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择校时考虑的地域因素分析
择校时考虑的地域因素分析引言在选择学校时,地域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地域因素涉及到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文化、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和可就业性等角度,分析择校时考虑的地域因素。
1. 地域特点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例如,城市学校通常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而农村学校则更注重学生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技能培养。
此外,地理位置的优劣也会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能有更好的科研和实践机会,而山区学校可能受限于交通和资源条件。
2. 经济发展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情况。
发达地区的学校通常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
此外,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
在经济繁荣的地区,学生可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
3. 教育资源学校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是选择学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科研机构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有重要影响。
一所好的学校通常拥有丰富和先进的教育资源,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
此外,学校所在地的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可就业性学校所在地的可就业性是选择学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生规划和发展。
学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更多、薪酬福利更好的地区就读。
此外,一些地区的就业市场可能对特定专业的需求更大,这也会影响学生的选择。
结论在选择学校时,地域因素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和可就业性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选择学校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期望做出合适的选择。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的因素分析【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
这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为例,分析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特征,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引导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引导机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
目前“市场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基本形成。
然而,由于大学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岗位又很有限,供给大于有效需求,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这里的就业难是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些东部发达的区域呈现“人满为患”的情况,而另外一些西部较落后省市的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
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选择长期持续下去的话,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要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和影响本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可行性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和特征分析(一)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我们把全国分成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经济地区。
四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
西部地区则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内蒙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浅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新文档
浅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历来是社会的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 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 万人。
①如此规模的就业大军涌入全国各地的就业市场,必然对当地的就业现状和结构产生影响。
但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和择业倾向受到宏观和区域经济、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多重影响,本文就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从当地区域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分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区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舟山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海域, 2009 年跨海大桥开通之前,人和车辆必须通过摆渡的方式才能进入舟山本岛,这在客观上造成舟山与大陆经济相对隔离的状态。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2009 年底舟山跨海大桥正式开通, 2011 年 6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篇章。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前,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地成长和就学,当地的人文和地理环境自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终身性的影响。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及 21 世纪初,舟山在经济和人文环境上相对落后。
因此,舟山学子普遍有着离乡情节,渴望到全国一线城市去打拼自己的学业与事业,毕业后也愿意留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工作。
但随着舟山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就业及生存压力的加剧,舟山籍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在逐年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返乡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据舟山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2003年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不到 50%,2005 年达到 75%,2006 年达到 80%,2011 年则高达了 87.8%。
正是因为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和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使舟山未来的经济前景看好,才能吸引优秀的本地学生返乡就业。
2区域因素对当地就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中所指的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就业的职业结构。
所谓职业结构,指就业人口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布。
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职业结构特征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劳动者的倾向性选择,在这一点上,每个地区特有的地域和文化因素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重点关注。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相比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更愿意去大城市,二是大城市的需求逐渐饱和。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困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也逐渐由原来的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大幅增加,大量毕业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涌入社会。
这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使得企业招聘的门槛随之提高,导致人才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地区不均衡、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等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就业等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找到改善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需要先了解探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帮助高校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一)社会因素1.从社会经济角度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预期越来越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正在寻找更高的薪水、发展机会和更稳定的工作;加上成功的学习,在还没有付出劳动时,已经产生了丰硕的期望,然而雇主的实际要求和期望比自己的能力高,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期望产生了落差感。
其次,社会环境竞争非常激烈,每个行业都充满了竞争,就业市场又呈现出高学历人才饱和的状态。
同时,大多数学生风险意识太强,不愿意去冒险,缺乏创业的勇气,从调查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会选择创业。
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各方面因素(可编辑)
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各方面因素(可编辑)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社会因素,有些是个人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大学生的就业首先看重薪资和生活水平,其次看重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性。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此外,发展型城市和经济带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较高。
此外,高校所在城市的就业市场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之一,因为这些地方有优秀的企业和机构,与高校合作就业机会很多。
其次,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
优秀的企业和机构对学历和经验要求较高,这对就业新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许多企业和机构在选择新员工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校园招聘。
因此,与大学就业市场紧密相连的地区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此外,就业环境、住房、房价、治安等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的选择。
第三,个人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之一。
有些大学生出生在城市,对城市的文化和环境比较熟悉,他们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并选择留在城市就业。
相反,有些大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和文化不太适应。
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乡或去其他乡镇的城市就业。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的情况来决定选择哪个区域的就业机会。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一、弱势因素分析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有着结构性矛盾。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度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有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水平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水平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
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升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服务水准浅等,导致在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
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水准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学生就业观点需要转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有就业观点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点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另外,因为传统观点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与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与原因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差异。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就业机会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企业和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例如,一线城市以及经济特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因此吸引了大量毕业生前往就业。
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二、教育资源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也是造成就业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高校数量、质量和专业结构的差异。
发达地区拥有更多高水平的高校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
与此相比,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数量有限,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使得毕业生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也是引起区域就业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业生通常会选择就业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地区。
一线城市和经济特区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毕业生和热门专业的人才。
这种人才的聚集进一步增加了这些地区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人才外流的情况,导致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以及吸引人才的优势,成为较多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首选。
而相对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和人才外流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以减少区域之间的就业差异,实现毕业生的更好就业。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不同的区域,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问题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区域差异性不仅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与当地的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这些地区往往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
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企业入驻,为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而且,这些企业通常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前来就业。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薪资待遇较低。
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制造业、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在当地可能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二、产业结构的差异与大学生就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高。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杭州的电子商务产业等,这些行业对金融、经济、计算机、传媒等专业的大学生需求量较大。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则以重工业、农业为主,对工科类、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多。
但由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提供的就业岗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期望。
三、政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政策环境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落户政策、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
比如,广州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额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资金。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回流,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但由于政策的落实力度和宣传推广不足,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均衡;二是行业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三是学历层次和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市场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对于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条件、薪资等方面的要求过于苛刻,导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一些毕业生过于追求稳定,不愿意去创业或者接受灵活就业,也导致了就业难度增加。
三、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一些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使得企业不愿意招聘这些缺乏实际经验的毕业生。
四、求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在求职过程中,一些毕业生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对于薪资待遇、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经验了解不够充分。
五、企业用工歧视现象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用工歧视现象,比如对外貌、年龄、性别等进行限制,或者要求工作经验等硬性条件,使得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这种歧视现象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六、高校教育质量不高高校教育质量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七、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家庭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较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能够更容易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而一些家庭背景较差的毕业生则缺乏这些资源,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来寻找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摘要:运用课题调查资料,对影响我省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云南省三大产业发展对就业的不同吸钠能力,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云南省;大学生;就业一、影响我省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第一,就业的地域性因素。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相对集中。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较多的学生选择留在昆明就业或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实现就业,这部分毕业生占调查对象的52.78%;同时有26.53%的同学表示哪有合适的工作就去哪,这说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为实现就业,已有了较强的流动意识,这对于有效解决大学生供求的区域失衡是一个利好的信息。
问题是各人才需求地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把自己需要的人才吸引过去并留住他们。
第二,就业部门结构趋同化问题突出。
从《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省内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的通报》统计情况看,我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除灵活就业、升学及其他去向外,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科研设计单位、高校及其他教学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国有公司或企业、部队等行业和部门。
我省大学毕业生们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与全国大学生反映出同样的价值取向,导致有业不就现象出现。
我省失业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属于选择性失业即地域性、观念性失业。
第三,就业观念与就业选择中多期望值的矛盾。
从问卷分析的结果看,选择职业时,大学生最看重的是个人未来的发展与晋升、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也是重要的因素。
工作的稳定性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与之前就业观念的选择结果出现矛盾。
这反映出大学生求职时对如何在上述诸多目标中寻求平衡点的考虑并不充分,就业选择中多期望值矛盾的存在,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第四,获取求职信息的局限性。
调查反映出,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互联网、社会招聘会。
校园招聘会位居首位,说明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主要还局限于校园内,与此相联系,大学生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的主要信息也是职业需求信息。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环境及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具有活力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顺利、合理地就业,对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并且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以至思想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之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情极其复杂。
就经济而言,地区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多级技术水平并存,企业制度处于调整变革之中,产业结构处于大的变动之中,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要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
知识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知识型经济在产业经济的增长中,主导作用日益明显;2、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构成的全方位变化;3、知识经济将促进企业重构;4、知识经济的兴起必然引起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
我国的产业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产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有一定差距,不太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来临造成的产品迅速更新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生产过剩并存的局面;2、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理想;3、产业素质和企业结构不太合理,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多样化、精密化和高层次的要求;4、产业间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知识经济时代将表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区域发展中的特征:由于通信网络的便捷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知识尤其是新的技术创新的传播和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极大程度地消除了区域的人为隔离和时间空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1、知识一经产生,即可不花费或少花费成本为大众所了解和利用,因此,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依存性得到加强;2、知识经济下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支柱产业和完全基于知识的第四产业,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主要依托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要拉开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各区域如何选择适合本区域资源条件并能形成竞争力的新兴产业;3、与工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不同,知识经济更依重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大学生就业与地域选择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与地域选择的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地域选择。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地域选择的因素,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决定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因此吸引着大量的毕业生前往就业。
例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各类行业中都有着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往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二、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前景也是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通常会关注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并选择就业机会较多且具有潜力的行业。
例如,近年来信息技术行业、互联网行业以及新能源行业等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往就业。
因此,大学生在地域选择时也会优先考虑这些行业在目标地区的发展情况。
三、生活成本与福利待遇生活成本与福利待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和福利待遇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的考虑因素。
一些发达城市虽然提供了较高的工资水平,但同时伴随着较高的生活成本,导致大学生在考虑到财务状况时需要做出权衡。
同时,一些地区也会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如购房补贴、医疗保险等,这也会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点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教育资源和科研环境教育资源和科研环境是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点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优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机遇,这对于一些志向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吸引人的。
同时,一些地区还提供了较好的教育资源,如一流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设施等,这也会吸引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在该地区就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域的因素众多且复杂,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前景、生活成本与福利待遇等方面。
而对于每位大学生来说,最佳的就业地域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来做出权衡和决策。
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地域因素及其影响
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地域因素及其影响地域因素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就业前景,还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域因素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
一、就业前景与地域因素地域因素对就业前景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点。
一方面,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造就了不同专业就业机会的分布。
例如,发达地区的金融、科技等行业相对发达,可能为相关专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可能更侧重于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为相应领域的专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城乡差异也会对就业前景产生影响,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农村地区则更多依赖于农业和乡村产业。
面对这样的地域差异,大学生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
如果大学生将来希望就业地点与家乡较近,他们可以选择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如果希望追求更广阔的就业机会,选择热门的专业或专业技能更为重要。
二、生活质量与地域因素地域因素还会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成本等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舒适感和生活负担。
首先,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于有些人来说非常重要。
有的人更喜欢四季分明的地区,欣赏不同季节的景色;有的人则更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热爱阳光海滩。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可以考虑到自身的喜好,并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和环境的专业。
其次,生活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地域因素。
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相差较大,例如,一些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租房、交通等费用相对较贵;而一些偏远地区的生活成本则相对较低。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需考虑到适应该地区的生活水平,以免生活负担过重影响学习和个人发展。
三、建议针对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地域因素及其影响,我有几点建议:首先,大学生应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明确自己的就业规划,并选择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
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为了解广东培正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意向及其有关影响因素,对广东培正学院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了一定的特点和趋势,因此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建议。
标签: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影响因素1研究背景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改善人才流动机制是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直接关乎人才流动。
解决这一问题能够促进不同区域之间人才的协调发展,否则将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区域配置失衡。
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引导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还可以帮组政府引导大学生在地区之间合理的有序地流动,从而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高校就业情况中国社科院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略低于2014届(92.1%)。
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高职高专为91.5%。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2017年大学生就业率整体稳定细分专业差异较大。
由广东培正学院2017年招生简章中可知,2006年-2016年广东培正学院总体就业率与初次就业率走势近十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图1)。
广东培正学院官网设立招生就业办公室,并设立社会招聘信息模块,帮助引导学院内大学生进行实习就业等工作,并在校内设立开展就业类比赛,有助于学生在竞赛中了解学习更多企业知识,并可以得到合作商暑假就业实习机会,此类竞赛有助于广东培正学院学生在校内提高就业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就业。
3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面对广东培正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毕业生,采用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形式。
共发放回收问卷200份。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作者:张田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9期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区域性差异越来越明显,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难以留住人才,从而也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越发的不发达,这种恶性循环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本文选取作者所在的宿迁学院为例,分析其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
一、区域的划分宿迁学院生源都来自江苏省,对于江苏的区域划分,有两种方式:一是官方划分法:即按江苏省统计局编订的《江苏统计年鉴》将江苏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
另一种划分方式即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划分法,即将苏南和苏北作如下划分:苏南即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在内的五个城市;苏北即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扬州、南通、泰州在内的八个城市。
本文采用的是传统的民间分法。
二、就业区域流向现状分析宿迁学院七系2013届毕业生共521人,其中461人在江苏省内就业,其余60人分布于全国其他地区就业,我们这里选取461个在江苏省内就业的学生作为总体的样本。
经过统计分析,宿迁学院2013届毕业生生源地为苏南的共249人,其余272人生源地为苏北。
461个在江苏就业的学生,其中323人在苏南就业,另外138人在苏北就业。
上述数据显示了在苏南就业的人数要高于生源地是苏南的学生人数,另有数据表明,苏南大部分的学生都返乡工作,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苏北的学生也前往苏南工作。
三、就业区域流向原因分析1. 经济原因。
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薪资待遇问题,相对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相对而言工资也更高一些,发展空间也更大,对于应届毕业生这些无疑都是巨大的吸引力。
2. 生源地因素影响。
七系共有249人生源地为苏南,毕业之后这部分学生自然会选择回家或者是在临近家的周边地区找工作,因为这样既可以有更多的人脉资源,就可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降低他们的就业成本。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环境因素人们生活所在地的软环境,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就业观念、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当地的高等教育水平等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
中国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人类发展八大社会发展指标看,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我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对毕业生的流向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1.区域的生活质量那些在社会软环境方面令人满意的地方才会使人留下来长期生活和发展。
生活质量是大学毕业生们选择自己的就业流向时,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市的居民收人、居住质量、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人居环境、就业率等”都是考察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很显然对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社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有影响作用。
2.地区的就业观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各地社会观念的差异,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就业观念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比较开放,对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比较轻微,而且社会舆论对于各种就业的价值取向比较包容。
只要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职业成功,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反,在就业观念偏保守的地区,对职业区分比较看重,只有那些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等所谓“主流”单位就业才会得到认可。
这种保守的就业观念限制了人才潜力的发挥,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进而削弱了区域的就业吸引力。
3.高等教育水平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本科招生量。
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为大学生在就业流向区域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正是这种学习迁移消除了人们迁移的障碍。
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在毕业时绝大部分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教育水平发达、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流向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量因素。
不同的就业地区会对毕业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毕业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优质企业和行业,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因此,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往往能够更快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其次,就业地区的产业结构对毕业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选择在产业多元化、发展前景好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产业体系,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选择在传统产业比较单一、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能面临着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
此外,就业地区的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会对毕业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选择在生活环境优美、教育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工作幸福感。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
相比之下,选择在环境恶劣、公共服务不完善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能会面临着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影响其职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
只有在合适的就业地区,毕业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品质。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毕业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地理环境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就业机会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地理环境对就业机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交通网络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以下将讨论地理环境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理位置是一个地区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程度。
一个地处主要交通枢纽的城市,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通常会吸引大量的外界投资和外商企业的设立。
这些外来投资和企业的到来,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上海和深圳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国家级开放经济试验区,在吸引外资和吸纳人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相反,远离交通枢纽的农村地区或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人们往往不得不外出谋生,加重了城市的人口负担。
其次,气候条件也对就业机会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一些地区由于天气原因,某些产业相对发达,从而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例如,北欧地区凭借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发展了林业、渔业等行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而在炎热的地中海沿岸地区,旅游业、农业等也因气候因素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在气候恶劣的地区,比如极地或沙漠地带,由于条件限制,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往往只能从事当地少数适应性强的行业。
资源分布也是地理环境对就业机会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地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和就业机会的差异。
例如,以石油资源为例,油田地区通常会有相关的石油开采、炼化及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也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分配。
因此,资源的差异导致了就业机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
最后,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也对就业机会产生重要影响。
交通网络决定了各地区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人流的便利程度。
交通便利的地区通常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形成了就业机会的集聚效应。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归属感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的研究杨洪垒,王鲁,吕晓晓,刘信钰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籍贯在二线、三线的城市的大学生(不考虑籍贯迁移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愿意呆在籍贯所在的省份工作。
本文主要从城市归属感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两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地域选择意愿,研究大学生是否愿意留在籍贯所在的省份工作,以及分析影响他们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引导大学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就业,并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依据。
本文的城市归属感主要研究大学生对家乡的城市归属感。
关键词:城市归属感城市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AbstractKey Words:sense of belonging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university student;regional employment selection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团体成员,占据着我们人数的一大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队伍每年都在不断的持续增长。
截止到2014年9月1日,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增幅4%。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再次增加,达到750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人才主力军,更是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重要。
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毕业生人数持续上涨,2014年就业更加困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三线城市就业形势都不是很乐观。
在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文研究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参考,也为招聘单位提供参考。
党也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多次重要会议中提出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各方面因素(可编辑)
摘要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存在大量“有业不就”的现象。
我国的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个大学生自身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
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城为例,针对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问卷调查,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问题。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
分析在当前社会状况下,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利用自身已经拥有的资源来正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区域,给出大学生应当怎样合理的选择自己就业区域,以及国家、院校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区域。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松江大学城;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引言松江大学城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它位于上海市松江新城区的西北方,总占地约为8000亩,。
目前松江大学城包含七所大学,分别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
随着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就业区域选择失衡问题又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核心,大学生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省市的青睐,造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引进人才,而经济发达地区人力供给又相对过剩的局面。
就业区域选择过于集中使得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显著,引导应届生正确选择就业区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城市分类和本文调研方法(一)城市分类本文随机抽取松江大学城2014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以被调查大学生的生源地和就业区域选择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笔者按照2012年各省市的地区GDP以及年末总人口,对我国城市分类,并以35个主要城市为例进行划分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搭建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平台,尤其是吸引高素质学子的返乡就业,一直是地方政府在人才政策上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舟山地区为例,分析了地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就业结构数据指出了当地就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因素大学生就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79-02
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历来是社会的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①如此规模的就业大军涌入全国各地的就业市场,必然对当地的就业现状和结构产生影响。
但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和择业倾向受到宏观和区域经济、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多重影响,本文就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从当地区域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分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区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舟山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海域,2009年跨海大桥开通之前,人和车辆必须通过摆渡的方式才能进入舟山本岛,这在客观上造成舟山与大陆经济相对隔离的状态。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2009年底舟山跨
海大桥正式开通,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篇章。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前,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地成长和就学,当地的人文和地理环境自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终身性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舟山在经济和人文环境上相对落后。
因此,舟山学子普遍有着离乡情节,渴望到全国一线城市去打拼自己的学业与事业,毕业后也愿意留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工作。
但随着舟山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就业及生存压力的加剧,舟山籍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在逐年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返乡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据舟山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2003年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不到50%,2005年达到75%,2006年达到80%,2011年则高达了87.8%。
正是因为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和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使舟山未来的经济前景看好,才能吸引优秀的本地学生返乡就业。
2 区域因素对当地就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中所指的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就业的职业结构。
所谓职业结构,指就业人口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布。
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职业结构特征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劳动者的倾向性选择,在这一点上,每个地区特有的地域和文化因素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一项针对舟山海岛人群的个性倾向性考查的研究表明,舟山人在就业方面有明显的求稳定心理,社会地位较高、经济收入
比较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是人们比较向往的职业。
2.1 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上看,全市的劳动力资源中中青年人口比重较低,15-29周岁的占28.4%,②居浙江省倒数第三,仅比丽水和衢州略高。
这表明全市的年轻劳动力后备不足,劳动力主要依靠外来劳动力补充。
2.2 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
从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来看,全市就业人口中,大学(大专及以上,下同)文化程度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13.22%,高中(含中专)占13.76%,初中占42.98%,小学占27.41%,未上过学的占2.90%③(见表1)。
从表中可知,虽然近20年来大学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员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其总体比例仍然较低,这也从反映出很多舟山籍的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这一事实。
表1 就业人员的文化构成(单位:%)
2.3 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
各种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口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也不平衡。
就舟山地区而言,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数量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受到就业求稳心理的影响,大学劳动者多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8.86 %),金融业(68.86%),教育(67.6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3.7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1.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4.14%)。
④本科和研究生程度的人群占比极小,并且多数在第三行业(大部分为金融业,这与近年来不少民营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舟山有关)。
2.4 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全省的比较
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比,舟山市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9.22年,比全省的8.79年高出0.43年。
从受教育程度构成看,舟山市就业人口中,大学共占13.23%,比全省平均高1.7个百分点,但研究生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较低,仅占0.2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
这说明舟山市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较好,对经济发展有利,但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与高素质人员相对短缺,与先进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这也与舟山市缺乏大型企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来吸引高层次人才就业有关。
(见表2)
表2 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与全省的比较(2010年)
3 完善当地就业结构的途径
在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群岛新区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政府人才政策决策中的重点。
政府需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为大学生及更多优秀人才搭建广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报效当地经济。
(1)树立新的人力资源观,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动力。
要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变被动的“等待”为主动的“抢人”。
(2)在新科技的帮助下建立更为完善和广阔的就业招聘网络。
可以建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就业网站,构建远程招聘面试网络,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素质相对较高的地区作为新区劳务输入的重点,加强联系。
(3)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数据库。
抓好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积极引导本地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舟山就业。
要加大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舟山籍高校毕业生回舟山就业。
参考文献:
[1] 金彩芬.舟山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2(03).
[2] 张义浩,包陶迅,丁芳盛.舟山海岛人群的个性倾向性考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3).
[3] 魏浩.大学生就业难的几个问题[j].浙江劳动与保障,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