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原文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左传》

国学经典《左传》

【注释】 (23)宋:诸侯国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 (24)叔詹:郑国大夫。 (25)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 姓姬。 (26)离:同“罹”(li),遭受。 (27)靖:安定。 (28)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29)齐(chai):类,等。


【原文】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31),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若不 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 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 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 力。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 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 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史料 2、体例 3、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直书无隐的精神 二、散文创作的楷模 三、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注释】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赖。 (3)校(jiào):同 “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 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 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 诌(zhōu),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名 胥臣,晋国大夫。
【原文】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 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 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 齐(8),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 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浅析“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

浅析“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

浅析“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news_bd”>孔子《春秋》与礼失求诸野我们同意礼失求诸野出自孔子。

只有孔子的思想,才为这句话的内涵作出正确的阐释;只有孔子的毕生实践,才能体现礼失求诸野的真正意义。

我们还要指出,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思想渊源,不仅来自于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更主要来源于孔子特别坚持的政治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如果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意义更多地指向春秋时期的文化下移的客观事实,那么,作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就是一旦天下无道则庶人就要议道了。

天下无道,则庶人议道就是礼失求诸野,。

‘礼失求诸野是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种文化下移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对礼失的一种拨乱反正的措施与行动。

余英时先生曾经指出,庶人不议的议从来就不是一般性的议论,而是具体地表现在言治乱,议政事或论国事。

如果我们把道换成礼,那么,礼失求诸野的意义就十分清楚了。

孔子的一生,恰逢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古代士—庶人之议政的传统,试图挽狂澜于既倒。

这就是孔子提出礼失求诸野的现实原因与理论根据。

这不仅决定了礼失求诸野的本质意义,也决定了孔子所选择的方式。

下面我们将根据孔子的思想与活动,特别是孔子晚年修《春秋》等活动,对礼失求诸野作出进一步阐释。

在这一部分,我们拟讨论如下问题:第一、是上天(历史)的选择,把礼失求诸野的重任赋予孔子;同时,孔子也自觉地意识到并且主动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

第二、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孔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承担的礼失求诸野的历史任务。

第三、孔子开创的礼失求诸野传统,构成孔子去世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线,决定了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特色,成为中国传统礼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

下面分别讨论之。

(一)上天的选择与孔子的担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目标与起源》一书中曾经提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概念。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孔子春秋全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春秋孔子原文及译文

春秋孔子原文及译文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春秋孔子原文及译文
论语里有好多孔子说的话呢。

咱先来说说学而篇里的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可太有名啦。

它的意思就是啊,学习了知识然后经常去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

有朋友从远方来,那多高兴的事儿呀。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做法嘛。

你看,孔子他老人家多会说呀,就像咱身边一个智慧的老爷爷在跟你唠嗑。

再看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这是告诉咱每天都得反省自己呢。

给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呀,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呀,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去温习呀。

这就像是每天给自己做个小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好好做人。

还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就是在教小孩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守信,要广泛地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这多像一个家庭里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呀。

孔子的这些话呀,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还是特别有用。

就好像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些道理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一直照着咱们走路呢。

他的话里充满了对人的关心,对社会的期望,让人觉得特别温暖又特别有力量。

我们现在读起来呀,就好像能穿越时光,和孔子坐在一起,听他老人家慢慢讲述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第 1 页共 1 页。

《孔子家语·卷一》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卷一》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卷一》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2],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3]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4],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5]。

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

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6],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宰:一邑长官。

[2]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3]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4]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

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5]沟:挖沟。

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6]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

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

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

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文言文翻译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文言文翻译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文言文翻译“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意思是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

原文如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太史公自序的原文

太史公自序的原文

太史公⾃序的原⽂太史公⾃序的原⽂ 太史公⾃序(选⾃《史记》) ◇原⽂ 太史公⽈:“先⼈有⾔:‘⾃周公卒,五百岁⽽有孔⼦。

孔⼦卒后,⾄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①。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何敢让焉②!” 上⼤夫壶遂⽈:“昔孔⼦何为⽽作《春秋》哉?”太史公⽈:“余闻董⽣⽈:‘周道衰废,孔⼦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夫壅之。

孔⼦知⾔之不⽤,道之不⾏也,是⾮⼆百四⼗⼆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③。

贬天⼦,退诸侯,讨⼤夫,以达王事⽽已矣④。

’⼦⽈:‘我欲载之空⾔,不如见之于⾏事之深切著明也⑤。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事之纪,别嫌疑,明是⾮,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者也⑥。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故长于变;《礼》经纪⼈伦,故长于⾏;《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川、溪⾕、禽兽、草⽊、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故长于和;《春秋》辩是⾮,故长于治⼈⑦。

是故《礼》以节⼈,《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六,亡国五⼗⼆,诸侯奔⾛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失之豪厘,差以千⾥。

’故⽈‘⾂弑君,⼦弑⽗,⾮⼀旦⼀⼣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弗见,后有贼⽽不知⑧。

为⼈⾂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不知其宜,遭变事⽽不知其权⑨。

为⼈君⽗⽽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恶之名;为⼈⾂⼦⽽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不敢辞⑩。

夫不通礼义之旨,⾄于君不君,⾂不⾂,⽗不⽗,⼦不⼦。

君不君则犯,⾂不⾂则诛,⽗不⽗则⽆道,⼦不⼦则不孝。

此四⾏者,天下之⼤过也。

春秋孔子世家原文与解析

春秋孔子世家原文与解析

春秋孔子世家原文与解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以其对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

《春秋孔子世家》是关于孔子家族世系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后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孔子世家》的原文和背后的解析。

《春秋孔子世家》原文如下:孔子世家第一:“孔子之世,十有一室而有三十子焉。

长子曰衍,次子曰世,佛住之有闳子。

”该段原文记录了孔子时代孔子家族的基本情况,孔子共有十一个房间,生了三十个孩子。

其中长子名字叫衍,次子名字叫世,还有一个名字叫闳的孩子。

解析:这段原文展示了孔子家族的规模,说明了孔子拥有众多的后代。

其中,长子和次子的名字被特别提及,显示出他们在孔子家族中的地位较为重要。

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家族血脉延续和世代传承的重视。

孔子世家第二:“长子衍舍其嗣而卒。

世卫而立,世卒子过立;过卒而子括舍,括舍而因立,是为孔子。

”这段原文描述了孔子家族的继承传统。

衍是长子,但他没有继承家族衣钵,而是由次子世接替成为家族的继承者。

世去世后,他的儿子过成为继承人,随后过去世,过的儿子括接替了家族的衣钵,并成为了后来的孔子。

解析:这段原文反映了孔子家族进行继承的方式和家族世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正当的继承才能成为家族的继承人。

这一传统体现了孔子家族对于家族价值和传承的重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制度的一种典型表现。

孔子世家第三:“孔子之儿曰仲由,仲由之子曰孔叔。

”该段原文提到了孔子的儿子仲由以及他的儿子孔叔。

解析:这段原文以简洁的方式列举了孔子家族的第三、第四代后裔。

虽然没有详细描述他们的事迹和贡献,但仍然展示出孔子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命名传统。

这再次强调了家族血脉传承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结论:《春秋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家族的世系和继承传统,展示了孔子及其后裔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分析原文,我们了解到孔子家族的规模、继承方式以及后代的命名传统。

《论语》十则(3)

《论语》十则(3)

孔子
作者生平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ou)邑 (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 首。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
存疑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 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 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 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 无所不包。
理解:讲学习态度 一寸光阴一寸金,逝者不可追, 要珍惜宝贵时光。
下一则 返回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 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 切地提出疑问再联系当前情况加以思考,仁就在 其中了。”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承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而,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 而,并列。
文言代词:
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里中的道路,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忍受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 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孔子《春秋》原文

孔子《春秋》原文

春秋孔子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

言微,谓简略也,义大,藏褒贬也。

凡文万八余字,叙二百六十余载之史。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夏五月,莒人入向。

無駭帥師入極。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鄭人伐衛。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來求賻。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癸未,葬宋穆公。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戊申,衛州吁弑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九月,衛人殺州吁於濮。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五年春,公矢魚於棠。

夏四月,葬衛桓公。

秋,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

初獻六羽。

邾人、鄭人伐宋。

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鄭,圍長葛。

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

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於浮來。

螟。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九年春,天子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庚辰,大雨雪。

挾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於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

鄭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春秋》概说

《春秋》概说
《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訖魯哀公十四年,專記此魯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這出自孔子筆削,不同於史官記籍。首先,就周史而言,仔細案察《國語》,書中所載錄的「嘉言善語」上及西周穆王、厲王之世,可見周史記事的上限,遠早於東周之初的魯隱公。其次,《晉書‧束皙傳》曰:「〔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這部《竹書紀年》,得自魏襄王或安釐王墓,「蓋魏國之史書」,其記事起自「夏以來」,訖於「〔魏〕安釐王之二十年」,通夏﹑商﹑周三代,以迄於戰國時代。這是「魏國之史書」,相形之下,《春秋》始隱而終哀,其起訖也迥異於國史記事的規模。
例如昭二年《左傳》曰:「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晉國的執政大夫韓起(宣子)到魯國聘問,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這是魯國史官一代代持續記載的簡策實錄,屬於官方檔案,所以晉卿韓起藉著聘魯的機會請求觀看,此即「觀國之光」。這猶如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到臺灣訪問,特地到故宮博物院觀賞國寶文物。
夏正 123
暮春45678910
殷正 1234
567891011
周正12345
仲夏6789101112
依趙氏,《論語》中「春服既成」的「暮春」,應該是夏正三月,相當於周正五月(仲夏);若是周正三月,就時令來講,天氣還十分寒涼,所以說「安得有換春衣,浴且風之事?」
古「春秋」大抵是史官所書,屬官方的載記檔案,未必正式編定成書;縱或成書也未必廣為流傳——所以韓宣子聘魯始見「魯春秋」!而且,古之「春秋」久已亡佚,《史記.六國年表序》謂秦始皇焚書,「諸侯史記尤甚」,誠為先秦諸侯國史大量亡佚的重大因素。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分析文义
先生,指孔子
复习 按时温习
也、也是 “悦”的古字,愉快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部编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论语》 十二章
一、原文朗读与背诵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 墨子 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 子”。
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 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的宝贵资料。
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 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 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
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 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
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后),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学而》)

读书心得——董仲舒《春秋》五辞解读

读书心得——董仲舒《春秋》五辞解读

读书心得——董仲舒《春秋》五辞解读“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是说《春秋》是聚合、连缀有关文辞,比次、排列相关事实,是就《春秋》文本的写作与表述方面而言,其要在于辞的表达。

太史公曰:“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其所以知与罪者,皆在《春秋》之辞也,因此《公羊传》曰“其辞则丘有罪焉尔”。

《春秋》之辞含避讳、畏惧、褒贬、善恶、合道、非礼、事变、亲疏、隐蔽等意,后学欲知《春秋》之言与圣人之意需深刻理解《春秋》之辞。

段熙仲曰:孔子之修《春秋》,修其辞也,故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

孟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何谓其义?因鲁史加王心之谓也。

何以见之?则于属辞见之。

段氏说圣人以属辞显现其意,后人亦需以辞为媒介来领会圣人之意。

然《春秋》之辞“体天之微”,所谓“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公羊传》定公元年),更何谈乎后世?是以西汉《春秋》博士董仲舒于帷幕之中,精研琢磨,有微辞、婉辞、温辞、诡辞等辞法,深入细致地解析圣人赋予《春秋》文字背后的深意,后世学者研究《春秋》辞法几乎都是顺着董仲舒开辟之路继续钻研。

冯友兰说:“董仲舒之书之于《春秋》,犹《易传》之于《周易》也。

”然而反观近世《春秋》辞法研究,对于《春秋》之辞与董仲舒之说的理解或失于疏乎,或失于讹误,更有以玄乎论之者,未能尽然领会者时而有之。

《春秋公羊传》于西汉景帝时著于竹帛,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因此笔者爬梳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关于《春秋》之辞的论述,借助《公羊传》的阐释,辅以《谷梁传》,探究《春秋》用辞之法及其特点,为前辈做传薪之举,以求正于方家。

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中提出的《春秋》辞法有22类:常辞、移其辞、况是之辞、用辞去著、婉辞、微辞、温辞、恶战伐之辞、辞与指、贱贵之辞、不君之辞、不子之辞、讳大恶之辞、事辞同异、诡辞、慎于辞、无达辞、夺去正辞、诛意不诛辞、君子辞、内外、复辞。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

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

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

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

《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

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

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

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春秋》的人。

可见,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

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苏轼《六一居士集》叙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六一居士集》叙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六一居士集》叙原文及译文赏析六一居士集叙苏轼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

孔子曰:“天下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

”盖以是配禹也。

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

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

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

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

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后主其说之陋也。

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

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

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

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

洪水之患,盖不至是也。

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

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由是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

太史公曰:“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

”错不足道也。

而谊亦为之。

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

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

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

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

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欧阳子没,十有余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

世界第一部编年体史籍—《春秋》

世界第一部编年体史籍—《春秋》

世界第一部编年体史籍—《春秋》作者:李荣胜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5年第10期历史是不能戏说的20多年前,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全剧以乾隆微服下江南寻访同父异母兄弟为背景,一路上经历种种奇遇,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收视率百分比,当时可谓家喻户晓。

由此,引发了中国大陆长达20多年的戏说历史之风潮。

然而,历史是不能戏说的。

历史是人类进步的历程,进步的历程是真实的、复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怎么可以戏说呢?历史,在国人心中的位置,早已走出简册和书本上的文字,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信仰。

中华民族是一个敬畏历史、坚信历史、依循历史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子孙怎么可以戏说自己民族的历史呢?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听到“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

诸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样的名言,也早已远我们而去。

取而代之的是:“历史是一块抹布”,“历史是一个女人”,“历史是什么玩意”等等,似乎历史是可以随便涂抹、任意打扮、信口戏说,甚至成为随意换钱的东西。

这种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和言论颠覆了人们的历史敬畏感,以至人们对历史失去了应有的信任与依循;颠覆了人们的历史方向感,以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颠覆了人们的历史价值观,以至人们辨不清历史和现实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

那么,如何刹住戏说历史之风呢?如何阻止这种愈演愈烈的颠覆历史价值观之风呢?我以为,提倡学国学便是方法之一。

因为五经中的《春秋》经,恰恰为阻止这种颠覆,给我们从源头树立了一个经典范例。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历史典籍,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孔子生活的时代。

“春秋”两个字,原本是一年四季中两个季节的称谓,但在中国先秦时代,也是各诸侯国对历史记载的一种通称。

尽管先秦时期出现过“百国春秋”,但由于简册保存之难,加上战乱频仍,存世传承至今的,仅有这唯一的一本《春秋》。

〔春秋〕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春秋〕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春秋〕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原文及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译文:“冉有,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点!尔何如?”译文:“曾皙,你怎么样?”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春秋孔子原文及译文 -回复

春秋孔子原文及译文 -回复

《春秋孔子》的原文及译文如下:
正文赏析: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惊动了姜氏,所以起名叫寤生,因此很厌恶他。

姜氏很爱小儿子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时,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

庄公说:"制这个地方是山险之地,虢叔曾死在那里。

其他地方都可答应。

"姜氏请求把京这个地方给共叔段,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仲尼厄而作《春秋》的故事

仲尼厄而作《春秋》的故事

仲尼厄而作《春秋》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又称仲尼)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学问渊博,天资聪颖,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学习。

他一生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努力使人们相互理解和团结。

一天,孔子觉得很厄运,思虑万分,于是他开始写他的《春秋》。

这是一部重要的历史书,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基石之一。

《春秋》记载了鲁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大事件,将有关国家的信息记录在案,并用孔子的思想、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当孔子写作时,他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中,这不仅让他的创作加深了精神层面上的体验,而且也让他的思想更加深刻。

从此,他开始使用“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来解释历史中的变化和循环,这句话经常被引用和引领,被后来的人称为“春秋大义”。

孔子的《春秋》对于中国历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记录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情况,并作为后世的重要参考。

同时,它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并没有终结,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可以从《春秋》的思想中汲取启示,去逐渐创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孔子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

言微,谓简略也,义大,藏褒贬也。

凡文万八余字,叙二百六十余载之史。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夏五月,莒人入向。

無駭帥師入極。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鄭人伐衛。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來求賻。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癸未,葬宋穆公。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戊申,衛州吁弑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九月,衛人殺州吁於濮。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五年春,公矢魚於棠。

夏四月,葬衛桓公。

秋,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

初獻六羽。

邾人、鄭人伐宋。

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鄭,圍長葛。

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

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於浮來。

螟。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九年春,天子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庚辰,大雨雪。

挾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於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

鄭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夏,公會鄭伯於時來。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於越。

秋,大水。

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滕子來朝。

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於稷,以成宋亂。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

戊申,納於大廟。

秋七月,杞侯來朝。

蔡侯、鄭伯會於鄧。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於唐。

冬,公至自唐。

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於嬴。

夏,齊侯、衛侯胥命於蒲。

六月,公會杞侯於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公子翬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姜氏於歡。

公會齊侯於歡。

夫人姜氏至自齊。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

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

夏,齊侯鄭伯如紀。

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

葬陳桓公。

城祝丘。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大雩。

螽。

冬,州公如曹。

六年春正月,實來。

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

蔡人殺陳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紀侯來朝。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夏,谷伯綏來朝。

鄧侯吾離來朝。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天王使家父來聘。

夏五月丁丑,烝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

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

九年春,紀季姜歸於京師。

夏四月,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

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鄭莊公。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突歸於鄭。

鄭忽出奔衛。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

公會宋公於夫鐘。

冬十月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

八月壬辰,陳侯躍卒。

公會宋公於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於龜。

丙戌,公會鄭伯,盟於武父。

丙戌,衛侯晉卒。

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於宋。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

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

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

三月,葬衛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

無冰。

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

秋八月壬申,禦廩災。

乙亥,嘗。

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

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鄭世子忽複歸於鄭。

許叔入於許。

公會齊侯於艾。

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於衰,伐鄭。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於曹。

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

冬,城向。

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會齊侯、紀侯盟於黃。

二月丙午,公會邾儀父,盟於趡。

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於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於蔡。

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衛人伐邾。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於濼。

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

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

丁酉,公之喪至自齊。

秋七月,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庄公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夫人孫於齊。

夏,單伯送王姬。

秋,築王姬之館於外。

冬十月乙亥,陳侯林卒。

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

王姬歸於齊。

齊師遷紀、郱、鄑、郚。

二年春王二月,葬陳莊公。

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秋七月,齊王姬卒。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禚。

乙酉,宋公馮卒。

三年春王正月,溺會齊師伐衛。

夏四月,葬宋莊公。

五月,葬桓王。

秋,紀季以酅入於齊。

冬,公次於滑。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齊侯於祝丘。

三月,紀伯姬卒。

夏,齊侯、陳侯、鄭伯遇於垂。

紀侯大去其國。

六月乙丑,齊侯葬紀伯姬。

秋七月。

冬,公及齊人狩於禚。

五年春王正月。

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秋,郳犁來來朝。

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

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衛。

夏六月,衛侯朔入於衛。

秋,公至自伐衛。

螟。

冬,齊人來歸衛俘。

七年春,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防。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

夜中,星隕如雨。

秋,大水。

無麥苗。

冬,夫人姜氏會齊侯於谷。

八年春王正月,師次於郎,以俟陳人,蔡人。

甲午,治兵。

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

秋,師還。

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

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公及齊大夫盟於既。

夏,公伐齊納子糾。

齊小白入於齊。

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

八月庚申,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

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冬,浚洙。

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

二月,公侵宋。

三月,宋人遷宿。

夏六月,齊師、宋師次於郎。

公敗宋師於乘丘。

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於鄑。

秋,宋大水。

冬,王姬歸於齊。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紀叔姬歸於酅。

夏四月。

秋八月甲午,宋萬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十月,宋萬出奔陳。

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於北杏。

夏六月,齊人滅遂。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盟於柯。

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夏,單伯會伐宋。

秋七月,荊入蔡。

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於鄄。

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於鄄。

夏,夫人姜氏如齊。

秋,宋人、齊人、邾人伐郳。

鄭人侵宋。

冬十月。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夏,宋人、齊人、衛人伐鄭。

秋,荊伐鄭。

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

邾子克卒。

十有七年春,齊人執鄭詹。

夏,齊人殲於遂。

秋,鄭詹自齊逃來。

冬,多麋。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夏,公追戎於濟西。

秋,有蜮。

冬十月。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夫人姜氏如莒。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夏,齊大災。

秋七月。

冬,齊人伐戎。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

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冬十有二月,葬鄭厲公。

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陳人殺其公子禦寇。

夏五月。

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於防。

冬,公如齊納幣。

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齊。

祭叔來聘。

夏,公如齊觀社。

公至自齊。

荊人來聘。

公及齊侯遇於谷。

蕭叔朝公。

秋,丹桓宮楹。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十有二月甲寅,公會齊侯盟於扈。

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宮桷。

葬曹莊公。

夏,公如齊逆女。

秋,公至自齊。

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

大水。

冬,戎侵曹。

曹羈出奔陳。

赤歸於曹。

郭公。

二十有五年春,陳侯使女叔來聘。

夏五月癸丑,衛侯朔卒。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伯姬歸於杞。

秋,大水,鼓,用牲於社、於門。

冬,公子友如陳。

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

夏,公至自伐戎。

曹殺其大夫。

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二十有七年春,公會杞伯姬於洮。

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於幽。

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冬,杞伯姬來。

莒慶來逆叔姬。

杞伯來朝。

公會齊侯於城濮。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

夏四月丁未,邾子瑣卒。

秋,荊伐鄭,公會齊人、宋人救鄭。

冬,築郿。

大無麥、禾,臧孫辰告糴於齊。

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廄。

夏,鄭人侵許。

秋,有蜚。

冬十有二月,紀叔姬卒。

城諸及防。

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次於成。

秋七月,齊人降鄣。

八月癸亥,葬紀叔姬。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冬,公及齊侯遇於魯濟。

齊人伐山戎。

三十有一年春,築臺於郎。

夏四月,薛伯卒。

築臺於薛。

六月,齊侯來獻戎捷。

秋,築臺於秦。

冬,不雨。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谷。

夏,宋公、齊侯遇於梁丘。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八月癸亥,公薨於路寢。

冬十月己未,子般卒。

公子慶父如齊。

狄伐邢。

闵公元年春王正月。

齊人救邢。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

秋八月,公及齊侯盟於落姑。

季子來歸。

冬,齊仲孫來。

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

夏五月乙酉,吉禘於莊公。

秋八月辛丑,公薨。

九月,夫人姜氏孫於邾。

公子慶父出奔莒。

冬,齊高子來盟。

十有二月,狄入衛。

鄭棄其師。

僖公元年春王正月。

齊師、宋師、曹伯次於聶北,救邢。

夏六月,邢遷於夷儀。

齊師、宋師、曹師城邢。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於夷,齊人以歸。

楚人伐鄭。

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於檉。

九月,公敗邾師於偃。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於酈。

獲莒拏。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虞師、晉師滅下陽。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

冬十月,不雨。

楚人侵鄭。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

徐人取舒。

六月雨。

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於陽谷。

冬,公子友如齊涖盟。

楚人伐鄭。

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

蔡潰,遂伐楚,次於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