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使至塞上
第13课《唐诗三首——使至塞上》(共21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化常识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诗歌。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贯穿初唐、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 地方。胡,古代泛称北方和 西方的民族。
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出边塞, 像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指烽烟。 指黄河。
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道烽烟直上云霄, 无尽黄河边上一轮落日显得又大又圆。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巡逻的 古代山名,东汉窦宪
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
多的诗人。 边塞诗代表人物:王昌龄、李贺、高适、岑参。
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
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
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
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 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 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 迎,让人倍感温暖。
D项中“‘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解释有误,应是“负责侦察、巡逻的 骑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理解错误。
高尚情操。Leabharlann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根据已知字词注释,理解本诗释义。 2.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一些色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 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风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颈联画风一转,描画出了 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 昏落日的画面。“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不愧是被王国维 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
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该典故一则 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 之心。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侧面反应前线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大 方悲壮。
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 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 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 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 于此次出塞途中。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 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情势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 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出 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 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 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八年级语文王维《使至塞上》诗评析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同时又是一位边塞诗人,《使至塞上》便是其边塞诗代表作之一。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写自己将奉命出巡边塞,此去征途遥遥。
“单车”,即轻车简从,用在这里蕴含着独当重任的自豪感;“问”:聘问、出使;“问边”,即出使视察边塞。
“属国”:典出于《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
”颜师古注:“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
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颜注又解释“属国”说:“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
合两注而下一定义则应是:保留国号和本国风俗习惯而归属于汉朝的那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类似于今天所说的附属国。
“居延”:汉朝所置的县名,治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居延县属凉州张掖郡,乃当时之属国。
(见《后汉书.郡国志》)这句是承首句而言,说自己“问边”欲往的附属国将超过汉朝居延之外,暗示出任重而道远之意;“过”字应解为“超过”。
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此句为倒装句:“经过居延属国”,实误。
居延在今内蒙靠外蒙不远的国界了,离王维要去的凉州(甘肃武威县,当时河西节度使幕府驻地)尚远,解为“经过居延”,太实,也不合情理;解为“超过”,是紧扣上句“欲”字,不过是出发前的虚指,借汉朝的典故来表现唐帝国声威远震,超过汉朝,自己使边的任重道远而已;何况诗的尾联也只说走到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并未经过居延。
也有人把“属国”解为“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指外交使者),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的《唐诗选》、张燕瑾的《唐诗选析》就是如此。
按“属国”与“典属国”两个词词义完全不同,虽然杜甫《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是这种简称的例证,但两诗的上下文意完全不同,王诗首句已有“单车”、“问边”,足已表明自己使臣身分,如果下句再特地表明自己是“典属国”,岂不有重复多余之嫌?所以单看下句这样讲,句法固也可通,但联系上句的文章来看,就不免欠妥了。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词句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 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一说指附属国,即少数民族附属于汉、唐等汉族王朝而存其 国号者。二说指官名,即秦汉时设置的官职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 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代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疆的使 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 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 (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 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 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 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广阔,附属国 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边塞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 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 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解的 孤寂之感。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蓬、雁——自比
直、圆——雄浑、苍茫 关心战事、失意消散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 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 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 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 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 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 “《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 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一说指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 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专题03《使至塞上》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使至塞上》知识梳理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作品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二、写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重点字词:属(shǔ)蓬(péng)萧关(xiāo)侯骑(jì)燕然(yān)四、词语解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5)长河:即黄河。
(6)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7)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8)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9)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五、译文:(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浩瀚沙漠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到萧关时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六、作品鉴赏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王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 籍贯: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身份: 唐代著名诗人。 作品: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重点探究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 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 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 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 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Hale Waihona Puke 自主学习03 识文本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2.根据注释,读懂诗意。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2.根据注释,读懂诗意。
重点探究
3.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
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重点探究
(1)有构图美
天边的落日 空中的烽烟 地下的河流 近处的烽烟 远处的夕阳 绵延无边的大漠
空间阔大
重点探究
(2)有色彩美 黄沙漫漫的大漠 黄昏橘黄的夕阳 一缕白色的孤烟 闪着白光的河水
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11PPT课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 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 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 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 兵,一问才知道,长官的军部还在离这 儿很远的燕然山呢。
总结感情: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 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入了诗 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 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千
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名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句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胸襟。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理 使至塞上

八年级上册 第15首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大漠孤烟⑥直,长河⑦落日圆。
译文:浩瀚的沙漠中烽烟直上,横贯的黄河上落日浑圆。 课下注释:⑥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 易为风吹散。⑦长河:指黄河。 内容: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炼字:◎“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修饰落日,给人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奇美壮 丽的塞外风光,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大”字写出边 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景物的单调,凸显人烟的稀少;“长”字 写出黄河横贯沙漠、杳无尽头的景象。
1.本诗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 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 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 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 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 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遐想。
诗歌精讲
单车①欲问边②,属国③过居延④。
译文: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我作为使者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 课下注释:①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③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 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④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 辽远的边塞地区。 内容仅写出诗人轻车简从(形单影只)的情状,也流露出诗 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寂之情。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使至塞上知识点及练习题

《使至塞上》内容要点1、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诗人以“征蓬”自况,在诗中有什么深刻的意蕴?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景物描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思想感情: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孤寂之情。
4、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表达出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对这句话作以赏析。
(1)线条: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变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景色的基本形态;雄浑开阔。
(2)色彩: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6、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其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这首诗据记载作于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但并没有说年月日。
你能从诗中看出写的是哪个季节吗?由“归雁入胡天”可以看出是春季。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D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图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使至塞上》句子详细解析

《使至塞上》句子详细解析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去访问边塞,经过居延国一直向前行进。
【解析】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翻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振翅北飞的大雁进入了胡地的天空。
【解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悄入胡人的上空。
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翻译】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解析】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在萧关下遇到骑马的侦察兵,打听到都护正在燕山前线。
【解析】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俨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赏析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打磨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

整体感知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 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 风光 图)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具体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 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 出。
研读赏析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 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 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
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 定基调; 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 延伸; 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 理 ,别开生面; 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颈联四美: ①构图美: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 从近到远,“孤烟”—“落日”—“大漠”,层次丰富。 ②线条美: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线条 简约。 ③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色彩 艳丽。 ④意境美:慢慢升起的狼烟,波涛不惊的长河,即将西下 的落日,意境雄浑。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并背通五首诗。
2.学习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虛实结合等写法,品味诗 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重点 ) 3. 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重点、难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指黄河。
诗意:
第13课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精品课件

启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像诗人一样, 怀有乐观、豁达的情怀。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出使边塞
这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由此 可感诗人的孤寂之情。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译文: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 雁正翱翔云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 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 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 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他把王维早年便对佛禅之道颇有研究,后值安史之 乱,政局变化无常而倾向于归隐田园。
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向佛, 以追求平静,悠然的心境。所以王维被称为“诗佛”。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感悟诗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理解诗人 蕴含的思想感情。
读准字音
征蓬(pénɡ ) 候骑( jì ) 归雁(yàn )
情 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内心抑郁 景
由
由
事 发
绘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塞外风光
事 终
叙事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战事繁忙
课堂练习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
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和译文(含鉴赏)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第13课《使至塞上》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思而后行
何人出使? 为何出使?
王维
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身份赴西北边塞 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并并 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为被排挤出京。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 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 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释义解析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 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诗人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 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问题探究
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一“直”一“圆”不 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 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 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 力 苍 劲、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是被王国维赞叹
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人胡天。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
这里是指大雁
诗人自喻。
北飞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
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
胡天是雁一般飞入胡天。 诗人即景设喻,以“蓬”、“雁”自比,
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这里指前 敌统帅。
燕然:燕然
《使至塞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使至塞上》赏析王维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的山田园诗迥然不同。
《使至塞上》是他边塞诗中的力作。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
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颔联“征篷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
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篷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燕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
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狼烟就显得格外显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
一“长”一“直”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上下联中,“长”字配合“大”,“圆”配“直”,都对得工整而巧妙,后人尤其对“直”和“圆”两字极尽赞美。
《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香菱学诗细味其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似是无理,“圆”字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想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字,竟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的确,香菱说出了很多人的感受。
难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基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
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王维此诗,整体上谈不上什么杰出的成就。
它能传颂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第二中学 制作:王宝强
• 教学目的: 1、学习《使至塞上》理解这首诗 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
背诵。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 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 点"。
(一)学习《使至塞上》
• 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 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
• 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 美。
朗诵注意
• 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 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 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作文加盟品牌排行榜 小学作文加盟
传神的笔墨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 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 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 外地醒目,苍茫的沙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 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 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见菜碟铜舌鬼扭动瘦瘦的犹如蒜头样的屁股,整个身体快速变成一枚巨大的缤纷奇蛋,这枚奇蛋一边旋转一边射出万道奇光……突然,整个奇蛋像巨大的深灰色花蕾 一样绽开……五条暗灰色螃蟹模样的疯狂尾巴急速从里面伸出……接着,一颗浅灰色花生模样的阴暗巨大狐头快速探了出来……一簇簇暗灰色糖块模样的奇妙巨大翅 膀飘然向外伸展……突然!两只暗灰色足球模样的贪婪巨爪威武地伸了出来……随着亮白色白菜模样的奇特幽光的狂速飞舞,无数钢灰色马心模样的梦幻羽毛和亮灰 色鳞甲飞一样射出……突然,无数亮灰色飞盘模样的风光鳞片从奇蛋中窜出,飞一样射向个个巨果!只见每只巨大鳞片上都站着一个鸡毛硬泪仙模样的武士……与此 同时壮扭公主朝鸡毛硬泪仙变成的巨大植物根基飞去,而月光妹妹则朝那伙校精的真身冲飞去……鸡毛硬泪仙的所有果实和替身都被撞得粉碎!而巨大的植物已经被 壮妞公主一顿肥拳猛腿弄得稀烂,再看鸡毛硬泪仙的真身也被月光妹妹一顿飞拳 云腿,直玩得满 脸桃花开,浑身别样肿……“算你们狠,俺们不玩了!”女樵夫M. 翁贝叶娆仙女见无法取胜,急忙变成长着离奇大腿的亮白色古怪锁孔朝西南方向飞去……月光妹妹笑道:“嘻嘻!跟我玩换马甲,这回你们可撞鱼雷上了,我正愁找 不到对手呢……”月光妹妹一边说着一边变成长着怪异下巴的水红色超级小号追了上去……女樵夫M.翁贝叶娆仙女见月光妹妹快要追上,又急忙变成长着离奇犄角 的纯红色古怪小旗朝正南方向飞去……月光妹妹笑道:“嘻嘻!又换一套马甲,我也把从远古时代积压下来卖不出去的存货拿出来让你们瞧瞧……”月光妹妹一边说 着一边变成长着怪异舌头的暗青色超级药片追了上去……只见X.妮什科招待和另外四个校精怪突然齐声怪叫着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卵石刀肝仙!这个巨大的卵石刀肝 仙,身长四百多米,体重二百多万吨。最奇的是这个怪物长着十分壮丽的刀肝!这巨仙有着紫红色椰壳似的身躯和紫玫瑰色细小旗杆般的皮毛,头上是暗白色陀螺一 样的鬃毛,长着淡红色水母似的铁锅蛇筋额头,前半身是墨紫色腰带似的怪鳞,后半身是脏乎乎的羽毛。这巨仙长着淡灰色水母模样的脑袋和墨黑色海参似的脖子, 有着墨灰色陀螺样的脸和钢灰色扫帚模样的眉毛,配着浓黑色瓜子一样的鼻子。有着乳白色臂章样的眼睛,和纯红色牛肝似的耳朵,一张乳白色车厢似的嘴唇,怪叫 时露出碳黑色地灯模样的牙齿,变态的墨紫色樱桃般的舌头很是恐怖,紫玫瑰色小号般的下巴非常离奇。这巨仙有着很像牙签模样的肩胛和酷似粉条一样的翅膀,这 巨仙变异的紫宝石色猪肚般的胸脯闪着冷光,特像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