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整理资料12.22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基础知识

流行病学基础知识
高政策效果和效益。
02
疾病分布与流行病学特征
疾病分布的概念与类型
疾病分布
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疾病分布类型
包括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和三间分布。
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的描述与分析
描述流行病学特征
通过描述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指标,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 展和变化规律。
非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描述性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疾病的流行趋势、分 布特征等进行描述。
分析性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 的危险因素。
实验性研究
通过实验干预,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传染病研究中,常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 病原体进行鉴定、分型和监测。
非传染病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控制策略
根据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和 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制定 针对性的控制策略。
实施控制措施
根据控制策略,采取具体 的干预措施,如宣传教育 、环境改善、疫苗接种等 。
监测与评估
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 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 控制策略,确保有效控制 疾病流行。
06
健康相关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与 实践
健康相关行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描述健康相关行为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后果,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促进人群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相关行为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描述性研究
通过调查、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 ,描述健康相关行为的分布情况

分析性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人群或不同干预措施 的效果,分析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因素及后果。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在医学、公共卫生和防疫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篇文章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常用概念、常见研究设计和常见的流行病学方法。

一、常见流行病学概念1. 疫情:是指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内出现的疾病大规模暴发或流行。

2. 流行病学调查:是根据一定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对流行病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3. 暴发:是指相对于平时来说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内快速、突然发生,且人数较多的现象。

4.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5. 预防措施:是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二、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 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对某种疾病的描述和分类,包括人群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和分布情况等。

例如对某地区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疾病的种类、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等的描述和分析。

2. 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为了验证某一干预措施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性,通过实验性方法研究其效果,如药物的疗效试验、疫苗的效果试验等。

3.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分布与各种可能因素的关系,探究某一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

三、常见流行病学方法1. 人群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疾病在人群中的特征和分布。

包括交叉调查、纵向调查和横向调查等。

2. 病例对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与接触到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患者和非患者之间的比较来确定各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3. 回顾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发生的早期病例和非病例之间的比较,从而找出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

4. 前瞻性研究法:研究一定的人群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疾病,以找出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测疾病的发生。

总之,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流行病学知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六、筛检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筛检的目的
早期发现疾病,以便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发现高危人群,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真实性: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
2、地区分布
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差异会导致疾病分布的不同。
城乡分布:城市和农村在环境、人口密度、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疾病的发生。
3、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短期内疾病发病频率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有关。
季节性:某些疾病在特定季节高发,如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多发。
1、人群分布
年龄: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不同,某些疾病有特定的年龄发病高峰。
性别:一些疾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生理结构、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有关。
职业:某些职业暴露于特定的危险因素,导致特定职业人群易患某些疾病。
种族和民族: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可能影响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的分布。
充分病因:指有该因素存在,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促成病因:指某因素的存在只是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但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
2、病因推断的原则
关联的时间顺序:病因必须发生在疾病之前。
关联的强度:关联强度越大,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关联的一致性:不同的研究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中得到相同的结果。
关联的特异性:病因与疾病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选择患有某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患该病的个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在过去暴露于某因素的情况。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共1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4点内涵1、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非某个个体2、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3、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4、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社会医学的观点流行病学的6个应用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及其特点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诊断、治疗与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卫生决策和评价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研究疾病分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帮助人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重要信息。

3、为制定疾病的防制、保健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续发率SAR: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病死率: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的比例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患病率分子是特定时间内所调查的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数,而发病率是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患病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发病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患病率=发病率*病程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散发形成的原因: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着人群一定的免疫水平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水平爆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某地区存在的现象自然地方性:因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使一些人类传染病的分布局限于一定地区,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地方性。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一、整理资料首先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作全面检查,看是否完整、准确。

若有遗漏项目尽可能予以补查。

对一些没有价值的或错误的材料予以剔除,以保证分析结果不致出现偏差。

然后根据所分析的目的,将资料按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组,如畜群可按年龄、性别、使役或放牧、免疫情况等进行分组,时间可按日、周、旬、月、年进行分组;地区可按农区、牧区、多林山区、半农半牧区或单位分组。

分组后,计算各组发病率,并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进行对比,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几种统计指标如下。

1.发病率 在一定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种动物疫病病例数与同期该种动物总头数之比,常以百分率表示。

“动物总头数”系对该种疫病具有易感性的动物种的头数,特指者例外。

“平均”系指特定期内(如1月或1周)存养均数。

100%发病率⨯=同期平均动物总头数新发病例数2.感染率 在特定时间内,某疫病感染动物的总数在被调查(检查)动物群样本中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能比较深入地反映出流行过程,特别是在发生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猪支原体肺炎、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鸡白痢、鼻疽等时,进行感染率的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某疫病)%100⨯=被调(检)查动物总数数(调查当时)感染动物感染率 3.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

表示特定时间内,某地动物群体中存在某病新老病例的频率。

(某病)100%病率⨯=动物头数(同期)暴露(受检)老)患病例数(特定时间某病)(新患 4.死亡率 某动物群体在一定时间死亡总数与该群同期动物平均总数之比值,常以百分率表示。

%100⨯=该群体动物的平均总数亡总数(一定时间内)动物死死亡率 5.病死率 一定时间内某病病死的动物头数与同期确诊该病病例动物总数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100⨯=总数同期确诊的该病例动物某病病死动物头数病死率6.流行率 调查时,特定地区某病(新老)感染头数占调查头数的百分率。

%100⨯=被调查动物数某病(新老)感染头数流行率二、分析资料1.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 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受着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其过程的表现复杂多样。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一、绪论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 控制和消灭疾病即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3、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1) 群体的观点 (2) 比较的观点 (3) 概率论的观点 (4) 社会医学的观点 (5) 多病因论的观点、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2、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1)发病指标1) 发病率 (IR) : 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①计算公式: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k 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患病时,则应多次计为新发 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暴露人口数: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数②意义: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发病专率:某病的发病率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及地区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2) 罹患 率(A R) : 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同之处是分子均 为新发病例数,不同之处是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是以月、周、 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①计算公式: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 k 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②优点: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食物中毒、 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情况3) 患病率 (P R) : 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 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所占的比例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究流,观察法;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临床试验 实验法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法{流行学方法学理论流行病学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行学研①计算公式: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x k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②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③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与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与病程三者的关系是:患病率=发病率X 病程,即P=IxD③意义: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生或流行情况4) 感染率(IR): 是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①计算公式: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x100%②意义:可估计某病的流行趋势,也可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5) 续发率(SAR) :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①计算公式: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x100%②意义: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以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等(2)死亡指标1) 死亡率 (M R):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①计算公式: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xk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②应用: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或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2) 病死率 (FR ): 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①计算公式: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x100%②应用: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用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3) 生存率 (S R): 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 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①计算公式:n 年生存率=随访满n 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x100%②应用:反映了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及心血管病等的远期疗效3、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2)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3)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4、疾病的地区分布:一方面可按行政区域划分,另一方面可依据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地区划分(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1)有些疾病只发生在世界某些地区,如黄热病只在非洲及南美洲流行,登革热则流行于热带、亚热带2)有些疾病虽然在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2)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表现为某些疾病的分布在一个国家内具有严格的地区性(3)疾病的城乡分布:许多疾病在地区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与城乡间各种环境因素、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不同有着密切关系5、疾病的时间分布(1) 短期波动:又称暴发或时点流行,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多见于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毒物中毒等情况(2)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表现形式:1) 严格的季节性:指一些疾病的发生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年四季的特殊季节里,而在其他季节不发生;多见于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2) 季节性升高:疾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但在不同的月份,疾病的发生频率可出现较大的差异3) 无季节性:指疾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升高现象,表现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3) 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在无有效疫苗使用之前,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均可表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4) 长期趋势:又称为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6、疾病的人群分布:疾病的发病率常随人群的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及婚姻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异(1)年龄分布: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免疫水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对致病因子暴露的机会不同,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年龄有关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1) 横断面分析:适用于分析潜伏期和病例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2) 出生队列分析:适用于分析潜伏期长的慢性病的年龄分布(2)性别分布:描述疾病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一般是指比较男女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因素:1)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2)遗传、生理解剖及内分泌等因素不同(3) 职业分布: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其疾病的分布可能有所不同(4) 种族和民族分布:许多疾病的分布常常会表现出种族和民族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种族和民族间遗传、地理环境、国家、宗教、生活习惯、卫生水平及文化素质有所不同(5) 婚姻和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的不同可影响疾病的分布特征(6) 社会阶层:由于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关,而社会阶层又正好能够体现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因此,研究疾病在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发现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7)行为:不同行为人群其疾病的分布特征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具有不良行为的人群7、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五、队列研究1、队列研究:是将研究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个因素或暴露的程度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追踪观察并比较两组成员在特定时间内与暴露因素相关结局(如疾病)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特点:(1) 时间上是前瞻性的(2) 属于观察性研究(3) 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4)是从“因”到“果”的研究3、类型(1)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即在研究开始时,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此时研究结局还没有出现,需要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收集每个研究对象研究结局发生情况的信息(2) 历史性队列研究:也称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暴露状况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组,研究的结局在研究开始时已经发生,不需要前瞻性观察(3) 双向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常常因为追踪的历史太短,结局还没有充分显现,需要继续对研究对象前瞻性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即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此即双向性队列研究4、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确定研究因素及研究因素的定义(3) 选择研究对象1) 暴露组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 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4)确定样本含量(5) 确定结局(6)资料的收集与随访1)基线资料的收集:队列研究在选定研究对象之后,必须详细收集每个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时的基线资料,包括①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等)以及可能的混杂因素信息,②暴露因素信息③结局指标信息2)随访:就是通过定期的访问或检查获取研究对象预期结局事件发生的情况或观察结局指标的变化,同时收集有关暴露和混杂因素变化的资料目的:1、确定那些人尚在观察之中,哪些已死亡,哪些已无法追踪,即弄清楚率的分母的信息2、确定终点事件的发生,即确定关于率的分子的信息观察终点: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研究结局失访:由于随访对象多,时间长,不可避免会有中途不知不落的成员,也可能有拒绝继续受观察的人或因其他原因而死亡的人,这样就产生了失访5、资料整理及分析(1)首先要将所得资料整理成基本四表格形式:组别发病人数未发病人数合计累积发病率暴露组a b a+b=n a/n₁非暴露组 C d c+d=ne c/no合计a+c=m; b+d=mg a+b+c+d=n mjn(2) 结局发生率的计算1) 积发病率(CI) : 当观察人群的数量比较多,观察人口比较稳定(即固定队列)时,无论观察时间长短,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该观察期的累积发病率;同理可计算累积死亡率(CM)计算公式:累积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xk2) 病密度 (ID) : 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失访等均可造成每个研究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这样的队列即为动态队列,此时应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密度计算公式:发病密度=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人年数xk(3) 关联强度的估计1) 相对危险度(RR) : 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指标,也叫率比 (RR) 或危险度比(RR), 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①计算公式:RR=11/10②意义:R R=1 表示两组的发病(或死亡)率没有差别RR>1 表示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高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增加发病(或死亡) 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RR<1表示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低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减少发病(或死亡) 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RR 值离1 越远,表面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2) 因危险度(AR) : 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D) 和超频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或死亡)率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或死亡)率增加或减少的程度①计算公式:AR=11-I0②意义: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于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的高低3) 因危险度百分比(ARP,AR%) 又称病因分值(EF), 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那部分发病(或死亡)率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计算公式:AR%=(11-10)/11×100%4)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 是指总人群发病(或死亡)率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计算公式:PAR=It-10(It 代表全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5)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P%) : 也称人群病因分值 (PE F), 是指总人群发病(或死亡)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计算公式:PAR%=(lt-I0)/tx100%6、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1)暴露资料较正确2)可计算发病率及危险度3)可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病因与病因推断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病因的概念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一、病因的定义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

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因此研究病因尤其就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

也就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她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她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就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

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就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就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 ),有的就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与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分布、传播规律及相关因素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规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特征、环境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干预试验等。

4.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疾病的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危险因素存在的状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指某一疾病发病者中死亡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者存活下来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研究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宿主(host)、病原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

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宿主:指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发病对象,包括人、动物或植物等。

病原体:指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环境:指影响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流行病学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概论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定义中的基本含义:1.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关注疾病及健康状况在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流行病学不仅研究疾病(包括传染病,也包括非传染病);而且研究健康。

3.从疾病的频率和分布出发,揭示影响和决定频率分布的因素以及流行的原因。

4.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群健康。

流行病学研究重点是一些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性疾病:非典、爱滋病、禽流感等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临床流行病学概念:以病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地观察和解释临床问题(诊断、筛检、治疗、预后、以及病因)的方法学,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核心内容为临床科研的设计、测量与评价。

医学研究方法分类:医学科研过程:选题、设计、实践、统计分析、总结。

第二节临床研究问题的提出和选题临床问题: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其目的是通过准确及时地诊断疾病和采用适当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临床问题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为达到上述目的所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统称。

其包括以下类型的问题:诊断问题(确定疾病类型和病因);治疗和预防问题(选择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预后问题(判断和改善预后)。

临床研究问题:临床研究问题是尚无解决方法、尚无理性认识或尚无对策规范的临床问题;临床研究问题也可能是对一些已知的结论甚至已经建立的理论提出的质疑。

其来源于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的解决可提高和改善临床实践中对临床问题的解决能力。

误诊和漏诊的原因可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无错之误,如疾病缺少症状或出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拒绝必要的检查或医学领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仪器设备的精度限制导致;●第二类:系统之误,如仪器操作失误和医院管理系统中的缺陷导致的误诊;●第三类:认知性的错误,如因医生的经验、知识和医院的相关技术能力不足导致的误诊。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全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全

1.随机选题自测已完成:0<174> 已用时间:0:07:00 / 剩余时间: 0:23:00 自测内容 1. 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______C____。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B.无症状的健康人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D.传染病患者E.病原携带者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___C______。

A.疾病B.病人C.人群D.健康人E.亚临床型病人3.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_____A____。

A.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B.研究疾病的病因学C.提供诊断依据D.不涉及药物治疗E.不研究疾病预后4.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____D____。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5.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C___。

A.设立对照组B.不设立对照组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D.盲法E.统计学检验6. 以下哪一个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___E___。

A.群体特征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C.预防为主的特征D.对比的特征E.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7.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____B______。

A.进行统计学检验B.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C.研究疾病发生概率D.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E.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8.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___C____。

A.实验室方法B.临床诊治方法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法E.统计学方法9. 流行病学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E____。

A.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B.疾病的防制措施C.疾病病因D.增进人群健康的策略E.以上都对10. 以下哪项不包括在流行病学用途之中___E____。

A.病因的探索B.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C.临床观察D.人群患病情况分析E.补充临床观察之不足11.流行病学的分析性研究不包括____B____。

流行病学学习笔记

流行病学学习笔记

流行病学学习笔记第一章 绪论★本章重点: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基本特征及重要观点熟悉: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流行病学简史及我国学科成就,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级其学科展望1.流行病学的定义: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上面这张图表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结构,也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提纲,一定要重点掌握其构架以及每种研究方法的内容。

★注意:横断面研究①只能确定相关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只能提出假设;②只能得出患病率,不能得出发病率。

(①②两点都是因为横断面研究是在一个时点或一个相当于时点的相当短的时间内做的研究,不能得知病因和结果谁在前谁在后)3.流行病学的特征: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 流行病学研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临床试验 个体试验 理论流行病学揭示现象 分析原因 验证措施★(1)群体的特征:以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2)对比的特征:通过对比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疾病的原因和线索;★(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样本推论总体;(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本章重点:掌握:描述疾病分布常用指标的意义、用途与计算方法;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疾病三间分布的概念和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意义,描述疾病任人群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内容熟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综合分布的描述——移民流行病学了解:某些不常用指标(续发率、感染率、生存率)及地方性、外来性流行病学术语第一节概述1.疾病分布的定义及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分布的定义(distribution of disease) 。

(名词解释):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像特点:1. 通过观察性研究获得;2. 群体现象(个体现象----症状、体征、功能变化等临床表现);3.三间分布;4.用频率指标描述。

流行病学整理

流行病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分布的原因,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医学研究的方法学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观点):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的特征,社会学的特征临床流行病学:是一门将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医学决策及临床学研究等方面的方法学,对临床医生研究临床医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方法)DME:(1)设计(2)测量(3)评价第二章疾病的群体现象及测量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即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中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状况,又简称为疾病的三间分布。

综合描述:两两结合暴露:是指人体接触于某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物质,或者具备某种状态,或者具备某种特征率:描述特定事件里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分子:特定时间里观察的新发事件数分母:事件发生的人群基数构成比: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分母单位相同,而且分子必须包含在分母里比:两个变量的数值之商,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应用:(1)描述疾病的分布反应疾病发生的频率或强度,说明发病的危险性(2)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3)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注意事项分子必须是新病例分子分母必须来自同一群体对分母的要求减去不可能发病,数量大可忽略比较时应注意人口构成的不同罹患率:性质与发病率相同,但主要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

续发率(SAR):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又称“二代发病率”应用:传染病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某期间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想x kPS:婴儿死亡率可直接比较应用:衡量人群死亡率危险性大小对病死率高的疾病,死亡率可代替发病率来研究病因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注意事项:分子分母为同一群体粗死亡率不能进行直接比较,可计算各种死亡专率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同级别比较!应用: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院的医疗水平。

流行病学重点资料

流行病学重点资料

流行病学重点资料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分布、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

这些信息对卫生政策制定、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实践至关重要。

以下是流行病学中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概念1. 疫情: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种传染病的患病情况。

疫情的严重程度可以用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速度等指标来描述。

2. 病例:指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

3. 暴露:指人群与某种因素接触的情况,如病原体、环境污染物、药物等。

4. 风险:指个体或人群在暴露某种因素后患上疾病的可能性。

5. 发病率:指疾病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一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通常以每万人为单位计算。

7. 流行病学家:指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分布、发生、传播和控制的专业人士。

方法1. 计数法:指通过对疾病发病或死亡人数进行统计来了解病情。

2. 相对危险度:指将患者与对照组的病情发生率相比较,得出患病风险的估计值。

3. 系统综述:指对一定主题领域内多个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

4. 属性分析:指通过对某些特定属性(如年龄、性别、职业等)进行分析,揭示某种疾病与这些属性之间的联系。

5. 分布图像:指将疫情随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形成的图形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原因。

6. 流行病学调查:指通过设计问卷、抽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人群健康和疾病情况的数据。

7. 疫苗接种: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的方法。

疫苗的设计与开发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8. 统计学方法:指通过对数据进行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的应用,得出疫情数据的可信度和相关性。

总结流行病学研究是卫生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为疾病控制和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理解和预防某种疾病的流行,需要对流行病学的概念和方法有系统的理解。

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流行病学家们希望能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疫情控制和健康干预方案。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总结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总结

名词解释1.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

研究疾病分布是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的基础。

2. cause of disease 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3.screening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4. matching 匹配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5.odds ratio(OR):优势比,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

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1.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2.randomized controlld trial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3.crossover control交叉对照: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在第一阶段,一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另一组人群为对照组,干预措施结束后,两组对换试验,每个研究对象兼作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及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的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9.爆发(outbreak):疾病暴发是指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在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同类病人的情况,它可以看成是疾病流行的特殊形式。

11.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人群归因危险度:The rate of disease in the population is due to the exposure12.Definition of cause:A factor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event, etc.) that influences the occurrence of a disease. Reducing such a factor in a population should reduc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1.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特点、类型和用途。

概念: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与无病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因素的比例,分析暴露是否与疾病有关,如病例组的暴露比作队a/a+c,大于对照组的暴露比b/b+d,且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意义,则暴露与疾病有联系。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必须事行设立对照组。

3)观察方向由“果”及“因”,又称回顾性研究。

4)证实病因因果关联的力度较弱。

类型:1)非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3)衍生类型,(如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单纯病例研究,病例交叉设计,病例时间对照研究)。

用途:1)探索疾病病因,检验病因假设。

2)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3)研究药物有害作用。

2.队列研究的概念、特点、类型、用途。

概念:将特定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几个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某病联系的假设。

(如果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于非暴露组,且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意义,则表示该病与该因素有联系。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设立对照。

3)观察方向由“因”至“果”。

4)能确切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分类: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历史性队列研究。

3)双向性队列研究。

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

2)评价自发预防的效果。

3)描述疾病自然史。

4)预后研究。

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定义,分类,临床试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及特点,基本要素。

流行病学实验是按随机化分配原则,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人为地给一组以某种因素、措施或新药作为试验组;另一组不给予该种因素、措施或仅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然后随该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死亡率或某种结局。

这种有计划地进行的实验研究称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目的和适用范围:1)了解某药功某疗法的实际效果。

2)新药的临床试验(I、II、III、IV 期临床试验)。

3)预后判断。

4)病因学研究。

4)前瞻性研究。

特点:1)以病人为研究对象。

2)人为给予干预措施。

3)必须设立均衡可比的对照组。

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试验效应。

4.诊断实验和筛检试验的定义。

诊断试验:用于疾病的诊断、随访、疗效考核及药物监测等方法,进一步把病人和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者区分开来的实验方法。

筛检试验:应用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或可疑阳性者。

5.提高筛检效率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标。

2)选择患病率较高人群进行检查。

3)联合试验(串联试验、并联试验)可提高灵敏度或特异度。

6.实施筛检的原则有哪些?1)被筛检的疾病是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被筛检的疾病应当有恰当的治疗方法。

3)被筛检的疾病,应有可识别的早期客观指征。

4)有合适的筛检方法,易为群众接受,筛检试验必须具有快速、经济、有效等特点。

5)对被筛检出的疾病应提供进一步确诊的条件。

6)对确诊的病例,应当提供治疗,并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和标准。

7)必须考虑筛检、诊断与治疗等的经济效益。

8)筛检工作是按计划定期进行的连续过程,而不是查完了事。

每次筛检的间隙长短,应根据各种疾病的自然史等特点决定。

7.三大偏倚的概念及控制策略。

选择偏倚:是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有问题,使入选者与未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着系统差异,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

如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检出症候群偏倚。

防制策略:1)正确的研究设计。

2)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3)严格掌握研究对象入选与排除的标准。

4)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信息偏倚: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中从研究对象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时产生的系统误差,其原因是由于诊断疾病、测量暴露或结局的方法有问题,导致被比较各组间收集的信息有差异而引入的误差。

如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调查者偏倚、诱导偏倚,错误分类偏倚等。

控制策略:1)搞好研究方法的质量控制。

2)资料的校正方法。

3)尽可能采用“盲法”设计。

4)利用客观指标或客观方法收集资料。

混杂偏倚:是在研究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时,假如有一种外界因素既是与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有联系,又在被比较各组中的分布不同,那么这一因素则称为混杂变量。

由于混杂变量的存在,造成了观察到的联系强度偏离了实际情况,则称为混杂偏倚。

控制策略:1)资料的研究阶段用限制、配比、随机化的方法控制。

2)资料的分析阶段用分层分析、数学模型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控制。

8.病因的定义和病因的生态学模型(三角模型、轮状模型)。

病因: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病因就是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

流行病学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其含义就是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病因的生态学模型有流行病学三角和轮状模型。

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 triangle),该模型考虑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宿主和环境三个要素,疾病发生与否是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者间保持平衡,处于三角鼎立的平衡状态,就不会发生疾病;如果三者中的一个要素或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就要发生疾病。

轮状模型(wheel model)又称车轮模型,该模型强调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将环境又分为生物、社会、物理和化学环境,宿主还包括遗传内核。

此模型的特点是:轮状构成的各部分具有伸缩性,其大小变化根据不同的疾病而异。

以遗传为主的疾病,遗传核可大些;与环境和宿主免疫状况有关的疾病,则相应部分可大些。

9.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1)关联的时间顺序(因在前、果在后)2)关联的强度(RR或OR)。

3)剂量反应关系。

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

5)关联的可重复性。

6)关联的合理性。

7)逆转效应。

8)联系的特异性。

9)关联的相似性。

9.Mill准则。

Mill准则即科学推理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求同法:如所研究的疾病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某种因素存在,而其他疾病则没有这种因素,通过归纳,可提出该因素的暴露是所研究疾病的病因假说,这就是求同法。

求异法:如果两个地区或两组人群的疾病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差别,而两地的环境条件又有明显的差别,从这些环境的差别中寻求两地疾病发生频率差异的原因。

换言之,就是在相似的事件之间找不同点,称求异法。

共变法:如某种因素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与某种疾病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一致,可以提出该因素与该病有联系的假说,这就是共变法。

)名词解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三间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特征,简称“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

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某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K。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包括新病和旧病)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病现患病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XK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内某病现患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XK发病密度:暴露人口由于迁移他外、死于其他疾病、中途加入等,应将变动着的人群转变为人时数代替人数来计算,如人年,此种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如1个观察对象观察满一年为1人年。

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某人群死亡(或死于某病)的频率。

=一定时间内某人群的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XK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人群中因该病死亡的频率。

=某时期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XK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

流行: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水平。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期内可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

霍桑效应:在治疗实验中,受试对象受到许多特别的关注,而他本身也对试用新药满怀希望,这就可能造成病人更多地向研究人员报告好的结果,而实际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向均数回归现象:病人的某些测量指标在初试或初次就诊时往往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水平,在未给予医学干预的条件下通常也会向均数水平回归。

属于一种自然回归现象。

如果这些病人在首次发现异常后,即给予治疗,而且按随后的测量值评价疗效,那么即使治疗无效果,也可能表现为病情好转,这就是向均数回归现象。

入院率偏倚:又称伯克森偏倚:是指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具有某些研究因素的病人与不具有该研究因素的病人被选为研究对象的机率不同,而导致的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关系发生被歪曲的现象。

(是由于各种疾病的入院率不同而致的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当某种疾病出现一段时间后,可能的病因或影响因素已不存在或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因果关系发生了时间上的断裂,致使观察到有困果关系出现假象。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如果仅选择现患病例(病程长者往往因病而改变了某些致病因素),从而使由该群体中获得的因果关系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倚。

(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时选择的病例往往是存活的现患病例,无法对那些因患病已死亡的病例或轻型、非典型或已痊愈的病例进行调查,而队列研究中常采用新发生的病例,因而病例对照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队列研究的结果可能发生差异,此即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也称为奈曼偏倚(Neyman bias))检出征候偏倚:是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系,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会引起该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有较高的检出率,致使过高地估计该因素与该疾病的关联。

错误分类偏倚:在研究中,无论是对疾病的诊断还是对暴露的的测量都不可能达到100%准确无误,于是可能出现病人被错误的归入对照组,健康者被错误地归入病例组,或者有暴露者被错误归入对照组,而无暴露者被错误归入暴露组。

在临床实验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类错误,即将有效误判为无效,或将无效误判为有效。

由这种错误归类所导致的偏倚称为错分偏倚。

限制:如果认为某个或某些因素是可能的或已知的混杂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可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进行规定,但限制条件不宜太多。

配比:个体配比将每个指示病例选择一个或多个对照,该对照与病例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等,在各比较组有相同的分布,以达到清除混杂作用的目的。

频数配比将使对照组在某个潜在的混杂变量的分布与指示病例组的分布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