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李贽音乐思想研究综述

李贽音乐思想研究综述作者:吴雅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4期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心说”、“琴者心也”等音乐思想,在我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的音乐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思想来源、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关键词:李贽思想来源音乐思想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28-02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其重要著作除《焚书》外,还有《藏书》、《续藏书》及《史纲评要》等。
他的思想及理论涉及范围较广,多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佛学、儒学、美学、史学思想等方面,也有对其整个人生发展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而他独具创新性的音乐理论及其产生的根源,则受到了音乐学界的关注。
高峰在其《李贽人生简论》一文中提到了李贽的传统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他后来思想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作者认为他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其思想构成较为繁杂,心学、禅学、道家对其思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戴峰也认为心学、禅学和道家对李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禅宗思想启示了他,使他从禅学之中吸取合理的营养,重视“本心”、“真心”,并构筑了“童心说”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作者在《论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中还提到李贽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相似,不过,作者还在文章最后指出,“童心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止于禅学和庄学。
左东岭和杨雷的《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心说》(《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则认为,李贽提出的初心、本心及真心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指人心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并与后天被熏染过的世俗之心相对。
李贽视童心谓虚净空明之体的见解,直接导源于其禅宗思想,就是以《金刚经》为基本经典的慧能南宗禅的基本观点。
因此他们赞同禅宗思想是李贽“童心说”思想产生的根源。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4、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1、儒家思想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
多年来,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学说的主流学派,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独领风骚。
74位诺贝尔得奖者及工作者一致呼吁,人类若想在下一个世纪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发展,必须学习2500多年前的孔子儒家思想。
2、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讲求礼、苦、超越。
礼:练武的人首先得知礼,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为了打人。
苦:要求练武之人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不仅要练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超越:练武之人不应该是一介武夫,要有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3、瓷器英语中瓷器叫China,也是中国的意思。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也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
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
中国许多古曲,不仅旋律优美,曲子背后还有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5、茶道精神君山银针、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树叶"以其色、香、味俱全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外国人的心。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作者:吴远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秦汉至隋唐的多元并存期和宋元明清的交融发展期,并对各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历史分期;主要特征回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先民活动中就存在着早期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
突出的例证是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吕氏春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美学名篇的出现。
相传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撰的《乐记》中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能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留下了有关音乐起源、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政治等的关系等记载。
魏晋名士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和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音乐美学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汉代出现了《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到魏晋、隋唐、宋代、明代直至清代,都出现了各自朝代立场鲜明的音乐审美意识及相关音乐美学言论。
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一样,派别林立,异常丰富。
为了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本文从初步萌生期、多元并存期以及交融发展期三个时段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以求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上古至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期,原本处于至高无上的神明地位已经明显降低,相应的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上升,而且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也已形成。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音乐实践的发展,也促使音乐审美经验的逐步提升,出现了虢文公、史伯等人思考音乐的记载,虽然他们并没有留下成篇的完整乐论,但已经提出了“和”“同”“中”“淫”“音”“心”“乐”“礼”“哀”“乐”“平和”“新声”“德音”等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音乐思想、礼乐思想与“平和”审美观的萌芽状态就此形成。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_记录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读书札记1.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导论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艺术观念形成与演变的初始阶段。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章节主要探讨这一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在先秦时期,随着原始宗教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崛起,艺术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工艺品上,体现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进入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艺术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汉代艺术注重写实与夸张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代也是艺术观念向哲学思考转变的重要时期,儒道思想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观念,深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艺术观念的发展,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艺术观念的演变。
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时,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学研究法和艺术批评研究法等方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挖掘当时的艺术品实物资料;通过艺术批评的视角,分析当时艺术观念的特点和价值。
也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以期更全面地揭示艺术观念史的演变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初创时期,也是其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这一时期艺术观念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今后的艺术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更多的艺术观念史资料,揭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人类文明之始,艺术便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印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 (解析版)

2023届三峡名校联盟2022年春季联考语文试卷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
《周易·贲卦》讲:“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
《礼记·大传》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
按照其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
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礼乐是一个与文明、文化、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关联的概念,但在根本意义上,它却是一个美学问题。
礼在个体层面涉及人行为的雅化,在社会层面涉及群体行为的仪式化,在礼器层面涉及器具审美,均具有美和艺术的意义;乐则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形式,其审美属性自不待言。
以此为背景,自西周以降,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
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人文之美作为礼乐的同义语,明显成为文野、夷夏之别的最重要标志,所谓“用夏变夷”则无非是将儒家崇尚的礼乐之美从中央之地向四方不断推展。
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不同的学派彼此辩难,相互争鸣,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一些著名的学派,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诸子百家的思想论点中,也不乏涉及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本文正是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角度出发,试析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构成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重视艺术美的感化(乐、诗、艺),倡导自然美的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社会美的教化(礼、德、仁)。
孔子的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教”。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从“保民而王”的立场出发,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乐教”。
他还强调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来使人民受到教育和感化,被后人称之为“诗教”。
在中国美育史上形成了两个美学流派,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乐”为手段,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另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
体验、审美超越、境界生成是道家美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也是它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来的活性因子。
与儒家相比,道家美学缺乏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所以说,儒道两家美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战国时期墨子则否定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与艺术的活动(音乐),即所谓的“非乐”思想。
与之类似的还有韩非子的“反美学”思想。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开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根底。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肯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有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无视物的缺乏,充实了社会美的根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缺乏;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制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无视社会变革的缺乏。
两汉在先秦根底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开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涉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开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开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新)

南省新郑市)。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
家、政治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主要代
表人物。其主要思想集中在其著作《韩非子》
或《韩子》中 。
第七章:韩非子的音乐思想
一、韩非子的文化思想精髓
韩非子的学说集法家之大成,提出 了“法”、“术”、“势”相结合,以 “法”为中心的封建君主统治观。韩非 子提出的“法”,即文法,他认为法是 除君主之外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韩非子 以荀子“性恶论”为基础,从巩固统治 阶级的利益出发,主张坚决采取镇压的 手段,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 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如何 ?”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 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 乐由古之乐也。” • 曰:“可得闻与?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墨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在其著作《非乐》 、《三辩》中。他承认音乐的美感,而否 定其社会功能,其思想夸大了音乐的危害 性,对音乐的社会作用进行了贬低。墨子 反对统治阶级的享乐,但仅仅靠“非乐” 的思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他思想的 局限所在。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 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 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 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 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 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 也。
第六章:墨子的音乐思想
二、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非乐 ”
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试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音乐思想聚集下的音乐发展

27神州文化试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音乐思想聚集下的音乐发展何文玉天津师范大学守,守国之魂。
创,创国之力。
——题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发展,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音乐的发展,是最快最复杂,传播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
音乐的更新速度之快,让社会大众似乎忽略了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前进。
传统音乐的教化娱乐作用也一点点被遗忘,当社会大众发现传统音乐与我们渐行渐远时,想要弥补挽留,但大多举动却无济于事。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抓住传统音乐离去的尾巴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倡乐”“非乐”等音乐思想集聚,音乐处在一个极具争议的时代,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学派之间形成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
在音乐方面他们之间既有争辩,又相互促进;既有排斥,又相互借鉴,形成了音乐研究上的繁荣景象。
在这种环境之下,音乐的实际作用被放大,那一时期的音乐也被称作最具有争议但又最有意义的创作,无论时至何时,那一时期的音乐都具有超高的艺术教育意义。
这也是为何当今开始保护传统音乐的一个缘由吧。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以一个简单的角度去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对音乐的评判,儒家和是墨家对音乐的态度最为明显的。
其中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美”“善”合一,《乐记》说:“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孔子将音乐作为教化的重要手段其次他主张“礼”“乐”,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
乐成为追求“仁”的力量,由此想象,当下音乐应当注重时代意义,不该被情爱歌曲占据。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

第七章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 设计
• 中国美学: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总称。指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所追求和表现的中国人 的宇宙观、人生观,中国人审美心理特征 和推举的艺术精神,中国美学的价值观念 和心灵体验,中国艺术的意境营造与鉴赏 特征等原理。 • 中国美学表现为儒家美学的突出创造新变 流动,道家美学的齐同万物,《楚辞》的 烂漫美学,禅宗保任圆成的境界美学等形 态。
• 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提出“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命题,触及自然美同社会生 活的联系,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 说。 • 在“中庸”原则基础上,崇尚“中和”之 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 美学批评的原则。 • 重视艺术与美的社会作用,重视美育的重 要性,为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思 想家。其创立的儒家美学,成为中国古典 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
•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人格美 同样能引起审美快感。 • 提出“以意逆志”的命题,包含着对 艺术欣赏特征的认识,主张“观水有 术,必观其澜”(《孟子.尽心上》), 涉及欣赏自然景物的形式美问题。孟 子美学作为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对后世颇有影响。
庄子的美学思想
•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 • 家贫,曾借栗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 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 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 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的 不满和蔑视。继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 的观点。
•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原句出 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从美学角度讲,“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 状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和”是一种 已发的合宜状态,人性发于感情而和于礼 节法度。只有做到“适中”,才能达到中 正平和的审美态度和天地阴阳二气平衡协 调之美。
七年级上册道法期中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道法期中重要知识点道法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七年级上册道法期中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道法课程的核心在于思想的传承和延续,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则是道法学习的重点。
具体来说,以下几种思想应当掌握:1.儒家思想:关注人性,主张仁爱和智慧,秉承社会规范,以礼治理国家社会。
2.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主张放弃浮躁、追求自然、安静和清净。
3.墨家思想:强调爱人,主张天下为公,反对战争。
4.法家思想:注重法制,主张以法治国,规矩优先于人情。
二、道家思想1.道家基本概念:天道、道、德、无为、自然等。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莫邪等。
3.老子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本源、天道自然,提倡德与道的合一。
三、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诗、书、绘、印、音乐、舞蹈、戏剧先后曲调、园林和政治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崇尚和平、求真、重合作、重道德和人文主义。
四、孔子和《论语》1.孔子和《论语》的背景和历史:社会动荡,伦理伤害,社会需要新的道德标准,孔子致力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2.《论语》的主要思想:中庸、仁爱、忠诚、尊重长者等。
五、中国传统美学1.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容:平衡、简洁、自然和精致。
2.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四君子、四艺术之美、皮影戏、京剧等。
六、道法课程重点考点1.道德品质:如何知道好与坏,重视仁心和责任感。
2.公共事业:自治、国家、公平和权利。
3.行为规范:社会制度、家庭和其他关系。
4.传统美学:艺术之美和审美能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七年级上册道法期中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大家在备考的时候应该重视,通过巩固基础知识和重点考点的掌握,同学们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159891 音乐论文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从人类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经理了漫长的过程,受不同的历史背景、区域文化及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音乐既体现出相同点,同时又存在差异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音乐趋于融合,音乐艺术也突破了国别的限制,逐渐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艺术也走向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路,基于此,对中西音乐美学进行对比研究是有必要的。
1、中西音乐结构及形态差异差异1.1音乐语言的结构形式中国音乐语言,在形式上比较简略,而偏重的是心理。
谱本的形式比较多样,一个谱本可以有不同的演奏法或记谱法,乐句化比较自由,表演者可以随机变化,节奏弹性非常大,音乐语法结构相对开放。
而西方音乐语言在形式上相对较为严谨,具有清晰的音乐材料主题句和和声调性的逻辑关系,唱法严格按照句法结构,音乐语法结构较为封闭。
就音乐语言的操作而言,中国音乐以口传心授为主,西方则注重对原作的解释。
因此,在音乐流派及风格的体现上,中国音乐的分类概念更加明晰,而西方音乐则体现出同构记谱艺术对作曲家流派的区分。
1.2调式差异西方音乐调式由四音音列构成,不同样式的三种四音音列构成十二个调式,至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为大调和小调,二者的相互渗透又演变为和声大调及和声小调。
而中国音乐调式由五声调式构成,简单明快,体现主国人追求简洁、以少胜多、删繁就简的心理;而西方国家则追求精密、细致的特点。
1.3旋律与和声的发展差异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旋律比较单一,属于单调音乐。
这种风格在西方音乐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也同样如此,直到十七世纪,西方音乐呈现出多声部演奏加和声的音乐形式,这也使得和声在音乐发展中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但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对和声的应用非常少,尽管经常配合复杂的打击乐演奏,但是没有形成西方音乐的规模与和声效果。
1.4节奏形式差异中国音乐的节奏比较自由,变化性强,没有固定的规则,尤其是在乐曲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常采用散板式非均分律动节奏。
2021年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
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
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迭,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
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
“里”字从田从土,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
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
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仪礼·士冠礼》中提到有“乡先生”,郑玄注说:“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
”之所以叫“先生”,是因为他们兼任着乡间的教育。
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
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
宋之理学大家如二程、陆九渊、朱熹等,无一不是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
宋吕大防兄弟四人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
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李泽厚《美的历程》精析

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 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 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 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 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 百花齐放,充满忧伤 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 九章讲的是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学。宋词元曲子昂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 值。第十章讲的是明清时期的文艺。从昆曲到京剧再到小说都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 的艺术美。这大概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我读的不是很透彻,但也从其中得到一些 基本的美学知识。
图文结合赏析
书法——线的艺术 1.甲骨文 象形 由写实到模拟 开辟了汉字形体独立发展的道路
2.金文 殷代金文:尖利直拙
周代金文(毛公鼎):圆 浑沉雄
3新石器时期:抽象的几何纹样 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 形、锯齿纹种种
名家论《美的历程》
冯友兰—— “《美的历程》是一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 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 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甚佩,甚佩。”(冯友兰《谈〈 美的历程〉——给李泽厚的信》,《中国哲学》第9辑,1983年)。
结束语
《美的历程》是一部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学著 作,但是我们在欣赏其内容的同时,也应该注 意到它在语言上所达到的高度。《美的历程》 描绘的是民族心灵精神的历程,阐释了民族精 神的演变和内涵,是一部心灵的鸡汤。
作者自述 李泽厚称自己的生平有两样最满意,“一是写 了30年的书,那么多人读,而且现在也有人 读。”第二个满意就是去美国之后适应全英文 教学的环境。 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十余万字薄薄 一册,却让无数青年夜不能寐。文本简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鉴赏和问题研究论文(共5篇)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鉴赏和问题研究论文(共5篇)>第1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力作鉴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音乐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不可分割的精神基础,并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由于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也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
而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音乐,可以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对其理解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作为现代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并在深刻理解它的同时能够将它继续传承下去?这已经成为了众多音乐学者时下最关注的话题。
而《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的出版,可谓集合了历史、人文与生命科学等方面,以审美的观点全新阐释了中国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是近几年学术界中具有较高含金量的音乐欣赏类书籍。
本书作者刘承华,南京人,1953年生于江苏滨海,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现为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等。
他的学术著述:《文化与人格——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2001)、《品玩人生》(1993)等都极具学术价值;并发表美学、音乐、文学、哲学论文70余篇。
而《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也可以说是他这几年研究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概述,以便音乐爱好者们能够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的美韵。
《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包括两篇序言,前言、内容和后记,其中的前言和后记阐明了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由于长期以来音乐教育总是“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将音乐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
”“但是,音乐恰恰不是某种标准化的科学产品,不是可以用某种统一的理论模压成形的。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音乐的最本原的动力正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1]因此作者认为对音乐的阐述要从文化入手是现在中国音乐教育和审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作者:郭紫晔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在奴隶制社会中,早期的原始乐舞更多的在反映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以及巫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直至先秦时,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逐步从奴隶社会中解放,音乐思想呈现出“诸子蜂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昌盛的现象,后世中国传统音乐也利用这些思想加以发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分别以时间及音乐形式为线索,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表现。
关键词:先秦;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0-02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根据意识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带有一些神学唯心主义色彩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是殷商与西周奴隶主贵族因为相信“天”“帝”形成,主要通过巫术或占卜,以及当时人们祭祀活动中的乐舞表现出来;二是春秋时代出现的一种思想,要求音乐为生产和人们生活服务,并带有早期阴阳五行思想雏形的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出现了唯物主义色彩,代表特征为古琴以及古琴音乐的出现;三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礼记·乐记》及《乐论》集大成,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道家、墨家、法家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中反“礼乐”的斗争,其思想的核心便是“礼乐治国”;四是战国末期形成了强调“天人感应“五德始终”并与儒家思孟学派唯心主义“天命”论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的后期阴阳五行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从原始乐舞到周朝的礼乐制度原始乐舞是指远古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强调自娱性,也常与巫术、宗教相结合。
作为初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原始乐舞或可说是当时人类一切精神活动例如哲学、艺术、宗教等赖以生息发展的土壤。
常见的乐舞包括《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分别反映了原始人类与旱灾、水灾作斗争及原始农牧的生活。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刻意义和广泛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和诸子百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天下为公”,倡导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人
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思想则强调道德无为,注重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自然的和谐,推
崇“以柔克刚”的理念。
佛家思想则主张“涅槃即是理想”,强调消除纷争和烦恼,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诸子百家思想则涵盖多种思想流派,包括墨家、兵家、法家、名家等,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思想深邃、价值观高尚、美学意蕴丰富等。
中华传
统文化的思想深邃,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中华传统
文化的价值观高尚,强调人的尊严和社会公正,倡导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中
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丰富,涵盖了音乐、绘画、文学、戏曲等多个方面,反映出中华民
族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在面对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科技的冲击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人们回归内心,寻求
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够为今日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例如,中华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思想,可以引导现代社会建立更加人
性化、和谐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作者:发论文找360期刊网网址:/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
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
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
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
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
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着作。
《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乐情篇》)。
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
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
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
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
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
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
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
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
道家不仅主张自然之美,而且追求境界无限,因此在音乐上就追求”神余言外“和”弦外之音“。
同一时代一首咏梅诗句,可和此曲对照,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梁、陈人何逊)。
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昧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名,生于鲁国。
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
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
墨子禁止音乐。
墨子再三强调:”为乐,非也!“意思是,”从事音乐活动是不应该的啊!“
墨子说:”如果是对百姓有利的,那么我是不敢禁止的。
“战国时代的君王为了追求糜烂的生活,而大兴歌舞。
为了制造乐器而征用大量材料,为了追求音乐的享受而把劳动力男性抓去跳舞和乐。
而那种华丽的音乐却不能使百姓得到任何好处,所以墨子极其痛恨这种”音乐吃人“的现象,反对由于对音乐的需要而阻碍生产,坚决要求禁止音乐。
此外,儒家宣称音乐可以消弭祸端,使得人们变得高尚,国家昌盛。
墨子针锋相对地指出:音乐不能解决当时的三大问题——老百姓没有食物、缺乏衣服、没有休息时间。
此外,音乐不能让骗子的人停止欺诈,不能使强大的停止欺凌弱小的,不能消除战争,不能让那些贵族停止对平民的蔑视,不能消除盗贼。
所以在当时,墨家认为音乐是必须被禁止的。
墨家音乐美学思想存在了一段时间后就消亡了,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仍以儒道二家为主,联系方式:400658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