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分类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由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动作和姿势性障碍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由多种病因引起,可累及躯体的任何部位,如发生在颈、胸、腰、下肢、手足等。
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休息或安静时减轻,睡眠中消失。
目前尚无肌张力障碍的统一分类,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部位及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等进行分类。
1﹒按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又称特发性肌张力障碍。
(2)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①遗传性和变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X‐连锁隐性遗传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Segawa病,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等;②代谢性疾病:如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病等;③其他:如外伤、感染、肿瘤、血管病、药物和中毒等。
2﹒按肌张力障碍范围分类
(1)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累及身体某一部分,如眼睑部(眼睑痉挛)、口周部、颈部、前臂或手(书写痉挛)等。
(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累及邻近数个部位,如颈部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纵轴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臀部节段性肌张力障碍、下身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3)偏身肌张力障碍:
同侧上、下肢的肌群同时受累,多为继发性原因所致。
(4)全身肌张力障碍:
累及3个或3个以上肢体,伴躯干、颅、颈或延髓部肌群,如全身性的扭转痉挛。
肌张力障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危象的识别和处理
• 识别:肌张力障碍危象,又称肌张力障碍风暴或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是一种严 重而罕见的运动障碍急症。临床特征包括快速恶化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严重的 躯干扭曲或姿势异常,伴发热、大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横纹肌溶解等,可 进展为延髓功能障碍和呼吸衰竭。
• 治疗方法:①寻找诱因并给予相应处理:如治疗感染、恢复以往用药、排除设备 故障或更换脉冲发生器等。②支持性治疗:包括气道保护、镇静和疼痛控制等。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是首选药物,其他常用的药物还包括丙泊酚、巴比妥类药物和 非去极化肌松药如泮库溴铵等。③控制肌张力障碍症状:单独或联合应用口服抗 胆碱能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巴氯芬等,也可以采用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④ 手术治疗:若患者对上述治疗效果欠佳,应及时进行DBS的手术评估。
唑吡坦等。
药物治疗
• 推荐意见: • (1)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可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特别是对于全身型和节段型
患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更为适合。 • (2)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甲氧氯普胺
等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可以应用抗胆碱能药物。 • (3)儿童起病的全身型和节段型肌张力障碍患者治疗应首选多巴胺能药物进行诊
断性治疗。 • (4)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 (5)苯二氮䓬类药物、巴氯芬、抗多巴胺能药物有一定临床用药经验,尚缺乏大
规模对照研究证据。
药物治疗
• (二)肉毒毒素治疗,推荐意见: • (1)肉毒毒素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疗效肯定(A级推荐),是颈部肌张力障碍治疗的一
• 采用制动治疗、感觉训练等治疗方法,对手部肌张力障碍有一定疗效。 • 多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研究发现低频、针对特定皮质如运动前区的多次治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肌张力障碍(TBD)是一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肌肉过度紧张、抽搐和不协调运动。
肌张力障碍包括多种类型,如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帕金森样综合症、震颤麻痹综合症等。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液检测结果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下面将介绍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指南: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变化情况,包括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肉僵硬等。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肌肉和运动功能,观察是否存在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不协调等症状。
3.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帮助鉴别肌张力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4. 血液检测:可以测定血清中特定标志物的水平,如帕金森病的标志物为α-synuclein。
还可以检测其他相关指标,如血清铜蓝蛋白等。
5.脑电图(EEG):可以观察脑电波的异常变化,帮助判断肌张力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6.遗传学检测:对于早发性肌张力障碍,一些家族性和遗传性因素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遗传学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二、治疗指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肌张力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帕金森病药物、抗震颤药物、抗抽搐药物等。
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增强肌力、改善运动协调性等方式来缓解肌张力障碍的症状。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热敷、理疗、康复训练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肌张力障碍患者,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脑深部电刺激(DBS)和肌肉松弛剂注射,手术治疗需要慎重选择,风险与利益需要充分评估。
总结: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液检测结果。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作为辅助。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培训课件
Dystonia持续性、模式化、特定条件下加重的特点使其有别于: 肌阵挛 抽动症 舞蹈病 震颤 痉挛状态 但Dystonia可伴有其他形式的不自主运动
神经电生理特性
主动肌和拮抗肌的收缩协同异常 随意运动时拮抗肌群同时不自主收缩,肌电活动在拮抗肌和多肌肉中泛化,有运动范围扩大及时相延迟。 EMG中SP缩短,提示脑干中间神经元通路易化或皮层抑制机能减弱 感觉和运动功能之间交互抑制障碍
1、原发性 约占70% 特发性扭转痉挛(DYT1)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Segawa病) 性连锁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肌阵挛-肌张力障碍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其它
根据病因分类
2、症状性或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约占25% 与脑局灶病损相关 与周围性损伤相关 神经系统变性病表现 代谢病中的肌张力障碍 物理化学因素引起 3、精神心理因素引起 4、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 2008 年8月第41卷第8期
肌张力障碍
全身或节段
注射肉毒毒素
抗胆碱能制剂
氯硝西泮,劳拉西泮,替扎尼丁,卡马西平,丁苯那嗪等
外科手术
局灶或节段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明确是否 肌张力障碍
判断肌张力 障碍是原发 性或继发性
确定肌张力 障碍的病因
临床特点
收缩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而呈现特殊的姿势 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较为恒定 随意运动时加重,可呈进行性发展 常因紧张、生气、疲劳而加重 病程早期可因某种感觉刺激而使症状意外改善被称为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s)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肌张力障碍(Dystonia)
定义: 一种不自主、持续性的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 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病之一
什么是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什么是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导读:根据肌张力障碍所发生的部位,可以分成全身性、偏身性和节段性以及局灶性四种肌张力障碍,每一种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各不一样。
那么什么是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呢?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从医学上来说,根据肌张力障碍所发生的部位,可以分成全身性、偏身性和节段性以及局灶性四种肌张力障碍,每一种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各不一样。
那么什么是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呢?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局灶性肌张力障碍部分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指拮抗肌和主动肌过度收缩和收缩不协调所引起的肌张力异常的运动障碍综合征,这种疾病具有持续性和不自主性的特点。
而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是说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患者躯体的某一个部位,比如痉挛性斜颈、眼睑痉挛和书写痉挛以及下颌肌张力障碍等情况。
相比起其他的肌张力障碍,这种疾病治疗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局灶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原因
首先,对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来说,一般都是因为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或者X染色体连锁遗传所引起的。
这种疾病一般发生在7-15岁左右的儿童少年。
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原因是,凡是涉及到新纹状体、旧纹状体和蓝斑以及丘脑等的病
变,都可能会引发出肌张力障碍。
看完这些,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什么是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也知道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因此,不管是那种情况的肌张力障碍都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否则很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瘫痪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会比这更严重。
肌张力障碍早期药物效果
肌张力障碍早期药物效果
一、概述
在肌张力障碍出现之后,大家主要是通过药物来进行治疗,那么药物的使用,包括着多种的药物,大家千万不要乱用一些药物,否则将会造成病情的严重。
肌张力,它主要是维持大家人体各种的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他也会表现出多种的形式,肌张力高,造成患者的下肢伸直和内收的交叉,都会出现剪刀状表现,而在儿童时期,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二、步骤/方法:
1、在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时候,早期大家主要是通过药物去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了全身性的肌张力障碍,大家最常用的药物就是使用抗胆碱能药,一定要大剂量的去使用,而药物只有对极少数的病例是有着明显的效果。
2、早期也可以选择注射肉毒素a,或者是使用肌肉离断术,这种手术会存在着不可逆性主要是适合肌张力,极度会升高,严重的影响着自己的正常的生命活动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表现,还包括神经离断术。
3、早期出现了肌张力障碍,大家要尽快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耽误,虽然在治疗的时候难度也是比较大,但是大家也是需要去患者调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能够充满自信的去面对疾病,不要产生过于消极的态度。
三、注意事项:
治疗肌张力障碍首先大家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方面的调节,能够勇敢的去面对这种疾病的发生,配合医生去进行治疗,在家庭当中也要注意家人的关爱。
肌张力障碍是怎么回事?
肌张力障碍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肌张力障碍的病理病因,肌张力障碍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肌张力障碍病因*一、发病原因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是基底核、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的症候。
*二、发病机制1、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可为常染色体显性(30%~40%外显率)、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显性遗传缺损基因DYT1已定位于9号常染色体长臂9q32~34,编码ATP结合蛋白扭转蛋白A(torsin A),可有散发病例。
环境因素如创伤或过劳等可诱发,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发病前,可有面部或牙损伤史,一侧肢体过劳,常诱发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
2、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所致,如肝豆状核变性、胆红素脑病、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特发性基底核钙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中毒、脑卒中、脑外伤、脑炎等;另外,药物(左旋多巴、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甲氧氯普胺)也可诱发。
肌张力障碍还可由心理因素引起,特点是易受到暗示影响。
3、病理及神经生化改变:特发性扭转痉挛可见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小神经元变性,基底核脂质及脂色素增多。
继发性扭转痉挛病理学特征随原发病不同而异,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书写痉挛和职业性痉挛等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无特异性病理改变。
4、拮抗肌过度协同性收缩是本病主要的生理学特点,肢体每次收缩常由近端向远程扩展。
肌电图检查发现,肌肉收缩间歇期无不自主运动电位。
根据肌电图特点分为3型:①持续30s的肌肉收缩,间隔短时间静息;②重复、节律性收缩和静息状态,收缩期和静息期均为1~2秒钟;③快速、短暂肌肉收缩,持续100ms,表现类似肌阵挛。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肌张力障碍病因,肌张力障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肌张力障碍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肌张力障碍”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肌张力障碍早期怎么确诊
肌张力障碍早期怎么确诊
一、概述
肌张力障碍早期怎么确诊呢?肌张力障碍这种疾病在大家的生活当中许多朋友应该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的出现给很多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带来巨大的痛苦,还会给大家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肌张力障碍这种疾病是指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一部分或全部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那么患上了肌张力障碍早期怎么确诊好呢?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二、步骤/方法:
1、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患者朋友们来说,在出现这种疾病的时候,大家正好可以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检查治疗,通常患者朋友们需要做体格检查、CT 检查、基因检测等,只有做这些检查,大家才可以更好的确诊这种疾病。
2、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患者朋友们来说,在发现这种疾病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千万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在生活当中当大家发现自己的肌肉松弛无力或者过于发紧发硬时,患者朋友就要引起重视了。
3、在大家的生活当中,很多朋友,在确诊患上这种疾病后都很害怕,不能正确的面对疾病,甚至产生消极的心理,所以医生和家人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理,患者朋友一定要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这样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
对于肌张力障碍的患者朋友们来说,在生活当中大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恢复性的锻炼,只有这样,大家的身体才可以更好的恢复,在生活当中,大家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的营养,患者朋友千万不要挑食。
肌张力异常(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异常综合征)
肌张力异常(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异常综合征)【病因】本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类。
(1)原发性肌张力异常最常见来自遗传因素。
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黑质纹状通路中,酪胺酸羟化酶或生物蝶呤功能障碍。
(2)症状性肌张力异常:代谢障碍、变性、炎症、肿瘤等均可引起症状性肌张力异常。
本病仅有少数的神经病理研究,未有肯定的结论。
【症状】典型的肌张力异常如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等诊断不难。
但必须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张力异常相区别。
肌张力异常以起病年龄分为儿童型(12岁以前)、少年型(13~20岁)和成人型(20岁以后)。
成人型肌张力障碍常为局限性,病情不进行性加重,如痉挛性斜颈。
儿童和少年型病情进行性加重,下肢首先累及,然后波及全身,如扭转痉挛。
(一)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成年人起病者最多见。
男女同样受累。
起病多甚缓慢。
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易表现出症状。
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引起头向对侧旋转。
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前屈曲。
两侧斜方肌及颈夹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后过伸。
患肌可发生肥大。
当患者试图维持其头部正位时,大多有头部震颤。
(二)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多数在5~15岁缓慢起病。
首发症状大多是一侧下肢的轻度运动障碍,足呈内翻跖曲。
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
缓慢持续的不自主扭转性运动以躯干和肢体近端为最严重,引起脊柱前凸和骨盆倾斜。
不自主运动累及颈项和肩胛带肌时,出现斜颈累及面肌及咽喉部肌肉时,引起面肌痉挛和构音困难。
扭转痉挛在作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完全消失。
肌张力在扭转动作时增高,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隐性遗传型扭转痉挛多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多于起病后若干年死亡,但一部分患者可长期不进展,甚至可自行缓解。
【饮食保健】【护理】【治疗】对于原发性肌张力异常的患者,由于病因不明,且考虑与遗传因素有关,故本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对症状性肌张力异常的患者,则需要积极地治疗原发性疾病,如代谢障碍、变性、炎症、肿瘤等等。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由于肌张力的改变引起的持续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分类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西医定义肌张力障碍是唯一或主要以颈、躯干及四肢的近端肌肉缓慢、持续、强烈扭转样不自主运动为表现的一种锥体外系疾患。
肌张力障碍的概念较混乱,症状及分类较复杂。
通常按病因可分为特发性与症状性肌张力障碍二类;按种族分为犹太及非犹太族二类;根据遗传学特点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散发型三类;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局限型及变异型三大类。
疾病症状典型的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例常以肢体的某一部分出现不自主运动起病,如通常以一侧足的不自主跖屈及内翻开始,先后扩展到同侧及对侧肢体,发生不自主扭曲运动;也有部分病例以头及手臂首先起病,在打字或写字时出现手的过度屈曲似书写痉挛;或颈部不自主扭转似痉挛性斜颈,早期仅在情绪激动或快步行走时,偶尔出现肢体的扭曲运动。
逐渐在走路、站立时也可出现这种异常不自主运动。
肌张力障碍运动发作是缓慢的、不随意和无目的的四肢及躯干的强烈扭转运动,往往造成步行缓慢,步履困难;如果面、颈肌受累可造成讲话不清。
随后,即使安静休息时扭转痉挛状态仍持续存在,通常表现为踝关节跖屈、旋转,膝关节伸展或屈曲,髋关节轻度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内旋,拇指旋外屈曲。
由于受累肌肉的肌张力显著增高,因此这样的扭转痉挛姿势很难被意志控制或被动地纠正,仅在睡眠中方消失。
晚期,由于肌腱挛缩及肌肉纤维化引致固定畸形,虽睡眠中也持续存在。
本病患者的肌力并不减弱,但往往因不自主运动或肌肉孪缩而影响随意运动。
深反射无改变,无病理反射,深浅感觉正常。
常可因不自主运动引起肌肉肥大,但晚期往往出现废用性萎缩。
部分病人,末期可能有智能减退。
Cooper将本病分为以下5期。
第1期:往往在精神应激或随意运动引致某一个姿势时才出现肌张力障碍运动。
第2期:在随意运动过程中,肌张力障碍姿势持续存在,但安静时不出现。
第3期:安静时肌张力障碍姿势也持续存在,且主动或被动地纠正较困难。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局灶型: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 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
痉挛性斜颈等。 2.节段型: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
肌张力障碍等。 3.多灶型: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三)根据病因分型 1.原发性或特发性:
的其他特征, 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
森综合征等。 4.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 常➢。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 DYT-9),
➢ 依由据突诱然的发动因作素诱发的;不同分为 ➢➢发三作由性种跑过主步度、要运游动形泳诱式等发持:的续运运动动障诱碍发(P;ED, DYT-10),
效用, 无人观察时好转,心理治疗、自我放松及明确疾病性质
后可好转 甚至痊愈。
2.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眼部感染、干眼症和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 牙关紧闭或颞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 颈椎骨关节畸形,外伤、疼痛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先天性颈
肌力量 不对称或第Ⅳ脑神经麻痹形成的代偿性姿势等应与痉挛性 斜颈鉴别。
➢ 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引起局部的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 可迅速消除或 缓解肌肉痉挛, 重建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 改善肌肉异常或 过度收缩相关的疼痛、震颤、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 明显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故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手段。
➢ 美国国立卫生院推荐肉毒毒素用于眼睑痉挛、内收型痉挛性构音障碍、 下颌闭合型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和痉挛性斜颈的治疗。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肌张力障碍健康教育PPT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肌张力障碍健 康教育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目录 介绍肌张力障碍 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预防和管理肌张力障碍 注意事项
介绍肌张力障 碍
介绍肌张力障碍
什么是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 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导致 肌肉紧缩,对日常生活造成影 响。
肌张力障碍的症状:肌肉僵硬 、抽搐、颤动、运动不协调等 。
介绍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类型:强直性、扭曲性、 震颤性、麻痹性等。
引起肌张力障 碍的原因
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 脑血管病、脑炎等。 遗传因素:一些肌张力障碍疾 病具有家族遗传嫌疑。
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环境因素:药物滥用、脑外伤、感染等 。
预防和管理肌 张力障碍
预防和管理肌张力障碍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诊断肌 张力障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 动、良好的睡眠和饮食。
预防和管理肌张力障碍
药物治疗:通过药物减轻症状。 物理治疗:如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灵 活性练习等。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运动:适当运动可以 缓解症状,但过度运动可能会 加重症状。 合理使用药物:药物剂量和使 用方法需要根据医生指导。
注意事项
情绪管理:肌张力障碍的患者需要管理 自己的情绪,减少紧张和焦虑。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避免过度劳累 和紧张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 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焦虑和抑郁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 一姿势,适当进行 运动和放松
肌张力障碍的案例 分析
诊断过程:病史询问、体格 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症状表现:肌肉紧张、抽搐、 疼痛等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 职业等
神经功能
物理治疗师:专业人员指导 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热敷、冷敷等 物理治疗目的: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肌肉功能 物理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长期坚持
手术目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手术方法:选择性神经切断术、深部脑 刺激术等
手术适应症: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病情严重者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出现并 发症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 疗
汇报人:
目录
护理人员
肌张力障碍概述
肌张力障碍的诊 断方法
肌张力障碍的治 疗方法
肌张力障碍的康 复训练
肌张力障碍的预 防与护理
护理人员:XX医 院-XX科室-XX
肌张力障碍概述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僵硬和痉挛 症状包括:面部肌肉抽搐、颈部肌肉紧张、四肢肌肉僵硬等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脑损伤、药物副作用等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家庭环境改造:为患者提供安 全、舒适的康复环境
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肌肉放松、 关节活动、平衡训练等
家庭护理:包括饮食、睡眠、 心理等方面的护理
肌张力障碍的预防 与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紧
张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 过度摄入咖啡
肌张力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
肌张力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导致重复运动、姿势异常或二者兼有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病。
肌张力障碍性运动通常具有模式化、有扭转动作的特征,可伴有震颤,经常由主动运动启动或加重。
【病因与发病机制】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其中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由基因突变所致。
自1991年OZeIiUS等在9号染色体发现了第f致病基因(z»m)以来,至少已有28个致病基因被定位。
【临床分类】肌张力障碍有许多分类方法,目前最新的由国际专家共识委员会修订的分类方法(2013)从两条主线(临床特征和病因学)进行了阐述,参见表23-6-4-1。
表23-6∙4-1肌张力障碍的分类按临床特征分类按病因学分类1.按肌张力隙碍本身的临床 1.按神经病理学改变分特征分(1)有神经系统退行性变(1)按起病年龄分的证据1)婴儿型:出生至2岁(2)有结构性病变的证据2)儿童型:3~12岁(3)无神经系统退行性3)少年型:13~20岁变/结构性病变的4)成人早期型:21~40岁证据5)成人晚期型:>40岁 2.按遗传性或获得性分(2)按肌张力障碍范围分(1)遗传性1)局灶性肌张力隙碍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多灶性肌张力隙碍3)X-性连锁隐性遗传4)偏身肌张力障碍4)线粒体遗传5)全身性肌张力隙碍(2)获得性(3)按病程分1)围产期脑损伤1)稳定型2)感染性疾病2)进展型3)药源性(4)按变异性分4)中毒性1)持续性5)血管性2)活动特异性6)肿瘤性3)日发性(白天)7)脑外伤4)发作性8)精神心理性2.按肌张力障碍相关的特(3)原发性征分1)散发性(1)肌张力障碍伴/或不伴其他运动2)家族性障碍1)单纯肌张力障碍2)联合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联合其他运动障碍)(2)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或系统性疾病的表现【病理】原发性扭转痉挛可见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的小神经元变性消失,基底节的脂质及脂色素增多等。
06.肌张力障碍的健康宣教
肌张力障碍的健康宣教一、什么是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是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部分或全部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是什么?1、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躯体的某一部分的肌张力障碍。
2、阶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邻近几个部分的肌张力障碍。
3、多灶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不相邻多个部位的肌张力障碍。
4、偏侧肌张力障碍:指累及同侧的上下肢和躯干的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包括基地核的损害。
5、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指3个或是3个以上的头颈部,肢体、躯干肌肉群的肌张力障碍,如扭转痉挛。
三、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的病因不明,认为可能与遗传有关,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性连锁遗传。
环境因数,如创伤或过劳等也可诱发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一侧肢体的过劳也可诱发肌张力障碍。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只累及纹状体丘脑篮斑、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引起的。
四、肌张力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1、扭转痉挛:是指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2、痉挛性斜颈:周期性头向一侧转动或者前倾后屈,后期头常固定于某一异常姿势,可以分为4型:①旋转型;②后仰型;③前屈型;④侧屈型。
3、Meige综合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可分为3型:①眼睑痉挛症②眼睑痉挛症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4、书写痉挛和其他亲切职业性痉挛。
五、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病因治疗:如Wilson病驱铜治疗以及调整饮食可控制症状。
2、对症治疗:临床应对不同患者,通过药物诱导并反复疗效观察,寻找有效药物和最佳治疗剂量。
3、A型肉毒毒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受累肌肉在肌电图的引导下肌肉注射A 型肉毒毒素有效率达95%,手部及颈部有效率达85%。
4、外科治疗:药物及肉毒毒素注射无效时可选择手术,神经切断术可以解除血管对神经压迫,广泛性及偏侧性肌张力障碍可选用丘脑损毁术。
六、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分泌的毒素,它通过抑制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即阻断神经—肌肉的信号传导),导致所注射肌肉的暂时性麻痹。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肌张力障碍症状,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的早期症状,肌张力障碍有什么表现?得了肌张力障碍会怎样?以及肌张力障碍有哪些并发病症,肌张力障碍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肌张力障碍常见症状:发作性睡眠、儿童型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红细胞增多*一、症状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类目前尚不统一。
肌张力障碍的各种分类与临床特点相关,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肢体和部位,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发病时的年龄等。
1.国内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2006年第1版)介绍如下分类(1)按病变累及部位分类: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影响躯体某部,如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声带)、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一侧上肢)、职业性痉挛、足肌张力障碍等。
②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表现节段性分布特点,如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上肢伴或不伴中轴、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下肢伴或不伴躯干肌张力障碍,躯干-颈部(不影响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等。
③多部位肌张力障碍:累及身体2个以上不靠近部位。
④广泛性肌张力障碍:影响广泛的躯体范围。
⑤偏侧性肌张力障碍:仅累及单侧身体。
(2)按病因分类:①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多在小儿发病,表现步行障碍及运动减少,躯干姿势异常,腰部明显向前弯曲,日内症状波动明显,晨轻,午后至傍晚加重,呈进行性发展,L-dopa疗效显著,本病与Parkinson病可能有类似之处。
②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如脑性瘫痪、累及基底核的脑卒中、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脑炎、脑肿瘤、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等伴肌张力障碍,Parkinson病有时可伴肌张力障碍。
2.上海史玉泉等主编的《实用神经病学》(2004年第3版)则主张以下分类(1)按肌张力障碍范围的分类: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仅累及眼睑部肌群者,称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累及口周及下颌肌群者,则称为口下颌肌张力障碍(oromandibular dystonia);疾病累及喉部肌群称为痉挛性构音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疾病累及颈部肌群称为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疾病累及前臂和手部,称为书写性痉挛症(writer cram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在菲律宾Paray岛,有一种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呈X-连锁隐性遗传。
家族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完全。
有研究证实,外周创伤可诱发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携带者发生肌张力障碍,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病前有发生面部或牙损伤史。
另外,过度作用一侧肢体也可诱发肌张力障碍。
如各种职业性的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乐器演奏家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其外周因素常被认为是主要作用。
故推测其病因是由于脊髓运动环路的重组或脊髓水平以上运动感觉联系的改变导致基底节功能改变所致。
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指凡是累及新纹状体、旧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处的病变,均可引发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出现,如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双侧基底节钙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中毒、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脑裂畸形、药物诱发(L-DOPA、酚噻嗪类、丁酰苯类、胃复安、化疗药物)等。
有报道眼睑痉挛可由脑干背侧缺血或脱髓鞘病变所致。
发病机制不详,曾报告脑内一些区域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递质浓度异常,但意义不明。
最新研究认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是由基底节异常引起的,因为静态显像研究没有确定异常,借助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动态显像研究则显示尾状核、豆状核以及丘脑背内侧核的额叶投射区的代谢率降低,因此基底节及额叶联系的功能紊乱被认为是肌张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 于1911年由Oppenheim H首先命名,是指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 dystonia),又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nm deformans),临床上以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为特征。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
发病多在5~15岁,有家族史者,第2代比第1代发病年龄有提早的趋向。
患者中60%有遗传,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各占一半;40%患者为散发。
东欧犹太人发病比率较高。
最新研究表明:该基因定位在9q34,多数是由于3bp 的GAC缺失造成。
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低,可能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关。
而菲律宾的panag 岛发现一种X-连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张力障碍。
这型在20岁成年早期以后发病,症状可从腿、足开始,也可从上半身起病,50%患者发展至全身。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儿童期起病者多有阳性家族史,症状常从一侧或两侧下肢开始,逐渐进展至广泛的不自主的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
成年起病者多为散发,症状常从上肢或躯干开始,大约20%的患者最终可发展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不会严重致残。
起病初期,往往在开始行走时都会出现一侧足部不随意的足趾跖屈,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称之为“足趾步态”。
在发病的早期,这种异常动作仅影响一些随意动作,如影响往前行走,而不影响其他方向的动作,如后退,或横行时行走就完全正常。
也有表现为一侧下肢突然的弯曲或反射性的痉挛。
几个月或几年后,这种不自主的异常动作,静止时也会出现,并渐进性扩展波及邻近部位的肢体,最后波及面部、颈部以至全身。
面部受累表现为挤眉弄眼、歪咧嘴等动作,舌肌咽喉受累时出现舌头时而伸出、时而缩回、磨牙,伴有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颈部受累则出现痉挛性斜颈,肢体表现为伸直、屈曲或旋前、旋后。
躯干及脊旁肌的受累则引起全身的扭转或螺旋形动作,因此易导致肌肉肥大,脊柱前凸、侧凸,骨盆倾斜。
扭转痉挛在做自主运动时或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完全消失。
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即由此得名。
严重者不能从事正常运动,晚期病例可使骨骼畸形、肌肉挛缩而导致严重残废。
肌张力障碍伴有扭转成分故称扭转痉挛。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的家族成员中,可有多个同病成员或有多种组合的局限性症状,如眼睑痉挛、斜颈、书写痉挛、脊柱侧弯等症状,且多自上肢开始,可长期局限于起病部位,即使进展成全身型,症状亦较轻微。
扭转痉挛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和(或)骨盆等奇异的扭动样不自主运动,即可作出诊断。
若能排除可能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则可诊断为原发性扭转痉挛。
痉挛性斜颈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 于1652年由荷兰医生Tulpius首先提出,多见于30~50岁,也可发生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2。
该病是因颈肌的痉挛或强直性收缩而引致头向一方强直性转动。
颈部的肌张力障碍导致头部和颈部的姿势不正常,故也称颈内肌张力障碍或颈肌张力异常。
有关本病的病因长期以来有较多的争论。
其中5%~10%患者往往在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有轻度肌张力障碍,故可认为是肌张力障碍的一种表现。
罕有家族性,也可继发于风湿热、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疟疾、CO中毒、某些药物、脑炎、甲亢、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 病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头部快速地转动和静止时头部间断性或持续性偏斜。
成年起病的痉挛性斜颈,通常起病甚为缓慢,开始头不自主地转向一侧,经数日或数月后转动的频率和幅度也将逐渐增加并叠加阵挛样跳动式痉挛。
颈部深浅肌肉均可受累,因受累的肌群不同故临床表现不同,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颈夹肌的异常收缩最易表现出来。
一些患者在症状明显前先表现为不自主的点头或摇头。
另外,痉挛时间可长、可短、可有停顿,严重者肌肉呈强直性收缩,痉挛动作杂乱无章并且猛烈,造成头部不停的倾斜、扭转,并且扭转的方向可变。
患肌可发生肥大,这种不随意运动可因情绪激动、走路、骑车时加重,平卧时减轻,睡眠中完全消失。
痉挛性斜颈伴不随意收缩时可引发颈神经胀痛,重者可放射至臂部,甚至引起肌紧张性头痛。
痉挛性斜颈伴发疼痛比其他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高。
病情严重、长久者可导致颈部肌肉挛缩和持久变形。
急性痉挛性斜颈,可以突然起病,典型者常见于药物反应如氟哌啶醇、胃复安等所致。
停止用药或给予抗胆碱能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Meige综合征于1910年由法国医生Henry Meige首先描述,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oromandibular dystonia),可分为三型:①眼睑痉挛;②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第II型为Meige综合征的完全型;第I、III型为不完全型。
临床上主要累及眼肌和口、下颌部肌肉。
眼肌受累者表现为眼睑刺激感、眼干、畏光和瞬目频繁,后发展成不自主眼睑闭合,痉挛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多数为双眼,少数由单眼起病,渐及双眼,影响读书、行走、甚至导致功能性“失明”。
眼睑痉挛常在精神紧张、强光照射、阅读、注视时加重,在讲话、唱歌、张口、咀嚼、笑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口、下颌肌受累者表现为张口闭口、撇嘴、咧嘴、缩唇、伸舌扭舌、龇牙、咬牙等。
严重者可使下颌脱臼,牙齿磨损以至脱落,撕裂牙龈,咬掉舌和下唇,影响发声和吞咽。
痉挛常由讲话、咀嚼触发,触摸下巴、压迫颏下部等可获减轻,睡眠时消失。
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症(athetosis)也称指痉症或易变性痉挛(mobile spasm),是以肢体远端为主的缓慢弯曲的蠕动样不自主运动。
下肢受累时,拇指常自发性背屈。
面肌受累时则挤眉弄眼,扮成各种“鬼脸”。
咽喉肌和舌肌受累时则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尚可伴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
不自主动作于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当肌痉挛时肌张力增高,肌松弛时正常,感觉正常,智力可减退。
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极缓慢的手足徐动导致姿势异常颇与扭转痉挛相似,后者主要侵犯肢体近端、颈肌和躯干肌,典型表现以躯干为轴扭转。
书写痉挛书写痉挛(writer's cramp)和其他职业性痉挛指在执行书写、弹钢琴、打字等职业动作时手和前臂出现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约为2:1。
平均发病年龄约为39岁。
书写痉挛症主要发生在利手中,因右利手的人多,故大部分病人多为右手有书写痉挛症。
患者常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替代,而做与此无关的其他动作时则为正常。
患者书写时手臂僵硬,握笔如握匕首,肘部不自主地向外弓形抬起,腕和手弯曲,手掌面向侧面,笔和纸几乎呈平行。
由于书写和职业关系,部分病人只能改为非利手书写或工作,本病可有家族史。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病史、不自主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特征性表现和部位等,症状诊断通常不难,但需与其他类似不自主运动症状鉴别。
鉴别诊断(1) 扭转痉挛应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鉴别: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