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合集下载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医内科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您聊一聊,关于“上热下寒”的问题。

当下,“上热下寒”成了一个挺时髦的词儿。

有些人动不动就觉得,我是不是“上热下寒”了。

其实,你偶尔的上点火,脚底下偶尔有些凉,你不要风声鹤唳地认为,自己上热下寒了。

你想啊,上热下寒,这是人体阴阳严重失衡的表现。

这种严重的失衡,怎么就那么容易地,出现在你身上?现在,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要让你看看,真正的“上热下寒”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中医是怎么应对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年43岁,是一个农民。

最初的毛病,就是头面部烘热,同时下肢发凉。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每天上午的时候,该患者头面部烘热,脸色仿佛化了妆一样地红,头疼额痛,心烦不已。

有的时候,甚至感觉腹部有一股气往上窜,周身的肌肉颤动。

手脚心也发热。

这个现象,在午后会稍好一些。

你别看上面发热,但是她双下肢发凉。

即便是夏天的时候,也得用热水袋捂着。

这到底是什么病啊?走了好多地方,看了好多医生,但是效果都一般。

最后,他找到一位中医临床家。

医师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仔细体会脉象,发现寸部浮细,关部和尺部都特别细弱,甚至难以应指。

于是乎,写了一个张配伍。

方见——熟地12克,丹皮9克,茯苓15克,怀牛膝12克,白芍9克,肉桂3克(冲服),制附片6克(先煎),龙骨牡蛎各15克,杜仲12克,炙甘草5克。

开水煎服。

药用三剂以后,诸证都有明显改善。

最后,医师守原方,做了个别加减,再用7剂,症状基本完全消失。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啊?现在,我给你仔细地从头说起。

你跟住我的文字,认真体会,一定会看懂的。

你看,患者的脉象很有代表性:寸部细浮,关部和尺部都不应指。

寸部,主的是心肺。

关部和尺部,主脾胃肝胆和肾。

从这个脉象来看,很明显,是上焦有热,而下焦虚弱啊。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汤上热下寒体质,⽤这个泡脚⽅⼦可以改善!上热下寒的⼈,⾝体特别⽭盾,上半⾝就跟有⼀团⽕⼀样,下半⾝就跟冰窟窿⼀样。

上⾯⽼是冒⽕,⼝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烦得很,这⼀派热像都集中在上⾯;但是再⼀看下半⾝,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宫寒痛经,这⼀派寒像⼜集中在⾝体的下肢。

上热下寒的⼈是这样的,⼤家⾃⼰去对照⼀下:上热:⼝腔溃疡反复发作⽛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反复长难⼊眠,容易醒虚不受补,⼀吃热的补的就上⽕下寒:双脚常年冰凉肚脐以下凉⼥性会痛经,经量少⼼⾥想吃偏凉的⾷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像最好判别⾆头尖是红的,⾆头中下部是⽩⾊,上热下寒体质的⼈,我推荐⼤家⽤这款泡脚⽅:上热下寒泡脚⽅。

黄连5g,黄芩8g,⼲姜10g,法半夏10,⾁桂5g,艾叶8,炙⽢草5g。

这个泡脚⽅⼦,⾚脚借⽤了张仲景先⽣的经⽅智慧,我来把⽅⼦思路跟⼤家拆解⼀下。

第⼀梯队,⽤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

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体⾥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实际上,因为⾝体⾥的⽓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

⽽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且半夏本⾝是降的,可以把⼼⽕往下降。

第⼆梯队,⽤黄芩+黄连来清热。

⽤黄连来清⼼胃之⽕,并且苦味的黄连作⽤⼒也是降的,可以沿着⼼胃肾这⼀条路把⽕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降下来。

这样,将上⾯的⽕从两条通道⼀起往下降,最终⽬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去。

第三梯队,⽤⾁桂+⼲姜来温阳散寒。

⾁桂是温热的,能引⽕归元,作⽤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将引下来的⽕继续往下引,引到肾⽔中去。

⼲姜⼤⾟⼤热,⾟味宣散,从左路把⽓机宣发出去,形成⼀个圆。

同时⼲姜⼤热,⽤来驱除下⾯的寒⽓,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经的寒⽓,提升散寒的效果。

第四梯队就是这个⽢草,⽤来调和寒热,让⽅⼦⾥这些药物的⽓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摘要:
1.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2.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3.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4.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正文:
一、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病因
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下部身体则出现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寒邪侵袭、阳气不足、气血不足等。

二、二仙汤的组成和功效
二仙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由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甘草等药材组成。

这种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散寒、补气益阳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三、病例分析:患者症状和治疗过程
在此病例中,患者为一名40 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上部身体发热、口渴、心烦,下部身体寒凉、肢冷、腹痛。

经过中医诊断,确定为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医生采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具体方剂为:黄芩15 克,黄连10 克,干姜10 克,半夏15 克,人参10 克,甘草6 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四、二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和结论
患者在服用二仙汤加减方剂后,症状逐渐好转。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上部身体的发热、口渴、心烦等症状消失,下部身体的寒凉、肢冷、腹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表明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少,精神困倦而体痛。

命予治之。

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

《内经》云∶热胜则肿。

又曰∶春气者,病在头。

《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顷时疼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

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下寒,引导阳气下行故也。

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

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

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

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

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阳中之阳,散发上热。

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

当归辛温,和血止痛。

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

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

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既济解毒汤治上焦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卧,身半以下皆寒,足尤甚,大便赤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不用)连翘(酒制,炒)黄芩(酒炒)甘草(炙)黄连(酒炒)桔梗(各二钱)柴胡归身升麻(各一钱)□〔《脉》〕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

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灵》〕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

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刺节真邪论下同)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热下寒。

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由络脉经隧之血。

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

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

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中医治疗孩子上热下寒医案》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阳,他呀,身体可奇怪了。

他老是嘴巴长溃疡,喉咙也痛,就像有火在烧一样。

可是呢,他的脚却总是冰冰凉凉的,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脚半天都暖不起来。

这可把他和他的爸爸妈妈急坏了。

小阳的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西医,做了好多检查,什么血常规啦,微量元素啦,检查结果出来呢,又说没什么大问题。

医生就开了些消炎止痛的药,让小阳吃。

小阳吃了药之后呀,嘴巴和喉咙的症状好像是好了一点,可脚凉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那些药吃多了,小阳的胃口也变得不好了,吃啥都没滋味。

这时候,小阳的奶奶就说话了。

奶奶说:“咱们呀,去找中医看看吧。

中医可神奇了呢,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把小阳这怪毛病治好。

”小阳的爸爸妈妈想了想,觉得也对,就带着小阳去看了一个很有名的中医爷爷。

中医爷爷可和蔼了,他看着小阳,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孙子一样。

他先问小阳平常都吃些啥呀,爱不爱喝水呀,晚上睡觉出汗不呀之类的好多问题。

小阳就一五一十地回答,他说他特别爱吃那些油炸的东西,像炸鸡呀,薯条呀,还爱喝甜甜的饮料。

中医爷爷听了就笑着说:“哎呀,小阳啊,你这嘴巴里长溃疡喉咙痛,就像是有个小火炉在上面烧呢,这就是你吃太多这些热性的东西闹的。

”小阳就好奇地问:“爷爷,那我脚凉又是为啥呀?”中医爷爷摸了摸小阳的头说:“你看啊,你上面吃了太多热的东西,身体里的火气都往上跑了,下面就没多少热气啦,就像一个房子里,上面的暖气开得太大了,下面就变得冷冷的了。

”然后中医爷爷就给小阳把了脉,看了看舌头。

中医爷爷说小阳的舌头红红的,就像一个小火球,但是舌苔呢,又有点白厚,这就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小阳听了似懂非懂的,他就问爷爷:“爷爷,那能治好吗?”爷爷笑着说:“当然能啦,爷爷给你开点中药,就像给你身体里的小火炉重新调整一下,让热气均匀分布。

”中医爷爷开的药可有意思了,有一些是凉凉的草药,就像小冰棒一样,可以把小阳嘴巴和喉咙里的火给降下去。

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

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

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仲景有一方,专治现代人的“上热下寒”,拯救你的虚火!情感哇2020-01-20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做甘草泻心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配方组成: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伤寒论》上记载,此方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功效,主要治疗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病症。

这个方子对我们现代人大有裨益,因为现代人多有一症,叫做“上热下寒”,而这个方子,就是调理该病症的最佳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什么是上热下寒?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上热下寒”的病症,“上热”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上火,比如口腔溃疡,嗓子干痛、牙痛、皮肤干燥,流鼻血等。

而“下寒”指的就是大便粘腻、手脚冰凉,关节异常寒冷,女性常见的有痛经、血块等。

正常情况下,人是一个血液流通的整体,应该是上边热,下边也热,上边凉,下边也凉。

如果出现“上热下寒”,很明显就是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呢?经络不通。

把人体的经络比喻成运行全身的管道,如果经络通畅,气血到达人的四肢关节,人就会自我调控,保持一定的温度;但是如果经络不通,气血无法输送全身,寒热不均的现象就出现了。

那么为什么经络不通呢?这就要归结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了,一天中有70%的时间都在坐着。

结果就是,手在动,大脑在活动,嘴巴在不停的说话吃东西,上边动的多,气有余,就成了火。

但是我们的下半身却一直坐着,经络不通,脾胃也难以运化,火无法引领到下身,就导致“上热下寒”了。

2甘草泻心汤的妙处怎么解决上热下寒呢?中医都知道,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上热的发作,怎么办呢?甘草泻心汤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炙甘草。

上热下寒,假热真寒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二仙汤

上热下寒,假热真寒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二仙汤

上热下寒,假热真寒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二仙汤某君女,二十八岁,幼儿园教师,高挑的个子,白净的脸庞,说话轻声细气的。

然而,俊美的外表下,却是一付羸弱的身子。

据某君自述,二十三岁那年因故出血较多,此后身体出现不适,但西医检查正常,属无病之人,有患之身。

开始是胸闷气短,上班时间对小朋友说话稍多立马感觉心跳加快,全身疲软,伴小腹疼痛。

脾胃功能也不好,经常胃痛,大便稀薄,手脚掌心出汗严重,天天要换袜子,早上醒来臀部处手一摸都是湿漉漉的。

全身关节酸痛,膝关节尤甚。

背部上半截发凉发酸,夏天则汗出如注。

因体弱多病,不能胜任幼教工作,去年国庆后已辞职专心养病。

来善持堂求治前,某君服过三年多中药,公立医院,私人医生,阅医颇多,局部症状如胃痛等有所缓解,但整体并无改善。

某君初次来诊是去年的十二月初,当时自诉胸闷心慌头晕手臂麻木多年,患慢性盆腔炎,白带量多味重有霉菌样变,经血量少色暗行经期都在十天以上。

神疲乏力,晨起即无精打采。

口干,口唇似裂,口腔溃疡不断。

舌淡红,脉沉细,纳便尚调,不能食凉,水果都需煮着吃。

眠梦多,睡在被窝里,自觉上身火热,下身冰冷。

平时下身私处和臀部特别冷。

那天来诊,某君手里拿了一张棉垫,见其坐下前将棉垫垫在凳上,知其畏寒甚重。

平时感冒多,一感冒就直接发烧。

经方六经辨证,表里分阴阳,半表半里亦分阴阳,阳证是少阳病,阴证即厥阴病。

厥阴病最明显的特点是虚寒证。

但与少阴病相比,同样是虚寒,由于阴盛格阳,厥阴病的虚寒往往又有上热下寒的特点。

某君自诉症状虽杂,但经仔细梳理,本质上还是厥阴病。

于是,先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七剂。

方为:柴胡24 桂枝9 干姜6 花粉18 牡蛎9 黄芩9 黄连6 炙甘草6 当归9 芍药9 川芎9 泽泻12 茯苓9 白术9 红藤12 败酱草12 马鞭草24 车前草12 。

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小柴胡汤同属治半表半里证的主方。

小柴胡汤治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干姜不用生姜,去半夏而用瓜蒌根、牡蛎,意在清上而温下,是治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的主方。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关于《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医学行业,人的身体素质分很多种多样,有肾阴虚质、阳虚质这些,也有很多人的身体素质是归属于上热下寒的那样的身体素质。

上热下寒身体素质最典型性的主要表现便是感觉上边十分的热,而下肢会十分的严寒。

上热下寒身体素质应当如何调养呢?一: 中医治疗1: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得一见也最不易治的一种人,用山参、黄芩一起治,山参治寒,黄芩治火。

一定忌嘴,尽可能不吃海产品,海货称为“阴中之阳”,这类上火下寒的身体素质最忌。

2: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容易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黄连6 黄芩9 黄苓6用沸水冲,禄特科技10水500ML开后煎三十分钟,搅拌后分二次服食。

但最好是别瞎吃一切药或是食材。

3: 一般热症还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热、肠燥、肾热一般寒症还要分有肺寒、胃寒、肾寒不一样的药品或食材功效不一样,例如:红糖姜水治疗胃寒,医治寒性造成的经痛,但治不上肾寒造成的四肢冰凉,海菜能医治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

琵笆止咳露只有之风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但是说回家還是内分泌失衡造成来的,因此,你需要先寻找症结再去医治。

4: 中草药材:散寒气,疏肝理气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补血,随后引血气下滑,并相互配合十指梳头发法和温水洗脚,让血气产生大循环系统。

临床医学上对这类身体素质的病人应依据病况的详细情况,调病的另外会兼具把身体素质也调回来,先把虚热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气血,也就是一般的上焦虚热。

而不能用单纯性的严寒药品祛火,不然会损害人体的元阳。

二: 日常饮食1: 应以平性食品主导,如面点类:米饭、馍馍;小米粥、南瓜小米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大白菜、四季豆、长豆角、番茄等,少吃羊肉、朝天椒、苋菜,以防容易上火。

确保一日三餐吃热、吃饱了、吃好,勿太饱而损害肠胃之气。

少食油炸、烧烤食物,可改成水焯、清蒸的等烹饪方法。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身上怕冷,腿脚怕凉,而上身发热,脸也发热,偶尔会口腔溃疡,有时长久不好,特别到春秋两季特别明显;这样的问题很多手段解决不了,中医一剂附子泻心汤就能解决!想要了解解决此种症状的方法,请锁定愛中医群谈谈《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 克,大黄3 克,制附子12克。

附子泻心汤适应情况:上身有热。

或者脸也发热,胃憋闷,个别多会有口腔溃疡,腿发凉、脚底发凉、怕冷,上身出汗。

中医理论认为: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

阳卫外而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附子泻心汤加减:一、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引发多次吐血,大便黑如柏油样.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苔黄腻而糙,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同时肾中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下寒现象。

用附子泻心汤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

附子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

(熬法同上)这是一付的量,服用三付后,吐血停止,大便由黑变黄后,可以变方:附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炒白芍10克、麦冬10克、白蔻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

连服12付即可。

二、感冒数月,上身热,腰以下怕风。

感冒数月不好,胸满,上身热而出汗多,腰以下怕风。

制附子6克、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3-4付即可。

三、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往往是心胃之火不降造成的。

制附子6克、大黄3克、黄连5克、黄芩10 克,干姜9克,甘草10克,白术6克,藿香3克,这是一付的量,熬法同上。

如果腿不特别怕冷,而且口腔溃疡日期比较久,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30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黄芩15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生阿胶8克(打碎冲服)。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课后福利中老年人尿道感染:特征是尿频尿热,同时有刺痛感。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诊疗中,有一类常见的病症,即上热下寒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上半身热症明显,而下半身则出现寒冷的表现,如手脚冰凉等。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分享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举例一:王女士,女,5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我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草果、附子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举例二:李先生,男,6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便秘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也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我同样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附子、肉桂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两个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关键在于分清上下半身的病理变化,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上半身的热症,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黄连石膏汤等方剂;而对于下半身的寒冷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使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这样既可以调节上半身的阴阳平衡,又可以活血温经,改善下半身的冰凉感。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

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施治方法:(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

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

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2001:
35

[
4]匡萃璋«金匮 要 略 »阴 阳 毒 病 证 探 析 [
J]
江西中医学院学
报,
2007,
19(
2):




[
5]付滨,王宝娟,高常柏“阴阳毒”考略[
J]
天津中医药,
2007,
24(
2):
130

132

(收稿日期:
2019

10

09)
« 伤寒论 » 上热下寒证 5 首经方浅析
的治法调换.«
医宗金鉴»
对此也有异议,
认为可能是在传抄
阴阳毒在东汉时期究竟属于何病,已不可考,也无法用现
过程中存在错讹,
笔者比较赞同传抄错讹之说.
代病名与之相套,临床运用时应尽量做到谨守病机,辨证
正如前文所述,阳毒和阴毒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表
论治,凡是血分有热的病证均可选用升麻鳖甲汤.如果
证,而唐代以前治疗表证多用麻黄、桂枝,因此,可以推测
参考文献
[
1]王振国 敦 煌 曲 子 词 中 的 “咏 伤 寒 ”词 [
J]
中 医 文 献 杂 志,
1995(
2):




[
2]宋耀鸿 阴阳 毒 病 证 治 之 浅 见 [
J]
四 川 中 医,
2001,
19(
5):
10

11

[
3]尤在 泾 金 匮 要 略 心 典 [M ]
北 京: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王一迪 ,唐尊昊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在中医领域,人的体质分很多种,有阴虚质、阳虚质等等,还有很多人的体质是属于上热下寒的这样的体质。

上热下寒体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觉得上面非常的热,而下肢会非常的寒冷。

上热下寒体质应该怎么调理呢?★一: 中医调理1: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遇也最难治的一种人,用人参、黄芪一起治,人参治寒,黄芪治火。

一定忌口,尽量不吃海鲜,海鲜号称“阴中之阳”,这种上火下寒的体质最忌。

2: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大黄6 黄连9 黄苓6用开水冲,附子10水500ML开后煎半小时,搅匀后分二次服用。

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者食物。

3: 一般热症也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一般寒症也要分是肺寒、胃寒、肾寒不同的药物或食物疗效不同,比如:姜糖水治疗胃寒,治疗寒凉引起的痛经,但治不了肾寒引起的四肢冰凉,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

琵琶止咳露只能之肺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不过说回来还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来的,所以,你要先找到病根再去治疗。

4: 中草药: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

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

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

★二: 日常饮食1: 要以平性食品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

保证一日三餐吃热、吃饱、吃好,勿过饱而伤害脾胃之气。

少食煎炸、烧烤食物,可改为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

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三: 生活起居1: 要注意少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的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分别相对应的是胆经、子时、鼠。

肝胆负责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此时人体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胆经气畅行。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是传统医学中针对特定体质和病症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人体上半部分出现热象,如口干、咽痛、面红等,
而下半部分则表现为寒象,如四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以下是几种
常见的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
1. 温阳散寒汤:该方剂主要用于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主要成分包括
肉桂、附子、干姜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症状。

2. 清上温下汤:此方剂旨在清热降火,温补下焦。

常用药物有黄连、
黄芩、熟地黄等,适用于因内热而上热,下焦虚寒的患者。

3. 交泰丸:交泰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上下。


成分包括黄连、肉桂等,适用于阴阳失衡导致的上热下寒症状。

4. 理中丸: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适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

5. 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适用
于肾阴虚引起的上热下寒,表现为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

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此方剂具有调和阴阳,固表止汗的功效。

适用
于因表虚不固导致的上热下寒,常见于出汗过多、身体虚弱的患者。

7.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
上热下寒,如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

【柴胡桂枝干姜汤: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

【柴胡桂枝干姜汤: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

【柴胡桂枝干姜汤: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1、肾阳亏虚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上热下寒--乌梅汤--交泰丸--沈绍功

上热下寒--乌梅汤--交泰丸--沈绍功

上热下寒--乌梅汤--交泰丸--沈绍功11,沈老师,还有一个病人,她那个是上热下寒,你这样说吧,就得吃凉的,热的也不能吃,一吃热的她就严重的呕吐,一看舌苔黄就知道,你热的就不敢吃,小便特别不好,一有点凉的就不能控制,大便比较好你这样就看她两条,第一条脸红不红?脸是不潮红?只要你白的没问题;第二看她舌苔燥不燥?甭管黄只要不燥也没问题。

你就用《伤寒论》的乌梅汤组成方剂,开药就是5个热药,2个凉药,一个补气,一个补血,加个乌梅,就这10味药,原方给她用,奇效。

如果本身就是寒热错杂,第一就是寒热错杂,我的老师四川的名医教我的绝招,你可以试试看。

但有标准:第一脸不能红,有点白,这是先决条件;第二个舌苔润不能燥。

好多怪病呀,从乌梅汤来治,从温胆汤来治都会有效的,你可试试看,很特别的方,原方就行,而且萎缩性胃炎,一般的结肠炎,乌梅汤是个很好的方子。

火热证是什么呢?有的病人就热呀、燥呀、烦呀,这叫热胜。

热盛的时候可用几个药,要用生栀子10g、丹皮10g、地骨皮10g、青蒿10g。

你觉得我看一个女的是什么?大冬天睡凉席还热,见过吗?没见过。

她最感觉好像这个肉皮是热的。

她说:“要扒皮。

”我还是第一次碰见这个,大冬天睡在凉席上,口还干。

典型的阴虚火旺,像这种就是要引火归元。

就用清热泻火的药,像我刚才给你们在前面说过的,就是肉桂少少的用一些,用1g的或2g的肉桂引火归元,引火归元她火才能降下去。

你光用一派的寒凉药,她用上去怎么着?她胃都受不了。

她说:“在北京都跑遍了,别的地方都跑遍了,治不好她这个病。

”西医说她是更年期综合症,更的啊,这就是家里人谁都没法和她睡,大冬天睡凉席,谁都不敢和她睡。

这是实证。

记住了实证里面讲了一个方子,讲了五个加减,这是今后必须记住的,温胆汤化栽,五个加减。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验案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二仙汤加减的方剂组成和作用
3.病例介绍:详述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验案
4.结论:总结二仙汤加减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疗效
正文
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证,表现为上部有热象,下部有寒象。

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二仙汤加减是一种常用的方剂。

二仙汤加减的方剂组成主要由黄芩、黄连、石膏、知母、茯苓、泽泻、木香、陈皮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理气止痛等功效,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一个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验案。

患者,女,45 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痛、口苦、口干、大便干燥,同时双脚冰凉。

经过诊断,确定为厥阴病上热下寒症。

医生采用二仙汤加减方剂进行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上腹部胀痛、口苦、口干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双脚温度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表明,二仙汤加减对于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这种方剂能够清热解毒,燥湿利水,理气止痛,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针对个体进行辨证论治,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第1页共1页。

倪海厦治疗上热下寒

倪海厦治疗上热下寒

倪海厦治疗上热下寒
初诊
女,体型肥胖。

胃口好,喜冷饮。

多梦,二便可。

额温、手温,脚凉。

小腿静脉曲张。

月经基本正常,正值哺乳期。

舌淡黄湿,脉弦缓,右脉稍大于左(左手脉稍大为正常)。

診斷:上熱下寒。

处方:
石膏3兩,知母5錢,炙甘草3錢,粳米2錢(白虎湯清陽明經熱、縮胃口)
細辛2錢,烏藥5錢,炮附子3錢(化下焦水氣)
白芍1兩,炙甘草5錢(治下肢靜脈曲張)
牛膝3錢,川芎3錢,丹皮3錢(對下肢活血化瘀)
柴胡3錢,白芍1兩,茜草3錢,川芎3錢,丹皮3錢(多夢要清肝,诸药入肝活血)。

复诊
诸证均减。

又诉产后脱肛,原方加升麻3錢、黃耆5錢。

中焦不通上热下寒的治则

中焦不通上热下寒的治则

中焦不通上热下寒的治则
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通的病症可以通过用甘草泻心汤来调理。

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通的病症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而运行不畅,肝阴不足以制阳,肝火旺盛,所以上焦热,脾虚无以生化气血,不能温暖下焦,导致下焦寒。

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溃疡糜烂,咽喉肿痛以及头面部的疔疮疖肿,腹部胀满,大便稀溏,下肢寒凉,腰部冷痛,如坐水中。

运用甘草泻心汤,打通中焦脾胃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

此外还可配合一些非药物治疗方式进行综合调理,如清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针灸、艾灸等。

中医治疗须经辨证论治,患者如有不适,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自行随意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

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

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

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

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

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

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

(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中药
针灸1.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
日1~2次。

2.艾灸: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
2次。

推拿按摩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

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1.本证多为慢性疾病,所主汤药只煎一次,取其各自立功。

服时不定数量,日三夜二,宜空腹温服。

2.本证急性发作期间,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应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
间;病人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气味和颜色等,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如果病情缠绵难愈,可配合做气功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康复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tcm/2009/20090113023235_77435.shtml
交泰丸
交泰丸现在估计没有厂家愿意生产了,干脆自己配了服用吧。

黄连15克肉桂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

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

【功用】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