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针灸学》第二讲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2 经络学说的定义3 怎样学好针灸学以上问题酌情提问(二)、上次课内容梗概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4.经络学说的定义及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4. B1型题1.属肾络膀胱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属小肠络心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属心包络三焦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厥阴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属三焦络心包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5.属肺络大肠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6.属胃络脾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7.属肝络胆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厥阴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属胆络肝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9.属膀胱络肾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属心络小肠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1.属脾络胃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2.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肝经B.脾经C.肾经D.任脉E.督脉13.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病候属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4.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病候属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足大趾端B.足次趾端C.足中趾外端D.足第四趾外端E.足小趾外端15.足太阳膀胱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6.足少阳胆经止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7.足阳明胃经止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足大趾上毫毛部B.足大趾末端C.足中趾外端D.足第四趾外端E.足小趾之下18.足少阴肾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9.足太阴脾经起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0.足厥阴肝经起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拇指内侧端B.食指末端C.中指端D.无名指末端E.小指内侧端21.手少阴心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2.手太阴肺经止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3.手厥阴心包经止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目外眦B.耳中C.口中D.目内眦E.鼻翼两侧24.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5.足少阳胆经起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6.足阳明胃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拇指内侧端B.食指末端C.中指端D.无名指末端E.小指外侧端27.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8.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9.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目外眦B.鼻孔两侧C.目内眦D.人中E.至目外眦,转入耳中30.手阳明大肠经止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1.手太阳小肠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2.手少阳三焦经止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B.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C.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D.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E.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33.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4.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5.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6.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B.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C.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D.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E.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37.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病侯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8.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9.手少阴心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0.足少阴肾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B.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C.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D.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E.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41.足厥阴肝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2.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3.手少阳三焦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4.手厥阴心包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的原则。
4.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5.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针灸学》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1.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的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2.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3.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4.《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5.电针法在配穴处方选择穴位为同侧肢体的1-3对为宜,在感觉阀与痛阀之间的电流强度为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
6.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7.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8.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9.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
10.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部,与消化道相应的在耳轮脚周围。
11.针刺治病方法前身是古人的砭刺,原始刺法简单,只用于刺血排脓。
12.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证。
13.灸法是利用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的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炎散结和防病保健作用。
14.十二经筋有刚筋和柔筋之分。
15.穴位注射法必须注意严禁将药注入关节腔、骨髓腔和血管及神经干部位。
16.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二、名词解释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理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2、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
3、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4、经穴: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腧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体部份,共361个。
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络腧穴总论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传注病邪
(二)反映病侯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位归经 (三)指导临床治疗
第二章
腧穴总论
引言
腧穴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
殊部位。
腧穴又称穴位、穴道、穴等。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未端交接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 十二经脉的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通 过阴阳表里、 手足同名经的 连接,从手大 阴肺经开始至 足厥阴肝经, 再复从肺经而 逐经相接,从 而构成了周而 复始、如环无 端的传注系统。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1、奇在循行——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 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 蹻脉共八条。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2.有固定位置和名称。 3. 分布于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能反映本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二、腧穴的分类
(二)奇穴 奇穴,是在十四经穴系统之外、具有固定名称、
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特点:
1.分布分散,有一名多穴现象。 2.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 3. 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较单
身背俞穴所在 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线3寸,沿肩胛
Hale Waihona Puke 骨内侧线下行胁肋部:共2条经,2条脉
肝胆经循胁肋
(4) 颈部的分布规律
从前正中线到后正中线依 次为:
任脉, 足手阳明(胃、大肠) 足手少阳(胆、三焦) 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督脉
经络总论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部位 前面 面、额部 侧面 耳颞部 后面 头顶及枕项(面颊)部 巅顶部 经脉分布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阳经 厥阴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2、躯干部:
部位 前 胸腹部 面 第一侧线0.5\2 足少阴肾经 第一侧线1.5 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分布 第二侧线2\4 足阳明胃经 第二侧线3 足太阳膀胱经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第三侧线4\6 足太阴脾经
4)养生和预防保健
谢谢!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脉会合
(三)、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肘膝关节以下分出,走向表里 经。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十五络脉
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6、与脏腑的联络关系
特点
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 贯肝、入肺中,络心)。 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 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 共五条。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 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 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 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2、经脉的命名
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手太阴肺经)。 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 “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 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那么你对经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经络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经络的分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经脉则“伏⾏分⾁之间,深⽽不见,其浮⽽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课题,也是⽼百姓⾮常想了解的奥秘。
⾄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的进展,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所⽣的病是通过⼀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不同的⽅法治疗。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经络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官窍、脏腑与脏腑之间,以及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运输渗灌作用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4)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①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 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②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③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一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2)指导疾病的诊断①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
②分经诊断,即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①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②指导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
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
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气变动失常:往往循经厥逆而上可出现各种“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骭厥”、“阳厥”、“骨厥”等,主要由于经络气机失常或经气变动失于常度所致。
经气衰竭:当十二经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组织器官也会呈现衰竭,例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即说明经络功能失常,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和病候。
(二)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而使人体内外沟通、表里通达,在正虚邪犯的情况下,经络即成为病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传注的途径。
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胃肠。
”这就明确揭示了外邪侵犯人体时沿经络通路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和病理变化过程。
例如,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初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时邪在皮毛、经脉,继而入舍于肺,则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相继出现。
又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所以它又成为脏腑器官病变互相影响的传变渠
道。
例如,肝脉挟胃上行,若肝郁气滞,则往往犯及脾胃而出现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状;肾脉从肾上贯肝膈,肾阴亏损而致肝阳上亢,则见头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盗汗等症。
此外,由于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与脏腑官窍络属的特点和沟通内外、联络表里的作用,所以内脏发生病变时也可通过经络由里达表,从而引起体表相应部位的组织、官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如肝病胁痛、目赤肿痛,肾病腰痛、耳聋,心火上炎而致口舌生疮等。
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
·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1.说明病邪传注途径和疾病发展规律。
前已述及,在病理情况下,许多外感病的病邪
均是由浅入深沿经络途径向里传变,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使舍于经……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2.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传变途径。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所以其
病变尚可通过经络途径相互传变。
如肝气犯胃,肝火灼肺,肾病有水气凌心、射肺,肝风内动出现口面涡斜,心火移热于小肠等,均可根据经络的脏腑属络联系和循行关系阐明其机理。
3.阐明体表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机理。
临床中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往往可在有关
的经络循行路线上或某些特定穴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或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以及感觉异常现象。
通过望色、循经触诊和测量又可推断疾病的病位所在和病情的深浅轻重与进退等病理变化。
可见体表各种病理变化是有关经络脏腑病变的反映。
(二)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系统各部的循行分布各有分野,脏腑官窍络属各有差异,所以,可根据体表病变发生部位与经络循行分布的关系,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此即“明部定经”。
例如头痛的辨证归经: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和足厥阴经有关等。
又如肝经循行中“抵少腹”、“布胁肋”,故两胁或少腹痛者,多与肝经有关;咳嗽、气喘、流清涕、胸闷,或缺盆、肩背及上肢内侧前缘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而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痛、手心发热等则多与手少阴心经有关。
总之,根据病痛的部位和病候表现,结合各经循行分布及其特有的病候群,即不难推断有病的脏腑或经脉。
至于前述的各种经穴病理反应或各种循经出现的脱毛、充血带、贫血带、丘疹、皮下结节和皮肤电阻变化等反应,也可作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的诊断依据和辨证归经的重要参考。
(三)指导针灸治疗
《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这说明临床上的一切病候,无不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反映。
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必须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特别是经络学说,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更为直接而重要。
1.指导循经取穴:通常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官窍属络关系,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来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的。
例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实例。
2,皮部取穴: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密切联系,所以对脏腑经络疾病也可用皮肤针或
交内针在其相应的皮部叩刺、埋针进行治疗。
3.刺络治疗:《灵枢·官针》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据此,凡经络瘀滞,火
热实邪痹阻为患者,皆可刺络脉放血治疗。
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高热神昏,刺十宣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局部刺络拔罐治疗等。
4.经筋治疗:经筋疾病多表现为拘挛、强直、抽搐、弛缓等症状,可取局部痛点或阿
是穴针灸治疗。
此即“以痛为腧”的治法。
5.按时取穴:经络气血的循行流注与时间有密切相关,因而有各种时间针法的创立。
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均是以经络气血流注、盛衰、开阉的规律,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针刺取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