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在行为上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问题常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产生着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综述,并探讨相关研究的发现。
一、个体因素:1.家庭背景: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监护和教养、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个体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与犯罪有关。
研究发现,缺乏自控能力、冲动、自我中心、依赖他人、对权威不敬、过度自信等个体心理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学业问题:学业不佳和辍学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缺乏学习动力、不良的学校环境和缺乏适应能力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二、社会环境因素: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与犯罪青少年为伍会导致青少年参与犯罪活动,尤其是在迷信、贩毒和暴力犯罪方面。
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研究表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3.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可能加剧了青少年的迷茫和犯罪倾向。
三、预防和干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从而降低犯罪风险。
3.加强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避免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原因涉及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加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都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介绍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1.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暴力和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监管和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和青少年犯罪倾向之间的关联。
2.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的冲动行为和寻求刺激导致犯罪行为可能性增加。
4.同伴关系
–同伴压力和同伴效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加入帮派和犯罪集团的原因及其影响。
5.媒体和互联网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网络犯罪之间的关系。
6.社会支持和干预措施
–社区支持和参与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矫正措施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结论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社会、家庭、个体和同伴因素都需要被综合考虑来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
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报告

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报告青少年犯罪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因此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关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暴力、贫困和不良家庭环境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缺乏学校的支持和资源、不良的学校氛围和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年轻人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失业率高、贫困、社会不公正等问题都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无望和无助,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后果1. 个人影响青少年犯罪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良记录会给他们的教育和就业带来困难,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摆脱犯罪生活。
2. 社会影响青少年犯罪对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犯罪行为导致社会治安恶化,增加了公共负担,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的方法1. 加强家庭支持鼓励和支持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质量,提供包容和有益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社会支持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会服务等措施,帮助那些容易陷入犯罪的青少年重新融入社会。
4. 制定和执行有效法律政策加强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防止和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
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综合的途径,包括家庭支持、教育改革、社会支持和有效的法律政策,我们才能为年轻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并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机会。
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不断改进,我们有望阻止和减轻青少年犯罪带来的负面影响。
暴力犯罪和犯罪心理的研究与预防

暴力犯罪和犯罪心理的研究与预防犯罪是社会现象中最为复杂的一个方面,其中暴力犯罪更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
针对暴力犯罪,我们可以从犯罪心理的研究和预防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犯罪心理的研究暴力犯罪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其背后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因素。
研究犯罪心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暴力犯罪者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以制定预防暴力犯罪的策略。
1.家庭因素研究表明,暴力犯罪者往往来自不稳定、亲属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
比如父母婚姻未得到有效维护,家庭暴力或乱用毒品等一系列不良家庭环境都可能导致暴力犯罪的发生。
2.心理因素暴力犯罪者往往存在着心理问题。
心理因素如性格异常、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波动较大等都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诱因。
在他们的心理表达上,通常表现为冷漠、孤僻、抑郁等等。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会对暴力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较差的社会环境下,暴力犯罪者可能更容易产生对社会的憎恶之情,从而产生暴力侵害的念头。
二、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各种手段杜绝暴力犯罪的发生并保护公民安全。
1.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孩子懂得尊重、包容、爱护家庭成员和其他人是非常重要的。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也需要相互体谅,加强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教育培训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培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心理健康、防范抗暴知识等,从而提高公众的极端行为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3.如实报案如果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如实报警。
及时的报案可以帮助警方尽快抓获犯罪分子,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权益。
4.相关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加强维护社会安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定更为严格的监管和制度化措施,完善安全体系等。
结尾:总之,暴力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我们需要从犯罪心理的研究和犯罪预防两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使得社会治安更为安全稳定,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系研究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系研究『摘要』: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作为共存于家庭和社会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以多维的视角,揭示了家庭暴力受害经历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概述,讲诉了家庭暴力,第二章阐述了青少年犯罪。
第三章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化、隐蔽化。
第四章为总结。
『摘要』: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因果关系某市山区一名8岁的小男孩王闯,只因没有完成作业,被母亲骆淑平打成重伤,引发肾功能衰竭。
这是一起严重的家庭暴力案件,后经房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审理,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骆淑平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
在我们为这母子二人惋惜的同时,可发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构建的家庭看作个人生活的庇护所。
然而,就是在这个本应充满温情的地方,却存在一种古老又为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现象———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受害者主要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从法律性质上看,家庭暴力大多数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少数严重的属于刑事犯罪行为,但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涉及个人及家庭隐私等特点,而长期为社会所忽视,成为“悄悄的犯罪”。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与此同时,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笔者对于这两大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力求探寻着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
在此,主要谈一下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问题。
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明文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但父母对子女使用家庭暴力而导致子女人身伤害的案件仍屡见不鲜。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施暴者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
作为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面对事业不顺,家庭不和,子女不孝,都可以成为他们施暴的理由,施暴的手段也多种多样。
他们将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谁都无权干涉。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是一个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其背后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家庭教育为背景,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积极的解决途径。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然而,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的不当,却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首先,家庭教育中忽视情感关怀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或经济状况,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他们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理解,不妥善解决孩子的情感问题,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挫败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将这种情绪转化为犯罪的动机。
其次,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引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孩子对正常社会规范的认知模糊。
比如,家长对权利和义务的解释模糊不清,孩子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容易陷入迷惑和困惑,从而选择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中存在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使孩子感到无助和不安全,进而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和反抗的心理,选择犯罪行为作为一种宣泄或逃避的方式。
青少年犯罪心理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发展。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长可以通过加强亲子沟通、经常关怀问候孩子的生活情况,以及尽量陪伴孩子等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次,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倡导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要懂得责任、正义、诚信等道德观念。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摘要】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情绪管理能力、行为规范、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
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心理。
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心理、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发展、家庭氛围、价值观塑造、情绪管理能力、行为规范、社交能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不良、家庭和谐。
1. 引言1.1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青少年的心理。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环境中,家长是最主要的教育者,他们对青少年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与价值观。
如果家庭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缺乏规范与引导,青少年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进而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对青少年的情感培养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能够让青少年建立自信和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塑造青少年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避免青少年陷入犯罪的泥淖。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正文2.1 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涉足犯罪活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更应该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原因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首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破裂的家庭关系、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不良家庭因素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发展。
许多犯罪青少年背后都存在着家庭不和谐的问题,他们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
父母冷漠、对孩子的忽视、溺爱等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一些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比如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丧失了耐心和理解。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尊和自信,进而走上不良的犯罪道路。
此外,缺乏有效的家庭沟通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孩子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和情绪不稳定,最终产生冲动行为。
再次,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生活保障。
他们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参与犯罪活动以获取物质上的满足。
与此同时,一些富有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物质过度的呵护,各种草率地满足子女的一切需求,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这种过度的依赖感与自私的价值观相互作用,使得青少年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路径。
最后,家庭的参与和支持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的关爱、支持和陪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理解和鼓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浅论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联系

2 家庭 暴力 的特征 .
不愿 “ 家丑 不可 外扬 ”的心态 , 家庭 暴力存 在着 较 大 的隐蔽性 。 使 些受 害人 往往 顾及 面子 , 愿求 助 于社会 ,即使希 望有 关部 门 不 干预 , 只想通 过教 育来 制止 丈夫 的施 暴行 为 ,不愿 丈夫 受法 律 也 制 裁 ,反 而导致 家庭 暴力 的逐 步升 级 。 ( ) 济 收入 的不 平衡 是 家庭 暴力 产生 的 经济 原 因。经 济 收 5 经 入 的不平 衡 导 致 了经 济 地 位 的不 平 等 。传 统 的择 偶 观是 男 强女 弱 。女 方希 望找 一个 各方 面都 比 自己强 的男 性 ,而 自己甘愿 默 默 奉 献 于家庭 , 些男 性 由于有 了妻 子及 其家庭 成员 的支 持 , 一 因某 些 机遇 而迅 速致 富 ,社 会地 位也 大大 提高 , 谓 的 “ 所 优越 感 ”得 到 了体 现 ,强求 家庭 成 员绝对 服从 其 意志 , 则就 恶语 伤人 , 否 大 打 出手 。此外 还有政 策 的原 因 ,妻 子下 岗 ,收入 减少 ,重新 就业 困难 ,不 得 不暂 时依 赖丈 夫 ,从 而受 到 丈夫 的冷落 和歧 视 。 总之 ,家庭暴 力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 在分 析个 案 的家庭暴 力 时, 我们 只有 在充 分 了解 了上述 因 素的基 础上 , 能采 取有效 的 、 才 有针 对性 的措施来 预 防和遏 制这 种丑 恶 的行 为。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探析

识 并 恶 化 为 犯 罪 心理 。 法林 顿 ( vd PF r n tn 对 经过 3 5 Dai .a igo ) r 6
家 庭 暴 力 给 青 少年 造 成 的 心 理 创 伤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三 种 。 是 父母 之 间 因不 和 产 生 的 家庭 暴 力 给 青 少年 造成 的 心 理 创 伤 。 理 学 家测 试 表 明 : 活在 家 庭暴 力环 境 中的 孩 子 没 有 安 心 生 全 感 、 绪 低 落 , 致 抑 郁 、 躁 、 怒 、自卑 , 活 缺 乏 自信 情 导 急 易 生
行粗浅探析 , 砖引玉。 抛
孩 子 “ 躁 ” 暴 。
在 我 国 ,对 家庭 暴 力 现 象 自 2 0世 纪 9 0年 代 起 逐 渐 引起 家庭暴 力的不 良示范是青 少年 产生不 良心理 意识 的另一 了社 会 各 界 的 关 注 。近 年 来 ,我 国的 家庭 暴 力 问题 越 来越 突 个 重 要 原 因 。 庭 是 人 生 活 和 成 长 的 第一 课 堂 , 个人 的社 会 家 一 出 , 全 国 妇联 的调 查 显 示 , 27 个 中 国 家庭 中 ,0 据 在 .亿 3 %存 在 化进程 始 于家庭 , 基本技能 的掌握 、 社会规 范的接 收、 生活 目 家庭暴 力, 每年有约 1 0万个 家庭 因暴力而解体 。 一般情 况下 , 标的确 定、 生活 方式的形成 以及社会 角色的培 养 , 最初都是在 提 起 家庭暴 力, 人们就会 想到是身体上受到的伤 害。 中国法 家庭 中形成 的。家长的言传 身教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 而 学 会 进 行 了 一 项 名 为 “ 对 针 对 妇 女 的 家 庭 暴 力对 策研 究 与 父母 良好 的榜 样 作 用有 利 于青 少年 成 长 成 材 , 而 父母 的 不 良 反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
有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地伤害了受害人的利益,也对青少年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许多学者和心理学家都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逐一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青少年犯罪的第一个心理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路。
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声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很容易学到家庭暴力的解决方式。
如果父母从来不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寻找其他不正当的渠道来获得注意力和满足感。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青少年还面临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有些青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和胆识,故意出手斗殴;有些则因追求刺激和刺激而犯罪。
对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尤其是父母自己不做坏事,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说服力。
三、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心理成熟程度也不高。
无论是外界的压力,还是内心的诱惑,都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做出犯罪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其独立思考、理智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追求刺激感受青少年常常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
这种追求会导致他们轻视法律和道德,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偷窃、打架,不经过理智思考就做出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学校和社会对这类青少年的支持和帮助。
五、心理方面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例如,一些青少年因经历创伤或家庭问题而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不满和不理解,最终会使他们做出犯罪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尽可能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涉及的犯罪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严重的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和社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在中国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
1.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特征首先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未成年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少年属于未成年人范畴,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年龄、心智发育不完全以及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
其次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多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倾向,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次青少年犯罪的形式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传统的暴力犯罪,如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还包括网络犯罪、贪污贿赂等新型犯罪形式。
这些犯罪形式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给司法机关的打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青少年犯罪的后果严重,青少年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还对社会治安和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青少年犯罪者在服刑期间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其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犯罪。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家长过于溺爱、放任或严厉管教,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例如过度溺爱的家长可能使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严厉管教的家长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深入分析和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探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介绍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陪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破碎的家庭、家庭暴力、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环境等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例如,孩子在一个缺乏父母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会容易感到失落和无助,这种情绪会导致他们寻求激动和刺激感。
他们可能会以违法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陷入犯罪行为。
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学校环境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高压的学习氛围、同伴关系的压力、被欺凌等都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紧张和负面情绪的积累,进而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解脱这些压力。
另外,学校是否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也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会使得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当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健康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如何调适情绪,避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首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干预起到重要作用。
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心理专家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选择积极的行为方式。
其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防止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到如何管理情绪,正确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避免陷入犯罪的诱惑。
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也是心理健康干预的关键。
社区和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各类心理支持资源,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从而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支持,减轻他们心理问题的负担。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研究

浅析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摘要;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
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家庭暴力; 青少年犯罪; 因果关系; 犯罪心理; 争议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
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和重要的原因。
家庭暴力的伤害造成了一大批问题青少年 ,他们往往性格怪异 ,对人、对事冷漠 ,对各种公益活动认识偏颇,甚至仇视家庭和社会。
他们从与父母行言语对抗发展到行动对抗,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制造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可见,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此鲜有论及。
本文试从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粗浅探析,抛砖引玉。
二、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现状何谓家庭暴力,当今学术界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一方侵犯他方人身,而造成他方人身伤害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以武力或胁迫手段侵害弱者人身权利并对其肉体或精神造成一定损害的强暴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 ,家庭暴力包括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殴打、虐待;第四种观点认为,根据国家反家庭暴力形势,主张凡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理的、精神的、性的暴力均纳入家庭暴力的范围。
随着新婚姻法的出台, “禁止家庭暴力”第一次被写进我国的法律条文中 ,2001年12月24 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条规定:婚姻法所称的家庭暴力 ,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近年来,家庭暴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它不仅对受害者在身体上造成伤害,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几乎无法估量。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应对方法。
一、家庭暴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1 心理创伤家庭暴力会给青少年的心灵带来巨大创伤。
受害者会面临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不安全感持续困扰,造成心理防御机制的崩溃,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1.2 自尊心受损家庭暴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的自尊心遭受打击。
被暴力行为的目标,青少年往往会感到自卑、无助和无价值感,对自身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出现自残行为或自杀倾向。
1.3 人际关系问题经历过家庭暴力的青少年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常常表现出戒备心态,他们可能难以信任他人,并遭遇人际交往的困扰。
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还会对他们的友谊和恋爱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二、预防与干预方法2.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暴力的发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父母的言行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积极参与、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耐心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提供温暖和安全的家庭环境,以减少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2 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社会和学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遭受家庭暴力的青少年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
通过心理咨询、康复治疗、支持团体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心理伤害,推动心理康复。
2.3 提高民众意识社会应加大家庭暴力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意识。
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报道、专题讲座等途径,提醒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其危害性,积极行动起来,共同预防和应对家庭暴力。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家庭暴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观察了一个典型案例。
小明是一个中学生,曾在一个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
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小明表现出严重的社交困难和消极的情绪表达,无法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系研究『摘要』: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作为共存于家庭和社会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以多维的视角,揭示了家庭暴力受害经历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概述,讲诉了家庭暴力,第二章阐述了青少年犯罪。
第三章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化、隐蔽化。
第四章为总结。
『摘要』: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因果关系某市山区一名8岁的小男孩王闯,只因没有完成作业,被母亲骆淑平打成重伤,引发肾功能衰竭。
这是一起严重的家庭暴力案件,后经房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审理,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骆淑平3年有期徒刑缓刑4年。
在我们为这母子二人惋惜的同时,可发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构建的家庭看作个人生活的庇护所。
然而,就是在这个本应充满温情的地方,却存在一种古老又为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现象———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其受害者主要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从法律性质上看,家庭暴力大多数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少数严重的属于刑事犯罪行为,但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涉及个人及家庭隐私等特点,而长期为社会所忽视,成为“悄悄的犯罪”。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与此同时,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笔者对于这两大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力求探寻着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
在此,主要谈一下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问题。
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明文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但父母对子女使用家庭暴力而导致子女人身伤害的案件仍屡见不鲜。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施暴者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
作为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面对事业不顺,家庭不和,子女不孝,都可以成为他们施暴的理由,施暴的手段也多种多样。
他们将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谁都无权干涉。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施暴行为是虐待,不知道虐待子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导致子女的受害。
2、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而子女表现不尽人意。
父母将子女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或子承父业,或了却父母年轻时的未完心愿,因此,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而子女的表现一旦不尽如人意,父母就会觉得给自己丢了脸面,或恨铁不成钢,从而导致施暴,他们始终坚信“不打不成材”。
但大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使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
3、子女处于弱势,面对父母的暴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又很难获得援助,使家庭暴力难以遏止。
一方面子女由于年幼,受智力条件所限,面对父母的施暴,只是逆来顺受,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不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另一方面,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关注不够,邻居、居委会、妇联等个人或团体不能及时发现并反映父母施暴问题,使家庭暴力存在一定的隐蔽性。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子女丧失了法律与社会的援助,父母也不能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任由这种暴力自由发展下去。
这三种原因引发的家庭暴力,不仅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成长发育过程,使他们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感与依赖感,更为严重的是会造成青少年心理的扭曲,使之出现反社会人格,并带有较强的攻击性,最终会诱发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然而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极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见曹漫之《中国青少年犯罪学》)。
在我国,一般来讲,青少年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的公民,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界定青少年犯罪概念的法律依据。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日益成为全球一大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纵观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犯罪类型的复杂性和犯罪动机的恶劣性。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张黎群指出,当前的青少年犯罪不是局限在单一的或某几种类型的犯罪,而是表现为犯罪类型的多样性,如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犯罪,其中盗窃、抢劫罪比重较大,约占整个青少年犯罪的75%左右。
另外,青少年犯罪的成人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犯罪动机呈现出贪利性、淫乱性、疯狂性和凶残性的特点。
2、青少年犯罪的性质趋向危险,手段趋向智能化。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已从一般地小偷小摸、殴斗伤害等行为向杀人、抢劫、强奸等性质严重的犯罪扩展,青少年暴力犯罪明显增长。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达,青少年犯罪手段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作案时利用科技的程度越来越高,反侦查的手段也越来越多。
3、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化、隐蔽化。
目前,青少年团伙型犯罪正在逐渐增多,组织越来越严密,活动越来越隐蔽。
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犯罪活动呈发展趋势。
4、青少年犯罪中小龄犯罪和女性犯罪在增加。
据公安部调查结果表明,和70年代相比,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实始年龄提前了2—3岁。
其中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在增加,年龄最小的不满10岁。
而女青少年犯罪的绝对数和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的比重也在增加,正由“依附型”向“独立型”发展,特别是流氓罪,性方面的犯罪增加更为明显。
到目前为止,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出现如此之高的犯罪率,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主观原因如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状况,表现为感情情绪与理智的不平衡,空洞的幻想和强烈的欲求与社会供给不足发生的矛盾。
又包括客观原因如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欠缺,不良社会风气和经济文化生活的熏染等方面。
主客观原因互相作用,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产生。
在上面讲到的青少年犯罪原因中,家庭因素中的父母实施的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之在家庭暴力之下,发生了一起起儿童被父母残害的悲更导致了许多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
下面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件:陈铁,男,河北省丰南市三中学生,经常沉湎于游戏机,恨铁不成钢,多次毒打施暴,使陈对其母怀恨在心,于年4月14日与同学韩光勒死其母,案发时年仅17岁。
曹休,辽宁省盖州市团甸乡西高屯村人,是家中唯一的,受家人宠爱,在学校不爱参加劳动,遭老师批评,对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其父母由爱生恨,教育的唯一手是打,在其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于是在自己家饭菜毒,导致其母毒发身亡,父亲、妹妹经抢救脱险。
……这些触目惊心的血案,无不是由于实施家庭暴力而导少年犯罪而产生的。
那么,为什么实施家庭暴力就会导少年犯罪呢?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是生命跃动时期,情绪易激动,较强烈,模仿欲强。
但由于缺乏文化的积累和社会实践的经验,使他们对社会诸事务还处于感性的或幼稚的认识水平上,自控能力也较差,从而导致行为带有浓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冲动性。
在这种生理、心理状态下,就要求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以引导,其中家庭教育尤为关键。
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决定青少年是否犯罪的因素之一。
有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家长过分的庇护、迁就,使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情感异常脆弱,一旦这种优越感不复存在,面对父母的暴力,就难以接受,一时冲动就会酿成大祸。
如前文提到的案例。
还有的青少年,从小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人格自卑,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精神麻木,自暴自弃,甚至逃离家庭,迅速滑向犯罪。
这类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三、剖析家庭暴力与青少年之间的因果关系。
家庭暴力受害经历与青少年犯罪因果关系似无实有、外虚内实,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剖析。
(一)理论剖析1、生态学视角下的剖析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个人只有通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才能获得发展。
环境是暴力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环境的失衡,往往催化暴力的发生。
#&%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单元,而且更是对青少年进行培养、训练、教育、品格塑造的课堂。
家庭不仅提供物质条件,更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
青少年在家庭里不仅应充分获得关怀,还应当学习到做人的道理。
充斥暴力的家庭,家长教育方式简单,棍棒代替说理,滥施家长权威,青少年与父母在家庭中经常发生冲突,孩子无法听从父母的要求,父母觉得孩子是故意违抗,造成家庭中缺少良好的气氛,失去了成员间的和谐、尊重、爱护、关怀、体贴、谅解、谦让、团结的情绪,内部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家庭独有的功能———培养良好情感,没有得到发挥,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亲密与温馨,自然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情感上的距离,甚至形成双重人格,家长面前一个样,家长背后却是另一副面孔。
其心理随意性的强化,进而引发行为上的放纵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的青少年缺乏同情心、是非观念淡、责任意识低,自控能力差,一旦有了犯罪动机,就容易犯罪。
2、生物学视角下的剖析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雄性无可避免地会用暴力来使雌性屈从于自己,以保持其在生物繁衍方面的优势。
为了确保其生养照顾的投资符合其生物繁衍的目的,避免其生物繁衍宝贵资源的浪费,人们必须确定自己养育的人是己身所出,方能投入爱心。
因此,儿童若外貌和遗传特征与其父母差异性大,或者非其父母亲亲生的骨肉,则较难获得父母的关爱,即继亲家庭、寄养家庭、收养家庭的孩子较容易受到不当对待。
另外,如果青少年从小就因生理上的缺陷使其生物繁衍的功能受到障碍,则此类孩子也较易受到忽视。
青少年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是因家庭关系的弱化。
父母不妥当的对待,以及子女对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疏远,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关系直接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能力。
美国学者提出:“一个以感情纠纷频繁、婚姻不和谐和情感冷淡疏远为特征的家庭远比那些单亲结构的家庭更有可能产生犯罪。
”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从小感受到的只是忽略、漠视,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对于家庭缺乏归属感,个性冷漠,性格偏执。
造成他们没有通过家庭完成初步社会规范的学习,在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一旦脱离家庭的束缚,非常容易发生越轨行为,甚至陷入犯罪泥潭。
3、社会压力释放理论视野下的剖析导致家庭发生暴力的原因,其一为家庭面对结构性的压力或者缺乏恰当释放的资源或能力,例如家庭经济结构的弱点是导致暴力犯罪的直接原因;其二为整个社会充斥着使用暴力的文化常模与习惯,暴力的使用变得习以为常,因此不管是为了表达感情或是工具性的目的,暴力经常被用以作为释放压力的方式。
在暴力频现的家庭里,不仅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紧张,而且家庭与外部环境、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不见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