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双补的穴位和方法
十大补气穴位

十大补气穴位第一节脾腧穴第二节足三里穴第三节膻中穴第四节涌泉穴第五节关元穴第六节气海穴第七节太溪穴第八节百会穴第九节肺腧穴第十节悬钟穴•补气最简单的方法拍手是一种至刚至阳的养生方法,其主要功能就是补气。
手是阳气的大本营,脚是阴气的大本营。
手穴共有39个,拍手可以震动阳气,推动全身气的运行。
•第一节最简单的补气法:清晨拍手第二节基本拍手补气法第三节高级拍手补气法第四节站桩补气法〔1〕第四节站桩补气法〔2〕十大补气食物“万物同源,天人一体”,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物性相宜、物类同感的共同规律。
因此,我们的先人在最初发现某些食物的药性时,依据的就是“同气相求”的原则。
•第一节土豆•第二节山药•第三节红薯•第四节香菇•第五节牛肉•第六节泥鳅•第七节兔肉•第八节糯米•第九节韭菜•第十节蜂蜜人体有“四虚”一: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消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
具体位置: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犊鼻就是外膝眼。
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第四要穴:气海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气血不足的人最应该艾灸的7个穴位

⽓⾎不⾜的⼈最应该艾灸的7个⽳位今天让我记住⼏个艾灸的重点⽳位,尤其是⽓⾎不⾜、寒湿较重的更要把握此⽳!1、⼤椎⽳⽳位:⼤椎⽳是⼈体最⼤的⽳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此⽳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的作⽤。
主治疾病为:幼⼉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臂疼痛、⼿臂⿇痹等。
此外,⼤椎⽳有明显的退热作⽤,艾灸⼤椎⽳,能防治感冒、⽓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于肺⽓肿、哮喘的防治。
2、⾜三⾥⽳⽳位:⾜三⾥⽳位于⼩腿前外侧,当犊⿐下3⼨,距胫⾻前缘⼀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三⾥是⼈体⽳位中运⽤最多的⽳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化之源的⽳位代表。
主治疾病为:头晕、⽿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三⾥⽳位能够提⾼免疫⼒,⾜三⾥具有双向调节作⽤。
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来使⽤。
此外,还可以⽤来防⽌⽼花眼、中风、治疗⾼⾎脂症等。
3、关元⽳⽳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
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指的下缘处取⽳。
作⽤:关元⽳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
4、神阙位置:神阙,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作⽤:艾灸神阙⽳,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养⾎。
主治疾病为: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
还有提⾼免疫⼒、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的作⽤。
5、中脘⽳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
简便取⽳,⾃⼰⼿脐上四横指。
作⽤:中脘⽳为腑会⽳,同时⼜是胃的募⽳,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
主治疾病为: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
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脂肠球部溃疡等⼀切脾胃之疾⽆所不疗。
6、命门⽳⽳位: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前⽅平神阙⽳。
作⽤:因本⽳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
穴位

1、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又名太仓,位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
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故能通达四经之经气。
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之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
李东恒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足以说明中脘又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阙疾病的要穴。
胃气本以下降为顺,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
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
故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阙脾胃疾患、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
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蕴而不燥。
若见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若见脾胃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2 中脘天枢阳陵泉中脘与天枢。
因天枢为大肠之募,故两者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
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
3中脘气海三阴交中脘、三阴交两穴,阴阳相配,健脾滋阴,和胃畅中,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
气海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
功能为蒸动汽化,以助运化之机。
并且,能通调任脉,蕴固下元。
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之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赢瘦、遗尿、失眠等症,以及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4中脘内关中脘为胃之募穴。
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
通气血的道家针法

通气血的道家针法
道家针法是中医针刺疗法中的一种,主要通过插入针具刺激和调节穴位周围的气血流动,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生命活力的效果。
通气血的道家针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通幽道: 在大椎、风池、天突、天柱等穴位刺激,用以改善
肺部功能,促进气血流通。
2. 通阳道: 在太冲、血海、阳陵泉等穴位刺激,主要用于改善
气血不畅、阳气不足的情况,促进气血循环。
3. 通阴道: 在太溪、阴陵泉、内关等穴位刺激,可用于改善气
血虚弱、阴阳失衡的情况,促进气血协调运行。
4. 通经络: 在经络上进行针灸刺激,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改
善气血循环。
5. 通窍道: 在眉间、百会、印堂等穴位刺激,可用于改善头痛、失眠等症状,促进气血调节。
道家针法通气血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气血的流动,进而起到调整和平衡身体功能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通气血道家针法进行治疗。
需注意的是,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务必找正规的医生进行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第一节脾腧穴脾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中的穴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脾腧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你们看,脾是脾脏,这说明这个穴位一定与脾脏有很大关系,一个与脾有很大关系的穴位为什么会跑到膀胱经上去了呢?如果我们弄懂了“腧”字的含义,也就明白了,“腧”通“输”,意思就是运送。
“脾腧”的意思就是将脾脏湿热之气向外输送入膀胱经。
膀胱经就像汽车的散热器,人体内的外散之热沿着它上行,冷降之液顺着它下行。
人感冒发热了,多喝水多排尿,就会好起来,其原因就是体内之热顺着膀胱经散了出去。
“脾腧穴”是专门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
下文我们要说脾有四怕,怕湿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脾脏中的湿热之气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会受损,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损,气血就会虚弱。
所以,脾腧穴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补气穴位之一。
脾腧穴就像铁路线上的一个大枢纽,这个枢纽不通畅,整条铁路就会瘫痪,脾脏内的湿热之气运送不出去,时间一长,整个人都会出毛病。
那么,如何保证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勤按摩、勤拔罐、勤艾灸。
根据季节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早春和晚秋最好采用拔罐;夏末和冬季则用艾灸比较好。
夏冬两季进行艾灸不但可以温补脾气,还能祛湿。
如果平常在家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选择按摩的方法,不但简单易行,还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按摩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晚上的8点左右,因为这个时候运转了一天的“脾气”已经有些疲弱了,此时将废气排除,补充新气,一则可以缓解白天的劳累,二则可以为第二天蓄积力量。
利用指尖,强力按压背部脾腧穴3次,每次3~5秒钟,然后将手按放在脾胃部位,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
注意:按摩时,手掌要紧贴皮肤,向下的压力不要过大。
第二节足三里穴中医认为,人体最多气多血的经络是胃经,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二十四节气养生秘籍穴位按摩篇

二十四节气养生秘籍穴位按摩篇二十四节气养生秘籍——穴位按摩篇在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中,穴位按摩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运用穴位按摩,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供大家参考。
立春 - 血海穴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回升,人体血液循环也开始活跃起来。
血海穴位于脚掌心的正中央,此穴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每天早晚按摩血海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色,减轻疲劳。
雨水 - 太阳穴雨水是春季中的重要节气,此时天气潮湿,容易导致头痛、偏头痛等不适症状。
太阳穴位于两侧眉骨外延的凹陷处,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放松神经,防止湿气的侵袭。
惊蛰 - 厉兑穴惊蛰标志着春季真正的到来,由于气温的忽冷忽热,易引起气血不畅、肌肉酸痛等问题。
厉兑穴位于足背侧的正中央,按摩此穴位可以舒缓肌肉酸痛,促进气血畅通。
清明 - 中渚穴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阳光明媚。
中渚穴位于足底第一、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按摩中渚穴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神经调节能力。
立夏 - 阳陵泉穴立夏时节,阳气开始充盈,但过度的湿气容易导致人体疲惫、气短、厌食等问题。
阳陵泉穴位于足背外侧两趾长趾的骨隆凸起的最高点,按摩此穴位可以清除湿气,增强身体的阳气。
小满 - 三阴交穴小满时天气逐渐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烦躁、失眠等不适症状。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下蹲时脚腕内侧突起的凹陷处,按摩三阴交穴可以调节内分泌,平衡情绪,帮助入眠。
芒种 - 冲阳穴芒种时节农作物开始成熟,而人体容易出现胃火旺盛、急躁易怒等症状。
冲阳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之间,按摩冲阳穴可以清除胃火,缓解痛经,调整情绪。
夏至 - 三阳络穴夏至时阳气达到顶点,容易引发心火旺盛、易怒、失眠等问题。
三阳络穴位于手腕背侧,掌长骨与掌骨相连的凹陷处,按摩此穴位可以清除心火,平衡心理,帮助调整睡眠。
小暑 - 外关穴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问题。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气血不足带来的麻烦事不少,而气血不足是可以通过调理改善的,穴位按摩法是不可错过的一种方法。
那么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1、按摩血海穴补气血此穴位是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并且此经络是血液积聚的重要点,是统管血液和各种与血液相关病状的基础。
2、按摩极泉穴补气血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对其进行按摩最好的方式便是弹捏,但是并不是对其弹捏的力度越用力效果就越好,力度需要柔和且连贯一些,并且每次弹的次数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一般而言弹10次左右便可以了。
3、按摩天枢穴补气血天枢穴在腹部肚脐眼的位置,大约三个指头的位置,天枢穴是胃经上的一个关键穴位,经常对其进行按摩能很好的起到保持胃经和大肠经络相通的作用。
经常对天枢穴进行按摩,便能很好的起到刺激胃经内气血循环的目的,从而帮助体内的气血通过胃经向大肠经输送。
在对天枢穴进行按摩的时候,双手按压在穴位上,然后以打圈的方式对其进行按摩,每次按摩3分钟左右便足够,以此穴位有酸胀的感觉为佳。
4、按摩气海穴补气血气海穴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眼(神阙穴就是指肚脐眼)正下方1.5寸。
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或者如上图两指也是1.5寸。
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
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
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5、按摩膻中穴补气血膻中穴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
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穴位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以及贴敷方法。
1.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脐中1.5寸。
补中补气血的效果显著,适用于气虚血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中脘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2. 血海穴:血海穴位于足三里穴下方,距离胫骨前缘3寸。
补益气血、滋养脏腑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血海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3. 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太阳经上,掌心与小指尖连线的中点。
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气不足、失眠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四白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4.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中点。
有温中补气、益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腰腿酸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关元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5.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胫骨前缘3寸。
有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足三里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可以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调理方式,但在贴敷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适宜:贴敷时使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伤害。
2. 皮肤清洁:在贴敷前,应将贴敷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以免影响贴敷效果。
3. 贴敷时间:每次贴敷的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肌肤不适。
4. 穴位选择: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贴敷的穴位,可以咨询中医师或按摩师进行指导。
总之,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调理方式,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促进健康。
在贴敷时需要注意温度适宜、皮肤清洁、贴敷时间以及穴位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活血补血穴位(血海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活血补血穴位(血海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文章目录活血补血穴位1、血海穴。
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
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
痛经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2、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穴,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3、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
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
”之说。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
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4、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
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
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5、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十全大补针灸的方法

十全大补针灸的方法
十全大补针灸是一种针灸疗法,主要用于调整人体的内脏功能和增强免疫力。
下面是十全大补针灸的具体方法:
1. 针灸穴位:选择十全大补的经络穴位,包括太冲、太溪、阴陵泉、阳陵泉、曲泽、冲门、任脉、胃脉、脾脉、肾脉等。
2. 用络针或针刺法:在上述穴位上进行刺激,可以使用络针(一次性针)或者传统的针刺法。
3. 刺激方法:对于太冲、太溪、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可以选择用络针,将针头用力推入,然后抖动或转动让患者感觉到酸痛感。
对于其他穴位,可以用传统的针刺法,将针刺入适当深度,然后进行细微的转动。
4. 操作时间: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5. 针灸频率:一般每周进行一次针灸疗程,连续进行一段时间,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
1. 针灸操作应该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确保操作准确和安全。
2. 患者在进行针灸前需要告知针灸师自身的病情、药物过敏史和身体状况,以
便针灸师能够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针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加强营养和休息,有助于提高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十全大补针灸是一种辅助疗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医学治疗,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应当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中医养生秘方补气血的六种常见方法

中医养生秘方补气血的六种常见方法中医养生一直被视为一门神秘而古老的知识,其中有许多经验被广泛应用于补充人体气血。
气血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中六种常见方法来补气血,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健康。
1. 食疗:人们常说“药食同源”,食物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中有许多食物被认为有益于补气血。
首先是当归,它被称为“女人的补药”,对调节血气循环十分有效。
其次是桂圆,它能够补益脾胃,促进血液循环。
黄豆、红枣、黑芝麻等食物也都被广泛认为对补气血有益。
2. 足浴:足浴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通过热水泡脚来促进气血循环。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许多穴位与脚底关联,而足浴可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补气血的效果。
可以使用加入红枣、当归等中药材的热水来泡脚。
3. 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特定部位使用罐子产生负压力,促进气血循环的疗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养生中,通过刺激皮肤,加速血液循环,帮助补充气血。
拔罐疗法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知识,因此在实施前必须咨询专业医生。
4.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补气血疗法。
针灸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插入细针,刺激经络系统,调整气血流动。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同时起到补气血的作用。
5. 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是治疗和调理人体的重要手段,其中有许多草药被广泛应用于补气血。
例如,人参被称为“补五脏”的圣药,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力。
它常常以煮汤、泡酒等方式服用。
此外,当归、枸杞、熟地、黄芪等草药也常被用来补气血。
6. 养生功法:中医养生非常注重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
通过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可以调整人体的气场,增强气血循环。
这些练习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可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补气血的方法有食疗、足浴、拔罐疗法、针灸疗法、中草药调理和养生功法等六种常见方法。
气血不足会显老 多按一按这些穴位能补血

气血不足会显老多按一按这些穴位能补血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如何才能让自己脸色好看呢?气血充足很重要。
如何补血成了女人关心的话题。
中医上认为,多按一按这些穴位与吃对食物,补血效果好,能养出如花脸色。
多按一按这些穴位能补血1、关元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
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
”之说。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
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2、期门穴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3、隐白穴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4、天枢穴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5、髀关穴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理气和胃,治疗胃痛。
另外多按此养生穴位,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除了按摩,也要多吃这些民间熟知的补血食物龙眼肉:龙眼肉即桂圆肉,每到夏季就有新鲜的龙眼上市。
龙眼含有维生素的A,B,葡萄糖和蔗糖等,而且具丰富的铁质。
龙眼汤,龙眼酒等食物,相当推荐孕妇和产妇食用,是颇佳的补血食物!桑葚干:桑葚干是目前水果及其制品中含天然铁最丰富的,每100克含铁42.5毫克,无愧于水果中“补血果”的称号。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促进血液流通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促进血液流通人体的气血循环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气血不足会导致机体功能受损,出现各种症状和疾病。
而针灸按摩是一种有效的保健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补充和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改善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补气血的穴位,供大家参考。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脚背外侧突出的骨头下方,当腓肠肌与胫骨前肌之间凹陷处。
按揉足三里穴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加身体的能量。
可以每天早晚各按揉5-10分钟。
二、手三里穴手三里穴位于手腕横纹中央,当食指和拇指相连的两侧,指压手三里穴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有滋补肝肾、健脾胃的作用。
可以每天进行按摩3-5分钟。
三、足太阴肝经足太阴肝经是身体的重要经络之一,通过按摩足太阴肝经上的穴位可以调养气血,改善肝脏功能。
按摩太阴肝经可以从足心的太冲穴开始,并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整个足太阴肝经,并可继续通过按摩手太阴肺经来达到调节气血的目的。
四、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按摩合谷穴有助于调和全身气血,增加身体的活力。
可以每天用力按揉合谷穴1-2分钟。
五、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通过按摩可以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焦虑等症状。
可以从脚背的行间穴开始,按照足厥阴肝经的路径按摩,再沿着胸胁,最后到达手厥阴心包经,通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保持身体的平衡。
六、大椎穴大椎穴位于颈椎部位,是身体重要的补气血的穴位之一。
可以使用手指按摩或按压大椎穴,每天坚持按摩几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缓解颈肩酸痛等问题。
七、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唇沟的横纹中央,并略向内、上按摩,迎香穴可以改善血气不足引起的头晕、健忘等症状。
总结起来,通过按摩这些补气血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加身体的能量,改善身体机能。
但是在按摩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受伤。
此外,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节,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补气血的中医针灸疗法

补气血的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中,补气血的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补气血的中医针灸疗法。
一、针灸概述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和平衡人体机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补气血是养生的基本理念之一,中医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补益气血的效果。
二、补气的针灸疗法1.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经络穴位之一,在中医学中有补气的作用。
通过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激活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具体的操作是将针刺入足三里穴,刺入后进行适当的扭转,以产生刺激感。
这样的针灸疗法可以增强人体的气血功能,有助于补气养生。
2.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中央,是中医学中补气血的重要穴位之一。
通过针灸关元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气血运行的效率。
具体的操作是将针刺入关元穴,适当扭转针头,产生刺激感。
关元穴的针灸疗法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气血养生的效果。
三、补血的针灸疗法1. 神门穴:神门穴位于手少阴心包经的起始点,是中医学中补血的重要穴位之一。
通过针灸神门穴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红蛋白的生成。
具体的操作是将针刺入神门穴,适当扭转针头,产生刺激感。
神门穴的针灸疗法可以提高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达到补血养生的效果。
2. 归来穴:归来穴位于手太阴肺经的起始点,也是中医学中补血的重要穴位之一。
通过针灸归来穴可以调节肺脏的功能,增加氧气的摄取,提升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具体的操作是将针刺入归来穴,适当扭转针头,产生刺激感。
归来穴的针灸疗法可以促进氧气的吸收和血液氧含量的提高,达到补血养生的效果。
总结: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循环。
补气血的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补益气血的效果。
中医调理女性补气血的经典经络疏通法

中医调理女性补气血的经典经络疏通法在中医的视角中,女性的补气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女性身体的特殊性使得其容易受到气血不足的困扰。
而经络疏通则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能够帮助女性补充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中医经典的经络疏通法。
一、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一种经络疏通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补气血的穴位及其按摩方法:1. 天池穴:位于手臂外侧上臂骨下方,按摩时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轻揉这个穴位,每天早晚各揉50下,可以缓解疲劳和补充气血。
2. 血海穴:位于小腿内侧,距脚踝骨突的距离等于四指宽度,将拇指指腹直接按在这个穴位上,以适度的力度向上按摩,每天早晚各揉50下,有助于补充血气。
3.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可以轻揉或点按这个穴位,每天早晚各揉50下,有助于调理女性的气血平衡。
二、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热力传导作用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对于女性来说,艾灸可以起到保健身体、补充气血的作用。
下面是几个常用的补气血的艾灸穴位:1. 子宫穴:位于下腹部,使用艾条进行熏灸,每次熏灸20分钟,可以缓解经期不适、调理子宫功能,补益气血。
2.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距脚踝骨突上三横指宽度,使用艾条进行熏灸,每次熏灸20分钟,有助于补充女性的气血。
三、食疗调理在中医的理念中,食物对于调理女性的气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食物补气血的方法:1. 红枣鸡蛋汤:取适量红枣加入水中煮沸,再放入一个煮熟的鸡蛋,煮5分钟即可。
每日早晨喝一碗,能够温补气血。
2. 黑豆红糖粥:将黑豆洗净后煮粥,最后加入适量的红糖调味。
每日早晚食用一碗,能够滋养补血。
3. 红糖姜茶:用适量的姜切片加水煮沸,再加入红糖调味。
每日饮用一杯,有助于调节女性的气血平衡。
总结中医调理女性补气血的经典经络疏通法有穴位按摩法、艾灸疗法和食疗调理。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效果,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调理。
气血双补汤做法和补气血的方法

气血双补汤做法和补气血的方法气血亏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
那么我们该喝点什么汤补气血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气血双补汤吧,希望对大家有用。
能补气血的中药汤1.黄芪汤能补气血经常喝黄芪汤,防病而且保健康,黄芪是我国重要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药材,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有使用黄芪的例子了。
黄芪被称为是补气的神药,单纯的拿黄芪泡水来说,是可以补气益血的,并且还能预防很多疾病,效果非常出色。
每天用黄芪泡水,取黄芪十克、枸杞十克、冲入九十度的沸水,焖泡十分钟就可以饮用了,一杯能冲泡两次到三次。
每天用黄芪泡水,可以强壮身体,喝黄芪汤能防治疾病,增强心肌收缩能力,防止出现循环衰竭的情况,可以有效的加强心肌的收缩力,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黄芪味甘、性微温,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和利水消肿的功效,黄芪作为补气佳品,在春季生发的季节能够起到很好的补气作用,所以说平时我们可以多用黄芪和枸杞泡水喝,能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
2.双补汤能补气血首先,我们要准备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川穹和15克白芍,在这些药材里面先加入适量的酒,然后再加水煎煮就可以了。
煮的时候我们要用中等大小的饭碗装四碗水,煮到最后一碗水的量就可以了,早晚空腹饮用,任何温度都是可以的,但是药材在煮过以后最好不要放置隔夜再煮。
这款双补汤是可以补血调血的,不仅能改善面色苍白,而且肌肤也会变的特别粗糙,还能让头发变的更加光滑润泽,效果是很不错的。
3.双红南瓜汤能补气血首先,我们要准备500克南瓜、10克红枣、2000毫升清水和适量的红糖,将南瓜削去表皮然后挖走瓤,洗干净以后滚刀切块,红枣清洗干净以后去核。
把红枣、南瓜、红糖一起放入煲中,加水用文火熬到南瓜烂熟为主。
南瓜性温味甘,可以补中益气,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
在经过我们的身体吸收以后就会转化为维生素A,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女性经期服用,是可以益气补血的。
红枣也是可以补脾和胃的,益气生津,滋阴养血,红糖当中含有微量元素和多种矿物质,有暖胃、补血、活血和散寒的作用,经常食用脸色会更加红润,从而增加皮肤的弹性。
女人穴位养生两大穴位简介

女人穴位养生两大穴位简介女人养生穴位很多,因篇幅有限只介绍两种,中府穴和命门穴,掌握运用这两处的穴位按摩能够延缓衰老,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女人养生很重要,除了穴位养生以外,另外也要注意多运动,平时可以做一些按摩保健,促进血液流通,这样都有利于身体的微循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中府穴位置:中府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与第一肋间隙平行,距前正中线6寸处。
动作要领:用中指和无名指按压,稍微用点力,以能够承受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1—5次。
医理:中指中气,就是脾肺之气,脾和肺合起来的气叫中气。
如果经常觉得气不够使,喘不上气来,或者大便的时候无力,及吃点东西就腹胀,这就是中气不足了。
中府穴是肺经的一个募穴,也是脾肺两经交会的一个穴,利用这个穴调气最好。
功效:经常按摩中府穴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等症状。
2命门穴位置: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
动作要领:每天睡觉前,用拇指按住命门穴,以感觉酸胀为度,揉动数十次。
每日1次即可。
医理:命门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功效:按摩命门穴有催情的作用,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女人与男人不同,女人多寒凉体质,因此需要在多方面来调养,尤其是过了三十岁的女性更是如此,这时候的女性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整体机能也在慢慢变差,这时候如果进行良好的调养能够延缓衰老,提高身体素质,让女人更具活力。
气血双补养生经

气血双补养生经气血双补养生方法方法一: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
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
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
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方法二: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
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
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方法三:双手握拳,贴在身后,随着身体的上下轻微抖动!!这个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动肾气,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
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好静不好动,导致人体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会产生乏力、疲劳、健忘等症状。
用这个方法三到五分钟,就可以缓解一个小时连续劳动的疲劳,很适合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这个方法还适合中老年人养生,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联,其实是肾气衰了,按摩肾腧有直接补肾的功效。
中老年人平时动一动,肾气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弯了。
方法四:太溪穴,无副作用的补肾法专治肾脏疾病,如肾虚、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
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方法五:关元穴丹田,千年野山参位于脐下四横指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双补的穴位和方法中西医学专业资料平台5月23日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本病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阳气血。
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较满意的理想效果。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气虚肺气虚【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取穴】:太渊肺输太溪;(太渊,肺输,合谷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输纯补肺气少兼理气。
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脾气虚【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胃脾虚证,不宜大泄。
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
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
)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输,因为脾输善长纯补脾脏。
血虚心血虚【主证】:心悸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治则】:养血安神【取穴】:神门心俞三阴交(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
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
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
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肝血虚【主证】:头晕目眩心神不安耳鸣妇女月经少或停经面色苍白【治则】:补血养肝【取穴】:三阴交曲泉肝俞间使(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肝经心经的穴位。
曲泉作用养肝兼泄肝阳上亢。
间使主要用来行气通络,如果伴头痛头晕还应加太冲,太冲穴生下来就是扮演输泄疏导肝气的角色。
所以宜泄不宜补,太冲临床上要比行间穴好用。
阳虚心阳虚【主证】: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暗【治则】:温通心阳【取穴】:心俞神门关元(心俞可直接补充能量,本穴可大补心气心血,但不宜泄,想泄心热燥最好取神门。
神门我讲过它是心经原穴可补可泄,心阳虚可在此灸之。
关元人体最大阳气汇聚之地,想振奋阳气应首选关元。
)如果患者心闷憋痛可配上间使,理气通络止痛。
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
膈腧和三阴交比较,膈腧擅长治理上身血症,三阴交擅长治理下身血症。
脾阳虚【主证】:饮食减少,形寒,腹中冷痛肠鸣泄泻甚至完谷不化【治则】:温中健脾【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脾俞,以最短的距离直补脾之各种虚证。
神阙通补下焦暖阳散寒,关元,刚才说过主要用来振奋阳气培元固本。
足三里为大补脾胃要穴,我们知道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常用它来提高人体免疫效果是很不错的。
阴陵泉强脾健胃。
)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不用天枢穴?天枢其实也可以用,不过要先泄后补,不然容易腹中涨满,因为天枢生下来偏泄不宜补。
如果用来治理便秘效果会更好。
肾阳虚【主证】:恶寒肢冷腰背酸软男性阳痿早泄女性经少性欲低下【治则】: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取穴】:关元肾俞太溪命门(命门为于督脉而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命门可是督脉烈火之穴善补肾阳。
)阴虚肺阴虚【主证】:干咳无痰咽部干燥甚至失音舌红少津【治则】:养阴润肺。
【取穴】:太渊复溜尺泽(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能平补平泻,尺泽穴生下来就是泄穴所以常用来平气解肺之热,不宜补。
取复溜穴的原因我已经说过肺气之根在肾。
)脾阴虚(胃阴虚)【主证】:口干唇燥食欲不振大便燥结甚至干呕【治则】:养阴和胃【取穴】:复溜内庭足三里(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针补,灸补火更大,因此证属阴虚火旺。
内庭主泄胃火,脾与为相表里脾虚热也常用此穴。
复溜穴擅长养阴,针补可滋阴,此穴不可泄,泄会加重阳盛。
)肝阴虚【主证】:急躁易怒头痛眩晕耳鸣眼干畏光或肢体麻木面色潮红舌红少津【治则】:滋养肝阴【取穴】:曲泉复溜三阴交太冲(曲泉穴在肝经主要扮演滋肝阴的重要角色,所以针补可加强养肝效果。
复溜穴我说过在肾经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补肾的。
三阴交穴前面也提到过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阴虚证及血症,这也是我取三阴交的目的。
太冲泄之可理气治疗眩晕,前面也提到过。
肾阴虚【主证】: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咽痛易脱发牙齿易松动舌红少津【治则】:滋补肾阴【取穴】:复溜太溪肾俞中极(复溜,太溪,肾俞是肾经上的核心穴位,肾俞主要用来补肾气,复溜是滋阴补肾,太溪穴即补肾气也可滋阴。
中极穴通调全身水道但擅长下身水道,补可以固溺就是治疗尿多证,泄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肿利尿的意思,减肥也算核心穴。
)虚证的四大病情及治疗情况已做了详细阐述。
在开头我也讲过很多病症一般不单一出现,更多的是复合形式出现,例如:肝肾阴虚脾肾阴虚脾肾阳虚肺脾气虚心肝血虚心脾两虚等,遇到这种复杂的病理怎么办?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辨别是阳虚还是气虚;第二要辨别是气虚还是血虚;第三我们要知道这些证发生在哪个脏腑(上面我已阐述很清了,就是每个脏的症状是什么样的,你当然可以按部就班)关于取穴也很简单:例如肝肾阴虚,这里面就包含了肝阴虚和肾阴虚,我们把治肝阴虚和治肾阴虚的穴位一块用上不就行了,简单吧?(在实际用穴上可以适当精简穴位)“人活一口气”,相信每个人都对这句俗语耳熟能详,武侠功夫片里说人的伤势很重,也往往说“元气大伤”。
那么什么是气呢?万一“元气大伤”自己能不能妙手回春呢?一、元气不足就变虚中医一般把气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气,这是与生俱来的;另一个是水谷之气,就是我们通过吃饭、喝水得到的气,是通过人的脾胃运化食物得到的;还有一个是肺脏吸入的清气,大约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空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人体的健康与这三个气密切相关,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生命都会失去动力。
气出了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气虚。
生活中常见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劳累过度的人、后天失养的人、年老体弱的人,由于脏腑机能衰退而气不足,他们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一系列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以下是元气不足的七个表现: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二、三大穴位保养元气怎么样保养我们的气呢?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就是气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灵。
气海【功效】: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灸气海【位置】: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正下方1.5寸。
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
【手法】: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
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
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膻中【功效】: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
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
膻中穴【位置】: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就是。
【手法】:可以经常按摩膻中进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条灸20~30分钟。
人们悲伤的时候往往捶胸顿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
这也很有科学道理:捶胸其实就是对膻中进行按摩,从而使肺气顺畅,排解了抑郁。
同时,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调节作用。
足三里【功效】:足三里既能补脾胃之气,又能补元气。
上文说过,水谷之气是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脾胃运化而来,所以补气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足三里【位置】: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正坐着的时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们从外膝眼往直下取4横指的距离,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后再往胫骨前缘量1横指(中指)。
第二个方法:站着的时候,把同侧的手掌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手法】: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条灸20~30分钟,可以经常灸它。
现在你可以看出用气海、膻中、足三里大补元气的奥妙了吧?用气海补元气,用膻中调肺气,用足三里补脾胃之气,这样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三气同补,生命的原动力强了,身体想不好都难。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用气海、膻中、足三里补元气的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够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另外,便秘、排尿困难、经常感冒。
免疫力低下等问题也可以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