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

合集下载

上海知青

上海知青

上海知青(寻乌)来寻乌石排废弃稀土矿山治理现场参观
11月27日,带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情眷念和无限向往,上海知青(寻乌)探亲团一行近60人回到他们朝思暮想的第二故乡——寻乌。

探亲团经过20多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踏上了梦回牵绕的土地,看到日新月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第二故乡,这些老知青们激动不已.农场党委书记吴玉和在欢迎座谈会上,向大家介绍简要介绍了农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近两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房地产业稳步推进,新农场建设成绩斐然等情况。

我在黑土地上的知青岁月

我在黑土地上的知青岁月

我在黑土地上的知青岁月文/黄祖辉从去年开始,全国大中城市7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纷纷聚会,许多年轻人都不解,这些人在干啥?告诉大家,这些人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批初、高中生,他们是年纪轻轻就离开各自的城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简称为“知青”。

他们卷入了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涉及人数最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

今天的聚会,是为了追忆和纪念他们上山下乡的50周年。

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年去了遥远的黑龙江。

挤上火车奔赴黑龙江1969年的6月24日,是我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天。

上海站人声鼎沸,一辆即将开往黑龙江的绿皮火车上,挤满了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家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即将奔赴黑龙江。

他们簇拥在窗口,依依不舍地向站台上来送别的亲人和朋友挥手告别。

不少知青不知是挤不到火车的窗口位置,还是不愿意直面自己亲人的缘故,站在车厢里默默地与亲人告别。

说是知青,就我个人而言,一点都不够格,那年我17岁,还是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就不得不弃学务农的毕业生,个子还没有长透,也根本不知道要去的黑龙江有多远。

火车速度很慢,一路上走走停停,差不多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一直到6月27日上午才到达终点站——黑龙江北安县龙镇火车站。

这是一个没有围墙、设施极其简陋,却能通达大上海的火车站。

下了火车,引龙河农场派车来接我们了。

我们这批大约1000多名从上海虹口区来的知青,按照不同的分场编号排队,分别坐上农场派来的几十辆敞篷式解放牌汽车,向各个分场驶去。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

比我们先到农场的上海长宁区知青和哈尔滨知青热烈欢迎我们,帮我们提行李,让我们感受到了远离父母后的新的温暖。

由于房屋不够,一开始我们住在帐篷里。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家”,是葱葱绿草地上的一排崭新的军用帐篷,里面有还未干透的两排木板床铺。

幸好6月的东北气候已经开始转暖,因此,并不觉得住帐篷很冷。

在良种站见识广袤的黑土地出生在大上海的我,到了黑龙江后,才见识了广袤的黑土地。

上海知青的“孽债”

上海知青的“孽债”

上海知青的“孽债”知青孽债——深埋的爱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栏目一个上海知青的真实故事,爱有多深、情有多重!在当时大时代的背景下,无奈!无言!无限感慨!一个上海知青的“孽债”刺梅的博客云南因有西双版纳的亚热带风光,有绵延数千里的边境线,所以使很多人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

尤其是那些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身着凸现腰身的筒裙,头顶浓密别致的发鬏,摆动杨柳腰肢,轻挪细碎步履,时隐时现的穿梭在茂盛的雨林之中,将这片神奇的土地衬托得更加美丽迷人。

而当年上海知青随着下乡插队的滚滚洪流,有些身不由己的将自己的命运,和这里的人们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中,他们开垦荒地,种植橡胶,将青春的年华和充满激情的汗水肆意挥洒。

随着他们种植的橡胶树一天天的长大,他们和当地姑娘小伙的感情也在不断的演变升华,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上演了一幕幕幸福甜蜜的爱情喜剧。

但突如其来的知青返城大潮,却将一对对沐浴在爱河之中的“鸳鸯”美梦惊醒,缠绵绯恻的情感成了某些知青实现理想的羁绊。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注定这些本该是喜剧里的男女主角,必然成为悲剧中的人物。

而当年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孽债》,正是把那个时期,下乡到云南的有些上海知青,为此而背上了一个个让他们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孽债”的特殊经历,真实的演绎了出来。

酷爱养鸟的老宋,就是在68年下乡到云南的上海知青,现在和妻子在上海过着一般老百姓平淡而又安详的幸福生活。

一天,这种平静的生活被老宋的突然离家出走打断了。

在老宋妻子的求助下,江苏卫视的记者根据她提供的地址,到老宋曾下乡的地方云南去寻找他。

因为他妻子说,老宋插队时曾有个当地的初恋情人,从种种迹象表明,老宋还和她有着来往,她怀疑老宋这次就是到云南他那个初恋情人那里去了。

当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辗转来到当年老宋下乡的寨子。

经过打听,果然有这样一个叫香玉的女人,因病在医院住着。

记者从村干部那里还得到了一个让他们很意外的情况,说香玉还有一个和上海知青生的儿子,已长大成人。

重返黑土地 老知青全力打造第二故乡

重返黑土地   老知青全力打造第二故乡



在逊 克 县插 队 的上 海知 青就 有 数 乡的 决 心 。 是一 天。最 多的时候 , 她 们 两 小 时 千人 , 他 们 给 这 个 边 疆 小 县 带 来 一 切准 备妥 当 , 2 0 1 1 年 国庆 节 内 找 了局 长 6 回 ,搞 得 局 长 一 推 门
股清新 之风 , 甚 至 改 变 了 一 辈 人 的 后 , 徐 桔 桔 瞒着 家 人 将 自 己 的 组 织 看 到 两 人 就 嚷 : “ 哎呀, 妈呀 , 你 们
生 活 习惯 和 思 维 方 式 , 让 他 们 了 解 关 系转 到 了逊 克 县 , 被 县 里 委 任 为 怎 么还 在 7 ” 不过 , 局 长 也 被 她 俩 的 山河 村 党 支 部 书 记 。 回 到 上 海 后 , 到 人 生还 可 以有 这 样 的 生 活 , 还 可 韧劲儿感动 , 同意 了两 人 的 请 求 。 以有 这 样 的精 神 文 化 追 求 。 她 才惴 惴 不 安 地 向 儿 子 摊 牌 , 没 想 争取 到项 目开工后 , 按 惯例修 郭 冬 生 老 人 的 请 求 让 贾 爱 春 到 儿 子 沉 默 了 一 会 儿 后 说 : “ 你 既 路 的 钱 由村 民 垫 付 , 能不 能把这笔
渴盼, 说 给 了徐桔 桔 , 郑 重 邀 请 她 法人 代表和董 事长 , 徐桔桔 任村党 么高 的效 率 , 以前 这种 钱 , 没 有 一
重返 山河 村 带领 乡亲 们 致 富 。
支 部书记。合作 社挂 牌成立那 天 , 两年绝对拿不到手。”

“ 这 怎么 可能 呀 , 简的
还真不少。 走马上任 后 ,徐桔桔
返 当年插 队的地方 , 她 面 临 的 割 合 和 贾 爱 春 决 定 从 两 方 面 开 展 工 作 ,一 方面 改 变 村 容

十八的姑娘一朵花歌词

十八的姑娘一朵花歌词

赴北大荒当知青,戴剑誠一去近孔载二当其他人纷纷回乡的时候,藪剑誠却为了一个疯女孩儿留在了黑龙江。

十几年后,当人们以为他会终老他乡的时候,他却又为了老母亲举家回到了出生地上海〉他说:「有时候,明知道这是错•的,但我必须这样选择黑土地上的诺言至今,高挑的身材,滔滔的口才,仍能让人想到从前的青年才俊。

藪剑誠的脸上写着沧桑,却没有一般命运坎坷者的幽怨。

岁月流淌,情感牵绊,一切都从那个火红的年代黑色的土地上开始……藪剑M1952年出生于上海,小学毕业的时候,党中央号召青年人去援建边疆,一腔热血的他选择了去祖国最远最艰苦的地方北大荒::仃岁的戴剑誠来到了与苏联只有一河之隔的边疆公社下套子屯插队落户。

—切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美好°没有肉吃,平时只有小米饭和包米面;天气冷,有时冷得鞋子都冻在脚上脱不下来•…土地贫搭,气候恶劣,生活困苦,把上海知青们的满腔热情打得七零八碎。

但戴剑誠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知青和当地的农民相比,干活还是有差距的。

戴剑誠发现老有人帮他铲地铲到一半的时候,抬头一看前面的地都铲完了;轧黄豆还没轧完,前面已经有人帮他干完了。

后来才注意到原来帮他的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小他一岁的程玉凤。

他们就这样认识并且熟络起来〉小凤知道知青生活困难,她经常拿些咸鸭蛋、瓜子、花生之类的给戴剑磁。

就这样,他们并不张扬地交往着,像黑土地寒冷冬天里的一泉暖流,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直到那一天,小凤在地头偷偷塞给戴剑毬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生最幸福的就是感到有人爱了。

・那天黄昏,干完活,他们相约江边,依偎在野花草丛中低低细语。

戴剑蔽牵起小凤的手,轻声问道「我们能一直好下去吗?•小凤羞涩地低下头,手指绞着长辫梢,反问:你说呢?•藪答:•会!肯定会!■这是情人间的甜言蜜语,还是海誓山盟?说的时候或许只是情之所至,却没有想到真的成了相伴一生的诺言。

爱的苦涩戴剑誠和小凤在江边约会恰巧被一个打鱼的老乡撞见,不久闲言碎语就传遍了整个村子。

难言的苦痛一名女知青的辛酸史

难言的苦痛一名女知青的辛酸史

转自 | 天涯论坛女知青孙琳娣简单收拾收拾,扔下锅碗瓢盆和零散的东西,毫无留恋地离开了。

她,将屈辱和贞操留在了这个永远不会再来的乡村。

五年前,一个春节后的傍晚,我在上海西区中西酒楼的门檐下等候一起插队的知青,我们是约好当晚聚会的,这也是大家分手二十余年的第一次聚会。

难得下雪的上海,此时竟飘飘扬扬地飞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眼前已一派北国景象。

难道老天有眼,为我们这些东北插过队的知青来点当年的背景!为避雪,门檐下的人显然多了起来。

有一个女人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似乎也在等人。

由于地方狭小,很是不自在,我不由地打量起她来。

她穿着还算时髦,但缺少身段的衬托,咋一看发型和化妆也可以,可细一推敲就叫人不舒服了,纹眉像二条扭动的蚯蚓,鲜艳的口红将脸衬得有些苍白,苍白中又将细细的眼纹无遮无掩地显露出来。

这一定是个饱经沧桑的女子,我想。

“啊哈,你俩来得真早哇!”从飞雪中闪出的薛萍萍笑嘻嘻地朝我大声说道,却把我弄懵了,明明只有我一人等到现在,哪有其他什么人。

我左顾右盼地问:“还有谁?”“谁,河水你还没有认出来呀,这不是孙琳娣吗!”薛萍萍指着在我身旁晃了半天的女人说。

我再仔细一看,可不,的确是她,原来没认出来真是罪过。

当年的孙琳娣漂亮羞涩,一副好身段,可谁想到二十六七年后的孙琳娣是这样的呢。

这次聚会之后,我陆续知道了孙琳娣的一些故事,那是一个知青,一个女知青真实的辛酸史。

从1970年开始,村子里的知青抽调的抽调,找门路的找门路,陆续离开了农村。

最后,只剩下两对已结婚的知青和一个孙琳娣。

原来热热闹闹的集体户,此时只有她一个孤身只影。

刚下乡的孙琳娣,身材修长苗条,言语不多,见人只是微微一笑,显出两个漂亮的酒窝。

我离开早,与她接触不多,但知道她是个直性子的人,且很是幼稚,说话直来直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此也常常得罪人。

老乡们背后说她是资产阶级小姐,不谦虚,与贫下中农没感情,她之所以在乡下留到最后,恐怕这是主要原因。

一位上海知青36年守墓的“精神苦旅”

一位上海知青36年守墓的“精神苦旅”
人成为大学 教授 ,当大 家看到 陈健 的生活
几乎没有任何变 化时 ,都感慨万千 。陈健却没有丝毫
“ 不平衡”的感 觉 ,他说 :“ 在有生之年信守住一个承 诺 ,应 该是最幸福 的。 ”
量 ,也 终于懂得 了儿子
人,是这样告诉亲友的 :“ 儿子如此重情 意、守 承诺 , 是条真正 的汉子 。回上海 ,他反而会一生 良心 不安 。 ” 曾经 反对 陈健 留在 黑 龙 江的 妹妹 ,写来 信 :
抢救 落入 洪水 的国家财 产 、挽救 战友 生命 而英勇牺 孤独和凄凉 。离完婚 ,他默默 无语行 走了几百里 ,最
牲 ,他 是那个 时代 的英雄和偶像 。
我 从金训华牺牲 的那一刻起 ,另一个上海知青就开 墓碑放声痛哭起来。说 到这些往事 ,陈健解释道 :“ 始 了他 的 “ 神苦旅 ” 精 ,当年他与金训华一 同跳进洪 知道 ,即使我说 出真实原因 ,大家也 不能理 解我 ,但 水之 中,金训华把生 的希望给 了他 ,把死亡留给了 自 是我不后悔。我从小就 是一 个很犟的人,认 准的道儿 己。幸运得救 的他 当时就在心 中默默许下诺言 :要为 谁 也拦不 住。 自从 金训华用他 的生命换 回我 的性 命 , 金训华守墓一辈子。他就是黑龙江省逊克县林 业局检 在 那种 万分 紧 急 的情 况 下 ,我 们俩 只能 留下 一 个 , 察站退 休员工 陈健 。 他 ,把生的机会让给了我。我这 条命都 是他 的 ,我 自 陈健没有 对任何人说起他 的 “ 秘密 ” ,也没有人 己还有什 么可选择 的呢? ” 就是在这个朴素的想法影响下 ,就算同来 自上 海 “ 监督”他的诺言 ,但他却从没动摇过 ,此后没几年 , 知青开始陆续返城了,到了 1 7 年大返城的时候 ,更 的知青朋友们归心似箭的脚步再怎么匆忙 ,大家对 他 96 是走得没剩下几个人。在这期 间,陈健娶 了当地的一 的劝说再怎么苦 口婆心 ,来 自上海家里人的催促再 怎 个姑娘 ,可对方一 直希 望他 能回上海 ,哪怕暂时两地 么 急迫 ,陈健都 不为所动 。 分居 ,以后再慢慢 跟过去 。陈健在上海 的父母和妹妹 1 8 年 4月 ,陈健经人介绍 ,与 自己的第二任妻 97 也几次催 陈健 快回来 ,陈健 却 明确表示 不想 回去 了。 子结识 了。妻子 没有对他为何不 回上海再说 三道 四, 直到这时 ,他也没有对任何人透露拒绝离开的真实原 而是 陪着 丈夫一年 四季风雨无 阻地 去给金训华扫 墓 , 因。1 8 年开始 ,几乎所有的上海知青都返城 了,他 陈健第一次感到被人理 解和支持的幸福 。进入上 个世 93 每 次去双 河为金 训华 祭扫 ,心里 都有 种空荡 荡 的感 纪 九十年 代 ,当年 知青重走北 大荒的浪潮 又掀 起 了, 觉。这一年原先的妻子因对 陈健年复一年的祭扫 ,一 陈健的许多知青朋友都 从上海 来到逊克县寻根 ,他们 次次放 弃返城 的机会开始抱怨 ,并提 出离婚分手 ,为 中有人 已从政走上仕途 当上 了领导 ,有人成为公司 的 ・1 08年 2月 11日爱 迪生 获得 发 明 电影放 映 机专 利 9

好人好事例子15条

好人好事例子15条

好人好事例子15条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一):古稀老人勇救落水儿童2012年3月19日上午9时许,罗店镇张士村村民徐秀珍跟往常一样,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弄了点蔬菜后,准备到家附近的南泾河边清洗一下。

当她走近河旁的水桥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离水桥外2米处,有个幼童溺水了。

只见小孩面向水里、背朝天半沉半浮在河水中,已无力挣扎。

在这命悬一线的危难时刻,徐秀珍没有多想,扔掉手中的菜篮子,顾不上脱下身上厚厚的棉衣,就跳进了河水中。

她一只手抓住水桥边的面板,另一只手向孩子的方向伸去,期望能够拉到小孩,但由于离小孩较远还是无法抓到孩子。

3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水又比较深,而且身上厚厚的棉衣,被水一浸变得重起来,73岁的徐秀珍老人每挪动一步都很艰难,但她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此时耽误一分钟,孩子就可能没命了。

她奋力用手划着水面,向孩子的方向挪去,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

当周围的邻居、村民问徐秀珍:“你都73岁了,当时哪来的这么大勇气跳入河中?”她笑呵呵地回答道:“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你看见一个孩子在水中奄奄一息时,能忍心不救吗?换作谁都会这样做的。

”几十年来,徐秀珍帮忙的人、做过的好事,没人数得清,她的高尚品格已根植在街坊邻居的心中。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二):打工青年见义勇为感动中国2012年8月29日中午,周传金在上海地铁站遇见偷窃一幕,为抓小偷不幸身中数刀,这一英雄事迹引发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全国普遍热议。

当时,周传金看到一陌生男子伸手从前面女孩包里偷出了一部高档手机,他就立即向前制止。

小偷见事情已败露,为逃离现场,竟掏出一把刀刺向周传金。

小周为抓获小偷未能及时躲开,被刺中两刀,右手血流不止。

事后,失主南京女孩徐佳和轨交民警将周传金送至海军411医院急诊治疗,失主为其垫付1万元住院押金后悄然离开。

经医院诊断,周右手虎口大拇指处伤口6-8厘米长,手腕伸腕肌腱被割断。

了解到周传金因见义勇为负伤,医院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第一时光组织实施抢救,并承诺免去小周所有的医药费用。

张姚珍:上海女知青苦尔村官40年

张姚珍:上海女知青苦尔村官40年



“ 上 山下 乡 ” ,从 上海 来到 安 徽 省涡 阳县 店集 区宗圩 大 队王瓦 房生 产 队 “ 插 队 落户 ” 。这 年 ,张 姚 珍 l 7 岁 。因为她 的年龄小 , 姐姐 张姚 娟 执 意要 把她 带在 自
张姚珍 姐妹 俩 下放农 村 半 年后 , 父亲不幸病故 。料理 完 父亲 的后 事 ,姐 妹俩 怀 着 悲痛 又 回到生 产 队 。 自 从 失去 了父 亲后 ,姐 妹 俩 很 悲伤 ,张姚 珍 本来 就话
五 又 事・ 人旅屏风
我的
◎本刊特 约记者 李 芳


2 0 世纪 7 0 年 代初 , 刚 人 ,母 亲是 上 海无 线 电厂 质 量 要 好 于其 他 姐 妹 , 因 刚读 完初 中的张姚 珍 和二 的一名 技术 人 员 。张姚 珍 此 ,乡亲 们都很 喜欢 这个 姐 张 姚 娟 等 5名 女 同 学 姐妹 4人 , 她排行老三 。在 小姑娘 , 便选她 当记工员 。
“ 我 没有让 你 给 是张姚 珍崇拜 的偶 像 ; 姚 珍 一 个 人 站 在 井 台上 , 通 红 ,说 : 《 李 我, 我没钱 。” 张姚 双双 》 中的妇女 队长是她 把 桶往井 里放 , 扭 着头 , 身 我买 啊 , “ 这 算是 学 习的榜样 ;京剧 中 的李 子 往后 挺着 ,也 不敢 往 井 珍 大大 方方地 说 :
了的人谈 何 容易 。别 说 打 两 双泡 沫 凉鞋 。 当她 把鞋 心里踏实 。后来 , 只要村里 王 放 电影 或是 有演 出 ,他们 水了 , 往 井 台上一 站 , 那 么 子 送 给 王 廷 书 的时 候 , 深 的水井 , 看 着就头晕。张 廷 书却 不敢 要 ,他脸 涨得 都 去看 。《 英 雄儿 女 》 王芳

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

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

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知青”是一个远去的传说,但对“知青”而言,那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真实记忆。

回顾与憧憬、诉说与倾听知青故事,只是为了铭记历史。

6月3日,近百名上海知青回访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双河大队是他们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

我有幸随行采访,开始了“黑土地?不了情――双河知青故乡之旅”。

从哈尔滨到北安、嫩江、黑河、逊克、伊春再返回哈尔滨。

七天的时间里,我和他们一起畅叙知青情怀,铭记那段激情与困惑交织、理想与迷茫混合、艰辛与奋斗同在的青春岁月。

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知青”是一个远去的传说,但对“知青”而言,那却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真实记忆。

作为一个时代的集体印记,“知青”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

回顾与憧憬、诉说与倾听知青故事,只是为了铭记历史。

当年,他们只有十七、八岁,告别父母,远离家乡,奔向“广阔天地”。

如今,他们平均年龄已有62岁,但自从踏上这片黑土地,他们又回到了青年状态,还是像十七、八岁的孩子那样快乐,激情澎湃。

任何历史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了解知青,必须从知青的历史背景开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失败,上海的就业途径变得空前狭窄,众多青年中学毕业后无法升学,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从196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号召城市中不能升学或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学习苏联青年在西伯利亚开展的垦荒运动。

很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渐进式在大江南北延伸。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中央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它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回访《黑土情》杂志社20130926

回访《黑土情》杂志社20130926

回访《黑土情》杂志社9月26日上午9点,我们按预定计划,带着“家园”的资料、报纸、杂志,来到上海《黑土情》杂志社进行回访座谈。

在一间仅有两台电脑、面积不足20平米的简陋办公室里,聚集着《黑土情》杂志社的主创人员。

这些已年过半百的叔叔阿姨们对我们的到访表露出孩子般的兴奋和亲人般的热情。

本就不宽敞的办公室,由于我们的到来显得格外拥挤。

我们相互亲切握手寒暄后,接过刚沏的茶水,主宾落座,座谈会就正式开始了。

《黑土情》杂志社主编翁德坤首先对他们9月6日到访“家园”时受到我们热情接待再三表示感谢,同时对我们这次的回访表示热烈的欢迎。

接着,翁主编开门见山,介绍了《黑土情》杂志的有关情况。

他说,“《黑土情》杂志是2006年创刊,办刊初衷是因为很多人对上山下乡妖魔化,把知青说成红卫兵,对此我感到愤愤不平,…奉献了青春怎么被说成一塌糊涂?‟有些人提出要把知青精神和上山下乡运动区分开来,把知青和红卫兵区分开来。

我个人观点:区分是区分不开的,只有经历过红卫兵、犯过错误,才能成为知青,才能成为可靠的接班人。

上山下乡运动对这代人的锻炼是空前绝后的。

所以这代人也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坚忍不拔,始终为了一个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翁主编说,《黑土情》就是要宣传知青精神,弘扬知青文化,从实际出发,面向草根,融入主流,支持原创,为现实服务。

翁主编提出要为知青搭建写作、文艺、艺术创作、摄影、影视创作、旅游六个平台;希望支持原创,资源整合,共同利用,但这些都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专家的指导,找优势,寻突破,求发展。

他说,以后《黑土情》杂志每期要空出版面或彩页来宣传知青爱心家园,并希望成立爱心家园上海办事处,要把知青爱心家园的名字叫响,把知青二代联合起来,成立知青二代志愿者平台,让知青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接下来,知青爱心家园执行会长田永清向《黑土情》的朋友们简要介绍了“家园”成立的初衷及一年来的公益之路。

田会长说,北京知青爱心家园是由知青二代卞立斌发起成立的。

上海知青卅载守护村姑“小芳”

上海知青卅载守护村姑“小芳”

上海知青卅载守护村姑“小芳”作者:王新同来源:《蓝盾》2013年第09期在美丽的黑龙江边,一名风华正茂的上海知青与淳朴村姑小凤擦出爱火。

不料,父母闻讯后却将小凤深锁家中,后又逼其嫁人。

一年后,她疯了,并遭夫家遗弃。

上海知青不顾一切娶小凤为妻,事业成功后又带她回到上海生活,每日细心照料……2013年7月,香港亚东影视集团将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打造成一部比《山楂树之恋》更真实感人的电影大片。

情定黑土地却遭父亲棒打鸳鸯1997年4月的一天,已经在东北生活了27年的“知青”戴建国,陷入了痛苦的两难抉择之中:留在黑龙江,还是回上海家乡?通过多年打拼,此时他已经是黑龙江省逊克县广播电视台的副总编,省政协委员,同时还拥有“全省十大优秀编辑”、“北大荒知青百名实业家”等荣誉称号。

在生活上,戴建国与妻儿也已步入小康,家里拥有一套设施齐全的6居室住房。

背井离乡20余载,好不容易打拼出一番事业,已过不惑之年的戴建国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放慢脚步,与妻儿共享天伦了。

不料就在这时,上海家里却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变故:哥哥患上了尿毒症,妹妹又遭遇下岗,家中80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

走投无路的亲人急待他回上海,撑起那个风雨飘摇的家。

一边是黑龙江的安稳生活,一边是上海家中那副沉重的担子,如何选择呢?戴建国稍作思考,就亮出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心,他毅然辞掉黑龙江的工作,在同事们惋惜的眼神中挥别这里的一切,回到了那个位于上海闸北“棚户区”的贫困之家。

戴建国回来了,走的时候他是孓然一身,如今已是一家三口。

除了活泼可爱的儿子外,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一表人才的他,从黑龙江带回来的妻子竟然是个疯女人!一些好事者开始在背后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戴建国却对流言蜚语充耳不闻,因为他知道,妻子小凤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而她的疯病,也是因他而起-----1970 年春天,17岁的戴建国走出上海闸北区低矮的阁楼,来到东北那片广阔的黑土地,在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下套子屯插队。

上海知青,踏上入疆之途

上海知青,踏上入疆之途
种 出的 哈密 瓜 , 送 给上 海 老娘 亲 , 吃 起 来更甜 ! 讲得 大家哈 哈大笑 , 不 断 鼓掌 。
来以为动员上海青 年到外地去很不
容易, 特别是到边疆去, 到 几千 里 以
外 的新 疆 生 产 建 设 兵 团 , 又要 当兵
那 时 候 是 党 叫 到 哪 里 就 去 哪 里, 张 浩波 回来 就对 家 里讲 , 准备 去 新疆, 建 设 大西 北 . . 1 9 6 5 年, 张 浩 波 带 着 上 海 市 委、 团市 委 的嘱 托 , 到 新疆 去对 上海 青 年 到 兵 团 以后 的 生 活 、 r 作 情 况
T作条件还是有很大 差异。 北 面像
石河子, 条件好些 , 工 业要 多些 , 南 面条件差, 没 有什么 T业 。 长 远 发 展
去” ,“ 建设边疆 , 保 卫边疆” , 这 些 口号 很 响亮 啊 ! 许 多 功 课 很 好 的 很 优 秀 的 学 生, 考上 大 学 不 去 大 学报 名 , 报 名 去 兵 团。 市委 常 委 、 教 育 卫 生部 部 长 杨 西光找张浩波 , 他说 , 浩 波啊, 你 们 这样 子搞不 行呀, 不 能 把 我 的尖 子 人 才 弄 得书 都 不 要 念了, 要 到 兵 团去 呀。 到 新 疆 去 我们 支持 呀 , 但 是 我 学
有 些 资 产 阶 级 出身 的青 年 , 平
时养 养 花养 养 鸟 , 过 得 非 常悠 闲, 在 社会 潮流 影响下, 最 后 放 弃 了他 们 的 生活 也 报 名去 新 疆 兵 团 。 还 有 很 多 高干 子 弟 , 也 去了兵 团 , 曹 荻 秋 的
建 设 兵 团艰 苦 的 创 业 过 程 。 要 讲 清
楚 到兵 团 的意 义 , 对 祖 国的意 义 , 对

大山深处的上海知青

大山深处的上海知青

大山深处的上海知青八月,正是全国暑热难耐的时候,不过哈尔滨还好,昼夜温差比较明显,对于南方一些城市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到哈尔滨来度假避暑不啻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我的老领导是一个上海知青,在黑龙江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后回到了上海,前几年退休后每年都回到哈尔滨来避暑休息一段时间。

今年老领导从上海回来后,我们几个老部下、老战友照例坐在一起举杯小酌,共同回忆过去的岁月。

席间,老领导讲起他从上海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呼玛县插队的经历,并讲了他当知青期间令他至今难忘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在迷路的情况下,他带领五百多知青和群众走出了原始森林。

1969年的8月末,他所插队的公社附近山上突发山火,在公社领导的带领下,四百多个知青和一百多个群众去扑救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山火终于被扑灭了,大家吃过了早饭,简单的休整了一下之后,踏上了返回知青点——荣边公社的路程。

山火的发生地属原始森林,除了采药、打猎的,平时人迹罕至,路途崎岖难行,但大家取得了扑灭山火的胜利,大部分又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所以一路上大家的兴致很高,有说有笑,有的还唱起了歌。

大家出发的时间大约是上午十点钟,距离知青点不过半天的路程,所以估摸在天黑之前是肯定能走回公社的。

可是走了好久,眼瞅着天就快黑了下来,路也越来越不好走,大家在山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出山的路了。

这时候,走在队伍最前边的向导突然说了一句,“完了,嘛哒山了”(意思是迷了路了),一听向导这么说,大家情绪不由得紧张了起来,因为常在山里的人都知道,一旦在山里迷了路,森林里狼、豹子、野猪横行,甚至还有老虎出没,是很容易有性命之忧的,特别是大家在扑火前只带了三天的“救火面包”(当地一种面饼类的食品),救火后每个人都只剩下两顿的食物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由得焦躁起来,队伍当中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息。

公社的领导和向导还在紧张的研究着出山的路线,然而在路线的选择上大家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敢最后拍板——因为谁都不敢承担五百多人生命安全这一重大责任。

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

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

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上海知青与内蒙古姑娘的“生死恋”北方周末报63岁的范秀云弯下身子,费力地从卧室床下,拽出一个大皮包来。

这是一个黑色人造革软包。

从右下方印着的上海字样以及包的样式,看出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物品。

她小心翼翼地拉开包的拉锁,拉开的似乎是一段早已尘封往事,以及和丈夫共同渡过的蹉跎岁月……睹物思人,范秀云一时满眼泪花。

里面是丈夫奚鑫康生前遗物,除了照片、笔记本之类的,更多的却是丈夫钻研高端数学方面的部分底稿和图解。

虽然纸已泛黄,但那些阿拉伯数字如同精灵一般跃然而出,仿佛显示着奚鑫康挑灯夜战的身影。

“鑫康已经离开我们26年,我没有一天不去想他,尽是想着人家的好,就像做了一场梦。

”说话时,范秀云老师抚摸着丈夫的照片,思绪像是飞到了远在天国的丈夫身边。

这是2017年2月20日的一个早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这个塞北小城,仍沉浸在春节过后的慵懒氛围之中。

范秀云独自一人住在县城一住宅楼内,从县第二中学退休以后,返聘了几年,现如今的主要工作就是:上,照顾着89岁的老母亲;下,看护着5岁的小孙子。

她用忙碌与付出来化解对丈夫的思念。

结缘小山村1969年上海虹口区有389名知青到兴和插队1969年,奚鑫康告别了生活了19年的大上海,毅然踏上了开往内蒙古大草原的列车。

这一年,从上海市虹桥区来到乌兰察布兴和县插队的知青就有389人,而奚鑫康、方忠达、李德芬等41名青年都被分到了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十四苏木。

刚来村里前3个月,吃住由大队安排,后来生活就个人自理了,真正艰难的知青生活由此开始,那年月,贫瘠的塞北山乡,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奚鑫康与同伴们常处在饥饿之中。

村里的人们常常看到,这群年轻的上海青年,冬天常去井台洗衣服,饿了吃冷山药蛋,夏天的时候,奚鑫康更是跑到地里拔韭菜充饥,这,为他以后的胃病留下了隐患。

1973年,当时的乌盟师范学校来兴和县招生,奚鑫康被录取。

1974年8月,奚鑫康被分配到了赛乌素中学,成为一名老师。

老知青重新“插队” 黑土地再谱新曲

老知青重新“插队” 黑土地再谱新曲

老知青重新“插队” 黑土地再谱新曲作者:刘兆福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0期43年前,上海知青徐桔桔,在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插队落户。

返城退休后,她告别城市生活,重返山河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是什么力量促使她花甲之年毅然回到当年曾经战斗过的这片黑土地呢?青春壮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逊克县地处我国北方边陲。

自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大批知青汇聚于此,战天斗地,青春无悔。

来自上海的徐桔桔当时只有17岁,她与其他知青一道,带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美好憧憬,来到山河村插队落户。

那时的黑龙江,莽原雄阔,荒凉无边,条件十分艰苦。

这位端庄娴秀的江南女孩,与东北老乡一道上山打柴,下地种田,养鸡、喂猪、打鱼、种菜……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累得腰酸背痛,双手磨出血泡,“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吃苦为人民,乐在苦中间!”这首当年闻名遐迩的打油诗,就是知青们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徐桔桔清晰地记得,有一年春节,老连长请知青们到家里做客。

外面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知青们围坐一团,风卷残云般将一盆猪肉酸菜馅水饺吃完。

徐桔桔跳下火炕,准备到外屋盛饺子汤时,眼前的一幕令她目瞪口呆:连长妻子领着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蹲在灶台旁,吃着一碗黑乎乎的雪里蕻咸菜,啃着干巴窝头,每人面前碗里盛着漂着油花的饺子汤……见此情景,徐桔桔鼻腔一酸,眼圈泛红。

“东北老乡,淳朴实在,知青去家里做客,都会盛情款待,将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宁肯自己吃糠咽菜。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徐桔桔感慨不已。

1970年的一天,毗邻的双河村发生了气壮山河的事件,上海知青金训华,奋身跳进滔天洪水中,为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

“当时他的英勇事迹闻名全国,非常鼓舞人心,至今他仍长眠在那片黑土地……”往事如烟,徐桔桔面色凝重,若有所思,思绪仿佛又飘回那个如火如荼的悲壮年代。

“这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们用汗水和泪水、苦涩和艰辛、希望和憧憬,在蹉跎岁月里书写的。

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

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

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
李秀江
【期刊名称】《中国民商》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知青"是一个远去的传说,但对"知青"而言,
那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真实记忆。

回顾与憧憬、诉说与倾听知青故事,只是为了铭记
历史6月3日,近百名上海知青回访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双河大队是他们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

我有幸随行采访,开始了"黑土地·不了情——双河知青故乡之旅"。

从哈尔滨到北安、嫩江、黑河、逊克、伊春再返回哈尔滨。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李秀江
【作者单位】《中国民商》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7
【相关文献】
1.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 [J], 李秀江
2.黑土情,绵延四十秋——记上海北大荒知青艺术团 [J], 徐晓蔚
3.49位插队知青与连江蒲边的50年情缘 [J], 苏静
4.和知青永远的情缘 [J], 卞标
5.黑土地上的悲喜剧——上海女知青孙晓平报道纪实 [J], 费凡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土地上的悲喜剧——上海女知青孙晓平报道纪实

黑土地上的悲喜剧——上海女知青孙晓平报道纪实

黑土地上的悲喜剧——上海女知青孙晓平报道纪实
费凡平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1997(0)11
【摘要】当了十几年记者,每天总是行色匆匆.但是,我心头仍然执拗地埋藏着一个深深的知青情结.因为,我曾经是个北大荒知青.
【总页数】6页(P33-38)
【关键词】黑土地;女知青;黑河市区;连续报道;上海;知青情结;悲喜;电视台;新闻;编辑部
【作者】费凡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黑土大地上的龙运客运——访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公司总经理孙迅 [J], 王宇
2.服务与创新系列报道之六黑土地上奏响服务的激扬乐章——中国工商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纪实 [J], 孙亚洲
3.黑土大地上的龙运客运——访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公司总经理孙迅 [J], 王宇
4.民兵投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系列报道之四:黑土地上铸丰碑--黑龙江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贡献纪实 [J], 郭立昌; 赫英杰; 兰文宝; 周军
5.主旋律报道也要贴地皮、接地气——从系列报道《黑土地上新永丰》谈新闻报道“走转改” [J], 张亚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老知青的悠悠镇境情(教师作品)

上海老知青的悠悠镇境情(教师作品)

上海老知青的悠悠镇境情(教师作品)云南省南华一中卞育能知识青年这个普通名词,对那些在“文化革命”时正值初中、高中的一代人来说,它已成为一个“特定名词”,简称“知青”。

这个词汇,与“插队落户”、“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等一起,伴随他们度过了自己无法选择的最充满梦想的美好时光,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我出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于老人们常常提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等词汇,如果不是和曾经到镇境村民小组大李家“插队落户”的知青张庆章老师深入交往,单凭一些反映知青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无法理解那一代人的那一段独特情感和真诚的处事态度啊!我喜欢下棋,读大姚师范时,自学和晏老师指导相结合学会下围棋。

由于对围棋情有独钟,实战多,棋书读得多,围棋水平提高很快,不到三年战胜大姚师范所有棋友,成为小有名气的“围棋高手”。

参加工作后,教学之余,我依然保持着读书、写文、下棋的习惯。

读书能开阔境界,拓展空间,泡一杯香茗,边品边读,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把教学经验总结成文章,把生活感悟写成散文,对教学和生活有了更理性的见解。

爱在弈城围棋网上注册下棋,也喜爱寻觅县上、州内的围棋高手过招,无论输与赢都自得其乐,超然物外。

因我既爱好下围棋,又热衷写点围棋方面的东西,成了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围棋天地》的特约通讯员,不辱使命,辛勤工作,成绩不错。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镇境教书的朋友刘朝富告知:澳门的张庆章老师是澳门围棋会会长,他从教三十多年,积极倡导学生下围棋可以开发智力,促进学习。

围棋成为澳门很多学校的选修课,并担任好几所学校的围棋教练。

如今,他已是澳门名人,虽已经退休,但被学校返聘,继续让他指导学生下围棋。

他两次来镇境完小教小学下围棋,搞围棋比赛,自己出钱发奖金还赠送300多副围棋、100多块棋盘。

我第一印象就是太不可思议,天下竟有如此的热心人,真是值得我钦佩啊!我跟朋友谈了我个人想法,很想把这件事写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与镇境结下深深情缘的老知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知青和他们的“黑土情缘”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知青”是一个远去的传说,但对“知青”而言,那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真实记忆。

回顾与憧憬、诉说与倾听知青故事,只是为了铭记历史。

6月3日,近百名上海知青回访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双河大队是他们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

我有幸随行采访,开始了“黑土地?不了情――双河知青故乡之旅”。

从哈尔滨到北安、嫩江、黑河、逊克、伊春再返回哈尔滨。

七天的时间里,我和他们一起畅叙知青情怀,铭记那段激情与困惑交织、理想与迷茫混合、艰辛与奋斗同在的青春岁月。

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知青”是一个远去的传说,但对“知青”而言,那却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真实记忆。

作为一个时代的集体印记,“知青”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

回顾与憧憬、诉说与倾听知青故事,只是为了铭记历史。

当年,他们只有十七、八岁,告别父母,远离家乡,奔向“广阔天地”。

如今,他们平均年龄已有62岁,但自从踏上这片黑土地,他们又回到了青年状态,还是像十七、八岁的孩子那样快乐,激情澎湃。

任何历史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了解知青,必须从知青的历史背景开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失败,上海的就业途径变得空前狭窄,众多青年中学毕业后无法升学,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从196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号召城市中不能升学或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学习苏联青年在西伯利亚开展的垦荒运动。

很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渐进式在大江南北延伸。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中央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它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

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后,全国各大城市立即沸腾起来,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共有1770万知识青年从城市涌向农村。

而上海作为最早发动上山下乡的运动的城市,从1963年开始,已经有计划、有指标的组织10万名知识青年前往新疆戍边。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上海知青下乡的地方。

上海知青金训华的英雄事迹,使双河大队成为广大知青向往的下乡圣地。

金训华是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

1969年3月,金训华参加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黑龙江,返回上海后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插队落户联络站”,通过报告会、批判会、座谈会、家庭访问,广泛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

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黑河市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

8月15日下午,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金训华的死,给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注入了悲壮的色彩,他的事被《人民日报》刊载,逊克县也因此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在他死后的3个月后,六九届毕业生下乡了,他们纷纷要求去逊克县插队。

阚治东和刘龙九都是金训华的战友,也是上海知青中的佼佼者。

阚治东现任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刘龙九现任黑河中兴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次回访逊克县,其中一个目的是为金训华扫墓。

1969年,阚治东和刘龙九来到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插队。

刘龙九在大田排担任排长,阚治东在科研排担任排长。

刘龙九说,事实上,当时的情景也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里写的那样,没有人逼你下乡,那是社会趋势。

在那个荣誉高于一切的年代,能到黑龙江这样艰苦的地方是很光荣的事。

如果你的家庭成分不好,想来也不会被批准。

有些人为了能来边疆,还写血书才被批准的。

现在很多人对金训华英雄行为的认定,有很多微词。

在黑河这个地方,遍地都是电线杆那么粗的树木,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金训华为了抢回两根被洪水冲走的木头电线杆,丢了性命,值吗?但在当时,这是集体思维。

刘龙九说,那时候我们受的教育是国家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高于自己生命的,而且电线杆当时是战备物资,被洪水冲走了必须抢回来。

“国家的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当时这种集体主义意识非常强烈。

从上海来到黑龙江,是一段艰辛的历程,对于年青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未来的磨难。

刘龙九记得,他和阚治东从上海出发的时候是冬天,还是十几岁的孩子。

上了轮船汽笛一拉,“哇的一下,哭声一片,上了火车后,火车还没过苏州,车厢里又笑声一片了。

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再哭一会”。

他们从上海乘火车来到哈尔滨,到北安下车。

再被分到开往逊克县的汽车上。

300公里的路程要走上一天,早上上车,晚上天已经漆黑才能到逊克。

“路不好走,车也不行,这里的路,春天翻浆,冬天路滑,夏天下雨到处都是坑。

”阚治东报名到黑龙江,事先没有征求家人的意见,因此当学校敲锣打鼓送来“喜报”时,家人都惊呆了。

很快,阚治东的城市户口注销了,似军装非军装的服装也领回来了。

阚治东回忆说,那段时间,家里失去了欢笑,母亲流着眼泪为他准备行装,并悄悄往他的行李里装香肠和火腿。

出发那天,他和父亲跟母亲约定到时候谁都不能哭!但他还是看到母亲满脸的泪水。

阚治东无法忘记母亲为他送行的一幕,当载着他们的客轮驶至江心,码头上送别的人群已辨认不清,泪眼朦胧中,他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不断地挥舞着一根扁担,阚治东知道,那是他的母亲。

双河大队出了很多先进典型人物,尤其是受到战友金训华事迹的激励,上海知青在双河大队干得非常出色,知青金士英成为团省委副书记、县委委员,又是公社党委委员。

刘龙九、阚治东也成为双河大队领导、革委会成员。

一直到1978年底,阚治东回到上海,通过在银行专科学校学习取得了大学学历后进入银行工作。

1987年受团中央选派赴日本进修现代金融证券业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出国研修学习证券的。

1988年回国担任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1990年担任申银证券公司总裁,至此开始了他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起起落落。

在他带领下,申银证券写下了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第一张人民币特种股票、第一张可转换债、第一个股票指数、第一本股票年报、第一台用于股票交易的电脑、第一块股票交易行情电子显示板、第一个股票交易大户室……即便回到上海,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的阚治东,其人生与事业依然与黑龙江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

1997年之前,黑龙江几乎所有的上市企业,都是阚治东做的。

他还被聘为哈尔滨市政府经济顾问。

1995年,阚治东、刘龙九带着30多位上海知青,第一次回到逊克县。

他们把金训华的墓迁到县烈士陵园,还为村里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此后,他们几乎每年都回来看看,更希望用自己的专业回报黑龙江。

但这确实是边远地区,经济极不发达,又是以农业为主,想做其他事也不容易。

直到“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新西兰总理访问上海,随行的有新西兰最大的乳业企业。

阚治东和他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想到能不能在黑龙江建个牧场,就请了新西兰的一些专家到黑龙江考察。

新西兰专家给出的结论是,黑河不但可以建牧场,而且非常适合建牧场。

2011年,由阚治东牵头,联合新西兰TDT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了黑河中兴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49亿元。

目前已经有标准化示范牧场4个,分别是爱辉区境内罕大汽牧场存栏奶牛规模8000头,西峰山牧场存栏奶牛规模4000头,二道沟牧场存栏奶牛规模2000头;嫩江县境内的霍龙门一牧场存栏奶牛规模14000头。

中兴牧业计划再建4000头存栏规模的牧场9个,新建牧场的选址、规划、设计按规划正在逐步推进。

阚治东和刘龙九不仅大手笔搞了个中兴牧业的项目。

还成功策划了一个上市的保健酒项目。

2012年,黑龙江鹿源春保健酒在天津三板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黑河市第一家挂牌上市企业。

除了故乡,“影响我最深的地方就是北大荒”,那里留下了他九年的知青岁月,也成为阚治东人生的坐标起点。

每当阚治东酒酣耳热,就喜欢回忆黑河岁月。

“黑龙江拓荒,对我性格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只是阚治东,所有在黑龙江插队的上海知青,都对这片黑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

他们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组团,回黑龙江看看。

他们曾在这片黑土地上求索人生,在困难中磨炼,在希望中前行。

当他们走过这段最为艰辛的人生之路,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砺的同时,也积累了常人所不具备的人生经验与工作能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群体往返大迁移。

他们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艰苦闭塞的农村与边疆,与当地人民一起战胜酷热洪水,战胜严寒冰雪,与天斗,与地斗,变“大荒”为“粮仓”。

建起工厂,勘探开矿,办起学校,传播文化,屯垦戍边,他们是新中国的一代创业者。

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奉献了青春,承担了历史责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磨练了自身,升华了人生。

返城后,他们以在广阔天地磨练出来的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中坚和栋梁。

他们与共国和同命运,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责任编辑李雨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