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原创。中考必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2、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 3、翻译下列句子。女忘会稽之耻邪?
• 译: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 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 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 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 12.解释(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 (4)官 大者,主恶之
• (1)使……痛苦(2)通“弼”,辅佐 (3)听说 (4)讨厌,厌恶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
情。
•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译文: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 受刑而死。
•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 “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了什么道理?(3分)
•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 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 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 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 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 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 “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 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 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20分)【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饿其体肤()(2)衡于虑()(3)出游数岁()(4)期年,以出揣摩()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译文:(2)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译文: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5分)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参考答案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1)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3)(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部编语文八上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生活哲理】(18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居安思危》【甲】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目,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陸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居安思危》)【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战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选自《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乙】弇发于欧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宾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菇骨,饿其体肤,空之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优惠·死于安乐》)【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 怨归之;怒恢会案中于唐。
④ 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 分)敢问何谓三利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2.(1)必先苦其心志( ) (2)人则无法家拂士( )(3) 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2)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答: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2,解释下列加点网在文中的意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4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3-6题。
(17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span>孟子>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劳其筋骨()(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非徒愈病()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分)译文:(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分)译文: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3分)(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1分)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答:参考答案(一)(17 分〉3.(4分,每小题1分)(1)起,被任用(2)使……劳累(3)通晓(4)只,仅仅4.(6分)(1)(3分)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范蠡(lǐ) :人名,越国大臣。
②籴(dí):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同“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举国上下不胜枚举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鳏寡孤独轻诺寡信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食不裹腹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解析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C.孙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D.请.寝之丘战则请.从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1.A2.C3.B4.B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内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划分停顿(标一处)若损百姓以奉其身,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行拂.乱其所为③犹割股.以啖腹④若耽嗜.滋味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6.【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与【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明。
答:(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③乎?人君当④神器⑤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挖深③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④当:主持,掌管⑤神器:这里指国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曾.益其所不能臣闻.求木之长者人恒过.,然后能改2.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断句。
(2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乙】文还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5.乙文表达了的观点(用原文的话回答)【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必先苦.其心志入则无法家拂.士仆闻.之官大者,主恶.之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可以免于患乎?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4.阅读两文后回答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那句话意思相近?【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
②成:讲和,和解。
③罢:同“疲”,疲惫。
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 分) 答:
11.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
分)
答:
【一】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
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
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2 分,
共 4 分。)
【三】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 赦蹴然②曹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 “夫爵商者, 人妒之; 官大者, 主恶之; 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2.阅读【甲】 【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 1)使……痛苦( 2)通”,辅佐( 3)听说( 4)讨厌,厌恶 2. D 3.( 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
(
)
(2)人则无法家拂.士
(
)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④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④女:同“汝”,你。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士:_______________②人恒过恒:_______________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__________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________⑤越王句践反国反:_______________(1)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内有“_______________”,外有“____ ___________”两个条件(用文中词语填空);【乙】文的内容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 ____________。
(4)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将如何面对?(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ﻫ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ﻫ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ﻫ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ﻫ、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ﻫ乙文的主要观点:ﻫ共同特点: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ﻫ(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1),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3)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4),故述往事,思来者(5)。
注释:(1)摩:通“磨”。
(2)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迈,才华不凡。
(3)氐:同“抵”。
(4)通其道:行其道,即实现其理想。
(5)思来者:意思是想到以后的人会有理解自己的。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以动心忍性所以②发于声,而后喻喻(③不可胜记胜④《兵法》修列修列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以中有足乐者B、仲尼厄而作《春秋》作亭者谁C、乃赋《离骚》乃入见D、左丘失明以伤先帝之明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2、断句(断三处)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13、联系甲乙两文,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认识。
9、用这些来知道,明白能够承担、承受编撰10、C11、(2)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12、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译文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王子明《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1、本文中对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而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往往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孟子得出的结论是: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5、作者承第一部分例证承上启下的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孟子在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要成大器必先经受磨砺的道理;第②段中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则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五、问答题1、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的经历有怎样的共同点?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如上文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4、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胆子。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5题。
(18分)【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那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⑪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四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⑩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⑩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注释】①互:交替。
②率:一概,都。
③得:指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④亡:指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⑤与:亲附、亲近。
⑥义:坚持正义。
⑦丹:指燕国太子丹。
⑧荆:指荆轲。
⑨:速:招致。
⑩洎:及,等到。
⑪革灭殆尽:指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
⑫使:假如。
⑬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⑭当:如果。
⑮劫:胁迫,挟制。
⑩为:治理。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3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12-15题(共17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管夷吾举于士()(2)行拂乱其所为()(3)及其稍长()(4)或因而抄录()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答:14.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B、化作春泥更护花C、零落成泥碾作尘D、马作的卢飞快15.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
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答:参考答案12.(1)狱官(2)违背(3)等到(4)有时(每一个小题1分,共4分)13.(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分)(2)太夫人用荻在地上划,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
(2分)14.A.(3分)15.客观因素是:艰苦的生活环境(2分);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2分)翻译: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征.于色()B而后喻.()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2、翻译下面句子。
2分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4分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分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4分学说派别代表人物著作名言参考答案: 1 、 A 征验、表现B 明白C 通“披”D终于,最终。
2 、 D3 、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 、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衢州市中招: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2分)
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8,金华市中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111 词词义例句入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③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3分)
答案:
15,①入:在国内②入:映入③入: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