962—),女,辽宁铁岭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嬗变及启示曲铁华 , 梁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近代学制的形成是我国教育向近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学制的形成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回顾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发展历程,对各部学制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几点启示:学制的改革要处理好相对稳定与适时变革、学习借鉴与参酌变通的关系;学制的制定要多方参与、力求民主,并根据各部学制的优长提出了未来学制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近代学制;发展嬗变;启示中图分类号:G5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03)04—0010—05我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

从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算起,学制的发展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

学制的变迁又是教育发展嬗变的一个系统而突出的体现。

因此,考察学制的变迁,不仅能够看到教育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潮流在教育中的折射,我们能够从中得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启示,为当代的学制及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嬗变述略中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经历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壬寅·癸卯学制清朝末期,封建帝国的国势日趋衰微,尤其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这使清政府朝野上下开始醒悟,更迫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战败的原因进行冥思苦想。

思索的结果是,甲午战争中日本的武器并未比中国高明多少,更深层的原因不在于“器”,而在于“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变革教育作为造就新人的手段而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并最终在先进人士的倡导和推动下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是清末教育改革和近代学制产生的社会大背景。

从教育自身发展的状况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在统治者专制和排外的文教政策下,官学沦为了科举制度的附庸,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积弊丛生,事实上官学已经“名存实亡”;同时,书院或讲求理学,或学习制艺,或博习经史词章,而且考虑到学生出路的问题,书院对科举的态度也洒脱不起来,渐渐也成了科举的附庸;私学的状况又是专制、呆板,教学条件恶劣,发展举步维艰。

教育衰废的现实情况,引起爱国先进人士的担忧,废八股、变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秉承地主阶级改革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洋务派将这种教育改革推向了一个高潮,创办了各种新式学堂,这些学堂的兴办在客观上呼唤近代学制的诞生。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经过张百熙、吴汝伦等人的努力,1902年8月15日,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学制—壬寅学制终于成型出台了。

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学制系统。

虽然这个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性,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轻视女子教育和受科举制的影响和制约比较严重等,但它比较注重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

此外,该学制还比较重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这无疑是教育在浓重封建气氛中的一大进步,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尽管壬寅学制尚不完善,也有许多明显的缺点,而且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行,但它毕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是近代学制的肇始,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不仅对中国学制的建设影响巨大,而且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也意义深远。

壬寅学制颁布后不久,张之洞便根据自己基于对西方学制的认识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学制设想,对壬寅学制进行了增删修改,形成了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一样,也是参照日本学制制定的。

由于癸卯学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制定者在既想学习资本主义又不愿放弃封建统治的矛盾心态下设计的,所以它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属性。

这一点仅仅从课程设置上就可见一斑:读经科的设置显然是为了维护封建道统,而外国语以及博物、物理化学等科的设置又明显体现了向资本主义学习的愿望;同时,对各级学堂毕业生给予科名出身奖励无疑是封建主义的印记,而注重教育与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的联系又当然是学习资本主义的结果。

癸卯学制虽然也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毕竟比壬寅学制有了很大改进,它奠定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了新教育的发展,通过新学堂的发展为培养近代中国的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支配下,通过对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变革在制度上的保障,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此外,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也是教育实践中的先进之处在学制中的显现。

总之,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地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

”(二)壬子癸丑学制继壬寅·癸卯学制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即着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来全面改造中国社会,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实质就是要打破封建旧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以使资产阶级的新教育精神得以贯彻和体现。

为此,教育部于1912年7月举行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其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制定新学制。

经这次会议讨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也称民国学制),于该年9月3日公布。

此后不久,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令,它们与壬子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与壬寅·癸卯学制相比,壬子癸丑学制“缩短了修业年限”,“给了女子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使“以教授农工商等实用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实业教育得到了加强”。

由于这个学制产生于戎马倥偬之中,因过于关注用民主共和精神来取代原有学制中的封建主义因素,而在形式上存在种种不足。

如中学修业年限偏短,整个学制缺乏弹性等,但它毕竟是一个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三)壬戌学制(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一个学习外国经验而制定的学制,尽管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进步的学制,但是正如当时许多教育界人士所批评的那样,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中逐渐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有的文章批评它“不管社会需要,不管地方情形,不管学生个性。

”许多报刊都载文批评学制是“整齐、划一、单调、生硬”。

学制在中学教育方面所表现的弊端尤为突出,如“中学修业年限过短,太偏重于普通教育”,致使中学生毕业后,“升学困难,就业也不易”。

壬子癸丑学制实行以后,各地根据这些问题相继做出了反应,纷纷向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自己对学制改革的设想。

同时,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教育救国论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强烈冲击着中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一场新的教育改革已经呼之欲出,尤其是要求改革学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必须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研究,在各地普遍改革试验的基础上,经全国教育联合会八届年会讨论研究,教育部于1922年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重新制定学制,并于同年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施行全国,称为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

新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小学由旧制的七年改为新制的六年,比原来减少一年;(2)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由旧制的四年延长到六年,由原来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两级制,初中高中各三级,初中可以单设;(3)中学培养目标,由原来旧制的单一预备升学改为升学预备与职业预备兼顾;(4)旧制的单一的普通中学,改为初中为普通中学,高中为分科中学,或称之为综合中学;(5)旧制的学年制,改为学分制,高中实行选科制;(6)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灵活采取措施,旧制中的整齐划一的弊端得以克服。

新学制的意义就在于:它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这有利于提高小学入学率和升入初中的升学率;它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这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向更高阶段的学习迈进做好准备;在高中开设职业科,既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又解决了一些学生毕业的后顾之忧。

分科制和选科制的实行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学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两级制,改变了过去学校衔接不合理的现象,“劳民伤财、耗时误人”的弊病得以纠正。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新学制”制定的目的就是克服旧制中“不管社会需要,不管地方情形,不管学生个性”的弊端,它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进步。

总之,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因为有了前两部学制作为基础,而且该学制的制定酝酿比较充分,根据各地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斟酌,所以新学制比以往的学制都更加完善与合理,突出地表现为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谋个性之发展”思想的提出,这在中国学制发展史上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

如果说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学制的肇始,癸卯学制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壬子癸丑学制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除旧布新的根本性改革,那么壬戌学制则框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蓝本。

因为它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学制。

虽然此后对它进行了整理、修改和增删,但它以后的学制基本上承袭了它的思想,保持了它的体系和特色。

综观我国学制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学制的变革决不是空穴来风,也不单纯是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主观愿望的产物,学制改革的致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每一次学制改革都有其自身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层的动力源。

它既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又受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左右,同时,社会文化、教育思潮、民族心理以及改革者的思想体系等,都对它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反过来,学制的改革又通过改变未来人才的规格和素质对社会分层、民族素质以及社会思想等方方面面产生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研究近代学制的改革,认真总结,对其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以史为鉴,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学制改革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的启示20世纪初的30年时间里,我国的学制经历了频繁的变革,从总体上看,学制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

三次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封建性的批判和摈弃越来越彻底,而学制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则体现得越来越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