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全国培训)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及质量要求(12月全国培训)
数据库 表格 报告 图件
成果汇总
确定三调分等结果 内业整理建库
历年来的耕地分等成果 调查样点布设 与耕地质量有关的其他成果 开展外业调查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标准样地设置 农用地利用资料 农用地经济资料 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 其他资料
确定三调分等对象 查找分等参数 补充分等因素值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分等结果
建立四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耕地分等数
据库标准和建设规范(技术要求),以县(区、市)为单位 组织开展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逐级对耕地分等数据库
进行核查(检查、自检),在此基础上构建耕地分等调查评
价因素与评价参数一体化的全国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国家 级耕地分等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耕地分等成
县级行政辖区(控制)
不一致矢量图斑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2016年度)
国家统一下发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资料包括:
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作物光温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指定作物 产量比系数等分等参数 2016年度耕地分等成果(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全国三调办依据相关技术要求,指导地方开展数据库建设 与数据成果汇交工作,组织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全面检查县 级数据库成果质量,并建设全国耕地分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实 现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成果的快速汇总。逐级编制系列图件、图 集等。
面 100% 积 累 积 80% 比 例 60%
40%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两位小数;面积计
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保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
垦造水田耕地质量评定培训
1、指定作物自然质量分
m
3
wk • fijk
CLij
hn
n 1
k 1
100
计算流程和等别转换
2、农用地自然等 指定作物自然等指数:
评价单元自然等指数:
等间距法(200分)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
计算流程和等别转换
3、农用地利用等 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
Yij
Rij
K •
Lj
等间距法(200分)划分农用地利用等
(四)分等因素属性的获取与要求
8、岩石露头度、障碍层深度和盐渍化程度 受岩石露头度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和清远; 受障碍层影响的石灰田(有石灰板结层的)、白鳝泥田(白 浆土层)数量极少; 受盐渍化程度影响的酸性硫酸盐盐土、咸田、咸酸田分布在 部分沿海台地。
针对项目工程(例如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 等)建设后发生变化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分等因素资料进行搜集,竣工图、 验收资料、土壤分析检验报告、实地调查资料等。
-8-
基本思路
理想
潜力 气候因素 光 热/温 水
耕 作
社会因素
制
度
利
经
用
济
二 耕 地 质
水
水
量
平
平
评
总光光气
产
定
辐 射
合 潜
转换后国家自然等400分1个等、国家利用等和国家经济等200 分1个等,整段划分,下含上不含。
计算流程和等别转换
6、等别划分数轴(下含上不含)
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与审核确 认要点
(一)评定前期注意事项 (二)底图和评价对象确认 (三)参数的选取与注意事项 (四)分等因素属性的获取与要求 (五)土壤取样与布点要求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为保证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评价对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为:国家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的其他草地(0404)、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
对不在国家下发底图范围内,因局部小气候、灌溉条件等因素,地方认为宜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和裸土地,经省级统筹,可以进行补充调查评价。
二、评价要求本次调查评价数学基础参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通过调查评价,将每项评价指标信息矢量化并标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评价图斑每一指标均需要赋值。
同一图斑评价结果出现部分宜耕、部分不宜耕时,以面积超过50%的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分割图斑。
三、技术路线(一)国家统一制作调查评价底图。
国家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提取其他草地(0404)、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地类图斑,与生态保护红线、年降水量、年积温和地形坡度等数据叠加,形成耕地后备资源内业评价初步结果,以县为单位,制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并下发各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等10项指标进行评价,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条件:后备资源地块是否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外,或开发是否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引起地质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具体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内、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引发地质灾害三个级别。
2.地形坡度:后备资源地块地形坡度是否小于25°。
具体分为≤25°、>25°两个级别。
3. ≥10℃年积温:后备资源地块是否位于年有效积温大于1800℃的区域。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要求,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对耕地进行科学分类,划分有利于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等别标准。
二、鉴于各地土壤类型、气候、自然环境、历史利用和目前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应对各省区市耕地的地形、土壤、水文(水利)、地貌、气候等因素及人类利用历史资料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
三、将耕地质量分为一、二、三、四、五五个等别。
其中,一等为优良耕地,二等为较好耕地,三等为中等耕地,四等为较差耕地,五等为差耕地。
四、对每个等别的耕地质量进行详实的描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五、评价结果应采用数字和图表的形式来展示,并支持多种格式的输出。
六、评价结果应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耕地变化的需求。
这些标准旨在保护并提高中国的耕地质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一、耕地地力调查技术要求:1、基本要求:耕地地力调查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调查和评价,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判断标准,能够准确、可靠地反映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发挥能力的情况。
2、土壤调查:耕地地力调查应综合考虑不同土壤的分布特点,充分采集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及景观性状等指标,对土壤水势状况、渗透系数,土壤质量等指标,进行调查筛选。
3、气象调查:耕地地力调查应对当地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风力规律等气象指标和区域内相邻河流的径流量、流向以及洪水的影响、洪水的范围等进行调查。
4、植被调查:耕地地力调查应记录植被对地力的影响程度,分析观察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植被构成模式、植物种类等植被指标,以了解土地生态环境质量。
二、土地质量评估:1、土地质量评估应根据地力调查结果,对耕地质量通过计数、施肥要求等数字标准评估,最终确定耕地质量技术评价标准。
2、决定土地利用效果的要素:(1)土地的地力调查信息;(2)土地类型、土地位置;(3)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4)航空感知结果;(5)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3、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1)耕地面积:应统计实际耕地面积,以准确反映耕地总量情况;(2)土壤类型:根据耕地调查结果采集土壤指标资料,按照土壤分类标准,准确划分土壤类型;(3)土地肥力:对耕地土地肥力,按照各国农业标准,将土壤划分为优良、中等、轻度欠发育等类别;(4)土壤渗透:耕地地力调查技术要求,采集土壤渗透系数等指标,以便准确掌握耕地水分利用的情况。
三、耕地地力调查评价结论1、耕地地力调查结果准确把握耕地地力质量情况,为后续制定耕地管理策略及耕地优选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耕地地力调查评价要素应认真记录,以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3、结合差异性调查,以及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提高耕地地力调查数据的准确性;4、耕地地力调查评价结果,应和决策研究协调,综合考虑决策的实际情况,以满足相关区域的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8.17•【文号】农办农〔2017〕18号•【施行日期】2017.08.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17〕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为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 33469-2016)要求,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信息发布制度,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强化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坚持科学布点、持续调查、规范评价,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石。
二、重点任务(一)建立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制度。
科学布设耕地质量调查点位,分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按年度开展全域耕地质量主要性状调查与数据更新工作。
及时掌握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演变趋势,分析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
(二)建立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发布制度。
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要求,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基础上,建立每5年发布一次全国和省级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制度,为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三)构建耕地质量数据平台。
按照农业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数据平台,提升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水平。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第28卷 第2期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修稿日期:2013-07-0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caucf@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yunwenju@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in China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1 背景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是指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制定的评价耕地质量等级的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明确耕地质量评价的目标,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科学、公正、可靠。
2. 耕地样点的选取和调查:确定样点的选择方法和数量,保证样点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3.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持水性,以及耕地生态环境等因素。
4. 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和标准: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根据土壤条件和农业生产需求确定不同等级。
5.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执行该技术规程,可以准确评价土地的耕地质量等级,并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12.07•【文号】国土资厅发[2012]60号•【施行日期】2012.12.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登记制度,满足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部研究制定了《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见附件),现予印发。
请根据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2012年12月7日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按照2011年部第97次专题会议精神,以及2012年研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会议和第20次部长办公会议的要求,为确保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更新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状况,掌握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保持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
二、工作任务(一)定期全面评价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次”的要求,依据最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采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技术方法,每6~10年为周期,对所有现状耕地的质量等别进行全面调查评价,建立县级、省级、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建立耕地数量质量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年度更新评价和监测评价更新评价:为实现耕地质量等别动态更新,保持成果现势性,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按《规程》的技术方法,开展更新评价,并及时更新县级、省级、国家级耕地质量别数据库。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全国培训)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 利用现状调查。
(一)主要技术指标
1.数学基础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土地利用现 状分类
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 以图斑为基本单元开展调查(包括道路、沟渠、河流等线 状地物)。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区、城镇村庄等调 查界线或土地所有权界线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 优于1米分辨率、优于0.2米分辨率。 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200平方米; 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400平方米; 其他地类:600平方米,不得低于1500平方米; 可统一提高最小调查面积。 执行GB/T 13989-2012标准。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三)遥感影像资料采购及调查底图制作
2.调查信息提取及调查底图制作
全国三调办组织在最新DOM(包括国家统一制作的DOM和地方 自行制作的DOM)基础上,按照《工作分类》,依据影像特征内业 逐地块判读土地利用类型,提取土地利用图斑。对于影像特征无 法明确判断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提供与影像特征可能对应的 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选项。 全国三调办在最新DOM、矢量图斑和参考地类信息基础上制作 调查底图,下发地方开展调查工作。 在全国三调办制作的调查底图的基础上,地方国土调查办公 室可结合相关资料和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细化提取工作,进一 步丰富调查底图内容。
05
光伏用地单独图层: 光伏板用地按原地类调查,光伏 板用地的占地范围以单独图层的 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地方上报。 拆除图斑单独图层: 未拆除到位的拆除图斑,为违法 用地拆除恢复原地类的,按原地 类调查,对其占地范围以单独图 层的方式表示,拆除图斑原地类 为耕地的,按耕地调查,并标注 “未耕种”属性。 城镇村庄范围界线单独图层: 城市( 201 )、建制镇( 202 )、 村庄(203)范围按照集中连片的 原则划定,所对应范围界线按照 单独图层方式录入国土调查数据 库。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确保粮食安全,保护国家的粮食产能,有必要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为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和合理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二、调查与评价内容及方法1.调查内容:(1)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分布情况;(2)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地理位置、水资源状况等关键指标;(3)耕地后备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
2.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快速筛查和分类分析;(2)地面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实验室分析;(3)统计数据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调查与评价流程1.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1)获取全国遥感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影像和卫星数据;(2)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辐射和大气校正。
2.耕地后备资源分类与识别(1)根据遥感数据,利用光谱、纹理等特征参数进行分类,将耕地后备资源与其他土地类型进行区分;(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地理位置、区域土壤类型等进行分析。
3.土壤质量评价(1)在耕地后备资源样点中进行土壤采样,包括土壤剖面采样和土壤表层采样;(2)对土壤样本进行室内实验室分析,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3)根据土壤质量指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和划分。
4.水资源状况评估(1)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等数据,对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估;(2)划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适宜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建议。
5.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评价(1)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可利用性评价;(2)根据资源开发的条件和需求,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潜力。
四、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1.数据分析(1)整理、统计和分析遥感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数据;(2)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成果要求(全国培训)
二、成果要求
(一)文字成果
文字报告命名规则
➢ 县级文字报告: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县(区)名+报告名 ➢ 地级文字报告:地市行政区划代码(4位)+地市名+报告名 ➢ 省级文字报告: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区,市)名+报告名
二、成果要求
(二)图件成果
1.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图 2.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 产潜力指数分布图 3.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分布 图 4.耕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图 5.土地利用系数分布图 6.土地经济系数分布图 (仅省级)
基本要求
四舍五入差异
格式
后台数据保留多位小数(6位),但实际 只显示2为小数。
二、成果要求
(四)数据成果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 县级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为: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县(区)名+表名 ➢ 地级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为:地市行政区划代码(4位)+地市名+表名 ➢ 省级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为: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区,市)名+表名
二、成果要求
(四)数据成果
行政区域 名称 代码
填表人:
2-4 耕地种植类型等别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0.00)
第 页共 页
耕地
耕地种植类型名称
耕地种植类型 耕地种植类
代码
型合计
1等
2等
3等
4等
5等
6等
7等
8等
9等 10等 11等 12等 13等 14等 15等
耕种
GZ
休耕
XG
临时种植园木
YM
临时种植林木
7.填写面积数据的单元格格式应设置为数值,小数位数设置为2位,实际填写值应保留6位小数。
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要求
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日益受到关注。
耕地质量评价是对耕地的土壤、水分、养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为了确保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下是对该工作的要求。
一、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评价的第一步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包括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等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
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地理环境、农业生产需求等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采集精确可靠的评价数据评价数据的采集是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基础。
采集的数据应准确、可靠、全面,反映出真实的耕地状况。
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代表性样点,合理设置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采集的样品要进行标识,避免混淆。
同时,要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加强数据分析和处理对采集到的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耕地质量评价的核心环节。
首先,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和筛选,排除异常值和不合理数据。
然后,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程序,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衡量耕地质量的重要依据。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评价标准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制定,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五、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质量控制和监督是确保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质量控制,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此外,要加强对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和改进,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一)分县收集整理资料
5.农用地经济资料: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和成果分析 近3-5年单位面积耕、播、收的机械投入费用 单位面积的水、电、柴油等费用 单位面积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费用 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运输费用和农产品价格等。 6.土地整治和其他建设项目等资料:更新分等因素属性值和评定增量包 耕地等别。 近几年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可研、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 项目耕地等别评定资料。 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设计、验收资料。 7.其他需要的资料 包括土壤普查、农业区划资料等。
原则上每个县、每种作物类型只有一个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需要进行细化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
(1)县内存在显著地形差异,不同地形区耕地平均海拔差异超过 500m,对作物生长季长度和产量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建议与耕作 制度细化同步进行。
(2)每个县细化原则上分为2个区,确实因地形多样,且不同地 形区均有大面积耕地的区县,最多划分为3个区。
样点调查; 揭示客观实际的调查结果; 工作量的体现(66万个图斑)。
22
(三)分县补充调查耕地分等基础数据
调查内容 分等因素属性值:要求通过剖面实地调查,无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收
集的最新资料获取,但要注明数据来源。 指定作物实际单产:近3-5年正常年景下的实际单产。 指定作物最大单产:利用系数。 农用地经济数据:经济系数。 调查资料整理与检验:筛选有效样点资料。 外业调查原始记录的文字、表格,整理成册,列入基础资料汇编、存
入档案。
附件1:耕地分等样点调查分析表; 附件2:挖取土壤剖面相关要求
23
(四)编制分等因素图和分等因素分值图
分等因素图: 确定分等因素后收集整理分等因素涉及的 相关专题图件及资料。 以土壤图或其他专题图为基础制作分等因 素图。 因素图的图斑是属性值相同的一个区域, 而不是以单个耕地图斑来表达。 分等因素图表达的是因素的原始值。
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1号);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18〕20号);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报批稿);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
产量是县域不同地貌类型的最高单产,而非二级区最高单 产。
14
(五)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具体步骤: 布设调查样点:在县域内分地貌类型区布设,后面有具体要求。 确定指定作物实际单产:调查样点指定作物近3-5年正常年景下的实际
单产。 确定各地貌类型区指定作物最高单产: (1)区域内农技站或种子公司积累的指定作物最优品种的最大产量; (2)区域内经农业部或省审定后的指定作物的区试品种的最大产量;
利用等:等别; 自然等:等指数 经济等:等指数
一年一熟: 标准粮产量=作物单产×该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一年两熟: 标准粮产量=作物1单产×作物1产量比系数+作物2单产×作 物2产量比系数。
两年三熟: 标准粮产量=(作物1单产×作物1产量比系数+作物2单产× 作物2产量比系数+作物3单产×作物3产量比系数)/2。
1000
510
500
12等
0
0
200 300 400
600
800
标准粮产量
桂西北山地区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关系图
9
(一)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各省可以对标准耕作制度进行细化,有细化意见的,需遵循以下原 则,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待调整县地形地貌简图、近30年积温、 降水、作物播种面积等):
(1)原则上不再改变已经确定的12个一级区、47个二级区数量, 重点对分区边界进行细化,提出需要调整的具体县名。
(2)标准耕作制度是地方现实可达到最大熟制。各省可提出与 本省严重不符,需要调整的具体县名。
20
(二) 确定分等单元
可以直接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耕地图斑作为分等单元。
21
(三)分县补充调查耕地分等基础数据
样点布设要求 数量:符合统计学要求。每个县有效样点总量不少于耕地图斑总量的
1%,全县耕地图斑总量1%不足100个的,有效样点数量不少于100个 (2016年度耕地图斑)。 等别:分层抽样,均匀布点。在各等别间的分布要相对均匀,面积较 小的等别可适当增加样点数量(2016年度耕地分等结果)。 空间分布:不同地貌类型区,空间分布相对均匀。样点所在分等单元 面积适中,较小的不宜布设样点。 标准样地:涵盖县级所有样地。 地类:兼顾所有地类。
(1)不允许突破全国三调办统一发布的二级区产量比系 数取值范围。
(2)每个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范围内,各指定作物产量 比系数的具体取值不能超过三个。
(3)可参考当地同季不同指定作物的最高区试产量及其 比值,研究确定各地不同作物的产量比系数具体取值。
(4)各县级行政单位产量比系数的取值情况,要在省级 实施方案中予以明确。
5
(二)总体技术要求
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总体技术思路,对现有分等 参数体系和成果细化、完善和补充。
细化:
完善
补充:
标准耕作制度; 分等参数与实际不符、缺少; 分等参数;
潜力指数; 计算方法不统一;
分等因素;
耕地图斑; 成果不符合实际;
新增图斑;
……
计算过程有误;
……
……
6
(三)组织实施
耕地等别
1等 2等 3等 4等 5等
标准粮产量 (千克/亩·年)
>1400 1300-1400 1200-1300 1100-1200 1000-1100
耕地等别
6等 7等 8等 9等 10等
2500 2000 1500
y = 3.1241x - 270.11 R2 = 0.8091
利用等指数
1000
13
(五)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总体要求:
在全省统一控制下,完善各县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可 以分县计算,全省统一论证确定;也可以全省统一测算。
原则上要求一个县一个土地利用系数,对于县域内地形地 貌复杂、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的,可以采用几个土地利用 系数,最多不能超过五个。
采用综合法计算和划定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土地利用系数反映当地土地利用水平,计算所采用的最高
12
(四)完善分等因素指标区和赋分规则
省级三调办统一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确定分等因素。 主要依据: 全国三调办印发的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 2014年以来历年分等参数监测结果:分等因素指标区调整
结果、各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因素分级及赋分表等成果 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指导各县完善耕地分等因素 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分等因素分级及赋分规则。
Yi----第i个分等单元利用等指数; c、d---回归系数值。
选取作物产量抽样有效调查样点总量的70%用来建立各县耕地等指数与标准粮产 量关系模型,计算相关系数并通过显著性检验。 选取作物产量抽样调查样点总量的30%用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28
(七)确定耕地利用等
3.确定利用等别对应的等指数区间 全国耕地依据标准粮产量划分为15 个等(1等最好,15等最差,等间 距100千克/亩·年)。 根据建立的模型,依据全国耕地等 别对应的标准粮产量,分别计算各 等别标准粮产量上下限对应的等指 数,以此确定各等别对应的利用等 指数范围。 4.确定单元耕地利用等别
(3)地形分区不打破乡镇界线,各乡镇的地形区归属,依据主要 耕地(面积≥60%耕地总面积)分布特征确定。
(4)细化分区方案由省技术组统一确定,上报全国三调审核通过 后准予实施。
11
(三)完善产量比系数
各省以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为单位确定基准作物和各县指定 作物产量比系数的具体取值,并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
一年三熟: 标准粮产量=作物1单产×作物1产量比系数+作物2单产×作 物2产量比系数+作物3单产×作物3产量比系数。
27
(七)确定耕地利用等
2.建立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年标准粮实际单产关系模型
以县为单位,建立全部有效样点所在分等单元年标准粮实际单产与相应单元利用 等指数的函数关系: yi´=cYi+d 式中:yi´----第i个分等单元年标准粮实际单产;
(3)标注*的县进行了海拔细化。各省可提出与本省严重不符的 县,提出细化标准。原则上每个县最多有3种标准耕作制度,主 要依据耕地的地形(海拔)与主导耕作制度熟制确定。
(4)对于速查表中未列出,但确需进行海拔细分的县,参照(3) 进行。
10
(二)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省级三调办反馈修改意见,包括省内各县指数缺值、无耕地,以及 与自然条件相似的邻近区县相比,潜力指数显著偏高或偏低的情况。
工作组织:国家、省、市、县四 级共同完成。
工作阶段:参数完善、试点、试 算、三调分等、统一时点。
时间节点: 2019年1月,国家下发国家级参 数,2月上报省级实施方案(包 括细化的参数)。 3月完成试点,6月完成全面试算。 12月完成三调分等。 2020年3月完成统一时点后的耕 地分等,6月完成三调耕地分等 数据更新入库及数据汇总分析国国土调查办公室 耕地等级组
2018年12月·北京
目录
一、总体要求 二、完善分等参数 三、完善县级分等方法 四、耕地分等试点 五、耕地分等试算 六、三调耕地分等 七、统一时点变更
3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和技术依据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利用收集和补充调查的农用地经济资料, 根据投入产出比差异情况, 按照《规程》规定的土地经济系数综合法计算样点综合 土地经济系数, 编制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计算各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