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课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 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责备,说那太不仁义了。
4、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 译文: 然而现在有人竟至于大行不义,去进攻别国,人们 却不知道责备,反倒跟着赞美,说是仁义之举。
5、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 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注释:情、诚通用。如情知。 奚说:言何辞以解说也。 译文: 他们确实不懂得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那些称 赞的话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进攻别 国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那又怎么解释)记 载那些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进一步批评大为不义不但没有按照常理受到 惩罚,反而被当作义来记载。从逻辑上更进 一层,同时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对于战争 不知其非的现象。
第三段: 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 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译文: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见一点黑还能说那是黑, 见很多黑却又说那是白,那么人家一定会以为这个 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假如他尝一点苦说苦,尝 多了苦却又说是甜,那么人家一定会认为这个人是 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注释:《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的果园,偷窃人家的桃李, 大家知道了就会责备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了就会 处罚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 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依下文,当有 “苟亏人愈多”五字。)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如何看待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一个延续千百年的难题。
难点分析
1.《非攻》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身处战国时 代,频仍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下 层人民对战争普遍有抵触和厌恶情绪。墨子学 派基本代表了下层人民的理想,要求统治者爱 人民,因此反对一切战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着重论述攻人 之国是错误的,希望从理论上说明战争本身的 不义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 呼声。但在当时,兼并战争在国家统一过程是 难免的,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必 以我为贼也。”可见盗是偷窃的,贼是抢劫的。 但强盗也可以称为“盗”。
“盗”又作动词,表示偷东西。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贼”用作动词,是伤害或杀害的意思。 《庄子·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
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贼之。” ( chu ni大力士)
“窃”用作动词,与“盗”同义。 《荀子·修身》:“窃货曰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
“盗”和“窃”的区别是,“盗”可以用作名词, “窃”不用
作名词。
“偷”字在上古只当苟且讲。
《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冢宰 之事也。”
课文讲解
• 题解: 《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云:
“非,犹讥也”。“非攻”是墨学的 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 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 科学、文化、伦理思想。非攻分上、 中、下,此为上。
第一段: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2.《非攻》一文的主要论说手法。《非攻》的主旨 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不义之战。展开论 说时,作者并没有在一开头就指出观点,而是从 一连串日常生活的小事小非入手,由小及大,展 开层层推理,然后引出作者真正要说明的攻人之 国这件大事。作者分别用“窃桃李”、“攘人犬 豕鸡豚”、“取人牛马”,以及用“杀不辜人” 和不辨黑白甘苦等行为来作比喻,由浅入深,逐 层地揭示攻人之国者“亏人以自利”的本质,指 出攻国之“非”与“不义”,加深对文章主旨之 揭示。这比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说明要亲切而具 有说服力。文章运用比喻,寥寥数语便将非攻的 大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注释:范宁注云:“攘,盗也。” 兹、滋古今字。
译文: 至于抢夺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 过进人家果园偷窃桃李的人。这是什么缘故呢?这 是因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就越深,罪责就越重。
3、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依上下 文,此句疑不当有“仁”字。)义又甚攘人犬豕鸡
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甚,罪益厚。 注释:栏,即阑之借字。说文门部云“阑,门遮 也。”广雅释室云“栏,牢也”。毕云:“说文无
重点字词
1.竊,《說文·米部》:“盜自穴中出曰竊。 從穴米,廿禼皆聲也。”
2.虧,《說文·虧部》:“氣損也。從虧雐聲。 《說文·虧部》之字皆與氣息、助詞有關。
3.義,《說文·我部》:“己之威儀也。”乃 儀之古字。而後用作誼字(誼古義字),又 加人旁造威儀字。
4.甘,《說文·甘部》:“美也。從口含一, 一,道也。”按此一乃指食物。
2、今小为非,则知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 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 乎? 译文: 现在有人犯了小过失,大家都知道去责备他;然而 有人犯了攻占别人国家的大罪过,却不知道去责备 他,反倒跟着称赞为仁义之举了。这还能说他们懂 得辨别义与不义吗?
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由此可知天下的君子们,对义与不义的分辨 是多么混乱啊!
5.攘,《說文·手部》:“推也。”此即推讓、 揖讓字之本義。又有止義,又有竊義。
辨析:盗、贼、窃、偷 盗和贼都用作名词,上古盗贼二字跟现代意义正好 相反。今所谓贼上古叫盗;今所谓强盗,上古叫贼。 《论语·阳货》:“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窬yú,从墙上爬过去。 《庄子·让王》:“卞随辞曰:后伐桀也谋乎我,
第二段: 1、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注释: 荀子正论篇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 同也” 。
译文: 杀害一个人,就说它不义,必定构成一条死罪了。
2、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 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译文: 如果以此推论下去,那么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 不义,就必定构成十条死罪了;杀害一百个人,就 有百倍的不义,就必定构成一百条死罪了。
在实践中,墨子也身体力行,反对战争,阻 止战争。但他这种主张,在当时是不现实的。当 时统一的趋势使得兼并战争不可避免。
文章有了标题,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论证 过程层层深入,显得逻辑性强。多种浅显易懂的 比喻的使用,使得文章具有说服力。
作者以日常生活的例子为比喻,层层深入地 论述了攻国是大不义,表明了作者反对战争的基 本观念。并分析和批评了当时对战争从而誉之的 现象。
《孙膑兵法·将失》:“令数变,众偷,可败也。”
汉代以后,“偷”字才有偷窃的意思,与“盗”、 “窃”成
为同义词。
《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偷者,往见(子发) 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
《后汉书·虞诩传》:“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 者次之。”
先秦口语一般用窃、盗,以窃为多; 两汉时期窃、盗、偷三者同时使用,盗占优势; 魏晋时期偷的使用超过其余两者,并沿用至今。 窃、盗、偷的历时更替,反映了这组常用词的 演变过程。
6、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然而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 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他们懂得 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从身边常理说起,归到攻人之国为大不义的 结论。语言质朴,却层层深入,易于让人接受。比 喻的使用使得文章明白易懂。)
栏字。 玉篇云‘木栏也’。” (清人毕沅,通过明《道藏》第一次整理《墨子》 )
译文: 至于进入人家的牛栏马圈,强取人家牛马的人, 他的不仁义,又超过偷窃别人鸡犬大猪小猪的 人。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损人越发多了。 如果损人越多,他的不仁就越深,罪责就越重。
4、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 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 其亏人愈多。 注释:“扡,tuō ,夺也。” (chǐ顺着木纹剖
开:“析薪~矣。” yǐ1. 施加。2. 迁徙。)
译文:至于杀害无罪的人,剥去人家的衣服 皮袄,抢夺人家剑戈的人,他的不仁义,又 超过进人家牛栏马圈强取人家牛马的人。这 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损人更严重了。
5、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 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的不仁就越深,罪责就 越重。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责备,说 那太不仁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