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_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_中医世家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领域(一)生理功能1.沟通交流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转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抵御外邪,捍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

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就是病鬼神论衡的途径。

经脉病可以传至内脏,内脏病一般会祸及经脉。

例如《素问·缪刺论》说道“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延熙皮毛,领而不回去,进延熙孙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络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经脉,内连五脏,宋齐肠胃”。

反之,内脏病可以影响经络。

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诊断方面由于经络循行存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存有病可以在一定部位反应出;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整体表现,做为确诊依据。

例如头痛病,可以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原产规律予以辩别,例如前额苦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苦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苦则与肢厥阴经有关。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学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学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学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太阳经头痛一般表现在:
A.顶部
B.颞部
C.顶颞部
D.前额部
E.后枕部
『正确答案』E
经络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联系脏腑
B.运行气血
C.抗御病邪
D.营养全身
E.感知痛觉
『正确答案』E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正确的是
A.指导辨证归经、针灸治疗
B.指导辨证论治
C.指导临床用药
D.指导用药剂量
E.指导辨别病变部位
『正确答案』A
第1页。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导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以及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主要依靠临床实践、解剖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

其中,临床实践是经络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总结,揭示经络的病理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解剖学观察则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经络系统的存在,为经络学提供了可视化的证据。

实验研究方面,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生理、免疫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经络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概念,它由经、络两部分组成。

经是指人体内部贯通全身的纵向通道,络是指经络之间的横向连接。

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十二正经、八脉、奇经八脉等。

这些经络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起到了传输气血、调节阴阳、输送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等多种功能。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系统是脏腑组织、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可以达到调节整个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密切,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瘀滞等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疏通经络、调节经络功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探讨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临床上,经络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经络刺激疗法、经络诊断和经络药物使用等。

经络刺激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是中医经络学的核心疗法之一。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诊断则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象等,辨别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经络药物使用则是利用中药中对经络具有作用的药物,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循环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以下是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常见内容:
1.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脉象、舌诊、腹部诊等手段来观察综合评估经络的状态,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

2. 经络疗法:介入性手段中含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多种手段,旨在用刺、按、热等刺激手段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和代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刺激经络系统以及相关器官组织,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疼痛和恢复健康。

4. 艾灸疗法:通过热敷草药制成的艾绒或艾条,刺激经络气血流动和热力作用,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疼痛,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总的来说,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应用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权衡利弊,避免漏诊、误诊以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也是目前临床经验分享和探索的方向之一。

中医中的经络调理

中医中的经络调理

中医中的经络调理在中医理论中,经络调理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套络脉系统,贯穿全身,与身体各个器官相连。

经络调理通过刺激经络,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中的经络调理的原理、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经络调理的原理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经络调理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血运行: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流动,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排除代谢产物,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2. 阳阳平衡:经络调理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使阳气充沛,阴阳互补,达到身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3.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经络,可以疏通阻塞的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疾病。

二、经络调理的方法中医中的经络调理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拔罐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进行介绍:1. 按摩:按摩是一种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

常见的按摩手法包括轻揉、捏拿、推拿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

2. 针灸:针灸是中医中经络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经络上刺激气血的流动,调整阴阳平衡。

针灸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艾灸:艾灸是一种将灸具点燃燃烧后照射患者经络的方法。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活血止痛,对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4. 拔罐: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的方法,以达到刺激经络的目的。

拔罐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活血化瘀,适用于一些肌肉疼痛、风湿病等病症。

三、经络调理的临床应用经络调理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中经络调理的应用:1. 高血压:通过刺激某些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2. 高血脂: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脂质的代谢,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降低血脂的含量。

中医经络调理对免疫系统的益处与应用

中医经络调理对免疫系统的益处与应用

中医经络调理对免疫系统的益处与应用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免疫系统的健康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中医经络调理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增强。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调理对免疫系统的益处和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免疫系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经络系统的畅通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运行通道,通过经络运行的气血能量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而免疫系统则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

中医经络调理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帮助人体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

二、中医经络调理对免疫系统的益处1. 改善气血循环:中医经络调理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使气血充足流畅,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2. 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中医经络调理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从而达到调节免疫反应的目的,更好地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3. 平衡免疫系统:中医经络调理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增强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中医经络调理在免疫系统中的应用1. 预防感染性疾病:通过中医经络调理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例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经络来增加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 辅助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中医经络调理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方法。

例如,中草药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改善免疫相关疾病的症状。

3. 康复期调理:在疾病康复期,中医经络调理可以帮助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并预防二次感染。

针对不同的疾病个体差异,中医师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经络,促进康复。

四、中医经络调理的实践案例小明是一名常年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经常感到疲劳,体力下降。

中医师通过经络检查发现小明的气血循环不畅,通过针灸疏通相关经络,调整了小明的免疫系统功能,改善了其疲劳和体力下降的症状。

五、结论中医经络调理对免疫系统的益处和应用不断被研究和实践所证实。

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作为人体抵御外部侵袭的重要防线,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能够对免疫系统进行有益的调节。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具体调节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中医经络学强调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输通道,贯穿全身,与器官、组织、免疫细胞等密切相连。

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2. 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具体调节方法2.1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经络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

比如常用的“四神针”就是经络针灸的典型应用之一。

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提升免疫细胞的活力,促进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2.2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作为又一种中医经络学的疗法,通过按摩经络,能够改善气血运行,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免疫系统的调节。

例如,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特定经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功效。

2.3 中药调理中药中的许多药物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根据中医经络学的理论,草药可以通过经络作用,对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例如,黄芪、党参等常见中药可以增强和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 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中医经络学的疗法被用于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减少过敏反应。

此外,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中医经络学的调节方法也被用于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的杀伤力。

综上所述,中医经络学在免疫系统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的应用,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功能。

此外,中药调理也能够对免疫系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网络结构,通过其传导气血和信息,维持全身的生理功能。

经络不仅具有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1.传导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能传导人体内的气和血,维持全身的机能正常。

经络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保证气血畅通,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供应,有助于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2.联接身体各部位:经络连接全身各部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经络能够联接脏腑、肌肉、经络等部位,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通过经络的运行,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性得以保持,从而维持机体的整体平衡。

3.调节阴阳平衡: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经络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这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保护脏腑:经络作为一个细小的通道,能够起到保护和阻隔脏腑的作用。

通过运行过程中的气血流通,经络可以保护脏腑器官,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同时,经络还能够防止各种病理因素的侵袭,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

经络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诊断:中医理论中有经络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经络的颜色、形态、变化等特征,可以判断身体内部的情况。

通过经络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2.刺激治疗:经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3.药物治疗:中药对经络有调节作用。

许多中药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药效的作用目的。

中药经络疗法可以通过药物的内服、外敷等方式,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保健养生:经络的正常运行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和活力,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如按摩、气功等方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

经络腧⽳学教学笔记经络腧⽳学教学笔记⿊龙江中医药⼤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上篇:经络腧⽳概论第⼀章经络概述⼀.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主⼲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较经脉细⼩,纵横交错,遍布全⾝。

起⽹络与联系的作⽤。

⼆.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体经络系统的循⾏分布,⽣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节之特点。

(⼆)⼗⼆经别:加强了⼗⼆经脉在胸腹,头⾯,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五络脉:加强了⼗⼆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脉:是⼀组具有特殊作⽤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

(五)⼗⼆经筋:起着约束⾻骼,疏利关节的作⽤。

(六)⼗⼆⽪部:防御病邪的作⽤。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之所⽌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动⼿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经络⽣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节经络系统概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别⼗⼆经脉⼗⼆经筋经脉奇经⼋脉⼗⼆⽪部经络络脉⼗五络脉三百六⼗五络⼆、经络的形成(⼀)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腧⽳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理知识的启发。

(五)⽓功养⽣术的出现。

三、⼗⼆经脉(⼀)定义⼗⼆经脉即⼿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的总称。

中医经络辨证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与探讨

中医经络辨证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与探讨

经络辨证的方法
经络辨证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四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 象等,听取患者的声音、语言等,询问患者 的病史、症状等,以及触摸患者的肌肤、腧 穴等,综合分析判断病变所在的经络和脏腑 。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影像学检 查、实验室检查等,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科
学性。
PART 03
经络辨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选穴原则
根据经络辨证结果,遵循“经脉所过,主治 所及”的原则,选取相应经络上的穴位进行 治疗。
刺灸方法
根据经络辨证确定的病位、病性,选择合适的刺灸 方法,如毫针、三棱针、艾灸等。
治疗时机
根据经络辨证判断病情轻重缓急,选择合适 的治疗时机,如急性病证应及时治疗,慢性 病证应坚持治疗。
REPORTING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经络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 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和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 络和孙络。
经络的功能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 病邪和反映症候的功能,对维持人体 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经络辨证的局限性
01
主观性较强
经络辨证依赖于医师的经验和感 觉,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量化 指标。
02
难以精确定位
03
缺乏统一标准
经络辨证对于病变部位的定位相 对模糊,不如现代医学影像技术 精确。
目前经络辨证缺乏统一的诊断和 治疗标准,不同医师之间可能存 在差异。
与其他辨证方法的比较
01
与八纲辨证比较
02
与脏腑辨证比较
03
与气血津液辨证比较
八纲辨证主要从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八个方面进行分析,而经络辨证 更注重经络系统的变化和调节。两者 可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用来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认为人体内部有12条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它们分布于全身,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和四肢百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些经络通过气血的循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特点,中医师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从而进行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

此外,经络还与穴位密切相关,中医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它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现代医学也逐渐对经络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络的作用和机制,这为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之,经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

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
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

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

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

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络脉、经脉……逐步深入,并出现相应的症候。

经络反映症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起着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

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即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能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二、经络的临床运用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可分别为诊断和治疗两类。

诊断方面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症候,称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治疗方面是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运用不同治半及药物,称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

1.经络诊法
《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这些都是就经络部位进行诊察的方法,如审查、指切、推循、扪摸、按压,以及观察该部寒温和气血盛衰现象。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的“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也是同一意思。

“切循而得之”,本身就是检查经络的基本方法。

经络外诊多用直接的检查,近代又采用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如从皮肤电现象等作观察等,使检查探测方法趋于多样化。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

《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人迎脉诊候阳经病证的虚实。

又以阳明脉所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阳)脉,肾所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

分部诊络,则是指分皮部诊察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这在皮部中已有说明。

近人又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

“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见《灵枢·背腧》),这既是取穴法,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2.分经辨证
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按经络来分析病证即称分经辨证。

《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指出皮肤的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结,骨骼连属和长短,都是以经脉为纲纪,从而分析其所发生的不同病证。

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所生病”的记载,意指此经脉变动就出现有关的病证,此经脉腧穴能主治其所发生的病证,这就是经脉的主病。

各经脉既有其循行所过部位的所称外经病(证),又有其有关的脏腑病(证)。

此外,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皮部之病实
即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

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其所主病证又有其特殊性质。

分经辨证,主要也就是分十二经(合为六经)和奇经八脉,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

3.循经取穴
经络各有所属腧穴,腧穴于分经之外还有不同的类别,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还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为明显。

循经取穴的意义应当从这种关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经络远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

《内经》所说的“治主病者”就是指能主治该病症的经穴。

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症,这主要以四肢部经穴为依据。

作为特定类别的四肢经穴就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

在头面、躯干部,则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

对脏腑五官说来,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

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