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汇编

合集下载

语文——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4种表现手法的区别及用法

语文——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4种表现手法的区别及用法

语文——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4种表现手法的区别及用法定义、区分及例子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例: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例: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4 、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例: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用法的区分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总结1、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2、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02
烘托可以通过对人物、环境、 情节等的描绘,将作品的主题 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03
烘托可以通过对比、反差等手 法,突出作品中的主题和中心 思想,使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 涵。
05 映衬的作用
对比突
通过对比映衬,可以将事物的特点、本质、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事物。
营造氛围
1
烘托通过描绘环境、人物、情节等,营造出一种 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和情感。
2
烘托可以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 具象化,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和主题。
3
烘托可以借助对比、反差等手法,突出作品中的 矛盾和冲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增强情感表达
衬托与映衬的区别
衬托是通过描绘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映衬则是通过与主体形成对比的事物来突出主体,通常用于强调对比。
03 衬托的作用
突出主体
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使主 体更加突出、显眼。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衬托可 以使得主角的形象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突出。
在艺术作品中,衬托可以使主 要对象在色彩、形状、大小等 方面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地表
示例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衬托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英勇无畏,通过描绘敌人的凶猛 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
烘托的应用场景与示例
应用场景
烘托主要用于营造氛围和情感,通过描写周 围环境或情境来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性格 特点。
示例
在绘画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来 烘托画面的氛围,如用暖色调来表现温馨的 氛围,用冷色调来表现冷漠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映衬可以通过对比描写、反衬手法等手段,突出主题,强化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 染力和艺术性。

衬托与烘托以及渲染之间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以及渲染之间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以及渲染之间的区别衬托与烘托和渲染都是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衬托与烘托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衬托与烘托的具体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与烘托的区别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详解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详解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伏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1)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2)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反衬表现法的运用,主次是极为分明的。

应该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3)对比: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

所谓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对比的作用:能使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

例如: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喜悦与悲痛的对比,之所以会引起人们深切的注意,就是因为它们的差异达到了截然对立的地步。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反衬”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幽静。

衬托 烘托 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衬托 烘托 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
• 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 心境十分寂寞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的《别董大》
•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 别恨的低沉气氛
•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以人烘托人
•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 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 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以物烘托物
• 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 声。”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 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
•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 映衬。
• 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 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以物烘托人
•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 葭采采,白露未已”
青花欲燃。今春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 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 「高的」,用「坏的」衬托「好 的」。
•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 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
•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 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 方不分主次;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 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 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 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 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20/5/29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概念
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 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
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的事来自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
种方法。
画面是 否独立
两幅画面缠合在一起,不能独 立开来分析,一者是主景,另 一者是背景,两者相互映衬
两幅画面可以独立看待
情形有 无主次
描是用述主次这要要两的的种,来情另辅形一助时方主,面要有是的一次方要面的,两作主中种者次感不在之受同描分,的述,形事时让成物主读自或观者己情上自的形没行理,有从解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
渲染
烘托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概念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 三、渲染和烘托
•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 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 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 *****,烘托****,****的感情
•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高,但面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精编】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8
• 三、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 如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后四句:“淑气 摧黄鸟,晴光转禄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以眼前的美景、明丽的颜色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情 的沉重、痛苦,这就愈显出其苦。 • 四、以有衬无。 • 如李白《月下独酌》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看到了三个 人影,这就是以有衬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 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 反衬与其他衬托方法相比,能更好地突出和表现 主体,使其更鲜明。而且由于反衬都是从对面着笔, 因此,比起其他衬托手法来,反衬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6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 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花儿 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2019/1/26
越努力越幸运
1
•一、正衬和反衬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格式:通过****衬托*****,写出了*****的****的 特点或通过****反衬出*****,****的特点
越努力越幸运
图中通过哪些事 物?渲染了一种 什么样的气氛? 表现人物怎样的 心理?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增强情感表达
衬托可以用来增强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或强调某物或情境,使情感 更加深刻、丰富和真实。
创造意境
衬托可以用来创造意境,通过描绘或强调某物或情境,使读者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氛围。
示例
以绿叶衬托红花
通过描绘绿叶的茂盛和生机,突出红花的鲜艳和 美丽。
以静衬托动
通过描绘静态的场景或事物,突出动态的场景或 事物的生动和活力。
作用
突出主题
通过对比,可以强调主题或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 要表达的意思。
增强表达效果
对比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容易 理解和接受。
引发思考
对比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 和差异。
质地对比
数量对比
如大与小、长与短、圆 与方等。
以悲衬托喜
通过描绘悲伤的情境或情感,突出喜悦的情境或 情感的快乐和幸福。
04
对比
定义
01
对比: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 和矛盾,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关 系,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表现手法 。
02
对比手法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状 、大小、色彩、质地、数量等方 面的比较,来强调事物的特点或 差异,从而突出主题或情感。
突出主题
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行为的描绘和刻画,强调和突出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 品的主题和意义。
引发读者共鸣
通过渲染,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 境,从而增强作品的情感共鸣力。
示例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通过对故 乡的景色、人物、风俗等方面的渲染, 突出了故乡的贫困和落后,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的忧虑和思考。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 染、衬托、对比

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 映衬、衬托、烘托、对比

铺垫映衬、衬托、烘托、对比基本概念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

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如地方在欢迎帝王时,在其路过的地面“清水泼街、黄土垫道”。

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

【释义】:1、铺放衬垫。

2、指铺衬坐卧之具的垫子。

3、指打通宫廷关节的财物。

4、商店﹑作坊在营业﹑生产上应用的器具杂物的总称。

5、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出处】:1、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御道用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2、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不可言状。

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

”《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3、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4、骆宾基《父女俩》:“香姐儿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5、刘鹗《绝唱》中为了写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

映衬、衬托与烘托的区别及联系作者:刘玉真李淑静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1期映衬、衬托和烘托是在阅读文学鉴赏性的文章时常见的术语,三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但在具体运用中有些人常常出错。

究竟应该怎样科学界定映衬、衬托和烘托的概念,理解用法,区别它们的异同呢?——编者笔者广泛查阅有关材料,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厘正,并举例解说。

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映衬:映衬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相得益彰。

它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术语,和来自西方的对比的修辞方法基本一致。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映衬能使正的更正,反的更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千古名篇《师说》的成功,除了深刻的思想外,多处运用映衬手法也是重要原因。

《师说》中,韩愈在批评不良风气,感慨“师道”久已失传之后,接着运用三组对比,转向对现实的批判。

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较,旨在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此为映衬一也;以“爱其子”与“于起身”映衬,指出众人的糊涂,此为映衬二也;拿巫医等人与士大夫对比,褒贬分明,此为映衬三也。

三组映衬把从师学习的正确和不从师学习的荒谬表现得淋漓尽致。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衬托。

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人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和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都属于正衬。

中国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用正衬的例子,如无名氏的《送别诗》,诗中杨柳依依,似诗人的不舍之情;杨柳漫漫,像是诗人弥漫于天地间的愁绪。

再联系一下古人折柳送别的传统,诗中之景很好地衬托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中国现代小说里也有用正衬手法的,比较典型的是鲁迅的《故乡》,文中描绘的天气是阴晦的,村是荒村且是萧索的,这是一幅荒凉萧索的冬景图,衬托出作者悲凉的心情。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课件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课件

正衬通常用于强调两个或多个对象之 间的相似性,而烘托则通常用于强调 一个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差异。
03
反衬与对比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 的特点或情感。
对比
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强调 它们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
映衬
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通过相互呼 应来突出主题。
衬托
强调一个事物通过另一个事物的对比来突出其 特点。
正衬
通过描述一个正面的事物来衬托出另一个事物的 优秀或美好。
烘托
通过侧面描写或暗示来营造一种氛围或效果,以突 出主题。
反衬
通过描述一个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另一个事物的特 点或调它们之间的差异 。
应用场景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手法常用于人物塑造、情节展开和环 境描绘。
在艺术作品中,如绘画、音乐和雕塑,这些手法则通过色 彩、音符和形态的运用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02
正衬与烘托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定义
正衬
通过强调相似之处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
通过强调其他对象来突出主要对象。
联系
两者都用于突出主要对象。 两者都涉及到其他对象的描述。
区别
正衬强调相似之处,而烘托则强调不 同之处。
正衬通常用于强调正面特质,而烘托 则可以用于强调正面或负面特质。
通过描述相似或相反的事物,突 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色彩。
衬托
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 物的特点或情感色彩。
联系
• 两者都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色 彩。

映衬、衬托、烘托、正衬、反衬、对比的异同(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映衬、衬托、烘托、正衬、反衬、对比的异同(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映衬、衬托、烘托、正衬、反衬、对比的异同(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新高考新问题2008-11-11 07235cc149a20100bac9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附“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映衬”“衬托”和“烘托”

“映衬”“衬托”和“烘托”

“映衬”“衬托”和“烘托”关于“映衬”“衬托”和“烘托”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说“映衬了XX”“衬托了XX”“烘托了XX”因为弄不清楚它们的区别,所以有时干脆想起哪个词用哪个词,结果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里做一辨析。

先说映衬。

映衬是修辞格之一,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

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将两种不同的人作对比,相互映衬,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褒贬分明。

再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是典型的对比、映衬。

再说衬托。

衬托也是修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简言之就是“以乐景衬哀情”。

《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典型例句。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写出的句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反衬。

如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者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了。

衬托与映衬相比有明显不同:映衬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课堂PPT)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用(课堂PPT)
• 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 心境十分寂寞
.
8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的《别董大》
•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 别恨的低沉气氛
•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9
以人烘托人
•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 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 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衬托(映衬)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 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 作陪衬.
•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
1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 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春冰薄,人情更薄;登天难,求人 更难”
•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
年?”
.
2

反衬
•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 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 「高的」,用「坏的」衬托「好 的」。
•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 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 ”,
3
•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 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
10
以物烘托物
• 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 声。”
.
11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 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 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 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 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 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 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 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 两种手法可以通用。
•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 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 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
•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 映衬。
• 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 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 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以物烘托人
• 《诗经·秦风·蒹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 葭采采,白露未已”
衬托、烘托、映衬的区别及其作 用

反衬
•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 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 「高的」,用「坏的」衬托「好 的」。
•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 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 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 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 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 方不分主次;
• 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 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 的,两者主次分明。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 依靠群众撼山易,脱离群众折木难。
• 他赞赏高山上傲然挺拔的青松,而鄙 夷湖畔娇弱的杨柳。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 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 象。
以物烘托物
• 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 声。”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 心境十分寂寞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的《别董大》
•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 别恨的低沉气氛
•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以人烘托人
•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 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 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