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合集下载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一、不同的概念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烘托和衬托在文学创作中都是突出主题的手法,但它们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渲染是一种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旨在突出形象和营造意境。

例如,XXX的《约客》中的“家家雨”和“处处蛙”就渲染了一种夜晚的深和静,衬托了夜晚的气氛。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XXX在《艺概》中提到:“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这种烘托的手法被引入诗歌创作中,通过侧面的描写和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XXX的《早梅》中的“禽窥素艳来”一句就是通过烘托的手法,突出了XXX的素艳。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正衬和反衬是衬托的两种形式。

正衬通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例如,XXX的《钱塘湖春行》中的“绿杨阴里白沙堤”就是以西湖生气勃勃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反衬则是通过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例如,唐代XXX的《谢亭送别》中的“红叶青山”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恨。

XXX的《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则通过鸟之“惊”、“鸣”反衬出春山的夜静。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让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突出,但它们的着眼点不同。

渲染是从正面入手,直接描绘;而烘托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暗示和衬托来突出主体。

烘托和衬托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烘托是通过暗示其他事物来表达想要表达的事物,而衬托则是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

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分别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对比和衬托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

对比是将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意境,而衬托则是用次要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则常用于描写。

总的来说,渲染、烘托、衬托和对比都是不同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_写作指导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_写作指导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转)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古诗词中的‎烘托】一、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烘托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双方相互依存,无主次之分。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对立的双方,显示两者的反差,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例如: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近似的事物来衬主体事物,例如李白的《梦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以高大的“五岳”,“赤城”和“天台”被天姥超过,极言天姥之高。

反衬是指利用同主体事物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以“蝉噪”“鸟鸣”之音可闻,倍显山林的幽静。

这是以动衬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例如:①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人)②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本篇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以后不要再让人笑话了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以后不要再让人笑话了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以后不要再让人笑话了在诗鉴和散文阅读中,有些表现手法的类别很难界定,特别是烘托、衬托等概念模糊不清,使用时模棱两可,令人一时难以分清,店铺小编就教你如何区别烘托和衬托的概念。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以后不要再让人笑话了烘托,本义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在文章里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简言之,就是侧面描写。

正如清代刘熙在《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如: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观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以上或写物而不见物,或写人而不见人,都用的是侧面描写,所以,也叫烘托。

有的文章通篇都用侧面描写,如电影《五朵金花》,故事的整个线索都是在寻找“金花”,到最后才让人悟到,山里处处是金花。

我曾写《新来的班主任》一文,按照“我”的寻找线索,也是终不见人,却把主人公的典型事例写了一件又一件,用的也是这种技巧。

冰心《小橘灯》中对王春林的描写,更是写人而不见人的烘托技巧。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是:1.烘托是侧面描写;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衬托中的正衬也就是烘托中的陪衬。

2.烘托写的是一类事物;衬托写的是两类事物。

3.烘托写得细,体现了“烘”的“慢”劲。

衬托写得少,体现了“衬”的辅助功能。

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是烘托。

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尽初冬┅┅”是衬托。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1、映衬辞格之一,即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相互对照比较,也叫“对比”“对照”。

它的作用在于使对比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给人深刻印象。

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将两种不同的人作对比,相互映衬,使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产生了鲜明的对照,褒贬分明。

又如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也是典型的对比、映衬。

2、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

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衬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较为广泛。

3、衬托与映衬相比有明显不同:映衬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4、烘托除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

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本是中国画地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地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地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地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古诗词中地烘托】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地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地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地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地《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地北方荒原天寒地冻地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地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地低沉气氛.白居易地《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地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地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地神妙动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以人烘托人.如著名地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地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地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地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地美貌,把读者地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地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地美貌,而罗敷地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地艺术描写.再如苏轼地《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地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地“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地主要地位——他地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以物烘托物.如王维地《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地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地色调、夜地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地空谷带来皎洁银辉地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地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地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地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地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地《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地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地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地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示例】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②秋天地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地天;除了夜游地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地灯盏,茶馆地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地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鲁迅《药》)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地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地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地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④临近正午地时候,雾散开了.葫芦坝依然是青山绿水地老样儿.那些即使是冬天也不枯落地一簇簇翠竹和大片大片地柏树林盘,使这块坝子永远保持着一种青年气盛地样子;而那些落叶地桑树和梨儿园子,远远看去,灰蒙蒙地,像一片轻烟,又给人一种悠然迷离地感觉,加上这环绕着大半个坝子地柳溪河碧绿地流水,葫芦坝确实是个值得留恋地好地方!(周克芹《许茂和他地女儿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⑤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地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⑥你看,那位扎两只羊角辫地姑娘喜得满脸绯红,把两只装满金色玉茭地筐从田里提到田埂上,把扁担穿进绳套,汗也没顾上擦一把,便朝后边地姑娘们一招手:"同志们,走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语音刚落,只见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肩地毛巾飘起来了.……(赵占山《接过前辈地扁担》)例①要说地明是相思地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例②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地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秋天后半夜地空旷、沉寂;例③写故乡地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地深刻地乡愁;例④用葫芦坝正午雾散地景象,暗示当时中央地整顿方针给坝子带来生气地形势,也衬托人物"绣"自留地之"花"地心情;又用远处"灰蒙蒙"之景,透露囿于历史条件,还会有陡变地风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⑤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地爱慕;例⑥写"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巾飘起来了",是以此来烘托三十二位姑娘英姿飒爽、健步如飞地欢快劳动地形象.也有衬托地意思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地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地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地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地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地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地事物地对照,用去年今日地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地感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地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地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地特色更加突出,用别地东西来陪衬和对照地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地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地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地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地春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地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地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地钻研精神.这是“正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地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地密林中却闪着烟头地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地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地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地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地景物地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地感情或人物地性格.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地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地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地景象,衬托了“我”地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地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地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地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地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地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地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地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地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地声音或行动地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地自然环境或恬静地内心世界.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地水地声音,更增添了密林地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地水声,来衬托天山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地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地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地侧面地描写来实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地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地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地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地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地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地《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地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地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地就是这个意思.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比”和“衬托”地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地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地,两者主次分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地对象鲜明突出地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地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年高考题选韦应物地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地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地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地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地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地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地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地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地回味空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地事物把想要表达地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篇一: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篇二: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下面,试就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这四个运用广泛而且极易混淆的术语作一番解说。
一、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的美好景物及衬闺阁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
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无好问《颖亭留别》以鸟之悠悠反衬思归春内心之急急。
有的诗,能兼用正衬—反衬。李白有《清平调》(其二)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衬贵妃承幸,二句以楚王梦遇神女的虚幻反衬玄宗得贵妃真实,三四句以靠新妆专宠的赵飞燕反衬贵妃的天然国色。一扬一抑,一正一反,极尽衬托之能事。
四、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二、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将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坟”与梦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于“小轩窗,正梳妆”两幅画面对比,突出今日孤独凄凉,往日温馨,从而表达了对亡妻的深长思念之情。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的明确区别

、不同的概念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对比

烘托、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正衬,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诗用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李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以哀景衬哀情。

正衬,一般情况下也可叫“烘托”。

在诗歌鉴赏中常有“侧面烘托了”等说法,即是把衬托与烘托一起在说。

其实,这一说法中的“烘托”是说作用,能“烘托”出某某效果;而从表达技巧上,所用的手法叫“衬托”。

烘托与衬托也有区别。

烘托,作为表达技巧,一般是从氛围、环境上起作用,而衬托是对人、物上起作用。

烘托的例子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其中写月,即是烘托当时听琵琶曲之后悲凉的氛围。

反衬,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诗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许浑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陆游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对比,如: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

古诗词鉴赏中“衬托”与“烘托”

古诗词鉴赏中“衬托”与“烘托”

古诗词鉴赏中“衬托”与“烘托”古诗词鉴赏中“衬托”与“烘托”通过从概念出发,再辅以具体事例的比较方法,得出“衬托”与“烘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烘托”相当于“衬托”中的正衬。

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

基于此,我认为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是很有必要的。

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

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

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诗文中都很常见,关于其作用,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

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

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譬喻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

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衬托的含义相当广,包括动静相衬、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等,按照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间的关系可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乐哀相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比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虽然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但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

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XXX: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XXX:烘托和衬托有啥区别】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XXX《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XXX《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XXX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程度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干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XXX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XXX“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朝XXXXXX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烘托和衬托有什么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什么区别

烘托和衬托有什么区别烘托和衬托有什么区别烘托与衬托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各自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应用场景。

简而言之,烘托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主题,而衬托则是通过对比或映衬来强调主体。

定义与核心差异定义阐述●●烘托:这是一种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它并不直接描述主体,而是通过描绘与主体相关的环境、氛围或其他事物,来暗示或突出主体的特征或情感。

烘托的作用类似于在舞台剧中使用灯光和背景音乐来增强主角的表现力。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可以在不直接描述主体的情况下,巧妙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主体的存在和其所蕴含的情感。

●●衬托:则是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它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其中一个事物(陪衬物)用来强调另一事物(主体物)的特点或情感。

衬托的效果类似于在绘画中使用对比色来突出画面的主体,通过这种手法,作者可以通过对比或映衬,使主体的特征更加鲜明和突出。

●核心差异烘托与衬托的核心差异在于它们的表现方式和侧重点。

烘托侧重于从外部环境或氛围来凸显主题,而衬托则更注重通过直接对比或映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征。

烘托的效果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影响读者的情感,而衬托则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对主体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印象。

表现方式与具体应用烘托的表现方式与应用●●表现方式:烘托通过别的事物来暗示想要表达的事物,只写一个侧面,即通过对与主体相关的事物进行描写,来间接突出主体的特征或情感。

烘托的表现方式类似于在电影中使用背景音乐和场景布置来增强情节的感染力。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可以在不直接描述主体的情况下,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主体的存在和其所蕴含的情感。

●●具体应用:烘托常用于环境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来突出或暗示主要对象。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衬托与烘托 对偶与对仗

衬托与烘托 对偶与对仗

衬托与烘托对偶与对仗衬托与烘托的区别(简明版)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同样的道理也用在音乐的编曲上。

目的就是要突出主题。

举例: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衬托分为两种形式:1.正衬: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2.反衬: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区别: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让它们之间相互对比衬托,或相得益彰。

而“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

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

所以差不多可以不负责任地这么说: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注意:1.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

2.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3.映衬可以是相互的,而烘托一般指单方面的。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葵花版)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对偶与对仗的辨析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转)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古诗词中的烘托】一、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三、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

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

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

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

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示例】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④临近正午的时候,雾散开了。

葫芦坝依然是青山绿水的老样儿。

那些即使是冬天也不枯落的一簇簇翠竹和大片大片的柏树林盘,使这块坝子永远保持着一种青年气盛的样子;而那些落叶的桑树和梨儿园子,远远看去,灰蒙蒙的,像一片轻烟,又给人一种悠然迷离的感觉,加上这环绕着大半个坝子的柳溪河碧绿的流水,葫芦坝确实是个值得留恋的好地方!(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⑤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

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⑥你看,那位扎两只羊角辫的姑娘喜得满脸绯红,把两只装满金色玉茭的筐从田里提到田埂上,把扁担穿进绳套,汗也没顾上擦一把,便朝后边的姑娘们一招手:"同志们,走哇!" 语音刚落,只见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肩的毛巾飘起来了。

……(赵占山《接过前辈的扁担》)例①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例②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例③写故乡的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的深刻的乡愁;例④用葫芦坝正午雾散的景象,暗示当时中央的整顿方针给坝子带来生气的形势,也衬托人物"绣"自留地之"花"的心情;又用远处"灰蒙蒙"之景,透露囿于历史条件,还会有陡变的风云。

⑤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爱慕;例⑥写"三十二条扁担颤起来了,三十二条搭巾飘起来了",是以此来烘托三十二位姑娘英姿飒爽、健步如飞地欢快劳动的形象。

也有衬托的意思衬托前面已经介绍。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

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

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

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