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整理资料12.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
1.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特点、类型和用途。
概念: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与无病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因素的比例,分析暴露是否与疾病有关,如病例组的暴露比作队a/a+c,大于对照组的暴露比b/b+d,且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意义,则暴露与疾病有联系。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必须事行设立对照组。
3)观察方向由“果”及“因”,又称回顾性研究。
4)证实病因因果关联的力度较弱。
类型:1)非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3)衍生类型,(如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单纯病例研究,病例交叉设计,病例时间对照研究)。
用途:1)探索疾病病因,检验病因假设。
2)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3)研究药物有害作用。
2.队列研究的概念、特点、类型、用途。
概念:将特定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几个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某病联系的假设。
(如果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于非暴露组,且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意义,则表示该病与该因素有联系。
)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设立对照。
3)观察方向由“因”至“果”。
4)能确切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分类: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历史性队列研究。
3)双向性队列研究。
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
2)评价自发预防的效果。
3)描述疾病自然史。
4)预后研究。
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定义,分类,临床试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及特点,基本要素。
流行病学实验是按随机化分配原则,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人为地给一组以某种因素、措施或新药作为试验组;另一组不给予该种因素、措施或仅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然后随该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死亡率或某种结局。
这种有计划地进行的实验研究称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目的和适用范围:1)了解某药功某疗法的实际效果。
2)新药的临床试验(I、II、III、IV 期临床试验)。
3)预后判断。
4)病因学研究。
4)前瞻性研究。
特点:1)以病人为研究对象。
2)人为给予干预措施。
3)必须设立均衡可比的对照组。
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
4.诊断实验和筛检试验的定义。
诊断试验:用于疾病的诊断、随访、疗效考核及药物监测等方法,进一步把病人和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者区分开来的实验方法。
筛检试验:应用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或可疑阳性者。
5.提高筛检效率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标。
2)选择患病率较高人群进行检查。
3)联合试验(串联试验、并联试验)可提高灵敏度或特异度。
6.实施筛检的原则有哪些?
1)被筛检的疾病是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被筛检的疾病应当有恰当的治疗方法。
3)被筛检的疾病,应有可识别的早期客观指征。
4)有合适的筛检方法,易为群众接受,筛检试验必须具有快速、经济、有效等特点。
5)对被筛检出的疾病应提供进一步确诊的条件。
6)对确诊的病例,应当提供治疗,并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和标准。
7)必须考虑筛检、诊断与治疗等的经济效益。
8)筛检工作是按计划定期进行的连续过程,而不是查完了事。
每次筛检的间隙长短,应根据各种疾病的自然史等特点决定。
7.三大偏倚的概念及控制策略。
选择偏倚:是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有问题,使入选者与未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着系统差异,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如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检出症候群偏倚。
防制策略:1)正确的研究设计。
2)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3)严格掌握研究对象入选与排除的标准。
4)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信息偏倚: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中从研究对象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时产生的系统误差,其原因是由于诊断疾病、测量暴露或结局的方法有问题,导致被比较各组间收集的信息有差异而引入的误差。
如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调查者偏倚、诱导偏倚,错误分类偏倚等。
控制策略:1)搞好研究方法的质量控制。
2)资料的校正方法。
3)尽可能采用“盲法”设计。
4)利用客观指标或客观方法收集资料。
混杂偏倚:是在研究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时,假如有一种外界因素既是与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有联系,又在被比较各组中的分布不同,那么这一因素则称为混杂变量。
由于混杂变量的存在,造成了观察到的联系强度偏离了实际情况,则称为混杂偏倚。
控制策略:1)资料的研究阶段用限制、配比、随机化的方法控制。
2)资料的分析阶段用分层分析、数学模型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控制。
8.病因的定义和病因的生态学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
病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病因就是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
流行病学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其含义就是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病因的生态学模型有流行病学三角和轮状模型。
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 triangle),该模型考虑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宿主和环境三个要素,疾病发生与否是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者间保持平衡,处于三角鼎立的平衡状态,就不会发生疾病;如果三者中的一个要素或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就要发生疾病。
轮状模型(wheel model)又称车轮模型,该模型强调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将环境又分为生物、社会、物理和化学环境,宿主还包括遗传内核。
此模型的特点是:轮状构成的各部分具有伸缩性,其大小变化根据不同的疾病而异。
以遗传为主的疾病,遗传核可大些;与环境和宿主免疫状况有关的疾病,则相应部分可大些。
9.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1)关联的时间顺序(因在前、果在后)2)关联的强度(RR或OR)。
3)剂量反应关系。
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
5)关联的可重复性。
6)关联的合理性。
7)逆转效应。
8)联系的特异性。
9)关联的相似性。
9.Mill准则。
Mill准则即科学推理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求同法:如所研究的疾病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某种因素存在,而其他疾病则没有这种因素,通过归纳,可提出该因素的暴露是所研究疾病的病因假说,这就是求同法。
求异法:如果两个地区或两组人群的疾病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差别,而两地的环境条件又有明显的差别,从这些环境的差别中寻求两地疾病发生频率差异的原因。
换言之,就是在相似的事件之间找不同点,称求异法。
共变法:如某种因素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与某种疾病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一致,可以提出该因素与该病有联系的假说,这就是共变法。
)
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防制疾病及
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三间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特征,简称“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
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某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K。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包括新病和旧病)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病现患病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XK
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内某病现患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XK
发病密度:暴露人口由于迁移他外、死于其他疾病、中途加入等,应将变动着的人群转变为人时数代替人数来计算,如人年,此种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如1个观察对象观察满一年为1人年。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某人群死亡(或死于某病)的频率。
=一定时间内某人群的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XK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人群中因该病死亡的频率。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XK
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
流行: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水平。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期内可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
霍桑效应:在治疗实验中,受试对象受到许多特别的关注,而他本身也对试用新药满怀希望,这就可能造成病人更多地向研究人员报告好的结果,而实际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向均数回归现象:病人的某些测量指标在初试或初次就诊时往往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水平,在未给予医学干预的条件下通常也会向均数水平回归。
属于一种自然回归现象。
如果这些病人在首次发现异常后,即给予治疗,而且按随后的测量值评价疗效,那么即使治疗无效果,也可能表现为病情好转,这就是向均数回归现象。
入院率偏倚:又称伯克森偏倚:是指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具有某些研究因素的病人与不具有该研究因素的病人被选为研究对象的机率不同,而导致的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关系发生被歪曲的现象。
(是由于各种疾病的入院率不同而致的偏倚)
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当某种疾病出现一段时间后,可能的病因或影响因素已不存在或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因果关系发生了时间上的断裂,致使观察到有困果关系出现假象。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如果仅选择现患病例(病程长者往往因病而改变了某些致病因素),从而使由该群体中获得的因果关系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倚。
(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时选择的病例往往是存活的现患病例,无法对那些因患病已死亡的病例或轻型、非典型或已痊愈的病例进行调查,而队列研究中常采用新发生的病例,因而病例对照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队列研究的结果可能发生差异,此即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也称为奈曼偏倚(Neyman bias))
检出征候偏倚:是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系,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会引起该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有较高的检出率,致使过高地估计该因素与该疾病的关联。
错误分类偏倚:在研究中,无论是对疾病的诊断还是对暴露的的测量都不可能达到100%准确无误,于是可能出现病人被错误的归入对照组,健康者被错误地归入病例组,或者有暴露者被错误归入对照组,而无暴露者被错误归入暴露组。
在临床实验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类错误,即将有效误判为无效,或将无效误判为有效。
由这种错误归类所导致的偏倚称为错分偏倚。
限制:如果认为某个或某些因素是可能的或已知的混杂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可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进行规定,但限制条件不宜太多。
配比:个体配比将每个指示病例选择一个或多个对照,该对照与病例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等,在各比较组有相同的分布,以达到清除混杂作用的目的。
频数配比将使对照组在某个潜在的混杂变量的分布与指示病例组的分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