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课文
2.《墨子·非攻上》
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们在辨别义与不义的问题
上是混乱的。
古代汉语
课外阅读
《墨子· 兼爱上》
古代汉语
• 对此,天下的君子们都知道去指责他,称 他为不义。现在至于大举进攻别国,却不 知道去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去赞誉他, 称他为义。这可以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
别吗?
古代汉语
•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説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 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
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
• 至入人欄廐,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 又甚攘人犬豕鷄豚。此何故也?以其 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罪益厚。
古代汉语
• 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呢,偷取别人的
牛马的,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盗窃别人的
鸡狗猪。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
多。如果损人愈多,他的不仁也更厉害, 罪过也更深重。
古代汉语
• 至殺不辜人也,扡(tuō)其衣裘,取 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廐,取人 牛馬。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
古代汉语
《墨子· 非攻上》
主讲:张萍 2014.11.19
古代汉语
•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衆聞則非之,上爲政者得則罰之。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古代汉语
• 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窃人 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 在上的执政者抓到后就要处罚他。这是为 什么呢?是因为他损人利己。
虧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古代汉语
• 至于杀害无罪之人,夺取其衣服和武器的,
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
别人的牛马。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
墨子之兼爱非攻
《墨子·兼爱》3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 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 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 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 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 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 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 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之 兼爱、非攻
墨子的兼爱说
《墨子·兼爱》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 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 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 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
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
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Page 13
《墨子·非攻》2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 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 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 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 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 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 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言而非兼,
择即取兼,此言行拂也。
Page 9
《墨子·贵义》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 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攗粟也。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 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 也,不可毁也。”
《墨子·非攻》注释、分析
《墨子·非攻》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如本文。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今有一人,入人园①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⑨亏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⑪。
至入人栏厩⑫,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⑬人也,扡⑭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⑮,天下⑯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⑰,则弗⑱知非,从而誉之⑲,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⑳,杀十人,十重㉑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㉒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㉓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㉔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㉕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㉖,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㉗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㉘。
墨子·非攻下全文
墨子·非攻下全文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1),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
今天下之所同意者(2),圣王之法也。
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3),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
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4)。
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
成得其所欲(5),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
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
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6),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7),燔溃其祖庙(8),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9),卒进而柱乎斗(10),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其众(11)。
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
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12),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力利人也博矣(13)!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14),威不圉,害之不久(15),争之不疾,孙之不强(16),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
初中课文《公输》原文及翻译
初中课文《公输》原文及翻译初中课文《公输》原文及翻译初中课文《公输》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古文,通过对造云梯这事,表达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下面是初中课文《公输》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初中课文《公输》原文及翻译初中课文《公输》原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4)。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5)。
公输盘诎(6),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墨子_非攻文言文及翻译
墨子曰:天下之人,皆言攻战之非,而不知攻战之所以非也。
夫攻战,乱天下之道也。
乱天下,非仁者之事也。
是以吾非攻。
夫攻战之非,非攻战之术之非也。
攻战之术,所以救世也。
然攻战之术,非仁者之道也。
是以吾非攻战之术。
何谓攻战之术?攻战之术,以力服人,以智欺人,以威慑人,以利诱人。
是以攻战之术,必至于乱。
乱者,天下之大害也。
吾闻之,天下之所以治者,以道也。
道者,天下之公器也。
公器者,不可私也。
是以有道者,不私其力,不私其智,不私其威,不私其利。
是以有道者,必能以道治天下。
吾闻之,天下之所以乱者,以力也。
力者,天下之私器也。
私器者,不可公也。
是以有力者,必私其力,必私其智,必私其威,必私其利。
是以有力者,必至于乱。
夫攻战之乱,由力起也。
力起,则争;争,则乱;乱,则攻;攻,则战。
战,则死伤无数;死伤无数,则怨仇深结;怨仇深结,则天下大乱。
是以吾非攻。
吾非攻,非好杀也。
吾好生也。
好生,故非攻。
吾非攻,非恶战也。
吾恶乱也。
恶乱,故非攻。
吾闻之,圣人非不攻,而不攻者,以天下之治也。
天下之治,非攻所致,而非攻所致也。
是以圣人非攻,而天下治。
夫天下之治,非攻所能致也。
攻,乱之源也。
乱之源,非治之道也。
是以吾非攻。
翻译:墨子说:天下的人都说攻战是不对的,却不知道攻战之所以不对的原因。
攻战,是扰乱天下秩序的原因。
扰乱天下秩序,不是仁者的行为。
因此,我反对攻战。
攻战之所以不对,并不是攻战技巧的不对。
攻战技巧,是用来拯救世道的方法。
然而,攻战技巧,并不是仁者的道路。
因此,我反对攻战。
什么叫做攻战技巧?攻战技巧,是以力量征服他人,以智慧欺骗他人,以威势震慑他人,以利益诱惑他人。
因此,攻战技巧必然导致混乱。
混乱,是天下的大害。
我听说,天下之所以能够治理得好,是因为有道德。
道德,是天下共有的工具。
共有的工具,是不可以私有的。
因此,有道德的人,不会私有他的力量,不会私有他的智慧,不会私有他的威势,不会私有他的利益。
因此,有道德的人,必然能够用道德来治理天下。
墨子·非攻下(3)全文
墨子·非攻下(3)全文现在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诸侯则不是这样。
他们必定要指使他们的谋臣战将,都排列其兵船战车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准备用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去攻打无罪的国家,侵入那些国家的边境,割掉其庄稼,斩伐其树木,摧毁其城郭,填塞其沟池,夺杀其牲畜,烧毁其祖庙,屠杀其人民,灭杀其老弱,搬走其宝器,终至进而支持战斗,(对士卒)说:死于君命的为上,多杀敌人的次之,身体受伤的为下。
至于落伍败退的呢?罪乃杀无赦!用这些话使他的士卒畏惧。
兼并他国覆灭敌军;残杀虐待民众,以破坏圣人的功业。
还将认为这是利于上天吗?取用上天的人民,去攻占上天的城邑,这乃是刺杀上天的人民,毁坏神的神位,倾覆宗庙社稷,夺杀其牲口,那么这就对上下符合上天的利益了。
还将认为这样利于鬼神吗?屠杀了这些人民,就灭掉了鬼神的祭主,废灭了先王(的祭祀),残害虐待万民,使百姓分散,那么这就于中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
还将认为这样利于人民吗?认为杀他们的人民是利人,这就也微薄了。
又计算那些费用,原都是人民的衣食之本,所竭尽天下百姓的财用,就不可胜数了,那么,这就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
现在率领军队的人相互认为不利的事情,即是:将领不勇敢,兵士不奋厉,武器不锐利,训练不习战,军队不多,士卒不和,受到威胁而不能抵御,遏止敌人而不能久长,争斗而不能迅疾,转拢来又不强大,树立的决心不坚定,结交的诸侯内心生疑。
结交的诸侯内心生疑,那么敌对之心就会产生而共同对敌的意志就减弱了。
假若完全具备了这些不利条件而竭力从事战争,那么国家就会失去法度,百姓也就要改业了。
现在何不试着看看那些喜欢攻伐的国家?假使国中出兵发动战争,君子身分的人(数以百计),普通人士数以千计,负担劳役的人数十万,然后才足以成军而出动。
(战争时间)久的数年,快的数月,这使在上位的人无暇听政,官员无暇治理他的官府之事,农夫无暇耕种,妇女无暇纺织,那么国家就会失去法度,而百姓则要改业了。
然而如那种兵车战马的损失,帐幕帷盖,三军的用度,兵甲的设备,如果能够收回五分之一,这还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
墨子·非攻下(2)全文
墨子·非攻下(2)全文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35),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
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馀;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馀皆灭,而四国独立。
此譬犹医之药万有馀人,而四人愈也。
则不可谓良医矣。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
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
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36)。
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
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37),币帛不足则共之。
以此效大国(38),则小国之君说。
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
量我师举之费,以争诸侯之毙(39),则必可得而序利焉(40)。
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41),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42)。
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巨务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注释](1)中:合。
(2)意为义字之误。
(3)免即勉。
(4)同注(2)。
(5)成为诚之假借字。
(6)堕通隳。
(7)牲牷:牲口。
(8)溃通■。
(9)重器:国家的宝器。
(10)柱通拄。
(11)■:即惮。
(12)振为挀字之误。
(13)博为悖字之误。
(14)疑应为卒不和。
(15)害通曷。
(16)孙为系字之误。
(17)卒应为率。
(18)之为不字之误。
墨子《非攻》原文和译文
墨子《非攻》原文和译文非攻《墨子》今有一人,入人园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⑨亏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⑾。
至入人栏厩⑾,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⑾人也,扡⑾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⑾,天下⑾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⑾,则弗⑾知非,从而誉之⑾,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⑾,杀十人,十重21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22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23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24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25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26,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27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8 。
注释:①选自《墨子·非攻上》。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战国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
《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和墨家的学说编写的,今存53篇。
②〔园圃(pǔ)〕园,果园。
圃,菜园。
③〔非之〕说他不对。
④〔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⑤〔以〕因为。
⑥〔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攘,偷盗。
豕,猪。
豚,小猪。
⑦〔不义〕不正当。
⑧〔是〕代词,此,这。
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⑨〔苟〕假使。
⑩〔兹〕同“滋”,更加。
⑾〔益厚〕更严重。
墨子·非攻中全文
墨子·非攻中全文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1),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
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2)。
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
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今尝计军上(3):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4),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5),不可胜数。
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6),不可胜数。
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
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下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
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
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
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
今万兼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7)。
然则土地者,所有馀也;王民者(8),所不足也。
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馀也。
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城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
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
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
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
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
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
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
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
【诗歌鉴赏】墨子非攻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墨子非攻原文翻译墨子非攻原文翻译墨子《非攻》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注释、园圃(pǔ):园,果园。
圃,菜园。
2、非之:说他不对。
3、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4、以:因为。
5、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攘,偷盗。
豕,猪。
豚,小猪。
6、不义:不正当。
7、是:代词,此,这。
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8、苟:假使。
9、兹:同“滋”,更加。
0、益厚:更严重。
益,更。
厚,重。
、栏厩(jiù):养家畜的地方。
2、不辜:无罪。
3、?:同“拖”,剥下来。
4、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5、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6、攻国:攻打别国。
7、弗:不。
8、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墨子《非攻》原文翻译及赏析
[不辜]无罪。
拖:同“脱”,剥下。裘,皮衣
至 杀 不 辜 人 也 ,拖 其 衣 裘,取 戈 剑 者,其 不 义
又 甚 入 人 栏 厩 取 人 马 牛。此 何 故 也?以 其 亏
人 愈 多。苟 亏 人 愈 多 ,其 不 仁 兹 甚 矣,罪 益 厚 。
[当此]面对此。[天下]古代地理观念中,指中国的全部土地。
2、墨子在论证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说理?结合文本赏析。
层层递进的论证思路和类比的方法。 其层层递进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作了层层铺垫,先是说情节极其 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 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 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 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 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 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 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账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 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当 此 ,天 下之 君 子 皆 知 而 非 之 ,谓 之 不 义。今
至,最。为,是
至大为
[攻国]攻打别国。弗,不。非,谴责,批评
攻 国,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此
【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誉,称赞。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
别,分别,区别
文本研习 1、作者是怎样论述侵略战争的问题?
非攻
墨子
解读非攻的意义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反对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非攻三原文与解析
墨子非攻三原文与解析墨子非攻三原文:墨子非攻三原睾也,兼七国之师,以为道可弘之也。
胡人之居中国者,缅虻矣,其盗人也众,则为之聚;其列人也众,则为之征。
今上齐国之山泽之间,有彭泽之山者,山有九阳之溪。
汨水泣津,其行也可寄远也。
向以兵向其滨者,其鱼烂首无所获者。
为之则不然,故吾取之以不获之也。
吾上之又问,若是何也?子曰:“夫地形之与山水终始利吾寡不利。
若其民也不利,吾则劳而与亡者省矣。
”坚则不衰,行则不困,久则不忘,变则不穷,诎而观其所自者,则无所不远矣。
若夫没有所挠之物则常与人争矣。
无所劳而志者则亦人倦矣。
问之其与物合矣乎?为无不可变也。
”子曰:“然,无可变,故与人异也。
”持之以不固,子曰:“骥不容非攻之道也。
”问:“然则吾岂不危?”子曰:“吾奈何为之?使强者攻之,吾利也;使弱者攻之,吾及亡也。
吾不知所为者,唯是辞。
”有丧乱而明镜者,明镜无为矣。
夫无为而为然者,献者所以晓然者,晓然者所以成物者。
吾奚以得为验也?解析:墨子《非攻三原》为墨子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该文主要阐述了非攻的道理及其应用。
下面将对该原文进行解析。
首先,文章提到了墨子非攻的三个原则。
这三个原则分别是:睾也,兼七国之师;夫地形之与山水终始利吾寡不利;骥不容非攻之道也。
这些原则表明墨子提出非攻的理念是基于实际情况和利益得失的考量。
他认为通过统一七国的力量,寻找地势有利的战场,以及选择有利条件进行非攻,可以在没有实质战争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文章讲述了非攻所需的坚持和变通。
墨子认为坚持是非攻所需的重要品质,只有坚定不移地追求非攻,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同时,他强调了变通的重要性。
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摆脱困境。
墨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非攻理念的实际运用。
最后,文章提到了墨子对于非攻的懒散态度。
墨子认为,非攻不等于消极无为,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应对。
他强调了“持之以不固”的原则,即在非攻的道路上要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墨子非攻四原文与解析
墨子非攻四原文与解析墨子非攻四原文是中国古代墨子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墨子非攻四原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此思想。
一、原文内容介绍墨子非攻四原文包括:“非攻”、“非敌”、“非杀”和“非害”。
这四个原则共同构成了墨子学派的核心思想,它们强调了和平、爱与宽容的重要性。
1. 非攻“非攻”意味着避免使用武力来进行攻击。
墨子主张不与他人争斗,不主动发起战争。
这一原则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 非敌“非敌”强调了不将他人视为敌人的重要性。
墨子认为,敌对态度只会导致仇恨和冲突的深化。
相反,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3. 非杀“非杀”是墨子非攻四原文中的第三个原则。
墨子认为,杀戮只会带来无尽的仇恨和伤痛。
因此,墨子主张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暴力,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4. 非害“非害”意味着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墨子认为,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自由,并通过合作与共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原文解析墨子非攻四原文体现了墨子学派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的独特见解。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墨子非攻四原文强调了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墨子的非攻思想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宽容、友善和对他人权益的尊重,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墨子非攻四原文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墨子非攻四原文提醒我们,通过合作与共赢的方式,可以避免冲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此外,墨子非攻四原文也呼吁我们摒弃仇恨和暴力,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今社会,仇恨与冲突依然存在。
墨子的思想提示我们,只有通过宽容与友善的态度,才能消解仇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总之,墨子非攻四原文通过强调和平、友善和合作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道德准则。
墨子·非攻中(3)全文
墨子·非攻中(3)全文为攻战辩饰的人又说:他们不能收揽、利用他们的民众士卒,所以灭亡了;我能收揽、利用我们的民众士卒,以此在天下攻战,谁敢不投降归附呢?墨子说道:您即使能收揽、利用您的民众士卒,您难道比得上古时的吴王阖闾吗?古时的吴王阖闾教战七年,士卒披甲执刃,奔走三百里才停止歇息,驻扎在注林,取道冥隘的小径,在柏举大战一场,占领楚国中央的都城,并使宋国与鲁国被迫来朝见。
及至吴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齐国,驻扎在汶上,大战于艾陵,大败齐人,使之退保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保会稽,东方各个小部落没有谁敢不归附。
战罢班师回朝之后,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遗族,也不施舍民众,自恃自己的武力,夸大自己的功业,吹嘘自己的才智,怠于教练士卒,于是建筑姑苏台,历时七年,尚未造成,至此吴人都有离异疲惫之心。
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不相融洽,就收集他的士卒用以复仇,从吴都北郭攻入,迁走吴王的大船,围困王宫,而吴国因这灭亡。
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其中以智伯为最强大。
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为用攻战的方式取得英名最快,所以指使他手下的谋臣战将,排列好兵船战车士卒,以之攻打中行氏,并占据其地。
他认为自己的谋略已经高超到极点,又去进攻范氏,并大败之,合并三家作为一家却还不肯罢手,又在晋阳围攻赵襄子。
到此地步,韩、魏二家也互相商议道:古时有话说:唇亡则齿寒。
赵氏若在早晨灭亡,我们晚上将随之;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早晨将随之。
古诗说:鱼在水中不快跑,一旦到了陆地,怎么还来得及呢?因此韩、魏、赵三家之主,同心戮力,开门清道,令士卒们穿上铠甲出发,韩、魏两家军队从外面,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
智伯大败。
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
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
现在若有人以为攻战有利,那么何不以智伯失败的事作借鉴呢?这种事的不吉而凶,已经可以知道了。
[墨子非攻翻译]墨子非攻
[墨子非攻翻译]墨子非攻墨子非攻篇1:鲁迅《非攻》原文赏读一子夏(2)的徒弟公孙高(3)来找墨子(4),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
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
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5)的破洞,和气的问道:“先生是主张非战的”“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6)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阿廉(7)!你怎么回来了”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我不干了。
他们言行不一致。
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
我只得走了。
”“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不。
”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耕柱子(8)!给我和起玉米粉来!”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
”墨子说。
“公孙高走了罢”“走了,”耕柱子笑道。
“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
”(9)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是的。
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10),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钩拒(11),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
精选范文之墨子.非攻上
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所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但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一般而言之君子皆知而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无能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闽剧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怜悯之辩乎?是以知天子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偷窃他家的桃子、李子。
所有人听说后就指责他,上边执政的人抓到后就要处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车别人的鸡犬、牲猪,他偷盗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
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内,偷取别人的牛马,他的不仁不义,又比盗窃别人鸡犬、牲猪的更甚。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
一旦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
至于妄杀无辜之人,夺取他的皮衣戈剑,则这人的云云又甚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牛马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
一旦损人更大,那么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
非攻
2、找虚词,定句读。
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众闻则非 之 /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此何也以亏人自 利也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 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3、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对
称,四六句多,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
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
4、依顶真,定句读。
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
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初通文意,借助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 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来断开难断之 处。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 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 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 侯。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
“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 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 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 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 若。”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
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 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责备,说那太不仁义了。
4、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 译文: 然而现在有人竟至于大行不义,去进攻别国,人们 却不知道责备,反倒跟着赞美,说是仁义之举。
5、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 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注释:情、诚通用。如情知。 奚说:言何辞以解说也。 译文: 他们确实不懂得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那些称 赞的话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进攻别 国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那又怎么解释)记 载那些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进一步批评大为不义不但没有按照常理受到 惩罚,反而被当作义来记载。从逻辑上更进 一层,同时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对于战争 不知其非的现象。
第三段: 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 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译文: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见一点黑还能说那是黑, 见很多黑却又说那是白,那么人家一定会以为这个 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假如他尝一点苦说苦,尝 多了苦却又说是甜,那么人家一定会认为这个人是 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注释:《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的果园,偷窃人家的桃李, 大家知道了就会责备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了就会 处罚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 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依下文,当有 “苟亏人愈多”五字。)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如何看待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一个延续千百年的难题。
难点分析
1.《非攻》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身处战国时 代,频仍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下 层人民对战争普遍有抵触和厌恶情绪。墨子学 派基本代表了下层人民的理想,要求统治者爱 人民,因此反对一切战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着重论述攻人 之国是错误的,希望从理论上说明战争本身的 不义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 呼声。但在当时,兼并战争在国家统一过程是 难免的,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必 以我为贼也。”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 但强盗也可以称为“盗”。
“盗”又作动词,表示偷东西。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贼”用作动词,是伤害或杀害的意思。 《庄子·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
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贼之。” ( chu ni大力士)
“窃”用作动词,与“盗”同义。 《荀子·修身》:“窃货曰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
“盗”和“窃”的区别是,“盗”可以用作名词, “窃”不用
作名词。
“偷”字在上古只当苟且讲。
《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冢宰 之事也。”
课文讲解
• 题解: 《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云:
“非,犹讥也”。“非攻”是墨学的 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 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 科学、文化、伦理思想。非攻分上、 中、下,此为上。
第一段: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2.《非攻》一文的主要论说手法。《非攻》的主旨 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不义之战。展开论 说时,作者并没有在一开头就指出观点,而是从 一连串日常生活的小事小非入手,由小及大,展 开层层推理,然后引出作者真正要说明的攻人之 国这件大事。作者分别用“窃桃李”、“攘人犬 豕鸡豚”、“取人牛马”,以及用“杀不辜人” 和不辨黑白甘苦等行为来作比喻,由浅入深,逐 层地揭示攻人之国者“亏人以自利”的本质,指 出攻国之“非”与“不义”,加深对文章主旨之 揭示。这比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说明要亲切而具 有说服力。文章运用比喻,寥寥数语便将非攻的 大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注释:范宁注云:“攘,盗也。” 兹、滋古今字。
译文: 至于抢夺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 过进人家果园偷窃桃李的人。这是什么缘故呢?这 是因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就越深,罪责就越重。
3、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依上下 文,此句疑不当有“仁”字。)义又甚攘人犬豕鸡
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甚,罪益厚。 注释:栏,即阑之借字。说文门部云“阑,门遮 也。”广雅释室云“栏,牢也”。毕云:“说文无
重点字词
1.竊,《說文·米部》:“盜自穴中出曰竊。 從穴米,廿禼皆聲也。”
2.虧,《說文·虧部》:“氣損也。從虧雐聲。 《說文·虧部》之字皆與氣息、助詞有關。
3.義,《說文·我部》:“己之威儀也。”乃 儀之古字。而後用作誼字(誼古義字),又 加人旁造威儀字。
4.甘,《說文·甘部》:“美也。從口含一, 一,道也。”按此一乃指食物。
2、今小为非,则知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 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 乎? 译文: 现在有人犯了小过失,大家都知道去责备他;然而 有人犯了攻占别人国家的大罪过,却不知道去责备 他,反倒跟着称赞为仁义之举了。这还能说他们懂 得辨别义与不义吗?
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由此可知天下的君子们,对义与不义的分辨 是多么混乱啊!
5.攘,《說文·手部》:“推也。”此即推讓、 揖讓字之本義。又有止義,又有竊義。
辨析:盗、贼、窃、偷 盗和贼都用作名词,上古盗贼二字跟现代意义正好 相反。今所谓贼上古叫盗;今所谓强盗,上古叫贼。 《论语·阳货》:“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窬yú,从墙上爬过去。 《庄子·让王》:“卞随辞曰:后伐桀也谋乎我,
第二段: 1、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注释: 荀子正论篇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 同也” 。
译文: 杀害一个人,就说它不义,必定构成一条死罪了。
2、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 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译文: 如果以此推论下去,那么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 不义,就必定构成十条死罪了;杀害一百个人,就 有百倍的不义,就必定构成一百条死罪了。
在实践中,墨子也身体力行,反对战争,阻 止战争。但他这种主张,在当时是不现实的。当 时统一的趋势使得兼并战争不可避免。
文章有了标题,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论证 过程层层深入,显得逻辑性强。多种浅显易懂的 比喻的使用,使得文章具有说服力。
作者以日常生活的例子为比喻,层层深入地 论述了攻国是大不义,表明了作者反对战争的基 本观念。并分析和批评了当时对战争从而誉之的 现象。
《孙膑兵法·将失》:“令数变,众偷,可败也。”
汉代以后,“偷”字才有偷窃的意思,与“盗”、 “窃”成
为同义词。
《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偷者,往见(子发) 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
《后汉书·虞诩传》:“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 者次之。”
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 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 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 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 演变过程。
6、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然而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 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他们懂得 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从身边常理说起,归到攻人之国为大不义的 结论。语言质朴,却层层深入,易于让人接受。比 喻的使用使得文章明白易懂。)
栏字。 玉篇云‘木栏也’。” (清人毕沅,通过明《道藏》第一次整理《墨子》 )
译文: 至于进入人家的牛栏马圈,强取人家牛马的人, 他的不仁义,又超过偷窃别人鸡犬大猪小猪的 人。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损人越发多了。 如果损人越多,他的不仁就越深,罪责就越重。
4、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 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 其亏人愈多。 注释:“扡,tuō ,夺也。” (chǐ顺着木纹剖
开:“析薪~矣。” yǐ1. 施加。2. 迁徙。)
译文:至于杀害无罪的人,剥去人家的衣服 皮袄,抢夺人家剑戈的人,他的不仁义,又 超过进人家牛栏马圈强取人家牛马的人。这 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损人更严重了。
5、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 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的不仁就越深,罪责就 越重。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责备,说 那太不仁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