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共24页
我国近代学校制度发展
一、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学校制度。
壬寅学制规定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个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1904年:癸卯学制的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选拔等方面的规定。
三、戊戌变法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成为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标志。
随着洋务运动等活动的发展,旧式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
四、壬戌学制的实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将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五、壬子癸丑学制的实施192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学制强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国家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
总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和发展的历史。
从壬寅学制的颁布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
“癸卯学制”的
其二,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其二 癸卯学制推进了近代教育在数量和规 模上的扩张。 模上的扩张。
学制颁布后,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有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中央也以兴办新学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促 使地方政府纷纷投身到兴办新学的热潮之中。为了弥补资 金不足,各级政府也鼓励民间“绅士—文人”出资兴学,而 绅士们也选择了以办学堂作为维系他们特权的新出路,因 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 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因此他们非 常热衷于开办学堂,甚至不惜自己花钱来办。在这些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官立、公立和私立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出来,使得接受新教育的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新型学 校教育规模空前壮大。
中 国 近 现 代 学 制 改 革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 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 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 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 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件,8月15日奏 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 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 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 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的
其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继近代第一所 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之后,全国各地 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相继出现。 其二,1909年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视 1909 实际情况,完全科可删课程,简易课可缩短年限。 这些补充和修正措施有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 围,促进新式学堂的发展。 其三,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实 分科,课程各有侧重。
张百熙
钦定学堂章程
壬 寅 学 制 系 统 图
癸卯学制(1904年)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存等,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危机的加深
03
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救亡图
存,因此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民国时期学制改革内容
建立新的学制体系
推行义务教育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建立了新的学制体系, 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 教育和大学教育。
民国政府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 教育,这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改革内容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主要包括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宗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现代性,教学方法强调学 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制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意义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奠定了 重要基础。
改革学科设置
加强师资培训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还对学科设置进行了改 革,增加了许多新学科,如物理、化学、历 史等。
民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师资的培训,提高了教 师的地位和待遇,以确保教育质量。
民国时期学制改革的影响
提高教育水平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培 养了更多的人才。
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得到了 促进。
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是中国教育 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中国的教育 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02
晚清学制改革背景与内容
晚清学制改革背景
01
西方教育制度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育制度开始传入中国,传教士和西方学者开始介
绍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
02
洋务运动和废除科举
最新第四章-现代学制ppt课件
4. Conclusion
YOUR SITE HERE
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变革
❖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现代学校及其制度不是由本国土生土长的,而是从西 方引进的。
壬寅学制:1902 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 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 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第四章-现代学制
第一节 现代学制的概述
一、现代学制的概念
二、现代学制的产生、发展和形成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4. Conclusion
YOUR SITE HERE
第一节 现代学制概述
❖ 一、现代学制的概念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起 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它具体 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 的关系等。
• 羚翘解毒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 感温邪或风热所致的感冒。本方即银翘解 毒加羚羊角而成。羚羊角善清解肺热,有 解热和抗惊厥作用。较之银翘解毒,更适 于外感风热(温邪)邪气较重者。服药三天后, 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并有
• 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时应去医院就诊。 • 羚羊角的功效: 1、平肝熄风:羚羊角减寒,
• 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主治痈肿 疮毒,痰核瘰疬,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热淋涩痛等。
• 泻肝火不如羚羊角,但能补肝阴,清肺热, 可治骨蒸劳热。羚羊角主泻肝火,兼清心 肺,散血解毒,可治热毒血瘀发斑,痈肿 疮毒。
• 连翘的功效与作用 :属性:苦,微寒。归 肺、心、胆经。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对
• 金黄色葡萄球菌、贺氏痢疾杆菌有很强的 抑制作用,对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真 菌都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抗炎作用。本品 所含齐墩果酸有强心、利尿及降血压作用, 维生素P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脆性,防止溶 血。煎剂有镇吐作用、抗肝损伤作用。清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因此,学制的产⽣是伴随着学校的产⽣⽽产⽣的。
⽏庸赘⾔,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
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定会有学制的产⽣呢?事实上未必然。
⼀个完整的学制的产⽣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才的需求,从⽽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
其⼆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
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定的规模。
这样才会出现⼀定交叉、衔接与⽐例的问题。
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
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
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之学在上痒”“序,夏后⽒之序也”“夏⽈校”孟⼦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官学。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直沿⽤此学制。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馆的建⽴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个近代学制开始产⽣。
(⼀)近代学制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钦定学堂章程》。
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
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分为三段六级:⼩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等教育6⾄7年;从横的⽅⾯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中国近现代学制
中国近现代学制中国近现代学制20XX年***** 姚莹文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1、壬寅学制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2、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 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2、1922年的“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中国近现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 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 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 张百熙拟订。章程中分《 京师大学堂章程 》、《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 、《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 蒙养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次法定学校系统。
壬戌学制
制订该学制的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的发展; ④注意国民经济力; ⑤注意生活教育;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
⑦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进步之处
①高小由3年改为2年,中学由4年改为高、初中各3 年。 ②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 ③不单设职业学校, 初中附设职业科。 ④大学采用选科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 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 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 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2、癸卯学制
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 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 系统。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 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 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 不断增加。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经济环境,这些都对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1. 清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 古代、中世纪、清朝和现代。
清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官学为主。
官学是由官方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官员及其子弟。
以考试为主导,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教材。
尽管中国的官方教育主要面向少数人群,但民间教育和私人学校在所有战争和动荡的时期都有存在。
2. 鸦片战争之后的教育制度在19世纪,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西方列强开始介入中国教育。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政府逐步开放教育,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开设教育机构。
在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中国科技开始发展。
西方模式的教育注重实践和理论结合,鼓励创新。
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采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学校,这种模式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
3. 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刻改革。
新思想涌现,对传统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并反映出中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教育体制。
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许多现代大学在中国建立和扩张。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教育制度。
在时序的变革中,高校体制改革和普及教育政策的实施,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上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时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顶尖大学科研能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同时,教育资源也开始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开放。
5. 未来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毫无疑问未来的中国教育将会和过去不一样。
未来,教育制度将更加多元化, 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型教育机构和教育服务,要求学生具备新能力,满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从此,我们更加期待中国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健壮,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培养人才。
巧记我国学校制度的演变
一、清末学制(1840年-1911年)1. 废科举,兴学校: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校。
2. 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3. 癸卯学制(1904年):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承袭了日本学制,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二、民国时期学制(1912年-1949年)1. 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 九年义务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学制(1949年至今)1. 学制改革(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 义务教育法(198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
3. 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巧记方法1. 谐音法:将学制名称的谐音与重要事件或人物相结合,如“壬寅”谐音“银元”,代表近代银元经济的兴起。
2. 顺口溜法:将学制演变过程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
例如:“清末废科举,壬寅癸卯起;民国壬戌制,新学制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普及。
”3. 时间线索法: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学制演变过程,形成清晰的脉络。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第十二章_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
第十二章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定环境中。
但它并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而是外来军事技术、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制度对传统中国科举教育进行冲击的结果。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这成为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其后历经40余年,以建立军事学堂为基点,洋务派兴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从而为近代学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而“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相继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清末以来我国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并逐渐在制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近代学制的产生虽说在洋务军事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之后,我国的新式学堂大量增加,这客观上使长期以来沿用的以科举选才为中心、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古代学制框架已无法进行。
但新建学堂的主办者多因观念不同,在学校性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诸方面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又颁布“兴学诏书”,令“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①各式学堂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给予明确的规定。
于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相继出台,中国有了自己全国性统一的学制,这可以说既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一、“壬寅学制”的制订1902年8月15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奏呈批准并颁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名义正式颁发的学校系统文件。
它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份文件,总称《钦定学堂章程》。
因这一年为阴历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的颁布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教育之有系统自此始。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中国近现代学制改革
学 科 大 高等师 范学校 专修科 本科 学 与 预科 二部 选科 师范 学校 学校 预科 高等 学 学校 等 学 本科 分 七科 预科 分 三部 科 专 学校 本科 预科 甲种 学校 科 预科 专 修 科 种 科
壬 子 癸 丑 学 制 系 统 图
学
科 专修科 学校
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
一,缩短了学制年限。 二,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三,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生。 四,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另外,壬子癸丑学制不采纳清末中学的文、 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 预科,这都是较学制加速了科举制的终结。 其四 癸卯学制加速了科举制的终结。 癸卯学制加速了科举制的终结
随着新学制的实施,新式学堂的大量涌现,新 学制同科举制之间的矛盾愈加显现,尤其是在生源 的争夺上,因为新式学堂教育较之传统私塾成本要 高很多,且只有按照既定修业年限完成学业才能授 予相应的功名学衔(按照该学制的规定,儿童从七岁 入学到通儒院毕业,长达二十几年,年龄要到三十岁, 即便是不把通儒院计算在内,学龄也长达二十一年), 而科举制则表现得较为灵活而富有弹性,虽然有名 额限制却没有时间之忧。因此对大部分学生仍有 吸引力,导致新学制在颁行之初备受士绅阶层冷落, 生源得不到充分保障。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 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 系统文件(主要是对壬寅学制中章程的一些 补充与改进),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因 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 施行的全国性法制系统,较“壬寅学制” 更为系统完备。
壬寅学制(1902年)
张百熙
钦定学堂章程
壬 寅 学 制 系 统 图
癸卯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 癸卯学制的系统图 癸卯学制的特点 癸卯学制的意义 癸卯学制历史局限 癸卯学制的补充与修正
我国学制改革
本节内容提要:
一、我国学制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
一、我国学制的演变 ●我国古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 壬寅学制 卯学制 壬子丑学制 壬戌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 新学制的萌芽、建立和完善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
1995年〈〈教育法〉〉: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单轨制→分 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制按性质区别的体系 1、普通学校教育体系:幼儿园、普通中小学、高等学校 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技术学院 3、师范教育体系:幼儿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和综合大学的培养师资院系 4、成人职业教育体系:厂矿企业举办的职工学校、培训中心、职工大学、农村 乡镇举办的农民学校和大学 5、在职教育系统:各行各业在职人员进修学校、函授、大学、网络学校、业余 大学 6、党政干部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党校、干部学校、管理学院、行政学院 ★我国现行的学制按层次等级区别的体系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 《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127p127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1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2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4中央集中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中央集中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11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量力而行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量力而行22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多种分段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多种分段33中等教育结构多样灵活综合中等教育结构多样灵活综合44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开放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开放55成人教育体制灵活类型多样成人教育体制灵活类型多样66特殊教育引起关注多方重视特殊教育引起关注多方重视学制改革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一壬寅学制1 1901《教育世界》近代最早的教育刊物,系统的介绍了日本重要教育法2 1902张百熈主持《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3 学制规定了(学堂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4学制主系列划分三段七级,蒙学堂和寻常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此学制并没有施行)二癸卯学制1近代中央政府第一个颁布并得到实行的学制2 1903张百熈,张之洞,荣庆《揍定学堂章程》1904年施行3这个章程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有学校管理法,教授法4该学制划分三段七级,第一阶段: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将蒙养院纳入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纳入国家规划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一级5年第三阶段:高等学堂(三级11-13年)另设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1《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校令》2学制主系列划分三段四级3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共7年,不分设男女学校(但设专门女子学校4高等:预科,本科,大学院17 -18年另设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5小学前蒙养园和大学本科以后的大学院不计入学制年限6此学制仍以保持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四壬戌学制(1922新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学制会议,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教育系统改革案》这就是壬戌学制1参照美国式六三三学制(实用主义)2此学制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3新学制不订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为指导(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某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实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4学制体系1922年新学制在指导思想上,整体结构和具体条款上都有独特长处和显著进步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采用“六三三”分段标准,将学制划分为三段纵向看,小学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