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详细大纲(附新课改内容)
2014年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部分详解(精心整理)
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二)心理学1.小学生认知发展(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
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
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二、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时间。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二)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三、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臵要相对稳定。
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2014年福建省招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纲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一.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教师职业道德(Ⅰ)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概念: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做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的作用;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示范作用;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基本内容: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
(Ⅱ)加在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途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方法:加强学习,躬身实践,树立榜样,学会反思。
(Ⅲ)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Ⅳ)《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学及其发展定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研制教育活动的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
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把教育看做是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把“诗”、“书”、“礼”、“乐”、“春秋”当做主要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上主张学思结合、文以载道、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等原则和方法;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一套学习过程;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出长善救失、防微杜渐、潜移默化、立志、力行、内省、慎独、去私解弊、意志锻炼等原则和方法;提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践履,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
(一)教育心理学。
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 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1. 绪论。
动,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同时,美国教育心①一、初创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理学重视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注。
1913—1914 年,四、完善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0 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人类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布鲁纳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的本性;第二,学习心理;第三,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的著作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教育问题。
研究。
二、发展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20 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 1924 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 年代育心理学》教科书。
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 40 年代,佛洛伊德的理论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领域。
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所接受。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年)经典习题1.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及新课改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比较全面)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⑴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⑵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⑴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布鲁纳:(1) 主动性研究 (2) 反思性研究 (3) 合作性研究(4) 社会文化研究 (5)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部分
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部分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教育心里学部分一、教育心里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沦、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聘教网最好的教师招聘网(一)学生的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教育学原理三、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四、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六、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自主性,灵活性,参与性,差异性(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014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小学版--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具体包括: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二、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三、社会心理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一)确定心理事实;(二)揭示心理规律;(三)揭示心理的机制;(四)揭示心理的本性二、心理学的门类:(一)基础领域;(二)应用领域三、心理学的作用:(一)心理学的理论作用;(二)心理学的实践作用第三节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5、个案法第四节心理学发展历程一、心理的发展历程(一)心理学的萌芽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于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二)心理学派别: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二、当代心理学现状:1.人本主义走向;2.科学走向;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第二章感觉本章结构图一、感觉概述(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作用: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分类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2014年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
2012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测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和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使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和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和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和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和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和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浙江省2013.2014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 完整版整理资料 最新大纲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3单元复习提纲
十三单元复习提纲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的目的为了营造和维持一个积极想、建设性的学习环境。
课堂管理的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参与;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课堂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1、增加参与;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1、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与评价的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影响课堂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参与式、监督式);2、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的规模、班集体的性质);3、学生的责任感;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群体:基于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也称团体。
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正式群体:由教育局行政部门明文规定,其成员有固定的正式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组织地位。
正式群体形成的三个阶段:1、松散群体阶段2、联合群体阶段3、集体阶段松散群体:指学生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联合群体:群体的成员已经有了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往往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不仅对每个成员具有个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2单元,复习提纲
十二单元复习提纲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前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注意:1、避免堂而皇之的语词;2、使行动适于目标;3、确保测验与目标有关。
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认知目标包括: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情感目标包括: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包括:1、知觉;2、模仿;3、操作;4、准确、5、连贯;6、习惯化。
陈述教学目标:1、行为目标的陈述:(1962年,马杰)指用可观察和可测试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也可称为作业目标。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陈述良好的行为目标需要具备的三个要素:1、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2、产生条件,规定学生产生行为的条件;3、行为标准,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的陈述:(格伦兰)即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还需要列举反应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应符合: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能反应学习结果的层次。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为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任务分析主要涉及:1、确定学生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性条件。
使能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前提条件的知识或技能被称为子技能,以对它们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目标就叫做使能目标。
支持性条件:指那些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的因素,一是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动机;二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学中的九个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供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知识;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2014最全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概述第一节一、填空题代表人物分别是托儿诺与劳动起源说三种说法,心理起源说、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1.沛西·能、孟禄、前苏联教育学家。
其中劳动起源说又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符。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2.从教育系统赖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3.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程来看,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道统性、特征为教育的阶级性、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4.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
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5. 6. 西周时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孟子》、《中庸》、,即《大学》“五经”、宋元明清教学的基本教材与考试依据是“四书”7.。
《春秋》、《易》、《礼》、《书》、,和《诗》《论语》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教手中。
8.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
9.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立学校。
10.11.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2.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
13.二、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1. 一种途径。
包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与心理学复习大纲
[转] 整理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详细大纲(附新课改内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详细大纲(附新课改内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